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寂光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至温。字其玉。号全一。生邢州郝氏。幼聪敏异尝。六岁见寂照和尚。照曰。汝其为释氏乎。师心许之。会照避乱。去隐辽西。乃礼照弟子辩庵讷。而祝发焉。无还富公。开法万寿。涖众甚严。师不以为忤。与十僧同往佐之。寻为万松侍者。以才气过人。稍不容于众。然博记多闻。百家之言。罔不该涉。又善草书。有颠素之遗法。凡万松偈颂法语。一闻辄了之。遂得法焉。尝使代应对。谈锋不可犯。太保刘文贞公。长师一岁。少时相好也。荐师可大用。世祖召见与语。大悦。将授以官。辞曰。天下佛法流通。僧之愿。富贵非所望也。慰而遣之。世祖征云南还。文贞为言。锡师号。曰佛国普安大禅师。总摄诸路僧事。刻印以赐。师锐意卫教。凡僧之田庐。见侵于豪富及他教者。皆力归之。驰驿四出。周于所履。必获其志乃已。或劝之少憩弗懈也。宪宗末年。僧道士。各为违言以相倾。上命聚讼于和林。剖决真伪。师从少林诸师辩之。道士义堕。自是法教大兴。僧徒赖之。师遂纳印辞职。每岁赐金。辄缘手尽。世味泊如也。以至元丁卯。终于桓州之天宫寺。当盛暑。仪形如生。异香馥郁。停三日火浴之。心舌牙齿不坏。人掊其地深数尺。皆得舍利云。世寿五十一。僧腊四十。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禅师名至温。
字全一。
邢州郝氏子。
为天童如净禅师。
八世之裔也。
性敏捷。
不易出语。
语则合度。
六岁从万松秀禅师。
祝发为大僧。
是时万松之庭。
多俊杰。
会伪金章宗明昌四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
召秀说法于内廷。
其王亲贵戚罗拜求示。
秀俱无言说。
惟合爪当膺而已。
温大疑其所以。
乃请问于秀公。
秀公拂之。
温益疑。
遂心计曰。
至道虽玄。
非言莫显。
师于佛法。
得无吝乎。
一日见僧问。
秀曰。
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为甚道。
琉璃殿上无知识。
秀厉声曰。
折却殿了。
与你相见。
温不觉失笑。
秀顾温曰。
笑甚么。
对曰。
可惜打破瓦。
秀曰。
打破后如何。
温又无语。
然温博学强记。
与雪庭𥙿公。
往还辩论。
裕每誉之。
秀公迁大都。
仰山之栖隐寺。
丞相耶律楚材。
常问道栖隐。
因与温甚善。
会同学林泉伦上座。
出住万寿。
温以大事未了为愧。
且忧愤成疾。
久之乃得秀公之旨。
于是机不可撄。
秀公暮年常课华严。
门下得法者。
虽一百二十人。
惟温最惬公意。
其金都应酬。
悉以温代之。
秀公殁。
会元主伐金。
温开法华严。
林泉伦继席报恩。
其道价齐重于京都。
元主研究三教典籍。
以为宋徽宗不业三教正经。
佞于方士丹升之说。
以至亡国。
诏有实学之士。
较诸道藏伪撰。
除道德南华外。
尽行烧燬。
命林泉伦于大都悯忠寺举火。
是日倾都传闻。
士庶毕集。
伦乃以火炬打圆相云。
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
还能證此火光三昧也。
无如斯会得。
家有北斗经枉。
教人口不安。
宁其或未然。
从此灰飞烟灭。
后任伊到处觅天尊。
急著眼看。
便烧之。
众口杂然。
称正时。
至元庚申也(即南宗景定元年)。
元主将西征有嫉我教者。
遂奏议曰。
释氏虽托方外。
然多忠烈之辈。
今五台等处。
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膂力者。
宜募为部伍。
扈从西征。
可为开国之一助也。
温闻大惊。
乃顾楚材。
而折其说。
楚材亟白元主曰。
释氏之高行者。
必守不杀戒。
奉慈忍行。
故有危身。
不證鹅珠。
守死不拔生草者。
法王法令拳拳奉行。
虽死不犯。
用之从军。
岂其宜乎。
若不循法律者。
必无智行在。
彼既违佛制。
在此岂终王事哉。
一举两失。
实不可也。
元主遂然之。
太保刘秉忠以僧服而辅元主。
元主甚敬之。
忠曰。
臣乃宇宙之废品耳。
何当圣眷。
此有万松秀禅师之高弟。
名曰至温。
唱曹洞宗旨于上都华严寺。
其学兼内外。
道贯天人。
陛下若诏而宾之。
必充扩仁风。
为苍生之依赖也。
于是温入内廷。
与元主朝。
夕论道。
元主尝恨相见之晚。
河北诸禅刹。
自宋政和以来。
加之辽金壬辰兵。
秽祖庭。
未得兴复。
元主敕立禅僧为主持。
于是三河寺院。
沛然兴矣。
燕赵秦晋之间。
洞室宗风大鬯。
皆温之力也。
温居内庭。
三载如一日。
辞还。
锡号佛国普安大禅师。
至元丁卯五月(即南宋度宋三年)。
