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宣帝

相关人物:共 94 位
共 9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9—537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景阳。萧子恪弟。齐封宁都县侯,拜给事中。入梁,降爵为子。好学,工属文。历侍中、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官终吴兴太守。尝作《鸿庐赋》,为沈约所赞赏。精史学,据沈约、吴均、檀超、江淹等稿,撰《南齐书》,又撰《后汉书》、《贵俭传》等。今仅存《南齐书》。
黄鹤楼志·人物篇
萧子显(489—537)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
字景阳。
南兰陵(今江苏常州武进)人。
出身于萧齐皇族,系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之孙。
入梁后,官至吏部尚书。
曾撰《后汉书》一百卷、《晋史草》三十卷、《南齐书》六十卷等历史著作五种。
南齐书》中介绍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夏口黄鹄矶,是第一次提到黄鹤楼神话传说和地理位置的正史。
全梁文·卷二十三
子显字景阳,子范第八弟。建武二年,封宁都县侯。永元末,为给事中。梁受禅,例降爵为子。历安西外兵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阳尹丞、中书郎,守宗正卿。出为临川内史,还除黄门郎。迁长兼侍中,领国子博士。迁国子祭酒,加侍中,除吏部尚书。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卒。谥曰骄。有《后汉书》一百卷,《晋史草》三十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集》二十卷。
顾越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2或493—569 【介绍】: 南朝陈吴郡盐官人,字允南,一作思南。家传儒学,尤精《毛诗》。起家扬州议曹史兼太子左率丞。与贺文发同为梁南平王萧伟所重,人称“发越”。仕梁为五经博士。侯景之乱,逃难东归。陈文帝天嘉中,以国子博士侍读东宫。废帝即位,官散骑常侍、中书舍人,领天保博士,掌仪礼,犹为帝师。后被谮免官。有《毛诗义疏》等。
全陈文·卷十五
越,字思南,(《南史》作允南。
)吴郡盐官人。
仕梁为扬州议曹史、兼太子左率丞,补五经博士。
绍泰初,迁国子博士。
陈文帝即位,除始兴王咨议参军、侍东宫读,除给事黄门侍郎,废帝初,除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被谮下狱,免,太建元年衣于家,年七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南朝陈时僧。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历游诸国。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会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后入南海卒。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华言真谛。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送扶南贡使返国。且使请求名德三藏。彼国乃以谛应诏。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届京师。帝顶礼于宝云殿。即欲传翻。属寇羯凭陵弗果谛亦漫游东土。檀越富春。令陆元哲。招延。与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论。昉五卷。太宝三年。侯景徵还供养。元帝启祚。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后随方传译。靡宁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道俗结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钦渴新闻。远承芳问。谛感其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旋至梁安。将返西国。而业风飘舶。还广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与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穆公薨。世子纥为檀越。仍事传译。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测。尝居绝岛。纥往候之。波涛𭰔涌。未即渡。谛望见。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绝流达岸。而坐具略不沾。湿或折荷叶乘之。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慧恺闻之。辍讲奔赴。刺史稽颡请留。群众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园寺。议还建邺。会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迁化。年七十有一。所译经论。僧宗法准等。奉还匡山。 谛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后疏则僧宗所释也。宗恺则穷括教源。诠题义旨。每面扬阐。情理无伏。 谛一日喟然长叹。而谓恺曰。君等实副参传。而遇非其时。则奈何。恺泣数行下。因跪启曰。法被中国。群生垢重。致是扰攘。必何时而可定耶。谛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国。非久当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谛自梁武之末。陈宣之初。二十三载。所出经传记。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僧伽吒经三部七卷。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禅。南抵金陵。大同间。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梁武诏那。总监外国诸使。大清二年。遇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华言德贤。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那从祈请得之。适丁侯景之乱。未暇翻传。陈天嘉乙酉岁。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敕直后张氾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以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于宝云殿竭诚供养。
