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诜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僧智璪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38 【介绍】: 隋至唐初僧。台州临海人,俗姓张。年十七,双亲亡,遂投安静寺出家。寻往天台国清寺,从智顗习禅定。南朝陈后主至德四年,从师往越州,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隋炀帝大业元年,奉师命至江都谒见炀帝。其后又曾七度谒见,多蒙厚给。
全隋文·卷三十五
智璪,开皇中住天台修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清河张氏。
晋南渡。
遂居临海。
祖元秀。
父文怀。
皆梁陈显宦。
年十七失怙恃。
且染羸疾。
夜卧月中。
心念月光菩萨。
愿被悲济。
久之梦。
人形色非常。
曰我从东方来。
为汝治病。
即吮其身。
如此三夜。
自尔稍瘳。
且知三宝可以依赖。
遽投安静寺慧凭法师出家。
寻依智者服膺受道。
乃行法华忏悔于山中。
二七之夜。
梦九头龙。
踊地升空。
旦问智者。
智者曰。
此其谓以法华之指破无明。
入法性空耶。
陈至德四年。
永阳王智伯镇会稽。
遣使迎智者。
而璪侍行。
于是复行法华三昧于宝林寺。
夜若有撼户扇者。
问之则曰。
我来看灯耳。
寺有慧成禅师者。
其所居之房。
仅隔一壁。
具闻当时问答声。
谓其弟子曰。
此必鬼也。
璪其殆哉。
明日开户。
璪无恙。
叹异以为不可及。
次夜堂内六灯。
而灭其五。
其一仅存。
以照行道。
讫三七夜。
见一青衣者。
赞言善哉而隐。
且尝乞食于剡之孝行村。
主人误以毒蕈馔璪。
璪去而主人之党。
皆呕泄垂死。
服良药乃止。
因亦以所服药。
远遗璪。
璪无所觉。
笑谢而已。
隋大业元年。
觐炀帝于江都。
慰喻赐赉优渥。
历七年凡八觐。
其顾遇之礼不少衰。
贞观十二年卒。
春秋八十有三。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晋室播迁寓居临海。
祖元秀梁仓部侍郎。
任临海内史。
父文怀陈中兵将军。
璪受经之岁。
言无虚发行不惭人。
亲里乡邻深加敬爱。
年登十七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频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
出到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
月光菩萨惟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梦见一人。
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
谓璪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璪身。
次第吸𡂡。
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深知三宝是我依救。
遂求离俗。
便投安宁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逖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始欲安坐。
乃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
云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
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
又陈至德四年永阳王伯智。
作牧仙都。
迎屈智者来于镇所。
璪随师受请同赴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往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璪即问之。
汝是何人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耳。
频经数过。
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一人也。
天将欲晓。
成师扣户而唤璪。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其人了也。
璪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成师以事咨王。
王遣数十人执仗防护。
璪谓防人曰。
命由业也。
岂是防护之所加乎。
愿诸仁者将领还城。
启王云尔。
防人去后。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搥壁打柱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璪即灭五留一。
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
称赞善哉言已不现。
虽值此二缘心无忧喜。
璪又因事出往会稽。
路由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椹设。
璪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
即持药追璪。
十里方及。
见璪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
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可弃药反踪。
不须见逐。
验之道力所薰。
故毒不能伤也。
又隋大业元年。
驾幸江都。
璪衔僧命出参引见内殿。
御遥见璪即便避席命令前坐。
种种顾问。
便遣通事舍人卢正方。
送璪还山。
为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
又为寺造四周土墙。
大业六年又往杨州参见。
仍遣给事侍郎许善心。
送还山。
