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了悟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62 【介绍】: 唐僧。河东蒲坂人,俗姓卢。早举甲科,母丧服阕,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隐南岳常乐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问道者众。懿宗咸通中卒,敕谥性空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卢氏。河东蒲阪人。少为书生。年二十五。偕计中甲科。然未惬所志。欲再试礼部。而适丁母忧。因庐墓所。服阕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岁未二周。而诸经通习。遂造嵩岳。受具戒。复淹贯律部。后诣百丈山谒大智海公。而究见性之指焉。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谏议大夫崔公。尤推重。为别创方丈。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会即便会。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钱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卤砂砾。无所得水。将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饮。识者以为神。而众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会答话。只能识病。有一僧出前立云。远有病么。请师识。中便下座。归方丈。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答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中问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大笑抚掌。中便归方丈。有僧辞往江西。中云。我劳汝得否。僧云劳什么。中云劳汝将取老僧去。僧云。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得。中便休。其僧后举似洞山。山云。阇梨争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将得。洞又问其僧云。大慈别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会废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诏除前禁。复仪相。太守刘公加礼敬。丛社之盛。不减畴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嘱累毕。怡然坐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寰中。
姓卢氏。
蒲坂人也。
生有异相。
其声如钟。
出家于并州童子寺。
受心印于百丈海禅师。
结茅于南岳。
一日南泉至。
问如何是庵中主。
师云。
苍天苍天。
泉云。
苍天且置。
如何是庵中主。
师云。
会即便会。
莫忉忉。
泉拂袖而出。
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
师云。
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大笑而出。
师明日见赵州扫地。
师问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置帚。
附掌大笑。
师便归方丈。
师后住浙江大慈山。
上堂示众云。
山僧不解答语。
只能识病。
又云。
说得一丈。
不如行取一尺。
说得一尺。
不如行取一寸。
时学者甚众。
山素缺水。
师拟飞锡。
夜梦神人告曰。
勿他之。
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师取用。
诘旦见二虎以爪跑于地。
泉自涌出。
味甘如饴。
有僧自南岳至。
乃曰小童子泉涸矣。
故东坡题诗云。
亭亭石塔东峰上。
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
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
卧听空阶环佩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
莫作人间去来想。
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无疾而逝。
寿八十三。
腊五十四。
僖宗谥性空大师定慧之塔。
赞曰。
履践真实  心悟无际  南泉赵州  激扬酬对 居乏寒泉  虎跑以济  惟德斯彰  风清日丽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也。禀灵特异挺质殊伦。身支𦟛亭顶骨圆峻。其声若钟响其色犹脂凝。学通终古辞实丰赡。年二十五随计中甲科。然未塞其怀。复思再捷。无何遭母之忧。遂庐于墓所。及服阕径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诸经皆览。明年往嵩岳登戒肄习律部。于兹博通忽慕上乘。决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隐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椒谏议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别立方丈。虞渊景晞一饭永日。然其乏水羸瓶远求。俄尔深宵有虎嗥啸庐侧。诘旦视之。果滥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号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侣参礼如云。属武宗废教。中衣短褐。或请居戴氏别墅焉。大中壬申岁太守刘公。首命剃染重盛禅林。壬午岁二月十五日嘱累声毕而终。时渐溽暑验其身一无变异。而顶门燠润。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腊五十四。有说常乐寺山虎跑泉。当中公灭日。忽焉乾涸。异哉。止资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岁。敕谥大师号性空。塔名定慧也。缙云太守段成式为真赞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授。
字无旨。
一号休庵。
台临海李氏子。
初教而后禅。
亲见独孤明公。
为虎岩伏老嫡孙。
出世。
凡四坐道场。
皆不出乎台境。
诸方将倚之以为重。
竞来敷致。
师漠然若不闻。
作休庵于西坞。
日修净土法门念佛三昧。
且曰。
此即禅定之功也。
恶可强分同异哉。
国朝洪武六年。
杭中天竺。
以府侯之命起师。
师勉应之。
行至钱塘江滨。
净慈诸勤旧。
相与谋曰。
大善知识
胡可失也。
帅众邀于道。
拥居其位。
师屡却之不听。
色颓然不怡。
时当岁俭。
问道者如云。
糗粮方患不继。
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
而退归卧竹院。
忽示微疾。
端坐西向。
召左右谓曰。
吾将逝矣。
或请偈。
曰。
吾宗本无言说。
乃合爪连称佛号。
至声渐微而寂。
阅世六十九。
僧腊五十。
龛留七日。
颜貌不变。
阇维。
齿牙贯珠不坏。
舍利光色晶莹如金银水精者。
遍满于地。
塔而藏焉。
师仪观雄硕。
识见夐卓。
其于荣名利养。
视之如无物。
出专法席。
皆迫于不得已。
会朝廷。
设善世院。
总统天下释教事。
或劝师求檄以主名山。
师笑而不答。
然其所莅之处。
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
必革其敝习。
新其规制。
使可贻于悠久。
五会语。
多肆口而说。
曾不经思。
平居遇物成味。
率出人意表。
戒其徒勿以示人。
至于尊贤尚德。
推己及物。
有非人之所及。
诚末世大法幢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可授,字无旨,号休庵。
姓李氏,临海人也。
年十九从九岩万壑观受具,后参普觉明于灵隐,有省,命充堂司,四众悦服。
寻还石门,白岩真主真如延居上座。
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
授凡四坐道场,皆以净土法门为佛事,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
”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请主寺事。
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
天竺尚可致,吾属独不能耶?
