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真谛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慧超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南朝梁僧。赵郡阳平人,本姓廉。八岁从沙门惠通出家,广采经部,外听诸大德讲座,能研习其深义。又善俳谐,工草隶,并能占相。梁武帝时为僧正。相传尝聚徒讲菩提心义,大力善神咸来受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廉姓。
其先赵郡阳平人。
避难于钟离之朝歌。
遂占籍焉。
八岁依临菑县建安寺慧通出家。
通颛朴无业术。
超祇顺罔怠。
尤勤听学。
虽风雨泥淖弗辞。
尝有胡僧。
见之嗟异曰。
不为五众师。
则为八州牧。
后南游住南涧寺。
僧宗授涅槃等经。
自是宿德名匠。
多所阅历。
而偏以无量寿命家。
吏部谢籥称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梁初诏授僧正。
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仪仗等。
以褒宠之。
且谓波若之义。
真谛所宗。
偏令化导。
故咨质锋起。
辨若悬河。
先尝聚徒。
讲菩提心义于都治。
夜见大力善神。
形甚都丽。
谓当异日率集同缘来听。
至是倏然满座容貌瑰异。
竟席便散。
莫有识者。
其感应如此。
然性好山水。
凡所至人觉。
翼从弥数里。
及见则超独杖屦而已。
猎者因为止息。
天监中。
诏受菩萨戒。
又请于慧轮殿讲净名经。
上躬听览。
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迁神于寺房。
寿腊史不载。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超。
姓廉氏。
赵郡阳平人。
中原丧乱。
避难于钟离之朝哥县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简静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岁出家。
从临番县建安寺沙门慧通。
通素无业术立行专朴。
超直心祇顺奉敬无怠。
而外听诸讲勤精学业。
时遇风雨艰辛泥路拥塞。
不以为辞。
尝寓坐有胡僧。
盖不测之人也。
一见嗟异曰。
斯人若不为五众之杰。
则为八州刺史。
兼叙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广采经部及以数论。
并尽其深义。
朗若贯珠。
名僧胜集稠人广坐。
纷纶飞伏雍容摸揩。
故早为皂白挹其高轨。
后南游江左住南涧寺。
僧宗见而善之。
受略槃等经。
开柘条绪略通幽致。
历阅众师多所参涉。
偏以无量寿命家。
吏部谢籥每称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谐。
尤能草隶兼习朱许。
又工占相。
齐历告终。
梁祚伊始。
超现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间声驰日下。
寻有别敕乃授僧正。
戒德内修威仪外洁。
凡在缁侣咸禀成训。
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声教所被。
五部宪章咸禀风则。
帝以般若之义真谛所宗。
偏令化导故。
咨质锋起悬辩若流。
又经聚徒都治讲菩提心义。
论谈之暇夜分未寝。
忽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
既而言曰。
当率集同缘。
共来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辞。
及就讲之辰倏然满坐。
容貌瑰异莫有识者。
竟席便散。
其感迹徵异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寻。
而翼从之声闻于数里。
山人怪视唯见超身。
射猎之徒莫不自息。
天监年中帝请为家僧。
礼问殊积。
初戒典东流。
人各传受。
所见偏执。
妙法犹漏。
皇明御宇掇采群经。
圆坛更造文义斯搆。
事类因果于此载明。
有诏令超受菩萨戒。
恭惟顶礼如法勤修。
上复斋居宣室。
梦其勤行戒品。
面申赞悦。
时共延美。
而超鸣谦蹈礼好静笃学。
从之游处未觌愠喜之仪。
加以形过八尺腰带十围。
雍容高步当时誉显。
帝又请于惠轮殿讲净名经。
上临听览。
未启庄严寺。
园接连南涧。
因搆起重房。
若鳞相及。
飞阁穹隆高笼云雾。
通碧池以养鱼莲。
构青山。
以栖羽族。
列植竹果四面成阴。
木禽石兽交横入出。
又罗列童侍雅胜王侯。
剖决众情。
一时高望。
在位二十馀年。
晚以陵谷互迁世相难恃。
因自解免闭房养素。
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迁神于寺房。
行路殒涕学徒奔赴。
凡厥丧事出皆天府。
门人追思德泽乃为立碑。
湘东王绎。
陈郡谢几卿。
各为制文俱镌墓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咸阳灵武程氏子。
戏聚沙塔。
志见幼年。
亲爱所缠。
晚从薙落。
时已二十六矣。
既获依止道原法师随觐孝文荐蒙降礼。
盖原师。
寔魏代之名匠云。
太和未偕至洛。
遇勒那三藏。
受禅法。
其于玄秘。
宿禀生知。
那奇之每曰。
心学东流。
能造诣者。
其斯人乎。
大统中。
周祖方总百揆。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又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言为世宝。
笃志住持。
其有法事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于奏议见之施行可。
昭玄三藏保定初。
诏升国三藏。
逮平荆梁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至京条以真谛妙宗。
质问所答文理舒畅。
南北贯通。
披决隐滞。
洞出情外。
皆伏其淹博。
一日忽语其徒曰。
江南某寺堂且崩压。
可急治香火诵观世音号。
以救之当是时。
扬都道俗数百人。
方法集一讲堂上。
闻东北有香气。
及伎乐声于是空堂趋出候听。
而堂随摧坏。
众幸无损。
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讣闻。
上哀恸即以其日。
窆于东郊门外。
仍诏有司置大福田寺图形于壁。
弟子昙相等。
树碑墓上。
义城公庾信制文。
释僧实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实。
俗姓程氏。
咸阳灵武人也。
幼怀雅亮。
清卓不伦。
尝与诸僮共游狡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乡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渐也。
亲眷爱结不许出家。
喻以极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实乃归焉。
随见孝文便蒙降礼。
大和末从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咨问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东夏。