又为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一千段。
嚫斋僧人绢一匹。
七年又往涿郡参。
劳谢远来。
施寺物五百段。
遣五十人执仗防援还山。
凡经八回参见天子。
并蒙喜悦供给丰厚。
以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年二十。
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出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月光菩萨。
唯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
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忽梦见一人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谓璪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璪身次第吸嗽(音朔)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遂求离俗。
投安静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如欲安坐仍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者云。
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尔。
陈法德四年永阳王伯智作牧仙都。
延屈智者来于镇所。
璪随师受请。
同赴会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璪问之。
汝是何人。
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尔。
频经数过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人也。
天将欲晓成师扣户而唤璪。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
其人了矣。
璪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槌壁打柱。
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璪即灭五。
留一行道。
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称赞善哉。
言已不见。
璪又因事出往会稽路。
由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蕈设璪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即持药追璪。
十里方及。
见璪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
可弃药反踪不须见逐。
以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释慧成 朝代:西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姓段。澧阳人。夙隶十住寺缁剃。诵法花维摩胜天王等大乘经二十馀部。进具后。造建邺。依灵公究成实者十年。文理稍通。将旋乡邑。会顗师侍南岳思公。匡化庐山。一见欣仰。愿从之游。思问所业。具以对。思曰卿一生学问。与吾炙手。犹未得暖。虚丧工夫。惜哉。成自返。良久曰。承大师善知来意。请尝试之。思因以犀如意手巾线履送与之。成遽焚弃章钞笔砚。而专志习定。时先达者数十人。成恐不能及。以夜继昼。常瞪目而坐者。十有五年。略无所證。思令入方等观音法花般舟道场。忏罪销障。如是三年。而魔事散释。然后戮力玄寂。凝心空妙。获證众生语言三昧。想念不生。静乱齐壹。较之闭目者。观道虽明。见境则失。其进退陪蓰矣。思曰。智顗慧成。寂照解行正等。思既示灭。至技江。造禅慧寺。于沙渚上明之间。西挹德鸾肥遁之风。东接道安创构之躅。言幽胜者归焉。湘东王为建禅众寺居之。大殿阙梁木。一夕江涨。成使人取材于水中。如素有云。精舍主段弘死。其家。请成观之。弘忽苏曰。始被逮至王所。俄禅师廷立曰。吾方与此人营树功德。必赦其罪。王起礼足听命。遂放还。陈主屡召不就。督江总往强之。才入船。成跃身立水上。总等扣首泣曰。且粉身柰何。幸悲摄。乃一至都。为陈主受戒而还。成在南岳。偶冬夜。同常律师宿。常投虱于地。明日别。成谓常曰。昨一檀越被冻。可悯也。常怃然。 成将终。戒门人。急砌殿基。吾当讲涅槃。未几而智者自玉泉寺至。谈论久之。终于禅众寺。寿七十三。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惠成
姓段。
澧阳人。
出家住十住寺。
诵法华维摩胜天王等大乘经二十馀卷。
进具后。
为荆南佛法希鲜承都下大弘法席。
有心远慕。
遂因商舡往造建业。
正值成实云讲。
学者肩联。
一听十年文理略尽。
将施本邑。
至匡山寺顗师相见。
承南岳思禅师匡化山中引众波动。
试往看之。
既见欣仰欲学定业。
思曰。
卿一生学问。
与吾炙手犹不得暖。
虚丧功夫惜哉。
成素凭文疏依他生解。
忽今自检茫若雾游。
慨恨之甚不可得也。
乃唯曰。
承大师善知来意。
今试验之。
见犀如意及手巾线履欲得之。
思命令送与。
成遂忽烧却章抄捐掷笔砚。
专志攻击以必达为期。
当时造禅门者数十人。
皆先达者。
成以后至恐不相及。
乃以夜达昼。
开眼坐禅。
经十有五年。
思令入方等观音法华般舟道场。
历销障三年依行。
魔业禅鬼颇因散绝。
乃示以正法。
专思玄寂。
久遂解众生语言三昧。
精思通爽静乱齐焉。
彼闭口者观道虽明。
开眼便失。
与成比校天地悬殊。
思云。
智顗先发三昧。
后證于持法成反之。
二子寂照行解齐矣。
大师化往上至枝江造禅惠寺。
所营土木咸依俗有。
德行所招不久便说。
其地西望沙渚德鸾栖遁之地。
眺上明弥天立寺之所。
湘东王承风迎请为建禅众。
仍构大殿。
阙梁不成。
六月江涨。
于一夜中。
成曰。
有木中梁可往江接。
寻语往看果如所示。
有清信士段弘者。
为精舍主。
忽然气绝。
家人召成至宅。
弘乃稣曰。
初执至王所。
见禅师上殿。
曰与此人立功德未了。
愿赦之。
王起礼足。
如言被放。
