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古松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定林者。
当时所谓周安者。
是也。
自幼不茹荤血。
又不娶。
日随周生。
赴讲学会场。
执巾履之任。
供茶设馔。
时时窃听。
或独立檐端。
或拱身柱侧。
不欹不倚。
不退不倦。
周生病。
故杨道南。
东南名士。
终岁读书破寺中。
周安复以事。
周生者。
事道南。
行止一如周生。
时李翰峰。
李如真。
焦弱侯诸公。
无不叹羡信爱。
李卓吾入京。
二李谓之曰。
周安知学。
子欲学。
幸无下视周安也。
未几道南又死。
周安因白弱侯。
吾欲为僧。
夫吾迄岁山寺。
只多此数茎发耳。
不剃何为。
弱侯无以应。
遂约卓吾。
管东溟诸公。
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
披剃为弟子。
改法名曰定林。
弱侯又于馆侧。
别为庵院。
命卓吾书定林庵三字。
为匾以奉之定林庵。
居未久。
即舍去牛首。
创大华严阁。
阁成。
又舍去之楚天中山。
遂化。
塔骨于山中焉。
伯时隐此山。
时特置山居一所。
度一僧使专守其塔。
弱侯思定林不已。
命卓吾作定林庵记。
立石以志不忘云。
明河曰。
五日头陀。
与定林。
皆以卑贱出家。
其一段卓然自立之风。
自不落皮相。
故致司空膜拜。
群公倾倒。
道之所在。
贵贱可忘耳。
今有出家。
反恃族姓。
且昂然视同辈。
头陀定林见之。
不呼奴子幸矣。
尚敢望人尊敬哉。
罪云拜优波。
地为之震动者。
我山摧慢山倒耳。
法门下衰。
人不尊道。
至此。
不无三叹。
释法祥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法祥。
字瑞光。
越州嵊县周氏子。
有出世志。
随季父宦游入京。
见笑岩于柳巷。
岩观其根。
示以念佛法门。
师颔之。
居顷南还。
弃妻子薙发。
入栖霞谒素庵法师。
虽居讲肆。
而念佛无间。
又参遍融。
融所示。
与笑岩同。
繇五台入伏牛。
契机于柏松和尚
留住石室中。
吊影木食者三年。
一日趺坐。
雪积满林。
火绝衣湿。
往视。
击磬出其定。
因示之曰。
轻安小寂。
非是歇场。
若耽着此境。
即堕偏空。
且行脚去。
逢南即止矣。
遂飘然而行。
遍历楚蜀之境。
铲落知见。
独存孤明。
后游南岳。
忽忆柏别时之语。
有终焉之志。
适僧以侧刀峰静室相让。
自是放下身心。
一志念佛。
募豆四十八石。
一豆一佛。
净念相继。
以至终身。
不知其过几四十八石矣。
繇是诸方称为豆儿佛云。
十方衲子争归之。
侧刀峰遂成海内名丛席。
居恒诫诸弟子曰。
汝剃除须发。
不知有生死事大。
但倚墙靠壁。
业识茫茫。
唤作甚么。
岂非吾佛所呵。
衲衣在空閒。
假名阿练若。
不专心净业。
大限到来。
将何抵对阎老子乎。
闻者无不感泣。
师虽绝意人世。
而当世诸君子。
闻其风者。
莫不景仰。
如方伯刘公。
直指史公。
学宪伍公。
仪部曾公。
囧卿蔡公。
少保郭公。
大行宋公。
皆倾心皈向。
就师问道。
招致之则不往也。
郡丞卢公。
祀庙。
点失期者。
罚米三十馀石。
送师。
师曰。
老僧岂以一钵饭。
敛众怨耶。
竟不受。
闻者叹服。
师接纳往来。
不择臧否。
一味平等慈悲。
荆襄大盗。
贾二唐九等七人捕急。
投师求活。
师怜其诚纳之。
冠以道巾。
令随众作务。
及捕官至。
虽识其为盗。
第见师慈心蔼然。
又闻念佛感动。
乃解腰缠三金。
设供而去。
其盗亦化。
为苦行僧。
师住侧刀峰三十馀年。
不发化主。
不结外援。
不设方丈。
不用侍者。
一龛于佛殿左。
危坐念佛其中。
不安库房。
笥无长物。
灭之日。
简之惟胡椒一瓶。
旧布数片而已。
尝以糠饼充餐。
或有投之地者。
师拾取。
煨而啖之。
行必荷锄。
见遗秽必以土掩之。
将化命首座领众。
念佛趺坐。
诫众曰。
无得虚张捏怪。
诳惑世人。
独一味老实念佛。
言讫。
合掌而逝。
时万历庚戌二月六日也。
阅世七十有九。
僧腊四十有三。
停龛七日。