谛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令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为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并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谛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宗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谛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谛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后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谛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谛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时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方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恺诸僧。
欲延还建业。
会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自谛来东夏。
虽广出众经。
偏宗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且谛之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见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是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谛传度摄论。
宗恺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谛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恺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恺密以衣被覆之。
谛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谛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恺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恺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启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谛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方言。
译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以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僧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属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具经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于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经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僧宝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
南朝陈僧。
东莞人,号称白琼。
俗姓徐。
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
后师南涧仙师。
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
受戒五年,即为法主。
住扬州大彭城寺。
自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
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
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
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
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宝琼。姓徐氏。本惟。东莞避难辞莒。后居毗陵曲阿县焉。祖邕齐右军。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并高器局崇遵儒素。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身长七尺五寸。背胛龙文。口三十九齿。异相奇挺。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少鄙锦裳便欣毳服。绮年出俗。师事沙门法通。通初见而嗟重。深为道器也。不使服勤。年过志学。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窃疑词富兼骇唱高。及移听南涧仙师。研精数论。名解映彻洞殚义窟。仙尝览琼私记。三复嗟赏。后于高座普劝写之。自尔门徒传写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登五岁便为法主。仍与仙公杭衡敷化。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选扬名德分寄弘道。琼之高义简在帝心。爰降纶绂入寿光殿。言重茂林更轻云阁。便辞还乡之建安寺。上黄侯哗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师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云。建安伽蓝白龙出现。奔排到寺惟见琼讲。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彼骤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华开导。乘桴之叹令人太息。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僧正慧令。切难联环。