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武帝

相关人物:共 78 位
共 7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陈达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吴兴长城人。
世居颍川,晋怀帝永嘉中南迁。
为丞相掾,历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
悦其山水秀丽,遂家焉。
其十世孙陈霸先代梁称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8—563 【介绍】: 南朝陈长沙临湘人,字靖世。
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
州郡屡辟不应,年三十,其兄逼令从宦,起家信武府中兵参军,累迁衡州刺史。
梁末,广州刺史萧勃起兵出南康,进迫豫章,頠为前军都督,为周文育击破,頠被擒。
以与陈霸先有旧,释之。
霸先称帝,岭南扰乱,以頠有声南土,使至岭南,皆慑伏,尽有越地。
以功官至都督广交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
陈文帝即位,进号征南将军,封阳山郡公。
全陈文·卷十二
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梁大通初,为信武府中兵参军,迁平西邵陵王中兵参军,除清远大守,还为直阁将军,仍除天门太守,历临贺内史,加超武将军,监衡州。太清末,为始兴内史。元帝承制,除云麾将军、东衡州刺史,封新丰县伯。承圣初、授忠武将军、衡州刺史,进封始兴县侯。陈初,授都督广交等十九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增都督衡州、开府仪同三司。文帝即位,进号征南将军,改封阳山郡公,天嘉四年卒,赠侍中、车骑大将军、司空,谥曰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南朝陈时僧。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历游诸国。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会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后入南海卒。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华言真谛。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送扶南贡使返国。且使请求名德三藏。彼国乃以谛应诏。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届京师。帝顶礼于宝云殿。即欲传翻。属寇羯凭陵弗果谛亦漫游东土。檀越富春。令陆元哲。招延。与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论。昉五卷。太宝三年。侯景徵还供养。元帝启祚。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后随方传译。靡宁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道俗结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钦渴新闻。远承芳问。谛感其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旋至梁安。将返西国。而业风飘舶。还广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与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穆公薨。世子纥为檀越。仍事传译。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测。尝居绝岛。纥往候之。波涛𭰔涌。未即渡。谛望见。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绝流达岸。而坐具略不沾。湿或折荷叶乘之。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慧恺闻之。辍讲奔赴。刺史稽颡请留。群众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园寺。议还建邺。会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迁化。年七十有一。所译经论。僧宗法准等。奉还匡山。 谛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后疏则僧宗所释也。宗恺则穷括教源。诠题义旨。每面扬阐。情理无伏。 谛一日喟然长叹。而谓恺曰。君等实副参传。而遇非其时。则奈何。恺泣数行下。因跪启曰。法被中国。群生垢重。致是扰攘。必何时而可定耶。谛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国。非久当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谛自梁武之末。陈宣之初。二十三载。所出经传记。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僧伽吒经三部七卷。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禅。南抵金陵。大同间。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梁武诏那。总监外国诸使。大清二年。遇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华言德贤。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那从祈请得之。适丁侯景之乱。未暇翻传。陈天嘉乙酉岁。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敕直后张氾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以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于宝云殿竭诚供养。
谛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令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为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并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谛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宗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谛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谛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后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谛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谛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时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方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恺诸僧。
