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弘演

相关人物:共 42 位
共 4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晋周处七世孙。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普通六年为大僧正。创立僧制。撰有《成实论义疏》。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母吴。方娩见云气满室。因以名之。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出家。住庄严寺。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每自以为不及。齐永明中。僧柔。东归开讲于道林寺。云处小床于前。咨决累日。由是显名。尤与同寺僧旻游。采摭经论。覆述文义。摩有间隙。每行路思义。辄过所造。观长乐寺法调盛会。出而叹曰。震旦天子之都。人物如此。可谓法座空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东莞徐孝嗣。每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居母忧。毁瘠过礼。僧旻。以为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贤者企及。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以奉颜仪。没则启发菩提。以导神识。苟循私爱。返累至亲。堕于恶道。惟智者。能以方便力。治制之。则善趣生矣。云乃割哀情。进饮食。永元初。赴毗陵之请。道俗倾向。京城毕集。及梁高天监二年。诏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云合经论。撰四十科。为四十二卷。七年制注大品。朝贵请云讲演。从之。又为光宅寺主。创立僧制。后世遵行。皇太子请十僧。入玄圃。讲道谈文。凡经雨夏。云居上首。中书即顺阳范轸。著神灭论诏云答之。以宣示臣下。文多不载。天监末。复建一寺于秣陵县。同下里。以报施主之恩。诚得爽垲之趣。即禅冈之西山也。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且以身外嚫施之物。舍入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而云亦遘疾矣。普通六年。诏为大僧正。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设千僧会。广集诸寺知事。及学行名僧羯磨。诏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由是疾笃。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有三。诏葬定林寺侧。云尤研精法华。尝于一寺讲散。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神僧宝志。呼云为大林法师。每来云所。辄留信宿。或言请法师狮子吼。即为部析。志便弹指赞曰。善哉微妙微妙。仪同陈郡袁昂家。有供养僧。学云法华。日夜发愿必欲似之。梦僧告曰。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又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时云年昉十岁。名未远布。寺无光宅而此云者。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于道林寺发讲。
云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纣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约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近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于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时云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初云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5—580 【介绍】: 北齐僧。朝歌人。俗姓刘。十二岁投道药禅师出家。博通玄义,名闻伊洛。讲《法华》、《涅槃》诸经,无不叹伏。北齐文宣帝事之如佛,授为大统。有《大乘义章》等。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法上俗姓刘,朝歌人,高齐时相州定国寺戒师,终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刘氏。
朝歌人也。
五岁入乡塾。
通所习诵。
六岁。
尝随其季父入佛寺。
辄礼拜赞叹。
九岁。
偶阅涅槃。
即厌世求出家。
年十二。
投道药禅师薙落。
往来相土。
东都识者。
谓之圣沙弥。
后潜林虑山。
诵法华维摩经。
甫浃旬。
二部俱习。
兼通其义。
俄又入洛。
名声藉甚。
年十五。
讲法华。
酬抗疑难。
莫不叹伏。
善诘问。
好徵覈。
而容貌黎瘠。
故时人为之语曰。
黑沙弥若来。
高座逢灾。
会岁歉。
茹蔬纫草。
以免饥冻。
而专意涅槃。
精神日进。
遂从光公。
禀具戒。
寻候父疾。
