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人物:
严郢
相关人物:
共 3 位
。
共 3 首
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
唐 ·
颜真卿
四言诗
呜呼。可惜哉元君。君讳结。字次山。皇家忠烈义激文武之直清臣也。盖后魏昭成皇帝孙曰常山王遵之十二代孙。自遵七叶。王公相继。著在惇史。高祖善祎。皇朝尚书都官郎中常山郡公。曾祖仁基。朝散大夫褒信令。袭常山公。祖利贞。霍王府参军。随镇改襄州。父延祖。清净恬俭。历魏成主簿延唐丞。思閒辄自引去。以鲁县商馀山多灵药。遂家焉。及终。门人谥曰太先生。宝应元年追赠左赞善大夫。君聪悟宏达。倜傥而不羁。十七始知书。乃授学于宗兄先生德秀。常著说楚赋三篇。中行子苏源明骇之曰。子居今而作真淳之语。难哉。然世自浇浮。何伤元子。天宝十二载举进士。作文编。礼部侍郎阳浚曰。一第污元子耳。有司得元子是赖。遂登高第。及羯胡首乱。逃难于猗玗洞。因招集邻里二百馀家奔襄阳。玄宗异而徵之。值君移居瀼溪。乃寝。乾元二年。李光弼拒史思明于河阳。肃宗欲幸河东。闻君有谋略。虚怀召问。君悉陈兵势。献时议三篇。上大悦曰。卿果破贼。朕忧遂停。乃拜君左金吾兵曹。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仍于唐邓汝蔡等州招缉义军。山棚高晃等率五千馀人。一时归附。大压贼境。于是思明挫锐。不敢南侵。前是泌南战士积骨者。君悉收瘗。刻石立表。命之曰哀邱。将吏感焉。无不勇励。玺书频降。威望日崇。时张瑾杀史翙于襄州。遣使请罪。君为奏闻。特蒙嘉纳。乃真拜君监察。仍授部将张远帆田瀛等十数人将军。属荆南有专杀者。吕諲为节度使。諲辞以无兵。上曰。元结有兵在泌阳。乃拜君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諲节度判官。君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时论荣之。属道士申泰芝诬湖南防御使庞承鼎谋反。并判官吴子宜等皆被决杀。推官
严郢
坐流。俾君按覆。君建明承鼎。获免者百馀家。及諲卒。淮西节度使王仲鼎为贼所擒。裴茂与来瑱交恶。远近危惧。莫敢谁何。君知节度观察使事。经八月。境内晏然。今上登极。节度使留后者例加封邑。君逊让不受。遂归养亲。特蒙褒奖。乃拜著作郎。遂家于武昌之樊口。著自释以见意。其略曰。少习静于商馀山。著元子十卷。兵起。逃难于猗玗洞。著猗玗子三篇。将家瀼滨。乃自称浪士。著浪说七篇。及为郎。时人以浪者亦漫为官乎。遂见呼为漫郎。著漫记七篇。及家樊上。渔者戏谓之聱叟。(阙八字)又以君漫浪于人间。或谓之漫叟。岁馀。上以君居贫。起家为道州刺史。州为西原贼所陷。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君下车。行古人之政。二年间。归者万馀家。贼亦怀畏。不敢来犯。既受代。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观察使奏课第一。转容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经略使。仍请礼部侍郎张谓作甘棠颂以美之。容府自艰虞以来。所管皆固拒山谷。君单车入洞。亲自抚谕。六旬而收复八州。丁陈郡太夫人忧。百姓诣使请留。大历四年夏四月。拜左金吾卫将军兼御史中丞。管使如故。君矢死陈乞者再三。优诏褒许。七年正月朝京师。上深礼重。方加位秩。不幸遇疾。中使临问者相望。夏四月庚午。薨于永崇坊之旅馆。春秋五十。朝野震悼焉。二子以方以明。能世其业。名虽著而官未立。以其年冬十一月壬寅。虔葬君于鲁山青岭泉陂原。礼也。呜呼。君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躬是三者。而见重于今。虽拥旄麾幢。总戎于五岭之下。弥纶秉宪。对越于九重之上。不为不遇。然以君之才之德之美。竟不得专政方面。登翼泰阶。而感激者不能不为之太息也。君雅好山水。闻有胜绝。未尝不枉路登览而铭赞之。感中行见知之恩。及亡。至今分宅以恤其子。其不偷也多此类。中书舍人杨炎常衮皆作碑志。以抒君之志业。故吏大足令刘衮江华令瞿令问将张满赵温张协王进兴等。感念恩旧。皆送哭以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真卿不敏。常忝次山风义之末。尚存衋往。敢废无愧之辞。铭曰。
次山斌斌,王之荩臣。
义烈刚劲,忠和俭勤。
炳文华国,
孔武
宁屯。
率性方直,秉心真纯。
见危不挠,临难遗身。
允矣全德,今之古人。
奈何清贤,素志莫伸。
偫士立表,垂声不泯。
虫豸诗
(七篇,并序)
