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了悟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授。
字无旨。
一号休庵。
台临海李氏子。
初教而后禅。
亲见独孤明公。
为虎岩伏老嫡孙。
出世。
凡四坐道场。
皆不出乎台境。
诸方将倚之以为重。
竞来敷致。
师漠然若不闻。
作休庵于西坞。
日修净土法门念佛三昧。
且曰。
此即禅定之功也。
恶可强分同异哉。
国朝洪武六年。
杭中天竺。
以府侯之命起师。
师勉应之。
行至钱塘江滨。
净慈诸勤旧。
相与谋曰。
大善知识
胡可失也。
帅众邀于道。
拥居其位。
师屡却之不听。
色颓然不怡。
时当岁俭。
问道者如云。
糗粮方患不继。
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
而退归卧竹院。
忽示微疾。
端坐西向。
召左右谓曰。
吾将逝矣。
或请偈。
曰。
吾宗本无言说。
乃合爪连称佛号。
至声渐微而寂。
阅世六十九。
僧腊五十。
龛留七日。
颜貌不变。
阇维。
齿牙贯珠不坏。
舍利光色晶莹如金银水精者。
遍满于地。
塔而藏焉。
师仪观雄硕。
识见夐卓。
其于荣名利养。
视之如无物。
出专法席。
皆迫于不得已。
会朝廷。
设善世院。
总统天下释教事。
或劝师求檄以主名山。
师笑而不答。
然其所莅之处。
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
必革其敝习。
新其规制。
使可贻于悠久。
五会语。
多肆口而说。
曾不经思。
平居遇物成味。
率出人意表。
戒其徒勿以示人。
至于尊贤尚德。
推己及物。
有非人之所及。
诚末世大法幢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可授,字无旨,号休庵。
姓李氏,临海人也。
年十九从九岩万壑观受具,后参普觉明于灵隐,有省,命充堂司,四众悦服。
寻还石门,白岩真主真如延居上座。
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
授凡四坐道场,皆以净土法门为佛事,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
”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请主寺事。
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
天竺尚可致,吾属独不能耶?
”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授屡却不听,强应之。
时当岁俭,问道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遂退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
荼毗,齿牙贯珠不坏,设利罗光色精莹,如金银水,遍泻于地。
宋景濂铭其塔。
释庄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呆庵庄禅师。
台州人也。
住持径山。
学者云合。
说法酬机。
迅若奔雷。
有呆庵语录。
湮没无传。
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
意深而远。
语宏以肆。
轰轰然。
诚宗门之伟人也。
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
昔宋儒晦翁曰。
释所谓心上做工夫。
本不是。
程子曰。
释氏之学。
于敬以直内。
则有之矣。
义以方外。
则未之有也。
故滞固者入于枯稿。
疏通者归于恣肆。
此佛教所以隘也。
吾儒则不然。
率性而已。
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
二翁之说何如。
师曰。
不然。
教有内外不同。
故造理有浅深之异。
求之于内。
心性是也。
求之于外。
学解是也。
故心通则万法俱融。
着相则目前自昧。
呜呼外求之失。
斯为甚矣。
今儒学之弊。
浮华者。
固以辞章为事。
纯实者。
亦不过以文义为宗。
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
宋之真儒。
深知其病。
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
是当教本抑末。
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
可也。
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
何自为矛盾欤。
本既不是。
何谓却胜儒者乎。
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
于吾佛之道。
深自惑乱。
而不能取决也。
观伊川之言。
亦然。
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
果能以道为本。
得本何忧于末哉。
继言枯稿恣肆。
又悯吾道之隘。
是未见其大者矣。
既曰。
佛有觉之理。
为敬以直内。
复言要之亦不是。
皆反覆自惑之言耳。
岂真知此理者哉。
若率性之说。
亦不出吾心上工夫。
必取證于易。
易乃心上之妙理。
先儒不明本心之体。
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
谓有气而后有知。
乃推性命之源于气。
推性为气中之理。
以性循理为道。
故随事随物以明理。
不知天地人物形气。
皆生于觉性之中。
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
已在思虑未发之时。
若有得于此。
即时中之义也。
失此不能少存于内。
徒追求于事物之末。
谓之义以方外。
岂有是哉。
取證于易者。
易言至神至圣。
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
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
则易所證。
固非外矣。
了悟之地。
非学解所能到。
则谓之内。
解则谓之外。
则内教外教。
所以不同也。
儒者专用力于外。
凡知解所不及者。
不复穷究。
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
天理流行之处。
皆在思虑不起。
物欲净尽之时。
践履虽专。
终不入圣人之域矣。
盖因疑佛氏之迹。
为无父无君。
遂不究尽其说。
使孔圣之道不明。
乃成毁佛之过也。
惜哉。
师将化忽云。
难难。
二八娇娘上高山。
老僧扶不得。
言讫而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普庄者。字敬中。台之仙居袁氏子也。家人见梵僧入舍而生。三岁。解跏趺。喜学梵音。九岁而梵呗皆有律度。其族爱而呼之。曰佛童。年十三。从季父子鄞。依天童左庵良禅师。为沙弥。左庵亦爱之。仍呼曰佛童。久之秉戒。参禅不悟。适了堂一禅师。自紫箨山来天宁。庄童时。素闻其名。私喜曰。此吾故山善知识也。趋谒之。而得道焉。归省左庵。左庵卒。了堂来居天童。会恕中愠禅师。应诏退休于翠山。了堂命庄。为翠山使。庄与愠语。愠大奇之曰。天童法兄。得人如此。不负紫箨先和尚矣。庄向以呆庵自称。汇杂稿为呆庵集。呈愠。愠读之。大喜曰。吾侄。当有大名于当世。惜吾老耳。然兰以幽而香。松以曲而寿。惟吾侄勉之。乃引长偈为赠。偈曰。烛龙吐火烧虚空。处处江河尽枯竭。方士神僧世已无。谁倒天瓢洗炎热。柴门日高关未抽。岂为一口生閒愁。南村北村青稻死。上田下田黄埃流。竹外忽然闻剥啄。侄也何为到林壑。油黄卷子手持来。玉润珠辉见新作。载舒载读心眼开。便如饮我甘露杯。老怀从此顿苏豁。末运不畏宗纲颓。我有一句须听取。无智人前莫轻举。山前石虎咬烟菟。吒沙猎颔九条尾。洪武十年。有敕天下僧伦。演心经楞伽金刚三经。庄与性原禅师。提纲于金山大会。次年至金陵。馆天界。位望最尊者满庵辈。庄与辨论。机穷底蕴。学士周公维修。时亦在坐。乃问三禅师曰。儒有儒师。禅有禅师。经有经师。一切百工伎艺。俱有所师。何是无师智。庄答曰。七情五欲。修骇曰。如是则无师之智。非极则也(一本云。安称极则)。庄舒右脚曰。山僧自到京。跛却一只脚。满庵笑曰。须是者呆汉始得。又明年。领江西抚州之北禅寺。历元以来。禅道多兴吴越。而西江马祖百丈之威仪。大都弛废。庄至北禅。勃然中兴。如多宝塔幢从空涌出。复怜云居荒久。携数十禅徒。结茅于旧址。叠柴为床。庄登座。示众曰。昨日开荒地。请诸人。刬去荆棘。除去瓦砾。本来基址。已见分明。只有中间树子。无人拔得。山僧今日未免别行方便。利刀剪去繁枝叶。钝钁深锄邪倒根。实地工夫成一片。住山鈯斧了无痕。于是。云居殿阁堂庑。而幻出焉。衲子闻风。如归。时称天下云居。洪武十四年秋。高帝制碑于庐山。有手诏。命庄主其事。灵瑞多种。荡眩山川。草疏复命。帝甚悦之。庄暮年奉诏主持径山。竺元之风。复振东南。尝问僧曰。近奉公文。务要打点。僧曰。学人不是奸细。曰。也须勘过。僧曰。和尚莫得倚势欺人。庄展手曰。把将公验来。僧拟议。庄便掌之。又尝厉声曰。尽十方世界。是毗卢心印。且道。印纽落在甚么人手里。有僧拟进对。庄曰。且去别时来。庄有敏裁。无宿事。所遇不忘。虽万众蹁跹。一目了然。且好提奖。人有小善。庄每誉之竟日。丛林因称曰。呆庵舌风掩叶。永乐改元。庄年五十八。命挝鼓告寂。适江右二道者至。庄挽其归方丈。相叙甚驩。坐谈夜半。庄精神倍胜。二道者。相视叹曰。此事甚难。不可得而拟议。庄曰。难难。万种千般。不拟议亦瞒顸。青天霹雳。平地波澜。无说是真说。它观非正观。沉沦枉经巨劫。契悟秖在毫端。莫教坐却含元殿。逢人只管觅长安。一曰。此事甚易。但自不能承当耳。庄又曰。易易。多方一致。绝承当。忘此喻。耀古腾今。经天纬地。知有亦无知。利它还自利。明明般若真乘。念念尘劳杂事。拔却多年若瓠根。释迦不受然灯记。适晨钟动。庄怡然化去。阇维。烟𦦨所至。悉得舍利。更有素珠不坏。塔于凌霄峰之阳。 赞曰。余观历祖代兴法道者。其风骨必凛然特异。呆庵。既出了堂之门。遂将折拄杖。拨动湖海英灵。向乌有之云居幻出。莫大梵场。名歆天子。德被含灵。僧中之龙。不谬矣。然及时说法。乃上池之水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吴兴人,费氏子。谒楚石千岩无见无闻诸大尊宿。因缘不契。后之匡庐。遇无极源和尚。亲炙之。源终日不语。无所启发。一日值源如厕。师急趋前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源擒住曰。道道。师豁然顿悟。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惟则,字天真,小字僧宝,湖州人,海盐海门寺僧。洪武初,徵高僧赴天界,白庵金公首荐之。以足疾辞。澉川有胡秋碧者,善传神,尝欲画师像百幅施人,画将半而师化。俄而日本夷人至见之,皆罗拜曰:“此吾国祖师也,安得在此。”竞以金购之。有《冰檗禅师语录》,曲江钱惟善为之序。又有《鸦臭吟颂古百二十偈》,宗门多传之。黄鹤山樵王蒙题其像曰:“道人自是门户别,萝户松窗总奇绝。时将无心拈似人,笑指寒潭印秋月。”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天真。姓费。吴兴人。父君泽。母沈氏。梦异僧分卫。觉而有娠。及诞。异香袭人。其父卒。随母适秦川澉上髫年志求出家。礼本郡祐福高林寿公为师。十六岁受具。二十三首谒楚石琦公。次谒千岩长公。无见睹公。无用宽公等。一十八人。皆因缘不契。后之匡庐。闻无极源者。乃雪岩钦禅师之子。年已百岁。独坐茅庵。终日不语。师径造之。值源厕上。乃趋问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被擒住云。道道。师于言下释然顿悟。但摇手而已。源曰。子有所得耶。疾答之云。何得之有。源又云。子作道理耶。师拂袖而出。自是机辩澜翻。有不可婴之锋。遂服勤月馀。日益玄奥。诸方闻而咸畏服之。灵隐平山林公招致。俾掌藏钥。后众请开法于海门祐福禅院。千指围绕。如示众云。鱼吹浪。鸢掀风。鸡鸣犬吠异不同。于斯荐得未为切。俯仰黑云千匝蒙。若要彻。急下工。慎勿解会。须磨砻。不因立志久无变。一喝安能三日聋。显机用。奚有穷。铁壁银山一拶通。生擒活捉不留迹。吞吐回互称大雄。若向秋风江上过。芦花定白蓼定红。洪武初。徵天下高僧赴京。师列首名。俄以足疾还海上。化木造禅院。神输鬼运。木从井中出。时值大旱。澉盐至嘉兴。河涸不通。本府太尊。闻师名。特诣澉川祈雨。师许太尊备座船回去。即时书一小匙。付一童子。出澉城东门。投之海中。嘱童子竟归。莫转头观望。此童不及入城。而大雨如注。河路尽通。太尊乘鹢而返。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