味静乃斯人乎。
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
虽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调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
性少人事退迹为功。
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
清流林竹顾便忘返。
加又口绕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怀凤卵七处俱平。
奇相超伦有声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
听业未广而无问不明。
能勤整四仪静修三法。
可宪章于风俗。
足师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统中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轨量难模。
可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谈奏议事无不行。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
实当仁不让默而受之。
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
周氏有国重仰玄风。
礼异前朝受于归戒。
逮太祖平梁荆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送像至京。
真谛妙宗条以问实。
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杨都讲堂正论法集。
数百道俗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同共闻听。
堂欻摧坏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知实祐。
大送珍宝赐遗相续。
而实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三国事参至圣。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惊嗟人天变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图写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传灯不穷弥隆华实。
以业有从。
爰于墓所立寺。
还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大中兴寺释道安。
及义城公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程。
咸阳灵武人。
幼怀雅亮。
清卓不偷。
尝与诸僮共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知为信奉之渐。
亲眷爱结。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实往归焉。
随见孝文。
便蒙降礼。
大和末。
从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
咨问禅秘。
于是寻师问道。
备经循涉。
虽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禅林荣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关壤。
勤整四仪。
静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统中。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可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
为国三藏。
实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
送像至京。
真谛妙宗。
条以问实。
既而慧心潜运。
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
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扬都讲堂。
正论法席。
数百道俗。
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
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
同共闻听。
堂歘摧坏。
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如实祐。
大送珍宝。
锡遗相续。
而实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二国。
事参至圣。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当萧齐建武四年。
丁丑五月八日。
于婺州义乌县双林乡傅宣慈家示生。
神光满室。
厥相异常。
稍长名翕字玄风。
年十六纳刘氏妙光为室。
产普建普成二子。
时则梁之天监间也。
年二十四。
从其父渔于稽亭浦父有所获辄投之水中。
父虽怒不恤也。
世传以为愚。
会有僧自天竺至。
曰嵩头陀访之曰。
我与汝同于毗婆尸佛所发愿。
今兜率宫衣钵见在。
何日当还。
因与之临水而照。
见大士之影。
圆光宝盖炽然具足。
士笑曰。
众生未度。
我何以乐此哉。
因栖隐于松山绝顶。
躬耕以赡。
尝说偈曰。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或盗其所植物者。
大士遇之。
辄匿草中。
投之筠笼使盛去。
尽则偕众佣作夜则行道。
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
相与周旋。
一日入定。
前有光作首楞严三昧字。
大通二年。
估卖妻子获钱五万。
以设无遮大会。
时有慧集法师闻法解悟。
以大士为弥勒应身。
大士恐其惑众遽呵止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梁高祖曰。
双梼树下。
当来解脱。
善慧大士。
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欲条上中下善希。
能受持其上善者。
略以虚怀为本。
不著为宗。
亡相为因。
涅槃为果。
其中善者。
略以治身为本。
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
果报安乐。
其下善者。
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
普今百姓。
俱禀六斋。
今闻皇帝崇法。
欲伸论义。
未遂襟怀。
故遣弟子傅暀告白。
暀因太乐令何昌投进。
昌曰。
慧约国师犹复置启。
翕是国民又非长老。
殊不谦卑。
岂敢呈达。
暀烧手御路以效诚恳。
昌乃驰往同泰寺。
