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821—1907 【介绍】: 清浙江德清人,字荫甫,号曲园。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任河南学政。未几罢归。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等书院,在杭州诂经精舍最久,达三十一年,寓苏州,所居名春在园。治经学以高邮王氏父子为宗。自云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成《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其余著述尚多,有《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诂经精舍自课文》、《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为一代大师,声名远及日本。晚晴簃诗汇·卷一五○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人。道光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春在堂诗编》。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道光三十七年进士,授编修。浙江德清人。有《春在堂诗编》十五卷。词学图录
俞樾(1821-1907) 字荫甫,一字中山,号曲园,又号绚岩。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授编修。外放为河南学政,以事罢官。寓苏州,葺曲园,专意著述。精研经学子学,晚清名儒。亦爱俗文学。文简洁,诗似袁枚,词平中见奇。有《春在堂全书》、《春在堂词录》、文言小说集《右台仙馆笔记》、传奇《梓潼传》。维基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翰林,朴学大师。俞樾四岁时从德清随父母迁居娘家临平姚氏,至三十二岁做官,寓居临平三十年,年轻时曾尝试补遗《临平记》,游览临平山水。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19名赐进士出身。当时曾国藩是阅卷官,俞樾试帖诗的头一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得到曾国藩的大加赏识,认为咏落花而无衰瑟之意。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咸丰五年(1855年)任河南学政。次年因为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从此不再出仕。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其弟子有王仁俊、章炳麟、吴昌硕等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俞樾得友人资助买下苏州一块废地,如曲尺形,他亲自设计,利用弯曲的地形凿池叠石,栽花种竹,建屋30馀楹,取《老子》“曲则全”句意,俞樾将其命名为“曲园”,自号曲园居士。园内有“春在堂”,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除了苏州的曲园之外,俞樾在杭州西湖边孤山的西泠印社旁还建有书楼“俞楼”,在家乡浙江德清县南埭村建有一座“四仙桥”。俞樾在近代日本很受推崇,甚至与李鸿章、曾国藩相提并论。孙俞陛云光绪二十四年中探花,《清史稿》编撰者之一,文学也有很高造诣。曾孙俞平伯,现代学者,红学家。族人俞恒润、俞恒泽、俞奎垣皆进士。光绪32年(1906年)秋末,俞樾在受当时江苏巡抚陈夔龙所托书写并雕刻《枫桥夜泊》诗碑,现位于南京总统府煦园东长廊南端小亭,及苏州寒山寺。
人物简介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时昌州辖大足、荣昌、永川等地。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荣县东川书院教授。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这两支也迁到新津。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试毕,胡从简被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校长)。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流行著作。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按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礼》,戴光治《书》,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而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胡从简终成清代礼学大师。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按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两白银。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西汉学者后苍开创《礼》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礼》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礼》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礼》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礼》学大师。《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光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现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这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
人物简介