名惟则。
字天真。
祖姓费。
湖州人也。
慕禅宗而脱白焉。
即跋涉谋道。
不计得失。
历见一十八员知识。
俱不契。
千岩禅师。
以则为大器。
乃谓之曰。
当今佛法。
大有子知见迥别。
不能了悟
无极源老人者。
隐西江匡庐。
将六十年矣。
虽腊高百岁。
未将此道易赚于人。
子宜见之。
或缘在彼。
亦不孤负子行脚苦心也。
则往谒之。
见源枯坐木龛。
常达旦不卧。
霜眉如戟。
威德逼人。
惟三五白发侍僧同居。
则展拜足下。
拟请益。
弗能申词而出。
私问侍者曰。
和尚座下。
有禅者来往否。
侍者曰。
来者多矣。
柰老汉煞不近情。
率以孤寂引去。
纵有求住者。
难受龛前曲折。
则曰。
我求依栖可乎。
曰。
住即得。
只是不可问佛法。
则闻说大惊。
居三月馀。
果不蒙一言启发。
一日值源如厕。
则遂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源公擒住曰。
道道。
则气索不能对。
源托开。
则失脚倒地。
大悟。
失声发笑。
源曰。
子有得耶。
则便连摇其手。
源曰。
黄河三千年一度清。
于是服勤久之。
源公乃谓曰。
当时雪岩先师言。
我福薄不宜出世。
只可山边水边。
觅一个半个足矣。
今住此山。
不意子来。
然子缘十倍于我。
时至矣。
宜东行。
则既受命。
遂应嘉禾海门之请。
上堂曰。
三三三。
九九九。
海门潮音似雷吼。
香浮菊圃献金钱。
灵感杞堤呈玉狗。
你也有。
我也有。
捩转南辰看北斗。
忽涌身。
作修罗擎日月势。
便下座。
有僧问。
如何是日面佛。
则曰。
今日云生。
如何是月面佛。
曰。
夜来再看。
僧又问。
作么是佛祖为人处。
则曰。
狗舐热油铛。
秖如和尚。
还有为人处也无。
曰。
猛虎当路坐。
问。
吃茶去意旨如何。
曰。
舌头不出口。
进云。
便是向上事否。
曰。
掩鼻偷香。
洪武初。
蒲车徵则。
赴皇都法会。
则因足疾疏辞。
高帝手敕曰。
无心野鹤。
不忘霄汉翱翔。
跛脚老僧。
可任山云自在。
乃赐还山。
示众曰。
菊绽东篱香正浮。
海天空阔月华秋。
当阳拈出吹毛利。
剿绝纵横六不收。
又诫其门人智安曰(安号懒云)。
镜非不明也。
盲者持之以盖卮。
琴非不高也。
聋者用之以拄户。
有此境界。
方得自在。
否则总被高明二病。
侵入膏肓。
妄为人师。
自招罪犯。
故吾无极老人。
一生不为高明所买。
所以人天莫柰渠何。
癸酉二月。
则有捐座意。
弟子请遗语。
则笑曰。
平常说底不是耶。
遂奄化。
初胡秋碧。
欲写则顶相千辐。
流施人间。
将半。
适日本人至见之。
皆罗拜曰。
吾国祖师也。
安在此乎。
竞以金贸之东归。
赞曰。
凡读史至精神相贯处。
惟恐其欲尽。
盖今古之同心也。
余读天真行状。
至参无极老人。
老人一段威德。
犹在纸上逼人。
恨不展日为年。
使老人绪馀。
广满人间。
饶益浇漓之俗。
可胜幸哉。
然天真操履。
酷肖其师。
岂非蟠桃有核乎。
或谓。
丹山羽王。
不容伪矣。
杨黻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6 【介绍】: 名或作黼。明江西吉水人,字民服。永乐十三年进士。官御史。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擢卫王府右长史。未尝苟取一钱。
维基
杨黻,字民服,江西吉水人。
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进士。
后担任御史。
明仁宗即位后,上疏言十事。
后升任卫王府右长史。
为官清廉,尽心献策。
明宣宗宣德初年去世。
也就是说,杨黻虽是江西吉水人,但是在《登科录》的永乐乙未进士榜单上有杨黻,并无杨黼,应是同一人。
又民间《集福消灾之道》中,有杨黼独自前往四川拜访无际大师的情节。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
有主宰。
提撕话头。
默默参究。
于一切处无著无依。
逆顺境界到手。
便为蓦直行去。
不起分别。
不见有逆顺。
不见有境界。
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当。
更进一步。
了却向上一著。
虚彻灵明。
如金刚王宝剑。
万物曷敢婴其锋。
更说甚么世法佛法。
烦恼菩提。
透顶透底。
举体全真。
是为逸格之人也。
示圆鉴堂 念佛一门。
捷径修行之要也。
识破此身不实。
世间虚妄。
是生死根。
惟净土可归。
念佛可恃。
紧念慢念。
高声低声。
总无拘碍。
但令身心闲淡。
默念不忘。
静闹闲忙。
一而无二。
忽然触境遇缘。
打著转身一句。
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
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虽然如是。
若乃将心求
反成障碍。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属心思意解。
若见恁么说。
你便执个无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为本。
一切杂念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总然不悟。
没后亦生净土。
阶级进修。
无有退转。
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
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谓是摄心念佛。
参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
之时。
如银山铁壁。
今日也无无。
明日也无无。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
只贵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
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
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
忽尔一朝悬崖撒手。
打个翻身。
方见孤明历历。
如是现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
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复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开。
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
明眼衲僧见不得。
断人命脉只斯须。
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
彻之后。
结角罗纹。
杀著一锤。
所谓末后一句也。
言语说不到。
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
百丈再参马祖。
马祖正用此机。
临济再参黄檗。
黄檗亦用此机。
临济打洛浦亦此机也。
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
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
真净和尚颂曰。
丈夫当断不自断。
兴化为人彻底汉。
日后从他眼自开。
棒了罚钱赶出院。
此颂甚对机。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灵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见临济凡问佛法。
便被黄檗殴打。
十分切当。
后得大愚一句打发。
洞明黄檗机用。
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摇唇动舌。
只用殴打。
再问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无计可施。
无理可说。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虽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示道禅人 参禅一著。
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
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
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
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迦叶尊者独悟深旨。
次第传来。
度人无限。
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识
生机活法点悟而已。
昔因风吹幡动。
一僧言风动。
一僧言幡动。
六祖云。
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二僧皆得省悟。
呜呼。
二僧言是风动。
是幡动。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风动。
非幡动。
便佛心。
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如是参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风幡动。
是我心动也。
那时却来回报。
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
祭之以礼。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释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
父字显宗。
号月潭处士。
母金氏。
余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乐壬辰。
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湖海禅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
虽以家居。
参究不替。
庚子岁。
许令出家。
从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
洪熙乙巳。
给牒为僧。
宣德二年。
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
六年。
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