颜色不变。
弟子奉全身。
塔于峰之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法祥,字瑞光,别号隐南。姓周氏,嵊人也。生而超旷,长事儒术,屡试不第,慨然有出世志。从其叔游京师,往参啸岩老人。岩示以向上,且谓“念佛法门,最为捷要”。祥虑专服膺,慎拟书绅。顷之南还,决然舍去,礼邑中喜庵恺薙发,时年三十有二矣。谒栖霞素庵受具,相依讲肆。忽焉三载,乃游北都,得参遍融,因问:“念佛法门是第一义谛否?”融曰:“更不容念佛外,别求第一义谛。”祥深颔之。时慈圣太后建净业,期请居首座三年。期罢,游五台之伏牛。有松柏者,牛山耆旧也。与语心契,留住石室,吊影绝迹,木食三秋。一日趺坐,雪积满床,火绝衣湿,侍者往见,惊走,报松柏,趋视之,犹未出定,乃击磬警觉。问曰:“烟寒灰冷,作何境会?”祥曰:“山原是石,冰原是水,雪飞满崖,不知所以。”松曰:“此暂息尘劳,得轻安耳,若耽此境,即坠偏空,勿滞于此,宜行脚去。”授以钵袋,遂造峨嵋,礼普贤,住大峨石。数月,苦切参究,心地未安。因之南岳,登祝融峰,望古大明崇岭茂林,即往卜居。未几,祝融峰僧楚然请主阅藏。祥至一宿,夜半,恍惚㝱中告语:“此非所居,不如速去。”诘朝将他徙,适僧大觉来留,住崱屴峰,祥许之。行三日,藏经殿燬。祥以啸岩所示,欲终身念佛,专精不懈,以豆为数,放下身心,影不出山,一声一豆,净念相继,积豆至四十八石,人称“豆儿佛”云。广西刘方伯谒庙,遗书请一见,辞不往,衡州卢郡丞祀庙点失期者,罚粟三十石,送祥。祥曰:“老僧岂以一钵饭,歛众怨乎?”竟不纳。长沙吉王遣内使往请,祥曰:“山僧行脚倦游,息肩于此,愿效远公,迹不入俗,不敢奉命。”王遣前使,赍送《华严经》二部,《大疏钞》一部,斋资百两,祥以银散众,用广王惠扫阁藏经,长护山灵,王益重焉。荆襄大盗曰:“贾二唐九者,事急来归,发露忏悔,哀乞活命。”祥怜其诚,纳之。冠以道巾,令随作苦,捕骑至见。祥慈心蔼然,且闻念佛声有感,乃解腰缠三金,荐斋而去。盗亦感化,为苦行僧。祥居崱屴峰,勤脩净业,三十馀年,未尝少辍,笥无长物,灭之日唯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以明万历庚戌二月六日示寂。世寿七十有九,法腊四十有三。其徒同融,建窣堵波于峰右,释德清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松青,字空万。
姓蔡氏,安陆人。
幼性诚实,喜聆因果。
年方舞勺,便从剃落,栖于沙津清凉寺。
弱冠禀戒于旧口莲华寺,专精毗尼,笃志勤修。
尝受《华严》、《法华》、《涅槃》大乘诸经,知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故矢志弘扬净土,以令佛为本,及从事游参,诸方尊宿,佥以法器目之。
咸丰九年,始来东山,时章华法席欲坠,沙市耆旧马印川、李星垣辈,举松为住持,请于江陵令张公,一见即相赞许曰:“松禅师神气静穆,不染浮嚣,是诚有道者。
”及入院,见败宇颓垣,荒榛满目,慨然以兴复为己任。
始事叩募,有以秽物予之,松绝不与校,坦然无忤。
虽重耳受块,师德乾唾,方之蔑然,人以是服其雅量,感厥真诚,欣欣乐助。
不二载,佛像庙貌,焕然一新。
三年退谢,尽其所馀,遗之继席,一衣一钵,飘然长往。
首登五台,旋践峨嵋,四年复返沙津,仍栖东山。
四众叩请,更还本寺,因念规制粗定,将专志净修,闭关七载。
一日寺僧上市,马君印川问曰:“松禅师何日出关耶?
”寺僧曰:“未也。
”马君曰:“吾昨于行路见之非邪?
”遂从至寺,见封识如故,乃叹其神异,久之而去。
生平笃厚,语不妄发,六时礼诵,五十馀年无一日虚度,归依弟子数百人。
尝建涅槃会,垂数十秋。
光绪二十六年佛涅槃日,忽喟然曰:“余于斯会,止于今矣。
”明年春,果示疾,二月十九日,合掌向西,说偈而逝。
寿七十六,腊六十三。
茶毗时,五色火光似莲花飞舞,远近观者,睹此异相,嗟咨无已。
塔于本寺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