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左光斗弟。由举人官御史,巡按浙江。镇压东阳许都起事。福王时,反对起用阮大铖。后大铖得志,欲捕光先,因缇骑追索不得而止。
人物简介
宋贤(1571年—1646年),字又希,号禹钦,浙江严州府建德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宋贤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浙江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的进士,获授常熟知县,得人民爱戴,有「前杨涟,后宋贤」的称誉;六年调任魏县。崇祯四年考选,授广东道御史,管皇城四门,弹劾附和魏忠贤而未正法的官员,又上陈人民缴纳绢布的困苦,改由官府负责解送。西安同知遭宦官梁永上疏诋毁,他出言解救;巡抚丘禾嘉请求监视宦官而设置标兵,他弹劾对方谄附宦官,遭崇祯帝贬降三级。崇祯五年,他巡按湖广,释放死囚九十九人,并选拔贤能惩治贪污,上疏请求增兵、留饷、防寇;又巡视十库,八年管理章奏,九年掌河南道印后,力主利用大计黜免擢升,拒绝一切馈赠。十年改任太仆寺少卿,管西路。适逢山西巡抚出缺,崇祯帝召对他说:「你岂不是掌河南道而不受馈赠的那位!」于是擢官佥都御史任命;他在任内增建城墙、设立兵厂、储备粮食,犒劳十万士兵而不费度支钱费,并擒拿流寇首领过山龙等人,让他们完全投降。十三年加右副都御史,十四年宋贤请求辞官归乡,加兵部右侍郎予告。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天金华土寇作乱,他和知府胡崇德协力遏止,斩杀许都同党王麒生,地方得以安稳;隆武帝即位,召用他为兵部左侍郎,福京失守后去世,虚岁七十六。县正东街有“祖孙科甲坊”为明举人宋显、宋澄、贡生宋应奎、宋邦机、进士宋贤建。
人物简介
【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字启甸。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诸暨知县,调知会稽,升礼部主事。崇祯十六年官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闻李自成克北京,欲出兵勤王,为马士英等所阻,遂弃官归。维基
黄鸣俊(1590年—1646年),字启甸,号跨千,福建莆田县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福建乡试戴国章榜七十七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科进士,初授诸暨县知县,调会稽县知县,升礼部主事、员外郎。因不附魏忠贤,出为浙江督学佥事。历任杭严副使、南直粮储参议。以忤相臣周延儒,调山东布政司参议,督粮山东,升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履任甫一月,闯贼陷北京,黄鸣俊命游击郑天鸿率五千人北上勤王,在镇江被马士英阻止,又指称许都余党复叛,黄鸣俊巡抚罢官归乡。1645年七月,隆武帝即位福州,授兵部右侍郎,晋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二月,黄鸣俊受命出守衢州。1646年七月,清军破金华后,遂至衢州,副使秦应科内应,城破,黄鸣俊退入仙霞关,帝怒,逮其子职方主事黄天复下狱,复命建宁府羁押鸣俊,鸣俊惧,请奋勇自效。寻统兵出关。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欲逃往江西,大臣从行者唯何吾驺、郭维经、朱继祚、黄鸣俊四人。在汀州被清军追及,黄鸣俊被逮入北京后投清,授五品官,已而自羞,以疾辞归;未几卒。
人物简介
【生卒】:1598—1663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绳甫,号戊生。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历浙江兰溪、东阳知县,迁兵部主事。弘光朝遭马士英陷害被逮。入清不仕,自号樗道人。有《亦园集》。人物简介
