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宣帝

相关人物:共 92 位
共 9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9—537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景阳。萧子恪弟。齐封宁都县侯,拜给事中。入梁,降爵为子。好学,工属文。历侍中、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官终吴兴太守。尝作《鸿庐赋》,为沈约所赞赏。精史学,据沈约、吴均、檀超、江淹等稿,撰《南齐书》,又撰《后汉书》、《贵俭传》等。今仅存《南齐书》。
黄鹤楼志·人物篇
萧子显(489—537)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
字景阳。
南兰陵(今江苏常州武进)人。
出身于萧齐皇族,系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之孙。
入梁后,官至吏部尚书。
曾撰《后汉书》一百卷、《晋史草》三十卷、《南齐书》六十卷等历史著作五种。
南齐书》中介绍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夏口黄鹄矶,是第一次提到黄鹤楼神话传说和地理位置的正史。
全梁文·卷二十三
子显字景阳,子范第八弟。建武二年,封宁都县侯。永元末,为给事中。梁受禅,例降爵为子。历安西外兵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阳尹丞、中书郎,守宗正卿。出为临川内史,还除黄门郎。迁长兼侍中,领国子博士。迁国子祭酒,加侍中,除吏部尚书。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卒。谥曰骄。有《后汉书》一百卷,《晋史草》三十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集》二十卷。
顾越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2或493—569 【介绍】: 南朝陈吴郡盐官人,字允南,一作思南。家传儒学,尤精《毛诗》。起家扬州议曹史兼太子左率丞。与贺文发同为梁南平王萧伟所重,人称“发越”。仕梁为五经博士。侯景之乱,逃难东归。陈文帝天嘉中,以国子博士侍读东宫。废帝即位,官散骑常侍、中书舍人,领天保博士,掌仪礼,犹为帝师。后被谮免官。有《毛诗义疏》等。
全陈文·卷十五
越,字思南,(《南史》作允南。
)吴郡盐官人。
仕梁为扬州议曹史、兼太子左率丞,补五经博士。
绍泰初,迁国子博士。
陈文帝即位,除始兴王咨议参军、侍东宫读,除给事黄门侍郎,废帝初,除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被谮下狱,免,太建元年衣于家,年七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南朝陈时僧。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历游诸国。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会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后入南海卒。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华言真谛。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送扶南贡使返国。且使请求名德三藏。彼国乃以谛应诏。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届京师。帝顶礼于宝云殿。即欲传翻。属寇羯凭陵弗果谛亦漫游东土。檀越富春。令陆元哲。招延。与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论。昉五卷。太宝三年。侯景徵还供养。元帝启祚。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后随方传译。靡宁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道俗结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钦渴新闻。远承芳问。谛感其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旋至梁安。将返西国。而业风飘舶。还广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与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穆公薨。世子纥为檀越。仍事传译。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测。尝居绝岛。纥往候之。波涛𭰔涌。未即渡。谛望见。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绝流达岸。而坐具略不沾。湿或折荷叶乘之。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慧恺闻之。辍讲奔赴。刺史稽颡请留。群众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园寺。议还建邺。会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迁化。年七十有一。所译经论。僧宗法准等。奉还匡山。 谛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后疏则僧宗所释也。宗恺则穷括教源。诠题义旨。每面扬阐。情理无伏。 谛一日喟然长叹。而谓恺曰。君等实副参传。而遇非其时。则奈何。恺泣数行下。因跪启曰。法被中国。群生垢重。致是扰攘。必何时而可定耶。谛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国。非久当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谛自梁武之末。陈宣之初。二十三载。所出经传记。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僧伽吒经三部七卷。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禅。南抵金陵。大同间。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梁武诏那。总监外国诸使。大清二年。遇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华言德贤。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那从祈请得之。适丁侯景之乱。未暇翻传。陈天嘉乙酉岁。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敕直后张泛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以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于宝云殿竭诚供养。
