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俨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皮景和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1—575 【介绍】: 北齐琅邪下邳人。
少通敏,善骑射。
矫捷有武力,初以亲信事高欢,屡从征伐,常有战功。
后主天统初累迁侍中。
与北周通好后,冠盖往来,景和常应接之,甚见推重。
帝令景和案复诏狱,据理执正,无枉滥。
武平二年,琅邪王高俨矫诏杀和士开,率兵屯宫门,景和请后主出千秋门自号令,众惊散,事平,除尚书右仆射。
南朝陈将攻齐,景和率兵拒之,积功封文城郡王,除尚书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4—571 【介绍】: 北齐清都临漳人,字彦通。
先世西域胡商,本姓素和氏。
初选为国子学生。
高湛为长广王时,辟为行府参军。
善握槊,能弹琵琶,倾巧便僻,为湛所恩幸。
湛即帝位(武成帝),迁黄门侍郎,尝劝帝以国事付大臣而恣意作乐,武成帝大悦,纳之。
又与祖珽说武成帝禅位太子(后主),封官侍中、尚书左仆射。
武平元年封淮阳王,除尚书令、录尚书事,操纵朝政。
后为琅邪王高俨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573 【介绍】: 南朝陈吴兴人,字仲伦。博涉经史,有识鉴,陈霸先镇南徐州,甚器重之,命尚会稽长公主,及霸先称帝,拜驸马都尉,出为吴郡太守。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乃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深以千理见称。文帝嗣位,迁左民尚书。位终尚书右仆射。谥贞宪。
全陈文·卷十二
君理,字仲伦,吴兴人。
起家梁湘东王法曹参军,武帝镇京口,命尚会稽长公主,辟府西曹掾,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
陈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
文帝即位,徵侍中,拜明威将军丹阳尹,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改前军将军,监南徐,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父忧去职。
宣帝即位,除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以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加侍中,迁尚书右仆射,太建五年卒,赠太子少傅、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彫、彫武、彫虎、雕虎。北齐中山北平人。遍通《五经》,尤明《三传》,弟子以百数。魏末,高欢令与诸子讲读。北齐废帝乾明初,迁平原太守,坐赃贿失官。武成帝即位,以旧恩累官至侍中。议论无所回避,数讥切宠要,为韩长鸾等所忌。后谏幸晋阳,长鸾因谮之,诛死,年五十五。
全北齐文·卷六
雕,中山北平人,魏末起家殄寇将军,迁太尉、长流参军、定州主簿,除常山府长流参军,天保中为永安王府参军兼祠部郎中,乾明初除国子博士,迁平原太守,武成即位,除通直散骑侍郎、琅邪王俨博士,寻为泾州刺史,拜散骑常侍侍读,加国子祭酒,假仪同三司,待诏文林馆,除侍中,加开府,后以谏幸晋阳,与崔季舒等俱诛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汝南安成人。周弘正弟。始仕不得志,隐于句容之茅山,累征不至。晚仕侯景,为中书侍郎。梁元帝承圣初,为国子祭酒。陈文帝天嘉初,以白衣领太常卿,官至光禄大夫。性简素,博学多通。有《续高士传》及文集,皆佚。
全陈文·卷五
弘让,弘正弟。
始仕不得志,隐句曲之茅山,频徵不出。
侯景僭号,以为中书侍郎。
承圣初授国子博士,进仁威将军。
陈受禅,为太常卿。
天嘉初,坐事以白衣领太常,进金紫光禄大夫。
有集九卷,后集十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580 【介绍】: 南朝陈河南阳翟人,字温理。九岁而孤,早有令誉。及长,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尚淫靡。陈文帝天嘉中,位中书侍郎。宣帝太建中,为山阴令,清正廉洁,除残去暴。旋因谮免官。去官之日,不堪自致,种蔬菜以自给。太子手书赐粟米二百斛,令入直殿省。累迁御史中丞,有直绳之称,卒官。所制章奏杂文二百余篇,皆切事理,由是见重于世。
全陈文·卷十六
玠,字温理,河南阳翟人。
为王府法曹,历外兵记室。
天嘉中,除桂阳王友,迁太子庶子、中书侍郎。
太建中,除戎昭将军、山阴令,被谮免,还除电威将军、仁威淮南王长史,寻掌东宫管记,迁御史中丞,卒官,至德二年追赠秘书监,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 【介绍】: 北齐长乐信都人。
孝昭帝皇建初,为尚书驾部郎中,摄库部。
武成帝禅位后主,委为辅佐,迁散骑常侍,奏门下事。
武成帝死,出为郑州刺史。
胡太后为齐安王纳子琮长女为妃,因返邺,授侍中,转吏部尚书。
妻为胡太后妹,恃亲放纵,卖官鬻爵,定价除授。
子琮亦不禁制。
官至尚书右仆射。
以谋废帝而立高俨,又参与杀和士开事,触怒太后,被绞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 【介绍】: 北齐代人,字仲山。