”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授屡却不听,强应之。
时当岁俭,问道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遂退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
荼毗,齿牙贯珠不坏,设利罗光色精莹,如金银水,遍泻于地。
宋景濂铭其塔。
释庄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呆庵庄禅师。
台州人也。
住持径山。
学者云合。
说法酬机。
迅若奔雷。
有呆庵语录。
湮没无传。
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
意深而远。
语宏以肆。
轰轰然。
诚宗门之伟人也。
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
昔宋儒晦翁曰。
释所谓心上做工夫。
本不是。
程子曰。
释氏之学。
于敬以直内。
则有之矣。
义以方外。
则未之有也。
故滞固者入于枯稿。
疏通者归于恣肆。
此佛教所以隘也。
吾儒则不然。
率性而已。
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
二翁之说何如。
师曰。
不然。
教有内外不同。
故造理有浅深之异。
求之于内。
心性是也。
求之于外。
学解是也。
故心通则万法俱融。
着相则目前自昧。
呜呼外求之失。
斯为甚矣。
今儒学之弊。
浮华者。
固以辞章为事。
纯实者。
亦不过以文义为宗。
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
宋之真儒。
深知其病。
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
是当教本抑末。
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
可也。
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
何自为矛盾欤。
本既不是。
何谓却胜儒者乎。
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
于吾佛之道。
深自惑乱。
而不能取决也。
观伊川之言。
亦然。
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
果能以道为本。
得本何忧于末哉。
继言枯稿恣肆。
又悯吾道之隘。
是未见其大者矣。
既曰。
佛有觉之理。
为敬以直内。
复言要之亦不是。
皆反覆自惑之言耳。
岂真知此理者哉。
若率性之说。
亦不出吾心上工夫。
必取證于易。
易乃心上之妙理。
先儒不明本心之体。
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
谓有气而后有知。
乃推性命之源于气。
推性为气中之理。
以性循理为道。
故随事随物以明理。
不知天地人物形气。
皆生于觉性之中。
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
已在思虑未发之时。
若有得于此。
即时中之义也。
失此不能少存于内。
徒追求于事物之末。
谓之义以方外。
岂有是哉。
取證于易者。
易言至神至圣。
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