姚孙棐,字纯甫,号戊生,桐城麻溪人,崇祯庚辰进士,官东阳知县,兵部主事,顺康间隐居,著《戊生诗集》。维基
姚孙棐(?—17世纪),字纯甫,号戊生,安庆府桐城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姚孙棐是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姚之兰第四子,七岁就懂得写作,天启七年(1627年)中乡试副榜,但舍弃州判官职;到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次年(1634年)流寇侵犯桐城,县民不懂军事而恐惧,县令杨尔铭连夜请求支援。参将潘可大来到,他带领亲友供粮协助;流寇围城攻四十日,他不畏风雪登城,设置火器攻击盗贼,城池得以保全。崇祯十三年(1640年)他成进士,获授兰溪知县,以当地粮漕问题上疏减折粮饷;改任东阳后,发生许都之乱令东阳失陷,他命令主簿宋琦前往杭州求援,自己走到楼村山中,集结义士赵鸣皋等数千人谋求复城。其时城中有狱囚三十六人感恩其德行,城陷后没有逃狱,他的儿子姚文鳌与囚犯合作,约定十七年(1644年)元旦义军攻城时和应,同期宋琦也带来游击陆超军队来到,因此收复东阳城。朝廷以此功劳升任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再次击退流寇;许都愈发薄弱,向绍兴府推官陈子龙求抚,但巡按左光先厌恶他曾佔领城池,结果决定斩杀许都与党羽三十多人。弘光帝继位,他和朱芾煌、吴国琦、刘若宜、徐天麟、姜一学、周祚新、张印中、吴亮明、潘自得、王健、贺燕徵、黄衷赤、张大赓、张延祚、金邦柱、黄泰来、黄钟斗、李长似、张拱端、徐肇森、荆廷实、许士健、刘星耀、陈璧、董念陛共事;当政的马士英、阮大铖与左光先不和,命人拿著弹劾的奏章让他看,说:「左光先杀降有罪,你指證他可以升官,否则祸患将来临。」他回答:「左先生是君子,我宁愿连坐而死,也不能负他的心。」马阮二人愤怒,诬陷他刺激左光先杀降,被逮入大理寺,因清朝军队攻入南京无疾而终,归隐龙眠山建茅屋居住,永历十七年(1663年)去世,年六十六岁,有著作《亦园诗集》十卷。康熙八年(1669年)乡人思念他的守城功劳,请求让他奉祀乡贤祠,而兰溪、东阳两地亦入祀名宦祠。妻子方维仪,字仲贤,是大理卿方大镇的女儿、崇祯十三年进士方以智姨母,擅长诗文。
人物简介
姜应甲(16世纪—17世纪),字叔乙,浙江金华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姜应甲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举人,到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获授行人,负责祭祀楚地,不收馈赠,又到顺天科场监考,取录刘侗等十三人。之后他转为刑科给事中,正直地弹劾温体仁;当时吏部尚书缺任,张捷提议任命阉党的吕纯如,但崇祯帝不准许,张捷依然喋喋不休,姜应甲大骂张捷:「你这样做心思很明显,还敢在皇上面前狡辩!」终于吕纯如不得起用,惟后来他因为崇祯帝不听自己的建议辞职。崇祯十五年(1642年)许都起事,姜应甲倾出财产招募兵马抵抗,在孝顺街迎战打退许都部队。弘光帝继位,姜应甲获徵任为给事中,南京失守后归乡;隆武帝即位,召任礼科并加太常少卿,联络温州、严关。福京被清朝军队攻破,有人请他在婺宁庵见清朝官员,他说:「我快要死去见朱大典了。」最后并无前往。后来姜应甲到北山出家为僧,自号法藏,写书直到逝世,年七十六岁。
人物简介
全台诗【生卒】:1599—1665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闇公。崇祯十五年举人。与同邑陈子龙、夏允彝等结几社相砥砺为名节。曾荐东阳许都义勇可用,而大吏指都为贼,竟杀之。弘光时以马、阮乱政不出。南都亡,起义兵抗清。松江破,周旋海上诸义旅间,鲁监国任为左副都御史。郑成功每有大事,咨而后行。后死于台湾。