遂同至矣。
七年。
往天目山礼高峰塔。
憩锡一载。
剋苦参究。
忽有省会。
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净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懒云大喜。
九年。
灵隐先师圆寂矣。
阇维。
敛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迩。
思无馀地以葬遗骨。
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
葬骨塔。
盖坟屋居之。
待尽馀年。
名其屋曰正传塔院。
呜呼。
生死一梦。
骨塔奚为。
盖表佛法流芳。
灵踪不断。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
幻身虽灭。
佛性不迁。
后之来者。
见窣堵崚嶒。
峰峦苍翠。
鸟鸣乔木。
泉潟幽岩。
不驰外境。
不执内心。
尽忘爱恶。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为身。
虚空为口。
万象为舌。
昼夜说禅。
未常间歇。
于此见得明。
透得彻。
如醉复醒。
廓然领悟。
便见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圆寂。
大圆镜中觌面相见。
西来祖意两手分付。
如古师嗣云门。
青师嗣太阳。
无前后。
无去来。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懒云和尚。
是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
即南极安禅师也。
得临济正传二十世。
师上溯天真。
则无极源雪岩钦。
前后嗣法亦无定规。
前嗣后者。
阿难嗣迦叶。
后嗣前者。
兴化嗣临济。
理贯古今。
诣实为至。
铭曰。
廓周法界。
空荡无涯。
群灵升坠。
恒无已时。
佛祖垂应。
为导为师。
夙膺微幸。
直斯化仪。
不善弘道。
随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寿期。
以幻归幻。
有为无为。
成住坏空。
斯道恒夷。
正统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禅宗厥旨。
是转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
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师法不逮。
参徒根器亦为下劣。
变坏妙诀。
死法传流。
无绳自缚。
本是活人。
缚作死汉。
做作规矩。
提死话头。
执倚偏邪。
无由开悟。
嗟夫。
灵山会上别传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脱法门也。
要在妙悟。
岂局规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
不用参公案。
先要识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安可溺于世情。
埋没灵明觉性。
随逐妄缘。
汩没生死。
六道循环。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尽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烧了。
何处安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语。
知得便了。
不须记忆。
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
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安身。
忽然识得。
自会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时。
方参公案。
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关。
始为了事人也。
涵养此道。
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
还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师道。
有禅有净土。
犹如带角虎。
是则二法兼行耶。
兼行。
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
必陷中间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师指决。
去我碍膺。
答曰。
永明大师出此言时。
无人反覆扣问。
历代祖师在世。
亦无人反覆扣问。
故无辨明也。
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
未常发问。
懡㦬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发此问。
大哉问也。
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安能答此言乎。
强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问无答。
亦非道也。
勉赴来意。
随力言之。
子当裁择。
执守参禅。
提个话头。
自谓守静工夫。
更无别事。
念佛往生。
寅夕礼诵。
皆所不行。
此谓有禅无净土也。
此等参禅亦非正气。
是为守死话头。
不异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禅是活意。
如水上葫芦。
捺著便转。
活鱍鱍地。
故云参祖师活意。
不参死句。
如此参禅。
不轻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礼诵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无不是道。
雪峰作典座。
杨岐作监寺。
籍身劳动。
内力参禅。
永明参韶国师之禅。
大弘念佛之道。
所谓内圆而外方。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此谓有禅有净土也。
辄以俚言免塞子问。
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
传灯录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亲近明师。
时时闻法。
或念佛。
或数息。
或尸观。
或居阿阑若。
闲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从拈花示众。
迦叶妙悟教外别传禅学厥旨。
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禅师参六祖。
祖曰。
什么物。
与么来。
岳大悟。
乃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闻沩山曰。
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疏山卖布单作路费。
三千里外直造沩山。
扣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沩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发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却使沩山笑转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圆悟答云。
相随来也。
大慧亦悟。
有僧问一老宿。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宿云。
恶。
其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岂肯死坐关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闲静馀情。
养道而已。
唐宋之时。
皆无坐关之说。
元时生出计较。
设个关房。
安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进用心。
切切求悟。
聊为庶几。
岂可安坐关房。
现成衣食。
自在过时。
而况张道伴。
李道伴。
张施主。
李施主。
常来相望。
各入关房。
闲话半日。
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悟也。
灵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关。
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阴。
不废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虚消信施。
空丧光阴。
带果招因。
难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为警觉。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
皆欲辨明。
且夫义学中人。
读书经。
教文义。
玄义岂不过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窥测禅宗公案。
汝欲辩明。
何异入海算沙。
禅宗厥旨。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
如何是禅。
答云碌砖。
如何是道。
答云木头。
禅是如是之处悟将出来。
思惟之心安在何处。
一悟之后。
万法皆明。
何待辨论。
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龟毛眼里栽。
铁山当面势崔嵬。
东西南北无门入。
旷劫无明当下灰。
禅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会意。
前者见汝多于人事。
故写书来。
令汝自省。
又恐汝独执于坐。
困在昏钝。
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悟处。
令汝学他用心。
昔晦堂和尚参云峰悦禅师。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参黄龙南禅师。
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
复回云峰。
峰已迁化。
复回黄龙。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无师参扣。
便看传灯录。
偶然揭开。
看见僧问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福云。
一茎两茎斜。
僧云不会。
福云。
三茎四茎曲。
晦堂大悟。
觉华严参圆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
发愤出门。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来。
岂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悟。
观汝来书。
知汝不会参禅。