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
则易所證。
固非外矣。
了悟之地。
非学解所能到。
则谓之内。
解则谓之外。
则内教外教。
所以不同也。
儒者专用力于外。
凡知解所不及者。
不复穷究。
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
天理流行之处。
皆在思虑不起。
物欲净尽之时。
践履虽专。
终不入圣人之域矣。
盖因疑佛氏之迹。
为无父无君。
遂不究尽其说。
使孔圣之道不明。
乃成毁佛之过也。
惜哉。
师将化忽云。
难难。
二八娇娘上高山。
老僧扶不得。
言讫而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普庄者。字敬中。台之仙居袁氏子也。家人见梵僧入舍而生。三岁。解跏趺。喜学梵音。九岁而梵呗皆有律度。其族爱而呼之。曰佛童。年十三。从季父子鄞。依天童左庵良禅师。为沙弥。左庵亦爱之。仍呼曰佛童。久之秉戒。参禅不悟。适了堂一禅师。自紫箨山来天宁。庄童时。素闻其名。私喜曰。此吾故山善知识也。趋谒之。而得道焉。归省左庵。左庵卒。了堂来居天童。会恕中愠禅师。应诏退休于翠山。了堂命庄。为翠山使。庄与愠语。愠大奇之曰。天童法兄。得人如此。不负紫箨先和尚矣。庄向以呆庵自称。汇杂稿为呆庵集。呈愠。愠读之。大喜曰。吾侄。当有大名于当世。惜吾老耳。然兰以幽而香。松以曲而寿。惟吾侄勉之。乃引长偈为赠。偈曰。烛龙吐火烧虚空。处处江河尽枯竭。方士神僧世已无。谁倒天瓢洗炎热。柴门日高关未抽。岂为一口生閒愁。南村北村青稻死。上田下田黄埃流。竹外忽然闻剥啄。侄也何为到林壑。油黄卷子手持来。玉润珠辉见新作。载舒载读心眼开。便如饮我甘露杯。老怀从此顿苏豁。末运不畏宗纲颓。我有一句须听取。无智人前莫轻举。山前石虎咬烟菟。吒沙猎颔九条尾。洪武十年。有敕天下僧伦。演心经楞伽金刚三经。庄与性原禅师。提纲于金山大会。次年至金陵。馆天界。位望最尊者满庵辈。庄与辨论。机穷底蕴。学士周公维修。时亦在坐。乃问三禅师曰。儒有儒师。禅有禅师。经有经师。一切百工伎艺。俱有所师。何是无师智。庄答曰。七情五欲。修骇曰。如是则无师之智。非极则也(一本云。安称极则)。庄舒右脚曰。山僧自到京。跛却一只脚。满庵笑曰。须是者呆汉始得。又明年。领江西抚州之北禅寺。历元以来。禅道多兴吴越。而西江马祖百丈之威仪。大都弛废。庄至北禅。勃然中兴。如多宝塔幢从空涌出。复怜云居荒久。携数十禅徒。结茅于旧址。叠柴为床。庄登座。示众曰。昨日开荒地。请诸人。刬去荆棘。除去瓦砾。本来基址。已见分明。只有中间树子。无人拔得。山僧今日未免别行方便。利刀剪去繁枝叶。钝钁深锄邪倒根。实地工夫成一片。住山鈯斧了无痕。于是。云居殿阁堂庑。而幻出焉。衲子闻风。如归。时称天下云居。洪武十四年秋。高帝制碑于庐山。有手诏。命庄主其事。灵瑞多种。荡眩山川。草疏复命。帝甚悦之。庄暮年奉诏主持径山。竺元之风。复振东南。尝问僧曰。近奉公文。务要打点。僧曰。学人不是奸细。曰。也须勘过。僧曰。和尚莫得倚势欺人。庄展手曰。把将公验来。僧拟议。庄便掌之。又尝厉声曰。尽十方世界。是毗卢心印。且道。印纽落在甚么人手里。有僧拟进对。庄曰。且去别时来。庄有敏裁。无宿事。所遇不忘。虽万众蹁跹。一目了然。且好提奖。人有小善。庄每誉之竟日。丛林因称曰。呆庵舌风掩叶。永乐改元。庄年五十八。命挝鼓告寂。适江右二道者至。庄挽其归方丈。相叙甚驩。坐谈夜半。庄精神倍胜。二道者。相视叹曰。此事甚难。不可得而拟议。庄曰。难难。万种千般。不拟议亦瞒顸。青天霹雳。平地波澜。无说是真说。它观非正观。沉沦枉经巨劫。契悟秖在毫端。莫教坐却含元殿。逢人只管觅长安。一曰。此事甚易。但自不能承当耳。庄又曰。