至则殂矣。
因手度母氏女兄。
携入邺都。
夏于少林。
秋还省觐。
荐荒之际。
未谐宁谧。
众请弘演
于是以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
轮贯不已。
并著文疏。
且机算无挠。
纪纲有截。
故时人复为之语曰。
京师极望道场法上。
年垂四十。
游化怀卫。
顷之大将军高澄。
奏为昭玄统掌录僧事。
及齐革命。
职仍旧。
文宣御宇。
诏授菩萨戒。
帝躬布发于地。
使上践焉。
天保二年。
诏废鹰师曹地。
为报德寺。
且树宝塔。
为太皇太后。
祈冥福。
未几。
升大统。
初朝廷议置十统。
而病其称号不异。
以奏。
帝手注其状曰。
上法师可为大统。
馀为上统。
高句丽国丞相王高德。
致书问教门端绪。
具书答之。
不录。
诏住相州定国寺。
又以施利。
营脩定寺于邺之西山。
山本名合水。
于山之巅。
造弥勒堂。
供百五十僧。
齐亡。
周氏废教。
上自尔俗服隐居。
祈生弥勒内院。
不复至脩定寺矣。
大象初。
隋文相周。
渐隆大法。
上闻之。
喜形于色。
体虽羸弱。
遽以袈裟覆顶。
使弟子舁之。
至脩定寺。
合掌三礼。
右绕而出。
即合水山舍。
诵维摩胜鬘经等而卒。
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寿八十六。
撰增一数法四十卷。
佛性论二卷。
大乘义章六卷。
众经录一卷。
行世。
弟子灵裕有传。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法上。姓刘氏。朝歌人也。五岁入学。七日通章。六岁随叔寺中观戏。情无鼓舞。但礼佛读经。而声气爽拔。众人奔绕倾渴观听。年登八岁。略览经诰薄尽其理。九岁得涅槃经披而诵之。即生厌世。至于十二投禅师道药而出家焉。因游相土寻还汲乡。又往东都栖遑务道。神气高爽照晓词论。所在推之咸谓圣沙弥也。后潜林虑上胡山寺诵维摩法花。才浃二旬两部俱度。因诵求解。还入洛阳。博洞清玄名闻伊滏。年暨学岁创讲法花。酬抗疑难无不叹伏。善机问好徵覈。决通非据昌言胜负。而形色非美。故时人谚曰。黑沙弥若来。高座逢灾也。后值时俭衣食俱乏。专意涅槃无心饥冻。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为服兼之以草。练形将尽而精神日进。乃投光师而受具焉。性戒夙成不劳师导。勤勤谛理无失寸阴。忽闻父病寻往觐之。既至即殂。一宿同止明旦赴洛。度母及姊将入邺都。时属大荒投奇无指。听法心猛委而南旋。夏听少林秋还漳岸。母子相见。不觉潸然。既慧业有闻众皆陈请。乃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轮次相续并著文疏。又偏洞算数明了机调。纲纪法化难继其尘。故时人语曰。京师极望。道场法上。斯言允矣。年阶四十游化怀卫。为魏大将军高澄奏入在邺。微言一鼓众侣云屯。但上戒山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故魏齐二代历为统师。昭玄一曹纯掌僧录。令史员置五十许人。所部僧尼二百馀万。而上纲领将四十年。道俗欢愉朝庭胥悦。所以四方诸寺咸禀成风。崇护之基罕有继釆。既道光遐烛。乃下诏为戒师。文宣常布发于地令上践焉。天保二年又下诏曰。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于山林。即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废鹰师曹为报德寺。斯即碎荡邪雾载清佛海。当时昌盛自古推焉。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皂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哉。且而景行既宣。逸向遐被。致有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怀正法崇重大乘。欲播此释风被于海曲。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西徂东壤年世帝代。故具录事条。遣僧向邺。启所未闻事。叙略云。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今几年。又于天竺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齐陈佛法谁先传告。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远请具注。并问十地智论等人法所传。上答略云。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灭度已来至今齐代武平七年丙申。凡经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经法初来。魏晋相传至今流布。上广答缘绪。文极指订。今略举梗槩。以示所传。末敕住相州定国寺。而容德显著感供繁多。所得世利造一山寺。本名合水。即邺之西山。今所谓修定寺是也。山之极顶造弥勒堂。众所庄严备殚华丽。四事供养百五十僧。及齐破法湮。僧不及山寺。上私隐俗服习业如常。愿若终后觐睹慈尊。如有残年愿见隆法。更一顶礼慈氏如来。而业行精专幽明感遂。属隋运将动佛日潜离。深果宿心喜遍心府。羸瘦微笃。设舆坐之。袈裟覆头。弟子扛举往升山寺。合掌三礼右绕三周。便还山舍诵维摩胜鬘。卷讫而卒于合水故戾。春秋八十有六。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上形量过人苕然众表。百千众中孤起颈现。衣服率素纳补为宗。五条祇支由来以布。法衣瓶钵以外更无馀财。生不屦乘步以毕命。门人成匠。任情所学。不私己业。