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觉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宣。
汉州人也。
壮为僧。
即出峡依琅琊觉公
一语忽投。
群疑顿息。
琅琊可之。
未几。
令分座。
净空居士郭功甫。
过门问道与厚。
及师领归宗时。
功甫任南昌尉。
俄南康守。
恚师不为礼。
以事临之。
师作书寄功甫云。
某世缘尚有六年未尽。
今无奈逼抑何。
欲托生君家。
望君相照。
乃化去。
功甫。
得书惊喜盈怀。
中夜其妻梦间。
见师入其寝。
失声曰。
此不是和尚来处。
功甫撼而问之。
妻答所见。
呼灯取书示之。
遂娠。
及生乃名宣老。
期年记问如昔。
逮三岁。
白云端和尚过其家。
功甫唤出相见。
望见便呼师侄。
端云。
与和尚相别几年。
屈指云四年也。
端云。
在何处相别。
云白莲庄。
端云。
以何为验。
曰。
爷爷妈妈。
明日请和尚斋。
适门外推车声。
端云。
门外何声。
乃作推车势。
端曰。
过后如何。
曰平地一条沟。
果六周。
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可宣,字石桥。姓许氏,嘉定人也。为橘州昙公之弟,道行卓见,海内钦企。元宁宗雅闻其名,赐号“佛日”。嘉定丁亥,丞相鲁国公请居径山,宣谓学人重趼,而来者穷其日力,食息无所,乃创室百间。又自裒其囊,合缗市田千亩,接待于双溪之上。宁宗嘉其意,御书“化城寺”额,锡之眉山,杨汝明有记。及示寂,建塔化城。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全举。汾阳昭公之嗣也。初住龙舒之法华寺。后移居白云之海会寺。为人精严。谅直饱参。汾阳特称之。自出并汾。遍诣名山。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善问曰。回互不回互。对曰总不与么。曰为什么已吃福昌棒。对曰。一家有事百家忙。曰脱空漫语。对曰调琴澄太古。琢句体全真。又谒公安远禅师。远问作么生是伽蓝。对曰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对曰青松盖不匝。黄叶岂能遮。曰道什么。对曰。少年曾决龙蛇阵。老倒还听稚子歌。曰一句两句。云开月露作么生。对曰。照破祖师关。又谒延寿贤禅师。贤问。海竭人亡作么生。对曰毒蛇不咬人。曰为何如此。对曰风引溪云断。泉冲石径斜。又谒夹山真首座。真曰还见么。对曰万事全无。曰还不见么。对曰千般皆在手。举曰。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曰湖南江西。又问见后如何。曰江西湖南。举曰。却共首座一般耶。曰打草蛇惊。对曰终不捏怪。又谒福严承禅师。承问。作么生是圆融之相。对曰。木人岭上休相觑。石女溪边更不迷。举却问。如何是福严圆融之相。曰老病寻常事。龙钟没好时。又问。融即不问。如何是圆。曰法界广无边。承曰。不圆不融时如何。对曰。虚空无对面。鸟道绝东西。又问。狸奴白牯却知有。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如何是三世诸佛不知有。曰。只为太惺惺。进曰。如何是狸奴白牯却知有。曰争怪得伊。又谒石霜慈明禅师。慈明问。作么生是向上一窍。对曰二窍俱明。曰还见七十二峰么。对曰有甚掩处。曰道什么。对曰。今日触忤和尚。慈明便打。举曰。作什么。曰将谓是收番猛将。元来是行间小卒。对曰。雅淡呈秋色。馨香喷月华。又谒大愚芝禅师。芝问。古人见桃花。意作么生。对曰。曲不藏直。曰那个且从。这个作么生。对曰。市中拾得宝。比邻那得知。曰上座还知么。对曰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曰作家诗客。对曰一条红线两人牵。曰玄沙道谛当。又作么生。对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曰恰是。对曰。楼阁凌云势。峰峦叠翠层。又谒玉涧林禅师。林曰。北斗藏身事已彰。法身从此露堂堂。云门赚杀他家子。直至而今乱度量。曰我作此偈。天下人不肯。上座肯么。对曰。争敢。曰作么生。对曰。清晨升宝座。应不让南能。又谒栖贤諟禅师。问如何是佛。曰张三李四。进曰意旨如何。曰胡饼有甚汁。又谒五祖戒禅师。戒问。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对曰反手把笼头。曰却是作家。对曰背鞭打不著。曰为什么上来下去。对曰甚处见上来下去。戒便打。举曰。一言无别路。