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生卒】:1366—1430 【介绍】: 明江西德兴人,迁湖广长沙府湘阴,字惟哲。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太学,擢户部主事。永乐初进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布衣徒步,日夜经划。七年,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十九年,以谏帝北征沙漠,系狱。二十二年,成祖死,仁宗即位,获释。累进太子少保、兼少傅,尚书如故。宣宗即位后,以旧辅益亲重。汉王高煦反,原吉与杨荣劝帝亲征平叛。宣德五年,卒官。历事五朝,外掌度支,内预机务,为政能持大体。卒谥忠靖。有《夏忠靖公集》。
字维哲,湖广人。永乐中,官尚书,谥忠靖。明诗纪事·乙签·卷四
原吉字维哲,湘阴人。以乡荐入太学,授户部主事,坐事系狱。仁宗立,复官,进少保,兼太子少傅。宣德五年卒,赠太师,谥忠靖。有集六卷。 (《四库总目》:原吉以政事著,不以文章著,然致用之言,疏通畅达,犹有醇实之遗风。 田按:忠靖诗悫质有味。《谕饥乌》云:「饥乌来屋头,轩然振双翼。哑哑向我啼,其意欲得食。我行顾我厨,馀𩝠颇云积。足可疗乌饥,尽与非所惜。缘以目前人,困乏动千亿。况此所馀𩝠,粒粒出民力。我食尚怀愧,饲乌宁不惕。饥鸟勿此啼,山林有榛栗。」蔼然德入之言也。
人物简介
张琦(14世纪—15世纪),字淑润,山西太原府盂县人。张琦是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二十二年(1424年)成进士,获授湖广道监察御史,清理当地刑狱;转任交趾道监察御史出按越南,弹劾多名官员,三年后还朝,上奏越南所见便利事称旨。之后他改任山东道御史,刚直敢言又能持大体,曾说:「御史虽然负责纠察,但如果推求细故,罗织无辜,就不是朝廷设官的本意。」外任江西按察司佥事,擢官工部右侍郎,改左副都御史到江南审录,船只到达河西时患病,朝廷命令他归乡就医,死后获赐祭葬。
人物简介
【生卒】:1446—1528 【介绍】: 明湖广武昌人,字汝砺,号西轩。成化八年进士。除婺源知县,擢南京御史。弘治初出按浙江,寻迁山西副使,历云南左布政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击破普安女土司米鲁兵。召为南京户部右侍郎。正德初总督两广军务,镇压柳州所属马平、洛容僮族反抗。召为左都御史。六年,总制军务,镇压江西东乡王钰五、姚源汪澄二、华林罗光权等变乱,调广西狼土兵作战,俘杀甚众。但谣云“土贼犹可,土兵杀我”。而义军亦败后再起。言官交章劾之,乃召还,掌都察院事。世宗立,请老归卒。维基
陈金(1446年—1528年),字汝砺,号西轩,祖籍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德安府应城县(今湖北省应城市),出生于武昌府,官至右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陈金出身于官宦之家。成化八年,陈金登进士,授婺源知县,擢南京监察御史。弘治初年,出按察浙江,借灾异之机弹劾文武大僚十九人,其中侍郎丁永中、南京大理卿吴道宏、南宁伯毛文等多罢去。之后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历任云南左布政使,讨伐平竹子箐苗族民变。弘治十三年,拜为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等地。奉诏发缅甸、干崖、陇川、南甸诸部兵,平定孟养酋思禄与孟密酋思揲等叛变,随后攻破贵州米鲁等叛变,晋升为南京户部右侍郎。正德元年,给事中周玺等弹劾陈金不称职,明武宗不予追问。陈金以母老乞求归乡,不予批准。之后以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当时内臣韦霦等建议,请求输两广各司所贮银于京师。陈金上疏称不可,诏留二十余万。当时,马平、洛容僮族民变猖狂,陈金率领总兵官毛锐发兵十三万征讨,俘虏斩获七千馀人,晋升为左都御史。陈金认为苗民喜爱鱼盐,可以用其为计约束。于是命百姓与苗民互市,改峡名为永通。然而,苗民性贪而黠,最初表面接受约束,但不久仍然杀掠不止。浔州人纷纷称陈金失计。