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福登

相关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善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峰善禅师。
刘氏子。
世居彭城。
后徙吴兴。
年十三落发。
其师教以经论。
一览辄了大意。
久而弃之。
时佛炤唱道鄮山。
师往参焉。
于风幡话下悟旨。
佛炤可以偈曰。
今日与君通一线。
斩钉截铁起吾宗。
自是辩慧泉涌。
然不以是自足。
入武康庐妙高峰。
壁坐十年。
身隐而名彰。
学者尊之。
妙峰禅师
出世于台之慧因鸿福万年诸刹。
退居皋亭刘寺者。
又十馀年。
其徒推迫不已。
复领明之瑞岩。
苏之万寿。
常之华藏。
次至灵隐。
灵隐。
密迩于阙。
轮蹄凑集。
师掩户若不闻。
一无所将迎。
公卿贵人。
或见之。
寒温而已。
会天童虚席。
时郑清之秉钧轴。
谓非师莫宜居。
因勉师行。
师答曰。
老僧年耄矣。
尚夜行不休乎。
郑公高之。
师善于诱掖后进。
未尝厉声色。
然一经指授。
无不心融神化。
充然有得。
相传。
师住灵隐时。
夜坐方丈。
为四鬼舁出入。
此与洞山宝事相类。
得道人。
时或有是。
不欲章异以惑修。
故讳而不言。
中峰所谓当时赖遇妙峰
若王老师。
又作修行无力会也。
将示寂。
澡身趺坐。
书偈云。
来也如是。
去也如是。
来去一如。
清风万里。
遂逝。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了万者。
号一山。
临川人也。
其先金氏。
为江右显族。
万生貌瘠。
而秀气格精厉。
八岁指挥群小。
肃若朝堂。
又八岁好学。
以淹博著声。
每叹孟轲氏未达性理。
同辈惊其狂。
万曰。
圣贤亦犹人也。
何无是非眼目乎。
乃毅然求佛为师竟。
于金溪常乐院弃发。
是夕芝产户枢。
院主卜之。
得乾之九五。
占者曰。
刚健中正圣徵也。
当为法王。
万遂游方。
遍见名宿。
得旨于东叟颖。
住后尝谓及门者曰。
我当时初参偃。
溪闻尊宿。
闻以为我齿牙超迈。
每同商略古今间。
谓我曰。
子姿质铦利。
山僧实不及子。
但有一著。
若识得。
山僧在子脚底。
我虽不测弃去。
未尝不珍味其语。
又见灵隐荆叟珏禅师。
亦蒙隆遇。
珏曰。
近日法社凄凉。
鲜合中道。
太过者生易。
不及者生疲。
疲病庶几可振。
易病难医。
何也。
佛祖境界非世聪之可测度。
彼时虽铭。
其说不能当下庆快。
如是展转。
所历非一。
大抵遮前护后。
遂乃拨妄求真。
及到南屏。
惟吾师东叟颖和尚。
能捋下铁面。
当众以如意指我曰。
万书记文彩灿烂。
应酬时机。
则不无管取涅槃堂里一字也用。
不著彼时。
我心识俱丧。
乃强曰。
何也。
吾师曰。
别人根钝。
不得利子。
则根利不能钝。
我对曰。
岂无方便。
师曰。
又恁么去也。
自此启口说不出。
举笔写不出。
一日偶经神祠。
见纸钱灰旋风飞起。
尽亡所执。
吾师遂以妙峰师翁禅板如意。
交付于我。
我今日举著大似。
一回吃水。
一回咽矣。
妙峰名之善妙喜之嗣也。
万为人鲠直。
少含蓄好。
樊励后学。
见有小善可录。
必展转发明。
人亦不敢伪。
或有过。
则曰。
人非圣贤。
孰能免焉。
改之为贵人。
亦不敢饰。
至若事关法化。
知见差讹。
则切直千馀言犹不已。
当时以此惮而怀之。
初住天台之寒岩寺。
三年移仙居之紫箨山。
大阐法化。
有僧问曰。
紫箨山庭如锦绣。
是谁按拍画图中。
万曰。
深沙休努眼。
僧顾左右曰。
道甚么。
曰。
碧水浪吞钩。
僧曰。