偏用训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自上未任已前仪服通混。一知纲统制样别行。使夫道俗两异。上有功焉。制寺立净亦始于此。故释门东敞。能扇清风。莫与先矣。初天保之中。国置十统。有司闻奏事须甄异。文宣乃手注状云。上法师可为大统。馀为通统。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凡所吐言无不承用。又遵重戒禁。愿常宣说尽报行之。每至布萨晨旦。致厚供设礼请僧。及年高声变恐烦于众。岁暮之夕犹遵此法。其奉信也如此。撰增一数法四十卷。并略诸经论所有名教。始从一法十百千万有若数林。寔传持之要术也。又著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文理冲洽详略有闻。又撰众经录一卷。包举品类耳。并行于世。有弟子法存者。本是李老。监齐天保屏除归于释种。明解时事分略有据。上乃擢为合水寺都维那。当有齐之盛。每年三驾皆往山寺有所觐礼。六军既至供出僧厨。存随事指撝前后给济三宫并足。后终于隋初。灵裕法师资学有承。为之本传。
释安廪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秦氏。
晋中书令靖之七世孙。
南度来寓居江阴。
父正善地理学。
尝著入神洞历二书。
廪年始十三。
圣善斯逝。
诗礼趋庭。
多所究习。
老庄之清静。
孙吴之权谋。
靡弗该贯。
然皆非所好也。
年二十五。
辞亲出家。
乃北游魏国。
依司州光融寺容公。
探受经论。
听嵩高少林寺光公十诵。
又明禅法。
悉探玄门。
在魏十有二年。
讲四分律且二十遍。
大乘经论相仍不辍。
梁泰清元年。
还届杨都。
诏住天安寺。
开华严。
标致宏妙。
易于领会。
梁运既终。
法轮停转。
逮大陈永定元年。
诏入内殿。
手传香火接足。
尽虔奉。
承戒范。
诏迁住耆阇寺。
有司供给。
永事弘演
于是有投老之志焉。
世祖诏。
开大集于昭德殿。
孝宣又躬于华林园内北面禀道。
至德元年正月。
遘疾而逝。
窆于开善之西山。
寿七十有七。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安廪。姓秦氏。晋中书令靖之第七世也。寓居江阴之利成县焉。考王妙思滔玄怡心届寂。乃制入神书一首洞历三卷。青乌之道莫不传芳。廪幼而聪颖独悟不群。十三偏艰。孝知远近。断水骨立。闻者涕零。古人有言。知子父也。乃摄以典教。业遂多通。而性好老庄。早达经史。又善太一之能。并解孙吴之术。是以才艺有功文武清播。仍欲披榛问隐荜门圭窦。而虚怀机发体悟真权。年二十五启敕出家。乃游方寻道。北诣魏国。于司州光融寺容公所采习经论。容律训严凝肃成济器。并听嵩高少林寺光公十地。一闻领解顿尽言前。深味名象并毕中意。又受禅法悉究玄门。请业之徒屡申弘益。在魏十有二年。讲四分律近二十遍。大乘经论并得相仍。梁泰清元年始发彭沛。门人拥从还届杨都。武帝敬供相接。敕住天安。讲花严经。标致宏纲妙指机会。值梁运既终法轮停转。洎大陈御寓。永定元年春乃请入内殿。手传香火接足尽虔。长承戒范。有敕住耆阇寺。给讲连续。既会夙心遂欣久处。世祖文皇又请入昭德殿。开讲大集。乐说不穷重筵莫拟。孝宣御历。又于华林园内北面受道。阐化涉劳因以遘疾。至德元年建寅之月迁化于房。皇心恻悼𮚐赠有嘉。即以其月窆于开善之西山。春秋七十有七。门人痛其安放。士庶失其归依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慧光。北齐僧。长卢人,俗姓杨。少有神慧,年十三从佛陀禅师出家,人号圣沙弥。精律部、《地论》,通南北方言。参与译场,沟通译主菩提流支、勒那等三家分歧,完成译业。为《地论》师南道派开创者,又为四分律宗开山祖。东魏时任国僧都。北齐时,迁邺都,任国统。年七十卒于邺城大觉寺。有《十地经论疏》、《四分律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生定州长庐杨氏。年十三。随父入洛。以四月八日。从佛陀禅师。受三归戒。陀强其父留之曰。此儿目光外射。必可教。因令诵习。光执卷揽文。若宿授。是岁夏末即为薙落。遽复演说所习辞理华赡。时辈号之圣沙弥。所获利养。则尽以施人。陀壹听之而弗诘。已而还乡里。登具陀使先学律曰。律为慧基经论所由入也。苟以经论先之。必将慢律。是障道之源已。自是因循多学律部。先有道覆律师者。创开四分制疏。惟科提举宏纲。未之闻也光既登具之四夏。讲僧祇听者云合。然后究经论于辨公。攻字音于洛邑。著述以代忆持。而业弘矣。他日陀见其所作之文。召而告之曰。吾以果向期子今子区区。方事世谛语言。仅足为高明法师耳。对之流涕。会陀任少林寺主职勒那翻译事。光时获厕其席。久之诏充国僧都。属岁大旱。祷雨嵩岳。沾洽。被诏入邺都。以绥缉功。转国统。尔朱世隆举兵北讨乏军兴。税僧尼以充之。督责严酷。谏者斩。光直前诋世隆曰。若行此。恐非国家之福。遂寝一时名贤。如高傲曹高隆之令孤子儒等。皆礼敬焉。冯衮冀士也。淹贯经史。以州贡。观光京师。自以未知释宗。欲候光适值光讲。乃坐听大惬服。因求隶门下。不肯去。后于光门下。大著功行。号冯居士。光一日乘车。将坐曹。才出门。梁木忽裂。坐而署事。块坠于前。察之亦莫知所从来也。由是卧疾。迨四旬而化于邺之大觉寺。寿七十。光平生于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则疏其奥旨。于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则注释其义又重疏四分律百二十纸。删定羯磨戒本。撰玄宗论。大乘义。律义章。仁王七诫。僧制十八条。弟子道云道晖等。云撰律疏九卷。晖略为七卷。故谚以为云公头。晖公尾。洪理中间著所以。并存亡不可考。光之终也。见天宫来下。乃曰。吾愿生安养。生天岂吾愿哉。天宫遂隐。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慧光。
