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伏羲氏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亦作苍颉。
传说中远古时人。
黄帝之史官。
始作汉字。
一说,为伏羲以前或炎帝之世或神农、黄帝之间人。
或以为即史皇。
当为古代整理文字之代表人物。
华胥 朝代:远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中远古时人。
云有巨人足迹,出现于雷泽之中,华胥以足踏之而有孕,遂生伏羲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娲又作蜗、娃。
又称女娲氏、灵娲、㚿娲、女希、女皇氏、女帝。
相传为风姓。
传说中远古时伏羲之妹。
伏羲兄妹为婚而生人类,为人类始祖。
上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大火不灭,大水不息,猛兽鸷鸟为害。
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民得安居。
图像为人首蛇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宓或作虙。
即洛神。
传说中远古时人。
伏羲氏之女。
溺于洛水,死,遂为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少皞。
传说为远古黄帝之子,姬姓,名挚,字青阳。
一说号金天氏。
以别于太昊,故称少昊。
相传以鸟名官,设有工正、农正,司手工业、农业。
春秋时郯国为其后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飞龙氏。
或作朱襄氏。
传说中远古时人。
相传伏羲命朱襄造书契,命为飞龙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中远古时人。
伏羲氏之臣。
后以为媒妁之代称。
僧慧赜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36 【介绍】: 隋唐时僧。荆州江陵人,俗姓李。九岁出家,初住江陵寺。年十二,会大兴法席,即为法主。后住京师清禅寺。洽闻博达,能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士大夫多乐与游。撰有《般若灯论》,亦名《中论》,又有《咏集》。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赜俗姓李氏。荆州江陵人。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隋开皇中住江陵寺。后敕住清禅寺。大业末卜居终南高冠岭。贞观初敕召翻译新经。十年卒。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李姓。荆州江陵人。九岁依本邑隐法师出家。为沙弥。执卷诵文。纸盈四十。初听涅槃。法华。后别听三论。隋开皇中。乡里以赜器质夙成。请为法主。讲涅槃。辨答率屈耆宿。时才十二岁。刺史空龙公元寿。闻而谒焉。大加褒赏。以其名闻。诏入京师。既引见。赐纳僧伽梨。并馀衣一袭。仍住清禅寺。冠盖日拥门。惮烦。从应禅师禀资心学。大业末。避地终南之高冠岭。唐室隆兴。出游都邑。屡建法筵。武德初。诏于延兴寺。百座开仁王经。公卿盛集。吉藏竖论。赜言清理诣。锐责锋起。四部骇异。藏叹伏。尤善楷书。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别第。以崇供养。使者六反。固辞。贞观诏。简僧传译。众咸推让。讫事奏上。诏赐帛百匹。衣服一袭。赜又著般若灯论叙。文多不载。十年四月六日。终于所住。寿五十有七。葬京师之东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词。有集八卷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释慧赜。
俗姓李。
荆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锋逸。
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
隐体其精爽异伦。
即度为沙弥。
讲授之暇诲以幽奥。
赜领牒玄理曾不再思。
执卷诵文纸盈四十。
荆楚秀望钦而美之。
初从隐听涅槃法华。
后别听三论。
皆剖析新奇。
抗拟摽会。
开皇中年江陵寺。
大兴法席群师云赴。
道俗以赜嘉绩夙成。
咸欲观其器略。
