人物:僧哲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释灵运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灵运师者。
襄阳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
志怀耿介情存出俗。
追寻圣迹与僧哲同游戏南溟达西国。
极闲梵语利物存怀。
所在至处君王礼敬。
遂于那烂陀画慈氏真容菩提树像。
一同尺量妙简工人。
赍以归唐广兴佛事。
翻译圣教实有堪能矣。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玄游。
句高丽人。
叶性虚融。
禀质温雅。
意存二利。
志重询求。
乘杯溯流。
考室幽壑。
入唐礼事僧哲禅师
抠衣禀旨。
思慕圣踪。
泛舶西域。
适化随缘。
巡礼略周。
归东印道。
游常随附凤。
因住于彼。
慧矩夙明。
禅枝早茂。
穷涯盈量虚往实归。
诚佛家之栋梁。
实僧徒之领袖。
既而舟壑潜移。
悼陵谷之迁质。
居诸易脱。
恻人世之难常。
薪尽火灭。
复何可追。
义净三藏嘉尔幼年慕法情坚。
既虔诚于东夏。
复请益于西天。
重指神洲。
为物淹留。
传十法而弘法。
竟千秋而不秋。
虽捐躯异域。
未返旧都。
彼之功名落落如此。
安得不挂名竹帛以示将来。
遂著求法高僧传。
予偶览大藏。
阅至于斯。
志深向慕。
遂抽绎而书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胡,润州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少出家,长于律学,诗文书法俱工。高宗咸亨中,年二十五、六,欲往印度观法,行至广州,染风疾而不得行。返归吴越,旋卒。义净在印度闻其死讯,作诗寄悼。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收其事迹,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误收于义净名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玄逵律师者。
润州江宁人也。
俗姓胡。
令族高宗。
兼文兼史。
尚仁贵义。
敬法敬僧。
枝叶蝉联。
嘉声靡坠。
律师则童子出家长而钦德。
及其进具卓尔不群。
遍闲律部偏务禅寂。
戒行严峻诚罕其流。
听诸大经颇究玄义。
博玩文什草隶尤精。
空有三衣袒。
膊为饰。
不披覆膊衣角搭肩。
入寺徒跣行途著屡。
纵使时人见笑高节曾不间然。
不卧长坐。
讵胁安眠之席。
杜多乞食。
宁过酒肆之门。
善人皆爱草鞋巧知。
皮亦无过鉴者。
足不履地能闲露脚。
是仪嗟乎。
此子闇与理谐。
激扬清波。
耻汩泥而从俗。
独醒在旦。
岂共醉而居昏。
绕于丹阳一而遂即同契。
南上昆季留连怆矣。
三荆之析友于攀绝。
伤哉八翼之离。
以为传法在怀无抑高节。
行至广州遂染风疾。
以斯婴带弗遂远怀。
于足怅恨而归返锡吴楚。
年二十五六。
僧哲师至西国云。
其人已亡。
有疚于怀。
嗟乎不幸。
胜途多难验非虚矣。
实冀还以法资空有郁蓝之望。
复欲旋归遗锷。
徒怀陇树之心。
乃叹曰。
淑人斯去。
谁当继来。
不幸短命。
呜呼哀哉。
九仞希岳。
一篑便摧。
秀而不实。
呜呼哀哉。
解乎易得。
行也难求。
嗟尔幼年。
业德俱修。
传灯念往。
婴痼情收。
慨乎壮志。
哀哉去留庶传尔之令节。
秉辉曜于长秋。
于时逵师言离广府还望柱林。
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五言。
标心之梵宇。
运想入仙洲。
婴痼乖同好。
沈情阻若抽。
叶落乍难聚。
情离不可收。
何日乘杯至。
详观演法流。
净以咸亨元年在西京寻听。
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
莱州弘袆论师。
更有二三诸德。
同契鹫峰标心觉树。
然而一公属母亲之年老。
遂怀恋于并川。
袆师遇玄瞻于江宁。
乃敦情于安养。
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
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
神州故友索尔分飞。
印度新知冥焉未会。
此时踯躅难以为怀。
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
五言。
我行之数万。
愁绪百重思。
那教六尺影。
独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忧曰)。
上将可凌师。
疋士志难移。
如论惜短命。
何得满长祇。
于时咸亨三年坐夏杨府。
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
随至广府。
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
复蒙使君命往岗州。
重为檀主及弟孝诞使君孝轸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
合门眷属。
咸见资赠。
争抽上贿各舍奇餐。
庶无乏于海途。
恐有劳于险地。
笃如亲之惠。
顺给孤之心。
共作归依同缘胜境。
所以得成礼谒者。
盖冯家之力也。
又岭南法俗。
共鲠去留之心。
北土英儒。
俱怀生别之恨。
至十一月。
遂乃面翼轸背番禺。
指鹿园而遐想。
望鸡峰而太息。
于时广莫初飙。
向朱方而百丈双挂。
离箕创节。