陈主闻而往召。
卓然不往。
又令江总等往迎。
若不允心不劳返也。
王人雨泪强引入舡。
成乃奋身入水立于江上。
又请若不蒙下。
总等粉身无地。
从之至都受戒而返。
乃赐所住名禅慧寺。
不久市朝迁革。
有常律师者。
欲往南岳遇成同宿。
夜中投虱于地而密知之。
及明告别。
成曰。
昨夜一檀越被冻困苦。
常渐之永诫。
将终语门人曰。
急砌殿基。
吾当讲涅槃也。
闻皆给手恰竟。
而智者王泉寺至。
宣相符会共谈玄理。
良久气绝。
以年月坐亡于禅众。
禅师在道场。
年七十三矣。
湘东王宫内立碑。
今见在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8—734 【介绍】: 唐僧。蜀人,俗姓周。早于资州出家,住山北兰若,师事宝修禅师,服勤寡欲。武则天时,诏入内,赐摩纳僧伽黎。寻辞乞归山,历四十年,足不出山寺,不涉官府,为资人所崇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蜀之资州周氏子。出家既受具。师事宝修禅师。获心法。隐居山北兰若。行杜多行。海内知其名。天后时。诏见。赐摩纳僧伽梨。恳辞放还山。每跏趺胡床。昼夜常坐。不昏寐。虎伏其下如卫护。积四十六年。迹未尝出山。而神异寝著。始新罗无相师自其国来。谒。寂先命洒扫曰。远客至矣。开元初。郡守王晔甫视事戒诸僧。必赴府致贺礼。不则胥吏廉其罪。于是寂不往。其徒以为言。寂曰。缘业有在吾未死。虽晔其如吾何。后晔果以寂见慢发怒悉引诸僧。坐厅事。问寂状。忽仆地。左右急扶掖入屏著而绝。盖晔故黄冠也。尝立小功景云中。遂器使有民社。然于吾教终莫加恤也。寂卒于二十二年之正月。寿八十七。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处寂。俗姓周氏。蜀人也。师事宝修禅师。服勤寡欲与物无竞。雅通玄奥。居山北行杜多行。天后闻焉。诏入内赐摩纳僧伽梨。辞乞归山。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坐一胡床宴默不寐。常有虎蹲伏座下。如家畜类。资民所重。学其道者臻萃。由是颇形奇异。如无相大师自新罗国将来谒诜禅师。寂预诫众曰。外来之宾明日当见矣。宜洒扫以待之。明日果有海东宾至也。开元初新除太守王晔。本黄冠也。景云中曾立少功刺于是郡。终于释子苞藏祸心。上任处分令境内应是。沙门追集。唯寂久不下山。或劝寂往参免为厉阶。寂谓弟子曰。汝虽出家犹未识业。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迨乎王公上官三日。缁徒毕至。或曰。唯处寂蔑视藩侯弗来致贺。晔微怒也。屈诸僧升听坐已。将启怒端问寂违拒之由。愠色悖兴。僧皆股慄。晔俄然仆地。左右扶掖归宅。至厅事后屏树如被掴颊之声。禺中气绝。自此人谓为妄欲加诸道人一至于此。寂以开元二十二年正月示灭。享年八十七。资中至今崇仰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处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师事宝修禅师。
服勤寡欲与物无竞。
雅通玄奥。
天后闻之诏入内赐摩衲僧伽梨。
辞乞归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类。
资民所重。
学其道者臻萃。
由是颇形奇异。
如无相大师自新罗国将来谒诜禅师
寂预戒众曰。
外来之宾明日当见矣。
宜洒扫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东宾至也。
开元初新除太守王晔上任。
处分令境内应是。
沙门追集。
惟寂久不下山。
或劝寂往参免为厉阶。
寂谓弟子曰。
汝虽出家犹未识业。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晔上官三日。
缁徒毕至。
或曰。
唯处寂蔑视藩侯弗来致贺。
晔微怒也。
屈诸僧升厅坐已。
将启怒端问寂违𢬤之由。
愠色勃兴僧皆股慄。
晔俄然仆地左右扶腋。
归宅至厅事。
后屏树如被掴颊之声。
寻尔气绝。
寂年八十七岁。
示灭资中。
至今崇仰焉元圭。
释元圭。
姓李氏。
伊阙人也。
悟少林寺禅师。
大通心要深入玄微。
遂卜庐于狱中庞坞。
谓其徒仁素曰。
吾始入寺东岭。
吾灭汝必塔吾骸于此。
圭安禅于岩阿。
时有峨冠裤褶。
部曲繁多。
称谒大师。
圭睹其貌伟精爽不伦。
谓之曰。
善来仁者。
胡为而至。
曰师宁识我耶。
圭曰。
吾观佛与众生等。
吾一目之。
岂分别识也。
对曰。
我此岳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师安得一目我哉。
圭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视身与空等。
视吾与汝等。
汝能坏空与汝乎。
苟能坏空及汝。
吾则不生不灭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耶。
岳神稽首再拜曰。
我亦聪明正直于馀神。
岂能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
愿授之正戒。
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圭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矣。
所以者何。
戒外无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闻茫昧。
止求师戒。
我身为门弟子。
圭辞不获。
即为张座焚香秉炉正机曰。
付汝五戒汝能奉持。
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
神曰。
洗耳倾听虚心纳教。
圭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谓此也。
谓无罗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盗乎。
神曰。
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
曰非谓此也。
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杀乎。
神曰。
政柄在躬焉曰不杀。
曰非谓此也。
谓有滥误混疑也。
