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继先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次韵 清 · 朴来吾
七言律诗
行至古县村前。一行分路。金柳两老友及台伯汝珍往宿于下村。余与象仲及文叔,馨远,肯友兄弟。往访文复初家。历吊文生思孝殡次。因入复初家。两君喜而迎之曰。此距丹法两村。不过半日程限。而历便游赏之行。三宿而到此。是何濡滞也。余曰自尔迟留。未践别时之约。可叹可叹。因与谈笑娓娓。夜分乃寐。是日行几十五里许。廿三日。下村同行趁期而来。发向至并木前岘。俯瞰其居。戢戢颇有安堵之乐。因谓馨远曰君家之卜居此土者。今几年代耶。馨友曰自吾始居之祖及吾身。已至七代。而一村之居住者。无一他姓氏云。一行相顾啧啧曰宋可谓积善之家矣。馀庆之及于子孙者。一何盛也。有顷由岘路而下。一行分向上下村。余与数三同行。往入伯淳家。淳友苦挽曰日已暮矣。更复何之。余以同行之不得相离。答谢而出。转往周老家。前行一队皆会。本村诸友之闻声而来者亦众矣。于是宾主相议曰今夜不可无一处之团会。若非大厅事。不可容矣。遂共往天祥家。至夜宾主序齿而坐。互相酬酢。各尽其乐。一场团栾。亦足为胜事也。因相与枕藉而宿。是日行不过七八里矣。廿四日。象仲与君正三昆季及汝珍。发向柳田汝范家。享从及台伯亦不无落后之意。余与上舍苦留台伯。谕以当行之由。台伯不获而从之。临行享从谓余曰吾之数日来待之意。今已左矣。计今秋务方极。前路尚远。执一废百。非吾之所当行。吾其归欤。余曰然。于是享从赠余四韵诗以赆之。余次其韵曰。
百里仙筇俗债酬,吾行物外自优优。
灵区何处开三洞,寒露佳辰届九秋。
避世不关莲社卧,为文先学子长游。
莫将尘事劳心计,逆旅人生土一丘。
忆我为儿时,家塾在堂隅。
日昳读书罢,归时慈母娱。
八岁就外傅,《鲁论》初咿唔。
九岁五经毕,文义颇不疏。
十岁读《礼经》,古句忘崎岖。
十一背慈训,茕茕失母乌。
十二出门游,奔走能跨驴。
是时从大人,来往神愉愉。
大人授《孝经》,命儿自写书。
儿写书不成,满纸如墨猪。
左右反覆视,心气惨不舒。
低头清泪落,仰头但嗟吁。
大人顾谓儿,儿心一何愚。
写书非大难,儿心姑徐徐。
心定手不误,尔盍仰视予。
侵晨执笔写,写成日裁晡。
儿乃破涕笑,喜笑东西趋。
取书呼儿来,此书义当摅。
读书读其义,此书学根株。
儿默听此教,跪受当前除。
朝夕执书读,爱重同球图。
读罢藏之笥,亵见惧点污。
儿今又写书,写书忽痛呼。
儿有六岁儿,儿已十年孤。
昔时一卷书,岁时常宝储。
今日写此帙,吞声泪沾裾。
昔写今亦写,今日迥自殊。
昔泣今亦泣,两泣不相如。
昔写虽丑恶,嬉戏称凤雏。
今写好似昔,谁与正瑕瑜。
昔泣实恃爱,貌郁神不痡。
今泣复何益,泪眼空为枯。
哀哉一卷书,写罢还踟蹰。
儿亦呼其儿,学不在五车。
但求孝悌性,敬爱理不虚。
亦不在荣达,名誉播九区。
但求守吾身,战战保发肤。
儿有弱小甥,神采清且都。
七岁痛陟岵,似续守门闾。
此书大义在,此诗非烦纡。
儿复呼其儿,试诵与尔姑。
尔姑闻此诗,哀痛犹茹茶。
尔内外兄弟,敬谨相友于。
立身与显亲,毋苦不肖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