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陶弘景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陶隆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丹阳秣陵人。
陶弘景祖父。
好学,宋孝武帝刘骏在藩任征南将军、江州刺史时,隆任参军。
刘劭杀宋文帝,从骏讨劭有功。
孝武嗣位,封晋安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贞。
南朝宋丹阳秣陵人,字国重。
陶隆子,陶弘景父。
尝官孝昌令。
家贫,习书法,写经为业。
以羊欣、萧思话书体为法。
善草隶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42 【介绍】: 亦作昙峦。北魏僧。雁门人。少于五台山出家,通内外经籍。后从菩提流支受《观无量寿经》,宏扬净土。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为中国净土宗祖师。有《礼净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鸾。
史失载姓氏。
世居五台。
灵踪圣迹。
习于见闻。
年未志学。
即出家。
陶冶内外典籍。
研究四论佛性之指。
尝以大集经。
词义深密。
欲为注解。
所作将半。
而遽感气疾。
周行求医。
至汾州秦陵之故墟。
登东门城。
仰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由是疾愈。
将就前业。
念以为人命几何。
佛法无尽。
乃闻江南陶隐居
治长生久视之方。
苟得之。
以遂厥志。
诚未晚也。
大通中。
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
诏有司。
引峦从千迷道入。
时帝服僧伽黎。
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
峦至殿遥见。
意其必帝也。
然四顾略无几席。
独其中设一高座。
峦竟升而坐之。
竖佛性义焉。
遽三呼大檀越。
帝始前礼。
峦因顾之曰。
佛性义深。
今略标序。
有疑赐问。
帝即脱帽。
稍加质难。
且曰今日向晚。
明当见。
峦下座出。
所历诘曲。
馀二十门。
无少差谬。
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
数往来者。
犹或误。
而其人才至。
便尔。
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
获仙方十卷。
遂东游海上。
路沮浙江波涛之险。
传者以有鲍郎子神。
灵甚。
祷之可济。
峦许为奏帝起祠宇。
神复现形谢。
及辞帝北归。
果如所许云。
时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
峦悉出所获方。
示之曰。
吾佛法中。
亦有胜此者乎。
流支即授以观经。
且谓苟依以脩治。
当證无生。
况长生乎。
唾去其方。
弗一省览。
峦并举以投之火中。
俄居并州大寺。
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
或聚徒介山。
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
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
寿六十有七。
终之日。
人咸见幡华幢盖。
香气乐音遍布。
其著述。
有调气论。
礼净土偈。
安乐集等。
行世。
自号玄简大士。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鸾。
或为峦。
未详其氏。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逸于民听。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便即出家。
内外经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读大集经。
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
权停笔功周行医疗。
行至汾川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上望青宵。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
由斯疾瘉。
欲继前作。
顾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诸经具明正治。
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心愿所指修习斯法。
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
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覆以纳帽。
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
今日向晚明须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曰。
此千迷道。
从来旧侍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鸾曰。
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陶乃答曰。
去月耳闻音声。
兹辰眼受文字。
将由顶礼岁积。
故使应真来仪。
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
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
及届山所接对欣然。
便以仙经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无由得度。
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状如二十。
来告鸾曰。
若欲度者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
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时往介山之阴。
聚徒蒸业。
今号鸾公岩是也。
以魏兴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临至终日。
幡花幢盖高映院宇。
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
预登寺者并同瞩之。
以事上闻。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营建㙛塔并为立碑。
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
言晤不思动与事会。
调心练气对病识缘。
名满魏都。
用为方轨。
因出调气论。
又著作王邵。
随文注之。
又撰礼净土十二偈。
续龙树偈后。
又撰安乐集两卷等。
广流于世。
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
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
便即出家。
读大乘经。
恨其词义深密。
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
便感气疾。
停笔医疗。
行至汾州。
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
上望青霄。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历然齐睹。
由斯疾愈。
前作尅眼。
方崇佛教。
承江南陶隐居者。
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
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
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
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
覆以纳帽。
鸾至殿前。
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
上安几拂。
正在殿中。
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
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