不闻真正开发。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书。
令汝师于古人。
莫师今人。
老僧于永乐年间十九岁时。
遇见信心铭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会。
从此发心。
力求出家。
参见南极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
一一往见。
所有开发。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张。
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
用心参究。
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
忝与上古相合。
不与今时雷同。
我期望汝成个法器。
不可平常过了。
汝今抖擞精神。
自著精彩。
参个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返究自己。
力要省会是归何处。
拌舍此身。
默做迟钝工夫。
一生用心去。
终有悟日。
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则不然。
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悟去。
我立在这里等你悟去。
如是容易。
岂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团精彩悟将出来。
不是拘缚身体。
呆呆兀坐。
昏茫过日。
此上所言多说禅病。
脱得禅病。
庶可悟道。
古云。
千魔万难转惺惺。
直须精进切心。
庶有悟日。
袾宏曰。
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
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
随病制方。
逗机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父月潭居士。母金氏。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为童时不茹荤。趺坐若禅定。永乐壬辰。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虽家居。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庚子出家虎丘。宣德二年诣杭州昭庆受戒。遂依师住灵隐七年。往天目礼祖塔。憩锡一载。刻苦参究。忽有省。因造懒云剖露。云印可之。懒云。临济下二十四世也。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心宗洞达。机辨峻拔。儒释通贯。事理交融。大理卿吴公志之。师存年五十二时。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院名正传。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解期 选佛场开定祖机。
辨明邪正在钳锤。
禹门浪暖风雷动。
正是鱼龙变化时。
即今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
问答不录。
师以拂子打一圆相云。
机前一著。
觌面全提。
复击禅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声揭露。
个里不许停思顾虑。
岂容开口分疏。
只饶眨得眼来。
剑去久矣。
纵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攒眉有分。
何也。
盖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识所测。
若是个英俊衲僧。
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
是故祖师门下法应如是。
嗟观近世以来。
人心不古。
禅学之者。
不务真参实悟。
惟是接响承虚。
以觉识依通为悟明。
穿凿机缘为参究。
破坏律仪为解脱。
夤缘据位为出世。
以致祖风彫弊。
魔说炽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觉释尊。
于二千年外。
已识尽众生心病。
预设多种奇方。
于无渐次法中曲垂修證规则。
不过只要诱引当人一个入路。
故经云。
末世众生。
希望成道。
无令求悟。
惟益多闻。
增长我见。
又云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开悟。
佛令结制安居。
剋期取證。
过三期日。
随往无碍。
故知结解之有时也。
且如即今诸大德。
于九十日中还曾證悟也无。
已悟之者置之勿论。
如其未悟之者。
则此一冬不免又是虚丧了也。
若是个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堂。
也莫论长期短期。
百日千日。
结制解制。
但以举起话头为始。
若一年不悟参一年。
十年不悟参十年。
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
尽平生不悟。
决定不移此志。
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
故先哲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
遂举起拂子召众云。
还知这九十日内参究的消息落处么。
不见世尊道。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个里明辨得老瞿昙得失誵讹处。
要證圆觉不为难矣。
设或未能见彻。
切忌依语生解。
幻叟今日不辞饶舌。
试为诸人颂出。
猛火铸成金弹子。
当机捏碎又浑囵。
等閒失得俱拈过。
风送潮音出海门。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当知佛即是心。
未审心是何物。
须要看这一念佛心。
从何处念起。
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
这里有个入处。
便知圆悟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故祖师云。
心同虚空界。
示等虚空法。
證得虚空时。
无是无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缘虑之心。
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
三世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众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诸佛由悟而證。
号曰菩提。
众生因迷而昧。
故曰烦恼。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得之不有。
失之不无。
迷则业缘。
悟名佛性。
盖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当知此心旷劫至今。
本无生灭。
原非染净。
孤光皎皎。
脱体无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无形状可见。
无声响可闻。
虽然无相。
无相不宗。
虽曰无声。
无声不应。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声响之谷。
色空不二。
动静一如。
法法虚融。
尘尘解脱。
是知心有则法有。
心空则法空。
心邪则一切邪。
心正则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无。
则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则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与当人自性心佛觌体混融。
了无隔碍。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则与从上佛祖所證所得更无差别。
复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论哉。
设或未然。
亦不用别求玄妙。
厌喧取寂。
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乾净。
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置之怀抱。
默然体究。
常时鞭起疑情。
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
返复参究。
不可作有无卜度。
又不得将心待悟。
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
皆为障碍。
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
而于行住坐卧之中。
乃至静闹閒忙之处。
都不用分别计较。
但要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久久工夫纯一。
自然寂静轻安。
便有禅定现前。
傥正念不得纯一。
昏散起时。
亦不用将心排遣。
但将话头轻轻放下。
回光返照。
看这妄想昏沈从甚么处起。
只此一照。
则妄想昏沈当下自然顿息。
日久坚持此念。
果无退失。
蓦忽工夫入妙。
不觉不知一拶疑团粉碎。
历劫尘劳当下冰消瓦解。
只个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这不可得处豁开顶门正眼。
洞彻性空源底。
自当点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
到此始信山僧未尝有所说也。
更须向真正钳锤下搂空悟迹。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广大甚深无碍自在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国泽民。
则可以垂拱无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脱死生。
则应用施为而无可无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机。
难容凑泊。
初参之士。
必假筌蹄。
所谓梵语阿弥陀佛。
此云无量寿。
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
心即本来之佛性。
是故念佛者。
乃念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驰求。
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谓即心是佛。
何劳更念佛乎。
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执相循名。
妄生倒惑。
横见生死。
枉入迷流。
故劳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观心。
要信自心是佛。
则知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无间。
