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唐东川人。擢进士第。官新乡尉。有诗集一卷。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颀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称“李东川”。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尉,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体。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清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唐诗汇评
李颀(?—约751),籍贯不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授新乡尉。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宝八载秋,高适授封丘尉,颀有诗送之。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颀“只到黄绶”。颀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与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有《李颀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容斋随笔
《唐诗品》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颀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艺圃撷馀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诗薮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唐诗选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唐诗镜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唐音癸签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围炉诗话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诗筏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唐七律选》
旧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至嘉、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颀诗肤俗,不啻东家矣。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师友诗传录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石洲诗话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然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石洲诗话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昭昧詹言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人物简介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暨阳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值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苏州法师。贞观中以高行召至京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寓居于会稽之暨阳。母宣氏之娠。尤多瑞徵。襁褓中。闻经呗音。必有凝神侧听之态。丱角聪寤。每览孔释二典。辄得其理要。年十二辞亲。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开元二十六年。以诏恩获度。隶乡里之香严寺。仍依法华玄俨师。习四分律钞。俨出辅律篇。邕独哜其隽永。而无所遗轶。俨谓人曰。此子学者之司南也。又从左溪玄朗师。研究止观禅门。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天宝中。邑人郭密。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栋宇为之完壮。俄游京师。止安国寺。公卿日填拥。会禄山反。乃东还。过襄阳。时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滞留数月。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坚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一时之盛名也。与之詶抗。而折其角。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世外摩尼。论中师子。旋乡里。仍居法华。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郎陈允初。赋诗往来。以继文许之游。卢士式为之序引。以传永远。乃登坛以度释子。建寺以憩行旅。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论数篇见斥。而或者信之。观察使陈少游。请决焉。于是邕小施韬略。尽献俘囚。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后以乡贵徐浩白。廉使皇甫温。奏此额。而邕获葬其地。岂非命欤。寿七十九。腊五十。有文集十卷。皇甫曾序。而铭则校书郎陆淮。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皆雄笔也。
释神邕。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因官居于暨阳。邕生于是邑。母宣氏始娠之际。率多徵异。襁褓中闻唱经声。必有凝神侧听之貌。丱角聪䎸过人。年十二辞亲学道。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孔释二典。一读能诵。同辈者罕不欣慕。开元二十六年敕度。隶诸暨香严寺名藉。依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俨识其志气。谓人曰。此子数年后。卒为学者之司南矣。尔其勉之。俨新出辅篇律记。邕抉其膏腴穷彼衢术。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性非局促。又从左溪玄朗师习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秘犍载启观性知空。爰至五夏果精敷演。吴会问学者从之。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恢拓佛舍层阁摩霄。半澄江影廊宇完备。后乃游问长安居安国寺。公卿藉其风宇。迫慕者结辙而至。方欲大阐禅律。倏遇禄山兵乱。东归江湖经历襄阳。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弥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有唐之外臣也。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子春折角满座惊服。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时人以为能言矣。旋居故乡法华寺。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陈允。初赋诗往复。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为邑中故事。邕修念之外。时缀文句有集十卷。皇甫曾为序。自至德迄大历中。频受请登坛度戒。起丹阳洎乎金华。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邕。愿布法桥接憩行旅。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率群信搆净刹。一纪方乃集事焉。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奏赐额曰大历焉。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昏蒙者惑之。本道观察使陈少游请邕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爰据城堑以正制狂。旗鼓才临吴筠覆辙。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东方佛法再兴。实邕之力欤。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并附于新论矣。邕廞颐丰角风韵朗拔。前后廉问。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以加崇揖之礼。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遗教门人。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以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遵僧制也。报龄七十九。法岁五十。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上首弟子智昂灵澈进明慧照等。咸露锋颖。禅律互传。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人物简介
