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暕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粲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孙氏。
汴梁陈留人也。
幼年游学河北河南。
东西关陇。
备历齐陈周境。
工问难。
善机谲。
自号为三国论师。
开皇十年。
诏住京师兴善寺。
十七年诏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谓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十中道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
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仁寿二年。
诏诸州置塔。
内出所藏舍利。
选天下有道僧行分往以葬。
且约同日下坎。
帝于内道场。
盛作功德。
以候四方瑞应之报。
粲率洪遵律师等陛辞。
帝曰。
法师等可遂因化事。
以荣还乡壤。
粲获葬舍利于汴州广福寺。
其光景香气之瑞。
详于别录。
仁寿之季。
复以葬之滑州脩德寺。
其光景香气。
愈益奇炽。
帝屡加叹赏。
有道士褚揉者。
善庄老。
一日诏公卿毕集。
讲老子。
唯沙门不许预坐。
粲闻之。
率门人十馀。
𢹂行床。
排防卫。
径至其地而坐。
揉方序王。
且未命文。
而粲即抗言激刺。
然词若俳谑。
而义寔张诠。
席因散。
或以闻。
帝曰。
朕得与此人同时。
顾非福邪。
齐王暕钦渴谈论。
时沙门吉藏得玄辩名。
王每欲摧挫之。
大业五年。
大张法筵于其第。
会者三十馀人。
请藏升座。
粲命章标问。
听者谓藏无以酬。
及藏牒难接解。
又谓粲必无以嗣进。
如是往还四十馀番。
藏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续答。
粲续问又二三十番而退。
王起执粲手而谢曰名不虚得。
名不虚得。
赠麈尾什物。
以褒显之。
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五。
弟子僧鸾僧凤。
鸾返俗出仕。
凤别有传。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僧粲。姓孙氏。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河北江南东西关陇。触地皆履靡不通经。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诸有法肆无有虚践。工难问善博寻。调逸古今风徽遐迩。自号为三国论师。机谲动人是所长也。开皇十年迎入帝里。敕住兴善。频经寺任。缉谐法众治绩著声。十七年下敕。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著十种大乘论。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并据量经论。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又著十地论两卷。穷讨幽致散决积疑。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齿。粲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参预使任。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天子亲授灵骨。慰问优渥。粲曰。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粲等仰会慈明。不胜欣幸。岂以朽老用辞朝望。帝大悦曰。法师等岂又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粲因奉敕。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初达公馆。异香满院充塞如烟。及将下塔。还动香气如前蓬勃。又放青光映覆宝帐。寺有舍利亦放青光。与今送者光色相糺。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复现青赤杂光在寺门上。三色交映良久乃没。粲具表闻。详于别传。仁寿年末。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初停馆宇。夜放黄光遍满一室。千人同见。后放五色食顷方灭。自尔求者辄现。不可殚言。及至塔寺夜别放光。乃照一寺。与昼无别。有赵威德者。患目积年。蒙照平复。当下塔日又放光明。塔上空云五色间错。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树等象。峙于云内。数万士女嗟咏成音。前后往使皆感灵瑞。文帝叹重更加敬仰。时李宗有道士褚揉者。乡本江表。陈破入京。既处玄都。道左之望探微辩妙拟阐三玄。学鲜宗师情无推尚。每讲庄老粲必听临。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沈浮。注辩若悬泉。起啭如风卷。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变。常下敕令揉讲老经。公卿毕至。惟沙门不许预坐。粲闻之不忍其术。乃率其门人十馀。携以行床径至馆所。防卫严设都无畏惮。直入讲会人不敢遮。揉序王将了。都无命及。粲因其不命。抗言激刺。词若俳谑义寔张诠。既无以通。讲席因散。群僚以事闻上。帝曰。斯朕之福也。得与之同时。隋齐王[日*东]。见礼下筵钦兹叹咽。常欲见其谈说。故致于法会。有沙门吉藏者。神辩飞玄望重当世。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以大业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馀人。令藏登座咸承群难。时众以为荣会也。皆参预焉。粲为论士。英华命章标问义筵。听者谓藏无以酬及。牒难接解。谓粲无以嗣。往还抗叙四十馀翻。藏犹开析不滞。王止之。更令次座接难。义声才卷。粲又续前难。势更延累。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时人异藏通赡坐制勍敌重粲继接他词慧发锋挺。从午至夕无何而退。王起执粲手而谢曰。名不虚称。见之今日矣。躬奉麈尾什物。用显其辩功焉。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道行既隆最初敕命。粲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苦辞不就。以大业九年卒于兴善。春秋八十有五。弟子僧鸾僧凤。并以继轨驰名。鸾本姓王。名为大业。八岁通礼。十岁讲传于江都。夙有惊俗之誉。及投簪佛种。经论有闻。隋末返俗。唐初出仕。位至给事中。凤有别传。自光徽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隋僧。吴郡钱塘人。俗姓范,字圣达。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陈时,住泉亭光显寺。入隋,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真律师任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于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出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住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观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陵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及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谒观祷雨。
