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璨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
东魏僧。
俗姓姬,虎牢人。
博览群书,尤精玄理。
出家后,精研三藏。
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
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
一夕感异光照室。
其母因而怀妊。
及娩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幼不群。
博涉诗书。
尤精玄理。
后览佛书。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
素好游。
不事家人产业。
即抵洛阳龙门之香山。
依宝静禅师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浮沈讲肆。
遍学大小乘义。
年三十二。
返香山终日宴坐。
阅八载。
于寂嘿中。
见神人。
谓曰。
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
可乎。
翌日觉头痛如刺。
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
空中忽有声曰。
此易骨耳。
非常痛也。
可遂以见神事白师。
师视其顶。
即五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
因曰。
吉祥相也。
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
汝宜趣往而师事之。
必有所證。
此神所赞也。
可受教造少室。
晨夕参承。
达磨每面壁端坐。
无所诲。
可自念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济饥。
布发掩泥。
投崖饲虎。
顾我何人。
而敢易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可坚立不动。
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而问曰。
汝久立雪中。
当求何事。
可悲泪曰。
愿和尚慈悲。
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
磨曰。
诸佛无上妙道。
自非旷劫精勤。
能行难行。
能忍难忍。
而欲以小德小智。
轻心慢心。
冀有所得。
不可也。
可闻诲。
潜取刀断左臂。
置师前。
磨乃曰。
诸佛最初求道。
为法忘身。
汝今断臂吾前。
以求佛慧。
可也。
遂与易名。
曰慧可。
可曰。
诸佛法印。
可得闻乎。
磨曰。
诸佛法印。
此心是也。
岂从人得哉。
可曰。
我心未安。
乞师与安。
磨曰。
将心来。
与汝安。
可曰。
觅心了不可得。
磨曰。
我与汝安心竟。
后磨以衣钵付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
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
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此衣钵所以表信也。
至吾灭后二百年。
衣钵不传。
法周沙界。
潜符密證者。
亦何可数哉。
可既得弟子僧璨
乃复付以达磨衣钵。
而说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且谓。
汝善护持。
吾有宿累。
今当偿之。
隋开皇十二年。
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
谈无上道。
听者云会。
先是辨和法师者。
讲涅槃经。
学徒悉引去。
和不胜忿。
遂谗于邑令。
加以非罪。
可怡然委顺而终。
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虎牢人。外览坟素内通藏典。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独蕴大照解悟绝群。虽成道非新。而物贵师受。一时令望咸共非之。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自结斯要谁能系之。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奉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乐无滞。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可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力用坚固不为缘陵。达摩灭化洛滨。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览未始经心。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开秘苑。滞文之徒是非纷举。时有道恒禅师。先有定学王宗邺下。徒侣千计。承可说法情事无寄。谓是魔语。乃遣众中通明者。来殄可门。既至闻法泰然心服。悲感盈怀无心返告。恒又重唤亦不闻命。相从多使皆无返者。他日遇恒。恒曰。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何因致此诸使。答曰。眼本自正。因师故邪耳。恒遂深恨谤恼于可。货赇俗府非理屠害。初无一恨几其至死。恒众庆快。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谤黩者操刀自拟。始悟一音所演。欣怖交怀。海迹蹄滢浅深斯在。可乃纵容顺俗。时惠清猷乍托吟谣。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写割烦芜。故正道远而难希。封滞近而易结。斯有由矣。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道竟幽而且玄。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幽遁林野木食。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师。致书通好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之是影。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谈聊伸此意。想为答之。可命笔述意曰。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悯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馀。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时或缵之。乃成部类。具如别卷。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各通冠玄奥。吐言清迥托事寄怀。闻诸口实。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微言不传清德谁序。深可痛矣。时有林法师。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得七百人。预在其席。及周灭法与可同学共护经像。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专附玄理如前所陈。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告人。后林又被贼斫其臂。叫号通夕。可为治裹乞食供林。林怪可手不便怒之。可曰。饼食在前何不自裹。林曰。我无臂也。可不知耶。可曰。我亦无臂。复何可怒。因相委问方知有功。故世云无臂林矣。每可说法竟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一何可悲。有那禅师者。俗姓马氏。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行学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说法。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那自出俗。手不执笔及俗书。惟服一衣一𭽽。