询皓法师皓劝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进书。
帝览之。
遽遣诏迎。
既至。
帝问。
从来师事谁邪。
曰从无所从。
来无所来。
师事亦尔。
昭明太子问大士何不论义。
曰菩萨所说。
非长非短。
而广非狭。
非有边。
非无边。
如如正理。
复有何言。
帝又问。
何为真谛
曰息而不灭。
帝曰。
若息而不灭。
此则有色。
有色故钝。
若如是者。
居士不免流俗。
曰临财无苟得。
临难无苟免。
帝曰居士大识礼。
曰一切诸法。
不有不无。
帝曰。
谨受居士来旨。
曰大千世界。
所有色象。
莫不归空。
百川丛注。
不过于海。
无量妙法。
不出真如。
如来何故。
于三界九十六道中。
独超其最视一切众生。
有若赤子。
有若自身。
天下非道不安。
非理不乐。
帝默然。
大士辞退。
异日帝于寿光。
殿请大士。
讲金刚经。
大士登座执拍板唱经成四十九颂。
大同五年。
奏舍宅于松山下。
因双梼树而创寺。
名曰双林。
其树连理祥烟。
周绕。
有双鹤栖止。
太清二年。
大士誓不食。
取佛生日焚身供养。
至日白黑六十馀人。
代不食。
烧身三百人。
刺心沥血和香。
请大士住世。
大士悯而从之。
承圣三年。
复舍家资为众生。
供养三宝而说偈曰。
倾舍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无边。
陈天嘉二年。
大士于松山顶绕连理树行道。
七佛相随。
释迦引前。
维摩接后。
唯释尊数顾共语。
为我补处也。
其山忽起黄云。
盘旋。
若盖。
因号云黄山时有慧和法师不疾而终。
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大士悬知曰。
嵩公兜率待我。
决不可久留也。
时四侧华木。
方当秀实。
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
示众曰。
此身甚可厌恶。
众苦所集。
须慎三业。
精勤六度。
若坠地狱。
卒难得脱。
常须忏悔。
又曰。
吾去已。
不得移寝床。
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
镇于此。
弟子问灭后形体若为。
曰山顶焚之。
又问。
不遂如何。
曰慎勿棺敛。
但垒甓作坛。
移尸于上。
屏风周绕。
绛纱覆之。
上建浮图。
以弥勒像。
处其下。
又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
师之发迹可得闻乎。
曰我从第四天来。
为度汝等。
次补释迦。
若传普敏者。
文殊也。
慧集者观音也。
何昌者阿难也。
是皆同来赞助我者。
故大品经曰。
有菩萨从兜率来。
诸根猛利。
疾与般若相应。
即吾身是也。
言讫趺坐而终。
寿七十有三。
寻猛师果将到。
织成弥勒像。
及九乳钟留镇之。
须臾不见。
大士道具十馀事见在。
晋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
钱王遣使发塔。
取灵骨一十六片。
紫金色及道具至府城南龙山建龙华寺寘之。
仍以灵骨塑其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会稽上虞颜氏。
学年。
事季父僧广为师入道。
广律行。
盖当时之领袖也。
韶材具峻整。
昉游都。
即还乡受戒。
护持严谨。
如擎油钵。
沙门道林请留以开导乡土。
即梦韶舌相长广而欲中断。
因悔前失。
劝之使再出都邑弘化。
始绍庄严旻公遗绪。
次禀龙光僧绰。
盖亦开善璚公之裔也。
末又探习三藏。
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
遂讲大品。
听者溢道。
后还晋陵建元等寺敷演。
解冠群英。
韶性嗜禅寂。
每愿年将四十。
便罢法席。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向。
时年已三十有九矣。
会建元寺主。
临终遣言。
传法于韶。
于是坐堂上教授。
无所辞让。
梁简文邵陵岳阳王等。
承禀训诲。
尤加钦重。
季世浇薄。
乃往豫章。
授余豫州黄司空等菩萨戒法。
适遇外国三藏真谛谈论。
叹曰。
吾行天下多矣。
至如斯人诚未易得。
为翻金光明经唯识论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天嘉四年。
慧藻同泰道伦辈。
二百许人。
具疏连署。
请于会稽白马寺长讲。
且十年而韶亦老矣。
俾慧藻嗣领徒众。
而宴坐瓦棺。
蹈初志也。
沙门智顗。
请述前业。
固以疾辞。
其馀赴应。
兹不复录。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
右胁卧终于开善寺。
其月十六。
窆于钟山独龙冈。
寿七十六。
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馀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王等经。
遍数不记。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警韶。
姓颜氏。
会稽上虞人。
学年入道。
事叔僧广以为师范。
广律行贞严。
当时领袖。
初韶游都听讲。
便能清论。
年登冠肇还乡受戒。
护持奉信如擎油钵。
有沙门道林。
请留乡土。
乃梦韶舌相广长。
而欲将断。
既寤深惟。
留恋斯成坠失。
愧悔前请便劝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
即庄严旻公之遗绪也。
次禀龙光僧绰。
乃是开善琼支末。
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讲大品经。
味法当时磨肩溢道。
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
解冠群宗。
韶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
时年三十有九。
为建元寺讲主。
临终遗令传法。
韶遵崇馀烈即坐演之。
受业之宾有逾师保。
梁简文邵陵及岳阳等。
大相钦重归承训诲。
从危难后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将通道务。
时逢豫州黄司空等。
素情所仰请为戒师。
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
解该大小行摄自他。
一遇欣然与共谈论。
叹曰。
吾游国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朝授晚传。
夜闻晨说。
世谚。
泻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梁乐阳王于荆立位。
遣信远迎。
楚都弘法。
韶念报地之重。
来敕遂乖。
陈武定天文皇嗣业。
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
戒范承仰优礼弥隆。
天嘉四年有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馀人。
连署请韶。
长讲于白马寺。
广弘传化十有馀年。
既登耳顺。
便令慧藻续讲。
躬往瓦官宴坐少时。
法门深妙。
时沙门智顗。
定慧难踰人神颇测。
静叹精利事等夙成。
共诸前学频请重讲。
留意绵久以疾辞之。
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
