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伯夷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代孤竹国君。
墨胎氏,名初,字子朝。
封于孤竹,故号孤竹君。
伯夷、叔齐之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末人。
墨胎氏,名智,字公达。
孤竹国君初之子。
伯夷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代人。
周族领袖。
姬姓,名昌。
古公亶父孙。
商纣时为西伯。
为崇侯虎所谗,被囚于羑里。
周臣太颠、闳夭、散宜生等献美女名马于纣,因得释。
解决虞、芮两国争端,两国归附之。
后又攻灭黎、邘、崇等国。
自周原迁都于丰。
招贤纳士,至者有东海吕尚,楚人鬻熊,孤竹国人伯夷、叔齐,殷臣辛甲等。
在位五十年。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王讳昌,姓姬,后稷之后。商纣以为西伯,以虞芮质成之年受命称王。或云武王克商,追尊为王。(详见《礼记大传》。在位五十年,年九十七。谥曰文王。)
裴玄 朝代:孙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下邳人,字彦黄。
有学行。
官至太中大夫。
尝与严峻共论管仲、季路,皆传于世。
又与子钦论齐桓、晋文、伯夷、柳下惠优劣,辩驳往返,各有文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3 【介绍】: 东晋濮阳鄄城人,字处默。
博涉文史,以儒雅名。
起家辅国功曹,为桓温所知,累迁晋陵太守,有政声。
安帝隆安中,为广州刺史,清廉守正。
郡之石门有贪泉,传云饮者即贪欲无厌,隐之酌而饮之,赋诗曰:试使齐饮,终当不易心。
清操愈厉。
元兴三年卢循攻南海,城陷被执,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释。
官至光禄大夫。

人物简介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亡名,俗姓宋,南郡人。本名阙殆,事梁元帝,官爵未详,梁亡出家,为夏州三藏。宇文护迎还咸阳,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宋氏。本名阙殆。世为南郡衣冠望族。弱龄绝意婚。娶任怀游适。每慕阮嗣宗之为人。长事梁元帝。尤见礼待。有制作。帝必称述。从容御筵。赐问优渥。逮梁祚云替。潜迹玄门。逃避尘累。远客汶蜀。始事兑禅师。兑定学澄明。声流关邺。而名以辨慧发之。是宜其志于道者所趋也。会周少保蜀国公宇文俊。出镇井络。供养殊伦。及齐王继政。敬仰弥隆。邀与谒帝。诏为夏州三藏。然以名文翰可观。宜从徵拔。任以台省。而名雅亮卓然。终无磷涅。天和二年五月。大冢宰宇文护。遗以书。名答以乡国殄瘁。宗戚丧亡。诚得收迹严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脩净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任力行道。随缘化物。斯次愿也。不尔安能愦愦。久于尘埃间乎。护得书。知其难动。乃遣书迎之。名达咸阳贵游。奉谒盛筵。厚味日至。名益愧焉。乃拟周庙之制。作文以铭金人之膺。其序曰。余十五而尚文。三十而负誉望。值京都丧乱。冠冕沦没。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呜呼夫其以回天倒日之力。一旦彫谢。泰山磐石之固。忽焉烬灭。定知世相无常。浮生虚伪。譬如朝露。其停几何。子是以弃其簪弁。剃其须发。衣衲杖锡。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虑。弃捐识业。以求虚寂。庶几以法界如意之宝。九缄于身。其亦愈于三缄其口者矣。其辞曰。古之摄心人也。诫之哉。诫之哉。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勿谓何伤。其苦悠长。勿言何畏。其祸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将盈纤尘不拂。五岳将成。防末在本。虽小不轻。关尔七窍。闭尔六情。莫视于色。莫听于声。闻声者聋。见色者盲。一文一艺。空中小蚋。一伎一能。日下孤灯。英贤才艺是为愚蔽。舍弃淳朴。耽溺淫丽。识马易奔。心猿难制。神既劳役。形必损毙。邪径终迷。脩途永泥。莫贵才能。是曰昏懵。恶拙羡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徒舒翰卷。其用不恒。内怀憍伐。外致怨憎。或谈于口。或书于手。邀人令誉。亦孔之丑。凡谓之吉。圣谓之咎。赏悦暂时。悲忧长久。畏影畏迹。愈走愈剧。端坐树阴。迹灭影沈。厌生患老。随思随造。心想若灭。生死长绝。不死不生。无相无名。一道虚寂。万物齐平。何胜何重。何劣何轻。何贱何辱。何贵何荣。澄天愧净。皎日惭明。安如岱岭。固比金城。敬贻贤哲。斯道利贞。 又著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去是非论。影喻论。脩空论。不杀论等。有集十卷。盛重于世。不知所终。有弟子僧琨。性沈审。善音调。为隋二十五众读经法主。后于曲池。造静觉寺。每临水映竹。体物赋诗。颇有篇什云。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亡名。