将谓歌谣风日煖。
元来鼓角阵云深。
曰。
八千子弟归何处。
消瘦秋空一笛霜。
僧曰。
恁么则山河无意属英雄也。
曰。
摘杨花。
僧次日复进曰。
昨日公案未圆。
乞师再垂方便。
万曰。
分付直岁不得。
普请曰。
古老头巾真难共语。
万掷下拄杖。
僧出大叫曰。
紫箨老汉今日方始瞥地。
万便休。
十载迁疏山。
疏山旧例。
住持须通刺当道。
万辄不可曰。
孔席不煖。
墨突不黔。
诚各行其志也。
况我圆顶之夫。
何天不可翱翔。
乃为三间古院。
委曲权门。
是则法化未弘。
僧风先扫地矣。
当道议不合。
万留偈法堂。
飘然而去。
偈曰。
叠叠韶华一杖藜。
白云到处有山栖。
等閒爱种蟠桃核。
不把春红赚马蹄。
江淮总统闻万高标。
会诸山于灵隐。
直指堂议。
以开先迎万。
或度其厌丛林不肯来。
有耆宿曰。
万公必来也。
彼虽起居萧洒。
然瞿瞿以法门纲目为任。
若致之以诚。
即十字街头肩栲栳养閒汉。
彼亦欣乐。
况开先为山林之胜。
且便于衲子。
公岂木强人乎。
公必来也。
万果携数禅衲。
惠然而来。
有偈曰。
刹竿扶起本无心。
教外金襕影自深。
肯著三三前后力。
波涛陆地起龙吟。
于是开先鼎新。
英俊大聚。
扣问之外。
从未只字。
干及豪贵。
其时道俗蒙万示语。
如获珙璧。
笑隐来参。
万审其机缘。
指往百丈。
为晦机嗣。
无我之风。
海内仰之。
又十载住东瓯江心寺。
少不适意。
又弃去。
寺众数百泣挽随。
至冯公岭不从。
万尝曰。
古人因学道。
以立丛林。
事事随缘。
法法周备。
为住持者。
观会中或有一个半个。
实心务本。
则当不顾安危。
竭力支撑。
虽社庙神坛。
亦可居而不愧。
今人计丛林以学道。
或三百五百。
不顾日逐。
何所用心。
但云。
头头合辙。
物物圆融。
乃崇尚土木。
鹭伺豪家。
然后窃虚器传子孙。
与蚖蛇恋窟。
明无少异。
毫厘既差。
千里悬隔。
良可悲夫。
晚年匡庐月涧明公。
迎万归东溪。
万翩然命棹曰。
满望春江兴不违。
一波才动万波随。
烟岚调拍如相委。
何待芳心托子规。
月涧殁。
开先之众复请万。
万力却之曰。
我住持三十载。
而法化寥寥。
更何所望。
而不休乎。
且精神非壮盛之时也。
诸公不复言。
皇庆壬子。
十一月二十六日。
示疾。
越七日。
命浴更衣。
据室危坐。
书诀众语。
俨然而化。
阇维。
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不可计。
目睛齿牙顶骨不坏。
时改建豫章乌遮塔。
江西行省丞相干赤命以旧藏释尊舍利奉于中。
遣使分一山万禅师目睛舍利。
以宝匣秘之。
陪葬焉。
馀舍利塔东溪。
赞曰。
名位虚器也。
道德实迹也。
据虚器而核实迹。
则失矣。
余观万公平生。
住持独持大体。
熙于实迹不以名位自累。
少不合辄。
弃去。
此其节概。
大过于人。
应庵曰。
衲僧当著草鞋住院。
良有以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又不语僧者,不知何许人,亦无由得其名字姓系。
常居盘山峰顶石岩中,灰头土面,厄坐如枯人。
有谒者,略不一顾,或叩之再三,终不语,因以不语名之。
憨山德清游盘山时,入岩礼请,屹不为动,问之不语,清知非常人,相与对坐,直视默然,寂寂无声。
久之,僧从定起,煮茶唯取一瓯自饮,清亦取一瓯自酌而饮,饮后,歛茶具枯坐如故,清亦端坐。
又久之,起炊饭,饭 ,取一碗一匙自食,清亦取具同食,食后复坐如故,清亦如之。
夜中僧出岩外经行,清亦随之,足音或东西相应。
明日,清知饮时饮、食时食,僧同饮啜如故,入夜经行亦复如是,忽焉七日,终未一语,然已契其恳至,相喻言外。
居久之,僧起问清曰:“仁者何来?
