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乘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释辩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具州清河马氏子。
小年辞俗。
即学杂心。
甫登弱冠。
已就讲说。
有昙散者。
方以材解自名。
意以为义易摧挫。
遂与往反十番。
散不能继。
义曰。
理势未穷。
何不更进。
散曰。
予素所拟如此。
虽欲更进可得耶。
属周虐煽腾。
遂南达金陵。
旋臻中土。
炀帝在蕃邸。
招聘名德。
命住日严寺。
后入京。
若昙恭道抚赜净等。
一时俊彦。
皆执文座下。
咨议深隐。
仁寿二年。
汉王谅入朝。
志念法师五所礼敬。
乃于禅林寺建法集。
使三辅之士。
咸废其本习。
而同趣向焉。
义亦始预其列。
心不平之。
因质所封滞。
周旋三日。
念率杜辞莫对。
献后崩。
炀帝居春坊。
召日严大德四十人。
对扬玄理。
而义为允。
沙门道岳。
宗禀俱舍。
而无所师授。
就取决焉。
洽闻之美。
见称于时。
智矩吉藏慧乘
三十馀人。
同止日严。
每谈及杂心。
则众推让焉。
大业二年。
以疾卒于寺。
春秋六十又六。
葬京郊之南。
东宫舍人郑颋制文立碑。
先是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乡州之宝融寺置塔。
四年又送庐州独山梁静寺。
其所见徵祥。
虽不同而俱盛。
具载别传。
释明舜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青州之张氏子。
少以智论著名。
诵文六十馀卷。
统明大旨。
俄值法灭。
南届建业。
后居江北之安乐寺。
时以为大小诸乘之准的也。
沙门慧乘
辩抗淮阳。
亦从定宗。
尝梦入冥。
有官徵责所业。
因以其平生对。
官曰。
讲解虚浮。
诵文是实。
若今之舜法师可也。
馀龄未尽且放还。
炀帝在晋邸。
召居京之日严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蕲州福田寺置塔。
寺南。
齐高帝别院名禅居。
赵州沙门法进造。
地居绝顶。
下瞰云雾。
每见有圣寺其上。
瑞徵载他录。
大业二年。
卒于京寺。
寿六十。
门人慧相嗣。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明舜。
姓张。
青州人。
少在佛宗学周经籍。
偏以智论著名。
次第诵文六十馀卷。
明统大旨驰誉海滨。
解惠连环世称雄杰。
值法灭南投届于建业。
栖止无定周流讲席。
后过江北住安乐寺。
时弘论府肆意经王。
大小诸乘并因准的。
盛为时俊所采。
沙门慧乘
辩抗淮阳义归有叙。
从舜指摘大论定其宗领。
遂尔弘道累稔栖意。
未终夕经入梦具见冥官徵责福业。
舜答。
讲智度论并诵本文六十馀卷。
冥官云。
讲解浮虚诵经是实。
馀龄未尽且放令还。
既寤便止谈论专私自业。
末为晋王召入京辇住日严寺。
传灯事绝终窭其心。
时叙玄义顿倾品藻。
仁寿四年下敕造塔。
令送舍利于蕲州福田寺。
寺是州北三里鼓吹山上。
每天雨晦冥。
便增鼓角之响。
因以名焉。
竹林蒙密层巘重叠。
唯有一路才可通车。
寺处深林。
极为闲坦。
是南齐高帝所立也。
三院相接。
最顶别院名曰禅居。
赵州沙门法进之所立也下瞻云雾。
至于平旦日晚。
望见横云之上乃有仙寺。
每日如此。
实为希有之胜地也。
舜案行山势。
唯此为佳。
乃于次院之内。
安置灵塔。
掘基三尺得一小蛇。
可长尺馀五色备饰。
乃祝曰。
若为善相可止香奁。
依言即入。
遣去复来。
经停三日便失所在。
又深一丈获方石一段。
纵广径丈五采如锦。
楞侧畟然如人所造。
即以石函置上而架塔焉。
以大业二年卒于京寺。
春秋六十矣。
门人慧相者。
惠声有据崇嗣厥业扇美江都。
释慧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张氏。河东虞乡人。年十四落发。为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年十八。即讲涅槃。既受具戒。专崇禅业。隐于弘农之伏犊山。会周武悉毁仁祠。乃入陈避之。以故戒品无亏。法衣不舍。又采听摄论。研穷其旨。逮大隋御宇。始践京邑。皇姊成安长公主。为建静法寺使居之。门徒济济。传美至今。然性嗜燕嘿。不事讲说。直心道场于斯见矣。仁寿初。诏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置塔。顷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其瑞应皆具别传。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寺。春秋五十七。遗言薄葬。弟子不敢违。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慧海。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久积闻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龀德类老成。
所以涉猎儒门历览玄肆。
虽未穷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归。
乃曰。
可以栖心养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发染衣。
为沙门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也。
流心宗匠观化群师。
十八便讲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
文旨洞晓词采丰赡。
既受具戒转厌嚣烦。
屏迹山林专崇禅业。
居于弘农之伏读山。
会周武肆勃仁祠废毁。
乃窜身避难奔齐入陈。
戒品无亏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
大隋御宇方践京邑。
帝姊城安长公主。
有知人之鉴。