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
当下根尘颖脱。
当体空寂。
始知无念无心。
无心无念。
心念既无。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
因无念而證无心。
无心之心始是真心。
无念之念方名正念。
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
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这不可得处。
即识心达本之要门。
乃超生脱死之捷径。
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安养。
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
溪光山色头头章紫磨金容。
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
尘尘契妙。
法法该宗。
不即不离。
心心解脱。
于斯领旨。
管取一笑而无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机缘法语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参扣曰。
昨蒙和尚开示济川首座蒙山三关话。
弟子虽获与闻。
心犹未了。
幸望和尚别垂方便。
师云。
照前问将来。
空云。
蟭螟虫吸乾沧海。
鱼龙虾蟹向何处安身立命。
师曰。
长安路上金毛卧。
曰。
水母飞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见。
师云。
五凤楼前铁马嘶。
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师云。
明月照见夜行人。
曰请师一颂以为究竟。
师云。
好与痛棒。
曰棒则弟子甘领领。
则望和尚垂慈。
师乃呵呵一笑而为颂曰。
当机把断圣凡津。
拟议知伊屈未伸。
欲识蒙山端的旨。
垂钩意在钓金鳞。
师云。
会么。
空遂作礼而退。
僧宝金山者。
入室参礼次。
师乃问云。
面南观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语明甚么边事。
曰和尚合却口好。
师云。
未在。
曰瞒别人即得。
师云。
差别用处。
非智眼不能无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须具透关正眼。
未审如何是透关正眼。
山振声一喝。
师云。
具得正眼。
当明向上一机。
如何是向上一机。
曰青天日当午。
师云。
犹未梦见在。
曰木人拈玉线。
石女度金针。
师云。
从上佛祖不传之妙。
子作么生领会。
山近前礼一拜。
师云。
转身一句速道将来。
曰雨添山色秀。
风来竹影移。
师拟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师云。
放子二十棒。
山复回身近前合掌曰。
谢和尚垂慈。
深锥痛劄。
师云。
子虽有滔天之浪。
且无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师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礼。
僧问有佛处不得住时如何。
师举起手中拂子。
僧云。
无佛处急走过又作么生。
师放下手中拂子。
云。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两头不著。
千圣难窥。
这个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离。
师云。
不即。
不即个甚么。
不离。
不离个甚么。
僧拟对。
师打一拂子云。
这虚头汉。
僧无语。
师宴坐室中。
有胜上座者从外入来。
师云。
是谁。
胜云。
某甲。
师云。
作么。
胜云。
佛殿里拜佛来。
师云。
佛向你道甚么。
胜云。
不曾道。
师云。
你头不曾点地那。
胜云。
下下点地。
师云。
又谓不曾道。
胜云。
某甲会也。
师云。
你会个甚么。
胜云。
吐露太分明。
师便喝。
胜拟对。
师云。
拄杖不在手。
放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来参。
师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亲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觑不著。
师云。
觑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师云。
为甚么觑不著。
凝云。
为无踪迹。
师云。
既谓无踪迹。
说甚么觑不著。
你在无踪迹处窠臼。
这个且置。
只如烧了撒了。
你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叠叠。
涧水响潺潺。
师云。
我不问你青山叠叠。
涧水潺潺。
毕竟烧了撒了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显露。
师云。
这虚头汉。
脚跟尚未点地在。
说甚么显露不显露。
凝乃触礼一拜。
师云亦未在。
凝又拟开口。
师咄云。
你再乱道。
辟破你口门。
凝礼谢而退。
有僧扣师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毕竟是个甚么。
师与僧一掌云。
你道是个甚么。
僧拟开口。
师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师因消遣。
至韶古音关房。
以拄杖扣门三下曰。
关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谁云在不在。
即开门见师。
乃触礼一拜。
师曰。
此犹是奴儿婢子之事。
请关中主相见。
韶乃叉手默然。
师曰。
此则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师适来问甚么。
师曰。
问汝关中主。
韶曰。
唤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绝。
渠侬目面已呈师。
动静何曾有区别。
师曰。
恁么则子不在关内耶。
韶曰。
弟子见师亦不在关外。
师以手拍关门一下曰。
怎奈这个何。
韶拟对。
师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别。
只个门户亦无所有。
门户既非。
则谁在关内谁在关外耶。
虽然理则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谛规矩。
尤不可违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这无分别无内外处。
竖立脊梁。
全机坐断。
彻底掀翻。
囫囵嚼破。
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模范后学。
抑不负其己灵也。
子其勉而进之。
三载出关之日。
拄杖子再为汝勘过。
韶遂作礼。
行实 师讳绍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岁出家。
初从玄极和尚。
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
正统六年。
再见东普。
普问子数年来住在何处。
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无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学得来者。
曰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普曰。
毕竟事若何。
曰水。
浅石出。
雨霁云收。
普曰。
莫乱道。
只如佛祖来也不许。
纵尔横吞藏教。
现百千神通。
到这里更是不许。
曰和尚虽是把断要津。
其奈劳神不易。
普曰。
克家须是破家儿。
恁么干蛊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复召入诘之曰。
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
楚山悉具以对。
普曰。
还我无字意来。
曰这僧问处偏多事。
赵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处。
曰青山绿水。
燕语莺啼。
历历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头顶虚空。
脚踏实地。
普召弟子鸣钟集众。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话头之日为始事。
一年不悟参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罢参。
至哉言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动止。寡言笑。九岁出家。从玄极和尚学禅。后获印于东普无际禅师。正统六年。再参东普。普问。子数年住何处。曰我所住处。廓然无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师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师偈答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授之。师容止庄重。虽宴居。如对清众。具择法眼。勘验学者。百不失一。门徒数十人。唯宝山金者。深入堂奥。读师语录。直捷简明。不在古人下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楚山禅师。
唐安人也。
名绍琦。
姓雷氏。
八岁入乡校。
不假师授而知诵。
次载失父。
遂弃业。
而学出世法于玄极通禅师。
通爱之。
与语辄终日。
每至节要处。
不敢犯其词。
乃跪请益。
通叹曰。
子根性太利。
难于入道。
但有疑在。
庶可疗耳。
琦愕然曰。
木偶人。
可入道耶。
通笑曰。
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
琦愤而趋出。
益疑之。
经昼夜。
遂振衣起曰。
吾师岂欺我哉。
复入。
剖于通前。
通独以掌反覆示之。
不领。
遂背去。
遍参知识。
俱不得意。
无际悟和尚
居普州之东林。
东林禅风。
腰包到者即受。
曲折流辈窃非之。
琦故往扣焉。
曰。
上座何住。
对曰。
廓然无定。
曰。
有何所得。
对曰。
本来无失。
何得之有。
曰。
学将来底。
堪作甚么。
对曰。
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曰。
汝落空耶。
对曰。
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曰。
毕竟如何。
琦曰。
水浅石出。
雨霁云收。
悟公笑曰。
纵汝横吞藏教。
现百千神通。
其如老赵州无字公案。
怎生消缴。
琦又拟对。
悟公连叱退之。
琦大惭。
数日不敢仰视。
忽闻净板鸣。
豁然荡尽廉纤。
急披衣礼谢。
肯之。
遂以断桥源流。
嘱琦行化。
当是之时。
断桥之脉微矣。
悟公继响。
而得法者仅七人。
惟琦出世最晚。
初领天柱。
迁皖山。
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
裔叶翻茂。
为大振焉。
得其法者。
又十六人。
有祖玠侍者。
齿最少。
号圭庵。
事琦甚谨。
丛林惮其严厉。
敬其慧识。
以香林远方之一日童子进茶。
琦啜罢。
顾童子曰。
