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义净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
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
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
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
师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
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
从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
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
译《阿笈摩经》,附归唐。
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
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无行。乾封中荆州等界寺沙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无行禅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意存仁德志重烟霞。而竹马之年。投足石渠之署。暨乎弱冠。有怀金马之门。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州望推奇乡曲排俊。于时则绚彩霞开。镜三江而挺秀。芳思泉涌。灌七泽而流津。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希慕法门有窥玄苑。幸遇五人之度。爰居等界道场。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可谓蝉联硕德。固乃世不乏贤。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屏弃人间往来山水。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诵戒契心再辰便了。咸称上首馀莫能加。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不盈一月七轴言终。乃叹曰。夫寻筌者意在得鱼。求言者本希趣理。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游衡岳处金陵。逸想嵩华长吟少室。濯足八水举袂三川。求善知识即其志也。或携定门而北上。猎智者禅匠之精微。麾戒巘而东归。究道宣律师之淳粹。听新旧经论。讨古今仪则。洋洋焉波澜。万顷嶷嶷也。崖岸千寻。与智弘为伴。东风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国。国王厚礼特异常伦。布金华散金粟。四事供养。五对呈心。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国。至冬末转舶西行。经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观礼佛牙。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即赡部州之地也。停在一年。渐之东印度。恒与智弘相随。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既停息已便之大觉。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西国主人稍难得也。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为客但食而已。禅师后向那烂陀。听瑜伽习中观。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去斯两驿。彼有法匠善解因明。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每唯杖锡乞食全躯。少欲自居情超物外。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述如来涅槃之事。略为三卷。已附归唐。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复道有意神州。疑取北天归乎故里。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俱希重会之心业也。茫茫流泗交袂矣。春秋五十六。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每以觉树初绿。观洗沐于龙池。竹苑新黄。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皆是大节会。无问远近。道俗咸观。洗菩提树也。又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实同金色。人皆折以上呈。当此之时。弥覆山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万载池犹洁。千年苑尚清。髣髴影坚路。摧残广胁𡺡。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华绝雨声声。华远。自恨生何晚。既伤火宅眩中门。还嗟宝渚迷长坂。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亡真匠。唯有能仁独圆悟。廓尘静浪开玄路。创逢饥命弃身城。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六时悯生遵六度。度有流化功收。金河示灭归常住。鸡林权唱演功周。圣徒往传馀响。龙宫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处仰。流教在兹辰。传芳代有人。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入万死。求一生。投针偶穴非同喻。束马悬车岂等程。不徇今身乐。无祈后代荣。誓舍危躯追胜义。咸希毕契传灯情。劳歌勿复陈。延眺旦周巡东。睇女峦留二迹。西驰鹿苑去三轮。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岭穴犹尊。五峰秀。百池分。粲粲鲜华明四曜。辉辉道树镜三春。