钦其德望为立伽蓝。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静法寺是也。
课业四部三学兼弘。
门徒济济于今传美。
末爱重定行不好讲说。
缄默自修唯道是务。
而无恃声望不言加饰。
直心道场于斯人矣。
仁寿已前。
文帝频颁玺书分布舍利每感异祥。
恒有延誉之美。
故感应传云。
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滢。
名曰龙渊。
其水不流深湛悬岸。
及将安置即扬涛。
沸涌激注通于川陆。
父老传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类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𨇼躄及痼疾者积数十年。
闻舍利初到。
舆来礼忏心既殷至。
忽便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尘天塞。
又感甘泽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来苏数万。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极命诸徒曰。
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偓龊。
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碍生世于大患。
岂揖礼义于嚣尘。
卜宅葬于烦饰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尘贻诸有类矣。
弟子钦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终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岭也。
刻石立铭树于塔所。
自海之立寺。
情务护持勤摄僧伦延迎宾客。
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尔释辩义。
姓马氏。
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静寡世事。
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
言无勃怒滔然远量。
初归猷论师。
学杂心贯通文义。
年始登冠便就讲说。
据法传道疑难纵横。
随问分析曾无遗绪。
有沙门昙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当时。
闻义开论即来雠拟。
往返十番更无后嗣。
义曰。
理势未穷何不尽论。
散曰。
余之难人问不过十。
卿今答势不尽。
知复何陈。
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
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
乃南达建业。
传弘小论屡移声价。
更隆中土。
隋炀搜选名德令住日严。
以义学功显著遂之关辅。
咨义决疑日不虚席。
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
皆执文咨议穷其深隐。
并未尽其怀也。
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
一处五讲常系法轮。
义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
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无何而退。
不欲显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传芳又甚于昔。
仁寿二年。
隋汉王谅。
远迎志念法师。
来华京室。
王欲衒其智术也。
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
致使三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
义厕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滞。
封而问之。
前后三日。
皆杜词莫对。
念处座命曰。
向所问者乃同疑焉。
请在下座返询其志。
义潜隐容德世罕共宗。
及见慧发不思。
合京竦神传听。
其为显晦皆此类也。
炀帝昔位春宫。
献后云背。
召日严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
及义对扬玄理。
允塞天心。
沙门道岳命宗俱舍。
既无师受投解莫从。
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
岳每叹曰。
余之广扬对法。
非义孰振其纲哉。
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
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并炀帝所钦。
日严同止。
请义开演杂心。
顾惟不竞。
即就元席。
既对前达不事附文。
提举纲纽标会幽体。
谈述玄极不觉时延。
其为时贤所重如此。
以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东宫舍人郑颋。
为之碑颂。
初义仁寿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将入道场。
数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随人缘念色相不同。
青红紫白同时异见。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数度。
将入塔夕。