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令乃引远公旧责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不思造业安得精固。令闲举止雅音调。宾主相悦殊加称尝。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风情言扇俗。搢绅学者必兼文义。所以屡开理教。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解颐利齿木舌锋牙。畯塞骈罗烟随雾涌。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衣簪满于法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恭息世谟。蔬菲好学。后进英华随父共听。偏深玄义遂讲涅槃。传瓶不失于兹乃验。未仍入道奄至无常。顶暖信宿手屈三指。复与诸天飞下住宅。对父谈话宛若平生。褒赞出家称扬法利。俄将翼从凌虚而没。留香在室经日不消。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诚难测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数引金言频开玉谍。降狎言笑询访名理。永定三年夏。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梦朱衣神。礼而谏曰。波若多难。仰祈疾讲。频尔数转词逾恳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雷雹已响。还才至寺骤雨便零。震动云雷一时都尽。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陈祖升遐方知前告。文帝纂历礼异弥深。郁下丝纶。为京邑大僧正。辞让虽切敦喻更隆。乃顾当仁俾膺范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刹寺如林义筵如市。五部六郡果含苗杂。惟调水乳罕和盐梅。多没象泥终枯鸟树。乃镇之以清净。驭之以无为。篇禁不烦遮罚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肃。道俗称之益敬。七众日用而不知。四远钦风而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屡陈表退去而复升。始终惟令于是乎在。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翼卫亚于王公。服玩陈于郑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庑。琼临已来顿祛前政。自营灵寿惟从息慈。坏色蔽身尼坛容膝。萧然率尔有位若无。朝野嘉其真素。同侣美其如法。海东诸国图像还蕃。顶礼遥敬。古人有言。匪驰令誉孰动殊方。其见贤如此。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才觉不豫。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少而共学声德齐扬。尔夕神人忽来报曰。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暨三月二十日。正念告终。遗诫掩坎不烦铭志。春秋八十一。有诏慰焉。丧事所须随由资给。仍以天子卤簿仗。借为荣饰。终古所希幸也。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皂素惊嗟郊垧失色。初琼入京将临法席。既无人识不许房居。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超闻未许。见而骇曰。此少俊当绍吾今位。法门所托何虑无房。即命寺纲忻然处置。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通感亦然。又非测也。然其厚德容众。鸣谦俭约。出处无忤。言行无择。剋壮不休孜孜讲道。吐音遥奕发义昭彰。或遇勍手时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冰消。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帷屏罔设饰用不置。腊岁参谒黑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荣供。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绾司存而无事也。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月落参横清诵无逸。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迹怠心勤外和内秘。宣扬之暇。绰有馀闲。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并入性灵悉能该洽。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凡讲成实九十一遍。撰玄义二十卷。讲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讲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讲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馀有大乘义十卷。法花维摩等经。并著文疏。故不备载。布在州邑。兄孙普光。承藉风训立履贞确。思慕平昔追攀日永。与同学道庄明解。树碑于金陵之旧墟。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隋末尚存。安危未测。
王劢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6—572 【介绍】: 南朝陈琅邪临沂人,字公济,或作公齐。
王通弟。
博涉书史,恬然清简。
自梁武帝至陈宣帝,历仕两朝各帝,官至尚书右仆射。
梁武帝谒园陵,劢尝随事应对,赋诗,帝甚嘉之。
庾持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8—569 【介绍】: 南朝陈颍川鄢陵人,字允德。庾沙弥子。少孤,笃学,以才艺闻。梁武帝天监初,即与陈茜(陈文帝)有旧。监临海郡时,以贪为山民所劫,陈茜救出之。入陈,累迁尚书左丞,封崇德县子。累官太中大夫,领步兵校尉。善字书,每属辞,好为奇字,文士以此讥之。
全陈文·卷十三
持,字允德,(南史作元德。
)颍川鄢陵人,晋司空冰七世孙。
仕梁为南平王国左常侍、轻车河东王府行参军,进尚书郎,出为安吉令,迁镇东邵陵王记室兼建康令,历吴兴郡丞,监临海郡。
陈受禅,授安东临川王咨议参军。
永定末除尚书左丞。
天嘉初,封崇德县子,免,寻为宣惠始兴王咨议参军,除临安令,迁给事黄门侍郎,除棱威将军、盐官令。
光大初,迁秘书监少府卿,领羽林监,迁太中大夫,领步兵校尉,太建元年卒,赠光禄大夫,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3—575 【介绍】: 南朝陈琅邪临沂人,字子坚。
王通弟。
梁时以武帝甥封莫口亭侯,位丹阳尹丞。
陈文帝天嘉中,历国子祭酒,中书令。
以其女为皇太子妃。
废帝时,陈顼辅政,固以帝外戚,奶媪常往来禁中,颇宣密旨,事泄,被禁锢。