扬锡指山阿。携步上祇陀。既睹如来叠衣石。复观天授迸馀峨。伫灵镇凝思遍生河。金华逸掌仪前奉芳盖。陵虚殿后过。旋绕经行砌。目想如神契。回斯少福润津梁。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游。愁。赤县远。丹思抽。鹫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已毕祇山本愿诚难遇。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新罗僧。新罗国罗林府人。俗姓朴。出家后,闻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总章二年抵登州。寻入长安终南山,从智俨习《华严经》,与法藏为同学。居数年,学满归国,于驹丽、百济间建寺授徒,从者甚众。卒。后新罗国尊为华严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鸡林府人也。年弱冠。稔闻中国教法之盛。乃与同志元晓法师。负笈而西。既遵海岸。曰唐州者。而雨甚涂潦。芦苇弥望。行无所归。夜得小夷燥地宿焉。且视古墓也。骸骨髐然。顾之不能无惧意。遂徙陶穴中。鬼物啸撼终夕。晓公叹曰。畴昔之安为吾无所见也。见则惧而致不若焉。岂非经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欤。且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即谢湘而归。总章三年湘独抵登州。分卫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以湘年壮色丽。欲谐匹偶。湘坚拒弗答。善妙因复矢言曰。生生世世获为檀越。供给和尚。又为弟子。习学大乘。成就大事。湘。依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研究华严。未几遂返本。国扬化。道经善妙家。将附商舶。即解缆。而善妙悉出诸衣服什器。素所备物。追饯之。而身造海岸。则船已远矣。于是善妙复矢曰。如我实有供养心者。则此箧笥。当跃入船中。有顷风飘浪击。尽输载无少遗馀。善妙乃复矢之曰。我愿此身化为大龙。挟持和尚。传度彼国。因自投身涛波中。俄头角峥嵘。鳞甲晃耀。云雾冥晦。而柂牙帆腹。尤觉便利于他日。若其蜿蜒夭矫。时或见之。既济仍遍相攸处。然脱有可者。久为异宗所据。湘独念以为大华严教。诚宜于有福地兴之。舍尔其奚之耶。时善妙龙知其念。遽以神力。于虚空中现巨石。纵广一里。正覆于异宗所居之上。势且陨者。群僧惧其压。奔骇不敢留。湘即居之。郁为大丛社。并辞国王所施庄田奴仆等。湘弘导勤恳。脩练精苦。弟子智通表训道身梵体等。嗣著述章疏。皆明性海义例。海东号湘华严初祖。竟终于本国。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湘。
俗姓朴。
鸡林府人也。
生且英奇。
长而出离。
逍遥入道性分天然。
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
与元晓法师同志西游。
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
计求巨舰。
将越沧波。
倏于中涂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
所以避飘湿焉。
迨乎明旦相视。
乃古坟骸骨旁也。
天犹霢霂地且泥涂。
尺寸难前逗留不进。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
晓公叹曰。
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
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
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龛坟不二。
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心外无法胡用别求。
我不入唐。
却携囊返国。
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
以总章二年附商船达登州岸。
分卫到一信士家。
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
有少女丽服靓妆。
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
湘之心石不可转也。
女调不见答。
顿发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归命和尚。
习学大乘成就大事。
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
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
综习华严经。
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
所谓知微知章有伦有要。
德瓶云满。
藏海嬉游。
乃议回程传法开诱。
复至文登旧檀越家。
谢其数稔供施。
便慕商船逡巡解缆。
其女善妙。
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
运临海岸湘船已远。
其女咒之曰。
我本实心供养法师。
愿是衣箧跳入前船。
言讫投箧于骇浪。
有顷疾风吹之若鸿毛耳。
遥望径跳入船矣。
其女复誓之。
我愿是身化为大龙。
扶翼舳舻到国传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将知愿力难屈至诚感神。
果然伸形。
夭矫或跃。
蜿蜒其舟底。
宁达于彼岸。
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
于驹尘百济风马牛不相及地。
曰此中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
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
湘默作是念。
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
时善妙龙恒随作护。
潜知此念。
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
化成巨石。
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
作将堕不堕之状。
群僧惊骇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