复于基上气发黄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属星汉下遍城邑。
合境顶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
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从山走下。
来迎于义。
腾踊往还都无所畏。
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
因即奔注。
至粲亡后泉涸积年。
及将拟置。
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道俗欣庆。
乃至打刹起基。
数放大光如火如电。
旋绕道场。
遍照城郭。
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僧波颇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33 【介绍】: 唐僧。
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姓刹利帝氏。
通内外学。
高袒武德中至京,敕住兴善寺。
慧乘、玄谟等译有《宝星经》及《般若灯大庄严论》等。
卒于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作明知识。
一名波颇。
华言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王种。
姓刹帝利。
十岁出家。
随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偈。
受具后。
因习律部。
略通戒纲。
心乐禅观。
更从胜德习定。
阅十二年。
南游伽陀国。
那兰陀寺。
时戒贤师。
方弘十七地论。
复获听受。
然以此论兼明小教。
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
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
托以绍承。
乃展转北行。
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
以法训勖。
曾未浃旬。
可污信向。
武德九年。
高平王使而见之。
将载与俱。
而叶护君臣未即许。
高平驲奏闻。
诏叶护津发。
毋滞留。
十二月偕高平诣京师。
谒帝。
诏居兴善寺。
赐䌽段纳帔。
从僧加常供给。
问劳勤至。
三年三月。
诏所司。
𢯱扬硕德一十九人。
就波颇所居寺传译。
沙门慧乘等證义。
沙门玄暮等译语。
沙门慧赜。
慧净。
慧明。
法琛。
等缀文。
上柱国。
尚书。
左仆射。
房玄龄。
散骑常侍。
太子詹事。
杜正伦。
参助铨定。
光禄大夫。
太府卿。
萧璟。
总知监护。
出宝星。
胜光。
般若灯。
大庄严经论。
合三部三十五卷。
六年缮写云毕。
上闻。
赐波颇䌽百假。
馀赐束帛有差。
当是时。
或谤以为故聚名达。
废弃讲贯。
侥倖取誉。
诚非弘通本意者。
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
会太子疾。
迎入内。
承顾问。
宠眷益隆渥。
然其气刚志确。
终以前谤。
不能平。
遂分散衣资。
造诸净业。
贞观六年四月六日。
观佛坐逝于胜光寺。
遗表施身。
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唐言作明知识。
或一云波颇。
此云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刹利王种。
姓刹利帝。
十岁出家。
随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
受具已后便学律藏。
博通戒网心乐禅思。
又随胜德修习定业。
因修不舍经十二年末复南游摩伽陀国那烂陀寺。
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
因复听采。
以此论中兼明小教。
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
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
博通内外研精大小。
传灯教授同侣所推。
承化门人。
般若因陀罗跋摩等。
学功树绩深达义纲。
今见领徒本国匡化。
为彼王臣之所钦重。
但以出家释子不滞一方。
六月一移任缘靡定。
承北狄贪勇未识义方。
法藉人弘敢欲传化。
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
达西面可汗叶护衙所。
以法训勖曾未浃旬。
特为戎主深所信伏。
日给二十人料。
旦夕祇奉。
同侣道俗咸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与相见。
承此风化将事东归。
而叶护君臣留恋不许。
王即奏闻。
下敕徵入。
乃与高平同来谒帝。
以其年十二月达京。
敕住兴善。
释门英达莫不修造。
自古教传词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绪。
括其同异。
内计外执指掌释然。
徵问相雠披解无滞。
乃上简闻。
蒙引内见。
躬传法理无爽对扬。
赐䌽四十段。
并宫禁新纳一领。
所将五僧加料供给。
重频慰问劳接殊伦。
至三年三月。
上以诸有非乐。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无过释典。
流通之极岂尚翻传。
下诏所司。
搜扬硕德备经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兴善创开传译。
沙门慧乘等證义。
沙门玄谟等译语。
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
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
