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于闻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史铿 朝代: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五
铿字明古,吴江人。
有《西村集》八卷。
(《四库总目》:史铿诗落落无俗韵。
《鲍翁家藏集》:明古于书无所不读,而尤熟于史论,千载事历历如见,有刘道原之精;时事人盲得于闻见,笔之成编,有洪容斋之博。
为文纪事有法,持不屑为近体,冥搜苦索,欲追魏、晋而及之。
家居水竹幽茂,亭馆相通。
客至,陈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书画名品,相与铿赏。
好著古衣冠,曳履挥廛,望之者以为列仙之俦也。
静志居诗话》:西村才名亚于石田。
然以诗论,刻意学古,似尝胜沈一篝。
田按:西村集五字诗为胜,七言断句,亦有风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6—1560 【介绍】: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一字原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全粤诗·卷一九一
湛若水(一四六六—一五六〇),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明孝宗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以书经魁东省,登孝宗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迁南祭酒,进礼部侍郎。累迁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致仕,居天关讲学。卒年九十五。赠太子少保,谥文简。若水从陈献章游,潜心理学,一时学者称为甘泉先生。前后开讲席,来学者,每示以澄心见道设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从游至三千馀人。所著有《甘泉问辨》、《心性书》、《遵道录》、《樵语》、《古小学》、《四书测》、《五经测》等。诗文集有《甘泉集》。《明史》卷二八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有传。湛若水诗,以明嘉靖十五年刊《甘泉先生文集内编》、《外编》,嘉靖刊、万历二十一年重修《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为底本,内编、外编、续编未收诗,以康熙二十年黄楷刊《湛甘泉先生文集》所收诗补全。
泉翁大全集·序
吾师甘泉先生倡明斯学于时。四方学者各以其所●见先后编次,或自刻于其乡,以淑诸人。散漫不一,年久易亡。后有作者,其考弗究,不能不重贻无极之疑。垣奉上命,按兹岭南,与少汾冼子遍访同志,乃得十有九册,八十五卷,汇梓于朱明书院,谓之大全,以其全集诸子之所录也。而先生之学之全体,见于语默辞受、仕止久速之间者,亦在兹矣!亦在兹矣!夫道无多少,亦无小大,语默辞受,仕止久速,无先后,亦无彼此,而求之以其●也。何居?曰非以其道也,以言先生之学道者●●●●身也。非以其学也,以言观先生之者之以会●●●犹之天地然,观天者以春,观地者以冬,冬与春焉,尽之矣。然必合春、夏、秋、冬四时以为言者,见天地之全体,自元至贞,流行而不息也。观先生之用者,以语以受以仕以久,观先生之体者,以默以辞以止以速。四者观其一焉,尽之矣。然必合体用始终彼此以为言者,见先生之学之全体,自少至老,流行而不倚也。是故不观归鲁,则栖栖者佞矣;不观无言,则终日言者支矣;不观辞万钟,则后车数十乘者泰矣。归与不归、言与不言、辞与不辞,时也;一辞一受、一言一默、一归一出之间,阖辟交成者,中也。中即天理别名。自孔、孟、周、程、而后,知此懿者,鲜矣。先生崛起数千百载之后,痛斯道之失传,遂毅然以兴起为己任。虽其所得于白沙、阳明师友之间者,固有所自;至其潜心默会,洞见道体,以上接精一执中之传,则有非诸儒所及知者。故其学以理为至,以勿忘勿助,不著丝毫人力为功。止至善者,止此者也;格物者,格此者也;言行顺应者,言行乎此者也。至近而远,至博而约,即事而理存焉,即体而用在焉,体用而中见焉,即中而功夫不外是矣。是故观先生之问辩,与其欲无言欲无作文之类也,语语默默,全体之中焉见矣。观●●●从者数百,与其辞赙、辞有司之馈之类也,辞辞●●●。全体之中焉见矣。观先生之居樵,与其应召出,出而求归之类也,而其仕止久速,全体之中焉见矣。中无不在,观者或昧焉,故不得不集其全以示之。见其全焉,虽一言至道可也。若徒以文求之,斯末矣。先生所著,有古文小学、遵道录、白沙诗教、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易经传测、学庸训测、圣学格物通,此则各为全书云。 皇明嘉靖十九年,季秋朔后二日,赐进士山东道监察御史,门人新安洪垣撰。
泉翁大全文集·序
闻人子曰,书以纪言也,言以达意也。
是故有德者必有言,德成则言不期文而自文矣。
有刻甘泉先生文录于维扬者,间尝取而阅之,渊渊乎!
至理之言也,道德显矣。
而辑之者若漫而无纪也。
有刻樵风于嘉禾者,沨沨乎!