冬阳夏阴。
不召自至者多矣。
国王钦重以田庄奴仆施之。
湘言于王曰。
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贵贱同揆。
涅槃经八不净财。
何庄田之有。
何奴仆之为。
贫道以法界为家。
以盂耕待稔。
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
湘讲树开花谈丛结果。
登堂睹奥者。
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
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
湘贵如说行。
讲宣之外精勤修练。
庄严刹海靡惮暄凉。
又常行义净洗秽法。
不用巾帨。
立期乾燥而止。
持三法衣瓶钵之馀。
曾无他物。
凡弟子请益不敢造次。
伺其怡寂而后启发。
湘乃随疑解滞必无滓核。
自是已来云游不定称可我心卓锡而居。
学侣蜂屯。
或执笔书绅怀铅札叶。
抄如结集录似载言。
如是义门随弟子为目。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
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
湘终于本国。
塔亦存焉。
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朴。鸡林府人。生且英奇。长而出离。逍遥入道。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与元晓法师。同志西游。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计求巨舰。将越沧波。倏于中途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以避飘湿。迨乎明旦。相视乃古坟骸骨旁也。天犹霢霖。地且泥涂。尺寸难前。逗留不进。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晓公叹曰。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龛坟不二。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我不入唐。却𢹂囊返国。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以总章二年。附商𦨣达登州分卫。到一信士家。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有少女丽服艳妆。名曰善妙。巧媚诲之。湘之心石。不可转也。女调不见答。顿发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归命和尚。习学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综习华严经。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乃议回程。传法开诱。复至文登旧檀越家。谢其数稔供施。便募商𦨣。逡巡解缆。其女善妙。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运临海岸。湘𦨣已远。其女咒之曰。我本实心供养法师。愿是衣箧。跳入前𦨣。言讫。投箧于骇浪。有顷疾风吹之。遥望径跳入𦨣矣。其女复誓之。我愿自身化为大龙。扶翼舳舻。到国传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果然身形夭矫。或跃蜿蜒。其舟底宁。达于彼岸。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于驹丽百济。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湘默作是念。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时善妙龙。恒随作护。潜知此念。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化成巨石。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作将堕不堕之状。群僧惊骇。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冬阳夏阴。不召自至者多。国王钦重。讲树开花。谈丛结果。登堂睹奥者。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凡弟子请益。随疑解滞。必无滓核。自是已来。云游不定。卓锡而居。学似蜂屯。执笔怀铅。抄如结集录。载言如是义门。随弟子为口。如云道身章是也。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湘终于本国。塔亦存焉。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胡,润州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少出家,长于律学,诗文书法俱工。
高宗咸亨中,年二十五、六,欲往印度观法,行至广州,染风疾而不得行。
返归吴越,旋卒。
义净在印度闻其死讯,作诗寄悼。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收其事迹,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误收于义名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玄逵律师者。润州江宁人也。俗姓胡。令族高宗。兼文兼史。尚仁贵义。敬法敬僧。枝叶蝉联。嘉声靡坠。律师则童子出家长而钦德。及其进具卓尔不群。遍闲律部偏务禅寂。戒行严峻诚罕其流。听诸大经颇究玄义。博玩文什草隶尤精。空有三衣袒。膊为饰。不披覆膊衣角搭肩。入寺徒跣行途著屡。纵使时人见笑高节曾不间然。不卧长坐。讵胁安眠之席。杜多乞食。宁过酒肆之门。善人皆爱草鞋巧知。皮亦无过鉴者。足不履地能闲露脚。是仪嗟乎。此子闇与理谐。激扬清波。耻汩泥而从俗。独醒在旦。岂共醉而居昏。绕于丹阳一而遂即同契。南上昆季留连怆矣。三荆之析友于攀绝。伤哉八翼之离。以为传法在怀无抑高节。行至广州遂染风疾。以斯婴带弗遂远怀。于足怅恨而归返锡吴楚。年二十五六。后僧哲师至西国云。其人已亡。有疚于怀。嗟乎不幸。胜途多难验非虚矣。实冀还以法资空有郁蓝之望。复欲旋归遗锷。徒怀陇树之心。乃叹曰。淑人斯去。谁当继来。不幸短命。呜呼哀哉。九仞希岳。一篑便摧。秀而不实。呜呼哀哉。解乎易得。行也难求。嗟尔幼年。业德俱修。传灯念往。婴痼情收。慨乎壮志。哀哉去留庶传尔之令节。