后官太常卿,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77 【介绍】: 南朝陈僧。
武津人,俗姓李。
从慧文受正法。
临海王光大二年避难居南岳,闻名而从之者如市。
陈宣帝迎之住栖玄寺。
相传遇雨不湿衣,履不沾泥。
寻还山。
为天台宗三祖。
有《四十二字门》,《无净行门》等行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生武津李氏。少以兹恕。为乡闾重。方家居。梦梵僧劝之薙落遂从焉。然所居寺污杂。而思独清慎。若素有所训饬者。及禀具操行弥隆笃。日诵法华经且千遍。 殆庵居野人烧庵。因患疠疾。复为缮治忏悔。乃平差。 尝梦僧数百。其一谓曰。汝先受戒非胜。既遇清众。宜更翻坛加戒。方唱羯磨。忽惊寤。由是常坐不卧。悉见三生所行事。于定中。又梦。弥勒弥陀为之说法。又见其身。与诸眷属。人弥勒龙华会。独念以为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何其幸耶。且瓶水常满。天童侍卫。偶阅妙胜定经。荐脩定学。 时禅师惠文方聚徒授法。竟往咨询。不惮劳苦。昼则营务。夜即摄心。倏更冬夏。了无所證。来夏倍加勇猛。始三七日。发小静观。即动八触。发本初禅。已而障起。四肢缓弱难行。念此病者。皆从业生。业从心起。业非可得。反见心源。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性清净。所苦销除。旋发空定。心境廓然。夏竟无获。自伤空过。放身倚壁。未及壁顷。霍然开悟法花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除入。即得通彻。后蒙鉴最等师印可。四方景慕。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用摄自他。众杂谤兴。奸谋鸩毒。皆莫之害。顾语其徒曰。昔佛在世。且不免焉。而况我哉。但中州佛法。不久有难。吾思所以避之。忽空中有声。曰可往武当南岳。齐武平初。离嵩阳。南至光州。时以梁孝元倾覆之乱。路梗莫前。姑止大苏山者数年。然重法轻生之士。虽当兵冲。归之如市。施利填委。而供给裕。造经开讲。靡惮殷繁。江陵智顗代讲次问。一心具万行如何。思曰。此特大品次第意耳。授汝以法花行法三七境界。则汝向所疑判矣。又问。师所證地。是十地耶。曰非也。吾十信铁轮位耳。 陈光大初。徙归南岳。每曰。吾寄此山十载尔。已往其必远游乎。至衡阳一岩下曰。此古寺基。吾昔坐禅。贼斩吾首。自尔命终。故有今身。侍者从其言掘之。果获砖瓦器用。及骸骨等。思奉骨敬礼。为起塔焉。居久之。或以思北僧受齐募。破坏南岳形胜。谗于上者。遣使察之。方两虎当道吼跃。使惊却走。数日更进。思壹不以介意。已而谋者三人。其一暴死。其二为𢮓狗啮死。上因不复问。初三谗之未死也。思于山中一日蜂螫其额。俄大蜂啮所螫者杀之。而置首思前。盖亦其徵验云。 诏住京师之栖玄寺。寻游瓦棺。冒雨不湿。履泥不污。僧正慧皓。遇诸途。以为神。举朝属目。大都督吴明彻尤加敬。间以犀枕赠。夏侯孝威。明彻别将也。欲见所赠枕。偶到寺礼觐。思遽语孝威曰。欲见吴仪同枕乎。命出示之。一日孝威家。忽空中有声曰。急洒扫。圣人至矣。顷之思至。大建九年。戒弟子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脩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及常坐等行者。吾自供给。如无。吾当远去。苦行事难。如是三问。略无答者。因屏众敛念寂然。其徒灵辨年尚幼。恸哭声彻内外。思忽开目曰。汝是恶魔。何故惊动娆乱吾耶。出去。乃复摄心端坐。以尽。众觉香气满室。顶煖身软颜色如生。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春秋六十有四。思身相挺特。牛象行视。顶有肉髻。行大慈悲。奉菩萨戒。至如衣被缯纩皮革。多由损生。故其属率易以布。寒则艾纳。凡所著作。皆口授。未尝刊治。出四十二字门二卷。无诤行门二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各一卷。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称言颂逸恒问。尝梦梵僧劝令出俗。骇悟斯瑞辞亲入道。所投之寺非是练若。数感神僧训令斋戒。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及禀具足道志弥隆。迥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十馀卷。数年之间千遍便满。所止庵舍野人所焚。遂显厉疾求诚乞忏。仍即许焉。既受草室持经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复。又梦梵僧数百形服瑰异。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仪非胜。安能开发于正道也。既遇清众。宜更翻坛祈请师僧三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后忽惊寤方知梦受。自斯已后勤务更深。剋念翘专无弃昏晓。坐诵相寻用为恒业。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故造二像并同供养。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心自惟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瓶水常满供事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因读妙胜定经。叹禅功德。便尔发心修寻定友。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性乐苦节营僧为业。冬夏供养不惮劳苦。昼夜摄心理事筹度。讫此两时未有所證。又于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发少静观。见一生来善恶业相。因此惊嗟倍复勇猛。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四肢缓弱不胜行步。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又发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沈。生为空过深怀惭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除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后往鉴最等师。述己所證。皆蒙随喜。研练逾久前观转增。名行远闻四方钦德。学徒日盛机悟寔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扬引喻用摄自他。众杂精粗是非由起。怨嫉鸩毒毒所不伤。异道兴谋谋不为害。乃顾徒属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况吾无德岂逃此责。责是宿作。时来须受。此私事也。然我佛法不久应灭。当往何方以避此难。时冥空有声曰。若欲修定。可往武当南岳。此入道山也。以齐武平之初。背此嵩阳。领徒南逝高骛前贤。以希栖隐。初至光州。值梁孝元倾覆国乱前路梗塞。权止大苏山。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其地陈齐边境。