金蓉镜(1855年—1929年),初名鼎元,字养寿,又字学范,号子篯,后更名蓉镜,字香严,号甸丞、殿丞,又号闇伯、潜庵,晚号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光绪戊子举人,十五年(1889)己丑进士,历任工部铅子库都水司主事,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顺府知府,工部窑厂监督,军机处章京。民国后,曾任浙江通志局分纂,嘉兴县农会会长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日,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因率学生迎接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灵枢安葬,又领导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在长沙被捕,移解靖州。时金蓉镜任靖州知州,对禹之谟施用酷刑,被割舌,遭杀害。辛亥革命前夕,辞官回嘉兴。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兴光复,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时,企图活动担任分府民政长,被革命党人抵制。民国8年(1919)太湖水患,金蓉镜等人在嘉兴发起请愿修浚太湖。同年,又筹办嘉兴城区公共阅报处,进行社会教育。9年曾呈请北洋政府对嘉兴、嘉善、平湖、祟德、吴兴、德清6县实行减赋获准。善书画,师事沈曾植,所作山水,简略荒率,不求工致,有书卷气。诗有名,亦宗沈曾植,上承秀水诗派。富藏书,卒后遗嘱将图书1364部、6228册捐于高士词(辞官回乡后,创立高士祠于南湖畔,以祭枢嘉兴历代乡贤),后转归嘉兴图书馆。
人物简介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浙江山阴人。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二十一年(1895)割台约成,台湾民主国成立,俞明震亦任要职,布政使顾肇熙内渡后,由俞明震继任。未几,唐景崧出奔,俞氏亦去。1902年任江南陆师学堂总办,后移官江西,摄赣南道。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1913年任甘肃肃政使。晚年归江南,筑室西湖,与陈三立等唱和。著有《觚庵诗存》四卷〖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原为陈三立整理付梓,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今据上海古籍本《觚庵诗存》,并参考连横编《台湾诗乘》、陈汉光编《台湾诗录》、赖子清编《台湾诗海》,予以校录。(吴福助撰)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有《觚庵诗存》四卷。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人物简介
【生卒】:1869—1936 【介绍】: 清末浙江馀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二十六年入“张园国会”,力倡革命排满。二十八年往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图求推翻清政府。后与蔡元培共组中国教育会,设爱国学社于《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革命军序》等。“苏报案”后被捕入狱。出狱后至东京,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抨击改良派。辛亥革命后归国,任总统府枢密顾问。后曾因策动讨袁遭软禁。晚年寓苏州,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事讲学。对文字学、声韵学、经学、诸子学都有精深研究。著《訄书》、《文始》、《国故论衡》等刊入《章氏丛书》、《续编》、《三编》。全台诗
词学图录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1909年与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参考欧修梅〈章太炎在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以下诗作,录自《台湾日日新报》、连横《台湾诗荟》所收《太炎诗录》、吴德功编《瑞桃斋诗话》、赖子清《台湾诗海》、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钱仲联《清诗纪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又有《儒术新论》、《订孔》等。一生著作约有400余万字,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人物简介
饶宗颐(1917-?) 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从事教学、研究。有《选堂诗词集》。维基百科
固庵词·小引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国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有成就。生平
饶宗颐为潮州知名学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饶锷之长子。年少时候,禀承家学,常常在家中的天啸楼饱览群书。天啸楼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藏书量数以万计,俨如小型图书馆。饶自小被父亲训练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及散文。1932年,续编父亲《潮州艺文志》,于《岭南学报》刊登。1938年,中山大学因为日军南侵而迁往云南。饶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时认识了王云五和叶恭绰。从此他正式开始了国学研究。当时他协助王云五编写《中山大辞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协助叶恭绰编写《全清词钞》。1949年移居香港,1952年至1968年期间于香港大学任教。饶曾任教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3年)、广东文理学院(1946年)、香港大学(1952年—1968年)、新加坡大学(1968年—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1970年—1971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系主任;1973年—1978年)、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部(1978年)、日本京都大学(1980年)、澳门东亚大学(1981年)、温州师范学院(1991年)、复旦大学(1992年)、广东美术学院(1993年)、中山大学(1935年及1993年)、北京广播学院(1994年)、杭州大学(1994年)、深圳大学(1995年)、韩山师范学院(1996年)、厦门大学(1996年)、台北华梵大学(1998年)、南京大学(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1999年)、武汉大学(1999年)及北京大学(2000年)。1962年获得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1965至1966年,他于法国国立科学中心,从事研究巴黎及伦敦所藏敦煌画稿,并把研究结果著成《敦煌白画》一书。