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东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崔近思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崔近思,字希睿,山东济南府滨州人,军籍。
山东乡试第十三名举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三十二名进士。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任河南长垣县知县,后调浙江崇德县。
但据光绪《石门县志》称,此前一年,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崇德县令崔近思因倭寇时发,迁便民仓于城内学河之南。
但据清《滑县志》载,甲寅(即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同开坝知州刘东、清丰县知县温如春、长垣县知县崔近思,由澶渊及濮,范、张、秋,沿历河身达之运道。
”,则此年崔近思仍任长垣县知县。
不知此数志所记年份何者为误。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徐海集团聚兵万余,兵分三路,猛攻江浙。
将领河朔兵的浙江提督阮鄂打败后围困在桐乡,浙江总督胡宗宪令崔近思“收河朔之散卒,入城为声援兵”。
后升浙江布政司左参议,隆庆二年(1568年)十一月已酉升为山西按察副使。
后任南京刑部主事。
隆庆年间刻印过赵大纲集注《扬子法言》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25—1596 【介绍】: 明陕西泾阳人,字惟贯,号确庵。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四十五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累迁至吏部左侍郎。忤张居正罢归。居正没,起南京户部右侍郎,以尚书致仕。万历十九年,因青海部长火落赤犯洮州、河州,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以功加太子少保。次年,以御宁夏哱拜失利,被劾逮至京,夺职为民。哱拜灭,仍叙功,以原官致仕。有《恭襄公文集》。
维基
魏学曾(1525年—1596年),字惟贯,号确庵,陕西泾阳县西关魏家壕人,陕西汉中府金州紫阳县民籍。
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
陕西乡试第二十四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进士。
通政司观政,起复授户部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
四十三年十二月拔擢为光禄寺少卿,四十四年十二月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请设战车营,车上置有佛郎机,下置雷飞炮。
因功晋右副都御史,隆庆三年十一月以病乞回籍调治。
隆庆四年七月以原官提督神枢营,八月升任兵部右侍郎,十二月改任吏部右侍郎,五年十一月升吏部左侍郎。
万历帝即位,被刑科左给事中宗弘暹弹劾,隆庆六年七月调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起任南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闰二月升右都御史兼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十一月升南京户部尚书,十三年三月上疏乞休归。
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起复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以军功加为太子少保。
万历二十年三月,哱拜与刘东旸杀宁夏(今银川)巡抚党馨,连陷河西四十七堡,佔宁夏为王。
总督魏学曾恢复河西四十七堡,唯宁夏镇迟不能复,兵部尚书石星计划以黄河之水灌淹宁夏城,魏学曾力主招安。
万历帝将他革职查办,以叶梦熊取代魏学曾。
史载“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
”数月后,宁夏平定,梦熊居功不傲,“让功学曾及诸将敢战者”,官复原职。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卒。
有《魏学曾文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9—1606 【介绍】: 明顺德府南和人,字应明,号和阳。
万历二年进士。
除偃师知县,有政声。
调江陵县,力行一条鞭法,凡赋役不便民者尽蠲之。
升南京驾部郎,历官甘肃宪副。
二十年,宁夏哱拜反,正色分守要害,与诸军进讨,缚哮拜子哱承恩及其党刘东旸。
晋右副都御史。
有《涉世雄谈》。
维基
朱正色(1539年—1606年),字应明,直隶顺德府南和县人,民籍。原籍山西榆次,永乐年间由朱伯瞻迁居南和。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顺天乡试第一百十七名,会试第二百五十一名,万历二年(1574年)联捷甲戌科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授江陵县知县,万历十六年五月由陕西佥事升本省副使、分巡西宁。二十年三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赞理军务。二十一年七月被吏科都给事中许弘纲弹劾,调南京别衙门。二十七年二月拾遗,被令致仕。
宋廷训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宋廷训,字仰宇,山东靖海卫官籍(文登县人)。
进士出身。
万历十三年(15825年)乙酉科举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授户部主事。
值西夏哱拜、刘东旸之乱,疏请视朝听讲,抑畏修省等事,督税淮关清江浦,尽革常例,丝毫不染,剔夙弊,政余课士讲学,以阐圣教。
叙职列优,转户部正郎。
寻以税绌受谪回籍,山居数载,足不入城市,当事重之。
著有《孝经详解》、《小学概栝》、《儿训女箴》。
起补刑部郎中,历升山西布政使司参议,清操彻骨,未三年,政教翔洽。
北上入觐,民遮送泣送。
告归,年余卒,乡人思其功德,祀乡贤。
明朝以少保丛兰、郎中林洙、参议宋廷训、知州刘必绍合称‘四君子’。
丛兰以经济显,林洙以清节著,宋廷训、刘必绍服习理学、身体力行。
‘四君子’余泽所被,熏染良深。
延及国朝,百余年间,封疆大吏勋业烂然,出宰百里者亦慈惠可师,盖至乾嘉之际,流风犹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