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头陀。故其所往不参邑落。有慧满者。荥阳人。姓张。旧住相州隆化寺。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针。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赤而已。自述一生无有怯怖。身无蚤虱睡而不梦。住无再宿。到寺则破柴造履。常行乞食。贞观十六年。于洛州南会善寺侧宿柏墓中。遇雪深三尺。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怪所从来。满曰。法友来耶。遣寻坐处。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满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随施随散索尔虚闲。有请宿斋者。告云。天下无人方受尔请。故满每说法云。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故使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不爽遗委。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年可七十。斯徒并可之宗系。故可别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入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父皓仕隋临淄令有治声。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未尝于谒。忽求见归美焉。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使品目之。义曰。府君六子。皆伟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絷。盖指净土寺旷法师。及岳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复究摄论于道尼师。惮烦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师。研精其指。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五载。无食息暇。自尔无小凝滞矣。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录。并留南中。仍为赂遗啇贾。使必致之。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三藏口传。俱沙论本。并十八部论记。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顿惬所怀。寻依安卒业于太白。安许之共给。绵历岁叙。无所匮乏。时虽凶歉。德绪益进。俄谢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载。隋大业八年。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皆以岳学无师授。未宜弘阐。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与引重。而请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或初犹未信。及举纲顿网。宏密叵测。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绝曰。吾无以感之耳。方默念诵。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以资饮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刊削成部。合二十二卷。减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观览。且著十八部论疏。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而岳亦有职。其间颇闻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国之极则者。今言其善。谬耳。间问以大义。则岳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立三宗义。而岳问以八正通局贤圣。宗无对。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岳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戏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众大笑。 六年八月。兄旷化。悲悼不自胜。或劝之裁抑。岳𢪛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八年秋。皇太子集诸硕德。于弘文馆论义。岳慷慨谈吐。特拔其类。太子顾曰。此法师为谁。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总持则隋之禅定。太子曰。于寺何职。答曰。未也。太子乃曰。皇帝为寡人造寺。正将以收召名德。张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无职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屡辞。不许。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来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东洛天宫寺。十年二月疾。太子医馈相望。卒于所住寺。寿六十九。丧事取给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归。疚痛缠结。十二年卒。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家世儒学专门守业。九岁读诗易孝经。聪敏强识卓异伦伍。父皓仕隋为临淄令。治声远肃。有隐士西门义者。博物疏通肥遁岩谷。前后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谓铃下吏曰。西门义故谒。遽为吾白。即以事闻。令素仰高风。骇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何能轻举。义曰。吾自弱岁隐沦。于兹暮齿。诚不欲干游人世。抱诚弃智。顷者吠声既静。则良政字民。五裤兴谣两岐成咏。有欣美化。故不以韬隐自私。敢叙斯事。令述其不逮。问其治术。对答若神。情兼明举。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列于义前。令其顾指。义曰。府君六子。诚伟器也。自长而三。州县之职。保家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远其德高。业心神道求解言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旷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贞固志怀明约。善大论及僧祇。深镜空有。学徒百数。禅观著绩物务所高。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师为弟子。少乐学问经论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议非。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备穷根叶辞义斯尽。有九江道尼者。创弘摄论海内知名。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亲承真谛业寄传芳。岳因从受法。日登深解。以众聚事拥。惟其废习。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时太白寺慧安者。倜傥多知世数阔达。方丈一字方寸千文。医术有工经道偏练。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岳友而亲之。便往投造告所怀曰。毗昙成实学知非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而传自尼公。