”清曰:“南方来。
”曰:“来此何为?
”曰:“访隐者。
”僧曰:“隐者面目不过尔尔。
”清曰:“入门早已勘破,欲得一语以窥其究竟。
”僧乃笑曰:“余住此三十年,今日始遇一道侣,愿小留。
”清亦安之,不复言去。
清一夜经行,忽然顶门一声,轰如乍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其境非寻常目前可喻,约五寸香许,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实地,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还复如故,身心轻快不可言喻,举足如风,迅归严中。
僧乃问曰:“今夜经行何其久耶?
”清举所得境相相告,僧曰:“此色阴境耳,非是本有。
我住此三十馀年,非阴雨风雪,夜夜经行,此境但不著,则不被他昧郤本有。
”清深肯其说,即礼谢就坐,同居月馀。
妙峰登遣使寻至岩中,始兴辞而去。
归以语其所知,犹自叹曰:“此路边境界。
”盖不语僧,犹不语也。
今无可传已。
新续高僧传四集 岩修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
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
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珑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
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
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珑乃相视莞然。
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
”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珑始传写于吴,吴中士人多喜读之。
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松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
盖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
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普照,未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
初梁武帝时,有释宝志者,屡见神异,卓锡斯山,故旧有志公庵。
明嘉靖时,圯废已久,荆榛丛杂,狼虎窟之,人不敢近。
照乃审迹寻址,燔其林莽,搆庐而居,纂修其绪。
虎犹群聚,高据洞穴。
照断臂祭之,虎乃散去。
人谓诚心所感,自是游迹复通,志公之业,赖以弗湮。
至万历间,其徒明律复张拓之。
妙峰液铜为殿,卜吉山中。
明律以庵基山场田亩,悉献之。
而宝华山之名始著。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性专,字守庵。
姓张氏,昆山人。
早岁薙发,遍访知识,谒妙峰受戒,预法华讲席,闻声领悟。
誓行头陀,行十二时中,唯诵《法华》,深入禅定。
尝于空中见西方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际,以白妙峰
妙曰:“此观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
”专遂深秘不言。
石城有百尺弥勒像,嘉靖间,经兵燹金蚀,专为新之,又构石殿与像,称感见瑞光,夜明如日。
二十三年秋,延传灯法师讲小本《弥阿经》,有请易《弥勒上生经》者。
专曰:“不然,吾闻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将使众同悟本性弥陀,即本性弥勒。
先游莲华净土,然后预龙华胜会耳。
”嘉靖二十五年仲冬,示寂前数日,衣褶中生灵芝一本,大于拳,色红白。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真语,字默庵。
姓李氏,宾川人也。
生有善性,幼喜事佛。
明嘉靖癸丑,礼师正宗薙发,创止止庵。
真语初不识字,及授经论,礼诵《华严》,日夜不辍,七易寒暑,慧性顿开,口诵心惟,便通妙义。
后李中溪请弘法崇圣寺,遂跻讲席。
化道既广,归来日众,因于白崖建遍照寺。
又于洱海创般若寺、万松庵,以处徒侣。
著有《观世音经注》行世。
万历十七年,慈圣太后遣妙峰赍藏供鸡足山,赐真语紫衣。
坐化时,寿七十五,塔于万松深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镇江府丹徒人。俗姓杨,字幻依,号麓亭。性深沉,不贪世俗繁华。入龙蟠山出家。后游少室、伏牛,遍访诸高行,尽得清凉宗旨。住镇江万寿寺,演华严大钞。万历间住苏州莲华峰下。预示寂期而终。王世贞为之作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
丹徒人。
姓杨氏。
母朱氏梦。
梵比丘入其室。
觉而诞师。
少沈密不贪世缘。
喜作佛事。
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
依朝阳和尚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十七薙染十九受具。
通晓诸经大义。
自谓。
觉识所依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
依大章和尚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
先后所得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
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
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
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
犍槌之暇即入众作务。
事竣往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