参助勘定。
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
总知监护。
百司供送四事丰华。
初译宝星经。
后移胜光。
又译般若灯大庄严论。
合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阅既周。
缮写云毕。
所司详读乃上闻奏。
下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
仍赐颇物百段。
馀承译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药制序。
具如论首。
波颇意在传法。
情望若弦。
而当世盛德自私诸己。
有人云。
颇侥倖时誉取驰于后。
故聚名达废讲经论。
斯未是弘通者时。
有沙门灵佳。
卓荦拔群妙通机会。
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
颇远投东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
昔符姚两代。
翻经学士乃有三千。
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说。
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
识者佥议攸同。
后遂不行。
时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
下敕迎颇入内。
一百馀日。
亲问承对不亏帝旨。
疾既渐降辞出本寺。
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
颇誓传法化不惮艰危。
远度葱河来归震旦。
经途所亘四万有馀。
躬赍梵本望并翻尽。
不言英彦有坠纶言。
本志颓然雅怀莫诉。
因而搆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资造诸净业。
端坐观佛遗表施身。
下敕特听。
寻尔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东宫下令给二十人。
舆尸坐送至于山所。
阇维既了。
沙门玄谟收拾馀骸。
为之起塔于胜光寺。
师塔东。
即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识同嗟法轮辍轸。
四年之译三帙献功。
掩抑慧灯望照惑累。
用兹弘道未敢有闻。
既而人丧法崩归𮘧斯及。
伊我东鄙匪咎西贤。
悲夫。
僧慧赜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36 【介绍】: 隋唐时僧。荆州江陵人,俗姓李。九岁出家,初住江陵寺。年十二,会大兴法席,即为法主。后住京师清禅寺。洽闻博达,能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士大夫多乐与游。撰有《般若灯论》,亦名《中论》,又有《咏集》。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赜俗姓李氏。荆州江陵人。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隋开皇中住江陵寺。后敕住清禅寺。大业末卜居终南高冠岭。贞观初敕召翻译新经。十年卒。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李姓。荆州江陵人。九岁依本邑隐法师出家。为沙弥。执卷诵文。纸盈四十。初听涅槃。法华。后别听三论。隋开皇中。乡里以赜器质夙成。请为法主。讲涅槃。辨答率屈耆宿。时才十二岁。刺史空龙公元寿。闻而谒焉。大加褒赏。以其名闻。诏入京师。既引见。赐纳僧伽梨。并馀衣一袭。仍住清禅寺。冠盖日拥门。惮烦。从应禅师禀资心学。大业末。避地终南之高冠岭。唐室隆兴。出游都邑。屡建法筵。武德初。诏于延兴寺。百座开仁王经。公卿盛集。吉藏竖论。赜言清理诣。锐责锋起。四部骇异。藏叹伏。尤善楷书。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别第。以崇供养。使者六反。固辞。贞观诏。简僧传译。众咸推让。讫事奏上。诏赐帛百匹。衣服一袭。赜又著般若灯论叙。文多不载。十年四月六日。终于所住。寿五十有七。葬京师之东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词。有集八卷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释慧赜。
俗姓李。
荆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锋逸。
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
隐体其精爽异伦。
即度为沙弥。
讲授之暇诲以幽奥。
赜领牒玄理曾不再思。
执卷诵文纸盈四十。
荆楚秀望钦而美之。
初从隐听涅槃法华。
后别听三论。
皆剖析新奇。
抗拟摽会。
开皇中年江陵寺。
大兴法席群师云赴。
道俗以赜嘉绩夙成。
咸欲观其器略。
共请为法主。
顾惟披导有旨。
因而践焉。
甫年十二。
创开涅槃。
比事吐词义高常伯。
论难相继。
辩答冷然。
少长莫不缄心。
颂声载路。
荆州刺史宜龙公元寿。
闻其幼誉。
惊挺亲驾谒焉。
素倍前闻大相褒赏。
以事奏闻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诏。
令本州备礼所在恭送。
既达京辇殊蒙慰引。
赐纳僧伽梨并衣一袭。
仍令住清禅寺。
从容法侣敦悦玄儒。
才藻屡扬汲引无竭。
预有衣冠士族。
皆来展造门庭。
莫不赞其洽闻博达。
机捷之谓也。
末厌烦梗思济清神。
乃从应禅师。
禀资心学。
掩关两载。
情𮛫诸门。
遂语默于贤圣之间。
谈授于经纬之理。
值隋氏云丧法事沦亡。
道阕当年情欣栖静。
以大业末岁。
移卜终南之高冠岭。
因岩构室疏素形心。
会唐运勃兴苍生攸济。
赜不滞物我。
来从帝城。
讲诲暂扬。
倾都请道。
武德年内释侣云繁。