示疾。
沐浴更衣而逝。
异香三日。
茶毗。
舍利无数。
四众分塔而祀之。
赞曰。
朝生凤雏。
自与千岁玄鹤。
同途而异辙。
余观温公。
驱乌于万松之庭。
其胸中固已吞云。
梦八九耳。
及演化大都。
果远出群贤之上。
然兵火之馀。
能使王公贵人。
信有此事。
非冰霜洁行。
不足以感之。
今人独味万松评唱之语。
而不闻公有回天之力。
何哉。
余故表而出之。
为洞宗之威凤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正智,字卧云,姓陈氏,福宁人也。
初出家时,受剃度于泰顺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观慧,实传月亭,中兴台教之学。
盖佛法自梁以前,无宗教之别。
大通中,达摩西来,始崇教外别传之旨。
而智者大师独宏止观于天台,学者宗之,斯台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无相大师,实因止观发明大事,印證曹溪,号“一宿觉”,是则宗教旨归,初无有异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风大鬯。
永嘉之学,薪尽不传。
而天台亦渐微弱,不复演扬止观,专以讲义为台教矣。
盖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师振中兴之烈。
正智则月亭之正传也。
智嗣大观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观虽习教典,而实研精止观,常立庵天台绝顶,覃思冥契。
又崇别教之旨,遍历诸方丛席,斟酌印可。
始归嗣晦谷,有“从来心印本无文”之嘱。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炉锤合宗教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说,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复订法系正派,以世其传。
就雁山能仁寺,宣扬法要,一时龙象云集,然入室者,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仪魁垒,外示冲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绝。
虽宏解经义,而托根止观,行解双圆。
既得法于大观,了悟宗乘,屡登法席。
李尚书志、曹学士学佺、张大令文光俱延之讲堂,躬亲听受,最后讲《楞严》于永嘉之宏济寺。
时大参石公万程,备兵东瓯,钦师道范,怀香谒之。
因即讲次,从容问难,殊未了悟。
驰书请益,因命笔答之,曰:“觌面相逢,犹遭钝置。
若更商确笔端,当令师子脱颐。
”后闻木鱼声,又以相叩,智举“敲空有响,击木无声”语复之,乃赞叹而去。
智以雁荡古刹,湮没殆尽,而罗汉寺有应真飞迹,且密迩能仁,望大观作道场处,炉烟可接。
乃重营兰若,游客衲子,栖息得所,而道风馥郁,被于遐迩矣。
讲观之馀,雅好登临,搜奇剔异,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岁,道誉益隆,诸方参学缁素礼谒,每食踰千指。
更营雁湖绝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汉表,每一凭眺,心迹俱清。
岁乙酉,鲁藩建邸临海,仰其风范,致书劳问。
内史顾公超因奏请即雁湖建立禅院,复肃启,礼请再四,智不报。
明年,大兵寻至,追讨逋伏,而雁荡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见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谓门人曰:“吾归矣。
”沐浴更衣,然后顺化。
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罗汉寺侧,与大观塔合。
方大观欲合宗教为一也,门户竞争,教以宗为掠虚,宗以教为摭实。
其实宗为口头之宗,教亦纸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则原自无分,又何从拟合。
故开口乱道,蛇入竹筒,论不自大观起也,惟大观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观灭而智亦西归,永嘉之焰谁续哉!
李象坤匊庵为作塔铭,寄慨深远,有以夫!