正德三年,升任南京户部尚书。次年冬,召为左都御史,但因母丧归养。正德六年,江西盗乱爆发。武宗命陈金担任故官,总制军务。南畿、浙江、福建、广东、湖广文武将吏均归其节制,许其便宜从事,都指挥以下不听命者均可施刑斩杀。当时,抚州有东乡贼王钰五、徐仰三、傅杰一、揭端三等;南昌则有姚源贼汪澄二、王浩八、殷勇十、洪瑞七等;瑞州则华林贼罗光权、陈福一等;而赣州大帽山贼何积钦等又起。官军累年无法攻克,陈金认为其属郡兵不足用,奏请调用广西狼兵。次年二月,连续攻克东乡、姚源、华林、大帽山等,半年之内,剿贼几尽。随后请在东乡立县,并成立万年县,招降百姓。随后加太子少保,荫子锦衣世百户。陈金屡次攻破贼寨,但所用士兵均贪残嗜杀,其,剽掠甚至超过叛军。百姓民谣称「土贼犹可,土兵杀我。」陈金虽然知百姓之患,但却仰赖土兵,于是不禁止。他又不能持廉,军资颇私入。所以虽然功劳很多,百姓仍然深怨他。后因攻打姚源贼时,作战失策,被给事中黎奭及两京言官弹劾,于是被召回,改以俞谏继任,陈金遂请终丧去。正德十年,再次起用担任两广总督。当时府江贼王公珣叛乱,陈金集诸道兵偕总兵官郭勋等分六路讨伐平定。后加少保、太子太保。正德十二年,许可佛朗机人进入广州,不久命令驱逐该批人物。正德十四年,掌都察院事。明世宗即位后,请老归乡。
人物简介
【生卒】:1465—?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寓居上元,字子文,号印冈。弘治九年进士。出知兖州,被劾改知镇远,又忤巡方,再移知石阡。致仕归卒。有《延休堂漫录》。明诗纪事·丁签·卷七
凤字子文,一字汝文,吉安泰和人,南京水军右卫籍。弘治丙辰进士,除兴化推官。迁南监察御史,出为兖州知府,改镇远,再改石阡。有《简斋家藏集》十卷。田按:子文守兖州,武宗南巡,自车马糗糒之外,一无所供。监司问以佃游之备、近幸之饷,曰:「非守所宜职。」以不胜繁剧,改简为吾黔镇远知府。再忤御史,改石阡,请老。自号简翁,博雅好古,蓄法书名画、金石遗刻多至千卷,所居在天印山下,又自号印冈。顾东桥赠诗云:「道人筑室天印下,丘壑重重到茅舍。谢墅花骄罗绮春,秦淮舟泛星河夜。」纪其事也。《家藏集》仅有钞本,流传甚少,故选家多不之及也。
人物简介
维基【介绍】: 明河南鄢陵人,号春冈。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宁国推官,摄芜湖县事,累官刑部尚书。能持法治狱,终以雪冤狱事坐黜。有《春冈集》、《省台集》。
刘讱(1483年—1559年),字思存,号春冈,河南开封府鄢陵县人,同进士出身。刑部尚书刘璟之子。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河南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会试第三百二十五名,三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吏部观政,授宁国府推官,兼知芜湖县事。明武宗南巡时,朝中权贵索贿不成,于是逮捕其下诏狱。明世宗即位后,恢复原职,升监察御史,迁南京通政使司参议。嘉靖十八年(1539年)任大理寺左少卿。二十年(1541年)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任大理寺卿。二十五年(1546年)正月升刑部右侍郎,同年七月升刑部左侍郎。二十六年(1547年)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十七年(1548年)任南京工部尚书。二十八年(1549年)改南京刑部尚书,同年改北京刑部尚书。当时河南巡抚胡缵宗尝以事笞阳阳武县知县王联,王联亦被按御史陶钦夔劾罢。王联为人歹毒,曾经殴打其生父王良,当论死,王良请出狱,此后又因杀人事连坐,求解不得。其知世宗喜欢密告,于是诬陷胡缵宗有迎驾诗「穆王八骏」等词,并命子诈为常朝官,入阙门讼冤。其所不喜欢的人,包括副都御史刘隅,给事中鲍道明,御史胡植、冯章、张洽,参议朱鸿渐,知府项乔、贾应春等一百一十人,悉数诬陷。世宗大怒,逮捕胡缵宗等人下狱,并命刘讱会同法司严加讯问。刘讱得到王联之子的诬告,坐王联死罪,其子诈冒朝官律斩,而为胡缵宗等乞求宽恕。世宗虽然奏准王联父子死罪,但心里仍然讨厌胡缵宗,下礼部都察院参议。严嵩为之和解,革令胡缵宗撤职,杖刑四十。刘讱亦因此除名,法司正贰官员均停半年俸禄,郎官承问者下诏狱。
人物简介