易易。多方一致。绝承当。忘此喻。耀古腾今。经天纬地。知有亦无知。利它还自利。明明般若真乘。念念尘劳杂事。拔却多年若瓠根。释迦不受然灯记。适晨钟动。庄怡然化去。阇维。烟𦦨所至。悉得舍利。更有素珠不坏。塔于凌霄峰之阳。 赞曰。余观历祖代兴法道者。其风骨必凛然特异。呆庵。既出了堂之门。遂将折拄杖。拨动湖海英灵。向乌有之云居幻出。莫大梵场。名歆天子。德被含灵。僧中之龙。不谬矣。然及时说法。乃上池之水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吴兴人,费氏子。谒楚石千岩无见无闻诸大尊宿。因缘不契。后之匡庐。遇无极源和尚。亲炙之。源终日不语。无所启发。一日值源如厕。师急趋前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源擒住曰。道道。师豁然顿悟。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惟则,字天真,小字僧宝,湖州人,海盐海门寺僧。洪武初,徵高僧赴天界,白庵金公首荐之。以足疾辞。澉川有胡秋碧者,善传神,尝欲画师像百幅施人,画将半而师化。俄而日本夷人至见之,皆罗拜曰:“此吾国祖师也,安得在此。”竞以金购之。有《冰檗禅师语录》,曲江钱惟善为之序。又有《鸦臭吟颂古百二十偈》,宗门多传之。黄鹤山樵王蒙题其像曰:“道人自是门户别,萝户松窗总奇绝。时将无心拈似人,笑指寒潭印秋月。”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天真。姓费。吴兴人。父君泽。母沈氏。梦异僧分卫。觉而有娠。及诞。异香袭人。其父卒。随母适秦川澉上髫年志求出家。礼本郡祐福高林寿公为师。十六岁受具。二十三首谒楚石琦公。次谒千岩长公。无见睹公。无用宽公等。一十八人。皆因缘不契。后之匡庐。闻无极源者。乃雪岩钦禅师之子。年已百岁。独坐茅庵。终日不语。师径造之。值源厕上。乃趋问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被擒住云。道道。师于言下释然顿悟。但摇手而已。源曰。子有所得耶。疾答之云。何得之有。源又云。子作道理耶。师拂袖而出。自是机辩澜翻。有不可婴之锋。遂服勤月馀。日益玄奥。诸方闻而咸畏服之。灵隐平山林公招致。俾掌藏钥。后众请开法于海门祐福禅院。千指围绕。如示众云。鱼吹浪。鸢掀风。鸡鸣犬吠异不同。于斯荐得未为切。俯仰黑云千匝蒙。若要彻。急下工。慎勿解会。须磨砻。不因立志久无变。一喝安能三日聋。显机用。奚有穷。铁壁银山一拶通。生擒活捉不留迹。吞吐回互称大雄。若向秋风江上过。芦花定白蓼定红。洪武初。徵天下高僧赴京。师列首名。俄以足疾还海上。化木造禅院。神输鬼运。木从井中出。时值大旱。澉盐至嘉兴。河涸不通。本府太尊。闻师名。特诣澉川祈雨。师许太尊备座船回去。即时书一小匙。付一童子。出澉城东门。投之海中。嘱童子竟归。莫转头观望。此童不及入城。而大雨如注。河路尽通。太尊乘鹢而返。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
名惟则。
字天真。
祖姓费。
湖州人也。
慕禅宗而脱白焉。
即跋涉谋道。
不计得失。
历见一十八员知识。
俱不契。
千岩禅师。
以则为大器。
乃谓之曰。
当今佛法。
大有子知见迥别。
不能了悟
无极源老人者。
隐西江匡庐。
将六十年矣。
虽腊高百岁。
未将此道易赚于人。
子宜见之。
或缘在彼。
亦不孤负子行脚苦心也。
则往谒之。
见源枯坐木龛。
常达旦不卧。
霜眉如戟。
威德逼人。
惟三五白发侍僧同居。
则展拜足下。
拟请益。
弗能申词而出。
私问侍者曰。
和尚座下。
有禅者来往否。