为讲海龙王经。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后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观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光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观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以观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素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观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惟公明鉴。
素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观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观不作尔。
使观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素颇以为然。
观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素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素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观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素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观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素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观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真观。字圣达。吴郡钱唐人。俗姓范氏。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父兑通直散骑常侍。母桓氏温良有德。尝悱愤无胤。洁斋立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愿求智子绍嗣名家。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在上定林寺。巨有灵异。躬往祈祷。刻写容影。事像若真。依药师经七日行法。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自尔志性非恒。言辄诣达。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及其诞育。奇相不伦。左掌仙文右掌人字。口流津液充闰荣府。从幼至终未尝患渴。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舌文交加状如罗绮。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又声韵钟铃。捷均风雨。其见闻者莫不惊异。小有大概。五岁能蔬斋。或登衣箧。或执扇帚。戏为谈讲。八岁通诗礼。和庾尚书林檎之作。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时又流涉棋琴。畅怀文集。日新月异。师友惊忻。尝共友人逍遥津渚。有善相者迎而拜曰。年少当为大法师。后即专诵净名般若。志存入道。伺机承色。二亲弗许。乃曰。迦毗降梦。子欲开笼。拘令在网。此非黠慧。父母咸开心随喜。启敕降言并赐衣钵。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躬为剪落。大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请任和上。研思十诵一遍能述。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十遍十覆超振前标。自谓解成。可填以行也。始诵法华。日限一卷。因斯通梦。汝有大根忽守小道。深可惜也。遂往兴皇听摩诃衍。质疑明难唐突玄门。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吾出讲八年。无一问至此。能使妙义开神。真吾师矣。仍从北面数载研寻。开善大忍法师。匿影钟山游心方等。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乃叹曰。龙树之道方兴东矣。辩勇二师当涂上将。频事开折亟经重席。时人语曰。钱唐有真观。当天下一半。沙门洪偃。才迈儒英。钩深释杰。面相谓曰。权高多智耳目有名。我有四绝尔具八能。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始兴王东临禹井。请以同行。于时兴皇讲筵。选能义集。观临途既促。咸推前次。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学士傅绎在席嗟曰。三千称首七十当初。是上人者当为酬对。金陵道俗见知若此。既达东夏住香严寺。讲大涅槃。四方义集复增荣观兴皇又三追曰。吾大乘经论。略已弘通。而燕赵齐秦。引领翘足。专学虽多。兼该者寡。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括僧无名者休道。观乃伤迷叹曰。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黎庶厮小造罪贫弱。欲茂枝叶反剋根本。斯甚惑矣。人皆惜命偷生。我则亡身在法。乃致书仆射徐陵。文见别集。陵封书合奏。帝懔然动容。括僧由寝。据斯以言。非但梁柱佛法。亦乃明略佐时矣。江夏王出镇于越。复请同行。朗师吞咽良久言曰。能住三年。讲堂相委。复属英王尚法利益。深不可留也。仍于禹穴屡动法轮。特进杜棱。请归光显传教学徒。及永阳鄱阳二王司空司马消难。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天台智者名行绝伦。先世因缘敦猷莫逆。年腊既齐为法兄弟。共游秦岭凌云旧房。朝阳澄景。则高谈慧照。夕阴匿采。则深安禅寂。及智者徵上阙庭。观便孤园敷说。大流法味。载广俗心。永阳还京仰奏清德。举朝僧正同请丝纶。遂逢祚终斯事便寝。隋祖尚法惟深。三敕劳问。秦王莅蕃。二延总府。皆辞以疾。确乎不就。齐王晚迎江浦。躬申顶礼。传以香火。送还旧邑之众善寺。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刺史刘景安。请讲海龙王经。序王既讫骤雨滂霔。自斯厥后有请便降。吴越宗仰其若神焉。县西有灵隐山者。旧曰仙居。峰吐莲华洞藏龙穴。信江东之秀岳也。观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共道安禅师头陀石室。檀越陈仲宝。率诸同侣开藏拓基。构立精舍号南天竺。遂即去邑还谷。栖止终焉。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镜承瓶泻相从不绝。及文皇造塔。形胜所归不谋同集。取决于观。乃指崔嵬高石。可安塔基。虽发诚言孰为可信。俛仰穿凿洞穴。自然状似方函。宛如奁底。天工神匠冥期若符。自尔在山常讲法华。用为心要。受持读诵躬自书弘。五种法师于斯乎在。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谈吐新奇非寻纸墨。智思击扬迥飞文外。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事理异人。经之力也。睪亭神姓陈名重。降祝请讲法华一遍。遗以钱物。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为众善佛殿。据斯以言。感灵通供诚希有也。大业七年四月八日。司马李子深。更延出邑。讲大涅槃。初出天竺。自标葬地。至现病品。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净居遣仰。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又梦与智者同舆。夹侍尊像。翼佛还山。觉已叹曰。昔六十二应终。讲法华力。更延一纪。今七十四复致斯应。生期毕矣。即集内众。训将来事曰。欲生善道。欲备神力。欲出生死。