屡建法筵皆程气宇。
时延兴寺。
百座讲仁王经。
王公卿士并从盛集。
沙门吉藏爰竖论宗。
声辩天临贵贱倾目。
赜才施锐责。
言清理诣思动几微神彩惊越四部骇心百辟。
藏顾而叹曰。
非惟论辩难继。
抑亦银钩罕踪。
今上在蕃亲观论府。
深相结纳拟为师友。
六使来召令赴别第。
赜以生名杀身之累。
由来有人。
退让馀词一不闻命。
及贞观开译。
诏简名僧众以文笔知名兼又统详论旨。
乃任为翻论之笔。
译讫奏闻。
有敕赐帛百匹衣服一具。
赜又著论序曰般若灯论者。
一名中论。
本有五百偈。
借灯为名者。
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举中标目者。
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
然则灯本无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义在斯。
故寄论以明之也。
若夫寻论滞旨。
执俗迷真。
颠倒断常之间。
造次有无之内。
守名丧实攀叶亡根者。
岂欲尔哉。
盖有由矣。
请试陈之。
若乃构分别之因。
招虚妄之果。
惑累熏其内识。
恶友结其外缘。
致使慢耸崇山见深沧海恚火难触词锋罕当。
闻说有而快心。
听谈空而起谤。
六种偏执各谓非偏。
五百论师诤陈异论。
或将邪乱正。
或以伪齐真。
识似悟而翻迷。
教虽通而更壅。
可谓捐珠玩石。
弃宝负薪。
观画怖龙。
寻迹怯象。
爱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龙树菩萨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发心。
阅深经而自鄙。
蒙独尊之悬记。
然法炬于阎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穷一实且究二能。
佩两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齐万物。
点尘劫数历试诸难。
悼彼群迷故作斯论。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钝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萨者。
大乘法将体道居衷。
遐览真言为其释论。
开秘密藏赐如意珠。
略广相成师资互显。
至如自乘异执郁起千端。
外道殊计纷然万绪。
驴乘竞驰于驾驷。
萤火争耀于龙烛。
莫不标其品类显厥师宗。
玉石既分玄黄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数家。
考实析微此为精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则减之。
我皇帝。
神道迈于羲皇。
陶铸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无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为圣教东流年淹数百。
而亿象所负阙者犹多。
希见未闻劳于寤寐。
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蜜多罗。
学兼半满博综群诠。
丧我怡神搜玄养性。
游方在念利物为怀。
故能附弋传身举烟命伴。
冒冰霜而越葱岭。
犯风热而度沙河。
时积五年途经四万。
以大唐贞观元年。
顶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戎兵。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
殊悦帝心。
敕住兴善胜光。
即传新经之始。
仍召义学沙门及王公宰辅。
对翻此论。
研覈幽旨。
去华存实。
目击则欣其会理。
函杖则究其是非。
文虽定而覆详。
义乃明而重审。
岁在寿星。
检勘云毕。
其为论也。
观明中道。
而存中失观。
空显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车本示迷者。
照胆之镜为鉴邪人。
无邪则镜无所施。
不迷则车不为用。
斯论破申。
其犹此矣。
虽复斥内遮外尽妄穷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荡荡焉。
恢恢焉。
迎之靡测其源。
顺之罔知其末。
信是蓥心神之砥砺。
越溟海之舟舆。
骇昏识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论四卷。
本偈大同。
宾头卢伽为之注解晦其部执。
学者昧焉。
此论既兴可为龟镜。
庶明达君子。
详而味之。
序成未即闻上。
帝敕秘书监虞世南作序。
见赜之所制。
叹咽无以加焉。
因奏闻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传写缄于经藏。
以贞观十年四月六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东。
列隧立碑颂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为文。
自赜之知道。
伦等崇其辩机。
时俗以拟慧乘
固为笃论。
词注难穷。
无施不遂。
讲华严大品涅槃大智度摄大乘及中百诸论。
皆筌释章部决滞有闻。
又诵涅槃法华。
音文淳美。
时为众述。
清啭动神。
又抽减什物。
用写藏经。
寻阅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导达众首舒畅物情。
为诸文雄之所称叙。
特明古迹偏晓书画。
京华士子屡陈真伪。
皆资其口实定其人世。
文章词体颇预能流。
草𮨕笔功名疏台府。
每有官供胜集。
必召而处其中。
公卿执纸请书填赴。
赜随纸赋笔飞骤如风。
藻蔚雄态绮华当世。
故在所流咏耽玩极多。
悬诸屏障。
或铭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