姓杨氏。
定州卢人也。
年十三随父入洛。
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
陀异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且令诵经。
光执卷览文曾若昔习。
旁通博义穷诸幽理。
兼以剧谈谲诡态新奇。
变动物情时谈逸口。
至夏末度而出家。
所习经诰便为人说。
辞既清靡理亦高华。
时人号之圣沙弥也。
因获利养受而还施。
师为掌之寻用复尽。
佛陀曰。
此诚大士之行也。
便纵而不禁。
咨请教诫敬而异之。
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节。
赞毁得失声色不渝。
众益器之。
而美其远度。
陀曰。
此沙弥非常人也。
若受大戒宜先听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
若初依经论必轻戒网。
邪见灭法障道之元。
由是因循多授律检。
先是四分未广宣通。
有道覆律师。
创开此部。
制疏六卷。
但是科文。
至于提举宏宗。
无闻于世。
故光之所学惟据口传。
及年登冠肇。
学行略周。
尝闻言不通华发戒便阻。
乃往本乡进受具足。
博听律部随文奉行。
四夏将登讲僧祇律。
初以唱高和寡。
词理精玄渐染津流。
未遂听徒云合。
光知学功之所致也。
义须广周群部。
乃从辩公参学经论。
听说之美声飏赵都。
后入洛京搜扬新异。
南北音字通贯幽微。
悉为心计之劳。
事须文记。
乃方事纸笔缀述所闻。
兼以意量。
参互销释。
陀以他日密睹文言。
乃呼而告曰。
吾之度子。
望传果向于心耳。
何乃区区方事世语乎。
今观神器已成。
可为高明法师矣。
道务非子分也。
如何自累。
因而流涕。
会佛陀任少林寺主。
勒那初译十地。
至后合翻。
事在别传。
光时预沾其席。
以素习方言通其两诤。
取舍由悟纲领存焉。
自此地论流传命章开释。
四分一部草创基兹。
其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
并疏其奥旨而弘演导。
然文存风骨颇略章句故千载仰其清规。
众师奉为宗辖矣。
司徒高傲曹仆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马令狐子儒等。
齐代名贤重之如圣。
尝遇亢旱。
众以闻光。
乃就嵩岳池边烧香请雨。
寻即流霔原隰。
民皆利之。
又尔朱氏举兵北伐。
徵税僧尼用充军实。
先立严刑。
敢谏者斩。
时光任僧官。
顾五众屯塞。
以命直往语世隆曰。
若当行此税。
国事不存。
言既克明事亦遂免。
其感致幽显为若此也。
初在京洛任国僧都。
后召入邺绥缉有功。
转为国统。
将终前日。
乘车向曹。
行出寺门。
屋脊自裂即坐判事。
块落笔前寻视无从。
知及终相。
因斯乖悆。
四旬有馀。
奄化于邺城大觉寺。
春秋七十矣。
光常愿生佛境。
而不定方隅。
及气将欲绝。
大见天宫来下。
遂乃投诚安养。
溘从斯卒。
自光立志贞静坚存戒业。
动止安详衣裳附帖。
昼夜存道。
财无盈尺之贮。
涤除便秽。
誓以报尽为期。
偏重行宗四仪无妄。
其法洁己独立。
七众深崇其操。
自正道东指。
弘匠于世。
则以道安为言初。
缁素革风广位声教。
则慧光抑其次矣。
凡所撰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
皆有注释。
又再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
后代引之为义节。
并羯磨戒本咸加删定。
被于法侣今咸诵之。
又著玄宗论大乘义律义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
并文旨清肃见重时世。
学士道云。
早依师禀。
奉光遗令专弘律部。
造疏九卷为众所先。
成匠极多流衍弥远。
加以威容严肃动止有仪。
谈吐慈和言行相检。
又光门人道晖者。
连衡云席。
情智傲岸不守方隅。
略云所制以为七卷。
间以意会。
揵度推焉。
故谚云。
云公头。
晖公尾。
洪理中间著。
所以是也。
并存亡有绪嘉绩莫寻。
可为悲哉。
时光诸学士翘颖如林。
众所推仰者十人。
拣选行解入室惟九。
有儒生凭衮。
光乃将入数中。
衮本冀人。
通解经史。
被贡入台用拟观国。
私自惟曰。
玄素两教颇曾怀抱。
至于释宗生未信重。
试往候光欲论名理。
正值上讲因而就听。
瞩其威容聆其清辩。
文句所指遣滞为先。
即坐尽虔伤闻其晚。
顿足稽颡毕命归依。
然攻击病源。
深明要害。
我为有本。
偏所长驱。
每有名胜道俗。
来资法药。
衮随病立治。
信者衔泣。
故其言曰。
诸行者不得信此。
无明昏心觅长觅短。
听经学问严饰我心。
须识诈贼觅他道恶。
不求其长则吾我渐歇。
特须分疏勿迷自他。
我过常起炽然法界。
他道少过便即瞋也。
常须看心自臣多过。
若思量者虽在世间。
无有滋味终无欢心。
以未丧我何由有乐。
此心将我上至非想。
还下地狱。
常诱诳我。
如怨家。
如爱奴。
岂可学问长养贼心。
巧作细作。
使觅名利造疽妒也。
故经云。
当为心师不师于心。
八岁能诵百岁不行。
不救急也。
时有私写其言者。
世号捧心论焉。
亦有怀本于胸逢境终忘者。
无勤励故耳。
衮在光门低头敛气。
常供厨隶日营饭粥。
奉僧既了。
荡涤凝淀温煮自资。
微有香美便留后供。
夜宿灶前取蒿一束。
半以藉背半以坐之。
明相才动粥便以熟。
无问阴晴此事常尔。
午后担食送彼狱囚。
往还所经识者开路。
或至绸人广众。
率先供给。
若水若火若扫若帚。
随其要务莫不预焉。
口随说法初不告倦。
遂卒光门。
