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五十八【生卒】:443—527 【介绍】: 南朝梁平原鬲人,字孝若。明僧绍子。七岁即能言名理,十三岁博览经传。南朝齐以奉朝请起家。入梁,历仕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出为北兖州刺史,迁散骑常侍。东宫新置学士,山宾入选。又以本官兼国子祭酒。性笃实,家不富裕,在州因所部灾荒出仓米赡人,有所追责,籍其宅入官而山宾默不申诉。卒后,昭明太子为举哀,谥质。有《吉礼仪注》、《礼仪》、《孝经丧礼服义》等。
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宋齐徵士僧绍子,仕齐为州从事史、奉朝请、始安王遥光抚军行参军、广阳令。梁台建,历相府田曹参军尚书驾部郎,迁治书侍御史右军记室参军,天监初选为五经博士,迁北中郎咨议参军、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出为持节征远将军北兖州剌史。普通中,历太子右卫率、给事中、御史中丞、黄门侍郎、司农卿、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博士兼国子祭酒,假节行北兖州事,大通元年卒,年八十五,赠侍中信威将军,谥曰质子。有《吉礼仪注》二百六卷,录一卷,《礼仪》二十卷,《孝经丧礼服义》十五卷。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五十六【生卒】:467—523 【介绍】: 南朝梁济阳考城人,字景节。蔡约弟。仕齐为给事黄门侍郎。入梁,为侍中,历临海、吴兴太守。诏褒其清,加信武将军。累迁吏部尚书。性凝厉,风骨鲠正,当朝无所屈让。女为昭明太子萧统妃。后为中书令,卒官吴郡太守。
僔一作撙,字景节,济阳考城人。宋左光禄兴宗子,仕齐至给事黄门侍郎,入梁终吴郡太守,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康子。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六十五【生卒】:481—549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元礼,一字德柔,小字养。王僧虔孙。七岁能属文,十六为《芍药赋》。有文名,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沈约、谢朓等爱重。初仕尚书殿中郎,迁太子洗马,掌东宫管记。后出为临海太守,在郡侵刻贪财,被讼。简文帝即位,为太子詹事。宅为盗所攻,惊惧坠井卒。自撰文章,以一官为一集,凡一百卷。今不传。
筠字元礼,一字德柔,小字养楫子,天监中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迁太子洗马中舍人,出为丹阳尹丞,北中郎咨议参军,迁中书郎兼宁远湘东王长史,行府国郡事,除太子家令。普通末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校尉,中大通中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大同初,为云麾豫章王长史,迁秘书监,除太府卿,迁度支尚书。中大同初,徙光禄大夫,迁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简文帝即位,为太子詹事,有集十一卷,中书集十一卷,临海集十一卷,左佐集十一卷,尚书集九卷。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五十四【生卒】:484—532 【介绍】: 南朝梁陈郡长平人,字季和。九岁以孝闻。善隶书,为当时楷法。梁武帝天监初,拜驸马都尉,历秘书丞。曾校定秘阁四部书,更为目录。又奉命料检西省法书古迹,列为品目。累迁侍中,东宫学士,出为临川内史。母忧去职,居丧过礼,昭明太子萧统手书劝其节哀。后官至国子祭酒。卒谥贞。
钧字季和,芸族人。晋荆州刺史仲堪五世孙,尚永兴公主。天监初拜驸马都尉,除秘书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迁骠骑从事中郎、中书郎、太子家令、给事黄门侍郎、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侍中、东宫学士,领国子博士左骁骑将军,出为明威将军临川内史,迁五兵尚书,不拜,更授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改领中庶子,又领右游击,除国子祭酒,中大通四年卒,谥曰贞子,有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四卷。
人物简介
【生卒】:492—536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威明。王骞子。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起家秘书郎,袭封南昌县侯。梁武帝敕与殷钧等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中大通二年,为吴郡太守,不附权贵,为权贵所谗。官至太子中庶子。有《续汉书》注、文集。已佚。
人物简介
【生卒】:?—536 【介绍】: 即菩提达摩。或作达磨。高僧。南朝梁时南天竺国王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从般若多罗尊者,为西土禅宗二十八世传人。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普通中迎至金陵与谈佛理。谈不契合,乃渡江入魏传布佛教。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九年,人莫测其玄妙。传《楞伽经》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禅宗得流传中国。世称中土禅宗初祖。全后魏文·卷六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菩提达磨姓刹帝利,天竺王子。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来至东土,与梁武语,机缘不契,度江来归,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终(大通二年即孝庄建义元年)。梁武帝追慕为碑,昭明为祭文,是为初祖。