谛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令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为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并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谛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宗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谛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谛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后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谛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谛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时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方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恺诸僧。
欲延还建业。
会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自谛来东夏。
虽广出众经。
偏宗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且谛之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见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是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谛传度摄论。
宗恺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谛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恺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恺密以衣被覆之。
谛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谛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恺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恺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启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谛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方言。
译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以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僧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属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具经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于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经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臧严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东莞莒人,字彦威。
孤贫勤学,性孤介。
曾作《屯游赋》,任昉见而称之。
初为安成王侍郎,转常侍。
迁冠军行参军、侍湘东王读。
严于学多所谙记,尤精《汉书》。
王尝以四部书目试之,严对答无遗失。
历监义阳、武宁郡。
卒于镇南咨议参军。
有文集。
僧宝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
南朝陈僧。
东莞人,号称白琼。
俗姓徐。
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
后师南涧仙师。
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
受戒五年,即为法主。
住扬州大彭城寺。
自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
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
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
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
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宝琼。姓徐氏。本惟。东莞避难辞莒。后居毗陵曲阿县焉。祖邕齐右军。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并高器局崇遵儒素。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身长七尺五寸。背胛龙文。口三十九齿。异相奇挺。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少鄙锦裳便欣毳服。绮年出俗。师事沙门法通。通初见而嗟重。深为道器也。不使服勤。年过志学。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窃疑词富兼骇唱高。及移听南涧仙师。研精数论。名解映彻洞殚义窟。仙尝览琼私记。三复嗟赏。后于高座普劝写之。自尔门徒传写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登五岁便为法主。仍与仙公杭衡敷化。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选扬名德分寄弘道。琼之高义简在帝心。爰降纶绂入寿光殿。言重茂林更轻云阁。便辞还乡之建安寺。上黄侯哗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师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云。建安伽蓝白龙出现。奔排到寺惟见琼讲。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彼骤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华开导。乘桴之叹令人太息。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僧正慧令。切难联环。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令乃引远公旧责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不思造业安得精固。令闲举止雅音调。宾主相悦殊加称尝。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风情言扇俗。搢绅学者必兼文义。所以屡开理教。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解颐利齿木舌锋牙。畯塞骈罗烟随雾涌。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衣簪满于法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恭息世谟。蔬菲好学。后进英华随父共听。偏深玄义遂讲涅槃。传瓶不失于兹乃验。未仍入道奄至无常。顶暖信宿手屈三指。复与诸天飞下住宅。