听受又鲜。今从物化精益无从。中路徘徊伊何取适。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真谛译之。初传此土。情寄于此耳。安曰。愿闻其志。岳曰。余前学群部。悉是古德所传。流味广周未尽于后。惟以俱舍无解。遂岂结于当来耶。安曰。志之不夺。斯业成矣。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静故寻检论文。自读其词仍洞其义。一习五载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无闲暇。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思见其言。载劳梦寝。乃重赂遗南道商旅。既凭顾是重。所在追求。果于广州显明寺。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并是凯师笔迹。亲承真谛口传。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怀。讽读沈思忘于寝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给。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绵历岁序厥志弥隆。内惭诸己。乃谢安曰。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辄不量力欲悕非分。一不可也。食为民本名作实宾。苟求虚誉遂劳同志。二不可也。斯过弘矣。诚可退迹浮浮。更劳重累。则不可也。安曰。功业将成幸无异志。嘉会难再无思别虑。复延两载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寻知。将开慧业。游诸讲肆清论莫穷。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时年三十有四。少齿登器莫匪先之。此时僧众三百馀人。令听风规互相推谢。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虽欲播扬未之有许。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相为引重创为请主。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徒累清言终惭疏略。慧明等越席扬言曰。法师何辞耶。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掩德移机恐爽灵鉴。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岳顾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学后进潜心异论。皆曰。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纵达一朝诚自诬耳。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举纲顿网大义斯通。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众咸不识其户牖。故无理顿联辞。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岁举贤良推师有寄。武德初年。从业蓝谷化感寺侧。岩垂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乃曰。吾无感也。故水辍流。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一心念诵。日取一升经六十日。患损方复。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遂以真谛为本。馀则错综成篇。十有馀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减于本疏三分之二。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论疏。通行于世。以为口实。又初平郑国。有宗法师者。神辩英出时所异之。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后责才施无言以对。坐见其屈。乃告曰。京室学士谈衒寔希。三宗之大于何自指。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会贞观中广延两教。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通诸论道。岳乃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遂杜默焉。岳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坐众大笑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传誉京国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旷公从化。悲痛缠怀。徒属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扪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闻者议之。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贞观初年。有梵僧波颇。在京传译。岳为众举。预其同例。颇闻善于俱舍。未始重之。谓人曰。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不敢措意。今言善者不有谬耶。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与尔矣。自尔情敦道术。厚密加恒。八年秋。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岳广开衢术。延对诸宾。酬接覆却神旨标被。太子顾曰。何法师。若此之辩也。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法门轨躅学观所宗。太子曰。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伦曰。虞舜存许由之节。夏禹顺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犹从矫逸。况方外之士。弃名之人。臣辄从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岳动容辞曰。皇帝深惟固本。归诚种觉。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广召无诤之僧。用树无疆之业。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愿垂含恕。敢违恩旨。屡辞不免。遂住普光。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诸治无效。春坊中使相望于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丧事所资取给家令。庶使丰厚无致匮约。仍赠帛及时服衣等。俄而有敕。复公给葬仪。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长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怀远悟容仪清肃。特善涅槃。学人从集有声京洛。住东洛天宫寺。贞观九入年朝奉慰。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惟岳及略。连支比曜。时共美之。及事缘将了。言归东夏。岳惘然曰。吾同气四人。并先即世。唯余与尔相顾犹影。自旷师没后。心常怏怏。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异生难会可不思耶。吾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会又难。尔其且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辞世。略之衔疚。痛钟缠结带疾还寺。以十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内人,俗姓司马。
为禅宗四祖。