欲延还建业。
会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自谛来东夏。
虽广出众经。
偏宗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且谛之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至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见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是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谛传度摄论。
宗恺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谛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恺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恺密以衣被覆之。
谛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谛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恺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恺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启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谛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方言。
译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以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僧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属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具经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于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经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杜棱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72 【介绍】: 南朝陈吴郡钱塘人,字雄盛。
初事梁广州刺史萧映。
映卒,从陈霸先(陈武帝)平蔡路养、李迁仕皆有功。
梁敬帝绍泰二年,齐师济江,棱拒守有功,授右卫将军、丹阳尹。
入陈,迁中领军、侍中。
武帝死,棱独典禁兵,秘不发丧,奉迎陈文帝,封永城县侯。
宣帝立,累迁右光禄大夫。
历事三帝,并见恩宠。
晚年不预征役,优游京师。
陈拟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60 【介绍】: 南朝陈吴兴人,字公正。
陈武帝疏属。
陈霸先征交阯,讨侯景。
为罗州刺史。
梁敬帝绍泰二年,除员外散骑常侍,监南徐州。
入陈,封永脩县侯。
除轻车将军,南徐州刺史。
陈文帝时,位至丹阳尹,通直散骑常侍。
卒谥定。
僧宝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
南朝陈僧。
东莞人,号称白琼。
俗姓徐。
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
后师南涧仙师。
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
受戒五年,即为法主。
住扬州大彭城寺。
自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
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
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
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
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宝琼。姓徐氏。本惟。东莞避难辞莒。后居毗陵曲阿县焉。祖邕齐右军。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并高器局崇遵儒素。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身长七尺五寸。背胛龙文。口三十九齿。异相奇挺。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少鄙锦裳便欣毳服。绮年出俗。师事沙门法通。通初见而嗟重。深为道器也。不使服勤。年过志学。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窃疑词富兼骇唱高。及移听南涧仙师。研精数论。名解映彻洞殚义窟。仙尝览琼私记。三复嗟赏。后于高座普劝写之。自尔门徒传写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登五岁便为法主。仍与仙公杭衡敷化。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选扬名德分寄弘道。琼之高义简在帝心。爰降纶绂入寿光殿。言重茂林更轻云阁。便辞还乡之建安寺。上黄侯哗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师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云。建安伽蓝白龙出现。奔排到寺惟见琼讲。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彼骤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华开导。乘桴之叹令人太息。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僧正慧令。切难联环。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令乃引远公旧责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不思造业安得精固。