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净愿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崔孝政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博陵安平人,字季让。
崔孝直弟。
博洽经史,雅好辞赋。
丧纪之礼,特所留情。
衣服制度,手能执造。
太尉汝南王元悦辟行参军。
卒年四十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河内人,俗姓司马。为禅宗四祖。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
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
信生而超异。
幼慕空宗。
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
问曰。
愿和尚与解脱法门。
璨曰谁缚汝。
信曰无人缚。
璨曰。
既无人缚。
何用更求解脱。
信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师衣钵。
摄心无寐。
胁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业十二年。
领徒抵吉州。
值群盗围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无水。
信适至。
池井皆溢刺史异之。
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
信曰。
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贼忽见城上人无数。
皆威猛绝伦。
不可仰视。
乃溃信归乡住破头山。
学者云委。
既于黄梅路上。
获童子弘忍。
骨相秀异。
信知宿缘有在。
传以信器。
复说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徒众委之。
至金陵登牛头山。
为法融说法。
而定其嗣。
贞观中。
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后诏以剑至曰。
苟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来。
且阴有所嘱。
使者谕上旨。
信引颈受剑无难色。
使回以闻。
帝愈加敬重。
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二。
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
代宗朝追谥大医。
塔号慈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僧常慜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并州人。出家后,修净土业,发誓愿生极乐。后游京洛,写《般若经》逾万卷。寻南游江表,附舶南渡,至诃陵国,复往末罗瑜国。欲诣中印度,渡海时商舶倾复而死,时年五十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常慜禅师者。
并州人也。
自落发投簪披缁释素。
精勤匪懈念诵无歇。
常发大誓愿生极乐。
所作净业称念佛名。
福基既广数难详悉。
后游京洛专崇斯业。
幽诚冥兆有所感徵。
遂愿写般若经满于万卷。
冀得远诣西方礼如来所行圣迹。
以此胜福回向愿生。
遂诣阙上书请于诸州教化抄写般若。
且心所至也天必从之。
乃蒙授墨敕。
南游江表。
敬写般若。
以报天泽。
要心既满。
遂至海滨附舶南征往诃陵国。
从此附舶往末罗瑜国。
复从此国欲诣中天。
然所附商舶载物既重。
解缆未远起忽沧波。
不经半日遂便沈没。
当没之时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战斗。
其舶主既有信心。
高声唱言师来上舶。
常慜曰。
可载馀人我不去也。
所以然者。
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
亡己济人斯大士行。
于是合掌西方称弥陀佛。
念念之顷舶沈身没。
声尽而终。
春秋五十馀矣。
有弟子一人。
不知何许人也。
号咷悲泣。
亦念西方与之俱没。
其得济之人具陈斯事耳。
伤曰。
悼矣伟人。
为物流身。
明同水镜。
贵等和珍。
涅而不黑。
磨而不磷。
投躯慧巘。
养智芳津。
在自国而弘自业。
适他土而作他因。
觏将沈之险难。
决于己而亡亲在物。
常慜子其寡邻。
秽体散鲸波以取灭。
净愿诣安养而流神。
道乎不昧。
德也宁堙。
布慈光之赫赫。
竟尘劫而新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识里者,本名必兰纳识里,北庭感木噜国人。
止行二字略也。
生而颖异,幼习辉和尔及西域书,长能贯通三藏,晓西北诸国语言。
大德六年,奉敕从帝师受戒于广寒殿,代帝出家,更赐今名,盖初名只刺瓦弥的里也。
皇庆中,命译诸梵经。
延祐初,特赐银印授光禄大夫。
时诸番朝贡,表笺文字无能识者,皆令识里译进。
会有以金刻字为表,诸吏愕然,乃遣识里视之,廷中睽睽,观所以对,识里取案上墨汁涂金叶,审其字,左右执笔以待,乃口诵表中语及使人名氏与贡物之数,书而上之。
明日廷献,有司察其物色与所译书无少差异,众莫不服其博洽,亦莫测所从受,或以为神悟云。
寻赐开府仪同三司,仍赐三台银印,兼领功德使司事,厚其廪膳。
至治三年,更赐金印,特授沙津阿古齐,且命为诸国引进使。
至顺二年,又赐玉印,加号普觉圆明广照宏辩三藏国师。
三年坐安西王子事,死焉。
其所译经,汉字则有《楞严经》,西竺梵书则有《大乘庄严宝度经》、《乾陀般若经》、《大涅般经》、《称赞大乘功德经》,番书则有《不思议禅观经》,都若干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字彦高。博洽有才华。工草书,兼治丹药卜筮之术。洪武间,以荐知云南县。后免官,寓家郡城。
槜李诗系·卷七
岳字彦高,本辉和尔氏,高昌裔也。
其祖仕元为御史中丞。
博洽有才,仪容秀整,工草书,凡丹药卜筮之术,咸究识焉。
洪武间,荐知云阳县,免官,寓嘉兴,复寓魏塘。
嘉善志又作岳。
彦高,号雪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湛祐,字天孚,三韩人也,姓金氏。
祐甫生,而家燬于火,生孩七月,其父见背。
六岁得危疾,有道人踵其门,手拈一丸纳之口中,疾寻愈。
道人复来,谓其母曰:“此子空门法器也,勿久留。
”年十三,入燕山广济寺落发,师事恒明。
未几,母亡,祐哀毁甚。
久之,豁然曰:“吾有以报母矣。
”于是,恪守经训,究心义解。
受具戒后,手书《华严经》一部,忽有省,乃发足南游,遍参江浙诸方,与灵机观问答契合。
复至京口鹤林寺,时天树植弘法兹山,道风甚炽,因留居之,深入阃奥,遂授衣偈。
而都门檀护有启请归广济,至乃别筑一室,深自韬晦,凡诸名刹祈请开筵者,卒不一赴。
室前种枣树一株,甚赏爱之,久之树枯,别种一树,人多不识,或曰桐也,以其叶相似耳。
康熙甲戌冬,翠华幸临,坐别室中,见此树扶疏,因指问之,祐曰:“人谓之桐,殊未得也。
”时圣祖雅好吟览,颇矜博洽,睹兹奇卉,欲资考覈,详加询采,并及花时色相形状。
祐悉举以对,盖季春始,花色紫而蓝。
明年花时,车驾复临,即坐花下问侍臣曰:“谶此树否?