秉辉曜于长秋。于时逵师言离广府还望柱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五言。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 净以咸亨元年在西京寻听。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莱州弘袆论师。更有二三诸德。同契鹫峰标心觉树。然而一公属母亲之年老。遂怀恋于并川。袆师遇玄瞻于江宁。乃敦情于安养。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神州故友索尔分飞。印度新知冥焉未会。此时踯躅难以为怀。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 五言。我行之数万。愁绪百重思。那教六尺影。独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忧曰)。上将可凌师。疋士志难移。如论惜短命。何得满长祇。 于时咸亨三年坐夏杨府。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随至广府。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复蒙使君命往岗州。重为檀主及弟孝诞使君孝轸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合门眷属。咸见资赠。争抽上贿各舍奇餐。庶无乏于海途。恐有劳于险地。笃如亲之惠。顺给孤之心。共作归依同缘胜境。所以得成礼谒者。盖冯家之力也。又岭南法俗。共鲠去留之心。北土英儒。俱怀生别之恨。至十一月。遂乃面翼轸背番禺。指鹿园而遐想。望鸡峰而太息。于时广莫初飙。向朱方而百丈双挂。离箕创节。弃玄朔而五两单飞。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未隔两旬果之佛逝。经停六月渐学声明。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荼。至十二月举帆还乘王舶渐向东天矣。从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国向东望岸可一二里许。但见𦳃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彼见舶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皆将𦳃子芭蕉及虅竹器来求市易。其所爱者但唯铁焉大如两指。得𦳃子或五或十。丈夫悉皆露体。妇女以片叶遮形。商人戏授其衣。即便摇手不用。传闻斯国当蜀川西南界矣。此国既不出铁亦寡金银。但食𦳃子藷根无多稻谷。是以卢呵最为珍贵(此国名铁为卢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巧织团藤箱。馀处莫能及。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一中之者无复再生。从兹更半月许望西北行。遂达耽摩立底国。即东印度之南界也。去莫诃菩提及那烂陀可六十馀驿。于此创与大乘灯师相见。留住一载。学梵语习声闻论。遂与灯师同行取正西路。商人数百诣中天矣。去莫诃菩提有十日在。过大山泽路险难通。要藉多人必无孤进。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羸。求趁商旅因不能建。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并灯上人并皆前去。唯馀单己孤步险隘。日晚晡时山贼便至。援弓大唤来见相陵。先撮上衣次抽下服。空有绦带亦并夺将。当是时也。实谓长辞人代。无谐礼谒之心。体散锋端。不遂本求之望。又彼国相传。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既思此说更轸于怀。乃入泥坑遍涂形体。以叶遮蔽扶杖徐行。日云暮矣营处尚远。至夜两更方及徒侣。闻灯上人村外长叫。既其相见令授一衣。池内洗身方入村矣。从此行数日。先到那烂陀敬根本塔。次上耆阇崛见氎衣处。后往大觉寺礼真容像。山东道俗所赠紽绢。持作如来等量袈裟。亲奉披服。濮州玄律师附罗盖数万为持奉上曹州安道禅师寄拜礼菩提像亦为礼讫。于时五体布地一想虔诚。先为东夏四恩。普及法界含识。愿龙华初会遇慈氏尊。并契真宗获无生智。次乃遍礼圣迹过方丈。而届拘尸。所在钦诚。入鹿园而跨鸡岭。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方始旋踵言归还耽摩立底。未至之间遭大劫贼。仅免剚刃之祸。得存朝夕之命。于此升舶过羯荼国。所将梵本三藏五十万馀颂。唐译可成千卷。㩲居佛逝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
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
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
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
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
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
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贤首。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一云姓康氏。康居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后延为荐福寺大德。开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
其先康居国人。
因姓康氏。
幼知学佛。
高宗时应名僧迁。
参奘公译事。
颇以證义润文笔受之任见称。
及天后置馆翻传。
首登入场之选。
实叉难陀。
以所赍华严梵夹。
义净复礼出新经。
藏。
尤有力。
义净专主译任。
偕胜庄大仪等。
充證义。
既而后召讲新经。
指镇殿金狮子。
以喻天帝网。
十重玄门。
海印三昧。
六相和合义门。
普眼境界门等。
于是后晓。
然开寤。
得未曾有。
遂缉其言。
为金狮子章。
行于世。
圣历二年十月八日。
又诏讲于佛授记寺。
至华严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
地皆震动。
都维那恒景表闻。
有答诏。
不录。
且尝以巧方便。
示刹海。
涉入无尽之指。