巴蛇三首其一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总序:天之居物于地也,有兽宜山宜穴,鱼宜水宜泥,鸟宜木宜洲,虫宜草宜腐秽。风雨会而寒暑时,山川正而原野平衍,然后郛闬屋室以州之人之宜
(郛闬:意谓筑起城墙。郛,外城。闬,里巷之门。《说文·门部》:“闬,闾也。汝南平舆里门曰闬。”)
,人不得其宜,而之鸟兽虫鱼之所宜,非虫鱼兽鸟之罪也。然而自非圣贤,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云。始辛卯年
(辛卯岁:即元和六年。元稹元和五年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而此云六年,疑元稹事后误记。)
,予掾荆州之地,洲渚湿垫,其动物宜介
(介:指有甲壳之昆虫或水族。《吕氏春秋·孟冬纪》:“其虫介,其音羽。”高诱注:“介,甲也。”)
,其毛物宜翅羽。予所舍,又荆州树木洲渚处,昼夜常有翅羽百族闹,心不得闲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
(达:卢校“疑遣”,似是。)
。又数年,司马通川郡
(通川郡:川,原作“州”,据蜀本、卢本及《旧唐书·地理二》改。《通典·州郡五·古梁州上·通州》:“西魏改为通州(原注:以居四达之路,故改)。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通川郡。大唐因之。”州曰通州,郡曰通川,其实一也。)
,通之地,丛秽卑褊,烝瘴阴郁,焰为虫蛇,备有辛螫
(辛蛰:原指毒虫刺蛰人,此喻指荼毒,虐害。)
。蛇之毒百,而鼻褰者尤之
(鼻褰:谓毒蛇之鼻向上。参下篇《巴蛇》。)
。虫之辈亦百,而虻、蟆音莫、浮尘、蜘蛛、蚁子、蛒蜂之类,最甚害人。其土民具能攻其所毒,亦往往合于方籍
(方籍:医书。方,药方。)
,不知者,遭辄死
(遭:卢本、杨本、全诗作“毒”。)
。予因赋其七虫为二十一章,别为序,以备琐细之形状,而尽药石之所宜
(药石:药剂与砭石,此泛指药物。)
,庶亦
叔敖
之意焉
(
叔敖
之意:孙叔敖,春秋楚国人,年少而心仁。尝遇两头蛇,畏他人重见而丧生,杀蛇而埋之,时人以为积阴德必有善报。事详汉贾谊《新书·春秋》。)
。
巴蛇三首序:巴之蛇百类,其大蟒,其毒褰鼻
(褰鼻:白花蛇之别称。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蕲蛇,褰鼻蛇。”【释名】引寇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
。蟒,人常不见;褰鼻,常遭之。毒人则毛发皆竖起,饮溪涧而泥沙尽沸。验方云:攻巨蟒用雄黄烟
(雄黄:矿物名,亦名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
,被其脑则裂
(被:蜀本、卢本作“破”。)
,而鷣鸟能食其小者
(鷣鸟:亦称负雀,鹞之别称。《尔雅·释鸟》:“鷣,负雀。”郭璞注:“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之。”)
。巴无是物,其民常用禁术制之
(禁术:巫术符咒之法。《后汉书·徐登传》:“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
,尤效。
引用典故:
叔敖瘗
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
翻红燄,盘身蹙白花。
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
欲学
叔敖瘗
⑴
,其如多似麻。
⑴ 叔敖瘗:见本卷《虫豸诗七篇》序注。
虫诗十二章读嘉禾谭梁生雕虫赋而作
其一
蜘蛛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五言律诗
(并序)禾髯进士谭埽著虫赋三十七篇援据古今极命物理自称原本于庄子虫天之道及其远祖景升化书而吾窃窥其指意盖亦荀卿子请陈佹诗之意有托而云者也元微之司马通州赋七虫诗二十一章其自序以为备璅细之形状而尽药石之所宜庶亦
叔敖
之意传称禹铸九鼎使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仁人君子之用心古今一也余读禾髯之赋忾然叹息作虫诗十二章以诒之微之固云蛇之毒百虫之辈亦百而赋止于七虫禾髯之赋虫亦以百计而余诗止于十二虫余之意即微之之意亦即禾髯之意也夫癸未三月十六日
著物横丝巧,谋身长踦周。
螫人惟果腹,送喜又当头。
映日文偏著,漫天网不收。
禁持凭鼠妇,吞噬莫相尤。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