共请为法主。
顾惟披导有旨。
因而践焉。
甫年十二。
创开涅槃。
比事吐词义高常伯。
论难相继。
辩答冷然。
少长莫不缄心。
颂声载路。
荆州刺史宜龙公元寿。
闻其幼誉。
惊挺亲驾谒焉。
素倍前闻大相褒赏。
以事奏闻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诏。
令本州备礼所在恭送。
既达京辇殊蒙慰引。
赐纳僧伽梨并衣一袭。
仍令住清禅寺。
从容法侣敦悦玄儒。
才藻屡扬汲引无竭。
预有衣冠士族。
皆来展造门庭。
莫不赞其洽闻博达。
机捷之谓也。
末厌烦梗思济清神。
乃从应禅师。
禀资心学。
掩关两载。
情𮛫诸门。
遂语默于贤圣之间。
谈授于经纬之理。
值隋氏云丧法事沦亡。
道阕当年情欣栖静。
以大业末岁。
移卜终南之高冠岭。
因岩构室疏素形心。
会唐运勃兴苍生攸济。
赜不滞物我。
来从帝城。
讲诲暂扬。
倾都请道。
武德年内释侣云繁。
屡建法筵皆程气宇。
时延兴寺。
百座讲仁王经。
王公卿士并从盛集。
沙门吉藏爰竖论宗。
声辩天临贵贱倾目。
赜才施锐责。
言清理诣思动几微神彩惊越四部骇心百辟。
藏顾而叹曰。
非惟论辩难继。
抑亦银钩罕踪。
今上在蕃亲观论府。
深相结纳拟为师友。
六使来召令赴别第。
赜以生名杀身之累。
由来有人。
退让馀词一不闻命。
及贞观开译。
诏简名僧众以文笔知名兼又统详论旨。
乃任为翻论之笔。
译讫奏闻。
有敕赐帛百匹衣服一具。
赜又著论序曰般若灯论者。
一名中论。
本有五百偈。
借灯为名者。
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举中标目者。
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
然则灯本无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义在斯。
故寄论以明之也。
若夫寻论滞旨。
执俗迷真。
颠倒断常之间。
造次有无之内。
守名丧实攀叶亡根者。
岂欲尔哉。
盖有由矣。
请试陈之。
若乃构分别之因。
招虚妄之果。
惑累熏其内识。
恶友结其外缘。
致使慢耸崇山见深沧海恚火难触词锋罕当。
闻说有而快心。
听谈空而起谤。
六种偏执各谓非偏。
五百论师诤陈异论。
或将邪乱正。
或以伪齐真。
识似悟而翻迷。
教虽通而更壅。
可谓捐珠玩石。
弃宝负薪。
观画怖龙。
寻迹怯象。
爱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龙树菩萨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发心。
阅深经而自鄙。
蒙独尊之悬记。
然法炬于阎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穷一实且究二能。
佩两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齐万物。
点尘劫数历试诸难。
悼彼群迷故作斯论。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钝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萨者。
大乘法将体道居衷。
遐览真言为其释论。
开秘密藏赐如意珠。
略广相成师资互显。
至如自乘异执郁起千端。
外道殊计纷然万绪。
驴乘竞驰于驾驷。
萤火争耀于龙烛。
莫不标其品类显厥师宗。
玉石既分玄黄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数家。
考实析微此为精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则减之。
我皇帝。
神道迈于羲皇
陶铸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无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为圣教东流年淹数百。
而亿象所负阙者犹多。
希见未闻劳于寤寐。
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蜜多罗。
学兼半满博综群诠。
丧我怡神搜玄养性。
游方在念利物为怀。
故能附弋传身举烟命伴。
冒冰霜而越葱岭。
犯风热而度沙河。
时积五年途经四万。
以大唐贞观元年。
顶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戎兵。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
殊悦帝心。
敕住兴善胜光。