欲具佛法。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勿令空过无所得也。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观览书曰。宿世因缘最后信矣。命两如意。一东向天台。一留西法。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一还僧羯磨。二成第五僧施。尝有人梦。飞殿来迎。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盥嗽整服曰。有人请讲菩萨戒也。端坐怡然。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从子至午心顶俱煖。身体柔软颜色不变。右手内掘三指。信宿流汗遍身。至四日移入禅龛。时属流火。焰气尚严。而俨若生存。寔资神力。从此至二十五日。四方辐凑六县同集。道俗公私一期咸萃。皆就尸手传香表别。叙德号慕悲起缠云。追惟戒德泣垂零雨。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眉毫更长。倍异生前。咸加奇叹。至二十六日。乃永窆于灵隐山。真容掩方坟。写状留天竺。是日四部亘一由旬。香盖成荫幢幡蔽野。存亡荣庆非可胜言。初观声辩之雄。最称宏富。江表大国莫敢争先。自正法东流。谈导之功。卫安为其称首。自尔词人莫不宗猷于观。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佛法荣显寔赖斯乎。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逾盛。时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十馀万。以观名声昌盛光扬江表。谓其造檄。不问将诛。既被严系无由申雪。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并被拥略将欲斩决。来过素前。责曰。道人当坐禅读经。何因妄忤军甲。乃作檄书。罪当死不。观曰。道人所学诚如公言。然观不作檄书。无辜受死。素大怒将檄以示。是尔作不。观读曰。斯文浅陋未能动人。观实不作。若作过此。乃指擿五三处曰。如此语言何得上纸。素既解文。信其言也。观曰。吴越草窃出在庸人。士学儒流多被拥逼。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并是处国宾王。当世英彦。愿公再虑。不有怨辜。素曰。道人不愁自死。乃更愁他。观曰。生死常也。既死不可不知。人以为深虑耳。素曰。多时被絷。叵解愁不。索纸与之令作愁赋。观揽笔如流。须臾纸尽。命且将来更与一纸。素随执读。惊异其文。口唱师来。不觉起接。即命对坐。乃尽其词。故赋略云。若夫愁名不一。愁理多方。难得覼缕。试举宏纲。或称忧愦。或号酸凉。蓄之者能令改貌。怀之者必使回肠。尔其愁之为状也。言非物而是物。谓无象而有象。虽则小而为大。亦自狭而成广。譬山岳之穹隆。类沧溟之滉瀁。或起或伏。时来时往。不种而生。无根而长。或比烟雾。乍同罗网。似玉叶之昼舒。类金波之夜上。尔乃过违道理。殊乖法度。不遣唤而辄来。未相留而忽住。虽割截而不断。乃驱逐而不去。讨之不见其踪。寻之靡知其处。而能夺人精爽。罢人欢趣。减人肌容。损人心虑。至如荆轲易水。苏武河梁。灵均去国。阮叔辞乡。且如马生未达。颜君不遇。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并㤞慸于胸府。俱赞扬于心路。是以虞卿愁而著书。束皙凭而作赋。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悠悠塞北。杳杳江东。山川既阻梦想时通。高楼进月倾帐来风。愁眉歇黛泪睑销红。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乃有行非典则。心怀疑惑。未识唐虞之化。宁知禹汤之德。雾结铜柱之南。云起燕山之北。箭既尽于晋阳。水复乾于疏勒。文多不载。素大嗟赏。即坐释之。所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观以才学之富。弘导不疲讲释开悟。荣光俗尘具于前叙。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又造藏经三千馀卷。金铜大像五躯。搆塔五层。五僧德施。造寺二所。著诸导文二十馀卷。诗赋碑集三十馀卷。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真观。字圣达。钱塘范氏。世本显仕。师生有奇相。舌紫罗纹。手左右掌为仙人字。出家通经律论。时彦曰。钱塘有真观。佛法当天下一半。寻谒天台智者。请受禅观。智者以师齐年。止为法兄弟。开皇十五年。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是为开山始祖。常讲法华。以为心要。感皋亭神请讲。舍祠宇为佛殿。每盥洗馀滴。地不为濡。人尤异之。师有雅操。文帝三徵。秦王两延。皆以疾辞。大业中。因山行。自标葬地。未几示寂。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觉而叹曰。吾六十二应终。以讲法华力延一纪。今七十四。生期毕矣。中夜入寂。塔在东冈。久废不治。天禧中。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僧智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俗姓朱。
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
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
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
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
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
入隋,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
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族朱姓。
神气清远。
彰于襁褓。
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
寺有胤法师。
道艺之元匠也。
聚依以学。
无怠分阴。
同郡顾希凭。
会稽谢峻岳。
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讲说。
尤慕庄严皭师成实。
而服膺焉。
咨质既久。
疑滞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
监赏人伦。
见而叹曰。
诚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
周新蔡王叔齐。
并加钦属。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开金光明经。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时云兴瓶写。
莫不歆艳。
三年丁外忧。
归隐旧里。
弘导不废。
开皇十一年。
降玺书劳问。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公威。
躬造道场。
接足作礼。
进施予以效诚敬。
十二年。
诏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将宗成刘公。
从受菩萨戒。
齐王暕作牧淮海。
贻书迎之。
不起。
大业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终。
寿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弟子道恭等。
树碑旌行。
秘书虞世南文。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智聚。
姓朱氏。
