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华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释志湛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齐州山荏人。出家居人头山𠷢草寺。寺即宋之求那跋摩。所立道场也。至湛而规模犹未替。湛于法华专务诵持。将终之日。梁沙门宝志悬知之。谓武帝曰。今日北方山荏县人头山𠷢草寺。须陀洹果圣僧入灭矣。扬都道俗闻之。莫不北向致礼。故湛之终也。寂然掩息。馀无病恼。独于两手各屈一指而已。识者以为西竺诚于此验所證果位。盖谓一指初果。二指则二果也。是知湛寔初果云。筑塔人头山。其石灰泥土。虽鸟兽莫污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志湛。
齐州山荏人。
是朗公曾孙之弟子也。
立行纯厚。
省事少言。
仁济为务。
每游诸禽兽而群不为乱。
住人头山邃谷中衔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读诵法华用为常业。
将终之日。
沙门宝志奏梁武曰。
北方山荏县人住今衔草寺须陀洹果圣僧者今日入涅槃。
杨都道俗闻志此告。
皆遥礼拜。
故湛之亡也。
寂无馀恼。
端然气绝。
两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云。
若二果者舒两指。
验湛初果也。
还收葬于人头山。
筑塔安之。
石灰泥涂。
鸟狩不敢凌污。
今犹存焉又范阳五侯寺僧。
失其名。
常诵法华。
初死之时权殡堤下。
后迁改葬。
骸骨并枯惟舌不坏。
雍州有僧亦诵法华。
隐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来供给。
及死置尸岩下。
馀骸枯朽惟舌如故。
齐武成世。
并州东看山侧有人掘地。
见一处土其色黄白。
与旁有异。
寻见一物状如两唇。
其中有舌鲜红赤色。
以事闻奏。
帝问诸道人。
无能知者。
沙门大统法上奏曰。
此持法华者。
六根不坏报耳。
诵满千遍其徵验乎。
乃敕中书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
自往看之必有灵异。
宜迁置净所设斋供养。
珍奉敕至彼。
集诸持法华沙门
执炉洁斋。
绕旋而咒曰。
菩萨涅槃年代已远。
像法流行奉无谬者。
请现感应。
才始发声。
此之唇舌一时鼓动。
虽无响及而相似读诵。
诸同见者莫不毛竖。
珍以状闻。
诏遣石函藏之迁于山室云。
又元魏北代。
乘禅师者。
受持法华精勤匪懈。
命终托河东𦵮氏为第五子。
生而能言。
自陈宿世不愿处俗。
其父任北肆州刺史。
随任便往中山七帝寺。
寻得本时弟子。
语曰。
汝颇忆从我度水往狼山不。
乘禅师者我身是也。
房中灵几可速除之。
父母恐其出家。
便与纳室。
尔后便忘宿命之事。
而常兴厌离。
端拱静居。
又太和初年。
代京阉官自慨刑馀。
不逮人族。
奏乞入山修道。
有敕许之。
乃赍一部花严。
昼夜读诵礼悔不息。
夏首归山。
至六月末。
髭鬓尽生复丈夫相。
还状奏闻。
高祖信敬由来。
忽见惊讶更增常日。
于是大代之国花严一经因斯转盛。
并见侯君素旌异记。
释智威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 【介绍】: 唐僧。
处州缙云人。
俗姓蒋。
家世业儒,年十八出家,投天台山国清寺章安为师。
受具足戒。
高宗上元元年,居轩辕炼丹山法华寺传教,号“法华尊者”。
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
以法传慧威,时称智威为大威,慧威为小威。
富有辞藻,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
为天台宗六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缙云蒋氏子。少出家千轩辕黄帝鍊丹山。未几。负笈往依灌顶禅师于沃州石城寺。受天台止观之学。然才藻富丽。作桃岩寺头陀寺二碑。为文人所传诵。识者以为徐陵后身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智威。姓蒋氏。缙云人也。颖脱尘蒙心游物表。少事师于轩辕氏鍊丹山。闻天台宗教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亲灌顶禅师求请心要。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定慧方均寂照相半。虽云自了急在利他。天与多能富有辞藻。著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气度相表。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时传威是徐陵后身。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又释慧威。姓留氏。东阳人也。总角之年露其旧习。抉开爱网。径入空门。不滞一方仍参三益。闻缙云大威禅师盛行禅法。裹足造焉。刻志忘劳睹威墙奥。一日千里罔不推称。至有成业时谓小威。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指教门人不少。杰出者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观匪弃光阴。说与行而并驰。语将默而齐贯。落落然汪汪然。人无得名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释无迹,字寄尘,又号八九山人,湘潭彭氏子。
幼寄佛寺,便从薙度,性质颖异,稚年诵经,即会其旨,既长工书画,喜吟咏。
时袁简斋太史搜罗名流,刋入诗话,极一时风雅之盛,独取其“净坛风扫地,清课月为镫”之句,以为得禅悦味。
然无迹虽好吟哦,殊无留稿,今不多见。
初居南岳,称衡麓山人。
清嘉庆时,浮湘至长沙城下,栖铁佛寺,寺为唐法华尊者道场,相传为衡山王神舍铁造佛,尊者以锡卓地,得铁数百钧,遂冶之造三佛像,及大悲陀罗尼塔,故名“铁佛”。
无迹居之,因号“湘滨道人”,后往闽粤,又曰“航海道人”,随地易名,不拘于物。
尝与人言曰:“予以琴韵诗词为声音佛事,以临书描画为禅关话头。
虽世间学,即超世间法也。
”凡所游处,达官文士,悉欣慕之。
晚游吴复之闽,客将军幕府,无疾而化,遂葬其地。
清之末叶,新学盛行,校宇林立,多假佛地,寺为学堂侵占,今农校廓张,寺已湮没,唯铁佛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