俗姓宋氏。
南郡人。
本名阙殆。
世袭衣冠称为望族。
弱龄遁世永绝妻孥。
吟啸丘壑任怀游处。
凡所凭准必映美阮嗣宗之为人也。
长富才华乡人驰举。
事梁元帝深见礼待。
有制新文帝多称述。
而恭慎慈敬谦静为心。
每从容御筵赐问优异。
及梁历不绪。
潜志玄门远寄汶蜀脱落尘累。
初投兑禅师。
兑亦定慧澄明声流关邺。
名乃三业依凭四仪恭仰。
彫纯假于禅诵兴虑著于篇什。
预有学徒问道无倦。
会周氏跨有井络。
少保蜀国公宇文俊镇之。
往爱贤才重其德素。
礼供殊伦声闻台省。
后齐王续部伏敬日增。
任满还雍遂勒归谒。
帝劳遗既深。
处为夏州三藏。
朝省以名文翰可观元非玄侣而冥德没世。
将徵拔之。
测其器宇有经国之量。
朝省总议。
或以威恩加之。
或以情异转之。
然名雅亮卓然曾无易节。
天和二年五月。
大蒙宰宇文护遗书曰。
言念钦属未叙企积。
道体休豫无亏虑耶。
盖能仁处世志存匡救。
非先轮回独尚兹善。
既道亚生知才高七步。
岂虚缁染沈流当涂。
但灵廓妙理三业同臻。
冀思莫二。
皂白非感耳。
怖解偏执赞我时朝。
匪惟真俗俱抽。
亦是彼我一贯。
故令往白。
念报雅怀。
名答云。
辱告深具怀抱。
寒暑异域苦乐殊心。
辄略常谈且陈事实。
贫道禀质丑陋。
恒婴疾恼因伛成恭。
惟道是务不曾栖息。
五十二年。
自舍俗缘十有五载。
万人归国皆停都邑。
羸病一僧独流荒裔。
无罪可罚无能可使。
百虑九思是所未喻。
文多不载。
又列六不可十叹息。
援据事叙纶贯始终。
书略。
结云。
沙门持戒心口相应。
所列六条若有一诳。
生则苍天厌之。
死则铁钳拔之。
洋铜灌之。
仰戴三光行年六十。
不欺闇室况乃明世。
且乡国殄丧宗戚衰亡。
贫道何人独堪长久。
诚得收迹岩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
此本志也。
寄骸精舍乞食王城。
任力行道随缘化物。
斯次愿也。
如其不尔独处丘壑。
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
护得书体其难拔。
乃与书迎还云。
法师秉心弥固栖游世表。
玄圭启运。
不屈伯夷之节。
苍精得历。
岂捐嘉遁之志。
今遣往迎名达咸阳。
贵游奉谒。
隆礼厚味弥增常限。
以称谓广流藏景难伏。
誓当栖玄后德。
便闲放无累。
乃著宝人铭曰。
余十五而尚属文。
三十而重势位。
值京都丧乱冠冕沦没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乃喟然叹曰。
夫以回天倒日之力。
一旦早凋。
岱山磐石之固。
忽焉烬灭。
定知世相无常浮生虚伪。
譬如朝露其停几何。
大丈夫生当降魔死当饲虎。
如其不尔。
修禅足以养志。
读经足以自娱。
富贵名誉徒劳人耳。
乃弃其簪弁剃其须发。
衣纳杖锡听讲谈玄。
战国未宁安身无地。
自厌形骸甚于桎梏。
思绝苦本莫知其津。
大乘经曰。
如说行者乃名是圣。
不但口之所言。
小乘偈曰。
能行说为正。
不行何所说。
若说不能行。
不名为智者。
至于颜回好学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惧闻后语。
功劳智扰役神伤命。
为道日损何用多知。
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虑降此患累以求虚寂。
乃作绝学箴文。
名息心赞。
拟夫周庙。
其铭曰。
法界有如意宝人焉。
九缄其身铭其膺曰。
古之摄心人也。
诫之哉诫之哉。
无多虑无多知。
多智多事不如息意。
多虑多失不如守一。
虑多志散知多心乱。
心乱生恼志散妨道。
勿谓何伤其苦悠长。
勿言何畏其祸鼎沸。
滴水不停四海将盈。
纤尘不拂五岳将成。
防末在本虽小不轻。
关尔七窍闭尔六情。
莫视于色莫听于声。
闻声者聋。
见色者盲。
一文一艺空中小蚋。
一技一能日下孤灯。
英贤才艺是为愚弊。
舍弃淳朴耽溺淫丽。
识马易奔心猿难制。
神既劳役形必损毙。
邪经终迷修涂永泥。
莫贵才能是曰惛懵。
洿拙羡巧其德不弘。
名厚行薄其高速崩。
隆舒污卷其用不恒。
内怀憍伐外致怨憎。
或谈于口或书于手。
邀人令誉亦孔之丑。
凡谓之吉圣以之咎。
赏悦暂时悲忧长久。
畏影畏迹逾走逾剧。
端坐树阴迹灭影沈。
厌生患老随思随造。
心想若灭生死长绝。
不死不生无相无名。
一道虚寂万物齐平。
何胜何劣何重何轻。
何贱何辱何贵何荣。
澄天愧净皦日惭明。
安夫岱岭固彼金城。
敬诒贤哲斯道利贞。
又著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去是非论影喻论修空论不杀论等。
并文多清素语恒劝善。