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
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
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
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
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
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
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
信生而超异。
幼慕空宗。
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
问曰。
愿和尚与解脱法门。
曰谁缚汝。
信曰无人缚。
曰。
既无人缚。
何用更求解脱。
信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师衣钵。
摄心无寐。
胁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业十二年。
领徒抵吉州。
值群盗围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无水。
信适至。
池井皆溢刺史异之。
因扣头求解围御贼方略。
信曰。
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贼忽见城上人无数。
皆威猛绝伦。
不可仰视。
乃溃信归乡住破头山。
学者云委。
既于黄梅路上。
获童子弘忍。
骨相秀异。
信知宿缘有在。
传以信器。
复说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徒众委之。
至金陵登牛头山。
为法融说法。
而定其嗣。
贞观中。
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后诏以剑至曰。
苟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来。
且阴有所嘱。
使者谕上旨。
信引颈受剑无难色。
使回以闻。
帝愈加敬重。
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二。
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
代宗朝追谥大医。
塔号慈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57 【介绍】: 唐僧。
润州延陵人,俗姓韦。
初学通经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学。
太宗贞观十七年,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石室,潜修禅观。
道信闻之,往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
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遂为“牛头宗”第一祖。
有《心铭》。
全唐文·卷九百八
法融俗姓韦氏。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贞观十七年住金陵牛头山幽栖寺。是为牛头初祖。显庆二年卒。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韦氏。
润之延陵人。
性聪敏。
容质都雅。
年十九。
经史大义探索略尽叹曰世俗之谈。
又恶可与般若心性之学。
同日语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师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专精静虑。
纵发才辩。
尤有弘护之志。
武德七年王师平江表。
房玄龄上言。
辅公𥙐所据地。
僧尼众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关东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罢归农。
融闻知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为出力使停免。
贞观十七年。
别立茅茨于牛头山。
幽栖寺北岩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师。
于蕲州之双峰。
遥观此山气象之异。
乃躬自寻访。
见融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问曰。
在此作么。
融曰观心。
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
融即起作礼。
问曰。
大德高栖何所。
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别有燕息之所否。
融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皆虎狼之迹。
祖举手作惧势。
融曰。
犹有者个在。
祖曰。
者个是什么。
融无语。
少选祖却于融燕坐石上。
书一佛字。
融见之悚然。
祖曰。
犹有者个在。
融乃稽首。
请说法要。
祖曰。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为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融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问佛。
问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尔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绍汝缘化。
外有博陵王问答。
语多不录。
二十一年十一月。
讲法华经。
又感异华二茎。
生冰雪中。
金色辉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从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请开大品于建初寺。
听者踰千计。
至灭诤品。
道场地动。
钟磬作声。
香床撼荡无已。
而外略不觉知。
显庆初司功萧元善。
迎请下山。
谓其徒道綦道凭等曰。
吾无复归矣。
离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锡出门。
而禽兽哀号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时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终于邑之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缁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鸡笼山。
会送者。
万馀人。
初融尝阅佛窟寺五藏。
而与显法师辩论。
显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书。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寺盖宋镏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访而缮写者。
贞观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陈硕真党类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无所伏匿。
时融居岩室。
来斯受之数。
曾三百不啻。
而资粮告罄融。
融日往丹阳。
乞丐以给。
然负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发暮至。
未尝怠。
今右仆射之子脩本方为江宁令。
始邀融返幽栖寺。
讲大集经。
环而听者。
道俗无虑三千人。
高座寺亘法师。
齿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陈氏之遭老也。
融独独造之。
问曰。
佛演一音众生随解。
法师转轮。
如融辈者。
无所开寤。