人道汝憨耶。
玠曰。
它亦有乖处。
琦曰。
何以见得。
玠呼接盏。
童子近前。
琦曰。
道得即还你。
无对。
琦乃顾玠。
玠曰。
只者无言语处。
不隔纤毫。
琦曰。
因甚道不得。
玠呼童子何不问讯。
童子问讯。
琦度盏。
童子接之。
珍重而去。
玠曰。
道他无语得么。
琦曰。
只如者童子。
恁么端的。
是无明使然耶。
法性如是耶。
曰。
迷则积劫无明。
了则本来佛性。
琦曰。
恁么他是知有。
是不知有。
曰。
他若知有则不为迷因。
不知有番为隔碍。
琦曰。
子还有知也无。
曰。
祖玠不知有。
曰。
既不知有。
何以知宗。
玠曰。
圣人若知。
即同凡夫。
凡夫若知。
则同圣人。
曰。
子看老僧。
是知不否。
玠曰。
临机大用。
举必全真。
说甚知有不知有。
曰。
只如老僧。
即今一语一默。
剖析是非。
分别名相处。
与适来童子。
见识是同是别。
玠曰。
择法智眼。
无作妙用。
体性虽同。
用处县隔。
曰。
既云择法。
安能无作乎。
玠曰。
智炤非识。
妙用非有。
用既非用。
作亦非作。
虽分别。
实无分别之能也。
曰。
今对万法。
境相差殊。
一一明了。
不具分别可乎。
玠曰。
教不云乎。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圆明了知。
不繇心念。
琦曰。
善哉。
可谓鹅王择乳矣。
未几。
玠膺疾。
琦下视之。
值心上座在侧。
琦因问曰。
如何是心。
玠曰。
开口不容情。
曰。
未在。
玠顾心曰。
何不作礼。
心便珍重。
玠曰。
呈似了也。
曰子既如是。
还能觌体颂出乎。
玠对曰。
祖师心印若为传。
有语分明。
不在言能向机前亲领得。
海门撑出钓鱼船。
琦曰。
珍调四大。
饶益将来。
一日玠疾革。
作呻吟声。
琦问曰。
子平日得力句。
到此还用得著么。
对曰。
用得著。
曰。
既用得著。
叫苦作么。
曰。
痛则叫。
痒则笑。
琦曰叫与笑者。
复是阿谁。
曰。
四大无我。
叫者亦非真。
寂体中实无受者。
琦曰。
主人公。
即今在甚么处。
曰。
秋风不扇。
桂蕊飘香。
琦曰。
恁么则遍界绝遮藏也。
曰。
有眼觑不见。
琦曰。
只如三寸。
气消时向甚处。
安身立命。
对曰。
雨过天晴。
青山依旧。
曰。
从今别后。
再得相见否。
对曰。
旷劫不违。
今何有间。
曰。
子不病耶。
对曰。
病与不病。
总不相干。
琦执玠手曰。
此是甚么。
玠曰。
是祖玠手。
曰。
祖玠是谁。
曰。
玠固非我。
亦不离我。
琦乃叹曰。
善哉。
妙契无生。
彻證真常。
子虽妙年。
死亦何憾。
玠遂合爪谢曰。
与祖玠趱。
将龛子来。
琦命舁龛至。
玠顾左右。
曰吾当行矣。
整衣龛坐化去。
玠化后。
天成之话大行。
时蜀多义学。
互以胜劣相比量。
琦一以心宗揭之。
而小大俱圆。
有问。
祖师西来意。
则答曰。
海神撒出夜明珠。
又问祖师西来意。
曰。
雪消山顶露。
风过树头摇。
又问如何是直指事。
答曰。
玉栏杆上石狮子。
红藕花间白鹭鸶。
又问如何是摩醯正眼。
琦喝之。
又问不涉寒暑是甚么人。
琦亦喝之。
琦爱以无字问僧。
有对曰。
风吹秋月冷。
雪压老梅寒。
又僧对曰。
出匣吹毛剑。
寒光射斗牛。
又对曰。
无孔铁锤当面掷。
琦皆喜之。
后示疾。
诸山讯候。
有进曰。
和尚还有不了公案么。
琦展掌曰。
会么。
拟对。
琦喝住曰。
今年今日。
推车挂壁。
撞倒虚空。
青天霹雳。
阿呵呵。
泥牛吞却老龙珠。
澄澄性海沤花息。
瞑目而寂。
时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赞曰。
楚山行化。
当明运昌隆之际。
纯以心性禅。
应接群机。
以故。
门下一时龙蟠凤翥焉。
乃至祖玠辈。
风鬯春枝节节是。
令见者闻者。
莫不神往。
但不再传其绪俱𥨊。
岂慈父欲子食药而愈疾。
遂称没于他方也耶。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上堂 诸大德。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究明生死。须依贫道家风行持。他后决不相赚。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一心向道。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是谓家风。此之苦行头陀。经中具载。请自检看。然虽今人难比古人。且请于中行得一半。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不可似今时学者。全不问著。甘作无惭愧人。佛法驴年会得。只如世尊当时。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归则各处岩穴之间。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告人不杂用心。匾担山和尚唯餐象栗过日。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更看芙蓉楷和尚。不发疏簿。不请化主。一生唯事淡泊。此诸尊宿。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诸大德。若依此苦行。而行持久之。不移不易。则僧问如何是佛。云门道乾屎橛。管取呵呵大笑。尝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答曰。前江潮急鱼行涩。后岭松高鸟泊难。下座。 上堂。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海底泥牛衔月走。岩前石虎抱儿眠。铁蛇钻入金刚眼。昆崙骑象鹭丝牵。此四句内。有一句能杀能活。能纵能夺。若人点检得出。许你一生参学事毕。不知是那一句。师云。待你悟即向你道。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不见道你有主杖子。我与你主杖子。你无主杖子。我夺却你主杖子。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一切惟假名。况复诸三有。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别无方便。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用心提撕。单单参究。以期彻悟。精进不懈。勇猛无怯。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欲上参时。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使身心洒落。虚融淡泊。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抖擞精神。看这念佛底是谁。要在这谁字上著到。深下疑情。疑这念佛底是谁。故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良哉言也。你若才有切切之心。疑情重也。话头自然现前。绵绵密密。净念相继。凝定身心。回光返照。执而持之。勿令间断。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目前空牢牢地。胸中虚碧碧地。澄澄湛湛。卓卓巍巍。到此唤作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正好再见真善知识。扫除悟迹。别立生涯。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然后水边林下。保养圣胎。待时龙天推出。方可为人也。 嘱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不守灵鉴虚明。廓亡自他。当体不顾。亦不作无己知解。自然本体露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无处不照。正恁么时。若有个承当底人。则不能于那事相应。此是佛祖自證三昧。比比不相知。各各不相到。唤作大事因缘。空生身子睥睨不著。三贤十圣。只为圣心未忘。见性如隔罗縠。饶你才并马鸣。解齐龙树。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此是根思夙净。闻之即解。去道逾远。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又如慧可大师。无书不解。无经不通。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方觅安心。从斯一切放下。心如墙壁。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及乎瞥地一下。则礼三拜依位而立。始曰汝得吾髓。此岂造次。近世学者心粗。认指为月。天地悬殊。自既错解。将此印證后昆。一盲引众盲。为害非细。或者谓我已坐禅。得个安乐处。身心轻安。更无异念。直是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是何言欤。盖因邪师法眼未明。妄据师位。以方便为真实。是非不辨。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岂非认奴作郎。殊不知湛入合湛。是识边际。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古德云。诸佛说心。为破心相。令知心相元是虚妄。今人认心是道。深违佛意。又增戏论。殊乖大体。或者云。一切皆空。有甚正悟处。此是断见外道。或者云。一切无著。自然无碍。此是掩耳偷铃。自屎不觉臭。或者云。斋戒明白。清净无染。自然不堕恶趣。此是住相布施。三途业因。或者云。大悟不拘于小节。任意浮沈。随处腾腾。便是快活道人。此是常见外道。阐提痴汉。或者云。但一切人如死人去。更有甚事。此是白日寐语。誇谈马角。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或者云。某人虽不会道。奈何死得好。有坚固子。此是梦中说梦。僧问古德云。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答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且无你用心处。你若古今见尽。迷悟情消。则常转法轮。一切时出生。一切时灭度。贫道痛以慧命危甚。若一丝九鼎之悬。观今玄绍之徒。槩似儿戏之所为耳。但要诳得入手则已。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名之曰祖之诫乎。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致招法门之辱累也。如子顺大川禅人。自舍缘入道。于真定金台二处掩关。下得定力之功。而本地光明未发。故南询师匠决择。怀香礼余。呈似工夫次第。余知做到湛不摇处。犹未出他识阴区宇。此是静想不脱。所以己见不明。殊知劳虑永断。得法界静。即彼静解为自障碍。要知得在神静。失在物虚。错认定盘星。且喜没交涉。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须是尘劳不染。静妙不收。步步活鱍鱍地。宛转无穷。闹浩浩处识得。方始八面玲珑。七穿八穴。子更下那一步工夫。一日如桶底脱。则知如上葛藤尽是为蛇画足。虽然。要作大法器。建立门庭。直须久依吾住。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始得智过于师。方堪传受。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祖贯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吴姓。母钟氏。十七岁出家。初遇源明和尚请益。蒙受无字公案。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我便发愿。