龙光寺中广敷成实。
亦得数年成诸学肆。
未辞朽老归志山林。
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馀载。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
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
所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
繁乱不纪广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99 【介绍】: 南朝陈僧。丹阳人,俗姓陶。专攻律学,住扬都奉诚寺。陈宣帝时敕受大律都,僧尼从之受戒者达三千余众。著有《律义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
丹阳人。
母齐中书阮韬女。
文始在娠。
梦梵僧以松枝授之曰。
与汝子男。
为麈尾。
及生。
骨气视他有异。
年十五。
师宝田寺沙门智成。
受具之后。
即依奉诚僧辩。
学十诵。
复归大明彖公下。
通练诸部。
梁大同七年。
诏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以灵味瓦棺等寺奏请也。
时陈郡殷钧为檀越。
听众二百。
成规肃然。
属梁季。
祸难荐作。
乃避地闽中。
而僧宗法准皆执卷请益。
真谛三藏亦同止晋安。
故讲译交会。
而法门增气矣。
屠沽变业。
渔猎革心。
内众资身之具。
于是备焉。
逮陈氏有国。
徒侣益进。
宣帝尝用兵淮淝。
诏僧尼餫饟。
以纾民力。
文因谏曰。
君子以礼义为国。
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
岂礼义哉。
且启敌人觊觎之心。
陛下今日宁欲以效宇文之酷乎。
宇文之废灭三宝。
是自废灭也。
祚促禄穷。
行当见之。
乃停罢前诏。
尚书令济阳江总尤忻慕。
阅旬日辄造房访道。
隋兴宪章颓弛。
仍赖文以振励云。
玺书为褒勉。
前后州将皆尊仰。
年德。
脩敬罔怠。
柱国武山公郭衍。
每躬𢹂妻子。
诣寺斋会。
请敷畅。
负笈来受。
动盈千数。
开皇十九年。
二月二十日。
终。
于所住寺。
寿九十一。
窆寺之南山东垄。
直辩律师墓。
平生讲十诵。
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
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
各有差。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弟子得戒者。
三千馀人。
得法者则道志法成为拔萃。
昔文梦。
钓海获二大鱼。
心独异之。
以询建初琼上人。
琼曰斯吉兆也。
后必有二龙。
传公业者。
志才解优美。
太尉晋王礼敬之。
待为家僧。
仁寿间。
慧日道场释法论。
为文树碑。
以表其墓。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文。
姓陶。
丹阳人。
母齐中书完韬女也。
怀文之始梦睹梵僧。
把松枝而授曰。
尔后诞男与为麈尾。
及文生也卓异恒伦。
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
以为师傅。
既受具后专讲玄津。
以戒足分为五乘。
律检开成七众。
岂止通衢生死。
亦乃组辔道场。
义须先精方符佛意。
值奉诚僧辩。
威德冠众解行高物。
传业之盛独步江表。
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
文初依辩学。
后归彖下。
十诵诸部罔弗通练。
以梁大同七年。
灵味凡官诸寺启敕。
请文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陈郡殷均为之檀越。
故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
属梁末祸难。
乃避地于闽下。
复光岭表。
时僧宗法准。
知名后进。
皆执卷请益。
又与真谛同止晋安。
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
边俗信心于斯风革。
酒家毁其柞器。
渔者焚其罟网。
僧尼什物于是备焉。
有陈驭宇江海廓清。
讲授门徒弥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准淝。
一战不功千金日丧。
转输运力遂倩众僧。
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
乃格词曰。
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
君子为国必在礼义。
岂宜以胜福田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敌轻汉。
亦恐致罪尤深。
有敕许焉。
事即停寝。
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
理众摈罚咸符时要。
尚书令济阳江总。
𡺍道造房无爽旬月。
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
法位宜升众望悦矣。
大隋革运别降纶言。
既屏僧司宪章律府。
大军之后荆棘攸生。
十滥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寻得无声深。
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
稊莠绝青田之秽矣。
前后州将。
甫及下车。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国武山公郭衍。
祇敬倍常。
躬携妻子到寺檀舍。
盛设法斋请敷律题。
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
听侣千馀罔不嗟服。
以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迁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东垄。
与辩律师墓相望。
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
戒品圆净处断明白。
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
众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旧趾。
讲十诵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学门传贵以为口实。
僧尼从受戒者三千馀人。
学士分讲者。
则宝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觉等。
惟道志法成。
双美竹箭拥徒建业。
文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
心甚异之。
及于东安寺讲。
麈尾才振两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询建初琼上。
乃曰。
斯告之先见。