【生卒】:?—1623 【介绍】: 明顺天府通州人,一说陕西临潼人,字道甫。万历二年进士。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在任十数年,以裁抑矿税使,议罢矿税,得民心,累官至户部尚书。时顾宪成讲学东林,与之深相结交。三十八年,朝中有人建议外僚入阁,意在三才,引起朝臣争论,形成党争。次年引退家居。四十三年,被诬盗皇木造私宅,落职为民。天启三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未就卒。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道夫,临潼人。万历甲戌进士,除户部主事历官右佥都御史拜户部尚书有双鹤轩鹪鹩轩二集维基
李三才(?—1624年),字道甫,号修吾。陕西临潼人,顺天府通州籍(今北京市通州区),,明朝官员,东林党领导人之一,李三才性不能持廉,好用机权,然挥霍有大略,结交遍天下,且推毂他的都是一时名臣,因而世人仍以李三才为贤臣,明史则称其「英遇豪俊,倾动士大夫,皆负重名」。李三才世代为武功右卫的军官,移家至顺天府通州的张家湾(今北京市通州区东南)。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百零二名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成进士。曾官户部主事,历郎中。与南乐魏允贞、长垣李化龙以经济国家,相互期许。不久因上疏支持魏允贞,谪山东东昌府推官。迁南京礼部郎中,再出为山东佥事,迁河南参议,进副使。擢南京通政司右参议,召为大理寺少卿。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担任漕运总督,巡抚凤阳诸府。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三才愤而辞职。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削籍。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可汗努尔哈赤攻占辽阳,御史房可壮请起用三才为辽东经略,遭反对作罢。天启三年(1623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未赴任卒。及魏忠贤秉政,其党御史石三畏追劾三才,诏削其籍,褫夺封诰。崇祯初年(1628年)复赠官。
人物简介
【生卒】:1631—1688 【介绍】: 清江苏宜兴人,字其年,号迦陵。陈贞慧子。十七岁为诸生。美髭髯,时称“陈髯”。骈文及词,最负盛名。诗各体皆工。康熙间举鸿博一等,授检讨,与修《明史》,越四年而卒。有《两晋南北史集珍》、《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迦陵词》。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五
陈维崧,字其年,一字迦陵,宜兴人。诸生。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有《湖海楼集》。词学图录
陈维崧(1625-1682) 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人。诸生。少负才名,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然科举数不利,游食四方。至京交朱彝尊,合刻《朱陈村词》,名噪都下。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与修《明史》。工骈文,才力富健,风骨浑成,为清初名家。其诗则近吴伟业娄东一派。最工词,负盛名,为阳羡词派宗主,所为词沉雄俊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内容题材十分广阔,对词境有开拓之功。与朱彝尊并称"陈朱"或"朱陈"。有《湖海楼全集》。词集名《湖海楼词》。又与吴本嵩等辑《今词苑》,与曹亮武等辑《荆溪词初集》。清诗别裁集
字其年,江南宜兴人。康熙己未,以诸生召试博学鸿辞,官翰林院检讨。著有《湖海集》。○陈检讨四六及词,宇内称许,而诗品古今体皆极擅场,尤在四六与词之上,从前人无品评者,故特表之。○检讨年四十馀,尚为诸生,有日者谓之曰:“君过五十,必入翰林。”梅杓司赠诗有“朝来日者桥边过,为许功名似马周”句,后果然。事见《池北偶谈》。湖海楼诗稿·序