僧智实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38 【介绍】: 唐僧。雍州万年人,俗姓邵。年十一出家,住大总持寺,精习诸经论。高祖武德间,预宏义宫法集,以年幼居下座,发言清卓,惊绝前闻。七年,诏以千僧充军伍,智实上书非之。高祖怒,付法枷禁,寻令还俗,而兵役亦停。太宗贞观初,诏检校佛戒,智实复驰书言其事,诏许依旧出家。十一年,诏以道士在僧尼上,智实复上表反对。太宗不从,将其杖责而死。
全唐文·卷九百三
智实俗姓邵氏。雍州万年人。年十一出家京师大总持寺。武德七年。薛举东逼。僧法雅奏请京师翘勇僧千人充军伍。实致书止之。雅不从。实乃殴雅。事闻。敕令还俗。后雅被诛。复敕出家。卒年三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
儿时恢诡超异。
与群童戏。
发言必涉佛乘。
眉间白毫。
可长数寸。
光映颏颡。
十一岁出家。
住大总持寺。
听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等义。
皆领其微奥。
武德四年。
初平王世充。
上居秦邸。
教旨远召。
慧乘道宗辩相大法师。
并京邑诸德二十馀人。
法集弘义宫。
实年十三。
处末座。
上令对论。
而言辞清卓。
惊施前闻。
馀无敢继响者。
上及诸王叹曰。
此小师俊烈。
异日必能绍隆三宝矣。
沙门吉藏谓之曰。
子有瑞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且死。
不及见耳。
七年突厥犯豳州。
京师戒严。
僧法雅者。
蚤以佞媚。
幸于高祖。
高祖予之妻妾。
而奴畜之。
至是请择京寺之僧骁悍者千人。
别为一军。
使己将之以禦敌。
实年二十一。
察知雅之举事。
诚怀异图。
祸败之来。
为大法累。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起善星之悖见。
鼓调达之恶风。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声扬于后世。
岂不以朝含安忍。
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
述斯顽见。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析石已分。
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
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
兰艾殊臭。
则朝廷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毋终自蔽。
幸悉此言。
雅得书逾怒。
科督糇粮器械益急。
剋日将发。
实宣言于众曰。
雅将构逆。
坏大法轮。
诚为魔事。
因大哭。
千僧同时俱哭。
声震原野。
闻者悲之。
实遂前击雅数拳。
雅走匿。
遽以事闻。
诏付法推劾。
实无惧色。
后以仆射萧瑀奏。
释其罪。
放令还俗。
其千僧亦停罢。
各复所住寺。
贞观元年。
诏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检校佛法。
实惧雅犹滥清众。
致书于杜公曰。
沈俗僧智实白。
实怀橘之岁。
涉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叨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敢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积善因于曩世。
受福果于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远公之入晋。
理应守护鹅之行。
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
奉酬覆载之德。
顾以支提净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禅林。
镇作妻拿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悔兴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万国怀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
摩腾入洛以来。
如是之僧。
未之闻也。
皇帝受禅。
抚育万方。
叹使王道惟清。
法界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
慧华扶疏。
茂实嘉声。
震于邦国。
宁能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游踪于塔庙。
龙门深浚。
奉见无由。
天陛高悬。
登对何日。
惟公监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
翼于深笼。
济涸鳞于穷辙。
轻尔于陈。
但增悚惧。
伦以闻。
诏曰。
智实曩以暴悖得罪先帝。
自还俗以来。
而戒行弗亏。
守道愈笃。
其令出家如故。
雅后竟以狂捐诛。
十一年。
驾幸洛。
诏以道士女道士。
凡斋供行立之地。
悉处僧尼之上。
实闻之。
因与大德法常。
进表谏。
其略曰。
国家以本系出自柱史。
故推尊祖之心。
以尊其教。
然不知今之道士。
乃三张之流。
寔非老子之裔也。
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
诚恐真伪混淆。
有损国化。
谨录道经。
及汉魏诸史。
佛先道后之事于前。
伏冀天慈。
曲垂听览。
上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诏曰。
明诏久行。
不伏者赐杖。
遂各杖之放还。
寻遁迹于渭阳之三原。
信慕之士。
日云拥。
未几。
感气疾垂亟。
命弟子四人。
舁其床。
归所住大总持寺诀别曰。
实以虚薄。
妄厕僧俦。
脩短有命。
夫复何恨。