若生死不了。大事未明。遗弃修行。贪著名利。死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关中不设卧床。安一凳。誓不倒身。以悟为则。睡魔沈重。垂头眠著。不觉半夜。因去坐凳。立誓不坐。昼夜行立。忽靠屋柱睡著。又立愿不近墙壁。辽空经行。(云云)一朝闻钟声。忽说偈云。沈沈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梦初回。(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如是守戒行持。如是勇猛精进。如是打七炼磨。如是剋期取證。如是禅定解脱。如是次第觉触。如是信解悟入。如是寻师印可。如是涵养淘汰。如是待时为人。还有一重如是。直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见则便见。拟思则白云万里。况如之若何。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须著做直捷工夫。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做教久久。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若得真到此地。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犹如哑子梦见亲娘。与人说不得。亦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方可水边林下保养圣胎。待时龙天推出。扶持末运。接续祖灯。广化众生。同成正觉。其或未然。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不许执在一边。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勿使须臾失其照顾。疑个念佛底是谁。于这一句绵绵密密。直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如不得力。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或有间断。莫容滞久。如鸡抱卵。若冷却。其窠子无出头期矣。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傥宿有灵骨。得个觉触处。切不可自许。须见本色宗匠。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真伪浅深一一得知。更不存其悟迹。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所以道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祖是何人。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佛法玄微去之未尽。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诚哉此事。乃无大极大底大事。真能欺贤压圣。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至嘱。 袾宏曰。关内行持。可谓大强勇猛精进矣。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季善。祖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姓吴。母钟氏。稚小以佛事为儿戏。十七出家。初投源明和尚。明示以无字公案。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师便发愿。若生死不了。大事未明。遗弃修行。贪著名利。死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闭关力究。关中不设卧床。安一凳。誓不倒身。以悟为则。昏沉来。因去凳立。誓不坐不近墙壁。辽空径行。一朝闻钟声忽悟。说偈云。沉沉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梦初回。见蒙隐楚山二老。又见月溪。溪印可之。天顺庚辰。赵氏建西湖三塔寺。请师开山。继兴天目昭明。继兴吴山宝莲。继兴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关石屋寺。壬寅。慈云岭有寺。曰天真。僧宗纲。请师兴建。事竣。即掩关杜人事。师一生苦功。无与伦比。虽得相应。而勒持弥督。涵养淘汰。至老无替。有四十馀年秪掩关之句。示寂后。真身覆以缸龛。藏天真石洞中。门人辑师言论行实。为三会语录云。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本善。
祖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姓吴。
母钟氏。
稚小以佛事为儿戏。
十七岁出家。
初投源明和尚请益。
明示以无字公案。
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师
闻钟声有省。
次见蒙隐。
次见楚山。
次见月溪。
溪印可之。
从前打七掩关。
晓夜无怠。
历尽百倍苦功。
乃得大彻。
复蒙古庭重授衣拂。
天顺庚辰。
赵氏建西湖三塔寺。
请师开山。
继兴天目昭明。
继兴吴山宝莲。
继兴南山甘露。
成化庚子。
掩关石屋寺。
壬寅。
慈云岭有山曰登云。
寺曰天真。
僧宗纲请师兴建。
事峻。
即掩关杜人事。
涵养陶汰。
有四十馀年祇掩关之句。
示寂后。
门人悟深戒新等。
辑师言论行实名昭明甘露天真三处语要录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8 【介绍】: 明僧,南昌人。俗姓江,字天奇,号茕绝。嗣金陵高峰祖。
皇明名僧辑略
普说 汝等诸人既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何得依稀过日。
浪荡度时。
三个攒攒。
四个簇簇。
只图热闹。
那有直前做去底人。
纵有悔懊。
又不肯行。
更道今年这里不好。
等待明年别寻去处。
及到明年。
依旧如此。
似此之流。
尽空尽界。
谁肯发丈夫之志。
立决定之心。
直至老死。
永无那移。
又有无知之辈。
才然行持。
便去访问诸尊宿悟门。
面前听得。
随后便讲谁深谁浅。
谁悟谁学。
一向诽谤他人德行。
不知转增自己贡高。
苦哉苦哉。
有何利益。
今此大众。
莫学斯等之流。
除去心中谄曲。
截断人我贪瞋。
直教一念不生。
万缘顿息。
然后向此乾乾净净处提个话头。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一归何处。
毕竟一归何处。
或前后考究。
或上下通参。
或单追何处。
举定。
不令浮沈。
字字明白。
句句皆参。
其目如睹。
其耳如听。
审定详参。
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绵绵不绝。
密密常然。
若有一句不参。
只这一句便是妄念。
惟其不参。
所以为妄。
亦名狂念。
今时学者一味去念。
齐声啰喊。
只图其熟。
故不肯参。
若然不参。
直饶念到弥勒下生。
也只讨得一场口滑。
又不识羞。
更道我不提自提。
不举自举。
如何不得开悟。
大众。
决不是教你念话头。
决不是教你炼昏沈。
纵然不睡。
又中何用。
也只是个精魂。
这段生涯。
决不是这个道理。
你莫错用其心。
吾今告汝。
莫生疑谤。
我终不以狂言诈语图名爱利误赚诸人。
不是教你不念话头。
不是教你不炼昏沈。
你若不参话头。
炼到尽未来际。
又且如何。
终是蒸砂作饭。
纵经尘劫。
只名热砂。
决不成就。
欲求开悟。
须是大起参情。
参究一归何处。
念中起参。
参中起念。
一挨一拶。
一拶一挨。
无缝无罅。
无空无缺。
因其参情绵密。
日用之中。
自然行不知行。
住不知住。
坐不知坐。
卧不知卧。
东西不辨。
南北不分。
不知有六根六尘。
大忘人世。
昼夜一如。
若不参情结秀。
凭何得个废寝忘餐。
至此境界。
傥到这地面。
不可便为工夫。
猛著精彩。
更加一拶。
直得虚空粉碎。
万象平沈。
又如云消日出。
世间出世间独露无私。
信手拈来无有不是。
千圣万贤笼罩不住。
复看生死涅槃果如昨梦。
到这里方信从前说话苦口相穷元来的实不虚。
大众。
但办肯心。
必不相赚。
又 大道普乎天下。
无一人而不具。
盖因迷不自觉。
所以沈埋。
纵顾其念。
念不著实。
亦不返顾。
汪汪洋洋。
终日竟夜。
虽不放逸。
亦不成就。
更不知过在于何。
皆为不参。
只去狂念。
傥有参者。
又不实参。
有时而紧。
有时而慢。
髣髴依稀。
空延岁月。
如此行持。
宁能得悟。
汝等诸人。
从今以往。
更莫蹉跎。
发个决定信心。
昼三夜三。
永无恣纵。
直尽今生。
以悟为则。
举定本参。
看他是个什么境界。
是个什么道理。
务要讨个分晓。
以句挨句。
以意拶意。
意句相连。
参情自然绵密。
左之右之无间无断。
若依山僧之语。
世情自然生疏。
道念自然浓厚。
日久岁深。
自然废寝忘餐。
不炼昏沈。
昏沈自退。
不除散乱。
散乱自绝。
行住坐卧。
自然不知有身。
自然不知有世间境界。
何故。
纯一无杂。
心念不二。
放之不去。
收之不来。
无彼无此。
无是无非。
物我混然。
昼夜一如。
忽然会得。
如梦而醒。
复看从前。
皆是虚幻。
了知当体本来现成。
万象森罗。
全机独露。
天上人间。
悉无别法。
荡荡然无拘无束。
坦坦地自由自在。
于这大明国里也不枉为人。
向此法门也不枉为僧。
然后却来随缘度日。
岂不畅哉。
古云。
随缘消旧业。
更莫造新殃。
开示 都是年尊老宿。
何以返近于吾。
吾将何法开示于汝。
擎拳云。
会么。
众曰不会。
示曰。
诸佛诸祖皆无言说。
言说转远。
故我直示。
汝又不识。
只这不会底是诸法王。
是诸佛母。
三世十方一切圣凡尽从这不会底生出。
所以唤作摩耶夫人。
如来号正遍知海。
汝等返为无明。
复擎拳云。
会么。
众曰不会。
追曰。
是谁不会。
今言不会。
必有一个不会底。
若识得这个不会底。
便见世尊拈花。
俱胝竖指。
秘摩擎权。
灵云竖拂。
德山棒。
临济喝。
一一尽通。
更无隔越。
故云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示众 大众。
切莫分别。
若不分别。
更无异路。
南北纵横。
东西自在。
只为分别。
所以不如。
各生异见。
妄立阶级。
故有三贤十地等妙二觉。
成分段修。
而分段證。
所以有诤说生死。
于一性中分为五性。
于一乘中分为三乘。
不知圣凡假立。
误认成实。
良由取舍。
有此不如。
于妄功用便显差别。
似此等流。
入海算沙。
何时休歇。
尽是背父逃逝。
纵得回心。
不免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佣赁展转。
次第而进。
庠序而升。
历尽阶级。
又未尽善。
傥到本国。
不识本国。
偶遇本父。
不识本父。
唤作当面蹉过。
当机不识。
将谓别有。
不肯承认。
屈作方便。
始能附近。
不免脱珍御之服。
著弊垢之衣。
与他同途。
方使心安。
日久月深。
故令出内。
以内遍外。
名之曰出。
以外归内。
名之曰内。
内外无疑。
方堪付业。
吾观此辈。
不识常住妙心。
妄生功用。
沈沦多劫。
不悟玄源。
纵经尘劫。
只名造作。
于理转丧。
有何益哉。
若肯直下承当。
似临济受三顿痛棒。
便解肋下还拳。
俱胝见竖一指。
当时冰消瓦解。
阿难能记三藏。
又滞补特伽罗。
外道才见默然。
便道开我迷云。
师良久云。
东方衲子。
不如西方外道。
复嘘一声。
示无畏居士 学道之法。
诚无善巧。
只要辨其肯心。
更无别说。
举起话头。
字字著力。
莫管纯孰不纯孰。
只故参将去。
参来参去。
参得疑情顿发。
直教应用无亏。
周旋无隔。
尽古尽今。
尽空尽界。
无断无续。