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
时无极率徒与焉。
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
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师智崇礼卑如常不轻。
提奖唱诱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宝坊。
师演四十八愿时。
有异人顶白冠。
冠有蛇。
四足来听说法。
人怪问之。
对曰。
吾乃法冠而乃境观。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语众曰。
二十二日不作离散。
便可再展华严。
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
至日晨起沐浴。
跏趺说偈曰。
虚空无面目。
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
处处是如来。
又曰。
今年六十六。
不知做甚么。
咦诸人著眼。
看这个消息。
佛祖到来也。
用他不著。
言讫而逝。
异香积时不散。
奉全身三日。
颜色自若生。
荼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之阴。
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
王世贞作铭。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幻依。
丹徒人姓杨。
母朱氏。
梦梵比丘入其室。
觉而诞师。
少沉密。
喜作佛事。
年十三。
父母舍龙蟠山。
依朝阳和尚。
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十七薙染。
十九受具。
通晓诸经大义。
自谓觉识所依。
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
依大章和尚。
五载复至伏牛。
依高安。
十二夏。
先后所得。
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
谒松秀二法师。
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
延住钵池山。
造大藏经。
作水陆无遮会。
至南京访无极法师。
居第二座。
犍搥之暇。
即入众作务。
事竣。
往京口万寿寺。
演华严大钞。
至入法界品。
地震。
天雨甘露宝华。
时无极率徒与焉。
妙峰承印二禅衲。
亦居座下。
自是道价郁跂。
丛林倾挹。
提奖唱诱。
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宝坊。
师演四十八愿。
时有异人。
顶白冠冠。
有蛇四足。
来听说法。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至二十二日。
晨起沐浴。
跏趺说偈曰。
虚空无面目。
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
处处是如来。
言讫而逝。
异香积时不散。
茶毗。
敛遗骨。
塔于莲华峰之阴。
寿六十有六。
腊五十有四。
王世贞作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祖住。字幻依。𪋤亭其别号也。生丹徒杨氏。沉密不贪。世缘十七。从剃染。十九领具戒。通晓诸经大义。走少室依大章。入伏牛依高安。凡经十二夏。次至都下。谒松秀二师。至南京。谒无极老人。为西堂。犍槌之暇。即入作务。昼夜不休。寻演华严钞于京口万寿寺。缁白听者。日以千数。老人率其徒观焉。既而谓众曰。吾殆不如也。虽然有不如我者一。吾向者。彼上人为我西堂。今西堂有彼上人者否。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师智崇礼卑。如常不轻。提奖唱诱。孜孜不倦。前后登法座者。以十指数。能使所至立成宝坊。然而三衣之外。一衲周身。齑粥仅延。犹存五观。其诸衬施。不以挂眼。且奉律精严。纤过无犯。以万历之甲申。入吴山之莲华峰。登支道林讲座。山林隐秀。有终焉意。未几迁化。茶毗。敛灵骨。塔于本山。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
姓杨氏,丹徒人。
母朱氏,梦梵比丘入其室,觉而诞。
住少沈密,不贪世缘,喜作佛事。
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依朝阳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年十七薙染,逾年受具,通晓诸经大义,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依大章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
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即入众作苦事。
后径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率徒与焉,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住智崇礼卑,如常不轻,提奖唱诱,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宝坊。
住演四十八愿,时有异人顶白冠,冠有蛇四足来听说法,人方怪问之,对曰:“吾乃法冠,而乃境观。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语众曰:“二十二日不作离散,便可再展《华严》,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
”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说偈曰:“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处处见如来。
”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么。
咦!