僧慧暅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89 【介绍】: 南朝陈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年十八,于朱方竹林寺出家,寻住甘露鼓寺。受具后,从师受十诵律,又习《成实论》。南朝梁末避乱至南徐。南朝陈武帝永定间住白马寺,讲授经论,学徒云集。陈文帝天嘉中,请讲于湘宫寺。陈后主为太子时,深加敬仰,即位后,累转京邑大僧正。陈亡后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
后避地江左。
今为义兴阳羡人。
祖韶。
齐殿中将军。
父覆。
梁长水校尉。
暅幼通六经大义。
年十八。
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然而往来生死。
出入尘劳。
乃域内之累。
非世外之道也。
既而梦塔五层。
华丽峻特。
礼拜祈愿。
升陟其巅。
俄坐相轮上。
不胜其乐。
于是依朱方竹林寺诩法师出家。
受十戒。
寻届都。
住甘露鼓寺。
进具。
受静众峰师十诵律。
学龙光绰师成实论。
自绰师迁化。
更采毗昙八犍度于馀师。
盖欲悉餐隽永。
尽掇菁华也。
又研覃成实于龙光大僧正舒法师。
及舒殁。
以统绪见托。
而受其遗嘱焉。
会梁祚告终。
京寺残荡。
陈祖历试朱方。
乃杖锡南旋。
尤承钦挹。
既而侯公嗣牧此州。
虚心归命。
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
复出都。
止白马寺。
涅槃成实。
经论迭讲。
学者重跰。
不惮千里。
法筵之盛。
莫之尚。
天嘉二年。
沙门宝持等。
二百七十人。
请于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
宣帝诏徙东安。
后主在东宫。
屡命义集。
而素仰材辨。
及御宸极。
简注斯甚。
至德元年。
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升大僧正。
天下混一。
仍归开导朱方。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
卒于中寺。
寿七十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钟山。
方陈氏之盛。
每岁夏中庙祀。
必诏暅于乐游苑。
发涅槃大品。
以严冥福。
而凤节龙旂。
翠旌孔盖。
映蔽神座。
或于食后。
少假寐。
辄梦。
朱衣人谓之曰。
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
性好猎。
一日庖饔发光。
忠忧惧。
夜梦人曰。
子无忧惧。
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
树碑墓上。
菩萨戒弟子。
著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暅。姓周氏。其先家本汝南。汉末分崩避地江左。小震是宅多历年世。今为义兴阳羡人也。祖韶齐殿中将军。父覆梁长水校尉。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优游卒岁易农而仕。暅颖悟冥来挺操童幼。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年十八乃喟然叹曰。服膺周孔。以仁义为先。归心黄老。以虚无为贵。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既发希有之志。仍感非常之应。梦见一塔累级五层。画釆庄严迢然峻峙。因而礼拜愿升此塔。少选之顷俄上相轮。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于是将游京邑。途次朱方。遇竹林寺诩法师。雅相嗟赏。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寻出都住甘露鼓寺。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又听龙光绰师成实。自绰化往更采众师。属意毗昙并八揵度。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及舒物故亲受遗嘱。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寔报地恩兼修法事。陈武在田朱方历试。夙承高誉雅相钦重。司空侯公次牧此州。虚心顶戴。永定三年侯公入辅。乃请出都。于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学徒云结不远千里。挥汗鼓袂风雨生焉。法筵之盛莫或斯拟。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请讲于湘宫寺。太建四年。宣帝敕请徙讲东安。后主昔在春坊。亟经义集曾属。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至德元年。下诏为京邑大僧都。四年转大僧正。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缘会敷弘无替时序。以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春秋七十有五。其月二十八日。窆于钟山之岩。惟暅行业清高灵祇向应。神通感召不可思也。昔在陈朝。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发涅槃大品经。并延神坐俱在讲筵。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交乱人物惊神眩目。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冥期无爽十有馀载。