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
中。
安佛像。
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
重重映蔽。
不可得而思议矣。
始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
传弟子智俨。
俨传藏。
其统绪之正如此。
别疏般若心经。
复号康藏国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藏。
字贤首。
姓康。
康居人也。
风度奇正利智绝伦。
薄游长安弥露锋颖。
寻应名僧义学之选。
属奘师译经。
始预其间。
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至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
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
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
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
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
智俨付藏。
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
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
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
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
帝于此茫然未决。
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
因撰义门。
径捷易解。
号金师子章。
列十门总别之相。
帝遂开悟其旨。
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
取鉴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
相去一丈馀。
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照之。
互影交光。
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藏之善巧化诱。
皆此类也。
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
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
洎诸梵僧罢译。
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
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
至华藏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
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
敕云。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
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
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
斯乃如来降迹。
用符九会之文。
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
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
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
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
推藏为第三祖也。
著般若心经疏。
为时所贵天下流行。
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
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
年十四,于氾水等慈寺出家。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
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
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
长寿三年归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贞固律师者。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俗姓孟。粤以驱乌之岁。早蕴慈门。总角之秋。栖心慧苑。年甫十四遂丁荼蓼。眷流俗之难保。知法门之可尚。爰兴正念企步胜场。遂于氾水等慈寺远法师处。申侍席之业。意存教网便诵大经。经三两岁师遂沦化。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欲致想禅扃。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复往安州大猷禅师处习学方等。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复往荆州历诸山寺。求善知识希觅未闻。复往襄州遇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当尔之时。交望弃索诃之秽土。即欲趣安养之芳林。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禅师则沈研律典。荷世尊五德之重寄。𨏦轹经论。当末代四依之住持。定潋波深。濯八解而流派。慧峰岳峻。耸六度而疏岩。五尘无杂。九恼非惊。外跨四流内澄三定。法俗钦望推为导首。特蒙纶旨召入神都。在魏国东寺。居多闻之数。固师年馀二十。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才经一载总涉律纲。覆向安州秀律师处三载。端心读宣律师文抄。可谓问绝邬波离。贯五篇之表里。受谐毗舍女。洞七聚之幽关。律云。五岁得游方。未至岁而早契。十年离依止。不届年而预合。其秀律师即蜀郡兴律师之上足。