千里不逢人。又谒翠峰素禅师。素曰。风穴道。嘶风木马缘无绊。背角泥牛痛下鞭。如何。对曰。翻身师子生狞甚。谁敢当头露爪牙。曰放汝一线道。对曰七颠八倒。曰收。对曰了。又谒雪窦显禅师。显问。牛吃草。草吃牛。对曰。回头欲就尾。已隔万重关。曰应知无背面。要须常现前。对曰。验在目前。曰自领出去。又谒西湖西峰庵主。主曰。绝顶西峰路。峻机谁敢攀。超然凡圣外。瞥隔两重关。举便问。如何是两重关。曰月从东出。日向西没。对曰。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曰满盏油难尽。进曰见后如何。曰多心易得乾。举机辩。如电砰雷射。不可把玩。诸方畏服。号举道者。自住持多夜参曰。诸上座。吾门之事。多少奇特。拥之不聚。推之不散。可谓活鱍鱍地。只欠承当在。虽然如此。有一人不肯在。且道不肯底人。具什么眼目。若于遮里甄别得出。山僧让禅床与上座。若也甄别不出。掷拄杖云。看取。又曰。僧家以寂住为本。岂可观州猎县。看山门境致过时。盖为生死事大。所以古人到一处所。见个村院主也须问过。如今兄弟。往往蹉过。不肯递相博问。昔龙牙问德山鉴公。仗剑取师头时如何。鉴便引颈。龙牙曰。头落也。鉴便休去。莫是德山无机锋么。为当别有道理。良久曰。德山引颈。龙牙献剑。举殁时七十馀。塔于海会。 赞曰无为子曰。生者人之所贵死者人之所畏。耻者人之所避。而泉不贵其贵。不畏其畏。不避其避。此其所以如是。吾不知其真。吾不知其伪。将质之于天地。方是时。丛林以肃严相尚。沙门以修洁相高。一有指目。重为愧耻。故泉有以矫之耳。其号泉大道。若非苟然。举公名著丛林。如薛仁贵著白袍。西平王著锦帽。真勇于道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华举禅师。
汾阳嗣也。
初住龙舒法华寺。
后移居白云海会焉。
为人精严谅直。
饱参。
汾阳特称之。
一锡出并汾。
所至披靡。
谒公安远公。
逗青松黄叶之机。
于福昌善处。
逞琢句调琴之辩。
又谒延寿贤。
大愚芝公。
夹山真首座。
慈明栖贤諟。
雪窦显。
五祖戒公。
琅琊觉
西湖西峰庵主。
主。
明招位下杰出者也。
有偈云。
绝顶西峰路。
峻机谁敢当。
超然凡圣外。
瞥隔两重光。
师至。
问曰。
如何是两重光。
曰。
月从东出。
日向西没。
师曰。
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
曰。
满盏油难尽。
进曰。
见后如何。
曰。
多心易得乾。
师机辩。
如雷砰电射。
不可把玩。
诸方畏服。
号举道者。
上堂。
释迦不出世。
达么不西来。
佛法遍天下。
谈玄口不开。
至哉斯言。
达古今一贯也。
尝曰。
僧家以寂住为本。
岂可观州猎县。
看山门景致过时耶。
觉范称之。
如薛仁贵著白袍。
西平王著锦帽。
真勇于道者也。
年七十馀。
始殁。
塔于海会。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坦,住福州清凉寺。为南岳下十六世,育王端裕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坦禅师。
温州牛氏子。
业打银。
因淬砺瓶器有省。
即出家参琅琊觉公
机语顿契。
天衣怀住兴教。
师为第一座。
及天衣受他请。
欲闻州乞师继住。
时刁景纯学士。
守宛陵。
恐刁涉外议。
乃于观音前。
祝曰。
若坦首座。
道眼明白。
堪任住持。
愿示梦于刁学士。
刁是夜梦牛在兴教法座上。
衣凌晨辞州。
刁举所梦。
衣大笑。
刁问其故。
衣曰。
坦首座姓牛。
又属牛刁就座。
出帖请之。
师受请升座。
有雪窦化主省宗。
出问。
诸佛未出世。
人人鼻孔辽天。
出世后为何。
杳无消息。
师曰。
鸡足峰前风悄然。
宗曰。
未在更道。
师曰。
大雪满长安。
宗曰。
谁人知此意。
令我忆南泉。
拂袖归众。
师曰。
新兴教今日失利。
便归方丈。
令人请宗至。
谓曰。
适来错。
祗对一转语。
人天众前。
何不礼拜。
盖覆却。
宗曰。
大丈夫膝下有黄金。
争肯礼拜。
无眼长老。
师曰。
我别有语在。
宗乃理前语。
至未在更道处。
师曰。
我有三十棒。
寄你打。
雪窦宗。
乃礼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 【介绍】: 北宋僧人。
秀州嘉兴人。
初从洪敏学《楞严经》。
后从慧觉之教,励志扶持华严宗,移住长水,因称“长水子璿”。
徒众近千,为宋代华严宗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楞严经疏》(即《长水疏》),为华严宗重要著述。
全宋文·卷二六八
子璿(?