”皆莫能名。
帝谓斯树,皮柔质细,枝不旁引,耸翠上出,真异种也。
嘉赏久之。
祐因得从容言曰:“此树有二,一在圃中,既承睿赏,可并移根上苑,馥㦽仁风。
”帝曰:“福地禅林,赖兹嘉植,此诫勿动,圃中者小,庶可植耳。
”及节届长至,进树畅春园,圃圞青翠,喜动天颜。
凡所赍赐,有御书《金刚经》八部、《药师经》十卷、《罗汉赞》十首、临米芾《观音赞》一首,并特赐帑金寺额,他物称是。
东宫更锡以文徵明遗杖一枝。
时天童祖席有启请继,忽焉示疾,一夕而化。
年五十四,僧腊四十一,建塔玉泉山下。
著有《广济寺志》三卷,并诗文集若干卷,唯志已梓行。
有曹日瑛为之传赞,具详志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法真,字朗如,高安人。
得度于灌溪元文,平时潜心净修,一日与禅者论及无字意,蓄疑久之,豁然有省,诣海幢,礼正月老人机语契合,遂受记莂。
乾隆二十年主席海幢,提倡宗乘,兼宏净愿
晚岁谢事掩关寺之东偏,专课佛号,寒暑不懈者八年。
以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十二日示寂,先夕召弟子属身后事,及日午,自举净土文,香尽二寸而没。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清苦者,不详所自出。
光绪初来燕都,止于城南观音禅院。
持头院行以清苦自甘,因以名焉。
每岁春暖发脚游山,尝浮海詹补陀还溯江而上践峨湄,更逾洞庭,南登衡靃,复泛湘流,揽江南名胜,北旋至五台,足迹遍国中。
独以台山僻处寒荒,道途修阻,舟楫鲜通,仆仆风尘,或十数里,不得水火。
因发悲愿,祈修石路,计驿远近,设立庵亭,庶游侣拔涉,意烦力惫,得所止息。
于是作为简册,叙违怀愫,附以红笺,随缘题请苟书名数则揭笺拜领,对之焚化,或予以赀,反辞不受,谓“事非偶然,功难立竟。
但有移山之心,本无歛金之意。
若胜因不爽,福果熟成则浮屠涌见,宝藏无尽。
不问假手之人,同为毕愿之日。
何事计较铢两,混我戒行。
”识者高之,以为非凡僧也。
晚岁乃于道旁树下,自覆一庵,萧然块处,有来者取钵中食,分而饭之,我无求饱,人不独饥,斯为两得,即是两忘,恩怨报施,皆不足言。
桂阳夏内史寿田,少时侍其父中丞公官部曹得见清苦,饫闻先训,悉其行谊。
及入词馆掌内监,颇复访之,不知所终。
因作《独树庵饭僧歌》以寄意焉。
歌曰:“独树庵中独住僧,独行独坐百无能。
长披一世无温衲,静对千生不灭镫。
平生担破残经裹,是处名山乞香火。
偶得团瓢胜普陀,京城人海安心坐。
鸟至惟栖雨后枝,人来不舍霜前果。
贫斋祇办一人餐,也似丛林任挂单。
自甘半食长饥惯,未觉千僧供养难。
有人布施向禅林,唯乞将心奉世尊。
长见定时双履在,曾无化后一衣存。
当时手种阶前树,树长阴成僧已去。
老树空庵四十年,独憾孤僧饭僧处。
”后有乘参者,住北台峰顶,取茅为篷,额曰“广济”。
盖以便过客,憩游侣,意良殷也。
舆恒修相友善,同抱净愿,期偕安养。
参临化时,招修至,情话亹亹,中夜达旦,握手而瞑。
未几,修亦坐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