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灿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全(一一一四~一一六九),号无庵,俗姓陈,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先从道川出家,后依佛智。初说法于宜黄之台山,移白杨西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居虎岩寺,后主湖州道场。乾道五年卒,年五十六。为南岳下十六世,丹霞佛智蓬庵端裕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元至正《昆山郡志》卷五有传。今录诗二十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全字无庵。
昆山陈氏子。
生有伟质温粹不凡。
幼请父母从道川禅师为僧。
参请精勤志明大事。
一日行静济寺殿前。
偶触首于柱忽大悟。
旁观者见其光彩飞动而不自知。
自此遍游名山业席。
道价日益。
乾道中将示寂。
众求遗偈。
师瞪目下视。
众又请。
遂援笔书无无二字端坐而逝。
阇维得舍利五色。
塔于金斗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法全禅师者。姑苏人也。姓陈氏。号无庵。早岁父携见东斋川和尚。川熟视曰。若能从我乎。全欣然膝地请名。其父奇之。遂舍断发。及游方。所至正大。人不易就。依佛智于虎丘。每入室。智以狗子无佛性话问之。全结舌。但见棒如雨。喝如雷。益迷闷。不知所以。频背众求示。佛智叱之。一日闻僧举五祖颂云。赵州露刃剑。忽惊汗下。趋呈智曰。鼓吹轰轰袒半肩。龙楼香喷益州船。有时赤脚弄明月。踏破五湖波底天。智乃肯之。然全所抱慎重。人莫知者。及佛智补灵隐。以全首众。林下知名。或以大刹请全主持。不应。每蹙额叹曰。古断臂以求安心。今卖身以要续祀。吾道殆哉。明矣。久之佛智以年迈。归西华旧隐。全始说法安吉道场。乃拈拄杖云。汝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楖栗。到处行脚。勘验诸方。更来者里觅个甚么。才轻轻拶著。便道天台普请。南岳游山。我且问汝。还曾收得大食国宝刀么。切忌口衔羊角。又曰。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以杖横案云。三祖大师变作马面夜叉。游遍四大部洲。却来山僧手里呈身。元来只是一条黑漆拄杖。还见么。直饶见得。入地狱如箭射。乾道己丑秋。有疾医至。全乃让之曰。为一幻躯。求良医。觅隹穴。是可忍乎。竟尔告寂。众泣求偈语。全大书无无二字。弃笔而化。火浴设利五色。塔于金斗峰。初全居灵隐首座时。有权道者。久参无證。请益于全。全以无住本。建一切法徵之。权有省。乃私笑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遂定师资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法全,字无庵,昆山陈氏子也。
生有伟质,温粹不凡。
幼请父母,从道川禅师为僧,参请精勤,志明大事。
一日行静济寺殿前,偶触首为柱,忽大悟,傍观者见其光彩飞动,而不自知。
自此,遍游名山丛席,道价益高。
乾道中,将示寂。
众求遗偈,全瞪目下视。
众又请,遂援笔书“无无”二字,端坐而逝。
阇维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维英(1811~1869),字硕芝,又字实之,号迂谷,清淡水厅人。
咸丰九年(1859)举人。
少时受业于庠生黄德辉、举人陈六山、拔贡郑用鉴及其长兄陈维藻。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福建闽县教谕;咸丰元年(1851),台湾道徐宗干举为孝廉方正;咸丰九年(1859)乡试中举,授内阁中书。
回籍后掌教于仰山、学海两书院。
同治元年(1862),戴万生起事,因助饷捐得四品头衔,并获赏戴花翎。
晚年建读书之处于剑潭畔,名曰「太古巢」,著有《乡党质疑》、《偷闲录》、《太古巢联集》等。
  《乡党质疑》,并未付梓,今已散佚。
《偷閒录》稿本亦已佚失,在民间有多家抄本,如:新庄陈舜渔抄本(1930)、五股陈灿宝抄本(1931)、陈绕绿抄本(1934)、李见金抄本(1934)、吴朝纶抄本(1934)、新竹郑神宝抄本(1935)。
民国四十二年(1953)八月,台北县文献会曾从某氏手中取得最完善之珍藏抄本,计古今体诗七百二十六首,由廖汉臣重新加以整理并略加注释刊于《台北文物》,以下所收录的陈维英《偷閒录》诗作即以此为底本。
至于,《太古巢联集》由田大熊、陈镦厚编辑,何茂松发行〖参考陈维英撰,田大熊、陈镦厚校编《太古巢联集》,台北:无聊斋,昭和十二年(1937)。〗。
张汉在〈陈迂谷联文序〉谓陈维英乃北台湾著名学者,其文似浅而深,似俗而雅,因有得于古人立言垂世之旨,故质实可味,不徒以隶事赋物裁对见长。
台北帝大东洋文学系主任神田博士亦在《联集》的序文中说迂谷诗,托兴遥深,取材宏富,具声律之美,乃东宁诗人中,首屈一指者。
又认为其联语对仗工整,愈出愈奇。
如银台金阙,珠玉杂陈,使人读之目眩。
该书出版迄今已逾一甲子,世人鲜有见及者。
兹据原刊本,重新编校。
(黄哲永、施懿琳撰)
陈馨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陈馨,字桂山,陈灿、陈田弟,贵州贵阳人,进士出身。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三甲一名;光绪三年五月,分部学习,后官户部主事。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朱庭珍(1841~1903),字小园、筱园,号诗隐,清云南石屏人。
光绪元年(1875)举人。
著有《穆清堂诗钞》八卷、《筱园诗话》四卷。
施有奎评其诗云:「筱园无书不读,古今文皆其所长,其困于场屋,非文之咎也。
究令以诗校士,筱园亦岂能持古法与今之世争胜负哉。
陈灿亦曰:「筱园沉酣古籍,阅历世变,明达治体,卓卓有吏才。
每与谈时务大略,辄洞中窾要。
」 兹以光绪十三年(1887)《穆清堂诗钞‧抱膝后集》原刊本中与台湾相关之诗作为底本,参照《中法战争文学集》、陈汉光《台湾诗录》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