兵刃所冲。佛法云崩五众离溃。其中英挺者。皆轻其生重其法。忽夕死庆朝闻。相从跨险而到者。填聚山林。思供以事资。诲以理味。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琉璃宝函庄严炫曜。功德杰异大发众心。又请讲二经。即而叙构。随文造尽莫非幽赜。后命学士江陵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證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华行法。三七境界难卒载叙。又咨。师位即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铁轮位耳。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又如仁王。十善发心长别苦海。然其谦退言难见实故本迹叵详。后在大苏。弊于烽警。山侣栖遑不安其地。又将四十馀僧经趣南岳。即陈光大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既至告曰。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已后必事远游。又曰。吾前世时曾履此处。巡至衡阳值一佳所。林泉竦净见者悦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获之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往岩下。吾此坐禅。贼斩吾首。由此命终。有全身也。佥共寻觅。乃得枯骸一聚。又下细寻便获髅骨。思得而顶之。为起胜塔。报昔恩也。故其往往传事验如合契。其类非一。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大乘经论镇长讲悟。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致有异道怀嫉密告陈主。诬思北僧受齐国募掘破南岳。敕使至山。见两虎咆愤。惊骇而退。数日更进。乃有小蜂来螫思额。寻有大蜂吃杀小者。衔首思前飞扬而去。陈主具闻。不以诫意。不久谋罔一人暴死。二为猘狗啮死。蜂相所徵。于是验矣。敕承灵应。乃迎下都止栖玄寺。尝往瓦官。遇雨不湿履泥不污。僧正慧皓与诸学徒。相逢于路。曰此神异人。如何至此。举朝属目道俗倾仰。大都督吴明彻。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别将夏候孝威。往寺礼勤。在道念言。吴仪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见。比至思所将行致敬。便语威曰。欲见犀枕可往视之。又于一日忽有声告。洒扫庭宇。圣人寻至。即如其语。须臾思到。威怀仰之言于道俗。故贵贱皂素不敢延留。人船供给送别江渚。思云。寄于南岳止十年耳。年满当移不识其旨。及还山舍。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说法倍常神异难测。或现形小大。或寂尔藏身。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临将终时。从山顶下半山道场。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告众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如无此人吾当远去。苦行事难竟无答者。因屏众敛念。泯然命终。小僧云辩。见气乃绝号吼大叫。思便开目曰。汝是恶魔。我将欲去。众圣畟然相迎极多。论受生处。何意惊动妨乱吾耶。痴人出去。因更摄心谛坐至尽。咸闻异香满于室内。顶暖身软颜色如常。即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验十年宛同符矣。春秋六十有四。自江东佛法弘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双开。昼谈理义夜便思择。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此旨不虚。南北禅宗罕不承绪。然而身相挺特。能自胜持。不倚不斜。牛行象视。顶有肉髻异相庄严。见者回心不觉倾伏。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引。行大慈悲奉菩萨戒。至如缯纩皮革。多由损生。故其徒属服章。率加以布。寒则艾纳用犯风霜。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余尝参传译屡睹梵经。讨问所被法衣。至今都无蚕服。纵加受法不示得成。故知若乞若得蚕绵作衣。准律结科斩舍定矣。约情贪附何由纵之。思所独断高遵圣检。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造四十二字门两卷。无诤行门两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并行于世。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常梦梵僧劝令出俗。骇悟斯瑞辞亲入道。数梦神僧劝令斋戒。唯一食不食别供。所止庵舍。野人焚其所居。遂显疠疾求诚忏悔。所患平复。又梦梵僧数百形服镶异。上座命曰。汝先受戒律仪非胜。安能开发于正道也。既遇清众宜更翻坛。祈请师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后忽惊悟。方知梦受。复梦弥勒。弥勒说法开悟。故造二像并同供养。又梦随弥勒与诸眷属同会法华。心自惟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豁然开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瓶水常满。供养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自大苏山将四十馀僧径趋南岳。既至谓徒曰。吾寄此山期十载。以后必事远游。师曰。吾前生曾居此处领徒。陟岭见一所林泉胜异。曰古寺也。吾昔居之。掘地果得僧用器皿殿宇基址。又指两石下得遗骸。乃建塔。今三生塔是也。又于东畔灵岩之傍建台。为众讲般若法。正当大岳之心。今般若寺是也。南北学徒来者云集。师患无水。忽见岩下润。以锡杖卓之。果得一泉。犹未周续。有二虎引师登岭。跑地哮吼。泉水流迸。今虎跑泉是也。或问。何不下山教化众生。一向目视云汉作么。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么众生可度者。江左佛学盛学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道风既盛名称普闻。俄有道士生妒害心。密告陈主诬师。乃北僧受齐国券。斸断岳心钉石兴妖。帝遂遣使追师使至石桥。见二虎跑愤大蛇当路。使惊乃誓曰。我见思禅师当如佛想。若起恶心任汝所伤。虎蛇乃退。使见师再拜以事白。未至之前。师见一小蜂来螫(音栻)其面。即为大蜂咬杀。衔至师前。师入定观之。知是宿冤欲相娆害。师谓使曰。使者先去贫道续来。七日后飞锡而往四门。关吏齐奏。师入帝已惊异。及师朝见帝遂下迎。复问左右。卿等见此僧何如人。对云。常僧。帝曰。朕见其踏宝花乘空而至。乃迎师入殿供养。其道士罪以欺罔欲尽诛之。师恳帝曰。此宿冤。愿陛下赦之。乃可其奏。敕彼道士给师役使。师奏辞还山。