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今日向晚。
明须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
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
曰此千迷道。
从来旧时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
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鸾曰。
欲学佛法。
恨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
求诸仙术。
帝曰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
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及届山所。
接对欣然。
便以仙方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
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
无由得渡。
鸾便往庙所。
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
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告鸾曰。
若欲渡者。
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
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
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
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
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
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
佛法中。
颇有长生不死法。
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长年。
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
当得解脱生死也。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
并火烧之。
自行化他郡。
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
号神鸾。
兴和四年。
因疾。
卒于平遥山寺。
陶籍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丹阳秣陵人,字文海。
或传为陶弘景子。
仕为馀杭令。
政化如神,善于摘伏。
好学有才气,为诗类谢灵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7—516 【介绍】: 南朝梁汝南人,字元和。
少从陶弘景受仙灵篆等,传说后能通神。
有《冥通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远智。
隋唐时道士。
琅邪人,一说扬州人,字广阳。
少聪敏,博通书传,传说曾事陶弘景,传其术。
又从臧矜传诸秘诀,后隐于茅山。
隋炀帝曾召见于涿郡临朔宫,执弟子礼,为置洛阳玉清玄坛。
秦王李世民亦曾从其受三洞法。
时称王法主。
据传享年一百二十六岁卒,谥升真先生,后改谥升玄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岭表剑浦人,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少游学于长安,南唐李昪升元中,隐居洪州西山。工诗,兼通释志、天文历象。有《文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79? 字嵩伯,长江以北人。
举进士不第。
文宗大和初南游,足迹遍于江南、岭南等地,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
与任畹友善。
约宣宗大中三年(849),隐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
令山童卖柑以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
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
其事迹多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后人多将二人误为一人,其集中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尚有待甄辨。
今人陶敏有《陈陶考》。
陶工乐府,《陇西行》传诵甚广。
其著《文录》10卷,已佚。
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1卷。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4?—968? 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或云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好游学,善解天文,长于雅颂。自负台铉之器,不事干谒。南唐烈祖时,宋齐丘秉政,陶鄙其为人,遂隐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以吟咏自适,专以服食炼气为事,宋初犹在。或云仙去。生平事迹见于《钓矶立谈》、《江南野史》卷八及马令、陆游《南唐书》本传。由于此陈陶与唐诗人陈陶时代接近,均隐居洪州西山,此陈陶传记中误载唐陈陶史料,后人多误二人为一人,此陈陶诗亦误收入唐陈陶诗集。如《续古二十九首》云“生值揖逊历,长歌东南春”,即指吴杨溥禅位于南唐徐知诰事,是诗当为此陈陶所作。
全粤诗·卷一四
陈陶,字嵩伯。岭南人。世居岭表,以儒业名家。唐宣宗大中时,挟册游学长安,声诗历象无不精究,常以台铉之器自负,恨世乱不得逞。南唐升元中,南奔将求见烈祖李昪,自度不合,乃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五、宋陆游《南唐书》卷四有传。诗十卷,后人编为二卷。
唐诗汇评
陈陶(803?
―879?
),字嵩伯,长江以北人。
初举进士,不第。
大和初南游,足迹遍今闽、浙、苏、皖、赣、桂、粤诸省,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与任畹友善。
大中中,隐于洪州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令山童卖柑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
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
其事迹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宋以后多将二人混为一人。
陶工诗,长于乐府,有《文录》十卷,己佚。
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大中年,洪州处士陈陶者,有逸才,歌诗中似负神仙之术,或露王霸之说,虽文章之士,亦未足凭,而以诗见志,乃宣父之遗训也。
沧浪诗话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唐才子传
陶工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要非时流所能企及者。
《唐绝诗钞注略》
陈宏渚刻陈集书后云:陶瑰响骤发,杰思突来,如《鸡鸣曲》、《陇西行》,千古绝调也。
《诗学渊源》
陈陶……诗宗元和,格调高于诸人,而诙奇间类长吉,乐府诸作尤神似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今属浙江)人。
少慕陶弘景之为人,著道士服,隐居西湖之滨。
工画花鸟山水。
善诗,多豪逸俊迈之气。
有《霞外诗集》。
元诗选
臻字志道,别号虚中,少慕陶贞白之为人,著道士服,隐于西湖之滨。
大德中,嗣天师张与材至燕京行内醮,名流并集,虚中在焉。
未几辞归,手画《桑乾》、《龙门》二图传于世。
尝从褚雪巘游,肆力吟咏。
所著曰《霞外集》,淮阴龚圣予谓其古今体制具在,而驯雅如其人。
同里仇仁近亦曰:远览崧、岱之雄拔,江、河、济、淮之奔放,近挹两峰、三潭、六桥之佳丽秀整,交广视阔,胸次宏豁,宜其笔力不凡如此。
当是时,江南甫定,兵革偃息,遗民故老如周草窗、汪水云之徒,往往托于黄冠以晦迹,虚中殆其流亚欤!
