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广福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1357 【介绍】: 元僧。绍兴诸暨人,字绝宗,俗姓娄。成宗大德末祝发受具足戒,习天台教观。文宗天历初,主大雄教寺,改荐福寺,迁能仁寺。后居南山寺明静院。元末兵乱,东迁华径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善继号绝宗。越之诸暨娄氏子也。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妊。生即能言。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因窃窥佛经乃喟然叹曰。春秋固佳特世法耳。莫若求出世法。况吾身如泡聚。官爵奚为哉。于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明年进满分戒。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澄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天历乙巳出住良渚。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阐法华妙玄文句。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元季会天下大乱。遂东还华。径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乃端坐而逝。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三。荼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昙胄若干人。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绝宗。越之娄氏子也。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娠。生即能言。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稍长治春秋传。因窃窥佛经。乃唯然叹曰春秋固佳。特世法耳。莫若求出世法。况吾身如泡聚。官爵奚为哉。于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明年进满分戒。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堪继大法者。惟子耳。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澄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肯何如耳。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王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天历乙巳。出住良渚。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阐法华妙玄文句。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五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元季。一日忽告众。端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三。茶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继。字绝宗。母梦神授以白莲而生。初习举子业。番然曰。此身虚幻。终从变灭。即因文字取穹爵。如石火电光。转盻即空。谁有智者而耽此耶。乃弃去问法于湛堂。澄公。得其旨。修法华忏。多获感应。一时英俊。执经轮下。无不虚往而寔归。及还华径。于池深木寒处。修十六观。一志安养。后刻期坐化。阇维。舍利累然。如砌。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善继,字绝宗,诸暨娄氏子。
生时,母王氏梦人授白芙蕖。
始学语,见母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窃窥三藏,慨然感叹身如泡聚,官爵奚为?
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进具戒,寻从天竺大山恢习天台教。
恢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澄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
”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澄移上竺,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大雄寺,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高公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弘阐《法华玄义》、《文句》,朝请暮诵,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正体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命宗之意。
”会元季天下大乱,遂东还华泾,专脩净业。
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宏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三。
荼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影、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灵胄诸子。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族姓沈,吴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京,为僧录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赐驿驰归。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闻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会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与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杭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澄。
燕京西河张氏子。
生时。
偶二僧至门。
厥父喜。
即请安名。
僧曰。
此儿非常。
应名清正。
未几。
父母相继亡。
师决志出家。
行至双城子。
路逢僧求落发。
询其来缘。
乃初立名僧也。
遂就金河寺剃落。
其师令习经业。
师不悦。
示以念佛法门。
未周岁其师死。
偶遇五台善公。
易名曰净澄。
即走古华严鍊磨。
日夜逼拶。
忽疑滞顿开。
如释重负。
求證于广恩月溪老人。
溪转数语。
师汗下不能对。
因俾参无字。
久之。
获印可。
付以拂子手卷。
南游济河。
舟没所有俱失。
身附浮木获免。
自思所得未惬。
即誓曰。
此行。
若不大悟而还者。
有如河。
自此提参益切。
入蜀飞雪山独居。
吊影三年。
一日造饭。
遂定去。
觉时饭生白醭。
静中尝闻百里外人声。
久着地打坐。
足为冷湿所乘。
忽不能起。
幸得人荷至后山。
调息始愈。
一日坐木上。
正尔湛寂。
忽闻爆竹声。
豁然心空。
自是方得一切时中。
洞然明妙。
请印于圆觉法鉴和尚。
又造广福云谷老人。
谷见其一向孤迥迥底。
即问曰。
你却似个死人。
我且问你。
大死底人。
却活时如何。
师曰。
眉毛眼上横。
鼻孔大头垂。
又问如何是无字意。
师曰。
风行草偃。
水到渠成。
又问。
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汝向甚么处。
安身立命。
师曰。
云消山岳露。
日出海天青。
谷肯之。
天顺改元。
还清凉。
道声远播。
代藩请诣内掖问道。
感光明炤彻内外。
王大悦。
因就华严谷建寺。
请额曰普济。
奉师开法其中。
有清凉语录。
行世。
尝作山居诗云。
甘贫林下思悠悠。
竹榻横眠枕石头。
格外生涯随分足。
都缘胸次一无求。
又云。
自住丹崖绿水傍。
了无荣辱与閒忙。
老僧不会还源旨。
一住山青叶又黄。
复坐脱于本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净澄,字孤月,姓张氏,宛平人也。
始生时,有二僧踵门而至,厥父喜告以举子,且请名焉。
僧曰:“此儿非常,可名清正。
”无何,父母相继𧬄,零丁孤寂,因有绝尘志。
偶至双城,路逢老僧,相与问訉,为道所愿,求之落发,及详诘来缘,具明夙因,知此所遭者,乃初立名僧也。
嗟叹久之,于是就金河寺剃度。
初习经业,未惬心性,示以念佛法门则拳拳服膺,奉持不爽。
未几,其师竟寂。
更参知识,得五台寿宁寺僧清善为易其名,曰“净澄”。
随之诣台,执业甚勤,自觉工候未纯,即走古华严,日夜磨鍊,几及一载。
一日,凝滞顿开,如去重负,乃还燕京求證于广恩月溪,陈其所悟,溪诘数语,汗下不能对。
溪曰:“汝得信念尔。
”令参狗子无佛性语,疑情顿发,数日忽有省。
久之,溪可其悟,即付以卷拂。
南游渡黄河,舟没,所有俱失,手触浮木攀之不沈,随波漂流,遇救得出,自此勘破生死,发愿拯溺。
苦海茫茫,欲登觉岸,何异此境!
于是,入蜀川飞雪山独居三年,深心究参。
尝于造饭中得定,既觉,来时饭生白醭。
一日,方坐闻声曰“祖顺踏破脚了。
”三日后人到,印对前言无差,在百里之外,盖静极彻听也。
澄好敷坐地上,寒湿伤足,不良于行,荷至后山,安养久之渐差。
又一日,敷坐木床,正尔湛寂,忽闻爆竹声,豁然心空,自是方得一切时中洞然明妙。
乃辞众,诣圆觉法鉴处陈其所悟,觉曰:“子向后更当何如?
”澄曰:“随分。
”觉曰:“若然则饥餐渴饮去也。
”澄曰:“终不作如是见解。
”觉颔之。
后参广福云谷,谷见其一向孤迥,乃问:“如何是无字意?
”澄曰:“风行草偃,水到渠成。
”又问:“大地陆沈,虚空粉碎,向何处安身立命?
”澄曰:“云消山岳露,日出海天清。
”谷肯之,遂付衣钵。
明天顺初元,言返清凉,道声远震。
代王请诣内掖问道,感白光袭室之异,为舍资建刹五台山华严谷,额曰“普济”,事之唯谨。
后坐化斯寺。
著有《清凉录》及《山居诗》,为世传诵。
诗云:“寰中独许五台高,无位真人伴寂寥。
一任诸方风浩浩,常空两眼视云霄。
”“甘贫林下思悠悠,竹榻横眼枕石头。
格外生涯随分足,都缘胸次为无求。
”“自在丹崖绿水旁,了无荣辱与间忙。
老僧不会远源旨,一任山青叶又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