侍者曰。
来者多矣。
柰老汉煞不近情。
率以孤寂引去。
纵有求住者。
难受龛前曲折。
则曰。
我求依栖可乎。
曰。
住即得。
只是不可问佛法。
则闻说大惊。
居三月馀。
果不蒙一言启发。
一日值源如厕。
则遂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源公擒住曰。
道道。
则气索不能对。
源托开。
则失脚倒地。
大悟。
失声发笑。
源曰。
子有得耶。
则便连摇其手。
源曰。
黄河三千年一度清。
于是服勤久之。
源公乃谓曰。
当时雪岩先师言。
我福薄不宜出世。
只可山边水边。
觅一个半个足矣。
今住此山。
不意子来。
然子缘十倍于我。
时至矣。
宜东行。
则既受命。
遂应嘉禾海门之请。
上堂曰。
三三三。
九九九。
海门潮音似雷吼。
香浮菊圃献金钱。
灵感杞堤呈玉狗。
你也有。
我也有。
捩转南辰看北斗。
忽涌身。
作修罗擎日月势。
便下座。
有僧问。
如何是日面佛。
则曰。
今日云生。
如何是月面佛。
曰。
夜来再看。
僧又问。
作么是佛祖为人处。
则曰。
狗舐热油铛。
秖如和尚。
还有为人处也无。
曰。
猛虎当路坐。
问。
吃茶去意旨如何。
曰。
舌头不出口。
进云。
便是向上事否。
曰。
掩鼻偷香。
洪武初。
蒲车徵则。
赴皇都法会。
则因足疾疏辞。
高帝手敕曰。
无心野鹤。
不忘霄汉翱翔。
跛脚老僧。
可任山云自在。
乃赐还山。
示众曰。
菊绽东篱香正浮。
海天空阔月华秋。
当阳拈出吹毛利。
剿绝纵横六不收。
又诫其门人智安曰(安号懒云)。
镜非不明也。
盲者持之以盖卮。
琴非不高也。
聋者用之以拄户。
有此境界。
方得自在。
否则总被高明二病。
侵入膏肓。
妄为人师。
自招罪犯。
故吾无极老人。
一生不为高明所买。
所以人天莫柰渠何。
癸酉二月。
则有捐座意。
弟子请遗语。
则笑曰。
平常说底不是耶。
遂奄化。
初胡秋碧。
欲写则顶相千辐。
流施人间。
将半。
适日本人至见之。
皆罗拜曰。
吾国祖师也。
安在此乎。
竞以金贸之东归。
赞曰。
凡读史至精神相贯处。
惟恐其欲尽。
盖今古之同心也。
余读天真行状。
至参无极老人。
老人一段威德。
犹在纸上逼人。
恨不展日为年。
使老人绪馀。
广满人间。
饶益浇漓之俗。
可胜幸哉。
然天真操履。
酷肖其师。
岂非蟠桃有核乎。
或谓。
丹山羽王。
不容伪矣。
杨黻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6 【介绍】: 名或作黼。明江西吉水人,字民服。永乐十三年进士。官御史。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擢卫王府右长史。未尝苟取一钱。
维基
杨黻,字民服,江西吉水人。
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进士。
后担任御史。
明仁宗即位后,上疏言十事。
后升任卫王府右长史。
为官清廉,尽心献策。
明宣宗宣德初年去世。
也就是说,杨黻虽是江西吉水人,但是在《登科录》的永乐乙未进士榜单上有杨黻,并无杨黼,应是同一人。
又民间《集福消灾之道》中,有杨黼独自前往四川拜访无际大师的情节。
释幻空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幻空,本北直人,入滇憩鸡足大觉寺,后居迦叶殿罗汉崖,戒行孤洁,诸方敬仰,更创碧云寺,参穷法旨四十馀年,大为了悟,语辩如流。
时直指姜思睿企慕高望,入山叩访,见像县壁间,身在龛中,因云:“和尚和尚,业障业障。
既在龛中,复在纸上。
此则为真,彼则为妄。
速道速道,免吃吾棒。
”空应声曰:“业障业障,岂在和尚?