既进圆具仍居蜀川。于和尚处学律四载。后往长安宣律师处。为依止之客。投心乳器。若饮鹅之善识精粗。竭智水瓶。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研穷诸部淘鍊数家。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然后去三阳之八水。复向黄州报所生地。次往安州大兴律教。诸王刺史咸共遵承。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居十力寺。年七十馀。方始寂化。戒行清素耳目详知。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蝉联靡绝继踵相承。实谓汉珠荆玉。虽别川而俱媚。桂枝兰叶。纵异节而同芳。固师既得律典斯通。更披经论。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心心常续念念恒持。三业相驱四仪无废。覆往襄州在和上处。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颇通蕴处薄捡衣珠。化城是息终期宝渚。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仰上德之清尘。住东林而散志。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渐之清远峡谷。同缘赴感。后届番禺广府。法徒请开律典。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既而威仪者律也。固亦众所钦情。三藏道场讲毗柰耶教。经乎九夏。爰竟七篇。善教法徒汎诱时俗。于时制旨寺恭阇梨。每于讲席亲自提奖。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阇梨则童真出家高行贞节。年馀七十。而恒敬五篇。有福之人可逢上智。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深明幻本巧悟心源。虽闲诸法体空。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作无上之津梁。而屡写藏经常营众食。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劝悟诸人共敦律教。固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冀托松林之下。用毕幽栖之志。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供承四海靡倦三朝。屈己申他卑辞是务。固师意欲息想山门。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曲制山池。希流八解之清润。傍开坛界。冀阐七聚之芳规。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布萨轨仪已绍纲目。又每叹曰。前不遭释父。后未遇慈尊。末代时中如何起行。既沈吟于空有之际。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见求墨纸抄写梵经。并雇手直。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遂被载来求住无路。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与诸法俗重得相见。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本行西国有望流通。回住海南经本尚阙。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并在佛逝终须覆往。既而年馀五十。重越沧波。隙驷不留身城难保。朝露溘至何所嘱焉。经典既是要门。谁能共往收取。随译随受须得其人。众佥告曰。去斯不远有僧贞固。久探律教早蕴精诚。傥得其人斯为善伴。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固乃启封暂观。即有同行之念。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攘臂石门之前。褰衣制旨之内。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既投五体。契虚怀于曩日。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共在良宵颇论行事。固乃答曰。道欲合不介而自亲。时将至求抑而不可。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于是重往峡山。与谦寺主等言别。寺主乃照机而作。曾不留连。见述所怀咸助随喜。己阙无念他济是心。并为资装令无少乏。及广府法俗悉赠资粮。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望占波而陵帆。指佛逝以长驱。作含生之梯橙。为欲海之舟舻。庆有怀于从志。庶无废于长途。固师年四十矣。赞曰。 智者植业。禀自先因。童年洁想。唯福是亲。情求胜己。意仗明仁。非馨香于事利。固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贞明固意。大善敦心。小瑕兴畏。有怀脱屣。无望荣贵。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只步汉阴哲人务本。律教是寻。既知网领。更进幽深。致远怀于觉树。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峡谷。匠物广川。既而追旧闻于东夏。复欲请新教以南遄。希扬布于未布。冀流传于未传。庆斯人之壮志。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其届金洲。能坚梵行。善友之由。船车递济。手足相求。傥得契传灯之一望。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得听未闻之法。还观不睹之例。随译随受。详检通滞。新见新知。巧明开制。博识多智。每励朝闻之心。恭俭勤怀。无忧夕死之计。恐众多而事挠。且逐静而兼济。纵一焰之随风。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10 【介绍】: 唐僧。于阗人。善大小乘,旁通异学。武则天时征至京,译《文殊授记》等经。以母老归国。中宗景龙中再征至京,未遑翻译,遘疾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实义难陀。于阗国人。武后證圣元年至长安。住大遍空寺。四年归于阗。景龙二年重入中国。景云元年卒于大荐福寺。年五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一云施乞叉难陀。