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晚号复斋,江苏华亭人。明朝末年,曾与陈子龙等人倡组「几社」。明亡后,曾襄助夏允彝举兵抗清,鲁监国授左佥都御史,永历五年(1651),从鲁监国至厦门,后由郑成功迎至金门,甚受倚重。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远至云南向永历帝复命,孚远取道安南(今越南),却受阻于安南王而折返厦门。永历十五年(1661),随郑成功入台,但未久留,后再返厦门。永历十七年(1663),清师攻陷金门、厦门,孚远拟携眷归乡而不果,遂滞留广东饶平,两年后病故于此〖关于徐孚远晚年行踪,包括是否曾入台湾,及去世之地点,都有不同说法。综合各项资料,推测他应该曾来台湾,但停留时间不长,因此最后病故的地点也不在台湾,而以广东饶平之说较可信。由于留台的时间不长,因此相关诗作可清楚看出作于台湾者数量甚少。再者,台湾各种方志有明末诸入台遗老小传,但独缺徐孚远,这也是他留台时间甚短的旁證。参考《徐闇公先生年谱》之考證。〗。 徐孚远在明末文名甚著,现存诗作不论质量均大有可观。其诗风苍劲雄浑,豪宕忠义之气贯注其中,擅长以壮语写悲情,面目鲜明。有《钓璜堂存稿》诗集二十卷,1926年由金山怀旧楼刻本发行,共收入古今体诗二千七百多首,书前有陈乃乾、陈洙两人合编之〈徐闇公先生年谱〉。台湾银行编印之「台湾文献丛刊」将〈徐闇公先生年谱〉单独排印,并收入相关传记资料等数篇为附录一,徐孚远的〈交行摘稿〉诗作一卷为附录二,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三种。另,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种《台湾诗钞》,收有徐孚远诗作五十一首,为目前较易见之选本。连横原本辑有《东宁三子诗录》,其中有《徐闇公诗钞》一卷,已佚。连横《台湾诗乘》卷一论及徐孚远诗,录其诗作十首。以下所收徐氏诗作,以作于台湾者为限,唯判断不易,仍有待进一步确认。(廖振富撰)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闇公,松江华亭人。崇祯壬午举人。
人物简介
张明弼(1601年4月23日—1655年),字公亮,南京镇江府金坛县人,崇祯六年癸酉科中式应天乡试第八十四名举人,崇祯十年丁丑科会试礼记房,中式第十六名,殿试三甲六十五名,刑部观政,崇祯十二年己卯授广东揭阳县知县。谪浙江按察司照磨,署杭州推官事,监军平许都之乱,甲申升台州府推官,踰年升户部陕西司主事。
人物简介
徐调元,字尔赞,明无锡人。丁丑进士,马世奇弟子,初授黄冈知县。维基
徐调元,字尔赞,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进士,授黄冈知县。时流贼势方炽,城中无兵,调元募壮勇固守,贼攻围一月遁去。官捕得盗三百余人,调元鞠之,皆被贼者,无所得食,故相聚行劫。请于抚按,诛其奸淫杀人者,而释其馀。父丧归,起补金华县。东阳县诸生许都作乱,所在应之,都以宣大故帅房大成为谋主。调元探其潜至城下,邀与计事,迎之别馆。大成不疑,明日议事府治,立缚大成斩以徇。贼众掩至,城守固,遂四散剽掠。乃率诸将夹击之,一鼓破贼,荡其巢穴,赦其妻子,论功,有旨召用。南都时,马、阮当国,朱大典素恨调元,因事罗织,遂被逮下刑部。会左良玉拥兵入朝,大典御之中道而溃,调元得脱,归年八十卒。
人物简介
熊人霖(1604年—1666年),字伯甘,号鹤台,又号南荣子,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与军事人物。工部尚书熊明遇之子。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江西乡试第八名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中丁丑科进士,授浙江义乌县知县,任内建造城池,不摊派劳役;推行保伍法,每月检查县民,设立金城营、讲武营去除民居兵器。许都作乱,他监督军队平定乱军,转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弘光帝继位后,熊人霖改任吏部主事,升太仆寺少卿。隆武帝时,再改为太常寺少卿。福京失守,他和户部主事熊孟启、都察院都事熊孟台父子都隐居不出。清康熙五年(1666年),去世。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