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常泰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戚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金华人,字世英。正德六年进士。任建阳知县,调南海县,扶弱锄强,治为广东之最。召拜南京监察御史。宁王朱宸濠叛,雄急布置沿江防守。嘉靖六年,以劾李福达与郭勋朋比为奸,下狱落职。有《婺贤文轨》。
维基
戚雄(1478年—?
),字世英,浙江金华县人。
正德辛未进士。
正德六年(1511年),戚雄登辛未科进士,居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五名,初授广东南海县知县,十三年十一月实授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
嘉靖初年,因武定侯郭勋宠信李福达妖言惑众,而与给事中王科、郑一鹏、程辂、常泰、刘琦、郑自璧、赵廷瑞、沈汉、秦祐、张逵、陈皋谟,御史程启充、卢琼、邵豳、高世魁、任淳,南京御史姚鸣凤、潘壮、王献,评事杜鸾,刑部郎中刘仕,主事唐枢,交章弹劾郭勋。
当时恰逢大礼议,郭勋请张璁、桂萼为援,反诬陷廷臣,后群臣被逮捕下狱。
此后张璁、桂萼治狱诬陷,戚雄等人被革职闲住。
戚雄编有《金华文统》,后此书收入《四库全书》。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董正官(?
~1853),字钧伯,又字训之,云南太和(今云南大理)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
曾任福建安溪、常泰、云霄等县职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十七日,由霞浦知县升任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捕粮通判,又授噶玛兰通判。
为政勤慎,曾于数月间结讼牒六百馀件。
噶玛兰通判任内,常亲临厅属各隘,督责防番事宜。
又亲任噶玛兰仰山书院山长,化育当地士子。
咸丰三年(1853)八月十四日,吴磋抗清事起,董氏前往征讨,抵大陂口,中伏,自刎而死。
朝廷赐恤,世袭云骑卫。
厅民设位,附五榖厅祀之。
董正官曾令邑中生员李祺生续编《噶玛兰厅志》,且列名监修。
其诗多收录于《噶玛兰厅志》。
〖参考《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 国家图书馆,2001年。
〗(施懿琳撰)
维基
董正官(1798年6月23日—1853年9月16日),字钧伯,又字训之,号史城、质甫,云南太和(大理)人,同进士出身。道光十三年(1833年)登癸巳科进士,历任福建安溪县、长泰县、霞浦县、云霄厅等知县,期间严守海疆、热心办学、勤察办案,道光十四(1834年)以优异政绩提升为云霄厅同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十七日,升任台湾府抚民理番通判,又授噶玛兰厅通判。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因军粮不济,向富绅筹借劝募并向民间收购仓谷,因而刺激米价高涨,引发民怨。且官方收购价格过低,势同变相徵收,造成官逼民反局势。当时吴磋、林汶英召集群众以梅州(今宜兰市梅州里)为据点,抗拒官府贱价蒐购粮食。八月十四日夜,董正官会同营都司刘绍春围捕吴磋等义民,当时义首林汶英通知吴磋防范,吴磋乃派王强等人埋伏于斗门头树林,待董正官通过时将其刺杀并割断首级。之后首级滚落到韭菜园里,是台湾俗谚“董大老吃韭”、“董大老死埤口──有功打无劳 ”的来源。事闻旌忠烈予云骑尉,世职恩骑尉世袭,诰授奉政大夫。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昌涛,字静涵,晚别蕖汀道人。