通然只是一个参情。
收之不来。
放之不去。
行住坐卧悉无有别。
忽然爆地一声。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沈。
独露一个本来面目。
偶尔回途。
顿同大千沙界。
到此之地。
正好诸方决择。
更书一偈以为资助。
偈曰。
昼夜身心莫放閒。
务教参透这重关。
忽然扑落乾坤境。
露出真常佛祖颜。
明月掌中随应用。
清风袖里绝追攀。
那时宝剑当堂坐。
方见山僧句外玄。
拈古 四祖问三祖云。
愿和尚慈悲。
乞求解脱法门。
祖曰谁缚汝。
四祖云。
无人缚。
祖曰何更求解脱法门。
四祖大悟。
拈曰。
只知请问解脱。
不知刺头入胶盆。
当时不遇作家。
焉得以楔出楔。
忽然梦醒。
方见无端。
劈面云。
猫。
僧参马祖。
地上画四画。
上一长。
下三短。
云不得道一长三短。
离此四字外请和尚答。
师画一画曰。
不得道长短。
答汝了也。
忠国师别云。
何不问老僧。
拈曰。
这僧却是梦里渡河。
不知浑身泥水。
马祖就树采花。
未觉还飞他圃。
山僧待忠国师道何不问老僧。
当时只对他道自屎不觉臭。
大众。
三人且止。
即今不道长。
不道短。
又作么生会。
惟政禅师问南泉。
诸方善知识。
还有不说似人底法也无。
泉云有。
师曰。
作么生是不说似人底法。
泉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师曰。
恁么则说似人也。
泉云。
某只恁么。
和尚又作么生。
师曰。
我又不是大善知识
争知有说不说底法。
泉云。
某不会。
却请和尚说。
师曰。
我太煞与汝说了也。
拈曰。
天下衲子。
负钵挑囊。
入一丛林。
出一保社。
还知有不说底法么。
若知得。
何必去江南海北。
鼓扇是非。
你看这两个老汉。
拈头失尾。
拈尾失头。
若惹诸方笑怪。
既有不说底法。
且道还许宾主问答否。
点检得出。
进退无门。
更誇精细。
转见不堪。
大众。
到此如何即是。
各请归。
珍重。
有讲僧参马祖。
师曰。
莫是狮子儿否。
僧云。
不敢。
师嘘两声。
僧云。
此是法。
师曰。
此是什么法。
僧云。
狮子出窟法。
师乃默然。
僧云。
此亦是法。
师曰。
是什么法。
僧云。
狮子在窟法。
师曰。
不出不入。
是什么法。
僧无对。
百丈云。
见么。
拈曰。
在窟出窟。
空担狮子之名。
嘘嘘默然。
枉费两头奔竞。
若是山僧。
待马祖道莫是狮子儿否。
便道这畜生。
非但把住百丈。
亦使马祖有口无言。
何故。
杀斩不由献帝。
存留尽在曹公。
归宗智常禅师问新到僧什么处来。
僧云凤翔来。
师曰。
还将得那个来否。
僧云将来。
师曰。
在什么处。
僧以手从顶擎棒呈之。
师作接势。
抛向背后。
僧无对。
师曰。
这野狐精。
拈曰。
平常无生之句。
与世间语言杳无踪迹。
这僧却也善辨。
争奈只是个知解之徒。
师言不是压良为贱。
本乃据款结案。
若是个汉。
道个贺喜。
何事而不了毕。
邓隐峰推车。
马祖路上展脚坐。
峰云。
请师收足。
祖曰。
已展不收。
峰云。
已进不退。
推车碾足便行。
祖归法堂上。
执斧曰。
适来碾损老僧足者出来。
峰引颈近前。
祖乃置斧。
拈曰。
师胜资强。
人间少有。
切不可流俗见解。
虽然。
盖世禅和。
能有几个作家。
何故。
未到尽惊山崄峻。
曾来方识路高低。
陆亘大夫问南泉云。
弟子家中一片石。
有时坐。
有时卧。
于今镌作佛得否。
师曰。
得。
陆云。
莫不得否。
师曰。
不得。
云岩云。
坐则佛。
不坐非佛。
洞山云。
不坐即佛。
坐则非佛。
拈曰。
陆亘大夫向这石头上坐卧不安。
仔细检点将来。
皆是自不守分。
不是南泉。
争得风光遍界。
恁么便恁么。
不恁么便不恁么。
若不具眼。
总是泥里洗土块。
云岩證据。
洞山交互。
方见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行实 师自云。
吾江西南昌府钟陵人也。
父江台。
母徐氏。
幼随父商。
年将二十。
至荆门。
闻无说能和尚乃有道之士。
拜为师。
剃落。
教看一归何处。
后得昱首座苦口提𢹂。
昼夜逼拶。
不许说话。
不许眨眼。
一日听廊下有人说话。
昱便打。
曰又不瞌睡。
如何也打。
昱云。
你不瞌睡。
听那里。
又二僧裁裙。
度量不已。
我不觉眼看。
昱兄又打云。
你眼也不曾停住。
话头岂能著实。
我因此惊觉。
平日只说有念便罢。
那晓得如此用心。
自此其目如睹。
其耳如听。
字字明白。
句句历然。
后因看古语。
沈吟是阿谁。
举处是何人。
只管疑是谁。
昼夜如一。
忽不见山河大地及与自身。
后患痢疾甚重。
有山东静东晖示我大慧杲患背疽因缘。
我即豁然。
又见宝峰。
(云云)乃得印證。
袾宏曰。
不枉为人不枉为僧数语。
直是警策百倍。
读之。
踊跃欢喜。
增长志气。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天奇瑞公。南昌钟陵人也。父江堂。母徐氏。师随父经商颖州。年将二十。忽发心。至荆门州。从无说能和尚出家。令看万法归一。后于佛炤处。遇道翼首座。苦口提携。昼夜逼拶。一日。偶听廊下人相语。翼便打。师曰。吾不曾瞌睡。翼曰。你不曾瞌睡。耳听那里。又二僧裁裙量度。师才经眼看。翼便打云。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话头。焉得著实。自是功夫益切。五年不得棉花上身。二年无里衣。冬夏一领破衲。蓝缕不堪。历从诸禅老决择。静东晖公。示大慧患疽因缘。次于中竺楚山雪峰处。各有悟人。最后至南京高峰寺。见宝峰瑄和尚。方始瞥地。遂留过冬。未几告辞。峰授以法衣毛拂。偈曰。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圣解凡情俱坐断。昙花犹放一枝新。师出世开堂。得人为多。有语录。曰焭绝集。行世。 焭绝集。开示等语。警切痛快。不失本色钳搥。颂古则末矣。至联芳机缘。一人之名缀以一偈。师下一问。人致一答。动成卷帙。高处不出青州万松格套。下者。已入义学常情自觉无谓。师初行脚时。路逢一僧。谓师贪作偈颂。彼一时也。入篮是菜。讵可兼收。编集者失眼。致掩全璧之光。惜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济。字法舟。张氏子。生𭬥李思贤里。少爽拔。未尝入乡较。而义辩宿成。为里中所异。年十八忽猛省。白父母求出俗。勿许。遂日夜坐。不事生产。又三年。潜入天宁寺为行者。时默堂宣禅师。受月舟和尚法印。归自繁昌。法筵龙象。跄跄济济。师服勤之馀。多所咨访。久之。诣东禅。依昂公薙染。昂法叔吉庵祚禅师者。默堂子也。知见精确。而道行清苦。师折节事之。古德入道因缘。朝夕参叩。以为不至古人休歇田地不止。偶行廊庑间。闻佛殿磬声。豁然契悟。寻趋方丈。庵望见笑曰。子著贼也。师曰。贼已收下。曰。赃在甚处。师振坐具曰。狼籍狼籍。曰。这掠虚汉。狼籍个甚么。师一喝归众。庵喜印可之。继谒古印云峰诸师。日益深奥。自是应机演化。雷动电激。章缝缁素。诸乞言者。憧憧然水陆并凑。无虚日矣。嘉靖初。众请出世于金陵安隐寺。上堂举拂子。召大众云。见么。又击拂子云。闻么。既是举起便见。击着便闻。妙真如藏。非思非议。应用灵灵。奇哉奇哉。汝诸人。自不丈夫。顾乃傍人门户。求知求见。韬晦家珍。甘为寒乞。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也。广额屠儿。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数。岂有曲折。作知见耶。丈夫子。何不恁么便担荷去。其指法径要。大都类此。性恬静。未尝误干谒。随缘迁转。前后二十馀所。解包之后。不更出门户。处大众折大疑。无碍之辞。波腾云涌。夜以继日。曾不少倦。而燕间之日。泊然危坐。若不解语者。此其大凡也。师心精泯合时灵感通。以至咒移井石。锡出山泉。说法则蛙入晨窗。入定则神来夜室。自避倭之后。任真而放。雅同流俗。嬉笑怒骂。纵横自调。而人不能测矣。庚申秋。寝疾且革。或劝起坐说偈。师曰。此皆文饰。非吾事也。以手摇曳而逝。年七十四。腊五十二。茶毗后。塔其骨于别室中。所说法语偈颂等若干言。门人正雨辈。集而梓行。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
名道济。
字法舟。
嘉兴人也。
受业于东禅昂。
以向上宗乘。
走叩吉庵祚禅师。
遂得道焉。
是济为无际悟之五世也。
以断桥正脉。
付广善潭。
潭付默庵宣。
宣付吉庵祚。
由潭至祚。
垂百年来。
其家声几不振矣。
济承之。
出世金陵安隐。
而俎豆先人于名贤之间。
恢述其志。
刻如履冰。
每以隔宿挂上堂牌。
衲子阴笑之。
尝举拂子召众曰。
见么。
又击曰。
闻么。
既是举起便见。
击著便闻。
妙真如藏。
应用全彰。
是汝诸人。
自不丈夫。
故乃傍人门户。
求知求见。
韬晦家珍。
甘为寒乞。
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事。
广额屠儿。
飏下屠刀。
便云。
我是千佛一数。
岂有曲折作知见耶。
丈夫子。
何不恁么担荷去。
于是。
学流爱慕而亲之。
吏部陆公光祖。
邀济还里。
以天宁居之。
祖既笃于真乘。
常游天宁。
恨见济之晚。
因问曰。
画前元有易否。
济曰。
若无庖牺氏将甚么画。
曰。
画后如何。
济曰。
元无一画。
曰。
现有六十四卦。
何得言无。
济曰。
莫著文字。
曰。
请师离文字发一爻看。
济召公。
公应诺。
济曰。
者一爻从何处。
起公大笑而谢。
自称五台居士。
遂多出入丛林。
而击节焉。
又别驾熊公南沙问曰。
设有将剑来取师头。
师还避否。
济曰。
若有杀人不眨眼地将军。
便有不怕死和尚。
沙作挥剑势。
济放身便倒。
沙曰。
好个师僧死在剑下。
济起。
呵呵大笑曰。
作么作么。
济。
任缘挥麈。
惟津津焉。
提唱纲宗而已。
稍不如意。
飘然去之。
或舟或廛。
或破寺村庵。
前后凡迁居二十馀所。
但其为人真率閒雅。
胸无隐事。
耳目交接。
使人忘其名势。
以故。
贤彦追崇之。
其于院务。
凡百阔略。
知友常以书勉济。
济笑曰。
牙筹算计。
俗尚为讥。
况道人乎。
古制不立烟㸑。
草衣树宿。
闻道益广。
行道益多。
今人。
动以规法相绳。
礼乐铿锵。
举一狗子无佛性话。
求其不惑者鲜矣。
尤云。
我能据守祖庭。
利其徒属。
能作能为。
破律丧行。
恣彼陷溺。
是何益也。
济。
晚年閒著异迹。
机不厌繁。
有道人拈拄杖问曰。
者是谁底。
济曰。
是山僧底。
曰。
既是师底。
因甚在我手里。
济呼曰。
度拄杖来。
道人度杖与济。
济曰。
汝底在甚么处。
道人整冠。
济曰。
似则也似。
是则未是。
道人大笑。
又指吉祥草。
问傍僧曰。
是甚么。
曰。
吉祥草。
曰。
更有吉祥者否。
僧以足按地。
道人曰。
狮子窟中。
果无异兽。
济摈僧出院。
又僧问。
得何三昧。
便乃随波逐浪。
济曰。
两岸春风香不断。
一溪流水落花新。
曰。
怎柰学人不会。
济曰。
蜻蜓飞尚缓。
蛱蝶舞偏忙。
曰。
和尚莫将境示人。
济喝。
僧便作礼。
济曰。
啼得血流无用处。
不如缄口过残春。
济二十二出家。
殁年七十有四矣。
众知济有厌世意。
请留偈。
济以手摇曳曰。
何多事也。
乃趋寂。
时嘉靖。
庚戌之秋也。
得法者二人。
一居胥山。
曰云谷会。
一居精严寺。
曰冬溪泽。
俱以严标行话于世。
赞曰。
济公近继无际
远续断桥。
历观其始末。
机智毫忽不爽。
然前后居无定相。
惟激励学者为要务。
诸庄旱损。
略不干怀。
可谓救时之明哲者也。
尚有以不事事短之。
所谓盲人问豹。
与语奇斑哉。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
字文姝,华亭(今属上海)人,宜春令孟端长女,杨安世室。有《贯珠集》。
众香词
文姝,容止婉娈,天姿颖拔,六岁能诵唐诗三体,皆得母王文如之训。
左国骚选诸书示之,文姝一一了悟,似有夙契,即欧阳侍女口中有法华香者。
一日,从父宦游渡江,忽梦神示曰:“汝为玉帝掌书记,暂谪人间,三九年当复召归香案,须善自护持,勿堕尘劫。
”文姝闻之,憬然有觉。
后适杨子安世,甚贫,姝力苦茹茶,日夕吟咏,与妹引庆和倡,皆尔雅俊拔,大类刘长卿风骨。
其词多忆母之作,永言孝思,后果神授之年遘疾而逝。
逸史范叔子序其集。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