必有二龙传公讲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优。
大尉晋王。
家僧礼待。
以仁寿之岁。
志为树碑内。
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
不详所出。
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
时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恺等诣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
梁代天竺沙门真谛
流寓岭南。
泰偕宗恺等事之。
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
传译于制旨寺。
陈太建三年。
讲所译新经于建邺。
惊异时众。
会彭城静嵩来扣。
泰为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见嵩传。
慧恺曹姓。
义理淹博。
词力尤殷赡。
译事。
每恨相见之晚。
住广州显明寺。
房中。
讲俱舍论。
光大间。
僧宗法准法忍等。
求学。
为讲摄论。
与获听受请恺于智慧寺。
讲俱舍。
至业品疏第九卷。
遘疾不救。
明年春。
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
恺之叔子也。
少随恺入南中。
既善摄论。
兼承诸部。
晚住江都。
尝以章甫缝掖。
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
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恺所赏识。
故恺之亡。
抚膺哀恸。
率敷尼等十有二人。
于法准房。
传香火。
誓弘摄舍。
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
从究涅槃论。
仅得叙分。
而哿以疾殂。
乃专讲摄论。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住杨都大寺。
与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有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为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泰遂与宗恺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于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泰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又与泰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泰还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故泰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会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宗。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泰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泰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住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恺后延
还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起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宗等又请恺。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明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及恺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灭法。
避地归陈。
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鹤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寻宗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568 【介绍】: 南朝陈时僧。
江都人,俗姓曹。
初与法泰等同往广州奉祈真谛
恺以实学且能撰文,乃与真谛对译《摄论》,阅七月,文疏并成。
后又对译《俱舍论》,仅十月,而成文疏八十三卷。
陈废帝光大二年,于智慧寺开讲《俱舍论》,至八月讲未毕卒。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恺,扬州人,梁末之岭南。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牟氏。
其先涪陵人。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蜀。
以涪陵獽三百家随军。
因止于广汉之金渊山谷间。
其子孙遂家焉。
崖幼岐嶷。
寡言笑。
绝戏弄。
饮水必加拜。
尝终日坐。
谛观不瞬。
或问其故。
曰我念此身可恶耳。
后当烧之。
及长。
殊刚正。
一日与人捕鱼而分之。
投己得者于水。
曰杀非好业。
我今誓当痛断矣。
遂焚弃其具。
并辍猎。
又见异蛇。
首尾皆赤。
始长尺馀大二寸许。
顷之忽长踰丈。
而大约五六尺。
从诸獽所开陂塘中。
倏尔升云而灭。
众骇惧。
崖曰无惧也。
但断杀业可耳。
且劝尽废池堰蓄鱼之地。
众犹未许。
俄而堤防决坏。
如所戒云。
出家依悉禅师。
尤勤谨。
玄冬之月。
禅师命火温足。
崖炽大炉于前。
禅师责其多。
则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多。
情性若此。
何曰得道。
禅师因使置手火中。
即应声爇一指无难色。
禅师阴异之。
他日诸弟子共。
推著烟焰中。
虽成疮。
欣笑自如。
禅师谓曰。
汝如此。
莫惑乱百姓否。
曰诸佛苦身成道。
而况某乎。
苟获薙落一日足矣。
禅师遂自为薙落。
然觉易甚如呼善来。
禅师即置刀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崖谩谦谢而已。
自是神化䆮显。
弘济颇多。
年踰七十。
心力尚强。
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大逵中。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焰且炽。
或问其痛否。
曰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由痛。
人有疑其得心疾者。
曰盍治诸。
答曰。
身皆空耳。
安用治。
又问。
根大有对何谓空。
答四大五根。
复何所住。
孝爱寺兑法师。
见解通畅。
闻崖如此。
乃率弟子礼敬。