铭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摄。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彼宗与教,胡为中裂。
峨峨观公,建大炉爇。
砂屑并融,不假抟捏。
或鼎或彝,任其铸出。
卧公亲承,宏扬煜烁。
法座屡登,弘辩罄折。
国王敬礼,宰臣钦慑。
讲观不二,顿渐岂别。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与虚为邻,孤操崭绝。
昔栖其巅,今瘗其嵲。
无缝塔中,寂光不灭。”
释宁义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宁义。
亦资人。
初居三堆山。
后云游遇知识。
命事苦行法门。
因茹菜啖豆。
兀坐精练。
人有致讥者。
义曰。
我业障深重。
非如此不可。
久之有所得。
万历癸未。
积薪自焚。
才举炬若朽株。
斯须而尽。
识者谓。
入火光三昧矣。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读彻,字苍雪,呈贡人,本姓赵。长洲中峰僧。有《南来堂稿》。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苍雪,呈贡人。居苏州楞伽中峰有南来堂槁
人物简介
苍雪(一五八九—一六五七),名读彻,初字见晓,后更名苍雪,号南来。云南呈贡人,童年随父祝发于昆明妙湛寺,曾主持虞山中峰寺,与钱谦益、吴伟业等交往。有《南来草堂诗集》。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读彻,字苍雪,初字见晓。
姓赵氏,云南呈贡人。
生性敏捷,慧悟天成。
童年随父,舍身昆明妙湛,复游鸡足,为寂光水月侍者,讲诵之馀,研穷义谛,文词泉涌,辩者莫当。
年二十五,发志行脚,一笠飘然,遍览名胜,遂达吴门,嗣法一雨。
会明季丧乱,天下多故,不遑宁处,彻独晏然。
更启法会,欲以慈祥化彼杀机,及居中峰,继主讲席,道风郁鬯,声闻南北。
复兴支公道场,海内宗之。
又以禅暇,与眉叟、玄宰、牧斋、梅村诸公往复酬唱,诗名藉甚。
生平著述颇富,笔迹尤珍。
晚岁讲《楞严》于宝华山,手编未终,踞坐而逝。
书有《遗诫十章词》曰:“无端讲席应宝华,老病人扶上小车。
南国远钟萧帝寺,东阳古井志公家。
苍茫不尽江边苇,狼藉空馀台畔花。
一自云光登说后,独怜沽酒送烟霞。
”“南朝帝业几经衰,碧眼无人辨劫灰。
山抱玉泉荒寺在,峰标金地大僧来。
针锋一拨山河转,枣叶重移殿阁开。
衣钵相仍谁继武,法筵龙象见宏才。
”“闭门莫怪老山僧,打睡从来接上乘。
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讲席病犹登。
鼓将风力声难转,散入烟霞气不胜。
如是我闻知未及,奉行倍受已先膺。
”“最初方便请开经,末后圆通择性灵。
我自无心聊为说,谁人有耳不能听。
蘸乾海墨收佳句,缩小江山入净瓶。
珍重莫教莲社冷,天涯诸子各飘零。
”“到岸乘风实快哉,亲迎遗像几还回。
香花夹道群情肃,幡盖摩空宿雨开。
人化双虹天上去,泉飞百道树头来。
俨然未散灵山会,想望荆溪入五台。
”“庆喜惯啼抛止叶,饮光解笑示拈花。
而今哭笑俱非是,何啻宗乘辩正邪。
试问此槌曾白否,可怜双眼果青耶。
刹竿倒却门前久,大厦将倾赖木叉。
”“囊虫漉水细微事,粒米同餐展钵巾。
鸡足传衣犹在定,鹅头开戒遍分身。
乡音莫辨难兄弟,老景无多惜主宾。
博取大千凭手掌,陶家游戏转双轮。
”“多闻误堕示儿曹,作饭蒸砂事枉劳。
欲漏未除习漏重,爱根不断命根牢。
无心淫女能成佛,叉手屠儿早放刀。
道眼沧桑何足问,云霄万里一鸿毛。
”“昼长无暑夜无蚊,帷幔虚牵掷扇巾。
好与时人谈笑语,任留知已诉辛勤。
难辞铩羽投林鸟,强作无心出岫云。
一自金经读破久,奈何泄漏尽东君。
”“毛端五色障开经,劳久狂花净眼停。