为是机器重情尘之蔽。
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亘则怃然叹息曰。
吾畴昔亦以此问璀禅师矣。
然终莫得其答也。
及融在建初。
亘负杖过之。
善禅师寺之名胜。
意以亘为已来遇之极谐笑。
亘曰。
吾为融耳。
今安在。
善融虽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与诘难。
累三百馀。
举无遗论。
善惊喜。
伏其悟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坟典探索将尽。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叹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所遗隐。融纵神挹酌。情有所缘。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趣言三一悬河不穷。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想无缺寸阴。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初构禅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凭。于中摄念。夜有一兽如羊而入。腾倚扬声。脚蹴二人。心见其无扰。出庭宛转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故慈善根力禽兽来驯。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无惊恐。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环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城感所及。岂虚言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众咸叹仰。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道俗哀慕宫僚轸结。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幢盖笳箫云浮震野。会送者万有馀人。传者重又闻之。故又重缉。初融以门族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乃逃隐茅岫。炅师三论之匠。依志而业。又往丹阳南牛头山佛窟寺。现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七藏经画。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其家巨富。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烧五十馀里。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嗟乎回禄事等建章。道俗悼伤深怀恻怆。初融住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将事寻讨。值执藏显法师者稽留。日夕咨请经久许之。乃问融所学。并探材术。遂寄诗达情。方开藏给。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粗毕还隐幽栖。闭关自静。房宇虚廓惟一坐敷。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尘高二寸。寒不加絮暑绝追凉。藉草思微用毕形有。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栖寺开讲大集。言词博远道俗咸欣。永徽中。江宁令李修本。即右仆射静之犹子。生知信向崇重至乘。钦融嘉德与诸士俗步往幽栖请出州讲。融不许。乃至三返方遂之。旧齿未之许。后锐所商搉。及登元座有光前杰。答对若云雨。写送等悬河。皆曰闻所未闻。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听众道俗三千馀人。讲解大集。时称荣观。尔后乘兹雅闻相续法轮。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时有前修负气望日盱衡。乍闻高价惊惶府俞。来至席端昌言徵责。融辞以寡薄不偶至人随问答遗。然犹谦挹告大众曰。昔如来说法。其理犹存。人虽凡圣义无二准。何为一时一席。受身之众尘沙。今虽开演领悟之宾绝减。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不然将何自拔耶。闻者抚心推测涯极。故使听众倾耳莫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辅公托。跨有江表未从王政。王师薄伐吴越廓清。僧众五千晏然安堵。左仆射房玄龄奏称。入贼诸州僧尼极广。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馀者遣归编户。融不胜枉酷。入京陈理。御史韦挺。备览表辞。文理卓明词彩英赡。百有馀日韦挺经停。房公伏其高致固执前迷。告融云。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经自奏。何劳法衣出俗。将可返道宾王。五品之位俯若拾遗。四千馀僧未劳傍及。融确乎不拔。知命运之有穷。旋于本邑。后方在度。又弘护之诚。丧形为本。略出一两示其化迹。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陈硕真。邪术惑人傍误良善。四方远僧都会建业。州搜县讨无一延之。融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寺众贫煎相顾无聊。日渐来奔数出三百。旧侣将散新至无依。虽欲归投计无所往。县官下责不许停之。融乃告曰。诸来法侣无问旧新。山寺萧条自足依庇。有无必失勿事羁离。望刹知归退飞何往。并安伏业祸福同之。何以然耶。并是舍俗出家远希正法。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远则三狱恒缠。心无离于倒迷。事有障于尘境。斯为巨蠹志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系怀封著。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融以僧众口给日别经须。躬往丹阳四告士俗。闻者割减不爽祈求。融报力轻强无辞担负。一石八斗往送复来。日或二三莫有劳倦。百有馀日事方宁静。山众恬然无何而散。于时局情寡见者。被官考责穷刻妖徒。不能支任。或有自缢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风尘不涉。客主相顾谐会琴瑟。遂得释然理通情洽。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间出。寔斯人矣。时有高座寺亘法师。陈朝名德。年过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属开悟当涂。融在幽栖闻风造往。以所疑义封而问曰。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悟无生。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法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如融之徒未闻静惑为是机器覆塞。为是陶化无缘。明昧回遑用增虚仰。必愿开剖盘结伏志遵承。亘良久怃然告曰。吾昔在前陈。年未冠肇。有璀禅师。王臣归敬登座控引。与子同之。吾何人哉。敢当遗寄。遂尔而散。融还建初寺潜结同伦。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既达建初寺。有德善禅师者。名称之士。喜亘远来欢愉谈谑。而善与融同寺初未齿之。亘曰。吾为融来。忽轻东鲁。乃召而问之令叙玄致。即座控举文理具扬。三百馀对言无浮采。于是二德嗟咏满怀。仍于山寺为立斋讲。然融仪表瑰异相越常人。头颅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衣服单素才得充躯。肩肘绝绵动逾累纪。尝有遗者返而还之。而心用柔软慈悲为怀。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屡经轻恼而情忘瑕不顾。曾有同友。闻人私憾加谤融身。詈以非类。乃就山说之。融曰。向之所传总是风气。出口即灭不可追寻。