住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聚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止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聚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时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聚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惟聚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弟子道恭。
犹子道顺。
德惟上首。
业盛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僧昙迁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07 【介绍】: 隋僧。博陵饶阳人。俗姓王。少俊朗,通诗书,明《周易》,善卜筮。二十一岁从定州昙静律师出家。从师至五台山及邺都求道进益。后隐林虑山净国寺。研习《华严》、《十地》、《维摩》、《棱伽》等诸经。文帝开皇初入京讲经,从之受业者千余人。声名遐布。帝下敕使主胜光寺,为蜀王杨秀门师。后又主禅定道场。
全隋文·卷三十四
昙迁俗姓王,博陵饶阳人,初住扬都道场寺,终西京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博陵饶阳王氏子也。
姿性俊朗。
年十三。
父母俾从舅氏权会受学。
备善经史。
而于易老庄。
尤究心焉。
然佛典幽极。
非妙悟深證。
莫可窥测。
于是哀恳二亲。
以祈出家。
年二十一。
遂依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薙落。
初诵胜鬘。
辄了其义。
乃复问法纲要于昙遵法师。
当有齐教门之盛。
宫禁营治福利。
众所奔竞。
迁因遁避林虑山。
黄华谷净国寺。
蔬素覃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方寻唯识。
感心热之疾。
而悉略去医药。
专事忏祷。
夜梦月入怀取而擘食之。
香脆清凉。
如冰片。
觉而所苦顿愈。
馀味经旬。
流齿颊间。
易名月德。
其谓此欤。
每授戒。
则对其人唱曰。
于我月德前。
三说求授菩萨戒。
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见。
遽南造金陵。
道路屡遭攘夺。
达寿阳。
谓其属曰。
吾辈为群盗所窘如此。
皆宿业也。
今兹值遇怨结深矣。
苟非解免。
来报莫穷。
乃于曲水寺。
估鬻行季。
以作佛事。
冀于他生为善知识。
既济江。
住扬都道场寺。
扫衣乞食。
摄念而已。
时慧晓智璀。
学兼内外。
弘畅定宗。
陈朝之领袖也。
又有高丽智晃。
善萨婆多部。
迁亦综理唯识。
并一见倾盖。
或欲以迁之名行。
闻于上者。
立谢绝。
独与国子博士张机。
发庄易义。
机为尽礼。
偶诣桂州刺史蒋君家。
获大乘摄论。
诚为全珠。
乐不自胜。
将事开演。
而闻隋历聿新。
盛隆释运。
未几陈亡。
区宇混一。
故迁奉持摄论。
北返彭城。
会檀越舍宅创慕圣寺。
而摄论之流通于北。
寔此其始也。
兼以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轮环披析。
则其指趣愈益白矣。
总管谷城公万绪。
引僚佐伸弟子礼。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
镇维扬。
遣长史张坦。
具疏邀之。
迁往应。
则宋公锄骄刬慢。
悉使妻子受归戒。
开皇七年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脩叙妙因。
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
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即僧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
趋风餐德。
限以朝务。
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
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
间解法相。
能转梵音。
并将入京。
当与师崇建正法。
刊定经典。
且道法初兴。
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
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
近远所凑。
宣扬法事。
为利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
不复多及。
时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阳镇宝。
汲郡洪遵同。
被诏至。
则偕谒帝。
于大兴殿接遇优渥。
诏于大兴善寺安置。
咨询问遗。
冠盖相望。
而众以摄论初辟。
投诚请业者千数。
虽慧远以老成自居。
犹处轮下。
横经禀义。
自是摄论一灯。
传者盛矣。
盖真谛悬记。
有所谓大国大根性人能弘之。
噫信矣。
十年春。
驾幸晋阳。
诏迁从。
夜复同榻行在所。
察其地多私度僧尼。
上悉欲拘检以从公度。
间语迁。
迁恐致骚动。
对曰。
此皆周武废教之时。
逃窜岩谷。
及陛下恩宥。
或失际会而然者。
惟陛下怜之。
上默然久之。
诏凡出家。
虽私度不复问。
寻诏京师。
建胜光寺。
起迁主之。
并其徒六十馀人。
相与俱。
仍诏皇子蜀王秀。
为檀越。
其供养之丰。
施予之饶。
兹不暇述。
而或以迁过于沈痼声利。
乃著巳是非论。
文多不载。
十三年春。
驾蒐于岐从之。
诏蜀王纵骑逐走兽。
兽入故窑中。
故窑中无所见。
徒见残坏佛像堆积而已。
王即具以闻。
迁进曰。
灵仪圣相。
厄于前朝。
陛下严饰。
不为不多。
而其遗馀尚尔充遍。
贫道触目增恸。
莫之奈何。
上怅然曰。
弟子垂拱岩廊。
而使尊像蒙冒霜露。
朕之咎也。
今日之事。
殆天所以启朕也。
如师之说。
情实摧割。
诏诸有旧像。
仰所在官司。
送置近寺。
俾率土之内。
口施一文。
以完美焉。
十四年。
驾幸岱宗柴祭。
迁有奏请。
复岱寺之废者。
及无贯逃僧。
皆俾安堵。
故诏河南王。
以朗公寺。
为泰岳神通道场。
齐王
以静默寺。
为神宝道场。
华阳王。
以灵岩寺。
为宝山道场。
诸王悉奉诏。
以檀越从事。
且诏天下寺。
自一僧已上。
听给额私度附贯。
仁寿初。
上出天竺沙门。
于龙潜时。
所授大觉真身舍利若干。
诏迁相与枚计之。
以定其数。
虽彼此专意。
至再三。
辄增减不能当。
上问其故。
迁曰。
如来法身。
过于数量。
上悟。
由是先诏天下三十道。
起塔。
分遣大德。
安置舍利。
而迁始以蜀王故。
将之梁益中。
以道险。
非老人所宜。
遂请易岐。
乃于凤泉寺。
东北二十里而塔焉。
函石四段。
光润如玉。
倏忽变化双树状。
枝叶宛转。
鸟兽龙象。
异色相宣。
上闻而悦之。
二年春。
益诏以舍利。
分五十馀州起塔。
四年又诏三十州。
至是合一百馀州。
起塔如前指。
其感应祥瑞。
语具各传。
皆自迁发之也。
献后之丧。
创禅定寺。
荐冥福。
堂盘万础。
塔耸七层。
工费殚极。
观者以为侈。
诏曰。
自稠师之灭。
禅门不开。
今所立寺。
既名禅定。
宜于海内。
召禅师百二十人。
各许侍者二人自随。
庶嗣前尘。
尚光末运。
并委迁禅师具名以闻。
有司以礼迎致者。
仍诏迁主其寺。
大兴善寺像。
有光景。
上问迁。
迁辨答祥允。
上不能诘。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
以风瘘疾作。
禅坐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六。
葬于终南之北麓云。
迁美容仪。
器宇恢雅。
谈吐应对合机要。
疏财慕义。
薄于奉己。
而厚于恤物。
能自慕圣。
至禅定。
所获施予。
不可胜纪。
而随以尽。
其所济多矣。
停柩之际。
忽有一白犬。
号叫柩侧。
而亦莫察其所从来者。
既葬乃失所在。
且其将终也。
或梦禅定佛殿倾者。
俄而沙门专诚。
梦净土严丽。
于既卒之后。
呜呼其亦伟矣。
著摄论疏十卷。
楞伽起信惟识如实等疏。
九识四明等章。
华严明难品玄解等。