南天竺香至国王之季子也。刹帝利种。资性开朗。神慧无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游化其国。受王供养。以神通力。知其密迹。使与二兄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辨所施珠。而磨才智无碍。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谓之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以承统寄。磨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顺世。遂躬行阐导。破伏六宗。然观震旦。有大乘气象。故附舶东来。阅三寒暑。达于南海。时梁大通元年也。广州既备礼迎接。即驿奏武帝。帝诏至。慰劳勤渥。问曰。朕自御极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谓大乘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上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上终无所领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终日嘿然。人竞以壁观婆罗门称之。时则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钦磨道德。三诏不起。就赐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瓶。以致供养。 俄有沙门惠可道副道育尼总持者。从其诲励九年。乃命之曰。时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于是顾谓慧可曰昔如来。以王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以至于吾。我今付汝。汝当护持。拜授袈裟。以表信。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观震旦。惟楞伽经。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门千圣寺。端坐示灭。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岁。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葱岭手𢹂只履。翩然独迈。问之曰。西天去云归以闻。诏启。圹视之。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谥圆觉禅师。塔曰空观。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咨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馀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神僧传·卷第四
菩提达磨。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梁武帝普通初至广州。刺史表闻。武帝遣使诏迎至金陵。帝亲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舍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省玄旨。师知机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芦一枝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寻至雒邑。初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九年。遂逝焉。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何去。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圹。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人物简介
【生卒】:497—569 【介绍】: 南朝陈僧。东阳乌伤人,名翕,一名弘,字玄风。年二十四,弃妻子,舍第宅,于松下建双林寺以居。习禅宗,精研释典,通晓经论。梁武帝中大通中迎入都,住同泰寺,迁钟山定林寺,从学者甚众。尝讲经于华林园之重云、寿光诸殿,屡现异相。入陈,宣帝时卒,徐陵为之撰碑。全梁文·卷六十七
弘,一作翕,义乌县双林乡人,舍宅为寺,栖止终身,天监六年迎为讲师。神僧传·卷第四
大士傅弘者。住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体权应道蹑嗣维摩。时或分身济度为任。依止双林导化法俗。或金色表于胸臆。异香流于掌内。或见身长丈馀臂过于膝。脚长二尺指长六寸。两目明亮重瞳外耀。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梁孝武闻之延住建业。乃居钟山下定林寺。坐荫高松。卧依磐石。四澈六甸。天花甘露恒流于地。帝后于华林园重云殿开般若题。独设一榻拟与天旨对扬。及玉辇升殿而公晏然其坐。宪司讥问。但云法地无动。若动则一切不安。且知梁运将尽救悯兵灾。乃然臂为炬冀禳来祸。至陈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右胁而卧。奄就升遐。于时隆暑赫曦。而身体温暖色貌敷愉。光彩鲜洁香气充满。屈伸如恒。观者发心莫不惊叹。遂合殓于岩中。数旬之间香花散积。后忽失其所在。往者不见号慕转深。悲恋之声恸噎山谷。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山有古松。大士曾于松间愿度众生。以斧为誓。至今松木斧痕犹在。其饲虎之馀饭弃掷林间。化而为石。青白错杂可作数珠。谓之饭石。至今长存。灵异之迹不可纪极。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当萧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于婺州义乌县双林乡傅宣慈家示生。神光满室。厥相异常。稍长名翕字玄风。