神曰能。
曰能不妄乎。
曰吾本正直焉能有妄。
曰非此谓也。
谓先后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能不遭酒败乎。
神曰。
力能。
圭曰。
如上即佛戒也。
又言。
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
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
后天地死不为老。
终日变化而不为动。
寂默而不为体。
悟此则虽娶非妻也。
虽享非取也。
虽柄非权也。
虽作非故也。
虽醉非惛也。
若能无心于万物。
则罗欲不为淫。
福淫祸善不为盗。
滥误混疑不为杀。
先后违天不为妄。
惛荒颠倒不为醉。
是谓无心也。
无心则无戒。
无戒则无心。
无佛无众生。
无汝及无我。
无我无汝。
孰能戒哉。
神曰。
我神通亚佛。
圭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启跪颇恭曰。
可得闻乎。
曰汝能㑦(音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又曰。
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曰不能。
圭曰。
是为五不能也。
又曰。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业。
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
而不能化导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
而不能尽众生界。
是为三不能也。
定业亦不牢久。
无缘亦谓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
亘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
是谓无法。
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
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
作用冥现有情前也。
若有心有作。
作用必不普周焉。
岳神曰。
我诚浅昧未闻空义。
愿师授我戒。
我当奉行。
更何业因可拘尘界。
我愿报慈德。
圭曰。
吾观身无物。
观无常法窟块然。
更有何欲。
神曰。
师必命我为世间事。
展我少小神功。
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圭曰。
无为是无为是。
神曰。
佛亦使神护法。
师宁隳叛佛耶。
随意垂诲。
圭不得已而言曰。
东岩寺之障也。
莽然无树。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
汝能后此树于东岭乎。
神曰。
已闻命矣。
又曰。
我必昏夜风雨摆摇震运。
愿师无骇。
即作礼辞去。
圭门送而观之。
见仪卫如王者之行仗。
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
隆栋壮宇岌礘将圮。
定僧胆动宿鸟声狂。
互相敲磕(苦盖切)物不安所。
乃谓众僧曰。
无怖无怖。
神与我契矣。
诘旦和霁。
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
圭谓其徒曰。
吾殁后无令外知。
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也。
以开元四年卒。
寿七十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756 【介绍】: 唐时新罗僧。
本为新罗国王子,于本国出家受戒。
玄宗开元十六年,渡海入唐。
至长安,玄宗召见,住禅定寺。
后入蜀,至资州谒智诜
异僧处寂名其为无相。
山居修禅定,久而入城市,昼居冢间,夜坐树下。
信士为构精舍。
玄宗幸蜀时,迎入内殿。
后居成都净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罗国王之子也。
开元十六年。
汎海舶东至京师。
既廷对。
诏隶禅定寺。
后入蜀之资中。
智诜禅师
有契悟。
先见异僧处寂。
知其来厚遇之。
且授以则天所赐磨纳九条衣。
嘱之曰。
幸毋相忘。
因遁居溪谷间。
每燕坐辄五日。
始出定。
偶一夕有二黑犊。
交角跪床下。
稍复移近。
忽觉一手毛而甚冷。
自相袖入。
扪摸至腹。
又尝大雪昉霁。
二虎饿剧外来。
相为循抚。
裸卧其前以待啖。
虎则遍嗅首足而去。
久之。
发长衣弊。
猎者疑其非人类。
将射而复辍。
天宝末。
以故旧。
见上皇行在所。
成都县令扬翌以为妖。
命吏逮。
吏之至者。
皆战剽莫能前。
大风卒起。
沙石穿帘幕。
飘掷听事。
翌惧扣头悔罪。
乃已。
檀越四合。
于是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伽蓝作矣。
而独常居净众后院云。
寻凿寺前地为小池二。
曰左羹右饭也。
缺资费则淘浚之。
以来供施屡验。
树浮图门外。
尤峻拔。
植稚柏其下曰。
柏齐浮图寺当毁。
会昌之变。
始信。
或有以樵㸑愿役寺中。
而不取佣直者。
然亦不识其何自而至也。
盖相之出家而入中国也。
诸兄亦丧逝随尽。
国人乃立其弟。
其弟常恐相归以废己。
使客至成都。
狙刺相。
一夕樵㸑者。
得而杀之。
竟遁去。
相闻而叹曰。
仇对有在。
于我乎何累焉。
至德元年五月十九日。
无疾而终。
春秋七十七。
塔号东海大师。
乾元间。
刺史韩汯撰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无相。
本新罗国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于本国正朔年月生。
于群南寺落发登戒。
以开元十六年泛东溟至于中国到京。
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
后入蜀资中谒智诜禅师
有处寂者。
异人也。
则天曾召入宫赐磨纳九条衣。
事必悬知且无差跌。
相未至之前。
寂曰。
外来之宾明当见矣。
汝曹宜洒扫以待。
间一日果至。
寂公与号曰无相。
中夜授与摩纳衣。
如是入深溪谷岩下坐禅。