刁斗更声催𠪾历,明量烟火散荧荧。
交光摄入川源影,纲相盘回楼阁形。
何物无情头解点,也须说与众山听。
”又《中峰喜逢白公,夜集法公方丈》云:“久别几于消息断,重逢犹记道途间。
两山相忆秋同老,一夜刚随雨到山。
故旧何人堪共话,林峦有主暂投閒。
乱流落叶声兼下,听尽寒岩水抱关。
”又《法公招游狼山,登大观楼》云:“海上危楼壮大观,烟波无尽此凭栏。
江南一水横衣带,天外三山落弹丸。
潮色不来风势紧,客心欲渡浪声寒。
高明胜会知何日,回首斜阳几度看。
”又《解制送恒生还山》云:“满堂瓢笠忽天涯,云水茫茫去路赊。
同坐那知君是客,送行翻觉我无家。
九秋露冷芙蓉色,一夜风吹芦荻花。
最是不堪回首处,夕阳江影片帆斜。
”又《铁桥》云:“自堕黄尘每慨然,故乡卿相我无缘。
眼前见画思鸡足,梦里寻家渡铁莲。
苗庶尚潜诸葛洞,儒臣不去小西天。
料应难得今生见,先过此桥五十年。
”又《送唐大来还滇》云:“小艇难禁五两风,鸡山有路几时通。
殷勤为我传乡信,结个茅团在雪中。
”《送元白之燕》云:“一带燕山色,常时入梦间。
平生未到处,今日逢君还。
客路无时尽,秋心不自閒。
塞鸿牵别思,早已出江关。
”《挂瓢》云:“抱膝向空坐,偶然同许由。
一瓢还似累,何物更须留。
涧响悬孤影,风翻入夜秋。
几时从空出,犹见在枝头。
”《送朗癯入匡山》云:“独向匡庐去,安禅弟几重。
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
落日眠苍兕,飞泉挂玉龙。
到时应为我,致意虎溪松。
”《别吴中诸子》云:“相看了无意,临歧还黯然。
回看吴苑树,独上秣陵船。
春老还山路,江昏欲雨天。
白鸥颇怪我,聚散缘波前。
”其所著书,有《法华珠髻》,并同丽府木公参补《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在藏。
闻所传诗文,散佚颇多,有《南来堂集》刋入《云南丛书》中。
王渔洋评“当代释子诗,以苍雪为第一”。
卒葬中峰,牧齐为撰塔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1—1679 【介绍】: 明末清初僧。
云南楚雄府人,本姓许,名冲霄。
十四岁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养育。
二十七岁伯父死,出家为道士。
后读《华严经》,始信佛。
三十一岁依亮如法师披剃。
崇祯六年,投寂光律师受戒,依住学律,改号见月。
弘光元年,寂光临殁,命继主宝华山隆昌寺。
明清之际,戒法沦丧,读体以身示范,弘宣律宗。
有《一梦漫言》、《大乘玄义》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读体,字见月,姓许氏,楚雄人也。
旧籍江南句容,远祖某,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以功世袭指挥,遂家焉。
父酳昌,母吴氏,懿言淑行,雅慕因果,㝱梵僧入室,寤而生。
体质禀钦奇,幼而神敏,好游览,善绘事,所至山水佳处多留墨妙,尤工大士像,人争宝之。
父母早世,伯父无子,嘉其聪秀,欲使袭职为指挥,体不屑也,而慕赤松子游。
尝至金沙江甸尾山,寓浪穹,迁赤宕嵓,矢志修真,为黄冠三载。
一日偶行松下,遇茅庵老僧与语甚契,授以《华严经》,读至《世主妙严品》翻然有省。
遂诣宝洪山亮如𩮜 度。
闻江南有三昧律师宏戒,慨然慕之,一瓢一笠重茧而行。
时当明季,流贼槃牙,烽火相望,饥荒遍野,土寇肆劫。
所过崇罔危磴,盘江险洑,蛮雨瘴烟,猿嗥虎啸之区,荒祠古墓,深菁蔓草,昼则风餐,宵则露宿。
体一意孤行,不为物扰。
先入南岳演《楞严四依解》,继登破额冯茂上高,礼诸祖道场。
进九华,朝五台,再度大江,始遇三昧于海潮庵。
往复二万馀里,行脚六年,不知疲也。
既圆戒,充上座,讲《梵纲经》,析义敷文,四座称善。