二十馀卷。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昙迁。俗姓王氏。博陵饶阳人。近祖太原历宦而后居焉。少而俊朗爽异常伦。年十三父母嘉其远悟。令舅氏传授。即齐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会备练六经偏究易道。剖卦析爻妙穷象系。奇迁精采。乃先授以周易。初受八卦相生。随言即晓。始学文半。馀半自通。了非师受悟超词理。会深异也。曾有一妪失物。就会决之。得于兑卦。会告迁曰。汝试辩之。应声答曰。若如卦判。定失金钗。妪惊喜曰。实如所辩。迁曰。兑是金位。字脚两垂似于钗象耳。舅曰。更依卦审悉盗者为谁。对曰。失者西家白色女子。奉口𩮀角可年十四五者将去。寻可得之。后如言果获。有问其故。迁曰。兑是西方少女之位。五色分方。为白也。兑字上点表𩮀角之象。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推而测知。非有异术。舅乃释策而叹曰。吾于卜筮颇工。至于取断依俙而已。岂如汝之明耶。老舅实顾多惭。方验宣尼之言后生可畏也。乃更授以礼传诗尚庄老等书。但经一览义无重问。于时据宗儒学独擅英声。每言大小两雅当时之讽刺。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礼序人伦乐移风俗。无非耳目之玩。其势亦可知之。未若李庄论大道。周易辩阴阳。可以悟幽微。可以怡情性。究而味之。乃玄儒之本也。当时先达颇蔑其幼年。致或抗言褒贬者。迁辩对纵横词旨明烂。无不挹谢其声实。自尔留心庄易归意佛经。愿预染衣得通幽极。二亲爱之弗许。恳诚岁久乃蒙放遣。初投饶阳曲李寺沙门慧荣。荣颇解占相。知有济器。告迁曰。有心慕道理应相度。观子骨法当类弥天。自揣澄公有惭德义。可访高世者以副雅怀。迁虽属伸勤请。而固遮弗许。又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而出家焉。时年二十有一。本图既遂襟期坦然。猛励精勤昏晓无倦。初诵胜鬘不日便了。怪而检覆未差一字。当夜问经中深疑。莫非妙义。既知神思大成。乃与受具恣其问道。从师五台山此山灵迹极多。备见神异。后归邺下历诸讲肆。弃小专大不以经句涉怀。偏就昙遵法师。禀求佛法纲要。当有齐之盛释教大兴。至于宫观法祀。皆锋芒驰骛。迁性不预涉。高谢世利。众咸推焉。密谓人曰。学为知法。法为修行。岂以荣利即名为道。秦世道恒。削迹岩薮。诚有由矣。遂窜形林虑山黄花谷中净国寺。蔬素覃思委身以道。有来请问乍为弘宣。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咸究其深赜。尝寻唯识论。遂感心热病。专凭三宝不以医术缠情。夜梦月落入怀。乃擘而食之。脆如冰片。甚讶香美。觉罢所苦痊复。一旬有馀流味在口。因其圣助食月成德。遂私改名以为月德也。尔后每授人戒常云。于我月德前三说受菩萨戒。逮周武平齐佛法颓毁。将欲保道存戒。逃迹金陵。结侣霄征。间行假导多被劫掠。进达寿阳曲水寺。顾法属曰。吾等薄运所钟。屡逢群盗。若怨结不解来报莫穷。众可哀彼愚迷自责往业各舍什物为贼营忏。冀于来世为法知识。既而南济大江安然利涉。由斯以推。诚斋福之助也。初达杨都栖道场寺。扫衣分卫摄念无为。时与同侣谈唯识义。彼有沙门慧晓智瓘等。并陈朝道轴江表僧望。晓学兼孔释妙善定门。瓘禅慧两深帝王师表。又有高丽沙门智晃。善萨婆多部。名扇当涂为法城堑。并一见而结友于。再叙而高冲奥。有欲以闻天子者。迁预知情事。谓之曰。余以本朝沦覆正法凌夷。所以冒死浮江得参梵侣。生平果志遂得有馀。结援时荣幸愿缄默。惟有国子博士张机。每申尽礼请法。馀景时论庄易。窃传其义用训庠序。因至桂州刺史蒋君之宅。获摄大乘论。以为全如意珠。虽先讲唯识薄究通宗。至于思搆幽微有所流滞。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将欲弘演未闻彼之家国。承周道失御隋历告兴。遂与同侣俱辞建业。缁素知友祖道新林。去留哀感各题篇什。晓禅师命章赋诗曰。生平本胡越。关吴各异津。联翩一倾盖。便作法城亲。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申。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子向泾河道。慧业日当新。我住䢴江侧。终为松下尘。沈浮从此隔。无复更来因。此别终天别。迸泪忽沾巾。馀之名德并有缀词。久失其文。各执手辞袂。登石头岸。入舟动楫。忽风浪腾涌众人无计。迁独正想不移。捧持摄论告江神曰。今欲以大法开彼未悟。若北土无运命也如何。必应闻大教请停风浪。冀传法之功冥寄有属。言讫须臾恬静安流达岸。时人以为此论译于南国。护国之神不许他境。事同迦延之出罽宾为罗刹之稽留也。进达彭城。新旧交集远近欣赴。郁为大众有一檀越。舍宅栖之。遂目所住为慕圣寺。始弘摄论。又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相继不绝。摄论北土创开。自此为始也。徐州总管谷城公万绪。率诸僚佐拥彗咨承。尽弟子之礼。迁弘化此土屡动暄凉。黑白变俗大有成业。自周毁正法。遗形充野。乃劝奖有缘。于慕圣寺多构堂阁。随有收聚庄严供养。上柱国宋公贺若弼长史张坦。出镇杨州。承风思展。结为良导。及诸道俗伫愿德音。坦乃手疏邀延。迁亦虚舟待吹。远到广陵。举郭迎望。歌梵遏云霞。香花翳日月。桑门一盛荣莫加斯。宋公名重位高。颇以学能傲诞。迁应权授法。不觉心醉形摧。乃携其家属。从受归戒。初停开善建弘摄论。请益千计。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江都才了复迎还北。盛转法轮声名遐布。属开皇七年秋。下诏曰。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护持正法利益无边。诚释氏之栋梁。即人伦之龙象也。深愿巡历所在承风餐德。限以朝务实怀虚想。当即来仪以沃劳望。弟子之内闲解法相能转梵音者十人。并将入京。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且道法初兴触途草创。弘奖建立终藉通人。京邑之间远近所凑。宣扬法事为惠殊广。想振锡拂衣。勿辞劳也。寻望见师不复多及。时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阴宝镇。汲郡洪遵。各奉明诏同集帝辇。迁乃率其门人。行途所资皆出天府。与五大德谒帝于大兴殿。特蒙礼接劳以优言。又敕所司。并于大兴善寺安置供给。王公宰辅冠盖相望。虽各将门徒十人。而慕义沙门敕亦延及。遂得万里寻师。于焉可想。于斯时也宇内大通。京室学僧多传荒远。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祈。即为敷弘。受业千数。沙门慧远领袖法门。躬处坐端横经禀义。自是传灯不绝于今多矣。虽则寰宇穿凿时有异端。原其解起莫非祖习。故真谛传云。不久有大国不近不远大根性人。能弘斯论。求今望古岂非斯人乎。十年春。帝幸晋阳。敕迁随驾。既达并部。又诏令僧御殿行道。至夜追迁入内与御同榻。帝曰。弟子行幸至此。承大有私度山僧。于求公贯。意愿度之如何。迁曰。昔周武御图殄灭三宝。众僧等或刬迹幽岩。或逃窜异境。陛下统临大运更阐法门。无不歌咏有归来投圣德。比虽屡蒙招引度脱。而来有先后致差际会。且自天地覆载莫匪王民。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蒙庆。帝沈虑少时。方乃允焉。因下敕曰。自十年四月已前。诸有僧尼私度者。并听出家。故率土蒙度数十万人。迁之力矣。寻下敕为第四皇子蜀王秀。于京城置胜光寺。即以王为檀越。敕请迁之徒众六十馀人。住此寺中受王供养。左仆射高颎。右卫将军虞庆则。右仆射苏威。光禄王端等。朝务之暇。执卷承旨。四门博士国子助教刘子平。孔门俊乂。屈膝餐奉。魏郡道士仇岳。洞晓庄老。文皇钦重。入京造展共谈玄理。迁既为帝王挹敬侯伯邀延。抗行之徒是非纷起。或谓滞于荣宠者。乃著亡是非论以示诸己。其词曰。夫自是非彼。美己恶人。物莫不然。以皆然故举世纭纭无自正者也。斯由未达是非之患。乃致于此。言至患者有十不可。一是非无主。二自性不定。三彼我俱有。四更互为因。五迭不相及。六隐显有无。七性自相违。八执者偏著。九是非差别。十无是无非。初明无适主者。此云我是。彼云我是。彼此竞取。乃令是非无定从。彼云此非。此云彼非。彼此竞兴。遂使非无适趣。或者必欲以是自归以非属彼者。此有何理而可然耶。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致败耳。物岂知其然哉。文多不委。十三年。帝幸岐州。迁时随彼。乃敕蜀王布围南山。行春蒐之事也。王逐一兽入故窑中。既失踪迹。但见满窑破落佛像。王遂罢猎。具以事闻。迁因奏曰。比经周代毁道。灵塔圣仪填委沟壑者多。蒙陛下兴建已得修营。至于碎身遗影尚遍原野。贫道触目增恸。有心无事。帝闻惘然曰。弟子庸朽垂拱岩廊。乃使尊仪冒犯霜露。如师所说。朕之咎也。又下诏曰云云。诸有破故佛像。仰所在官司。精加检括。运送随近寺内。率土苍生口施一文。