诸人著眼看,这个消息,佛祖到来,也用他不著。
”言讫而逝,异香积时不散,三日颜色若生。
茶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阴,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王世贞作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广祯,字瑞庵,姓孙氏,金台人也。
性奇谲,不齿群儿,见者异之。
心喜念佛,时喃喃作讽经语。
龙华荣庵茂居僧录左阐教,有重行,偶过从孙氏,祯甫七岁,见而奇之,因乞为沙弥,遂命与上足玺为弟子。
少长,即喜以声音为佛事,调练三业,精修六时。
年三十,登坛受具,大通法师教化昌隆,祯事之多闻法要。
隆庆改元,大宗伯举为龙华住持,祯大开法社,延禅讲宗师,集四方学侣,披阅大藏,阐少室、天台两宗。
后来诸方师匠,中兴曹洞,若大千润者,多发迹于斯。
妙峰登微时,以大藏因缘谒祯,祯为引重公卿间,道风大著,妙峰为法门推崇,亦藉资焉。
神宗极,尤尚法化,海内名蓝知识多出其门。
丁丑春,妙峰与憨山隐居清凉,祯倾心慕之,游五顶搜访于冰雪中。
居无何,杖锡南游,礼普陀,入天台,隐于通玄峰顶,鸟栖鷇食,于焉三载,专精一行三昧,有所发悟。
寻谢去,回策东吴,礼长干舍利。
溯长江,陟九华,匡庐,驯黄龙白鹿,揖五老,而望香炉,绕文殊经台三匝,涤除玄览以休,过黄梅求印證焉。
复游天目、武当,抵南岳求悟法华三昧处,回入伏牛,练磨众中。
居三月,乃归。
万历九年辛巳春,妙峰与憨山建大会于清凉,祯与双林平、无遮允齐入法社。
壬午春,会罢,复与憨山结隐太行。
冬初,始还故居。
甲申奉慈圣命,同妙峰饭僧秦晋伊洛诸名山。
因出关走芦芽,渡河华岳,览长安,阅雁塔留影,寻草堂罗什翻经处。
结夏圭峰,望太白太乙,略崤函而东,再入伏牛,访嵩少,参鼻祖单传,哭润公,扣白马以归。
居顷之,复奉慈旨,赍大藏往天台庐岳,复之清凉还报。
祯喟然叹曰:“一介微僧,数叨慈命,抚心顾德,愧何以当。
”乃引疾独居,屏绝人迹,居常自足,无意于世。
生平后己先人,不以物为事,戒珠心月,秋露空寒,貌古神清,长松孤鹤,瞹然可亲,凛然可敬。
达观尝称之曰吾门之龙华,犹如秦镜真能照人肝胆。
其赏鉴如此。
祯抱疾期年,一日召诸弟子曰:“吾赖为佛子,愧无补法门,但耿耿此心,不敢辜负佛恩耳。
生谓我不足,死当我有馀。
尔其勉之,予行矣。
”言讫而逝,时万历十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二,腊三十有奇,葬于京西北海之隆禧寺左,憨山为之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德住,字宝山,姓张氏,剑川人也。
童行超然,不为俗染。
明嘉靖癸亥,入鸡足山受度。
初居圣峰,究心宗学,忽一笠飘然行脚中州,至伏牛山,主僧北人,格于语音,闭门不纳。
山因立一足,亭亭门外,寂然一定,经七昼夜,立处不偏不倚,不移尺寸,寺僧尝布灰验其左右,众始叹异。
后额其处曰“云南铁足罗汉”云。
及还滇,隐幻住庵。
值圣峰灾,与妙峰分道叩募,复恢旧基,重搆新宇。
年至耄耋始化。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