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通朗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释道齐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禅师名道齐。
生金氏。
南昌人也。
幼依百丈明照禅师得度。
种性猛利。
经行燕坐。
以未明己事为忧。
持一钵遍历丛林。
学心不息。
时法灯禅师。
住南昌上蓝。
齐往依之。
法灯使知藏司。
法灯偶见齐呼曰。
每见举祖师西来意话。
藏主如何商略。
齐曰。
不东不西。
法灯曰。
若与么会。
了无交涉。
曰未审尊意如何。
法灯良久曰。
西来有甚意便去。
齐于是顿悟其旨。
初住高安大愚。
有搜玄拈古代别之语。
盛行诸方。
号东禅。
尝谓门弟子曰。
达磨言。
此方经唯楞伽。
可以印心。
吾读此经。
偈曰。
诸法无法体。
而说唯是心。
不见于自心。
而起于分别。
可谓大慈悲父。
如实极谈。
我辈自不领受。
背负恩德。
如恒河沙。
或问曰。
然则见自心。
遂断分别乎。
齐曰非然也。
譬如调马。
马自见其影而不惊。
何以故。
以自知其影。
从自身出故。
吾以是知。
不断分别。
亦舍心相也。
祇今目前。
如实而观。
不见纤毫。
祖师曰。
若见现在。
过去未来亦应见。
若不见过去未来。
现在亦不应见。
此语分明。
人自迷昧。
或又问龙济曰。
一切钟鼓本无声。
如何信之无声齐。
曰祖师曰。
如鼓声无有作者。
无有住处。
毕竟空故。
但诳凡夫耳。
若鼓声是实有。
钟声俱击。
应不相参。
所以玄沙曰。
钟中无鼓响。
鼓中无钟声。
钟鼓不交参。
句句无前后。
若不当体寂灭。
如何得句句无前后耶。
后移住幽谷山双林禅院。
又迁住云居。
凡二十年。
至道三年丁酉九月示疾。
八日申时令击钟集众。
维那白众已集。
齐笑叙出家本末。
揖谢辅弼丛席者曰。
今日老僧以风火相逼。
特与诸人相见。
且向什么处见。
向四大五阴处见耶。
六入十二处见耶。
是种种处不可见。
则只今相问者是谁。
若真见得可谓后学有赖。
良久曰。
吾化后。
当以院事累契瑰。
乃化。
阅世六十有九。
坐四十有八夏。
赞曰。
余赞大愚东禅碑。
碑载齐悟契之缘。
法灯曰。
西来有甚意。
以校传灯曰。
他家自有儿孙在。
之语误也。
昔有僧问赵州。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曰庭前柏树子。
又随而诫之曰。
汝若肯我与么道。
我则辜负汝。
汝若不肯我与么道。
我则不辜负汝。
而昧者剿之。
使古人之意不完。
为害甚矣。
故并录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族姓沈,吴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京,为僧录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赐驿驰归。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闻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会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与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杭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