帝饯以殊礼。未几道士诬师者一人暴死。一人为犬所啮而毙。应蜂兆矣。自是每年陈主三信参劳荣盛莫加。而神异难测。遇雨不湿履泥不污。或现形大小。或寂尔藏身。是年六月临将终时。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至二十二日屏众泯然而逝。小师灵辨号恸。乃开目曰。何惊动吾耶。痴人出法。言讫长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李。武津人。少以弘恕慈育知名。尝梦梵僧。劝令出俗。辞亲入道。数感神僧。训令斋戒。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及禀具足。道志弥隆。迥栖幽静。常坐综业。日唯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十馀卷。数年之间。千遍便满。又梦梵僧数百。形服瑰异。上座命曰。汝先受戒。律仪为胜。祈请师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后忽惊悟。方知梦受。自斯已后。勤务更深。尅念翘专。无弃昏晓。坐诵相寻。用为恒业。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故造二像。并仝供养。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心自惟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瓶水常满。供养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因读妙胜定经。叹禅功德。便尔发心修定。时禅师慧文。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昼夜摄心。又于来冬。束身长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发少静观。见一生来。善恶业相。因此惊嗟。倍复勇猛。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四肢缓弱。不胜行步。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又自伤生为空过。深怀惭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十六特胜。便自通彻。后往鉴最等师。述己所證。皆蒙随喜。研练逾久。前观转增。名行远闻。四方钦德。学徒日盛。机悟日繁。乃以大小乘中。安慧等法。敷扬引喻。用摄自他。时冥空有声曰。若欲修定。可往武当南岳。是入道山也。以齐武平之初。背此嵩阳。领徒南逝。初至光州。值梁孝元倾覆国乱。前路挭塞。权止大苏山。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其地陈齐边境。兵及所冲。佛法云崩。五众离溃。其中英挺者。皆轻生重法。跨险而到者。填聚山林。思供以事资。诲以理味。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琉璃宝函。壮严炫曜。功德杰异。大发众心。又请讲二经。即而叙搆。后命江陵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證。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华。行法三七。又咨师位。即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铁轮位耳。时又将四十馀僧。径趣南岳。陈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至止告曰。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已后。必事远游。又曰。吾前世时。曾履此处。巡至衡阳。直一佳明。林泉疏净。见者悦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获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往严下。吾此坐禅。贼斩吾道由此命终。有全身也。佥共寻觅。乃得枯体一聚。又下细寻。便获髅骨。思得而顶之为起胜塔。敕承灵应。乃迎下都止栖玄寺。尝往瓦官。遇雨不湿。履泥不污。僧正慧皓。与诸学徒。相逢于路曰。此神异人。如何至此。举朝属目。道俗倾仰。大都督吴明彻。敬重之至。奉以屖枕。别将夏侯孝威。往寺礼觐。在道念言。吴仪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见。比至思所。壮行致敬。便语威曰。欲见犀枕。可往视之。又于一日。忽有声告。洒扫庭宇。圣人寻至。即如其语。须臾思到。威怌仰之。人船供给。送别江渚。思云寄于南岳。止十年耳。年满当移。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说法倍常。临将终时。从山顶下半山道场。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诃责。闻者寒心。因屏众敛念。泯然命尽。小僧灵辩。见气乃绝。号吼大叫。思便开目曰。汝是恶魔。我将欲去。众圣畟然相迎。极多论受生处。何意惊动。妨乱吾耶。痴人出去。因更摄心。谛坐至尽。咸闻异香。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取验十年。宛同符契。
僧慧暅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89 【介绍】: 南朝陈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年十八,于朱方竹林寺出家,寻住甘露鼓寺。受具后,从师受十诵律,又习《成实论》。南朝梁末避乱至南徐。南朝陈武帝永定间住白马寺,讲授经论,学徒云集。陈文帝天嘉中,请讲于湘宫寺。陈后主为太子时,深加敬仰,即位后,累转京邑大僧正。陈亡后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后避地江左。今为义兴阳羡人。祖韶。齐殿中将军。父覆。梁长水校尉。暅幼通六经大义。年十八。乃喟然叹曰。服膺周孔。以仁义为先。归心黄老。以虚无为贵。然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乃域内之累。非世外之道也。既而梦塔五层。华丽峻特。礼拜祈愿。升陟其巅。俄坐相轮上。不胜其乐。于是依朱方竹林寺诩法师出家。受十戒。寻届都。住甘露鼓寺。进具。受静众峰师十诵律。学龙光绰师成实论。自绰师迁化。更采毗昙八犍度于馀师。盖欲悉餐隽永。尽掇菁华也。又研覃成实于龙光大僧正舒法师。及舒殁。以统绪见托。而受其遗嘱焉。 会梁祚告终。京寺残荡。陈祖历试朱方。乃杖锡南旋。尤承钦挹。既而侯公嗣牧此州。虚心归命。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复出都。止白马寺。涅槃成实。经论迭讲。学者重跰。不惮千里。法筵之盛。莫之尚。 天嘉二年。沙门宝持等。二百七十人。请于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宣帝诏徙东安。后主在东宫。屡命义集。而素仰材辨。及御宸极。简注斯甚。至德元年。诏为京邑大僧都。四年升大僧正。天下混一。仍归开导朱方。开皇九年七月十日。卒于中寺。寿七十五。其月二十八日。窆钟山。 方陈氏之盛。每岁夏中庙祀。必诏暅于乐游苑。发涅槃大品。以严冥福。而凤节龙旂。翠旌孔盖。映蔽神座。或于食后。少假寐。辄梦。朱衣人谓之曰。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性好猎。一日庖饔发光。忠忧惧。夜梦人曰。子无忧惧。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树碑墓上。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汉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历年世。