委州县官人检校庄饰。故一化严丽迁寔有功。十四年。柴燎岱宗。迁又上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请并安堵。帝又许焉。寻敕率土之内。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听给额。私度附贯。迁又其功焉。又敕河南王。为泰岳神通道场檀越。即旧朗公寺也。齐主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华阳王为宝山檀越。旧灵岩寺也。又委迁简齐鲁名僧来住京辇。其为世重诚无以加。文帝昔在龙潜。有天竺沙门。以一颗舍利授之云。此大觉遗身也。檀越当盛兴显。则来福无疆。言讫莫知所之。后龙飞之后。迫以万机未遑兴盛。仁寿元年。追惟昔言将欲建立。乃出本所舍利。与迁交手数之。虽各专意。而前后不能定数。帝问所由。迁曰。如来法身过于数量。今此舍利即法身遗质。以事量之。诚恐徒设耳。帝意悟。即请大德三十人安置宝塔为三十道。建轨制度一准育王。帝以迁为蜀王门师。王镇梁益。意欲令往蜀塔检校为功。宰辅咸以剑道危悬涂径盘折。高年宿齿难冒艰阻。更改奏之。乃令诣岐州凤泉寺起塔。晨夕祥瑞。以沃帝心。将造石函。于寺东北二十里许。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大小平正。取为重函。其内自变作双树之形。高三尺馀。异色相宣。或有鸟兽龙象之状。花叶旋转之形。以事上闻。帝大悦。二年春。下敕于五十馀州分布起庙。具感祥瑞如别传叙之。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庙。遂使宇内大州一百馀所皆起灵塔劝物崇善。迁寔有功。及献后云崩。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架塔七层骇临云际。殿堂高竦房宇重深。周闾等宫阙。林圃如天苑。举国崇盛莫有高者。仍下敕曰。自稠师灭后禅门不开。虽戒慧乃弘而行仪攸阙。今所立寺既名禅定。望嗣前尘。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师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迁禅师搜扬。有司具礼。即以迁为寺主。既恩敕爰降。不免临之。绥抚法众接悟贤明。皆会素心振声帝世。时大兴善有像放光。道俗同见。以事闻上。敕问迁曰。宫中尊像并是灵仪。比来修敬光何不见。迁曰。但有佛像皆放光明。感机既别有见不见。帝曰。朕有何罪生不遇耶。迁曰。世有三尊各有光明。其用异也。帝曰。何者是耶。答曰。佛为世尊。道为天尊。帝为至尊。尊有恒政不可并治。所以佛道弘教开示来业。故放神光除其罪障。陛下光明充于四海。律令法式禁止罪源。即大光也。帝大悦。迁美容仪善风韵。故临机答对如此。又器宇恢雅。含垢藏疾。妙于定门练精戒品。天性仁慈寡于贪竞。虽帝王赠舍远近献饷。一无自给并资僧众。或济接贫薄。追崇图塔。又不重厚味。不饰华绮。内有关籥外屏名利。显助弘道冥心幽隐。立志清简不杂交游。时俗颇以疏傲为论。深鉴国士而体其虚心应物也。凡有言述理无不当。皆能遣滞显旨深矣。故远公每云。迁禅师破执入理。此长胜我。斯言合也。而词旨典正有文章。焉。虽才人沈郁含豪。未能加也。夙感风痿之疾。运尽重增卒于禅定。春秋六十有六。即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也。葬于终南北麓胜光寺之山园。凿石刻铭树于坟所。当停柩之日。有一白犬不知何来。径至丧所。虽遭遮约终不肯去。见人哀哭犬亦号叫。见人止哭犬亦无声。与食不啖。常于丧所右萦而卧。既舆柩随行。犬便前后奔走。似如监护之使。及下葬讫。便失所在。识者以犬为防畜。将非冥卫所加乎。初未终之前。有梦禅定佛殿东倾。数人扶之还正。惟东北一柱陷地。拔之不出。迁房属于陷角。故有先验之徵。既卒之后。有沙门专诚祈请欲知生处。乃梦见净土严丽故倍常传。宝树宫阙郁然相峙。道俗徒侣有数千人。迁独处金台为众说法。虽梦通虚实。而灵感犹希。况随请而知。故当降灵非谬矣。所撰摄论疏十卷。年别再敷。每举法轮诸讲停务。皆倾渴奔注有若不足也。又撰楞伽起信唯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月等章华严明难品玄解总二十馀卷。并行于世。有沙门明则。为之行状覼缕终始见重京师。
僧保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22 【介绍】: 隋唐时僧。青州人,俗姓崔。年十一出家,精邃经旨。隋文帝仁寿中征为禅定道场主,清肃有闻。唐高祖武德中,举十大德统摄僧尼,高祖独以保恭任之,遂居诸大德之右。
全隋文·卷三十五
保恭,开皇中住蒋州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晋永嘉南渡。
居建邺。
父超道。
本州刺史。
恭年十一。
炅法师使诵观音经。
初夜一时即能覆诵。
遂许出家。
会炅逝去。
顷之梦。
两蛇从炅足出。
入恭足。
而觉。
自尔神志异常日。
即依开善彻法师。
听成实论。
而彻以义疏。
使习复之。
其文如蝇头。
一领八纸。
曾无遗忘。
同学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禀定业于慧晓禅师。
又问成实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从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义洞明。
而前疑冰释。
乃约地持以制行。
而专讲法华。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归自北邺。
相邀造栖霞寺。
以弘禅宗。
布亡诱掖加谨。
隋仁寿末。
献后崩。
诏入京。
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
齐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领。
皆分散无所畜。
国初避地蓝田之悟真寺。
武德二年。
诏仍旧僧任。
改禅定。
为大庄严寺。
且举十大德统摄。
当时犹顾望。
未遽应。
诏高祖使趣起恭而诸公稍进。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书监萧德言铭。
其碑。
初恭尝山行。
直过虎所踞地。
无少惧色。
杨玄感之乱。
或诬恭预其谋。
方升座竖义。
而兵刃突入捕逮。
众惊骇欲散。
恭徐曰。
自省无他。
俟讲罢。
当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师。
将欲试其神采。
乃以观音诵之。
初夜一时须臾便度。
自谓闻之如经月顷。
即度出家。
会炅亡没。
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恭脚中。
忽尔惊觉。
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
义疏极细状如蝇头。
一领八纸不遗一字。
众齐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
深明观行频蒙印可。
又听成实谓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
逢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
因从受学。
不逾年稔大义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
控引宗归。
得其奥旨。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
北邺初还欲开禅府。
苦相邀请建立清徒。
恭揖布慧声便之此任。
树立纲位引接禅宗。
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
恭又从布听采三论善会玄言。
于前诸疑都并消释。
及布之亡委以徒众。
既承付属率诱如初。
而德素尊严见者皆惮。
整理僧务功在护持。
仁寿末年献后崩背。
帝造佛寺综御须人。
佥委声实以状闻奏。
下敕徵入为禅定道场主。
纲正僧网清肃有闻。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
隋齐王暕
奉其道德礼以为师。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
一无所受乃从馀散。
唐运初兴归心泉石。