施以衣物。
退谓众曰。
崖于般若。
真有悟入。
非徒口说而已。
人因竞以菩萨称之。
道俗四集。
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
火将及掌。
骨髓上沸。
火且灭矣。
遽又以右手残指。
挑发其焰。
或问。
其何自苦如此。
答以众生不行忍故。
欲劝发耳。
方其烟焰之盛。
两臂炽然。
崖则不动颜色。
说法勉励。
行慈断杀。
复为四众诵经。
至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有怠者。
崖顾曰。
末劫轻慢。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我在山中。
初不识字。
今闻经教。
句句与心相应。
故烧身手令生信重。
不然此手岂樵头耶。
于是士女数万围绕。
崖澄心中坐自若。
忽微雨沾濡。
即敛念入定。
而云散月明如旧。
掌骨五枚既烬。
俄而挺然俱出。
各长三寸。
洁白可爱。
众佥曰。
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崖遂以口啮拔所生之骨。
吐于众前曰。
可为塔也。
七月十四日。
有声如地陷天裂。
莫不震骇复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于空中。
顷之而息。
或问其故。
答曰。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故现此相。
间使治办供具。
乃于成都县东南。
积薪为楼。
高数丈。
上作乾麻小室。
以油润之。
孝爱寺导禅师。
施六度锡杖。
并紫帔。
犍为僧渊施班衲。
于时远近奔凑。
财弊山积。
初亦莫知二德之施物也。
十五日旦。
崖谓侍者法陀曰。
汝取锡杖紫帔班衲来。
即乘舆造焚所。
时道俗数十万。
拥舆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无哭也。
遂升高座说法。
时复举目望楼室独笑已。
而右胁寝。
气息都尽。
状若木偶。
歘起曰。
时至矣。
因下座白众曰。
佛法难值。
宜共护持。
竟徐步至楼下。
绕旋三匝。
遍礼四门。
既升而俯告四众曰。
请一心念摩诃般若。
相助起楼。
檀越王撰。
意以为我起楼。
以烧菩萨。
我宁不得罪哉。
崖默知之。
呼撰上楼臂摩撰顶曰。
汝勿以起楼得罪而忧。
乃所以获福也。
趣命下火。
众皆拱手莫敢前。
置炬于地。
崖自以臂挟炬。
烧室西北。
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
赫然炽合。
崖于烈焰中弃炬设礼。
比二拜身面焦坼。
复欲作礼。
则身踣炭上矣。
须臾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所馀惟心肝肠肾而已。
心独赤湿通润。
诸物势不可坏。
遂益薪四十车。
以煅炼之。
徒见肠肾卷缩而心略不变。
乃命收藏以待埋葬。
盖菩萨畴昔。
每答问者曰。
我身可尽。
心则常存也。
闻者以为此谓精神耳。
精神岂有消烁时哉。
且崖殁后。
灵迹尤多。
大槩皆拔苦予乐慈悲化也。
兹不详录。
姑录一二。
以见其死生之际云。
孝爱寺僧佛兴者。
饮啖随俗。
后崖举事感之。
发愿断酒肉。
至晚归寺。
见金色人语曰。
汝能断肉。
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则食一切众生肉。
一切众生即父母眷属肉也。
必欲食者。
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其将化时。
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答曰。
众生有相故痛。
问菩萨常云。
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否。
答既发心代受。
何以不得。
问众生罪熟。
各自受苦。
菩萨自烧。
何由可代。
答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普法师曰。
二家共论大义。
终未之决。
其一以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所缘。
智是能缘。
其一以除妄息倒。
即是真谛
二说其何者为当。
崖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故。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
本无异相。
若然者菩萨。
则释迦观音耶。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众生苦。
愿令成佛。
海曰。
先佛何故。
早得成佛。
答先佛一时众生度已尽也。
问药王等圣。
何故亦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是将与先佛殊途矣。
答前时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
如将落花。
其应对皆此类。
座中有疑崖非圣人者。
崖乃的呼其人之姓名曰。
诸佛应世无定形。
或作疾病丑陋。
畜生异类。
愿檀越毋妄生轻慢心也。
举火之次。
皆睹瑞相。
或圆盖覆崖。
有三道人。
趺坐盖上。
或五色光。
如人形像。
处麻室四门者。
或柴楼上光如日轮。
然并雨华。
大小非一。
又闻天鼓。
殷殷深远。
久之𮠁县人。
于𮠁江边。
见崖于空中乘油络舆。
从五六百僧。
隐隐西没。
及心舍利之至宝国寺。
复有光。
如华丛状。
明烛庭宇。
阿迦腻吒寺僧慧胜抱疾。
自以不见胜缘。
心殊怅快。
忽梦崖将一沙弥。
帕裹三斛许香。
并以檀屑分四聚。
绕胜爇之。
胜怖曰凡夫耳。
未能焚身也。
崖曰无怖。
用薰病也。
即觉爽健。
因请现瑞。
答曰。
我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所谓崖者诡名耳。
一日设会。
胜唱曰。
潼州道俗见瑞福重故也。
我等不见。
则障厚可知。
于是二百许人即应声。
见天华如雪。
缤纷满空。
皆黄金色。
明净耀目。
大七寸盘许。
自朝至午乃止。
取之者。
虽缘木升屋。
皆飞去不可得。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僧崖。
姓牟氏。
祖居涪陵。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
随军平讨。
因止于广汉金渊山谷。
崖即其后也。
而童幼少言不杂俳戏。
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
或谛视不瞬。
坐以终日。
人问其故。
答曰。
是身可恶。
我思之耳。
后必烧之。
及年长从戎。
毅然刚正。
尝随伴捕鱼。
得己分者用投诸水。
谓伴曰。
杀非好业。
我今举体皆现生疮。
誓断猎矣。
遂烧其猎具。
时獽首领数百人。
共筑池塞。
资以养鱼。
崖率家僮往彼观望。
忽有异蛇长尺许。
头尾皆赤。
须臾长大乃至丈馀。
围五六尺。
獽众奔散。
蛇便趣水。
举尾入云。
赤光遍野。
久之乃灭。
寻尔众聚。
具论前事。
崖曰。
此无忧也。
但断杀业。
蛇不害人。
又劝停池堰。
众未之许。
俄而堤防决坏。
时依悉禅师。
施力供侍虽充驱使而言语讷涩举动若痴。
然一对一言时合大理。
经留数载无所异焉。
至玄冬之月。
禅师患足冷。
命之取火。
乃将大炉炎炭。
直顿于前。
禅师责之曰。
痴人何烦汝许多火。