华言学喜。
葱岭北于遁人也。
善大小乘。
旁通异学。
武后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
发使于阗。
访求梵本。
并请译人。
而叉与梵夹俱至。
證圣元年乙未。
诏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
沙门义净同译于东都大遍空寺。
后沙门复礼法藏等。
从佛授记寺。
圣历二年。
成八十卷。
后躬制序文。
以冠其首。
久视间。
出大乘入楞伽经。
又出文殊授记经于京师清禅。
及东都佛授记寺。
前后总出经十九部。
长安四年。
上书祈归省母。
诏御史霍嗣光送景龙二年中。
宗诏至京。
上亲迎于开远门外居大荐福寺。
会疾卒。
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
春秋五十九。
诏依外国葬礼。
焚于开远门外。
古然灯台。
其舌不俱烬。
诏哥舒道元送归其国。
而所焚之地。
犹起塔。
号华严三藏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实叉难陀。
一云施乞叉难陀。
华言学喜。
葱岭北于阗人也。
智度恢旷风格不群。
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天后明扬佛日崇重大乘。
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
远闻于阗有斯梵本。
发使求访并请译人。
叉与经夹同臻帝阙。
以證圣元年乙未。
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
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
自运仙毫首题名品。
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
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
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
圣历二年功毕。
至久视庚子驾幸颍川三阳宫诏叉译大乘入楞伽经。
天后复制序焉。
又于京师清禅寺及东都佛授记寺。
译文殊授记等经。
前后总出一十九部沙门波崙玄轨等笔受。
沙门复礼等缀文。
沙门法宝恒景等證义。
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
长安四年。
叉以母氏衰老思归慰觐。
表书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
暨和帝龙兴有敕再徵。
景龙二年达于京辇。
帝屈万乘之尊。
亲迎于开远门外。
倾都缁侣备幡幢导引。
仍饰青象令乘之入城。
敕于大荐福寺安置。
未遑翻译。
遘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胁累足而终。
春秋五十九岁。
有诏听依外国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
薪尽火灭其舌犹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
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
送其馀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
起塔供养。
后人复于茶毗之所起七层塔。
土俗号为华严三藏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48 【介绍】: 唐僧。东莱人,俗姓辛。中宗时得度。游西域、天竺历七十余国,前后十八年,于玄宗开元七年返回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玄宗赐号慈慜三藏。住洛阳罔极寺。平生勤修净土业,撰有《往生净土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东莱辛氏。
中宗朝得度。
及登具足。
乃慕义净三藏之为人。
于是而游西域焉。
始泛舶三载。
遍历东南海中诸国。
达中印土。
礼谒圣迹。
访求梵夹。
咨禀善知识。
十有三载。
莫不皆以土为真归。
弥陀为良导也。
承兹法训。
思欲利人。
振锡还乡。
又涉四载。
至北印土健驮罗国。
东北大山。
尽七日夕断食。
扣头毕命。
誓祷观音现相。
俄而空中紫金色。
身长一丈馀。
坐宝莲华。
右手摩顶。
而告日曰。
汝当劝令众生。
念佛诵经。
往生西方净土。
极乐世界。
弥陀佛国。
到彼国已。
见佛及我。
所得利益。
胜过诸行。
说已忽灭。
日断食困甚。
闻法强壮。
即踰葱岭。
过流沙凡十有八年。
达于京师。
开元七年也。
贡佛真容梵夹等。
诏赐号慈悯三藏。
又著往生土集。
行世且兴渠为五辛之一。
而东土之明律者多不能识。
或以为芸薹葫荽阿魏等。
乃于土集中。
具书之。
以晓将来云。
五辛此土惟四。
兴渠者讹梵也。
华云形具。
根如细蔓菁而白。
其气如蒜。
日尝于于阇国见之。
馀国亦无有。
维时方冬。
枝叶已尽。
独留其根。
以待食用。
日言其根之状。
殊。
详而枝叶则莫之详也。
天宝七年卒。
年六十九。
塔白鹿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日。
俗姓辛氏。
东莱人也。
中宗朝得度。
及登具足后遇义净三藏造一乘之极。
躬诣竺乾。
心恒羡慕。
日遂誓游西域。
始者泛舶渡海自经三载。
东南海中诸国昆崙佛誓师子洲等。
经过略遍乃达天竺。
礼谒圣迹。
寻求梵本。
访善知识一十三年。
咨禀法训思欲利人。
振锡还乡独影孤征。
雪岭胡乡又涉四载。
既经多苦深厌阎浮。
何国何方有乐无苦。
何法何行能速见佛。
遍问天竺三藏。
学者所说皆赞土。
复合金口。
其于速疾是一生路。
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极乐世界。
亲得奉事阿弥陀佛。
闻已顶受。
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
王城东北有一大山。
山有观音像。
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
日遂七日叩头。
又断食毕命为期。
至七日夜且未央。
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
长一丈馀。
坐宝莲华。
垂右手摩日顶曰。
汝欲传法自利利他。