何为负此虚谈远传山薮。无住为本愿不干心。故其安忍刀剑情灵若此。或登座骂辱对众诽毁。事等风行无思缘顾。而颜貌熙怡倍增悦怿。是知斥者故来呈拙。光饰融德者乎。传者抑又闻之。昔如来说化。加谤沸腾。或杀身以来诮。或系杅以生诽。灭迹内以死虫。反说面欺大圣。斯徒众矣。而佛府而隐之任其讪诽。及后过咎还露。或生投地穴。或死入泥犁。天人之所共轻。幽显为之悲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垂范以示将来。布教陈于陆海。融尝二十许载。备览群经。仰习正觉之威容。俯眄喋喋之声。说陀那之风。审七触之安。有刹那之想。达四选之无停。固得体解时机。信五滓之交贸。览其指要。聊一观之都融。融实斯融。斯言得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服勤请道。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择无缺寸阴。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镶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朽镶惊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住幽栖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人。乃躬自寻访。见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悚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74 【介绍】: 唐僧。蕲州黄梅人,一说浔阳人,俗姓周。七岁出家。初住黄梅双峰山东山寺,人谓其法为东山法门。为佛教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卒谥大满禅师。
全唐诗续补遗
蕲州黄梅县人,周氏子。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成童,礼四祖为师。唐太宗贞观八年,受信大师衣法,为第五祖。阐化于破额山及黄梅县之东禅寺。以便养母濯港废斋,后名佛母堂,今东禅寺南隅有佛母墓。咸亨三年入县之东北三十里冯茂山结庵,上元三年乙亥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寿七十四。建塔于东山即冯茂山。唐代宗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
蕲之黄梅人。
生而秀异。
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
法当荷负宗乘。
绍隆统寄。
初东山有苦行僧。
以栽松自业。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寻扣方丈决别。
信禅师则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来也。
道者许诺。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产一男。
周氏之居近浊港。
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
再弃再弗溺。
顾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举以归。
父兄怒。
必诘其所从来。
女子则曰。
昨儿偶出游。
见衲衣蓬首者。
挹儿求托宿。
儿愧敢莫应。
其人忽隐去。
不可踪迹。
久之觉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终不信而讳之。
竟箠逐女子。
遂与所产俱逃匿。
然所产亦易育。
甫七岁。
𢹂以行丐。
遇信禅师于道。
而问其姓。
答曰。
姓则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禅师于是以宿缘。
而从其母乞为弟子。
既薙落进具。
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
而转授慧能。
且说偈。
以正统绪。
其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地亦无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终于东山双峰寺。
寿七十四。
瘗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谥大满。
塔号法雨。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贲于丘园。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终夕若昼。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举家欣骇。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既成童丱绝其游弄。厥父偏爱因令诵书。无记应阻其宿熏。真心早萌其成现。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时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问之曰。何姓名乎。对问朗畅区别有归。理逐言分。声随响答。信师熟视之。叹曰。此非凡童也。具体占之。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胜任荷寄。乃遣人随其归舍。具告所亲喻之出家。父母欣然乃曰。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騃那堪击训。若垂虚受因无留吝。时年七岁也。至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夜则歛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俱戒检精厉。信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忍闻言察理触事忘情。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复命建浮图。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拥纳之侣麇至蝉联。商人不入于化城。贫女大开于宝藏。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报龄七十有四。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初忍于咸亨初。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阳。神秀传法荆门洛下。南北之宗自兹始矣。又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信谓忍曰。汝知之乎。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头山。贻厥孙谋至于慧忠。凡六人号牛头六祖。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则庶孽耳。安可匹嫡乎。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代宗敕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也。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暨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堕泪如血珠焉。僧徒不测。乃李氏国亡之应也。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犹成繁盛矣。其讳日将近。必雨雾阴惨。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则晴朗焉。