即传新经之始。
仍召义学沙门及王公宰辅。
对翻此论。
研覈幽旨。
去华存实。
目击则欣其会理。
函杖则究其是非。
文虽定而覆详。
义乃明而重审。
岁在寿星。
检勘云毕。
其为论也。
观明中道。
而存中失观。
空显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车本示迷者。
照胆之镜为鉴邪人。
无邪则镜无所施。
不迷则车不为用。
斯论破申。
其犹此矣。
虽复斥内遮外尽妄穷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荡荡焉。
恢恢焉。
迎之靡测其源。
顺之罔知其末。
信是蓥心神之砥砺。
越溟海之舟舆。
骇昏识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论四卷。
本偈大同。
宾头卢伽为之注解晦其部执。
学者昧焉。
此论既兴可为龟镜。
庶明达君子。
详而味之。
序成未即闻上。
帝敕秘书监虞世南作序。
见赜之所制。
叹咽无以加焉。
因奏闻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传写缄于经藏。
以贞观十年四月六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东。
列隧立碑颂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为文。
自赜之知道。
伦等崇其辩机。
时俗以拟慧乘。
固为笃论。
词注难穷。
无施不遂。
讲华严大品涅槃大智度摄大乘及中百诸论。
皆筌释章部决滞有闻。
又诵涅槃法华。
音文淳美。
时为众述。
清啭动神。
又抽减什物。
用写藏经。
寻阅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导达众首舒畅物情。
为诸文雄之所称叙。
特明古迹偏晓书画。
京华士子屡陈真伪。
皆资其口实定其人世。
文章词体颇预能流。
草𮨕笔功名疏台府。
每有官供胜集。
必召而处其中。
公卿执纸请书填赴。
赜随纸赋笔飞骤如风。
藻蔚雄态绮华当世。
故在所流咏耽玩极多。
悬诸屏障。
或铭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
王讳喝。
生声氏。
世居性海之滨。
偶事激徒于剑门。
幼而孤。
长有气岸。
戚人威音王。
尝荐之帝尧。
尧任为谏官。
于时浩浩怀山。
襄陵洪水致害。
尧患之。
与四岳谋治。
四岳亟举鲧。
鲧治水亡效。
帝乃震怒。
王于帝前。
麾退四岳。
四岳悚惕。
不敢仰视。
虽未有以献替。
百官惮王。
犹雷霆也。
俄辞爵。
之崆峒之墟。
见混元子。
得长生久视之术。
自是夷犹海岱。
世莫得而见之。
虽春秋左氏所寄声伯。
恐亦其族氏也。
汉初。
高帝与项羽。
争天下。
王在齐海。
闻之喜曰。
此吾有为时也。
遂自齐求见羽于关中。
羽见而悦之。
未及官。
适高帝逼羽。
羽返旆。
与高帝接战于广武。
高帝使娄将军挑战且辰羽。
羽怒甚。
乃亟用王。
于是娄烦弓矢不知堕地。
人马皆辟易。
是日项羽喜剧。
顾谓王曰。
天下事稍定。
吾以夏口处子。
王辗然而笑曰。
夫高世之士。
为人排患释难。
解纷乱。
而亡所取也。
设有取者。
是商贾之事。
喝不为矣。
遂拂衣复归于海上。
厥后霸王不𥪰于汉。
及罹困阨。
中思欲复用王。
而不可得。
因欷歔泣下沾襟。
李唐有天下。
浮图教聿盛于世。
自天子公侯。
靡不宗奉。
王闻而喜曰。
吾闻。
释氏禅门。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可绝无始生死根本。
于是出访其道。
遇江西马祖大师。
祖授以向上纲宗立地成佛之旨。
王大悦。
颇觉平昔所用粥饭。
气廓如也。
祖复迁之特室。
以正法眼藏𢌿之。
王再拜辞曰。
是非喝所敢当也。
祖慰勉之。
会百丈再参。
祖竖起拂子。
丈曰。
即此用离此用。
祖挂拂子旧处。
丈拟议。
祖遽以王用事。
丈震聩三日。
乃大悟。
王名声由此复振于世。
黄檗运公初见百丈。
丈举前挂拂话。
次偶及王。
黄檗不觉吐舌。
未几临济于大愚言下发明。
黄檗大机之用。
遂忽见王。
于是气增十倍。
自此临济奉王从事。
出没卷舒。
互相显发。
如雷如霆。
四方震骇。
学者自远而归之。
凡三圣兴化大觉之流。
其大机大用。
皆自王而启之。
故当时畏惧。
莫有膺其锋者。
因目之曰。
金刚王宝剑。
或曰。
踞地师子。
或曰。
探竿影草。
其威誉功烈如此。
时无位真人。
与王同辅临济。
觉者多昵无位真人。
济廉知绐曰。
无位真人是甚乾屎橛。
其后学者方一意宗王。
及济将终。
谓众曰。
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
三圣曰。
争敢灭却。