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
栖息林岫将事终焉。
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
武德二年。
下敕召还依旧检校。
仍改禅定为大庄严。
及举十德统摄僧尼。
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
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
朕独举之。
既位斯任诸无与对。
遂居大德之右。
专当剖断。
平恕衷诣众无怨焉。
以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
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倾不以威动。
敦肃严毅深有大猷。
曾经山行虎伏前道。
从边直过情无顾及。
大业中年枭感起逆。
僧有竞者言与同谋。
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
兵卫奄至围绕阶庭。
合众惊惶将散其席。
恭曰。
自省无事。
待论议讫当自辩之。
从容谈叙都无异色。
斯例甚众。
略陈一二。
由兹风问陈隋唐代。
三国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23 【介绍】: 隋唐时僧。其先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称。祖世避仇徙南海,后迁金陵。俗姓安。幼时由父携之谒真谛,真谛为其取名吉藏。七岁从法朗出家。隋时讲法于会稽嘉祥寺,听众常至千人,时称“嘉祥大师”。后住长安日严寺,成“三论”注疏,创三论学派。唐高祖设十大德统领众僧,吉藏在其列。有《中论疏》、《百论疏》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吉藏,开皇中住会稽嘉祥寺。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吉藏族姓安氏。其先安息人。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七岁出家。隋开皇末诏住慧日寺。唐初敕住延兴寺。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安息国人也。
祖以避仇居南海。
父迁金陵。
而生藏焉。
时西竺真谛三藏昉至。
父𢹂之以见。
谛曰此儿吉祥之所聚也。
遂以名。
父亦出家。
名道谅云。
谅平生苦节寡伦。
乞食听法无少怠。
每持钵归。
必跣足入塔。
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至虽涕涶便利。
皆以手承。
祝施众生所应食者。
其笃谨之行。
始终无歉。
然每𢹂藏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甫七岁。
遂依朗出家。
而采涉日至。
年十九为众覆述。
精辨锋起。
获誉扬邑。
具戒之后。
其闻转盛。
陈桂阳王尤所钦礼。
隋混壹。
遂东游止嘉祥寺。
敷畅如常。
时开皇末。
炀帝在蕃邸。
置四道场。
招徕贤彦。
召居慧日寺。
复于京师。
置日严寺。
教旨又以藏居之。
昙献禅师。
请开法华。
七众繁拥。
财施填积。
既以建诸福田。
且为十无尽藏。
付献行檀。
卒成曲池大像。
伟特高显。
见者翘勤。
不能自已。
齐王暕邀藏私第法集。
一时至者。
六十馀人。
仍推藏为论主。
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藏体貌闲暇。
辞彩秀发。
飞激注射。
霶然有馀。
四座皆动容而退。
王欲更延两日。
众亦莫之敢抗矣。
大业初。
写法华经二千部。
隋之季世。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供养。
别置普贤像。
对以坐禅。
观实相理。
及义旗初届京师。
武皇受谒于虔化门下。
藏前叙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仰泽穹昊。
不胜庆赖。
武皇大悦。
劳问勤至。
武德初。
诏选十大德。
纲维法务。
而藏其一焉。
俄兼住实际定水二寺。
齐王元吉。
愿承归戒。
屈住延兴寺。
至是年气渐衰。
屡增病苦。
诏赐良剂。
中使相寻。
武德六年五月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上览遗表哀悼。
东宫已下。
皆致书尉问。
赠以钱帛。
今上在秦邸。
有尉辞不录。
诏葬南山藏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度华严维摩各数十遍。
并著疏。
盛行于世。
临终制死不怖论。
文多不录。
弟子慧远嗣。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吉藏。
俗姓安。
本安息人也。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因遂家于交广之间。
后迁金陵而生藏焉。
年在孩童。
父引之见于真谛。
仍乞詺之。
谛问其所怀。
可为吉藏。
因遂名也。
历世奉佛门无两事。
父后出家名为道谅。
精勤自拔苦节少伦。
乞食听法以为常业。
每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方始进之。
乃至涕涶便利。
皆先以手承取。
施应食众生。
然后远弃。
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
谅恒将藏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随闻领解悟若天真。
年至七岁投朗出家。
采涉玄猷日新幽致。
凡所咨禀妙达指归。
论难所标独高伦次。
词吐赡逸弘裕多奇。
至年十九处众覆述。
精辩锋游。
酬接时彦绰有馀美。
进誉扬邑有光学众。
具戒之后声问转高。
陈桂阳王钦其风采。
吐纳义旨钦味奉之。
隋定百越遂东游秦望。
止泊嘉祥如常敷引。
禹穴成市问道千馀。
志存传灯法轮相继。
开皇末岁。
炀帝晋蕃置四道场。
国司供给。
释李两部各尽搜扬。
以藏名解著功。
召入慧日。
礼事丰华优赏伦异。
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
别教延藏往彼居之。
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
既初登京辇道俗云奔。
见其状则傲岸出群。
听其言则钟鼓雷动。
藏乃游诸名肆。
薄示言踪。
皆掩口杜辞鲜能其对。
然京师欣尚妙重法华。
乃因其利即而开剖。
时有昙献禅师。
禅门钲鼓。
树业光明道俗陈迹。
创首屈请敷演会宗七众闻风造者万计。
隘溢堂宇外流四面。
乃露缦广筵犹自繁拥。
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
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
藏法化不穷财施填积。
随散建诸福田。
用既有馀。
乃充十无尽。
藏委付昙献资于悲敬。
逮仁寿年中。
曲池大像举高百尺。
缮修乃久身犹未成。
仍就而居之。
誓当搆立。
抽舍六物并托四缘。
旬日之间施物连续。
即用庄严峙然高映。
故藏之福力能动物心。
凡有所营无非成就。
隋齐王暕夙奉音猷。
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
乃屈临第并延论士。
京辇英彦相从前后六十馀人。
并已陷折前锋令名自著者。
皆来总集。
藏为论主。
命章陈曰。
以有怯之心。
登无畏之座。
用木讷之口。
释解颐之谈。
如此数百句。
王顾学士傅德充曰。
曾未延锋御寇。
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踪。
充曰。
动言成论验之今日。
王及僚友同叹称美。
时沙门僧粲。
自号三国论师。
雄辩河倾吐言折角。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藏对引飞激注赡滔然。
兼之间施体貌词采铺发。
合席变情𧹞然而退。
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
王谓未得尽言更延两日。
探取义科重令竖对。
皆莫之抗也。
王稽首礼谢永归师傅。
并䞋吉祥麈尾。
及诸衣物。
晚以大业初岁。