先大人检讨公诗,自顺治十八年辛丑至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农部四叔父已付梓,与古文词汇成一集。辛丑以前十馀年诗,向刻于如皋冒巢民先生家。数十年来,雕板无存。先大人去世后,史云臣先生以旧刻原本《湖海楼诗》付履端收藏,不敢失。年来履端备员山阳校官,节啬月俸,依原本翻刻,一如旧观。原本卷首有云间蒋大鸿先生序文,诗之首篇又有先生蝇头细楷朱评云:「忆昔陈黄门先生语余,自嘉靖七子以来,诗家各体,变熊略尽,独七言长篇尚多境地,将来才人差足日展,窃以望之子辈。予谨识斯言,而工力才分若或限之,愧无以继前哲之遗响,今果得之其年。因追三十年来绪论,标之简端,借吾友之有馀,补予情所未慊,所谓如其意之所欲出,古人之言良为不欺,亦以见诗雅流吹,自成风会,其年得之三十以后。」先生预发之三十年之前,洵乎大雅之宗有先觉也。又云:「七言古至此,直是有裨实用。长篇奔放,络绎顿挫,淋漓一往,百折千回,引人入胜。不知当日挥毫落纸时,何以牵情惹恨,一至于此!」以上皆大涌先生评语。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立秋后一日闰六月十七日,男履端百拜谨识于山阳学署之文会斋。湖海楼诗集·序
其年检讨,阳羡贵公子。自其童子,即沾濡家学,习闻中朝故事。落笔赋诗,才名籍甚江表。与余相识,在戌亥之间。中更变故,家计益落,非复昔时豪举矣。薄游大梁,访旧雉皋,多故人寂莫之游。所至辄徙倚穷年,少亦累月,当花对酒,感慨悲凉,一以文章自遣。世所艳称者,其丽体、填辞二种。然其沈思怫郁,尤一往全注于诗。近体似玉川歌行之运笔顿挫、婉转丰缛,前少陵而后眉山不足多也。然诗益工,穷益甚。晚岁遭逢,几酬夙志。未几捐馆,无当室之孤,无负郭之产。窃念造物之于斯人,其奢于降才、俭于取遇如此,计其所留于身后者几何?假令此卷复就零落,则其年竟为虚生此世矣!昔王右丞没无子,代宗命取其遗集,其弟相国缙编得四百馀篇上之,帝优诏褒美。今安平作吏甚清苦,乃能捐俸剞劂,为其兄计所以不朽者,比之前人为尤难也。集分年,自辛丑编至壬戌岁止,共得七百七十八首。其文与填辞另有集。 康熙二十八年冬十二月,昆山同学弟徐乾学谨序。湖海楼诗集·跋
大兄诗凡三变:少而师事云间陈大樽先生,为诗高浑鲜丽,出入于陈杜沈宋、高岑王孟,参以温李,含英咀华,风味不坠,所谓《湖海楼少作》《湖海楼稿》者是也;既而客游羁旅,跌荡顿挫,浸淫于六季三唐,才情流溢,而诗一变,所谓《射雉集》者是也;晚而与当代大家诸先生上下议论,纵横奔放,多学少陵、昌黎、东坡、放翁,而诗又一变。大兄临终时自云:「吾诗在唐宋元明之间,不拘一格。」其诗学之成欤!今集自辛丑迄壬戌诗是也。四弟既刻其古文全集矣,复取而授之梓,得若干卷,视京少天藜阁所选为备。《湖海楼少作》《湖海楼稿》已刻者,今不载。丁卯冬十二月,弟维岳谨跋。湖海楼诗集·跋
伯兄生而颖异,五六岁即能吟,吟即成句。先大父暨先大人钟爱之,甫龆龀,为延贵池吴次尾、吴门钱吉士两先生教之,两先生交口赞。先大人游金陵,同时则有周仲驭、方密之、张芑山、沈眉生、顾子方、冒辟疆、梅朗三诸先生、予外舅侯公朝宗。先大人读书吴门,则有文相国湛持、侯银台广成、徐宫詹九一、陈黄门大樽、张太史天如、李舒章、杨维斗、黄梨洲诸先生周旋赠答。时伯兄发始覆眉,咸随侍侧,聆诸先生议论,益刻意为诗,为诸先生所赏识。先大人为之刻《湖海楼少作》《湖海楼稿》,今俱不存。丙申五月,遘先大人之变,兄弟饥驱,糊口四方,如皋诸君子为伯兄重刻《湖海楼稿》,其板在中表曹渭公处。又刻《射雉集》于维扬,属予师王宫詹阮亭先生手定。今二十馀年,其存否亦不得问。数年后,伯兄诗益进,又悔从前之刻有未当也,取《射雉集》重加删订,次第编年,断自辛丑,讫于壬子,癸丑至丁巳则肆力于填词。戊午就徵京师,官禁近,诗益苍辣奔放。至壬戌捐馆,搜其遗集,皆伯兄手录成帙,多钜公名家所丹铅者。石尽刻之,分为八卷,以备当代大君子论定焉。嗟乎!吾兄惊才绝艳,晚岁始拜一官,而又不禄,心切恸之。石以其文学宦迹白之当事,于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念有七日,同先大父、先大人崇祀乡贤。一堂四代,(先曾祖孝洁先生祀于前明。)几筵俎豆,世世享之。九原有知,兄亦可以鉴予怀矣!戊辰小春,四弟宗石谨跋于彊善堂。湖海楼诗集补遗·跋