济曰。
向后有人问。
汝作么生。
三圣亟以王为对。
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驴边灭却。
洎济示寂。
王慨然叹曰。
性海吾乡也。
法界吾宇也。
威音王吾戚也。
吾受知于尧。
成名于项羽。
自吾舍俗归释。
晚得临济全提大用之人云亡。
吾已矣乎。
后五百岁。
必假吾以御葛藤。
而出乎凡夫曰矣。
遂不知终。
既而果然泛泛者。
皆窃王声势用事。
其邪正真伪。
竟莫之辨。
独汾阳偈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英灵衲子由是想见王之风乎焉。
其府属。
曰宾曰主。
曰照曰用。
皆有功于宗门云。
赞曰。
予于无尽藏。
得异书焉。
若世所谓金刚圈栗棘蒲木上座。
及王之机缘。
皆见其始末根绪。
非若近世泛泛语之。
而不雅驯。
故特撰次之。
然春秋左氏。
谈王道者也。
至于神降于莘石。
言于魏榆。
犹详著之。
高僧赞宁增修僧传。
号称闳览博识。
而王亲见马祖。
陶铸百丈。
夹辅黄檗。
而建立临济之宗。
其全机大用。
独冠古今。
光明硕大如此。
而不见书于传。
岂宁辈蔽于俗学。
违无尽藏。
觅异书。
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洪罪古禅师说法有三失。
谓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是临济所立。
在百丈黄檗。
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名陷虎却物。
古以为从上佛祖法门。
非临济所立。
一失也。
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凡语中有语。
名死句。
语中无语。
为活句也。
巴陵三语。
谓之语。
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
二失也。
两种自己。
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为真。
则虑迷无自性。
非真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不开演立言之难也。
古创建两种自己。
三失也。
因代古书。
以正洪之误。
承古和南。
上书觉范禅师足下。
某老且惫。
谬与传灯之齿。
侧承足下瑰伟奇杰之风。
未即抠衣。
然伏膺徽闻。
伫悦之勤。
良益深矣。
每谓。
佛运滨兹叔世。
释德下衰。
不有卓绝之士。
兴颓御侮。
障堤末流。
则林间抱道之士。
安能寂住无为。
而不虞魔事哉。
往见足下纪述林间录。
才运精致。
衍绎孰复。
异不之排。
怨不之诽。
使古人残膏剩馥。
沾丐后来。
自非闳览洽闻。
孰能尔耶。
某顷隶进士。
时颇知读书。
自以不至抵滞。
及剔发游方。
密探佛祖之妙。
则知所以履实践真。
缅悟前习。
特尘垢秕糠耳。
方刮摩铲除。
若不暇岂复有意于人事哉。
尝闻足下有撰次僧传之志。
某喜为之折屐。
盖一代至教。
所以震于天下者。
由近古宗匠维持之力也。
足下诚能手发其抠。
使彼典刑事业。
光明舄弈。
传之不腐。
实莫大之幸。
及足下成书。
获阅之。
方一过目。
烂然华丽。
若云翔电发。
遇之骇然。
及再三伸卷。
考覈事实。
则知足下树志浅矣。
夫文所以纪实也。
苟忽事实。
而高下其心。
唯骋歆艳之文。
此杨子所谓。
从而绣其盘悦。
君子所以不取也。
其裁剸八十一人。
谅希九九之数。
亦吾宗伟人能事。
备于此矣。
若某无似之迹。
弃之可也。
特蒙记著。
而罪以说法之失者三。
其一曰。
判三玄三要。
为玄妙三句。
其二曰。
罪巳陵语。
不识活句。
其三曰。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诚足下明鉴若此。
然某说法。
绝不喜人传之。
往往误为灵源禅师见赏。
以谓有补于学者。
不意返获罪于足下。
且灵源盖宗门一代典刑。
足下既以某说法有过。
能不波及灵源乎。
孔子曰。
是而可忍。
孰不可忍。
请试辨之。
夫开三玄者。
盖一期善巧方便。
简别机缘。
以启大道之深致。
非私设偏见。
而苟异于佛祖也。
固尝谓。
三玄法门。
是佛祖正见。
虽临济独标三玄。
以立宗旨。
盖亦同归佛祖之极。
岂别私有一法附耳而密传。
若果私有。
则为纤儿佞夫。
献奸纳贿。
而私取之矣。
曷得为天下公传之大道乎。
是之临济之道。
即佛祖之道。
佛祖之道。
即天下之大道也。
且分三玄。
而三要不分者。
盖玄既分。
则要在其中矣。
汾阳偈云。
三玄三要事难分。
诚使不分。
则不应言难。
既曰难分。
则是可分。
而但难之之谓也。
今予分难分之法。
以激学者专门党宗之弊。