【生卒】:715—768 【介绍】: 唐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阳,字茂政。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玄宗天宝十五年擢进士第,授无锡尉。代宗大历初,王缙为河南节度,表掌书记。累迁右补阙。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皇甫冉(约717-约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州)。十岁能属文,为张九龄所赏,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天宝十五年(755)登进士第,授无锡尉。罢任游越,隐居阳羡,后官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广德二年,王缙为河南元帅,表掌书记。入朝为拾遗,迁补阙。奉使江南,省家至丹阳,卒于家。工诗,与弟皇甫曾齐名,时人方之晋张载、张协。有《皇甫冉诗集》三卷。《全唐诗》编诗二卷,颇与他人作品相杂。全唐诗补逸
皇甫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阳。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大历二年卒,年五十四(据独孤及撰《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补诗一首。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一
冉字茂政。天宝中进士。授无锡尉。王缙帅河南。表掌书记。累迁右补阙。
作品评论
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得其门而入者,尝代不过数人,补阙其又也。……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宪章颜、谢。至若丽曲感动,逸思奔发,则天机独得,非师资所奖,每舞雩咏归,或金谷文会,曲水修禊,南浦怆别,新声秀句,辄加于常时一等,才钟于情故也。中兴间气集
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然而“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与“闭门白日晚,倚仗青山暮”,及“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长辔未骋,芳兰早凋。悲夫!高仲武《皇甫冉集序》
皇甫冉补阙,自擢桂礼闱,遂为高格。往以世道艰虞,避地江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变色。于词场为先辈,推钱、郎为伯仲,谁家胜负,或逐鹿中原。如“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度”,又“裛露收新稼,迎塞葺旧庐”,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唐诗纪事
张迪江深爱之,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唐诗品》
皇大诗意在遣情,时出奇瑰,酬应弥多,而兴寄闲暇。高仲武极取《巫山篇》,至于排体所长,乃遗采拾。如《奉和独孤中丞法华寺》,全篇绮密,形神兼茂;而拟骚诸篇,亦皆楚人之致。天宝以后作者虽多,而翩翩然有盛时之风,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岂作兰玉森然之会耶?《大历诗略》
补阙诗五言之善者,犹夷绰约,有何仲言之音韵,特歌行体弱耳。律诗当与李从一比肩,精警或不足,而闲淡过之矣。
人物简介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子慎。玄宗天宝末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太原少尹、河东节度使。德宗时除礼部侍郎,迁工部尚书致仕。卒年六十九。谥宣。防治处皆有政声,策贤良方正,得穆质、裴复、柳公绰等,世美防知人。工诗,每讥切时弊。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时号鲍、谢。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23—790 字子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郡望洛阳(今属河南)。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末避乱归乡。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浙东节度使薛兼训从事,江南文士往依者甚多,与严维等人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大历五年(770)后历仕河东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拜礼部侍郎,兴元元年(784)至贞元二年(786)三知贡举,封东海郡公。历京兆尹,五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徙居洛阳。六年八月卒。生平见穆员《工部尚书鲍防碑》,新、旧《唐书》本传。防工诗,天宝中撰《感遇》17篇,传诵一时。穆员称其“以古之政法,刺讥时病,丽而有则。属诗者宗而诵之”(《鲍防碑》)。《全唐诗》存诗8首、又联句3首,其中3首为误收。《全唐诗续拾》补联句3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鲍防(722-790),字子慎,洛阳(今属河南)人。幼孤贫,笃志好学。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肃宗时,为薛兼训从事.大历初,兼训观察浙东,又以侍御史、尚书郎佐幕。入朝为职方员外郎。十二年,自太原少尹、河东节度行军司马擢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历京畿、福建、江西观察使。朱泚之乱,从驾至奉天,擢礼部侍郎。后以工部尚书致仕,卒。防有诗名,大历中在越与谢良辅、丘丹、严维等唱和,与良辅并称“鲍谢”。有《鲍防集》五卷,又《杂感诗》一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八首,杂有鲍溶诗。
防字子慎。襄州襄阳人。第进士。历佐幕府。入为职方员外郎。代宗朝拜左散骑常侍。从德宗幸奉天。进礼部侍郎。封东海郡公。授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九。赠太子少保。谥曰宣。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27—762 诗僧。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9岁出家,13岁削发。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出家,十三削发。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有《灵一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薙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著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姓吴氏。广陵人也。神清气和方寸地虚。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学习无倦律仪是修。示见谈笑。欲明解脱。示人文艺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缘断形谢。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灭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凡满十五安居。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坏。虑陵谷之当迁。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昧应真之德行。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一家富货殖。既而削发。推千金之产。悉让诸孤昆弟。所取者惟纳衣锡杖。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宴坐必择山椒树下。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复居馀抗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境囧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日浮囊不飘。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此一之了语也。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一迹不入族姓之门。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一居寺高隅。初无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盖精至之感矣。诗行于世。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介绍】: 唐汝州临汝人。玄宗天宝中,受知于萧颖士。九载,登进士第。肃宗至德间,任湖州参军。代宗初,入浙东幕,与严维等颇多唱和。大历八、九年间,为浙西从事,与颜真卿、皎然时为诗联唱。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六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五年(770)间在浙东幕,与鲍防、严维等联唱,后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事迹见鲍防等《登法华寺最高顶忆院中诸公》等。《全唐诗》存联句1首,《全唐诗续拾》补联句4首。
叔政。肃宗时人。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