乌丝词·序余方校刊伯祖检讨公诗文全集,未及蒇事,阳羡馨远侄复邮寄公手抄诗一卷,系渔洋、竹垞两先生评定,从前诸本俱未刻入。摩娑故物,手泽犹新,足见公篇什之富,碎金片玉,散落人间者不少也。亟为补付开雕,以公同好。佚诗他日有重见者,当更续入云。乙卯端午前二日,从孙淮谨跋。(录入:天印山人周沛)
丙午之秋,余与陈子其年俱落第,后会黄山孙子无言,意欲以吾两人诗馀梓以行世者。嗟乎!余与陈子少志观光,许身稷契,意谓有神之笔。庶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谁知萧条瓠落,而与莺嘴啄红,燕尾点绿,争长于钩帘借月,染云为幌之间,岂吾两人之志哉?陈子叹曰:是亦何伤!丈夫处不得志,正当如柳郎中使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以陶写性情,吾将以秦七、黄九作萱草忘忧耳。虽然昔裴休为相,李群玉能诗,荐授校书郎,而陈去非长于歌词,亦为高宗所眷注。孰谓诗词一道,何尝不得知巳于天子宰相哉。彼尤尚书谓程正伯之文每过于诗,说者以为是时当涂诸公方且以文章荐正伯,尤公之言,可谓识正伯之大者。但不知代往年遥,此事可传,而复可见否耶?为劝陈子生逢尧舜,垂翅青冥,此意宜付之悠悠,旷士之胸,且暂往东皋,与汝石交辟疆冒君,每得一好词,如沈廉叔、陈君宠辈,付莲、鸿、苹、云,品清讴为一笑乐。冬季归阳羡,当复借紫云相伴,又何减尧章过垂虹桥畔,小红低唱我吹箫也。至于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驱遣齐梁,舆台温李,则又当世传写,织帕机房,不必待余扬扢矣。时穷冬凛冽,不亚改之寒甚手颤时,陈子幸为余沽酒。江都宗元鼎定九撰。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其年,宜兴人。官检讨。有授简湖海诗稿。
人物简介
【生卒】:1655—1685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大学士明珠子。以避废太子名改成德,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诗文均工,尤长于词。生平淡于荣利,爱才喜客,所与游皆一时名士。集宋元以来诸家经解,刻《通志堂九经解》。有《通志堂集》。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七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旗人。康熙丙辰进士,官侍卫。有《通志堂集》。词学图录
纳兰性德(1655-1685)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初名成德。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十四年(1675)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数随清圣祖出巡塞外之地。好结客,一时文士皆乐与交,与世所称落落寡合者,如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尤相契厚。工诗,得唐开元、大历间丰格。词尤享名,喜学北宋。论者谓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感人。谭献以之与项廷纪、蒋春霖为清词三鼎足。今人以其与曹贞吉、顾贞观称"京华三绝"。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清诗别裁集
字容若,辽阳人。康熙癸丑进士,丙辰殿试,官侍卫。著有《通志堂集》。○侍卫生长华阀,淡于荣利,书史友生外,无他好也。诗情飘忽要眇,断肠人远,伤心事多,年之不永,即于韵语中知之。通志堂集·序