放浪室中,威严堂上。
真也非真,妄也非妄。
如是此说,请收尊棒。
”姜改容礼之,为建寺勒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师(安岳了悟)之嗣。
曰灵源。
字不二。
凤阳薛氏子。
神采颖秀。
无际
授以无字话。
久之有省。
乐广安山水。
结茅扁曰雪骨。
方时太宗遣使纂修天下。
及访仙释有显迹者。
有司忽而不录。
源作文自上之。
中寓规讽。
知州朱亨。
恶其妄。
奏之。
取至京。
下于理问状。
甫及门。
泊然脱化。
上闻之叹曰。
失此僧。
朕无缘也。
赐塔北门。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善信。字无疑。苏州嘉定吴氏子也。年二十九。削染为僧。不识一字。惟事禅那入玄墓。参万峰和尚。忽有得。谓众曰。我自出家以来。胁不至席。今日始了当矣。未几。示微疾。索浴入龛。毕于弹指间。歘然火起。自焚其身。是盖得道急于入灭者也。或赞之以偈曰。一念才空万境忘。更无馀事可商量。翻身永入火光定。惊倒灵山老药王。出轮回又入轮回。究竟何曾有去来。昨夜冰河中发𦦨。虚空烧作一堆灰。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善信,字无疑。
姓吴氏,嘉定人也。
年二十九出家上海施水庵,依智德为师。
初不识字,唯特佛号。
久之,教以经论,便能了悟
一日索浴入龛,歘然火起,自焚其身。
寺僧为起塔绘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正智,字卧云,姓陈氏,福宁人也。
初出家时,受剃度于泰顺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观慧,实传月亭,中兴台教之学。
盖佛法自梁以前,无宗教之别。
大通中,达摩西来,始崇教外别传之旨。
而智者大师独宏止观于天台,学者宗之,斯台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无相大师,实因止观发明大事,印證曹溪,号“一宿觉”,是则宗教旨归,初无有异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风大鬯。
永嘉之学,薪尽不传。
而天台亦渐微弱,不复演扬止观,专以讲义为台教矣。
盖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师振中兴之烈。
正智则月亭之正传也。
智嗣大观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观虽习教典,而实研精止观,常立庵天台绝顶,覃思冥契。
又崇别教之旨,遍历诸方丛席,斟酌印可。
始归嗣晦谷,有“从来心印本无文”之嘱。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炉锤合宗教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说,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复订法系正派,以世其传。
就雁山能仁寺,宣扬法要,一时龙象云集,然入室者,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仪魁垒,外示冲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绝。
虽宏解经义,而托根止观,行解双圆。
既得法于大观,了悟宗乘,屡登法席。
李尚书志、曹学士学佺、张大令文光俱延之讲堂,躬亲听受,最后讲《楞严》于永嘉之宏济寺。
时大参石公万程,备兵东瓯,钦师道范,怀香谒之。
因即讲次,从容问难,殊未了悟
驰书请益,因命笔答之,曰:“觌面相逢,犹遭钝置。
若更商确笔端,当令师子脱颐。
”后闻木鱼声,又以相叩,智举“敲空有响,击木无声”语复之,乃赞叹而去。
智以雁荡古刹,湮没殆尽,而罗汉寺有应真飞迹,且密迩能仁,望大观作道场处,炉烟可接。
乃重营兰若,游客衲子,栖息得所,而道风馥郁,被于遐迩矣。
讲观之馀,雅好登临,搜奇剔异,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岁,道誉益隆,诸方参学缁素礼谒,每食踰千指。
更营雁湖绝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汉表,每一凭眺,心迹俱清。
岁乙酉,鲁藩建邸临海,仰其风范,致书劳问。
内史顾公超因奏请即雁湖建立禅院,复肃启,礼请再四,智不报。
明年,大兵寻至,追讨逋伏,而雁荡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见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谓门人曰:“吾归矣。
”沐浴更衣,然后顺化。
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罗汉寺侧,与大观塔合。
方大观欲合宗教为一也,门户竞争,教以宗为掠虚,宗以教为摭实。
其实宗为口头之宗,教亦纸上之教,使果佛之心,明佛之理,则原自无分,又何从拟合。
故开口乱道,蛇入竹筒,论不自大观起也,惟大观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观灭而智亦西归,永嘉之焰谁续哉!
李象坤匊庵为作塔铭,寄慨深远,有以夫!
铭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摄。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彼宗与教,胡为中裂。
峨峨观公,建大炉爇。
砂屑并融,不假抟捏。
或鼎或彝,任其铸出。
卧公亲承,宏扬煜烁。
法座屡登,弘辩罄折。
国王敬礼,宰臣钦慑。
讲观不二,顿渐岂别。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与虚为邻,孤操崭绝。
昔栖其巅,今瘗其嵲。
无缝塔中,寂光不灭。”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
字文姝,华亭(今属上海)人,宜春令孟端长女,杨安世室。有《贯珠集》。
众香词
文姝,容止婉娈,天姿颖拔,六岁能诵唐诗三体,皆得母王文如之训。
左国骚选诸书示之,文姝一一了悟,似有夙契,即欧阳侍女口中有法华香者。
一日,从父宦游渡江,忽梦神示曰:“汝为玉帝掌书记,暂谪人间,三九年当复召归香案,须善自护持,勿堕尘劫。
”文姝闻之,憬然有觉。
后适杨子安世,甚贫,姝力苦茹茶,日夕吟咏,与妹引庆和倡,皆尔雅俊拔,大类刘长卿风骨。
其词多忆母之作,永言孝思,后果神授之年遘疾而逝。
逸史范叔子序其集。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