直指妙悟为极则。
于何而不可乎。
足下谓。
三玄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雪峰岩头。
则名陷虎之机。
某谓。
三玄是佛祖正见。
然则古今称谓虽异。
其实则一也。
某与足下之论。
殆冥合矣。
何必以人情相訾乎。
复谓。
愚以气槩人。
则毁教乘。
以为知见。
及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以为證。
噫斯言过矣。
夫具眼宗师。
道性如故。
法性亦如。
法性如故。
岂有听说自他之异。
要在临机。
抑扬纵夺。
为人去钉楔。
脱笼头而已。
此从上宗门说法之仪式也。
奈何谓之以气槩人乎。
足下为书。
必欲扶持宗教。
既有是志。
而不探佛祖之心。
则虽舞等奋辞。
愈疏脱矣。
然则开三玄之失非也。
罪巴陵语不识活句者。
此足下读愚书未审耳。
夫巴陵亲见云门者也。
方云门在世。
气宇如王。
其肯以语句为事。
尝曰。
此事若在言句上。
三藏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句。
奈何巴陵未旋踵。
而违戾师教。
矜能暴美。
求信于人。
以谓将三转语。
足以报答云门。
更不为其作忌。
予故鄙其自屈宗风。
以为语句。
便后世泛尔之徒。
矜驰言语。
丧失道源。
自巴陵始也。
又曷尝谓。
其语非活句乎。
蒙示教曰。
有问。
提婆宗。
答曰。
外道。
是可以鉴作死语。
然则僧问德山。
如何是佛。
山云。
佛是西天老比丘。
亦应鉴作死句也。
夫岂然哉。
宗师临机大用。
要在悟物而已。
讵若搜章摘句之学。
以工拙较耶。
果以工为活句。
拙为死句。
则鸟窠吹布毛。
亦拙矣。
侍者何由悟去哉。
承论巴陵三语曰。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
呜呼此失之远矣。
夫死句活句。
虽分语中有语语中无语之异。
然在真实人分上。
棒喝讥呵。
戏笑怒骂。
以至风声雨滴。
朝明夕昏。
无非活句也。
岂唯玄言妙句而已哉。
必如足下。
以无理而赴来机。
为活句。
标为宗门绝唱。
则从上宗师答话。
俱无准的。
第临时乱道。
使人谓之。
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含胡模棱而已。
于戏其以宗门事。
当儿戏乎。
且吾教经论。
大义粲然。
史氏犹以为华人好谲者。
攘庄列之语。
佐其高层累驾。
腾直出其表而不信。
况足下自判宗门旨趣如此。
使彼见之。
能不重增轻薄。
足下略不念此何耶。
然则予所以罪巴陵者。
以其衒语句慢师资。
而昧大体也。
足下则爱珊瑚枝枝撑著月之句。
夫罪昧大体。
而矫弊公论也。
泥好句而斥公论。
天下其以为当乎。
然则不识活句之失非也。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者。
某所以开之之意。
于答施秘丞二篇中。
备言之矣。
盖禀佛祖懿范。
为末代学者。
明示根本。
使舍日用光影。
直了空劫已前本来自己也。
由今时多以机辩玄妙为极则。
故说二种。
以验浅深。
然如来以三身设化仪。
少林以皮髓别亲疏。
洞山以偏正立宗旨。
至于马鸣。
则以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
予故驾此之说。
以救末代学者弃本之弊。
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难也。
足下所举首楞严偈。
盖解深密经偈耳。
且教乘五时之异。
学者不得不明。
如深密经。
即第三时教。
说不空不有。
破第二时之空教也。
若首楞严。
即第五时说了义教。
当是时大机可发。
故为阿难。
开示成佛法门。
其曰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者。
盖圣人重举解深密经。
以谓往昔根未熟时。
常不开演。
非谓说首楞严时也。
足下不究前后五时之异。
妄谓圣人恐惧立言之难。
且世尊曰。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讵有自在法王。
不敢决断真妄。
椰榆其事。
首鼠两端。
而贻惑后人乎。
又诸经标列法门。
千修万件。
曷尝以之为难。
而置不辨耶。
承高论曰。
以第八识言。
其为真耶。
则虑无自性。
言其非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我常不开演。
噫予每读至此。
未尝不废卷而痛惜也。
何则。
世尊云。
性识真空。
性空真识。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足下则谓。
圣人亦不敢以为真。