弃玄朔而五两单飞。
长截洪溟。
似山之涛横海。
斜通巨壑。
如云之浪滔天。
未隔两旬果之佛逝。
经停六月渐学声明。
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荼。
至十二月举帆还乘王舶渐向东天矣。
从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国向东望岸可一二里许。
但见𦳃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
彼见舶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
皆将𦳃子芭蕉及虅竹器来求市易。
其所爱者但唯铁焉大如两指。
得𦳃子或五或十。
丈夫悉皆露体。
妇女以片叶遮形。
商人戏授其衣。
即便摇手不用。
传闻斯国当蜀川西南界矣。
此国既不出铁亦寡金银。
但食𦳃子藷根无多稻谷。
是以卢呵最为珍贵(此国名铁为卢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
巧织团藤箱。
馀处莫能及。
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
一中之者无复再生。
从兹更半月许望西北行。
遂达耽摩立底国。
即东印度之南界也。
去莫诃菩提及那烂陀可六十馀驿。
于此创与大乘灯师相见。
留住一载。
学梵语习声闻论。
遂与灯师同行取正西路。
商人数百诣中天矣。
去莫诃菩提有十日在。
过大山泽路险难通。
要藉多人必无孤进。
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羸。
求趁商旅因不能建。
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
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
并灯上人并皆前去。
唯馀单己孤步险隘。
日晚晡时山贼便至。
援弓大唤来见相陵。
先撮上衣次抽下服。
空有绦带亦并夺将。
当是时也。
实谓长辞人代。
无谐礼谒之心。
体散锋端。
不遂本求之望。
又彼国相传。
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
既思此说更轸于怀。
乃入泥坑遍涂形体。
以叶遮蔽扶杖徐行。
日云暮矣营处尚远。
至夜两更方及徒侣。
闻灯上人村外长叫。
既其相见令授一衣。
池内洗身方入村矣。
从此行数日。
先到那烂陀敬根本塔。
次上耆阇崛见氎衣处。
后往大觉寺礼真容像。
山东道俗所赠紽绢。
持作如来等量袈裟。
亲奉披服。
濮州玄律师附罗盖数万为持奉上曹州安道禅师寄拜礼菩提像亦为礼讫。
于时五体布地一想虔诚。
先为东夏四恩。
普及法界含识。
愿龙华初会遇慈氏尊。
并契真宗获无生智。
次乃遍礼圣迹过方丈。
而届拘尸。
所在钦诚。
入鹿园而跨鸡岭。
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
方始旋踵言归还耽摩立底。
未至之间遭大劫贼。
仅免剚刃之祸。
得存朝夕之命。
于此升舶过羯荼国。
所将梵本三藏五十万馀颂。
唐译可成千卷。
㩲居佛逝矣。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潘伯鹰(1882-1967) 原名式,字伯鹰,后以字行,别署孤云,号凫公、有发翁等。
安徽怀宁人。
幼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
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
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
抗战兴,应竺可桢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
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抗战胜利后回杭。
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
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篆刻崇尚汉印。
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
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马浮(1883-1967) 幼名福田,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
绍兴人。
幼习经史,光绪二十四年16岁应县试列榜首。
娴多国语言。
赞辛亥革命。
民国元年(1912)任教育部秘书长,辞归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
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
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崇汉。
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主要有《蠲戏斋诗集》、《尔雅台答问》、《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