存质去华不存粉墨。
有集十卷盛重于世。
不知所终。
有弟子僧琨性沈审善音调。
为隋二十五众读经法主搜括群籍采摭贤圣。
所撰诸论集为一部。
称曰论场。
有三十卷。
披帙一阅俱览百家。
亦新学之宗匠者矣。
后于曲池。
造静觉寺。
每临水映竹。
体物赋诗。
有篇什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待价曾孙。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横放浪。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存一篇。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乾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临汉隐居诗话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郡斋读书志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后村诗话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四友斋丛说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诗薮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唐诗归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
诗镜总论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
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
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
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白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分甘馀话
东坡谓“柳泖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石洲诗话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平江府吴县人,字子善,号海峰野逸。
诸生。
通经史诸子,绝意仕进,好游山水。
宋亡,集杜甫诗句述天祥大节。
性狷介,有志操,以伯夷、蒋诩、陶潜、司空图自况。
有《海峰文编》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韶州乐昌人,字子文。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以学行称,郡人尊为夫子。
曾试南昌,作《闻伯夷之风顽夫廉赋》,有“李伯夷”之称。
官至朝奉郎、知白州。
全宋诗
李渤,字子文,乐昌(今属广东)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官至朝奉郎、知白州。事见《粤东诗海》卷五。今录诗二首。
全粤诗·卷二四
李渤,字子文。乐昌人。宋仁宗嘉祐三年(一○五八)进士。官至朝奉郎、知白州。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六、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二八八有传。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五七九
李渤,字子文,韶州乐昌(今广东乐昌)人。
李岩兄。
世业儒,有声岭表。
嘉祐二年进士。
元丰三年为朝奉郎、知白州。
尝试南昌,作《闻伯夷之风顽夫廉赋》,时人脍炙,称李伯夷,乡人尊之号李夫子。
见《宋诗纪事》卷二二〇、《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子方。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
为长溪尉。
迁知闽清,不畏强御,捐俸代民输租,时有“闽清清过伯夷清”之谣。
移知同安,与陈麟、翁谷号“三循吏”。
后通判漳州,年五十二致仕。
全宋诗
黄琮,字子方,莆田(今属福建)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调长溪尉。丁父忧,起知闽清、同安、泰宁县。除通判漳州。徽宗宣和末以母老乞归,未几致仕,时年五十二。历官以治行称,与陈麟、翁谷号闽部三循吏。卒年八十。事见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