又不敢以为非真。
使世尊果颟顸如此。
则三界群生。
安所归仰乎。
足下平生蹈伪。
至此败灵尽矣。
夫首楞严者。
决定直指一心本来是佛。
不同他教。
足下又谓。
二种错乱修习。
亦不敢间隔其辞。
卢于一法中生二解。
然世尊非怀多虑者也。
经云。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是则圣人种智妙圆无施而不妙虑也者。
即众生攀缘妄心也。
予禀种智说法。
足下一以妄虑沮毁之。
及引经。
又非允当。
然则不知圣人立言之失。
非也。
夫言迹之兴。
异端所由生。
自非明哲禀正义辞而辟之。
则生生趋竞。
而宗涂替矣。
予闻之。
昔吾宗盛时。
人人以道德实行。
光明于世。
未始贵于立言。
及德之衰。
于是始立僧传。
今足下复出新意。
迹赞辞。
行褒贬。
是为作者职也。
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
春秋正一王之法。
以权辅用。
以诚断礼。
以忠道原情。
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
此其大略也。
某开二种自己宪章佛祖懿范。
俾学者黜玄解而究本。
所谓以权辅用者也。
讥巴陵溥师。
资珍语句。
所谓以诚断礼者也。
分三玄启大道深致而矫弊。
所谓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者也。
凡此盖乃心弘道。
以敦出家大节。
足下一切毁之则失。
所谓以忠道原情者也。
凡足下之书。
既谬圣人道。
又乖世典。
安狂行褒贬乎。
至于诋訾照觉不取死心。
亦失体之甚。
虽陈寿求采。
班固受金。
亦不尔也。
自述宝镜三昧。
则托言朱世英。
得于老僧。
自解法华。
辅成宝镜之辞。
置之九峰传。
则曰。
石碑断坏。
有木碑。
书其略如此。
噫兹可与合眼拿金。
而谓市人不见者。
并按也。
夫宝镜三昧。
洞山虽云受之云岩。
盖验人亲切之旨。
未应作为文具而传之也。
又佛祖之法。
等心普施。
虽异类不间。
讵有同门学者窃听之。
而咒令倒痾贤圣之心。
果匾曲尔乎。
又其辞曰。
重离六交。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为五。
夫洞山传达磨宗旨者也。
重离卦则伏羲文王之书(果若此言。
则是洞山□□林宗旨。
而传伏羲文王之书。
依彷离卦而建立五位。
然洞山大宗师也。
肯尔哉)。
足下公然凿空缔立。
而诬冈之。
其罪宜何诛焉。
大抵事有昧于实。
害于教。
人虽不我以。
其如神明何。
足下讥揣古人。
固不少矣。
返更冒荣致谴。
昔许敬宗面与修晋史。
晚陷佞臣之名。
后世遂以晋史。
非出正人之手。
而弗重切。
幸惩艾前失。
深探道源。
履以中正。
然后从容致思揖让钩深。
著为法度之典。
贻之后世。
规得失。
定正邪。
而断以列圣大中之道。
使万古莫敢拟议。
若达磨辨六宗。
则予亦甘心受诛于足下。
夫何言哉。
既不能尔。
予是以强颜一起。
与足下审订伪妄。
使吾门来者。
无蹈足下之覆车。
亦某终始尽忠于佛。
而行传道辟邪之志气也。
干冒慈严。
伏幸恕罪。
不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9—1350 【介绍】: 元饶州安仁人,字成季,号闲闲,又号看云道人。年十三学道于龙虎山。尝从大宗师张留孙至大都见世祖。成宗大德末授玄教嗣师。英宗至治间,留孙卒,授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工草书。有《看云集》。
元诗选
全节,字成季,号閒閒,饶州安仁人。
世居寿枥山,有醴泉灵芝之瑞。
生时丹光满室,七月能言,父梦神告曰:高仙托体尘中,不能留也。
年十三,学道龙虎山,元世祖定江南,侍其师张留孙入见,命留禁近,赐号上卿。
元贞初,制授冲素崇道法师南岳题点,寻加授玄德法师崇真万寿宫提点。
大德末,授玄教嗣师。
至治元年,留孙卒,二年,制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
卒年八十二。
閒閒历事六朝,出入禁闼,眷渥如一。
封其父司徒饶国公,母饶国太夫人,名其乡曰「荣禄」,里曰「具庆」。
初在京师,移植江南梅花,护以穹庐,扁曰「漱芳亭」。
晚又作环楹堂,布先天图画于壁,自题诗曰:「要知颜子如愚处,正是羲皇未画时。
」御书「閒閒看云」四字赐之,因自号「看云道人」。
所著旧有《瓢稿》、《代祠稿》,总名曰《看云集》,共二十六卷。
吴伯清称其诗如风雷振荡,如云霞绚熳,如精金良玉,如长江大河,字字鸣国家之盛。
谐于英茎咸韶之乐,固非寒陋困悴拂郁愤闷者之所可同也。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