对父谈话宛若平生。褒赞出家称扬法利。俄将翼从凌虚而没。留香在室经日不消。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诚难测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数引金言频开玉谍。降狎言笑询访名理。永定三年夏。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梦朱衣神。礼而谏曰。波若多难。仰祈疾讲。频尔数转词逾恳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雷雹已响。还才至寺骤雨便零。震动云雷一时都尽。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陈祖升遐方知前告。文帝纂历礼异弥深。郁下丝纶。为京邑大僧正。辞让虽切敦喻更隆。乃顾当仁俾膺范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刹寺如林义筵如市。五部六郡果含苗杂。惟调水乳罕和盐梅。多没象泥终枯鸟树。乃镇之以清净。驭之以无为。篇禁不烦遮罚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肃。道俗称之益敬。七众日用而不知。四远钦风而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屡陈表退去而复升。始终惟令于是乎在。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翼卫亚于王公。服玩陈于郑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庑。琼临已来顿祛前政。自营灵寿惟从息慈。坏色蔽身尼坛容膝。萧然率尔有位若无。朝野嘉其真素。同侣美其如法。海东诸国图像还蕃。顶礼遥敬。古人有言。匪驰令誉孰动殊方。其见贤如此。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才觉不豫。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少而共学声德齐扬。尔夕神人忽来报曰。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暨三月二十日。正念告终。遗诫掩坎不烦铭志。春秋八十一。有诏慰焉。丧事所须随由资给。仍以天子卤簿仗。借为荣饰。终古所希幸也。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皂素惊嗟郊垧失色。初琼入京将临法席。既无人识不许房居。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超闻未许。见而骇曰。此少俊当绍吾今位。法门所托何虑无房。即命寺纲忻然处置。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通感亦然。又非测也。然其厚德容众。鸣谦俭约。出处无忤。言行无择。剋壮不休孜孜讲道。吐音遥奕发义昭彰。或遇勍手时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冰消。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帷屏罔设饰用不置。腊岁参谒黑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荣供。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绾司存而无事也。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月落参横清诵无逸。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迹怠心勤外和内秘。宣扬之暇。绰有馀闲。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并入性灵悉能该洽。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凡讲成实九十一遍。撰玄义二十卷。讲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讲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讲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馀有大乘义十卷。法花维摩等经。并著文疏。故不备载。布在州邑。兄孙普光。承藉风训立履贞确。思慕平昔追攀日永。与同学道庄明解。树碑于金陵之旧墟。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隋末尚存。安危未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 【介绍】: 即陈茜。字子华。南朝陈皇帝。武帝侄。梁时为吴兴太守。以功迁信武将军。随陈霸先北征广陵,击败王僧辩部将杜龛,平定扬州刺史张彪,威惠大振。入陈,封临川王,武帝死,即位。与北周、后梁争巴、湘,周军多病死,弃地北撤,陈始全有江南。又平定留异、陈宝应、周迪等叛乱。曾因国用不足,命盐酒由国家专营。又下令百姓,不分侨、旧,一律著籍。在位七年,谥文,庙号世祖。
全陈文·卷二
帝讳茜,字子华,武帝兄始兴王道谭之长子。
梁承圣初,为吴兴太守,历信武将军,监南徐州。
太平初,授持节、宣毅将军、会稽太守。
武帝受禅,封临川王,拜侍中、安东将军。
永定三年六月即位,改元二,天嘉、天康,在位七年,谥曰文皇帝,庙号世祖。
王劢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6—572 【介绍】: 南朝陈琅邪临沂人,字公济,或作公齐。
王通弟。
博涉书史,恬然清简。
自梁武帝至陈宣帝,历仕两朝各帝,官至尚书右仆射。
梁武帝谒园陵,劢尝随事应对,赋诗,帝甚嘉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 【介绍】: 南朝陈彭城武原人。
到仲举子。
尚陈文帝妹信义长公主。
官中书侍郎、宣城太守。
文帝卒,仲举矫诏遣宣帝还东府,不使为尚书令入辅。
事发,仲举废居私宅,郁心不自安,谋反,与父均赐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 【介绍】: 南朝陈沛国相人。
本名师智,避梁敬帝萧方智讳改。
博涉书史,工文笔,台阁故事,多所详悉。
梁时为王府参军,梁敬帝绍泰初,陈霸先入辅,以为中书舍人,掌诏诰。
助杀敬帝。
陈武帝时仍为中书舍人。
武帝死,衣服吉凶之制,朝臣共议不能决,均从师知议。
陈文帝时,奉命撰《起居注》十卷。
废帝时,陈顼(宣帝)入辅,师知遣舍人殷不佞矫诏令陈顼还东府,事觉,被杀。
全陈文·卷十五
师知,沛国相人。
仕梁历王府参军。
绍泰初,为中书舍人。
入陈,至文帝即位,迁鸿胪卿。
天嘉初,坐事免,寻复为中书舍人,光大元年,矫诏令安成王还东府,事觉,下北狱赐死。
庾持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8—569 【介绍】: 南朝陈颍川鄢陵人,字允德。庾沙弥子。少孤,笃学,以才艺闻。梁武帝天监初,即与陈茜(陈文帝)有旧。监临海郡时,以贪为山民所劫,陈茜救出之。入陈,累迁尚书左丞,封崇德县子。累官太中大夫,领步兵校尉。善字书,每属辞,好为奇字,文士以此讥之。
全陈文·卷十三
持,字允德,(南史作元德。
)颍川鄢陵人,晋司空冰七世孙。
仕梁为南平王国左常侍、轻车河东王府行参军,进尚书郎,出为安吉令,迁镇东邵陵王记室兼建康令,历吴兴郡丞,监临海郡。
陈受禅,授安东临川王咨议参军。
永定末除尚书左丞。
天嘉初,封崇德县子,免,寻为宣惠始兴王咨议参军,除临安令,迁给事黄门侍郎,除棱威将军、盐官令。
光大初,迁秘书监少府卿,领羽林监,迁太中大夫,领步兵校尉,太建元年卒,赠光禄大夫,有集十卷。
共 9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