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71—1145 【介绍】: 宋镇江丹阳人,字成季,一字逸叟。先本姓弘,避南唐讳改。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历国子博士、监察御史,进侍御史。王黼、蔡京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高宗时,累迁吏部尚书。自南渡后,法无见籍,吏随事立文,拟以旧法及续降指挥详定成《七司敕令》。以直言罢,复起知温州。卒谥文宪。有《净智先生集》、《杜甫诗注》。
洪拟(一○七一~一一四五),字成第,一字逸叟世称净智先生。本姓弘,其上世避南唐讳改洪。丹阳(今属江苏)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调忠正军节度推官。徽宗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出提举利州、福建路学事,通判郓州。历提举京西北、荆南、河北东路学事。宣和中为侍御史,以忤蔡京,出知海州。高宗建炎间为起郎,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复召为礼部尚书兼权吏部。罢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九年(一一三九),再知温州,未几复奉祠。十五年卒,年七十五。有《净智先生集》,已佚。《京口耆旧传》卷四、《宋史》卷三八一有传。今录诗八首。全宋文·卷三○五五
洪拟(一○七一——一一四五),字成季,一字逸叟,学者称净智先生,镇江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本姓弘,其先祖避南唐讳改。登绍圣元年进士甲科。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历提举利州路、福建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学事。宣和中为监察御史,进侍御史。时蔡京辈当朝,拟中立不阿,坐事出知桂阳军,改海州。高宗即位,起为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入为礼部尚书,迁吏部。绍兴三年罢。起知温州。绍兴十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文宪(一作文定)。著有《净智先生集》、《注杜甫诗》二十卷等。见《宋史》卷三八一本传,《嘉定赤城志》卷三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三。
人物简介
【生卒】:?—1568 【介绍】: 明贵州清平卫人,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将。以镇压龙许保、吴黑苗等起事,进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贵州。善用兵,在镇平定土官滋事及苗民起事多起,大小数百战,无不摧破。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卒,家无余资。为总兵官十七年,威镇边疆,称一时名将。
人物简介
【生卒】:1834—1865 【介绍】: 清广西藤县人。贫农出身。李秀成堂弟。咸丰元年加入太平军。天京内讧后,以善战为朝众所举,封侍天福、左军主将,主持皖南军务。参加枞阳会议,与陈玉成攻克庐州。攻溧阳,取句容,参加进攻第二次江南大营之役,以功封侍王。随即与李秀成东征,下丹阳、常州、苏州。又转战浙皖赣等地,一度进逼曾国藩祁门大营。天京陷后,转战闽粤,曾占领福建漳州。后入镇平汪海洋军中,为汪所害。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台湾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人物简介
黄守谦(1871~1927),字式垣,桃园中埔里人。幼入书房读书,文理学识蔚然可观。弱冠设塾授课,尤精通于诗学。日治后,入国语学校师范部就读,后任教于桃园公学校约二十年,再转任台北第三高女。黄氏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学通新旧,对地方教育贡献良多。曾主编《黄氏族谱》,为「桃园吟社」社员,亦喜参加诗社吟会。曾受佩绅章,为地方士绅。〖参考黄希隆、黄守谦《镇平。黄氏族谱》(文质公派。黄贵立),收于《台湾文献书目解题。族谱类》,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89年;《台湾日日新报》,「本社通信员黄守谦氏逝」,1927年5月2日,夕刊第四版;《台湾日日新报》,「守谦氏将安窀穸」,1927年5月3日,夕刊第四版;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10卷3期,1959年9月,页78;《桃园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桃园市志》,桃园:桃园市公所,2005年。〗黄氏投身教育数十年,目前所见诗作多发表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及《台湾教育会杂志》,亦刊载于《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南薰集》、《寿星集》、《开元寺徵诗录》、《环镜楼唱和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或抒怀写志、或感时忆旧,多与师友相关,由此或可勾勒黄氏交游网络,并一窥当时教育人事景象。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