1978年退休后在法国、日本、新加坡、泰国、中国大陆、台湾及澳门、美国周游讲学,举办书画展,并先后受聘为多位内地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其他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93年12月,他获得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颁予的人文科学博士学衔和法国文化部颁授的文化艺术勋章。1997年,他创办了大型学术刊物——《华学》,并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授予第一届视觉艺术奖。1998年,获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当代国学大师”的荣誉。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2001年,他获得俄罗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年,由饶宗颐教授书写《心经》,并由当代著名篆刻家唐积圣先生鑴刻,「心经简林」树立于大屿山昂平一址。200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终身成就奖。2011年,他入围亚洲电视举办的感动香港十大人物评选。2011年,获澳洲塔斯曼尼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术成就
饶宗颐的研究领域甚广,时间跨度很宽,上至夏商下至明清,并且著作甚多,仅仅其中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便有十四卷二十巨册,超过一千二百万字,专著逾八十种;论文1000多篇。除此之外,他精通甲骨文。艺术成就
除了学术的研究外,饶宗颐也擅长书法、书画、诗词、古琴,而且造诣极高,赢得甚高的评价。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认为:「先生法书上追汉魏,下迈苏黄。山水人物,尤苍茫澹远,自辟蹊径。而古文辞骈丽并擅,义正旨远,道德、文章、书画,辛亥以还,公其巨擎也。」季羡林教授对他的诗词非常赞赏:「选堂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五洲已历其四;华夏九州已历其七;神州五岳已登其四。先生又为性情中人,有感于怀,必发之为诗词,以最纯正之古典形式,表最真挚之今人感情,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先生自谓欲为诗人开拓境界,一新天下耳目,能臻此境界者,并世实无第二人。」而人们对他书画的评价:「选堂先生的书画,清狂跌宕不可一世,温文雅逸莫之与京。在当代,只有溥儒有此浓馥的书卷气。但溥画失之枯硬瘠薄,其笔法过多『作家』气。选堂先生笔墨丰润华滋,行笔自由放任;若无绳墨,却自有法度。」
词异乎诗,非曲无以致其幽,非高浑无以极其夐。幽夐之境,心向往之;而词心酝酿,情非得已。其触发也,有类机锋,美成云: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晌留情:烦恼日深,则情留焉;一晌抖擞,则机发焉。警策所至,才分攸关,则又无可如何者也。少日嗜倚声,自埔播西南,藐视流离,未飞兴怨,而随手捐弃。来港近廿年,偶复为之。萧晨暮夜,生灭纷如,画趣禅心,触绪间作,江山风雨,助我感怆,删汰之馀,都为一卷。宁谓无益之务,且遣有情之生。语爱晴空,意出言表,怀新道迥,用慰征魂。秉烛春深,如温前梦。 戊申清和 饶宗颐 时客香港之薄凫林仪端馆词·序
坡公言凡造语能自名一家,如蚕作茧,不留缝隙。余谓词尤宜然,与物造耑,要再曲隐自达而已。夫心灵之香,温于兰蕙;应感之会,通乎万里。而幽窈旷朗,抗心远俗,下可极九渊之深,上足摩曾云之峻,务使咽而复存,熨而不舍,莫词尚焉。今读文象庐小词,绮靡缘情,未易接武;佳章络绎,调感怆于融会之中。时如坡词所云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者,得非作茧无际之證耶?阌吾生之有涯念茧丝之无尽,披览未终,为之三叹。 壬寅春。词乐丛刊·序
若夫九歌嗣韵,鸥飞目眩乎波涛;三代遗音,弦绝涕沾于巾屦。付江山与啼鴂,芳躅云游;伴栏干于霎时,明珰安在?洞庭张乐,听赓黄帝之监;鹦鹉泊舟,愁听翠楼之弄。况复饮筵竞唱,想温歧杨柳之辞;急节回身,诵韩屋樱桃之句。至如石檀之铁拨,贺老之谱无传,凤尾龙香,霓裳之曲已罢。黄云马上,难返明妃之魂;青眼尊前,亦坠江州之泪。古调随家山以撇却,新腔逐凉瓦尔飒飞。林薄虚籁,鸑鷟无声,水面冷香,琵琶谁拨,王凤蔓草,可胜叹哉!近岁细雨叟奇,遗书间出。伊州水鼓,犹著旧曲之工尺;浣纱归云,可续醉乡之日月。于是證明龙门之造像,粗定逢揖之文,问扶桑之管弦,略谙火急之义,冥行摘埴,析分刌于微茫;悬解豁通,似重昏之夜晓。至于白石自度,极山林缥渺之思,俗字旁行,惜波磔奇胲难辨。故梦溪玉田,间或存乎管色。而文虎大鹤,时复病其乖方;遂使篪笛莫审其折子之音,觱篥无徵于凄凉之调。爰以暇日,稍涉记住,娋声可案,数混成旧集之残行,律字差通,释长崎魏家之旧谱。存坠绪之一线,穷逸响于千秋。武进赵先生叔雍见而悦之,触类感物,扬搉有加,操斧伐柯,取则不远。风尘寥落,独寻弦外之知音;揽古低徊,聊博酒边之莞尔。红牙付拍,隐约其情,白云在天,依稀广乐,零缣短楮,留取心魂,覆瓿代薪,事伤旦暮。世无作者,空对红萼而何言,丙申暮春。睎周集·序
庚戌九月,饶子选堂暂移坛于北美,教授耶鲁大学研究院。羁旅榆城之中,栖迟旧堡之上。是时也,岸柳褪青,江枫耀火,川原穴寥,秋气愔妻。空城晓角,侣碎蛩以吟愁,古屋深灯,儗枯僧之禅定。未免有情,谁能理遣!于是骋才小道,放笔倚声。既和余令慢二十馀阕,一月之中又步清真韵五十一首,撷片玉花犯起调,曰粉墙词。远道相寄,叹赏无斁,余寓书云,方杨和周,殚精竭虑,裁九十篇,声音不误,神貌全非,徒僭三英,曾无一是。吾子才大儗于坡仙,格高无鬼白石,彼毕生之所为,子咄嗟而立就,喝假其馀性,依陈注本而遍之。既摅所怀,亦开来学。未及期月,又得七十六阕,合前凡百二十七章。字字幽劲,句句洒脱,瘦蛟吟壑,冷翠弄春,换徵移宫,寻声协律,至于名媛缀谱,(张充和女士为谱六丑,以笛倚之,其声偕美。)异域传歌,徵之词坛,盖未尝有。昔西麓继周,其数相埒,大过方杨,类多好语,而苦鲜完篇,比于饶子,尚隔一层;因名之曰睎周集。客或谓余,词贵新造,韵当自我,画地为牢,屦校灭趾。余谓客曰,才难而已。陆平原所谓踯躅燥吻,寄词瘁音者,信大难耳;至若虎变兽扰,龙见乌澜之士,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大豪末而小泰山,以无厚入有间,则何难之又乎?子瞻之和杨花,幼安之次南涧,别裁清思,迥迈原制。是知积厚之水,堪负大舟,追电之驹,无视衔辔。形虽模古,实则维新,今观饶子之什,益信然矣。借他人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言必己出,意皆独造,从容绳墨,要眇宜修,律按清真,神若白石,(饶子固庵词中和白石几四分之一。)不标次韵,谁复知之?或疑固庵一集,早著词林,纵目遥天,奚待踵武。岂知言哉!故特辩而序之。 辛亥夏初,罗杭烈于香港两小山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