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
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扪摸至腹。
相殊不倾动。
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
忽雪深有二猛兽来。
相自洗拭裸卧其前。
愿以身施其食。
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
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
后来入城市。
昼在蒙间夜坐树下。
真行杜多之行也。
人渐见重。
为构精舍于乱墓前。
长史章仇兼琼来礼谒之属明皇违难入蜀。
迎相入内殿供礼之。
时成都县令杨翌。
疑其妖惑。
乃帖追至。
命徒二十馀人曳之。
徒近相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
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飏直入厅事。
飘帘卷幕。
杨翌叩头拜伏踹而不敢语。
忏毕风止。
奉送旧所。
由是遂劝檀越造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寺。
外邑兰若钟塔不可悉数。
先居净众本院。
后号松溪是欤。
相至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
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
惧其却回其位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
相已冥知矣。
忽日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伤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挟席。
坐禅座之侧。
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
遂跃起以刀一挥。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后门素有巨坈。
乃曳去瘗之。
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
质明相令召伐柴者谢之。
已不见矣。
尝指其浮图前柏曰。
此树与塔齐寺当毁矣。
至会昌废毁。
树正与塔等。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饭。
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
果来供设。
其神异多此类也。
以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无疾示灭。
春秋七十七。
临终或问之曰。
何人可继住持乎。
乃索笔书百数字。
皆隐不可知。
谐而叶韵。
记莂八九十年事。
验无差失。
先是武宗废教。
成都止留大慈一寺。
净众例从除毁。
其寺巨钟乃移入大慈矣。
洎乎宣宗中兴释氏。
其钟却还净众。
以其钟大隔江。
计功两日方到。
明日方欲为斋辰。
去迎取巳时已至。
推挽之势直若飞焉。
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
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
尔日面皆流汗。
上足李僧以巾旋拭。
有染指者。
其汗颇咸。
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钟也。
变异如此。
一何伟哉。
后号东海大师塔焉。
乾元三年资州刺史韩汯撰碑。
至开成中李商隐作梓州四證堂碑。
推相为一證也。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相。新罗国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号无相。遂入深溪谷岩下坐禅。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扪摸至腹。相殊不倾动。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忽雪深有二猛兽来。相自洗拭裸卧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复构精舍于乱墓间。成都县令杨翌。疑其幻惑。乃追至。命徒二十馀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飏直入厅事。飘帘捲幕。杨翌叩头拜伏喘不敢语。忏毕风止。奉送旧所。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惧其却回其国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曰。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伤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挟席。坐禅座之侧。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遂跃起挥刀。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门素有巨坑。乃曳去瘗之。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质明相令召伐柴者谢之。已不见矣。尝指其浮图前柏曰。此树与塔齐。塔当毁矣。至会昌废毁正与塔齐。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饭。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果来供设。其神异多此类也。以至德元年卒。寿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