——一○三八),秀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一说钱唐人),俗姓郑氏,为贤首宗义学名僧。
初从本州天台宗洪敏法师学《楞严》,既又参谒禅宗琅琊慧觉禅师
后住长水,专究《华严》,开讲贤首义旨,众几千人,此宗由此复兴,赐号楞严大师。
宝元元年卒。
著有《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楞严经义疏注经》等多种,今存。
事迹见章衡《重修长水疏主塔亭记》(《续藏经》第一编第二一套《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灯会元》卷一二,《补续高僧传》卷二等。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子璿。
秀州人。
自落发。
诵楞严经不辍。
从洪敏法师讲。
至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有省。
谓敏曰。
敲空击木。
尚落筌蹄。
举目扬眉。
已成儗议。
去此二途。
方契斯旨。
敏拊而證之。
然欲探禅源。
罔知攸往。
琅琊觉禅师
道重当世。
即趋其席。
值上堂。
遂问曰。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凭陵答曰。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师领悟礼谢曰。
愿侍巾瓶。
谓之曰。
汝宗不振久矣。
宜厉志扶持。
报佛恩德。
勿以殊宗为介也。
师如教。
后住长水。
众几一千。
弘贤首教。
疏楞严经十卷。
御史中丞王随。
序而行之。
纸为之贵。
赐号楞严大师。
尝示众曰。
道非言象得。
禅非儗议知。
会意通宗。
曾无别致。
由是二宗仰之。
后跏趺示疾。
以两瓮合之。
葬于真如院。
兀朮入𡨥。
发视指爪绕身。
复瘗而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务本,未知何许人,亦不详其氏族。
出家时年二十四,后得法于琅琊觉禅师
其弟子十有一人,本居第二。
开悟甚早,福慧兼修,有无并鬯。
宋仁宗时,诏主当阳玉泉寺。
庆历八年,荆门军守谢公,翩然来游,谓:“如此名胜,昔贤留题,当复不鲜。
”本因录唐人自曲江至齐已,得诗八篇,谢公鑴之石,立于蒙惠之侧。
嘉祐六年,命契宁等募造铁塔,高七丈,为级十有三,重百二十万两,逾年而成,其发愿词曰:“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力深弘,故寿诸金石,永垂不朽。
本每说法,学侣万指,有文宣、可忠、知忍、知藏、慧远、宗道、怀远、怀静诸子辅翊法化,首出当机,皆一时禅望,有声铮铮,故玉泉宗风冠于三楚。
邑令左侯为请于朝,锡号悟空,并赐紫衣。
以元丰三年三月八日示寂,寿八十三,腊五十九,本主玉泉四十年,寂之日集众为说法要,曰:“平日横说竖说,东喝西喝,有时扬眉眴目,有时鼓掌擎拳,祇为诸人不察,微露锋芒,若逐色寻声,白云万里。
”又举“荆州白马寺昙照禅师常云‘快活!
快活!
’及临灭时便叫‘苦!
苦!
’且云‘阎罗王来取我也!