年十六纳刘氏妙光为室。产普建普成二子。时则梁之天监间也。年二十四。从其父渔于稽亭浦父有所获辄投之水中。父虽怒不恤也。世传以为愚。会有僧自天竺至。曰嵩头陀访之曰。我与汝同于毗婆尸佛所发愿。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因与之临水而照。见大士之影。圆光宝盖炽然具足。士笑曰。众生未度。我何以乐此哉。因栖隐于松山绝顶。躬耕以赡。尝说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或盗其所植物者。大士遇之。辄匿草中。投之筠笼使盛去。尽则偕众佣作夜则行道。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相与周旋。一日入定。前有光作首楞严三昧字。大通二年。估卖妻子获钱五万。以设无遮大会。时有慧集法师闻法解悟。以大士为弥勒应身。大士恐其惑众遽呵止之。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梁高祖曰。双梼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欲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者。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亡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者。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者。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今百姓。俱禀六斋。今闻皇帝崇法。欲伸论义。未遂襟怀。故遣弟子傅暀告白。暀因太乐令何昌投进。昌曰。慧约国师犹复置启。翕是国民又非长老。殊不谦卑。岂敢呈达。暀烧手御路以效诚恳。昌乃驰往同泰寺。询皓法师皓劝速呈。二月二十一日进书。帝览之。遽遣诏迎。既至。帝问。从来师事谁邪。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昭明太子问大士何不论义。曰菩萨所说。非长非短。而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复有何言。帝又问。何为真谛。曰息而不灭。帝曰。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有色故钝。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曰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帝曰居士大识礼。曰一切诸法。不有不无。帝曰。谨受居士来旨。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归空。百川丛注。不过于海。无量妙法。不出真如。如来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视一切众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帝默然。大士辞退。异日帝于寿光。殿请大士。讲金刚经。大士登座执拍板唱经成四十九颂。大同五年。奏舍宅于松山下。因双梼树而创寺。名曰双林。其树连理祥烟。周绕。有双鹤栖止。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取佛生日焚身供养。至日白黑六十馀人。代不食。烧身三百人。刺心沥血和香。请大士住世。大士悯而从之。承圣三年。复舍家资为众生。供养三宝而说偈曰。倾舍为群品。奉供天中天。仰祈甘露雨。流澍普无边。陈天嘉二年。大士于松山顶绕连理树行道。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数顾共语。为我补处也。其山忽起黄云。盘旋。若盖。因号云黄山时有慧和法师不疾而终。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大士悬知曰。嵩公兜率待我。决不可久留也。时四侧华木。方当秀实。欻然枯悴。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须慎三业。精勤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脱。常须忏悔。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寝床。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镇于此。弟子问灭后形体若为。曰山顶焚之。又问。不遂如何。曰慎勿棺敛。但垒甓作坛。移尸于上。屏风周绕。绛纱覆之。上建浮图。以弥勒像。处其下。又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师之发迹可得闻乎。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若传普敏者。文殊也。慧集者观音也。何昌者阿难也。是皆同来赞助我者。故大品经曰。有菩萨从兜率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言讫趺坐而终。寿七十有三。寻猛师果将到。织成弥勒像。及九乳钟留镇之。须臾不见。大士道具十馀事见在。晋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钱王遣使发塔。取灵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至府城南龙山建龙华寺寘之。仍以灵骨塑其像。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五十九【生卒】:499—534 【介绍】: 南朝梁琅邪人,字公嘏。王琳子。年十二,为国子生。十四举清茂,除秘书郎,迁太子洗马。与昭明太子萧统情兼师友,封永安侯。梁武帝普通初,北魏使刘善明来聘,锡预宴,共论经史,善明叹服。官至吏部郎中。
锡字公嘏,琳第二子。天监中为国子生,除秘书郎,历太子舍人洗马,封永安侯,除晋安王友。普通初转中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去职,时年二十四。中大通六年卒,赠侍中,谥曰贞子。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