写二千部法华。
隋历告终。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安置。
自处卑室。
昏晓相仍竭诚礼忏。
又别置普贤菩萨像。
帐设如前。
躬对坐禅观实相理。
镇累年纪不替于兹。
及大唐义举初届京师。
武皇亲召释宗。
谒于虔化门下。
众以藏机悟有闻。
乃推而叙对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庆赖。
仰泽穹旻。
武皇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
语久。
别敕优矜。
更殊恒礼。
武德之初。
僧过繁结置十大德。
纲维法务宛从初议。
居其一焉。
实际定水钦仰道宗。
两寺连请延而住止遂通受双愿。
两以居之。
齐王元吉。
久揖风猷亲承师范。
又屈住延兴。
异供交献。
藏任物而赴。
不滞行。
藏年气渐衰屡增疾苦。
敕赐良药。
中使相寻。
自揣势极难瘳。
悬露非久。
乃遗表于帝曰。
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
曲蒙神散寻得除愈。
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
悲恋之至遗表奉辞。
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国。
慈济四生兴隆三宝。
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
至于清旦索汤沐浴著新净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
藏加坐俨思如有喜色。
斋时将及。
奄然而化。
春秋七十有五。
即武德六年五月也。
遗命露骸。
而色逾鲜白。
有敕慰赙。
令于南山觅石龛安置。
东宫以下诸王公等。
并致书慰问。
并赠钱帛。
今上初为秦王偏所崇礼。
乃通慰曰。
诸行无常。
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
惟怀弘于般若。
辩囿包于解脱。
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
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
长辞奈苑遽掩松门。
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
迹留人往弥用悽伤。
乃送于南山至相寺。
时属炎热坐于绳床尸不催臭加趺不散。
弟子慧远树续风声。
收其馀骨凿石瘗于北岩。
就而裨德。
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驰誉。
冠成之后荣扇逾远。
貌象西梵言寔东华。
含嚼珠玉变态天挺。
剖断飞流殆非积学。
对晤帝王。
神理增其恒习。
决滞疑议。
听众忘其久疲。
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
贞素之识或所讥焉。
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
御众之德非其所长。
在昔陈隋废兴。
江阴凌乱。
道俗波迸。
各弃城邑乃率其所属往诸寺中。
但是文疏并皆收聚。
置于三间堂内。
及平定后方洮简之。
故目学之长勿过于藏。
注引宏广咸由此焉。
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
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及将终日。
制死不怖论。
落笔而卒。
词云。
略举十门以为自慰。
夫含齿戴发。
无不爱生而畏死者。
不体之故也。
夫死由生来。
宜畏于生。
吾若不生何由有死。
见其初生即知终死。
宜应泣生不应怖死。
文多不载。
慧远依承侍奉俊悟当时。
敷传法化光嗣馀景。
末投迹于蓝田之悟真寺。
时讲京邑亟动众心。
人世即目故不广叙。
崔赜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18 【介绍】: 隋博陵安平人,字祖浚。
文帝开皇初得秦王荐,射策得高第,授校书郎转协律郎,为太常卿苏威所敬重。
尝为河南王、豫章王侍读。
炀帝大业中奉诏撰《区宇图志》、《东征记》。
后除越王府长史。
从帝幸江都,宇文化及为乱,引为著作郎,称疾不起,卒。
全隋文·卷九
赜字祖浚,仲方族人。开皇初,射策高第,除校书郎,转协律郎。母忧去职。徵为河南、豫章二王侍读。及河南为晋王,转记室参军。王入东宫,除太子斋师,迁舍人,以疾归。徵授起居舍人。大业中,为鹰扬长史,迁越王长史。宇文化及行弑,引为著作郎,称疾不起。卒年六十九。
释智琚 朝代:南梁至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李氏。新安寿昌人。父袆梁散骑员外郎。琚始听坦师释论。次听雅公般若论。又听誉公三论。年二十七。即就敷杨辨才无碍。众所知识。及坦将迎以五部大经嘱累。声誉载隆。玄素攸仰。尝谓入室弟子明衍曰。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四部义疏。付嘱于汝。再三握手忽然而终。于常州之建安寺。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兆。衍姓丘氏晋陵名族。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智琚。
新安寿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阳未胄。
任为理官。
仍以为姓。
时代音变。
遂以理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赵郡典午。
东迁徙居江左。
父袆仕梁员外散骑侍郎。
琚年十九。
便自出尘听坦师释论。
未淹灰管频闻精义。
坦即隋齐王暕之门师也。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此三法匠名价尤重。
琚欲洁操秉心。
偏穷法性。
诸高座主多无兼术。
古人有言。
学无常师。
斯言有旨。
广寻远讨曲尽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讲。
无碍辩才众所知识。
说经待问亟动恒伦。
及坦将逝。
以五部大经一时付属。
既蒙遗累即而演之。
声价载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无受色。
牢醍弗尝荤辛无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业由来便事之为和上。
亡前谓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
此之文言吾常吐纳。
今以四部义疏付属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终。
𣨛于常州之建安寺。
即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之南寺之旧垗。
衍姓丘氏。
晋陵名族。
容止可观精采卓异。
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
陈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
处罗可汗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0 【介绍】: 唐时突厥首领。
姓阿史那氏,名俟利弗设。
始毕可汗弟。
妻隋义成公主,高祖时屡遣使朝贡。
武德三年,迎隋炀帝萧后及齐王杨暕之子正道至其牙所,立正道为隋王。
李世民讨刘武周,师次太原,处罗遣兵来会。
寻谋取并州置正道,会疽发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梁郡陈留人,字孝逸。
聪敏好学,善《毛诗》、《礼记》、《左传》、《周易》。
文帝开皇初汴州刺史引为主簿,举秀才,授县尉,以非其所好,谢病于家。
炀帝大业时,齐王暕镇江都,闻其名,召之,以客礼待。
贞上《江都赋》,王厚赐之,以疾归,终于家。
全隋文·卷二十七
贞字孝逸,梁郡陈留人。开皇初,汴州刺史樊叔略引为主簿,后举秀才,授县尉。谢病去职。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