令闲举止雅音调。宾主相悦殊加称尝。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风情言扇俗。搢绅学者必兼文义。所以屡开理教。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解颐利齿木舌锋牙。畯塞骈罗烟随雾涌。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衣簪满于法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恭息世谟。蔬菲好学。后进英华随父共听。偏深玄义遂讲涅槃。传瓶不失于兹乃验。未仍入道奄至无常。顶暖信宿手屈三指。复与诸天飞下住宅。对父谈话宛若平生。褒赞出家称扬法利。俄将翼从凌虚而没。留香在室经日不消。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诚难测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数引金言频开玉谍。降狎言笑询访名理。永定三年夏。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梦朱衣神。礼而谏曰。波若多难。仰祈疾讲。频尔数转词逾恳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雷雹已响。还才至寺骤雨便零。震动云雷一时都尽。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陈祖升遐方知前告。文帝纂历礼异弥深。郁下丝纶。为京邑大僧正。辞让虽切敦喻更隆。乃顾当仁俾膺范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刹寺如林义筵如市。五部六郡果含苗杂。惟调水乳罕和盐梅。多没象泥终枯鸟树。乃镇之以清净。驭之以无为。篇禁不烦遮罚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肃。道俗称之益敬。七众日用而不知。四远钦风而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屡陈表退去而复升。始终惟令于是乎在。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翼卫亚于王公。服玩陈于郑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庑。琼临已来顿祛前政。自营灵寿惟从息慈。坏色蔽身尼坛容膝。萧然率尔有位若无。朝野嘉其真素。同侣美其如法。海东诸国图像还蕃。顶礼遥敬。古人有言。匪驰令誉孰动殊方。其见贤如此。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才觉不豫。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少而共学声德齐扬。尔夕神人忽来报曰。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暨三月二十日。正念告终。遗诫掩坎不烦铭志。春秋八十一。有诏慰焉。丧事所须随由资给。仍以天子卤簿仗。借为荣饰。终古所希幸也。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皂素惊嗟郊垧失色。初琼入京将临法席。既无人识不许房居。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超闻未许。见而骇曰。此少俊当绍吾今位。法门所托何虑无房。即命寺纲忻然处置。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通感亦然。又非测也。然其厚德容众。鸣谦俭约。出处无忤。言行无择。剋壮不休孜孜讲道。吐音遥奕发义昭彰。或遇勍手时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冰消。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帷屏罔设饰用不置。腊岁参谒黑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荣供。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绾司存而无事也。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月落参横清诵无逸。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迹怠心勤外和内秘。宣扬之暇。绰有馀闲。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并入性灵悉能该洽。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凡讲成实九十一遍。撰玄义二十卷。讲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讲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讲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馀有大乘义十卷。法花维摩等经。并著文疏。故不备载。布在州邑。兄孙普光。承藉风训立履贞确。思慕平昔追攀日永。与同学道庄明解。树碑于金陵之旧墟。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隋末尚存。安危未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64 【介绍】: 南朝陈僧。会稽山阴人,俗姓谢。少小出家,从龙光寺绰法师受业。昼读经论,夜习诗书,神悟绝伦。善诗,又善草隶书,故时人称其貌、义、诗、书为四绝。梁简文帝爱其才,欲令还俗,引为学士,不听。陈文帝天嘉中讲经于宣武寺。撰有《成实论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会稽山阴谢氏。
祖茂恭。
隐居弗仕。
父藏。
梁衡阳王僚友。
偃弱龄出家。
风神颖秀。
习内外典籍。
有誉州里。
及长。
游京邑。
遍听数论。
卒受业于龙光寺绰法师。
阅三四载。
能尽造其幽奥。
众归之。
盛弘成实。
爰及诸部。
披解无前。
时宿齿方底滞。
旧章莫之疏发。
偃独扬清激浊。
靡所挹让。
由是来学以其矫讦而疏焉。
遂养志閒房。
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东朝。
爱其俊秀。
欲致其还俗。
为学士。
偃固恬退自守。
武帝悉徵大德于重云殿讲演。
偃年腊最少。
坐席尤远。
然抗论入神。
帝加赏识。
俄以戎羯之难。
饥馑相仍。
因徙缙云。
乐其泉石。
未几。
逃避山寇。
罔或安堵。
梁长沙王韶填。
郢。
邀之渚宫施。
而渚宫倾覆。
上流阻乱。
便尔东归。
若耶云门乃遍游历。
尝登吴升平亭。
赋诗以纪其兴。
语见别集。
陈天嘉初。
聚徒设筵于武宣寺。
每讲隙。
必游钟山之开善定林。
以息心宴坐。
所赋诗不录。
诏馆伴北齐聘使崔子武。
称指。
凡赐赉皆固辞。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以疾终于宣武寺。
寿六十有一。
以其月二十九日。
奉全身。
尸陀于开善之东冈。
从治命也。