庐山黄石翁摘其秀句,谓如「达人不患贫,贞女不事媚。
」「静知春事佳,老觉世味熟。
」「某丘有树犹堪宿,何处无鱼可疗饥。
」「瘦梅喜浸古罍盎,老态怕著新衣裳。
」后世视此以为何如人!
至云:「苦心雕琢易,出口浑成难。
」「道合天心易,篇终鬼胆寒。
」非深于诗者不能道也。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虚中,为道士,钱唐人。有《霞外集》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志道,号虚中,少慕陶贞白著道士服。
隐西湖。
大德中,与燕京内醮,未几,辞归。
所著有霞外集。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八
尧德,字安甫,嘉兴布衣。
任侠肆志,视名利如唾。
家无三日粮,而好缓急人,自谓与朱、郭伍,侩鱼为活。
暇则阖户读书,与陶景先、卜舜年、骆云程诸人结社往还。
著有小草。
母死,妻与弟继没,萧然一身,浪迹江湖间,或曳裾王门,或涤器酒市,或寓兴青楼,或栖静梵宇。
入楚,适郡人王维新为光化令,读其诗,折节焉。
病作,死署中。
维新收遗稿授梓,仍其自命之名曰数茎髭,葬孟浩然墓侧。

人物简介

黔诗纪略补卷上
士章(榜姓陈),字含之,一字石渠,普安卫人,先世籍隶宁都。含之举万历壬子乡试,丙辰进士,除增城知县,有善政。(《广州府志》:谢士章,字含之,普安人,由进士知增城。豁达明敏,革羡耗,简讼狱,禁轻生,百姓赖焉。时把总缉盗,实为厉阶,悉罢去。计擒大盗骆亚八等,捕斩二十馀人,患乃息。)迁南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重庆知府,累迁云南参政。性耽吟事,淡于仕进。其在增城,于衙斋构秋似亭,取唐人诗“秋光都似宦情薄”之意。自作《宦况》诗云:“春和看穑事,公暇办诗逋。”《怀归》云:“高亢偏投忌,疏狂已性成。松风官舍梦,萝月故园情。仙吏环滁醉,幽人谷口耕。买山储薄俸,己识主恩宏。”在留都,与林茂之、魏仲雪辈倡和。《转比部郎》云:“偶闻驽马新移厩,自笑蜣螂又转丸。”恬静之意,清俊之篇,不亚君采。诗有《计偕》《笑玉轩》《退食轩》《秋似亭》《罗浮》《七星岩》《燕台》《懒云》《郢中》《巴音》十集。余谓嘉、隆以后黔中诗家,若邵台山、杨泠然、邱献之,各有诗名在人口,含之则姓字湮如,其循绩清才,方志不载。傅竹庄父子、莫子偲辑黔诗,不能举其名。余薄游厂肆,偶尔获之,亦可谓厚幸已。
谢石渠诗·黄良臣序
谢石渠先生令增江四年,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殆古所谓鸣琴而理者。
尝于衙署西偏构秋似亭,盖取唐人诗“秋光似宦薄”之义。
自公退食,啸咏其中,澹如也。
黄子两溯增江,见邑庭阒寂,弦诵之声,洽于阛阓,则知先生固以风教,不然,何彼邑人士一时顾化若是?
先生素负山水癖,尝一再游罗浮,登飞云绝顶,夜半见海日,有翘视八荒、蝉蜕尘壒之想。
已穷大、小石楼及黄龙、铁桥诸胜,各赋诗而归。
归而合其先后旧作为二帙,函之奚囊,远致黄子,且属以执殳之役。
黄子燥发弄柔翰,今犹困公车家言,安所语古而得当先生?