乐进之言也,情性顺矣,而辑之者若举而未备也。
有刻两都风咏于吴门者,便便乎!
时出之言也,感应通矣,而辑之者若偏而匪全也。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而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而后货财殖焉。
先生之学,随处体认天理,片言单词,罔非斯道之发,固无俟于博求尽取。
犹之为卷石勺水焉耳矣,学者窃睹一斑,未必不为坐井之见,固不可谓之非山与水,欲求见夫宝藏货财之兴殖,则眇焉无所于得。
是故君子之志于闻道,每恨无以窥见其全,而陟崇涉深,若昧津麓。
诠窃忧之,乃命郡博士高子简、乡进士沈子珠,博采精较,汇类编摹,去分部之烦,合诗文之粹,定为内外两编。
会同统异,若网在纲;以帙叙年,如鱼在贯。
先生身体力行之实,立言垂训之意,灿然明白。
诠举而伏读之,乃知古今圣愚,本同一性,随处体认天理之外,真无馀学。
内编所载,说理为详,而子臣弟友之道无不尽;外编所载,纪事为悉,而鸟兽草木之类无不该。
大之则有以尽天地之变化,小之则有以穷万物之幽微。
远不禦,近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登太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
集诗文之大成,阐德礼之精蕴,夫岂卷石勺水而已哉!
读之馀月,肉味俱忘,犹惧所传之不广也,仍命江都学火生增刻梓,寘诸新泉精舍,俾来学者咸得有所宗云。
时嘉靖十有五年,春正月上元辛未。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三
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南祭酒,擢礼部侍郎、进尚书,改兵部。谥文庄。有《甘泉集》三十二卷。 田按:甘泉诗莫名共体,似道家演诀而非诀,似禅家说偈而非偈、盖参合宋击壤、明定山诸派而成者也、若「北风吹湖船,帆挂南岳树」,「桃李默不言,流莺语春风」,「渼陂名胜在,不欠杜陵诗」、「夜瓮分江水,春茶煮楚云」、何尝不清脆,但集中不可多得耳。
维基
湛若水(1466年11月20日—1560年5月16日),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更名为雨,后又更名为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学者称甘泉先生,晚号默翁,广东增城人,祖籍江浙莆田(今福建),明朝理学家。进士出身。生于成化二年十月十三日(1466年11月20日)。弘治五年(1492年)中广东乡试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擢编修。当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湛若水、吕楠与其相唱和。不久,奉命出使安南。正德年间,母亲逝世,丁内艰归乡,为其守墓三年。守丧结束后卜居西樵山讲学,来此求学的书生,湛若水会先要求其学习礼仪,而后才能入席听讲,兴起者甚众。嘉靖初年入朝,升翰林院侍读,不久升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后致仕归乡。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1560年5月16日)逝世于番禺的禺山精舍,享耆寿九十四岁,后归葬故乡增城天蚕岭。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卢青山,字未老,网名碰壁斋主。生于1968年。湖南岳阳人。后流寓岭表。
安归集·序
予少不量力,强自操觚,说部之馀,亦涉吟咏。迨今而立,颓然才尽,乃理董旧稿,编为二集。年光水逝,往事舟沉,影响之存,亦聊慰鸿爪之思耳。 昔项莲生序其词曰:“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生之可遣,事遂非无益矣。苟能沉酣楮墨,雕篆龙虫,心有所归,老不知至,不大佳事乎。虽然,人生事大,文字禅终非毕竟归。予自志学以来,未尝不左右以顾,上下而求,然黄黑其丝,南北其途,毕竟之归,终竟缥缈无所。此心飘摇,将安所托。毕竟无归,文字遂真无益矣;况今并文字亦不复能为乎。