文集二十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洪偃。
俗姓谢氏。
会稽山阴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综经史善属文藻。
梁衡阳王闻而器之。
引为僚友。
偃风神颖秀弱龄悟道。
昼读经论夜讽诗书。
良辰华景未尝废学。
自尔幼而聪敏。
州里称焉。
及长游听京邑遍闻数论。
后值龙光寺绰法师。
便委心受业。
特加赏接。
以为绝伦。
由是学侣改观转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尽幽奥。
乃开筵聚众阐扬成实。
举厝闲雅词吐抑扬。
后学旧齿稽疑了义。
横经荷笈虚往实归。
由此仰膺法轮总持诸部。
勇气无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旧章。
偃属思云霄曾无接对。
见忤前达不能降情。
自是来学有隔。
听者疏焉。
遂闭志闲房高尚其道。
间以寻缃阅史。
广求多见。
秋水春台清文迥出。
壮思云飞英词锦烂。
又善草隶见称时俗。
纤过芝叶媚极银钩。
故貌义诗书号为四绝。
当时英杰皆推赏之。
梁太宗之在东朝。
爱其俊秀。
欲令还俗引为学士。
偃执志不回故弗能致。
武帝发讲重云。
延德肆问。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远。
抗言高论精理入神。
帝赏叹久之。
莫不瞩目。
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佥服其高亮也。
及引进后堂。
加优其礼。
属戎羯陵践兵饥相继。
因避地于缙云。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侣。
遂越岭逃难。
落泊驰滞曾无安堵。
梁长沙王韶镇郢。
闻风叙造俄而渚宫陷覆。
上流阻乱。
便事东归。
因怀自静有顾林泉。
乃杖策若耶云门精舍。
历览山水。
美其迁迟。
登吴升平亭赋诗曰。
萧萧物候晚。
肃肃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荡客情。
川源多旧迹。
墟里或新名。
宿烟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独游乏徒侣。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赏心何易并。
遂汎浪岩峰。
有终焉之志。
葺修寺宇结众砺业。
陈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辅旧僧累相延请。
乃顾山众曰。
吾勤苦积学五十馀年。
事故流离未遑敷说。
今时来不遂。
何谓为法亡身乎。
以天嘉之初出都。
讲于宣武寺。
学徒又聚莫不肃焉。
虽乐说不疲。
而幽心恒结。
每因讲隙游钟山之开善定林。
息心宴坐。
时又引笔赋诗曰。
杖策步前岭。
褰裳出外扉。
轻萝转蒙密。
幽径复纡威。
树高枝影细。
山昼鸟声希。
石苔时滑屣。
虫网乍粘衣。
涧旁紫芝晔。
岩上白云霏。
松子排烟去。
常生寂不归。
穷谷无还往。
攀桂独依依。
会齐使通和舟车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议其瞻对。
众莫能举。
世祖文皇。
以偃内外优敏可与杭言。
敕令统接宾礼。
枢机温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帝德。
才词宏逸辩论旁驰。
润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顶受诰命衔佩北蕃。
帝嗟赏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还公。
一无所纳。
是岁旧疾连发。
听者复疏。
止于小室许有咨问。
怀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著成论疏数十卷。
剖发精理构思深剧。
疾转沈笃功不剋就。
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渐。
神气不昧。
命弟子曰。
众生为贪心之所暗也。
贪我则惜落一毛。
贪他则永无厌足。
至于身死之后。
使高其坟重其郭。
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笑。
而皇甫谧杨王孙。
微得我意。
虽知会归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后。
以此脯腊鄙形。
布施上飞下走一切众生。
若前身相负仍以相偿。
如无相对则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毕合掌。
终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与不知咸怀恻怆。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于钟山开善寺之东岗焉。
然偃始离俗迄于迁化。
唯学是务。
俭节扫衣弗事华广。
每缘情触兴辄叙其致。
而文彩洒落罕有嗣者。
缀述篇章随手散失。
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馀卷。
值乱零失犹存八轴。
陈太建年。
学士何俊上之。
封于秘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6—570 【介绍】: 南朝陈吴兴乌程人,名要儿。
武帝后。
美容仪,手爪长五寸,色并红白。
善书计,能诵《》及《楚辞》。
梁武帝太清年间,侯景乱起,陈霸先(陈武帝)起兵讨之,后曾为景所囚。
景平,拜为夫人。
入陈,立为皇后。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废帝立,尊为太皇太后。
卒谥宣。
全陈文·卷四
后讳要儿,吴兴乌程人,本姓钮,父为章氏所养,因冒姓章。
武帝先娶钱氏女,早卒,娉为继室。
梁绍泰中拜长城县夫人。
永定元年,立为皇后。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宫曰慈训。
废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宣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建三年崩,年六十五,谥曰宣太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58 【介绍】: 南朝陈巴西充国人,字伯玉。
侯弘远子。
世为西蜀酋豪。
梁时,事益州刺史鄱阳王萧范,以军功累官冯翊太守。
侯景陷台城,萧范死,填领其众,杀豫章太守,据其地。
后降侯景。
及景败,杀景党投梁元帝,为南充州刺史。
后归陈武帝,为司空。
陈文帝即位,授太尉。
文帝天嘉元年,曾督军大破王琳及北齐军,又败北周贺若敦等,授湘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60 【介绍】: 南朝陈吴兴东迁人,字方秀。
梁末,仕至武陵国侍郎。
陈霸先(陈武帝)在广州,颖深自结托。
数从征伐,从克元景仲,平蔡路养、李迁仕,皆有功。
霸先讨侯景,以颖知留府事。
后又从霸先袭王僧辩,讨杜龛。
梁时官至散骑常侍,兼丹阳尹。
入陈,兼左卫将军,除吴兴太守。
卒谥壮。
共 7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