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
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
汝自当知土法门胜过诸行。
说已忽灭。
日断食既困。
闻此强壮。
及登岭东归。
计行七十馀国。
总一十八年。
开元七年方达长安。
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
赐号曰慈慜三藏。
生常勤修土之业。
著往生土集行于世。
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
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
兴渠人多说不同。
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
土集中别行书出云。
五辛此土唯有四。
一蒜二韭三葱四薤。
阙于兴渠。
梵语稍讹。
正云形具馀国不见。
回至于阗方得见也。
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
其臭如蒜。
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
薹荽非五辛。
所食无罪。
日亲见为验欤。
以天宝七年卒于住寺。
报龄六十九。
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
馀姚休光寺释真法师。
金华人也。
俗姓王氏。
真𩭤丱辞家童蒙悟道。
发大精进坚持戒地。
一门之中数人缁服。
真学习师古义成先圣。
八部经理宛在掌中。
三乘法源尽于度内。
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知其行高。
遂以名荐主休光寺焉。
二公常相谓曰。
真公通深妙法玄无上义问一得三言发响应。
昔利涉辩博僧会智周。
与之齐驱。
未可同日。
以其八年终于寺。
本县令王璲述德刊铭。
洪元慎书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依奘法师。
学方译婆沙论。
宝以非想见惑之疑。
请益奘。
因别出十六字入论中遮难辞。
宝白曰。
此固梵本语邪。
奘曰。
吾以义意作之耳。
宝曰。
师岂宜以凡情粉饰圣量哉。
若俱舍之六离合释义尤以宝为定。
时光宝二师之。
于奘师是犹什公之得融睿云。
长安三年。
义净三藏就福先寺西明寺翻译。
诏偕法藏胜庄等。
證义闻誉益著。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宝。
亦三藏奘师学法之神足也。
性灵敏利最所先焉。
奘初译婆沙论毕。
宝有疑情。
以非想见惑请益之。
奘别以十六字入乎论中。
以遮难辞。
宝白奘曰。
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
奘曰。
吾以义意酌情作耳。
宝曰。
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
奘曰。
斯言不行我知之矣。
自此炰炰颉颃于奘之门。
至乎六离合释义。
俱舍宗以宝为定量矣。
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馀师礼记衍字也。
时光宝二法师若什门之融睿焉。
后越精义学令问孔胶。
长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
义净译场。
宝与法藏胜庄等。
證义。
于时颇露头角。
莫之与京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高僧。
天水人,俗姓赵。
住开业寺。
中宗神龙中翻经,推为證义。
义净所译诸经,同与有力焉。
有《五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赵氏。
天水人也。
家世衣冠。
弱龄辞俗。
具戒后。
以弥沙塞律。
训导来学。
而从之游者。
偃然若风之于草。
沛然若水之于壑也。
昔在刘宋时。
罽宾三藏觉寿。
译出此律。
而羯磨一卷。
亦并流通。
久而亡逸。
不可考求。
使叔季无所依据。
由是同于大律之内。
抄成一卷。
被之行事。
似为全美。
神龙中。
义净三藏领翻译事。
诏与文纲充證义。
所出诸经。
与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
及终。
且遗嘱西明寺玄津律师。
为加润色。
而安史之乱。
复致泯绝。
悲夫。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爱同。
俗姓赵氏。
本天水人也。
代袭冠冕弱龄挺拔。
惠然肯来为佛家子。
具戒后讲弥沙塞律。
远近师禀若鳞羽宗乎鲲凤也。
昔南宋朝罽宾三藏觉寿。
译成此律。
因出羯磨一卷。
时运迁移其本零落。
寻求不获学者无依。
同遂于大律之内抄出羯磨一卷。
彼宗学者盛传流布。
被事方全。
孝和之世神龙中。
盛重翻宣。
同与文纲等参预译场。
推为證义。
义净所出之经。
同有力焉。
著五分律疏十卷。
复遗嘱西明寺玄通律师重施润色。
后安史俶扰焚燎丧寺。
今无类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蚤从三藏奘师研习诸论。
晚于玉华宫。
译大般若经。
充證义。
缀文之职。
及奘之疾使悉疏所翻经论部卷数目。
所造功德读于前。
奘合掌欢喜以谢。
天后初。
诏入义净三藏译场。
时称宿匠云。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嘉尚。未知何许人也。慧性天资瑰奇气质。篇聚坚守性相克攻。勤在进修务于翻译。远栖心于奘三藏门。见宗庙之富。窥室家之好。久稽考瑜伽师地佛地论旨。成唯识论深得义趣。随奘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充證义缀文。多能杰出。及三藏有疾。命尚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五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录俱胝画像一千帧。造十俱胝像。写经放生然灯令尚宣读。奘合掌欢喜曰。吾心中愿也。汝代导之得没而无悔焉。奘卒。著述疏钞出杂集。义门夥多。天后朝同薄尘灵辩等。预译场證义。功绩愈繁。尚初侍奘师在玉华宫翻经。至初会严净佛土品说诸佛菩萨以神通愿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宝诸妙香花及意乐所生五尘妙境供养庄严说法处。与寺主慧德。夜睹玉华寺内广博严净伎乐盈满。又闻三堂讲法。明日白奘。欢喜符合。尚不知所终。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