无已,请以尝从海内学士先生所谭说者扬榷之。
夫诗者,思也。
思无定位,随触而兴,气动声流而调出焉。
郊庙之词肃以雍,里巷之音质而坦,忠臣节士之气扬,戍夫思妇之怀惋。
忧喜悲愉,叱咤怒号,究其所感不同,音节亦异,莫不机圆应捷,调合神符。
温厚和平,荡涤情志。
君子审音声,识理乱,闻南风而知楚之不竞,所从来矣。
予观先生诗,大都用奇为平,寓深于浅,秾含淡傅,音节俱灵,如山回薄,日光晶晶,忽而雾簇涛翻,龙翔蛟舞,意存奇变,调合和平。
五言,古之冲而玄也;七言,古之豪而迈也;五七言律绝,或沉而扬,或贲而藻也。
试取而彼之金石,有不嘘风雨而泣鬼神乎?
先生顾自视欿然,恒谓生平慕古一念,半为铜墨绶夺去,假以十年积学,可酬初愿。
是先生进未可量,予乌能究竟之?
先生制义、诗法,并高一时,片语尺蹄,无不雅娴。
素善临池,遒劲飞动,得会稽内史笔意,世之知先生者止此。
乃其襟致洒落,作宦无长物,身在风尘,心存丘壑,若不知有进贤刻者。
倘所称陶弘景入官,松风之梦故在者乎?
予不揣,漫为缓颊,亦欲世知先生,不独其艺上,抑其品足高也。
岭外黄良臣顿首撰。
魏浣初《懒云集序》:江之右,石镜花洲,发剑投书之处,文心慧质,其彪炳无具论,即章贡之会,石龟灵气,随斗杓旋转,故其人有嗜书如杨孝先、耽《太玄》如王翼道者,由来者旧,又何惊奇于余同年含之兄之文而慧也?
含之妙龄即奇吐白凤,藻掞文螭,僩然以鲍、谢、潘、陆自命。
脱颖而去,牵丝于东粤之增江,自署为“增江傲吏”,而吏治之美,居然汉循卓、鲁之间。
然爬剔煦妪,心力为殚,而退食委蛇,悠游歌咏,日未尝废言诗也。
三年,邑大治,寻以卓异三最考功,因风调冷落,夷入含香之署,且南徙而秋司白云,人谓宜何如侘傺憔悴、不胜哀郢吊湘之感焉,而含之顾幸谢折腰,自喻适志,忘其蠖屈,日偕其素心僚友,课清虚萧散之业。
问何处有花竹泉石,谁家好事有法书、名画、彝鼎之玩,辄与挈榼携枰,联镳而往,追欢竟日;或风雨之辰、朝参之暇,以一丸泥支双户,任三径草长,花落未扫,主人非颓然脱冠,蘧蘧漆园之梦,即香消酒熟,引满向子妇歌乌乌矣。
今味其诗,大都恬畅闲远,澹而不槁,嫣而不媚,宕而不放,幽而不畸,酝藉陶、韦,澄汰储、孟。
此岂有羊肠之高下、蜗角之胜负与夫蕉之鹿、槐之蚁足以劳形怵心而驱故吾以易之哉?
惟是含之数年宦辙,故园墟于兵燹,而身家萍梗,天地蘧庐,时一念来则仲宣登楼之流寓、子美卜居之播迁,发乎慨叹,不禁永言。
而微窥含之历落旷怀,亦花溪竹坞,到即为家;沙鸥旅燕,随得吾侣。
大丈夫何至楚囚相对,闻鹃啼而挥泣然者?
噫,又恶从测其中之所存也。
会分符五马,将之巴子之郡。
此地干戈甫定,凋敝光景,人将返辕却步。
含之叱驭之日,指白门柳条,黯然向余曰:“郎潜日久,重习吏事,鞅掌一方,非所敢辞,独舍此佳丽之都、知己晏笑之乐,而崎岖鸟道,收拾残山剩水,虽锦江春色为来逼人,欲复轻裘缓带,把盏赋诗,那可便得?
所谓见此茫茫,百端交集,不待滟滪堆前,实下听猿之泪矣。
子能为我南中诸咏草缀数言,使他日簿领稍闲,披对之馀,怃焉旧游,犹在清淮、石城间乎?
”送君南浦,倚马而果斯诺。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