体犹欿然不自足,乃于藏中检四分并律藏读之,殚思研讨,间遇壅滞,祷佛求解,默坐移时,焕然冰释,由是毗尼大畅。
尝从三昧传戒金陵报恩寺,座下千人,体临坛教授,忽忆初为黄冠时,㝱至一大寺,金碧交辉,苾刍云集,门阈甚高,跃身而入,自顾已成僧相,一瞿昙丹衣高座,招之使上,授经命讲,众皆跪听,汗流而觉,及是所见,髣然前㝱。
距金陵七十里,有宝华山,为志公道场,年远颓废,郡人迎三昧主之。
体筦院务,庀材鸠工,楼殿寮阁,雕饰庄岩,大江南北罕与伦比。
乙酉,三昧示寂,即受衣钵,总持三学,以十事誓众,人颇难之,久而悦服。
盖悯时习便安,止作真教,久成绝响。
故结界立规,率先躬行,是制必遵,非法必革。
寻复安居之法,门人日进。
清室初兴,山寇时发,入寺横强。
体诱致渠魁十人,设食供毕,忽厉声以大义责之,且晓示利害。
大众围绕,贼相顾欷戏,逡巡遁去。
有谮于大将军者,谓华山通贼,缇骑麇集,执至军前,剑戟如林,众僧惴惴,莫敢仰视。
体独整威仪,缓步升阶,合掌而立,具陈华山为江南孔道,不能禁贼往来,并前日留食解散之故。
三问三答,词气从容,颜色不变。
巴廒二将军与陈中丞异之,悉解众僧之缚。
又欲杀监院孙内监、房头、克修三人,体争之曰:“罪在寺主,愿伏斧锧,勿累他人。
”将军益奇之,并释不杀,还其田里,给帖护持,寺乃复安。
壬子,江南荐饥,导输赈粥,五十馀日,全活无算。
每振锡出山,四方风动,遐迩缁素,奔礼恐后,戒徒千四百人,堂食三万指。
法席之盛,世所希有。
戊午岁除,示微疾。
己未春正月既望,力疾起,视诫弟子曰:“勿进汤药,更七日行矣。
”至期端趺而化,寿七十有九,腊四十八,茶毗得五色舍利。
所著《大乘玄义》、《止持会集》、《作持续释》、《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及《僧行轨则》诸书。
其《毗尼止持》十六卷,《毗尼作持》十五卷,清乾隆时,释福聚奏请入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性关,字遍云。
姓吴氏,郧阳人。
少孤,薙发襄阳仁皇寺,事惺然为师。
年二十,游吴越,受华山三昧寂光衣钵,复得法金陵天界寺中隐。
西上荆州,于圣水寺旁结茆曰“松庵”,读《圆觉了义》有悟。
后辟乱汉沔间,时开讲席,人多重之。
顺治七年,入玉泉,创立东禅堂,演法弘律,归依者众。
顺治十五年正月十二日,寂于监利灵照庵。
二十年中,驻锡十有八处,讲说所施津梁无绝,所著语录诗文戒不授梓,故佚而不传。
弟子觉聪、本赤,保守东禅,锄垦田土,补修殿宇,不坠旧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书祯,字静观,姓王氏,禄丰人也。
父曰之麟,母高氏。
家世儒素,少习帖括,颇赡文思。
忽绝尘想,欲求出世法,遂从翠峰西林寺心田祝发。
晨钟暮鼓,梵呗灵文,无寒暑间,内典既彻,志在参学。
滇俗士子多之圣水三潮,若见金蟾,便喜形于色,以为科甲之兆,灵应不爽。
祯亦往观,曾不移晷,蟾即浮出,三足跃跃,金色有光。
因自忖曰:“吾志禅那,今睹此,岂非法门有望。
”遂南循黔楚,道汉黄豫章而之金陵。
时明崇祯甲申,祯年二十六,三昧寂光方开坛于长干报恩寺,祯与戒焉。
长干旧有浮图,耸拔霄汉。
祯尝经其下,复睹顶上,紫燄飞腾,光映云霞,心窃异之。
因问一僧,僧曰:“奇哉,希有!
此世尊舍利最胜顶也,人所罕觏,子今睹此,得非精诚感格乎?
”即约同戒五百馀人共礼之。
已而䌛白下诣中峰,历抵讲肄,兼叩禅宗。
虽一时禅教诸匠许为法器,而阐精穷年,终以律学为归。
三昧灭度,忽焉三周,思法乳之恩,申扫塔之念。
飞锡虞山,托钵钱门,岂知搆异隙于防弁,中奇殃于宿对,然处之坦如。
日持《普门品》、《大悲咒》,而罗网涣释,由是异迹著于一邑,声闻播于三吴。
说此横逆,依止宝华,严净毗尼,纂修律部。
见月弘戒,每届临坛,或任教授,或司羯摩,左之右之,辅翼有年,而僧伽黎之付,盖有自矣。
后卓锡楚州湖心寺,求戒者接踵,因慨然曰:“曲成后学,实乃绍隆佛种,何郤为?