铜山刘氏子也。
父道远,母曹氏,皆苏之望族。
曾梦入大寺,八宝华严,天童鹿女,散花莲沼,髣髴神光。
鼓浪池中,葩叶浮动,感而诞子。
故涛生禀夙慧。
幼好典籍,妙解声韵,尤善鼓琴高山流水。
时有出尘之思,每寄情于诗画。
一幅丹青,半江风雨,望之翛然。
顾性独信佛,究心律论。
始披剃时,礼铜山吉祥庵达中长老,授《大品》、《维摩》。
坚持钦听,六时无倦。
道光十年,始来京邑法源寺,依止信修律师。
信乃释学津梁,幽燕冠冕 。
服勤左右,顺时请业。
受具之后,志在博闻。
寺有普照法师者,本信弟子。
义府道宗,禅林雄伯。
高据首座,说经硁硁。
涛乃从学,四棱著地,负帙淹留,专功九载,穷竟端源,统解玄微,宿齿晚秀,咸推翘楚。
会西闉广济寺,年久残破,葺饰非易。
欲得清望,以振法雷,乃举涛继席。
丙午岁入主其寺。
以苦行严律,感诸檀那。
相国潘祖荫,尚书乔松年,皆首自施舍,助盈补亏。
寒暑六易,功始告成。
辉生金碧,人有羡心。
咸丰二年,院事粗具。
群逆来触,至不堪忍。
涛乃反心自照,顿悟烦恼菩提两大俱空。
因作偈曰:“不求好,不学坏,东倒西倾皆自在。
无牵缠,无挂碍,何须著意逃禅外。
我心虚兮心常泰,一粒粟中见世界。
”且谓“华严五十三参,忽见我佛如来遍满十方,清香异常,若非回向坚固则负佛矣。
”十年庚申,粤寇未平,外夷乘隙抵瑕,陈兵大沽。
京都震撼,四众惶扰,纷纷逃匿。
涛独晏然,薰修焚楮,默为国祝,终获安谧。
同治六年,醇亲王展谒西陵,暮还过寺,与钟王孚王,偕访止宿。
夜镫寒⿰(山宵),对榻联吟。
涛口占三章献之,王俱能诗,即韵和歌,并见刻石。
话尽宵分,忽焉惊顾,若有所戚。
因言将为诸王,修福禳祸。
王亦唯唯,殊未介意。
俄而钟王暴薨,方悟涛言有为,互相骇叹。
诏涛入邸梵诵,乃设七日方等忏法。
邸中侍从,咸梦王来致谢,信仰尤笃。
八年己巳十月,奉命主席法源。
入院之辰,王公将迎。
车骑麈嚣,阗咽门𨞠。
涛益自下,受宠若惊。
于时祸乱初平,疮痍未息。
愚氓贪勇,罔识义方。
法藉人弘,因欲传化。
新侣侁侁,望风景附。
光绪四年戊寅,授僧录司副印。
五年己卯三月,德宗方在髫龄,思瞻佛海。
车驾幸临,贲然戾止。
涛方出定,率众趋迓。
望尘合掌,天颜有喜。
十年甲申,转僧录司正印。
时宇内大宁,京邑学僧,来自荒远,投诚请授,即为敷弘。
三十年中,传戒者八,济度千百馀人。
涛每躬处座端,横经陈说,莫不娓娓,听受自是。
传镫不绝,于今多矣。
又念更历艰苦,仗境起法,恐道犹未明,深滋愧悚。
因发愿启箧,尽阅三藏。
用是兢业,持以自强。
就缘讲绎,仪轨华约,无不翘心。
故二时法会,必香汁洒地,熏炉引前。
去秽务严,钦若戒律。
每震铃鼓,动盈万指。
屯赴供舍,为俦罕匹。
是以善气感通,成大功德。
武圣文昌,并启祠宇。
清瑞文端公、文文忠公赀助尤多。
轮奂既闳,僧纲就绪。
颇厌烦尘,思契禅寂。
光绪九年癸未,乃付院事于徒海祥。
净室悠然,专事贝藏。
手披目送,貌瘁神怡。
尝自作《虚心图记》,述其生平,名公巨卿,纷相题赠,百数十家,并刻诸石。
以光绪十九年癸巳,卒于寺寮。
寿七十有七,腊六十有三。
起塔柳村,表其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