少以武干事东魏尔朱荣,至直阁将军。
从高欢举兵,赐爵蛇丘男。
高澄辅政,迁武卫将军。
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除郑州刺史。
性鄙吝愚狠,专事聚敛。
天保四年与萧轨等奉命于合肥治水军,欲袭建康,为梁军所破,大败而归。
后主武平初,封宜都郡王,除领军大将军。
寻与太保琅玡王高俨矫诏杀录尚书和士开,即日被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606 【介绍】: 隋吴兴武康人,字伯审。姚僧垣子。勤于学业,闻见渊博,为时人所推重。初仕南朝梁。陈宣帝太建初为通直散骑常侍。聘于北周,时沛国刘臻以《汉书》疑事十余条,往访求教。察皆引经据为之剖晰。刘臻以为名下定无虚士。使还,为陈宣帝、后主两朝所重,累迁吏部尚书。陈亡入隋,诏授秘书丞,袭父北绛郡公。诏撰梁、陈二代史。炀帝大业二年所撰史书未毕功,将卒,戒子思廉续成之。
全隋文·卷十三
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九世孙。
梁大宝初,为南郡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除南郡王行参军,兼尚书驾部郎。
避乱还乡。
承圣初,除原乡令,入为著作佐郎。
陈天嘉初,拜始兴王功曹参军,补嘉德殿学士。
光大初,转始兴王中卫记室参军,仍领佐著作。
大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左通直,补东宫学士,迁尚书祠部郎。
拜宣惠宜都王中录事参军,历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咨议参军,除戎昭将军。
后主即位,兼东宫通事舍人。
至德初,除中书侍郎,转太子仆,授忠毅将军,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进秘书监,拜散骑常侍、度支尚书,迁吏部尚书。
陈亡入隋,授秘书丞。
袭父僧坦爵北绛郡公。
仁寿中,侍晋王昭读。
炀帝即位,授太子内舍人。
大业二年,卒于东都,年七十四。
有《汉书训纂》三十卷,《汉书集解》一卷。
僧靖嵩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614 【介绍】: 隋僧。
涿郡固安人,俗姓张。
年十五出家。
博习众经,妙通玄理,北齐琅邪王甚器重之,特开讲座,以靖嵩为法主。
导悟诸徒,响誉河东。
入隋,文帝开皇中敕住崇圣寺。
礼诵精苦三十载,其叩头手膝所按之地,悉凹陷成印迹。
著有多种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涿郡固安之张氏。
十五岁出家。
有沙门靖融。
秦究杂心。
兼通大小经论。
嵩始依之。
每以奥义问融。
融莫知所答。
因劝使往京邺受学。
曰必成大器。
既登具。
从太学寺融智律师。
究涅槃十地论。
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
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
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
探讨成杂。
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皆旁通博揽。
声名藉甚。
齐琅邪王深加器重。
每春聚徒设席。
奉为法主。
以励后学。
属周氏之变。
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
三百馀僧。
渡江。
时宣帝遣侍中袁宪。
至京口礼接。
继遣驸马蔡凝。
宣旨云。
至人以身许道。
法师等。
义明治乱。
归寄有叙。
深可嘉尚。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
所司供给。
务令周洽。
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
听众馀五百。
会天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舍二论。
而未之讲授。
法门法泰。
独得其传。
嵩咨决数年。
遂臻壶奥。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
四十馀部。
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
隋开皇十年北还。
诏改前京兆王寺。
为崇圣。
以居之。
专开摄论。
撰摄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
九识三藏三聚戒。
二生死等玄义。
行世。
炀帝在蕃邸。
出填扬越。
立四道场。
尝召嵩。
嵩不起。
及御宸极召之。
亦固辞。
门人问其故。
曰沙门名解脱。
何返自累如此。
吾昔游两都。
屡加劳役。
虽内道场。
不如物外。
故其诵脩。
垂三十载。
精苦犹一日。
其手按膝跪。
扣头之迹。
久而宛尔不灭。
性爱文藻。
乐泉石。
大业十年卒。
