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荣第

共 5 首
河南巡抚陈辉祖奏报麦收分数诗以志慰(乾隆己亥)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豫省春霖颇及时,麦收或稔早期之。
祇因决口工难就,遂致潦区种有遗(豫省今岁春雨沾足二麦滋荣第因仪封漫口堵合久稽恐麦秋弗获大稔曾驰谕询问陈辉祖兹据奏报过省惟仪封考城等六州县濒河积水未消之地未能㮔麦其馀已种之麦统计阖省收成约可八分有馀)
通计尚称八分穫,歉馀稍助万民资。
既云慰复继云虑,伫待合龙佳信驰。
坡公空明腹,不知几峡湾。
顾借鸭绿波,照此苍翠颜。
此翁游戏耳,月日记北还。
记罢却扫去,石泐夫何关。
我欲录公诗,重勒于此山。
备山篆隶籀,映带松泉閒。
一笑见已小,譬为山所环。
长啸出峡外,始识千烟鬟(山前后上下,宋以来篆隶题刻甚多,独苏迹不可识矣。寺僧尚记旧刻,云:「东坡居士渡海北还,吴子野、何崇道、颖堂通三长老,黄明达、李公弼、林子中,自番禺追饯至清远峡,同游广陵寺。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公书非书即其人,广陵广庆本一门(广陵寺本集作广庆。)
借问何者为归根,蹇驴步武蜗角存。
下有钓矶上云轩,七十二峰紫翠暾。
乱泉洒壁珠跳盆,我摄以念无冷温。
夜来月明清梦魂,西江一口何由吞。
公晚归来携道人,寸田尺宅道之门。
是亦寓境非本根,空山处处行迹存。
岂问来舆与归轩,夕阴茶话又晓暾。
万古落月一金盆,自厓者庄目击温。
松泉声吹玉梅魂,四山应答谁吐吞。
泛舟洛江赋(戊戌) 清末至民国 · 曹兢燮
岁著雍之春闰,屈星驾于溪郡。
修山阴之故事,寻庐阜之遗韵。
既卒事而将复,望洛水而东转。
陪几舄而追随,伟如云之髦彦
先指路于七龙,爱杏阴之盈庭。
夕税车于道斋,听溪流之泠泠。
乍憩息于桧林,晚徙倚于岩亭。
感主人之多贤,竭忠欢于攸经(午入七龙斋。有坛杏甚高大。还至道章斋宿。午过桧村。李武伯为设食。晚登浩浩亭。亭在黄江上。后有绝壁极峻。颇奇爱可观。主人苦止之。以日旷难濡滞。固辞发行。二斋及亭。皆安氏所占。)
循沙岸而乃济,已昏昏而入夜。
仍宿醉之未醒,陟卢氏之江榭。
江波迥其际天,山雾郁其朝罢。
问买舟于南市,谋并载而沿下
乘长风而挂帆,揭篷户而骋眸。
山骎骎而北骛,水衮衮而东流。
戒篙师以弭棹,任溯洄于中洲。
诵诗章而扣舷,起鱼龙而惊鹭鸥
登西岸而少留,喜杯盘之济胜。
趁斜阳而返舟,尚不尽其馀兴。
澄波澹其沦漪,白沙浅其连亘。
舟未行于十里,日已在于西岭
寻山麓之小径,访济阳之遗堂。
虽行李之劻勷,赖指引而扶将。
露何为乎厌浥,月何为乎徊徨。
怀美人而不见,祗抚心而增伤
回沙头而解缆,望乌山于咫尺。
何飞雨之满空,助风流于一席。
忽亭楣之入眼,俯千仞之危壁。
缅风咏之遐志,谁能继夫往迹
龙华郁其在望,邈古贤之前尘。
矧江湖之无尽,亦何劳夫问津。
顾行乐之不可极兮,盍返辀而回轮。
理故棹而寻盟,聊以待乎明春
⑴ 南溪亭讲会在闰月。晚求李先生以教长来莅。乡邻人士坌集。十二日试功令。十三日行士相见礼。礼毕设讲。十四日罢散。先生将渡江而东。从者至百馀人。
⑵ 薄暮渡江入玄仓。翌朝有商船可买。因计顺流同下。自浩浩亭比至此。去者已垂半矣。
⑶ 舟初发。因风挂席。嫌其太疾。命操舟者舍棹人。赋七言一绝。写毕令善唱者歌之。甚可听也。
⑷ 日午泊舟仰津。登岸少憩。卢丈忠一致酒肴。卞生厦瑞设点心。吃毕归船。望吾与亭进发而舟甚缓。未数里日已昏黑不可前矣。
⑸ 李重立。重可邀入来济宿。玆游之胜。在今日难得。而重载之亡。已经一期矣。令人追念。不觉陨涕。
⑹ 自来济登舟而下。中流值雨。四面云山。景色可想。促舟师剌船。至吾与亭日已暮矣。
⑺ 十八日回程。初拟顺江而下。直抵龙华。而雨意未已不果。还至陈仓宿。十九日至江林斋。登渔父亭宿。而先生遂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