但以教法下衰。
人根浅劣。
用以慨然。
比梦阿私陀仙见语云。
自尔生生常得出家。
想非徒言也。
顷之乃瞑。
即二年之正月也。
寿三十有八。
葬南郊僧墓中。
沙门普应。
姿性明爽。
有材略。
通涅槃摄论。
方傅奕肆谗毁。
群僧坐视。
莫之用力。
应乃入太史局。
召奕对论。
凡所问。
奕不能答。
但云。
秃丁妖语。
谁复叙接。
应曰。
自古圣贤崇尚。
而卿独侮慢。
非妖孽而何。
退而著破邪论二卷。
背负籧篨。
诣朝堂经进。
且剩治藁本。
委之翰馆郎署。
使达上听。
以售其说。
苟遇奕。
则牵挽遮邀。
折以正理。
奕素无学。
至是辄杜口而已。
其师法行。
尤刚断。
房居日常自课不少怠。
见废塔坏祠。
必加缉理。
武德初。
所在诸刹。
尤未复行开接待。
以济往来者。
老幼归美焉。
并隶大总持寺。
故兹得以附见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住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三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实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此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实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相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实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实腾入其众。
大哭述斯乖逆。
坏大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实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实恐法雅犹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沈俗僧智实白。
实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远公之入晋。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济涸鳞于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时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实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令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非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从汉魏已来。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实乃勇身。
先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之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相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实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常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大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即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实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常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实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实曰。
大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初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以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太史局公集。
郎监命奕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奕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时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奕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奕表。
牵挽奕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常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相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大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如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如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