寿七十有八。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靖嵩。俗姓张。涿郡固安人。幼抱贞干在物不群。迫以俗尘期之道务。十五出家。有同学靖融。早达经论。通该小大尤究杂心。每以佛宗深要。曲流委示。嵩神气俊越聪悟天机。随览义门覆疏陶练。重以心计不测。返以问融。融无以对也乃告曰。卿稚齿末学。彻悟若斯。可往京邺。必成济器。及登冠受具。南游漳辇。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馀。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有大学寺融智法师。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解贯众师道光二藏。学徒五百负帙摩肩。常讲涅槃及地论。嵩闻之乃投诚焉。北面从范。攻研数载。随闻覆述。每击奇致。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乃诣云晖二律师所。博求明诲。涉问二载薄镜宗条。唯有小乘未遑详阅。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面受成杂两宗。咨诹幽奥纂习馀烈。数百僧徒各启龙门。人分凤翼。及嵩之位席。上经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妙通文理屡动恒神。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势倾八位词号四飞。独步河山舟航三藏。凭附参请智光时杰。齐琅耶王深相器重。弘扇风猷。每于肇春广延学侣。大集邺都。特开法座。奉嵩为法主。进励学徒。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传芳接武响誉东河。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陈宣帝远揖德音。承风迎引。令侍中袁宪至京口城礼接登岸。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至人为法以身许道。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可谓怀道正士。深可嘉之。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时建业僧正。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神理疏畅赡勇当时。学侣相近数过五百。晷漏分业茂绩新奇。有天竺三藏厥号亲依。赍摄舍二论。远化边服。初归梁季终历陈朝。二十馀年通传无地。虽云译布讲授无闻。唯嵩独拔玄心玩味兹典。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数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皆总其纲要。剖会区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开皇十年敕僚庶等。有乐出家者并听。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爰初沐化未曰知津。嵩与灵侃等二百许僧。闻机乘济俱还江北。行达徐方盛开讲肆。上柱国徐州总管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具状闻奏。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于是常转法轮。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嵩学资真谛义寔天亲。思逸言前韵高传后。大乘极旨于是乎通。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并流于世。为时所宗。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诣嵩法肆伏膺受业。由此门徒推盛。章疏大行。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教旨载驰。嵩终谢遣。及登紫极又有敕徵。固辞乃止。门人问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动止严难。虽内道场不如物外。沙门名为解脱。如何返以事业累乎。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弊此劳役耳。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日加礼诵修诸净业。讲道相续策众六时。精苦已来垂三十载。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状若人模。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自有论师多迷行旨。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坠伦。常遇天雨澡罐在庭。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方自从用。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重复嘉尚林泉。每登践陟。子史篆隶摸揩于今。世论剧谈颇有承绪。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公董纯。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益州道基昔预末筵。餐风饮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坟隧之荒侵。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