今为义兴阳羡人也。
祖韶齐殿中将军。
父覆梁长水校尉。
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
优游卒岁易农而仕。
暅颖悟冥来挺操童幼。
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
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发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应。
梦见一塔累级五层。
画釆庄严迢然峻峙。
因而礼拜愿升此塔。
少选之顷俄上相轮。
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
于是将游京邑。
途次朱方。
遇竹林寺诩法师。
雅相嗟赏。
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
寻出都住甘露鼓寺。
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
又听龙光绰师成实。
自绰化往更采众师。
属意毗昙并八揵度。
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
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
及舒物故亲受遗嘱。
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
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
寔报地恩兼修法事。
陈武在田朱方历试。
夙承高誉雅相钦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虚心顶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辅。
乃请出都。
于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
学徒云结不远千里。
挥汗鼓袂风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拟。
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
请讲于湘宫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请徙讲东安。
后主昔在春坊。
亟经义集曾属。
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转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
缘会敷弘无替时序。
以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钟山之岩。
惟暅行业清高灵祇向应。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陈朝。
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
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
发涅槃大品经。
并延神坐俱在讲筵。
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
交乱人物惊神眩目。
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
冥期无爽十有馀载。
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
及讲时将至。
辄见朱衣人。
唤曰。
法师好起也。
陈领军将军任忠。
少为将帅。
雅好畋游。
然宿植胜因。
善机将发。
庖厨饔饩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窃怀忧惧。
夜梦异人来谓己曰。
如请东安讲。
则所见必当无忧。
既而觉悟。
欢喜踊跃。
罝罦矰缴一时焚烬。
仍屈两夏。
于府讲说。
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
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
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
论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
五十许年法事相接。
自馀众部略而不载。
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
公侯将相贵游朝士数千馀人。
难以胜记。
弟子智瑜等。
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
乃勒铭于寺中。
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庾季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603 【介绍】: 隋新野人,字叔奕。幼颖悟,八岁诵《尚书》,十二习《周易》。好占玄象。尝与梁元帝论星历。入北周,宇文泰令掌太史,赏赐有加。时梁之士族没为贱隶,季才散所得赐物,购求其亲故。宇文泰悟,乃令免梁俘为奴婢者数千口。杨坚为相时尝夜召季才而问,季才以“天道精微,难可意察,以人事卜之,符兆已定”对。及入隋,授散骑常侍,后以年老,屡求去职,不许。有《灵台秘苑》、《垂象志》、《地形志》等。
全隋文·卷十二
季才字叔奕,新野人,家于江陵。
梁大同中,庐陵王绩辟荆州主簿,历湘东王外兵参军,西台建,累迁中书郎,领太史,封宜昌县伯。
江陵陷,入魏,参掌太史。
周武成中,补麟趾学士,累迁稍伯大夫、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建德中,迁太史中大夫,加上仪同,封临颍伯。
宣帝初,加骠骑大将军、开府。
隋受禅,授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公,出为均州刺史。
未之任,免。
仁寿三年卒,年八十八。
有《灵台秘苑》一百十五卷,《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形志》八十七卷。
共 9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