’院主问曰: ‘和尚当日被节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若是?
’照举枕子曰:‘汝道当日是?
如今是?
’院主无对,照便入灭。
今我临灭度时,汝等看是快活?
是苦苦?
”众无语,遂泊然坐化,塔于罗汉山麓。
文宣宗说兼通,教禅双彻,陆沈众中,人莫之识。
嘉祐间至玉泉,务本崇以殊礼,使之领众,导扬法旨,学者宗之。
可忠者,安州大安山住持也,禅思莹澈,教眼尤精,闻玉泉道声鬯楙,欲一窥真际,振锡来游,务本以“最乐堂”处之,遂终老焉。
务本既寂,付法于齐月。
宋崇宁时,改玉泉为护国寺,以加封关壮缪为“崇宁护国真君”,乃改寺额,故《续传镫》或称护国。
齐月上堂,僧问:“壁立千仞,水泄不通,还许学人请益也无?
”齐月曰:“正令已行。
”乃曰:“穷外无方,究非内里,应用万般,无可比拟,分明向你诸人道,佛性精魂总不是。
”齐月既老,传席于其徒慧本,耀续传薪,禅风倏馥。
僧问:“有物先天地,无心本寂寥。
未审是何物?
”慧本曰:“一铤墨。
”曰:“恁么,则耀古腾今去也!
”慧本曰:“作甚么生是耀古腾今的?
”僧喝,本亦喝。
上堂:“好个时节,谁肯承当?
苟或无人,不如惜取。
”良久曰:“弹雀夜明珠。
”盖是时,荆门玉泉导师相继演化诸方,正未艾云。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学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自号古庭,生吴郡马氏。初出家大觉寺,主昆山荐福,后居光福。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善学。
自号古庭。
生儒家马氏。
传华严之教于宝觉法师简公。
凡清凉大疏钞。
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
皆能融会甚深微妙之旨。
遐迩嗜学之子。
敛衽溯瞻。
不翅卿云德星。
以获一见为快。
虽老师宿学。
亦推之为人望。
别传教公。
无言宣公。
前后主报恩之席。
皆欲摄受师为弟子。
师笑曰。
吾得法于宝觉。
忍背之乎。
力拒不听。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寻还东林隐居。
掌教者尊师之道。
不容肥遁自逸。
强主阳山之大慈。
师植心平易。
不屑沉溺专家。
以殊户异轨。
为高理之所在。
辄翻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
吾宗法界还源。
非徒事于空言。
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
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
吾早通法华。
虽累入法华三昧。
然长水璿问道于琅琊觉
又从灵光敏。
传贤首教。
露光天台之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
吾徒可专守一门乎。
君子美其至公无我。
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
皇明龙兴。
师将大弘贤首之教。
以续物慧命。
虽当俭岁。
躬分卫以食众。
士民踵集。
方思有所建置院僧。
以官赋违期。
当徙虔州。
有司知师专任讲道。
欲与辩析之。
师曰。
吾为主僧。
法当坐。
敢累他人耶。
遂毅然请行。
或让师为迂。
师曰。
宿业已定。
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
示疾而化。
洪武庚戌四月也。
春秋六十有四。
师形貌尪瘠。
退然有不胜衣。
戒检精严。
护持三业。
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
法衣不离体。
三藏诸文。
未尝释手。
虽盎无斗储。
处之裕如。
谦恭自牧。
竖子来见。
亦无墯容。
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
方便比喻。
至于反覆数四。
必俟其心悟。
始罢云。
见诸著述者。
咸有可观。
法华问答若干篇。
法华随品赞三十篇。
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
及诗文。
并行于世。
宋文宪公曰。
濂于诸宗之文。
颇尝习读。
每病台衡贤首二家。
不能相通。
欲和会而融贯之。
恨鲜有可言斯事者。
不知世上乃复有师乎。
于是。
发不及见之叹。
其为贤者追慕。
如此。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竹,迎刃而解。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久之,浒溪之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命学司之。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学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学居之,学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学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学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学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遂请行。或哂其迂,学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学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遐迩学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学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学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君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又尝与同学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学,《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卓哉学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观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可以无憾,但学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企瞻弗及,郁悒难伸。评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贞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