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及讲时将至。辄见朱衣人。唤曰。法师好起也。陈领军将军任忠。少为将帅。雅好畋游。然宿植胜因。善机将发。庖厨饔饩悉放奇光。睹而怪之。窃怀忧惧。夜梦异人来谓己曰。如请东安讲。则所见必当无忧。既而觉悟。欢喜踊跃。罝罦矰缴一时焚烬。仍屈两夏。于府讲说。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论文十五遍。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五十许年法事相接。自馀众部略而不载。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公侯将相贵游朝士数千馀人。难以胜记。弟子智瑜等。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乃勒铭于寺中。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8 【介绍】: 隋僧。蒲州桑泉人。俗姓王。年弱冠听妙法师讲《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隐太行山百梯寺。后宇文泰深敬之,为之立云居寺。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授为国统。及武帝废佛教,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入隋,法服执锡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从度僧、建佛寺之请。自此,佛教复兴。寻奉敕住延兴寺,拜平等沙门。著有《涅槃义疏》及《宝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师延兴寺,开皇八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蒲州桑泉王氏也。其先仕齐周。世皆致贵显而延尤嗜学。年十六。偶听妙法师讲涅槃。遂出家。逮弱冠。即就开演。义理融贯。词辨优赡。识者敬慕焉。每曰。佛性寔涅槃宗极是诚游神之府也。既进具。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部皆统津准的。超略前导。尝顾影曰。余与尔久处沦潜。今犹飘泊。将同精思要道。乐志穷山。可乎。遂隐于太行百梯寺。即中朝山也。山有薛居士者。闻见该博。谒延以方圆动静请赋。延应声曰。方如方等城。圆如智慧日。动则识波浪。静类涅槃室。薛惊叹以为未尝见。尔后往来。恒质疑义。延念著涅槃疏。夜梦人白服白马。谈授经旨。而马髦尾拂地。延则手执马鬃。觉而知为马鸣大士。委寄宗纲之兆。疏成。遂陈于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祷曰。若幽致微达愿示明灵。如无所感。誓不传授。言讫。卷轴光明竟夜。塔中舍利。放光接之。亘三昼夜。表闻。帝悦。诏延就讲。佥议以比远公所制云。延既长讲。帝常送供。然犹以百梯路远。为卜中朝西岭形胜之地。造云居寺。给以国俸。玄侣如归。建德中。陈使周弘正来聘。朝廷闻其才辩。议择所以抗论者。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承诏举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观听。而弘正诚为勍敌。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群僚失色。于是延居坐末。不次而起。帝曰位未至。何遽起也。延曰。若是他方大士。固足仰烦诸德。今远国微臣。在小僧堪任其事。径升高座。帝又曰。何不礼三宝。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悦。弘正方构责致难。延复引义开辟。而弘正颇挟讥调用前殿后。延乘势窘辱。事同拉朽。弘正即顶拜。自陈云。弟子往来三国。访可师者。不图今日乃遇于此。及弘正辞归。宿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上延。延一经目。命笔和之。辞意清美。弘正益悦服焉。遂跪而启曰。愿示一言。佩之终身。延曰。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弘正曰。敢不奉教。俄诏授国统。武帝废教。谏不听。居隐太行。帝屡以辅弼徵。不出。天元间。帝疾。诏仍立尊像度菩萨僧二十人。延有名焉。然犹以未全形服不许。逮隋革命。即祝发服僧伽黎。执锡来廷。遽先奏曰。敬闻皇帝。以四海为务。而劳神佛法。天下幸甚。帝曰。弟子久有此意。所恨未能如愿耳。遂与论复教端绪。请多度僧。诏先度千人以副其请。所废伽蓝。并从脩举。僧亦自尔而度者多矣。迁都龙首。诏给地于广恩坊。立延众寺。以处法师。开皇四年。诏改延众。为延兴。且改旧所居云居寺。为栖岩寺。诏太乐令齐树。提造中朝山。佛曲以传世。供养一日。诏赐寺烛。始至。未爇而自明。延奇之。以事闻。因又改延兴为光明。后复别建光明寺。六年旱。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无应。帝谓延曰。天何由而久不雨。延奏以事由一二。帝与群僚。莫达一二之意。诏京兆太守苏威问之。答曰。上愆玄化。下违治术。此在陛下万机之主。诸公毗赞之臣。故雨而不雨。事由一二耳。帝躬祈雨。诏延登御座。南面授戒。帝及百官五品已上。咸席地。北面受八戒。日正中且讫事。忽天起片云。须臾遍布甘霔。沾足近远。帝悦。赐帛三百匹。延一时散给悲敬殆尽。寺主道睦。尝告以粮可仅支两食。急散众则庶几。延曰。使都竭。众乃散。明日诏送来二十车。项又遗以五百石别馈延。方荐饥。