僧法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陇西成纪人,俗姓李,字孝敦。初与房玄龄友善,官鹰扬郎将。母丧,读《涅槃经》,顿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为务,栖泊无定。玄龄为宰相,以书召之,不从。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祖考历仕魏齐。而冲则兖产也。幼俊颖。傲岸时俗。弱冠已与仆射房玄龄相善。玄龄尝谓之曰。丈夫于少壮时。位不登五品者。便宜弃去禄位。以优逸自处。冲年二十四岁。任鹰扬郎捋。遭母忧。读涅槃经。至居处迫迮之文。遂发心出家。听讲涅槃三十馀过。复听安州皓法师讲大品三论棱伽。于是入武都山。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语言者。而躬行之。年三十。游冀州。贞观初。诏私度者处死。时僧避难峄阳山中。资给窘乏。冲誓不顾身。即剃落。走州县。告急守宰曰。但施粮饷。终获福祐。诸守宰嘉其烈亮。而周济之。乃两分其僧。各置米十斛许。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经年米尝不减。其一五六十人食。仅两日。米已告竭。冲曰。无足怪者。盖所学有大小。所脩有勤堕。则所感宜不同如此。久之避难而至者。日以增益。复值雨潦。莫之归宿。山有大岩。虎狼所栖托也。冲竟造。而告语使去。果去不旋踵。当是时。冲虽身营众务。仍依哲匠。探讨华严。如常时。及难释。再往安州皓法师。已入灭矣。 道士蔡于晃。方以闲习内外典籍自负。而吾徒之往来者。过相辅赞。一日道俗盛集。俾于晃升座。开佛经。冲以其外道。而力沮之。识者谓冲识。末世护法菩萨。俄以棱伽奥义久废。所在求访。无恤夷险。始慧可禅师。以达磨之传。南天竺一乘宗旨。盛习此经。故其后裔。如皓法师者。尤加勖励。冲即依禀。屡蒙击节。自尔阐演三十馀过。后学赖以启悟者。殆莫殚纪今叙师承。使将来有所考据云。达磨禅师出慧可慧。育二师。育师受道。不务言说。可师出粲师。慧师。盛师。那老师。端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讲演。无著述)。又出善老师(钞四卷)。丰师(疏五卷)。明师(疏五卷)。胡明师(疏五卷)。远承可师者。有大聪师(疏五卷)。道荫师(钞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迁师(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棱伽疏十卷)。旷法师。弘智师(召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伽法师。宝瑜师。宝迎师。道茔师(并传镫扬化)。冲公。专以棱伽命家。前后敷弘。殆二百过。当其说时。曾未涉文。而通变适缘。寄势陶诱。莫不曲当。异师学者苦请出义。乃告曰。义者见之言说。则已粗矣。况在纸上者乎。是谓粗中之粗。事难一向。作疏五卷。题为私记。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冲周行东川。不任官贯。频有度次。高让不受。年将知命。有诏兖州度人。抑令入度。隶州部法集寺。虽名与公贯。而独以玩弄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作书招之。冲题书背曰。我于三界无所须。卿至三槐位亦极。公屡招不赴。惟以弘法自任。席筵甫展。冠盖鼎来。中书杜正伦。亲厕下陈。共评玄义。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曰何处老大德。答曰。兖州老小僧也。问何为远至。答闻此间知一乘者少。故欲以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耳。润曰。斯则大心开士也。偶行至大兴善寺。万年令郑钦泰。于寺打人。冲止之曰。公勿于此打人。钦泰曰。打人罪。我自当。冲曰。罪不自当使谁当耶。然国家立寺。本欲安宁社稷。唯善行之。公今于寺打人。岂名为国祈福哉。钦泰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人讲旧所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可还俗。更依新翻经出家。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噫何可及哉。仆射于志宁谓。冲寔法界头陀僧。未易以名实拘也。其言得之。 显庆间。还兖。至今麟德。年七十九。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冲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冲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冲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冲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冲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冲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冲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冲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冲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长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后。
善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师。
宝迎师。
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师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初冲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冲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兖州老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润曰。
斯实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当。
冲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御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冲。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幼而秀异傲岸时俗。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听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即入武都山修业。年三十行至冀州。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冲誓亡身便即剃落。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便造诣州宰曰。如有死事冲身当之。但施道粮终获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可十斛许。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经年食米如本不减。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食米便尽。由不修禅兼修外学。冲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山有虎穴。冲诣告曰。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虎乃相携而去。及难解冲乃随处弘法。冲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请还俗。更依新翻经。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师亦命代弘经护法。强御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宁曰。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不可名实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