乃正色答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热。
孰是痴人。
情性若斯何由得道。
禅师谓曰。
汝不畏热。
试将手置火中。
崖即应声将指置火中。
振吒作声。
卒烟涌出。
都不改容。
禅师阴异之。
未即行敬。
又以他日。
诸弟子曰。
崖耐火。
共推之火炉。
被烧之处皆并成疮。
而忻笑自如。
竟无痛色。
诸弟子等具咨禅师。
禅师唤来谓曰。
汝于此学佛法。
更莫漫作举动或乱百姓。
答曰。
若不苦身焉得成道。
如得出家一日便足。
禅师遂度出家。
自为剃发。
但觉鬓须易除犹如自落。
禅师置刀于地。
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
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崖谦谢而已。
既法衣著体。
四辈尊崇归命输诚。
无所吝惜。
或有疾病之处。
往到无不得除。
三十年间大弘救济。
年踰七十心力尚强。
以周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路首。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有问烧指可不痛耶。
崖曰。
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所痛。
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
或有问曰。
似有风疾。
何不治之。
答曰。
身皆空耳。
知何所治。
又曰。
根大有对。
何谓为空。
答曰。
四大五根复何住耶。
众服其言。
孝爱寺兑法师者。
有大见解。
承崖发迹。
乃率弟子数十人往彼礼敬。
解衣施之顾大众曰。
真解波若非徒口说。
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火次掌。
骨髓沸上涌。
将灭火焰。
乃以右手残指。
挟竹挑之。
有问其故。
崖曰。
缘诸众生不能行忍。
今劝不忍者忍不烧者烧耳。
兼又说法劝励。
令行慈断肉。
虽烟焰俱炽以日继夕并烧二手。
眉目不动。
又为四众说法诵经。
或及诸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或心怠。
私有言者。
崖顾曰。
我在山中初不识字。
今闻经语。
句句与心相应。
何不至心静听。
若乖此者则空烧此手。
何异樵头耶。
于是大众懔然莫不专到。
其后复告众曰。
末劫轻慢心转薄淡。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今为写大乘经教故烧手灭身。
欲令信重佛法也。
阖境士女闻者皆来绕数万匝。
崖夷然澄静。
容色不动。
频集城西大道。
谈论法化。
初有细雨殆将沾渍。
便敛心入定。
即云散月明。
而烧臂掌骨五枚如残烛烬。
忽然各生并长三寸。
白如珂雪。
僧尼佥曰。
若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崖乃以口啮新生五骨。
㧋而折之。
吐施大众曰。
可为塔也。
至七月十四日。
忽有大声状如地动天裂。
人畜惊骇。
于上空中或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
少时还息。
人以事问崖曰。
此无苦也。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可办供具。
时孝爱寺导禅师。
戒行清苦耆年大德。
舍六度锡杖并及紫被赠崖。
入火揵为。
僧渊远送班纳。
意愿随身。
于时人物諠扰。
施财山积。
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
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陀曰。
汝往取导师锡杖紫被及纳袈裟来为吾著之。
便往造焚身所。
于时道俗十馀万众拥舆而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
义无哭也。
便登高座为众说法。
时举目视于薪𧂐。
欣然独笑。
乃倾右胁而寝。
都无气息。
状若木偶。
起问曰。
时将欲至。
仍下足白僧曰。
佛法难值宜共护持。
先所积柴叠以为楼。
高数丈许。
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润之。
崖缓步至楼。
绕旋三匝。
礼拜四门便登其上。
冯栏下望令念般若。
有施主王撰惧曰。
我若放火便烧圣人。
将获重罪。
崖阴知之。
告撰上楼。
臂摩顶曰。
汝莫忧造楼得罪。
乃大福也。
促令下火。
皆畏之置炬著地。
崖以臂挟炬。
先烧西北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赫然炽合。
于盛火中放火设礼。
比第二拜。
身面焦炘。
重复一礼。
身踣炭上。
及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惟心尚存。
赤而且湿。
肝肠脾胃犹自相连。
更以四十车柴烧之。
肠胃虽卷。
而心犹如本。
兑法师乃命收取葬于塔下。
今在宝园寺中。
初未烧前。
有问者曰。
菩萨灭度愿示瑞相。
崖曰。
我身可尽心不坏也。
众谓心神无形不由烧荡。
及后心存。
方知先见留以一心之不朽也。
然崖自生及终。
频现异相。
有数十条。
曾于一家将欲受戒。
无何笑曰。
将舍宝物生疑虑耶。
众相推问。
有杨氏妇欲施银钗。
恐夫责及。
因决舍之。
有孝爱寺僧佛与者。
偏嗜饮啖流俗落度。
随崖舆后。
私发愿曰。
今值圣人誓断酒肉。
及返至寺见黄色人曰。
汝能断肉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即食一切众生肉。
若又食者。
即食一切父母眷属肉矣。
必欲食者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曰。
有六时念善大好。
若不能具一时亦好。
如是一念其心亦好。
皆能灭恶也。
见其言词真正音句和雅。
将欲致问。
不久而灭。
于是佛与翘心精进绕塔念诵。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观其感被皆崖力也。
初登柴楼。
沙门僧育在大建昌寺门。
见有火光高四五丈广三四丈。
从地而起。
上冲楼边。
久久乃灭。
又初焚日。
州寺大德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崖曰。
众生有相故痛耳。
又曰。
常云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不。
答曰。
既作心代受。
何以不得。
又曰。
菩萨自烧。
众生罪熟各自受苦。
何由可代。
答曰。
犹如烧手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时普法师又问曰。
二家共诤大义。
终莫之决。
一云。
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缘境。
智是能缘。
一云。
除倒息妄即是真谛
何者为定。
崖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本无异相。
若如此者。
菩萨即释迦观音。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苦众生。
愿令成佛耳海曰。