”于是首传戒于雎宁普济,继说戒于淮阴准提。
复弘戒于山阳大悲院。
无何,见月书迎还山淮郡净土禅林本祯,创为律堂。
丁巳冬,迓主丈席,遂弘法化。
时大中丞帅公佩服高风,深心爱护,麾下军民莫不尊亲,依若慈母。
戊午春,京口诸山请说戒于避风馆。
后因见月示寂,归山省视。
蒲坐未暖,复有真州荐绅迎主五台。
春冬传戒,夏则安居,学者从之,如水赴壑,得戒者千馀。
复建五楹大殿,鸟革翚飞,新立三圣法像,圆满庄严。
由是道风丕播,遐迩均瞻,王公卿相聘自都门,太守邑令亲为促驾,人所羡忻。
祯反郤之,视名利网,虚空粉碎矣。
虽年登古稀,而闳阐法海,衣被后来,终不辞劳。
著有《随机羯摩疏钞》六卷,《毗尼甘露择要》十卷,《律学日云要本》、《教钵轨式》、《历代律祖略传》各一卷,方纂辑《羯摩疏钞》将成日,梦礼宣祖塔,以为积诚感应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行杲,字汝风。
姓张氏,吴门人。
初依苍雪,博习经论。
后参箬庵,问于夹山举风穴见南院因缘,命杲颂之,乃颂曰:“师资合处芥投针,岳未为高海未深。
看去作家炉鞴在,能滑跃冶不祥金。
”箬庵见之喜曰:“此则机缘,三十年来罕有契其旨者,今日始惬吾意。
”遂承记莂,继席南涧。
三载,退居润州静室。
康熙戊午正月三日,往鹤林与天树植诀别。
植曰:“新年头,何得说未后语?”杲曰:“实非戏言,朽骨火后,祈飏大江,无违我愿。
”由是相别,至廿四日,邻庵火起,杲但整衣。
侍者曰:“火猛且近,奈何盍速出?
”杲曰:“吾时节至矣。
”侍者曰:“师如是,弟子敢离左右?
”遂同證火光三昧
门人依命葬之大江龙门,有《语录》一卷。
释学蕴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学蕴知空者,亦参无住,而受法于开峰,密行者也。
蕴本洱海王氏子,年十四入寂光寺剃度,初从大力、野愚、彻庸及西蜀了凡诸宿参究,虽并承其教,而于万法归一之旨四五年间疑情不释,后听亮如讲《法华》诸经,参不是心䛡又十馀年,苦无入处,建玉霖轩闭关习静,礼《万佛名经》至三卷南无二字,忽心身脱落,内外圆明如一轮皎月,即说偈曰:“虚空是佛身,我本世间人。
我性与空合,非佛亦非人。
”随参无住,即首肯之,欲付以法,俄而辞去。
明桂藩之至滇也,命晋王李定国平楚雄永昌叛军。
凯旋时,学蕴遇于道中,因止。
晋王至鸡山,请免山中徭役,晋王允之。
复随至昆明,表贡山果,明帝嘉之,赐敕寂光为护国兴明之寺。
鼎革后,入九台把茅三载,而大方广法席,巍然起于万山密箐中。
开峰老人神契百城之外,忽命僧持卷至山,蕴欣受之。
由是,开法领众常数百人。
忽一日,属诸门人曰:“三日后我当灭度,天降微雨,即其时也。
”至期果雨,众集,有侍僧问曰:“和尚向来说禅说教,呵佛呵祖,正恁么时作么生?
”蕴震威一喝,捋须于口,绕殿三匝复座,翘一足而寂。
寿七十七,僧行六十五,著有《语录》及《草堂集》。
释戒隐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戒隐,字雪庵,姓陈氏,江陵人也。
幼岁舍白,栖止峡州石塔,依年进具。
从玉泉无迹老人肄习毗尼,讲演玄旨,追随左右十八载。
江浙名蓝,或为宏经之地,或为说法之场,开示来学,津津不倦。
尝讲《楞严》于杨州,众以《楞严》注释甚多,未能贯串,戒隐因集诸家注解,合为一集,名曰《贯珠》。
金陵宝华山三昧寂为之序。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