往者容若病且殆,邀余诀别,泣而言曰:「性德承先生之教,思钻研古人文字以有成就,今已矣!生平诗文本不多,随手挥写,辄复散佚,不甚存录。辱先生不鄙弃,执经左右,十有四年,先生语以读书之要及经史诸子百家源流,如行者之得路。然性喜作诗馀,禁之难止。今方欲从事古文,不幸遘疾短命,长负明诲,殁有馀恨。」余闻其言而痛之,自始卒以及殡阼,临其丧,哭之必恸。其葬也,余既为之志,又铭其隧道之石。余甚悲容若以豪迈挺特之才,勤勤学问,生长华阀,澹于荣利,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骑马,过余邸舍,讲论书史,日暮乃去,至入为侍卫而止,其识见高卓,思致英敏,天假之年,所建树必远且大,而甫及三十,奄忽辞世,使千古而下,与颜子渊、贾太傅并称。岂惟忝长一日者有祝予之悲,海内士大夫无不闻而流涕,何其酷也!余里居杜门,检其诗、词、古文遗稿太傅公所手授者,及友人秦对岩、顾梁汾所藏,并经解、小序,合而梓之,以存梗概,为《通志堂集》,碑志、哀挽之作附于卷后。呜呼!容若之遗文止此,其必传于后无疑矣。记其撤瑟之言,宛如昨日,为和泪书而序之。重光协洽之岁,昆山友人健庵徐乾学书。成容若遗稿·序
维基始余与成子容若定交,成子年未二十,见其才思敏异,世未有过之者也。使成子得中寿,且迟为天子贵近臣,而举其所得之岁月肆力于六经诸史百家之言,久之浩瀚磅礴,以发为诗歌、古文词,吾不知所诣极矣。今也不然。追溯前游,十馀年耳。而此十馀年之中,始则有事廷对,所习者规摹先进,为殿陛敷陈之言。及官侍从,值上巡幸,时时在钩陈豹尾之间,无事则平旦而入、日晡未退以为常。且观其意,惴惴有临履之忧,视凡为近臣者有甚焉。盖其得从容于学问之日固已少矣,吾不知成子何以能成就其才若此。抑尝计之,夫成子虽处贵盛,閒庭萧寂,外之无扫门望尘之谒,内之无裙屐丝管、呼卢秉烛之游。每夙夜寒暑,休沐定省,片晷之暇,游情艺林,而又能撷其英华,匠心独至,宜其无所不工也。至于乐府小词,以为近骚人之遗,尤尝好为之。故当其合作,飘忽要眇,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嗟乎!天之生才,而或夺之年,如贾傅之奇气卓识,度越今古无论,其次文章之士,若唐王勃之流,藻艳飙驰,一往辄尽,故裴行俭之论有以卜其所止。今成子之作非无长才,而蕴藉流逸根乎情性,所谓「人所应有,己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虽使益充其所至,犹疑非世之所共识赏,而造物厄之,何耶?虽然,脩短天也。夫士亦欲其言之传耳。今健庵先生已缀辑其遗文而刻之,盖不徒笃死生之谊也,后世必更有知成子者矣。独是余与成子周旋,久于先生之命序是编,其能不泫然而废读乎?康熙三十年秋九月,无锡严绳孙题。(录入:天印山人周沛)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兰氏,又称作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生于北京。满洲正黄旗人,词人、学者。纳兰性德生于腊月,始祖名叫星恳达尔汉(亦胜根打喇汉、打叶),曾祖父叫金台石,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为努尔哈赤的福晋(即皇太极生母,皇太极是纳兰性德的舅公)。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二),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王永吉,字曼修,无锡人。壬戌进士,除定兴知县。维基
王永吉,字曼修,号忠纫(中讱),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治诗经,行一,辛丑年正月二十六日生。天启元年(1612年)中式辛酉科应天乡试六十三名,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壬戌科三甲四十一名进士,八月除定兴县知县。奉圣夫人客氏家定兴,徒属横乡邑,永吉持法无挠屈。客有丧,监司以下奔走鼎沸,永吉独不往,终永吉任,其家无敢恣逞者,迁南京礼部主事。崇祯初,大奸既殛,馀孽未除者稍稍起,阴排众正。永吉抗疏,劾吏部尚书王永光,言永光以剩奸为护法,始胆寒摇尾,附公论以求容。既根固,张牙持言路以树敌。疏上,有旨罚俸已,出知福州府。有关节事露,举人郑某力能持上官,而所夤缘分考某官者,永吉同年也,已内召将行。而永吉至,要路书嘱填委,永吉悉置不启。及对薄,厉声诘责,郑不觉股栗自承,狱具,并罪推官,而上官恚不可解,于是永吉受事二十七日而去。久之,以黄道周荐,复起福州,谒巡方御史,意不能自下,甫匝月投劾归。再起金华府,不赴。鼎革后,不复见一人,独身徙东郊废圃中,委顿自苦,数年而卒。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