前佛亦有此愿。
何故早已成佛。
答曰。
前佛度一时众生尽也。
又问。
药王等圣。
何故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而救众生。
是则前佛殊堕。
答曰。
前段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如将落之花也。
故其应对一时。
皆此之类。
乃谓侍者智炎曰。
我灭度后。
好供养病人。
并难可测其本。
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恭敬。
此是实行也。
坐中疑崖非圣人者。
乃的呼其人名曰。
诸佛应世形无定方。
或作丑陋诸疾乃至畜生下类。
檀越慎之勿妄轻也。
及将动火也皆睹异相。
或见圆盖覆崖。
有三道人处其盖上。
或见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门者或见柴楼之上如日出形并两诸花。
大者如两斛兜许。
小者钟乳片。
五色交乱纷纷而下。
接取非一。
枨触皆消。
又闻大鼓磤磤深远。
久久方息。
及崖灭后。
郫县人于郫江边。
见空中有油络舆。
崖在其上。
身服班纳黄。
偏袒紫被捉锡杖。
后有五六百僧。
皆罩竹伞乘空西没。
又潼州灵果寺僧慧策者。
承崖灭度。
乃为设大斋。
在故市中。
于食前忽见黑云从东南来翳日荫会。
仍两龙毛五色分明长者尺五短犹六寸。
又雨诸花幡香烟满空缤纷。
大众通见。
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
皆见花丛含盛。
光荣庭宇。
又阿迦腻吒寺僧慧胜者。
抱病在床。
不见焚身。
心怀怅恨。
梦崖将一沙弥来。
帕裹三斛许香并檀屑。
分为四聚以绕于胜。
下火焚香。
胜怖曰。
凡夫耳。
未能烧身也。
崖曰。
无怖用熏病耳。
煨烬既尽即觉爽健。
又请现瑞。
答曰。
我在益州诡名崖耳。
真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胜从觉后。
力倍于常。
有时在于外村。
为崖设会。
胜自唱导曰。
潼州福重。
道俗见瑞。
我等障厚都无所见。
因即应声。
二百许人悉见天花如雪纷纷满天映日而下。
至中食竟。
花形渐大如七寸盘。
皆作金色。
明净耀日。
四众竞接都不可得。
或缘树登高。
望欲取之。
皆飞上去。
又成都民王僧贵者。
自崖焚后举家断肉。
后因事故将欲解素。
私自评论。
时属二更。
忽闻门外唤檀越声。
比至开门见一道人。
语曰。
慎勿食肉。
言情酸切。
行啼而去。
从后走趁。
似近而远。
忽失所在。
又焚后八月中。
獽人牟难当者。
于就峤山顶行猎。
搦箭声弩举眼望鹿。
忽见崖骑一青麖。
猎者惊曰。
汝在益州已烧身死。
今那在此。
崖曰。
谁道许诳人耳。
汝能烧身。
不射猎得罪也。
汝当勤力作田矣。
便尔别去。
又至冬间。
崖兄子于溪中忽闻山谷喧动。
若数万众。
举望见崖从以两僧。
执锡杖而行。
因追及之。
欲捉袈裟。
崖曰。
汝何劳捉我。
乃指前鸡猪曰。
此等音声皆有诠述。
如汝等语。
他人不解。
馀国言音汝亦不解。
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为恶业故受此形。
汝但力田莫养禽畜。
言极周委。
故其往往现形豫知人意。
率皆此也。
具如沙门忘名集。
及费氏三宝录。
并益部集异记。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诗2首,小传云:“慧侃,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姓汤,住蒋州大归善寺。”按此小传节录自《续高僧传》卷三四,传末云:“以大业元年(605)终于蒋州大归善寺,春秋八十有二。”其生年应为公元524年。终其一生,并未入唐。《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晋陵曲阿汤氏子。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尤神异。
世莫能测。
然于尊像。
事之如生。
见立像不敢坐。
劝人必造坐像。
行遇困厄。
救济不遗力。
尝见群猪被缚。
和因唱曰。
解脱首楞严。
缚辄自解。
猪逸去。
主亦从而放之。
苟众所会聚。
则为说法开寤。
晚年至邺盛化。
归向之徒。
颂其德至今。
竟卒于邺。
将卒。
有问其所證者。
曰吾得善根成熟耳。
侃初于和。
固有所传授。
后往岭南。
真谛专精禅寂。
岁晚住栖霞寺。
又往扬都偲法师所。
偲素知其行业。
礼接之。
将别。
请现神力。
侃曰。
许复何难。
即出臂窗中。
长数十丈。
取齐熙寺佛殿额。
持还房中。
谓偲曰。
吾第恐世人惊异。
故不屑为也。
大业初。
卒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二。
将卒之日。
忽掷三衣幞于堂上曰。
还汝众僧三衣。
吾今死已。
遽闭房入。
众愕然。
起追视之。
但白骨一具。
跏趺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慧侃。
姓汤。
晋陵典河人也。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灵通幽显。
世莫识其浅深。
而翘敬尊像。
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前坐。
劝人造像惟作坐者。
道行遇诸因厄无不救济。
或见被缚之猪。
和曰解脱首楞严。
猪寻解缚。
主因放之。
自尔偏以慈救为业。
大众集处辄为说法。
皆随事赞引即物成务。
众无不悟而归于道。
末往邺下大弘正法。
归向之徒至今流咏。
临终在邺。
人问其所获。
云得善根成熟耳。
侃奉其神化积有年稔。
众知灵异初不广之。
后往岭南归心真谛
因授禅法专精。
不久大有深悟。
末住栖霞。
安志灵静。
往还自任不拘山世。
时往杨都偲法师所。
偲素知道行。
异礼接之。
将还山寺。
请现神力。
侃云。
许复何难。
即从窗中出臂。
长数十丈。
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将还房中。
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
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以大业元年。
终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侃终日。
以三衣襆遥𢱍堂中自云。
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就而撼之铿然不散。
神僧传·卷第五
释慧侃。曲阿人也。住蒋州大归善寺。灵通幽显世莫识之。而翘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见立像不敢辄坐。劝人造像唯作坐者。后往岭南修禅法。大有悟解。住栖霞时尝往扬都谒偲法师。偲异礼接之。将还山偲请现神力。侃即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因语偲云。世人无远识见多惊异。故吾所不为耳。大业元年终于大归善寺。初侃终日以三衣还众僧。吾今死去。徒众好住。便还房内。大众惊起追之。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撼之锵然不散。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