渊明诗云:“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每常诵此,灼然有锥心之痛;又诵采薇诗:“黄唐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复不能无同声之叹。故予稿虽分二集,总冒一名,曰“安归集。” 谓予之诗,安归之心也,凡一切言,无益之事也;犹将归为诗集,始安其心,甚且益以序言,郑重其事。斯不亦大可笑乎。人生百端,自内而感之,靡不可悲,自外而观之,又复可笑,固不止诗之一事、予之一身为然也。因书数语,聊以自悲、自嘲。或有见者,亦将兴悲而助嘲乎。 碰壁斋主书于一九九九年 按:一九九九年予集旧作为《壁下诗》、《壁下词》,是当时所为序也。时序虽迁,予心未改,虽续有所作,不出其外。故径挪旧日之文,聊为新刊之弁。又,此刊所收,起自八六年,止于零八年,都为六种。凡旧稿犹存者,虽病梅恶竹,概不芟夷。腾笑遗讥,知所不免。盖欲存鸿爪于雪泥,遂不能不忘文章之工拙耳。碰壁斋主记于零九年。
安归集·篇首
予虽作诗甚众,实非当行之家。才本粗拙,性尤疏阔,律失意乖,已懒于推究;况炼字琢句,难于吹毛捉虱者乎。以故所作大悉粗率,恒自谓顺口一溜而已。用韵尤凑杂,大体本于词韵,其方言不别、今音可用者,亦从其葫芦泛滥;外物如流,中怀如炙,急就成章,殆等于拉郎作配,猝不遑问其家世来历矣。百病丛生,政不止此。且予学养至荒陋,循古以入,步趋有节,不能守某大家之垒;心境又多变,沿情而往,散漫无端,复未足自成偏裨之队。所谓蹩躠而行,进退失据者。虽然,予于效古创新二论,实亦窃有微词。其说虽背道而驰,实殊途同归,皆与人为奴,置阱自陷,徒阉割其性灵,束缚其笔墨,使不能直指其在我者;欲其切实如分,模心写迹,则杳乎远矣。无已,其惟忘乎。古乎今乎,人乎我乎,一切忘之。搦管临纸之际,直赴当下所感,则其于本我初心,不中不远乎。又当代诸公,率多以爱国诗史为专职;予自顾胸襟尘下,爱国之诗,惭不敢染指焉。 碰壁斋主书于一九九九年
死亡集·序
莼鲈兄见拙作多用坟字,曰不祥。
忆予弱冠尝作小文,略谓:凡人悦生而恶死,哲人不悦生不恶死;凡人之感,虽朴实而不免卑庸,哲人之见,极高明而进乎誇诞;反躬自省,谓予何求,悦生而不恶死而已已。
韩子曰:“浮生虽多涂,趋死唯一轨。
”生之浮也终焉有限,死之趋也必然有至。
予虽不能闻死心喜,亦何至谈死色变邪。
学俭兄见予近作《蝶恋花 秋夜》,斥之曰:“死生等閒事尔,安值如许张致”。
虽受其教,窃亦有辞焉。
哲人张静安所谓“天眼、自然之眼”,超其外而俯视之,死生固等閒事。
然哲人虽哲,其人犹人,哲学虽可通观于死外,人身尚固执于生内;是故处其中而感受之,则死生犹然死生也。
苟处死生之际,其心其感,果尔等閒,此已大非等閒事矣。
禅宗尚矣,而屡曰:“死生事大。
”渊明达观矣,其语云:“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此言高超,然为其识见与夫向往也。
迨至尽时,既以文自祭,复为诗自挽,考其事、味其语、审其心,犹惘惘依依,如不胜其去后之思者。
果欲等閒之,则必以超其外之识见,涵化处其中之感受,积而愈往,始可言成,岂惟识见之可了邪。
科以予之哲学,则必曰,持彼超乎因果之认识,以浸蚀此制乎因果之心性。
然毕其全功者,予陋于闻,不知古今有此几人,复不知人间有无其人;渊明之境,予已仰之弥高矣。
死固无可避趋,求其差能涵化尔。
思考、冥想、观照乃至书写之,是即涵化之一法也。
自惟幼与死邻,少遭死别,巨痛舂胸,欲安其心,势不能不亦稍事乎此。
至其效若何,则未临死所,不必预言,否则空话而已。
惭予才尽,岁暮理稿,所作既少且劣,而与死相涉者三居其一,乃因二兄之言,即以死亡名集。
苟有馀暇,或可翻搜旧制,剔出相类之作,以为此集之副。
谚云:“言鬼招鬼,”果有死神,予之诗与序,或将翩翩而来降邪。
果其来也,予将与之把臂把盏,共披此卷,更相论讨,斯不亦人生之大快事乎,抑亦人死之大快事也。
碰壁斋主记于二零零一年
死亡集·附录
二零零零年予几于搁笔。理稿时检得断纸三张,有诗数首,或标二零零零年,或则不知甚时残物,又忆得岳飞一首,并存于此。碰壁斋记。
退万集·序
网诗日盛,诸君日进,唯碰壁日退。老子曰:不敢进一而退万,碰壁其庶几乎。即以名集,用自赏焉。碰壁斋主记。
异乡集·序
异乡者何,不在其本乡也。其人不在,其心亦不在也。苟心之在也,异地尽可为故国。苟心之不在也,故土亦何以异乎他方。今我人则已,我心果不在也。我心之终不在也,则宙宇之茫茫,亦何莫非其异乡。斯以名集乎,名吾心尔。碰壁斋醉书于零九年三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