僧侣赖以安堵。延非有先见。讵臻此。诏拜平等沙门。录天下僧尼事。犯刑网者。对之涕泣。使惭愧忏悔而后已。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寺。寿七十三。遗表不录。帝哀恸。王公以下。并往吊临。罢朝三日。赙五百匹。齐千僧。以举灵舆。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等则秉香炉前导。文武职僚。如膝王咸被发徒跣而从。阇维于终南之下。俄诏斋三千僧于阇维地。斋毕举火。天无云翳。而细雨飘洒。众叹以为何异如来入灭。而诸天堕泪之状哉。延长九尺五寸。手垂过膝。目不邪视。而光射尺馀。容止邕肃。风骨奇峻自其师上权衡教门饮食衣裳出乘舆之副。其富贵亦至矣。然而卑牧慈诱。自他兼利。度量浑融。诚莫窥其涯涘也。平居祈生安养。注想不移。未终之前。寺邻任金宝父子犹信向见空中。幡盖列柩前两行而引。由寺之南。达于西山。内史薛道衡白吊有文。见别集。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听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妙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延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馀。
容止邕肃慈诱汎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沈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闻延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命延体之。
延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延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延手执马騣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騣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陈于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与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延就讲。
既感徵瑞便长弘演
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远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则延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远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远咨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以周建德中年衔命入秦。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时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夙承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时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徵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延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搆情陈难。
延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延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咨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延所著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延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延。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延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延又有功。
至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延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徵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延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延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延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馀人以副延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馀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立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延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延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延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敕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延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延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敕京兆太守苏威。
问延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请延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远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而延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延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延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帝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帝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帝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以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延逢法王御世偏荷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护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帝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初延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于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又隋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从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叶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时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护。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
阇那崛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父为国之宰辅。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随本师历游诸国。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入隋,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北贤豆揵陀罗国人。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与其落发师胜名。得戒师志贤。游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备尝崄岨。至鄯州。则西魏后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驻锡长安之草堂寺。未几誉彻上听。诏偕胜名智贤二师。后园论法。且为造四天王寺。传度梵文。则十一面观音。金仙所问经是也。会谯王宇文俭镇蜀。邀俱往。止龙渊寺。建德废教。逼从禄仕。以死辞。诏放归。北陷突厥。连丁二师丧。初沙门宝暹。道邃。僧昙等。以齐武平间西访经法。获梵本二百六十部。以东。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祸。相得欢甚。会隋受禅。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上诏访宿德传译。开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谒文帝于洛阳。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时耶舍已亡。久旷元匠。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传梵语。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尊。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详审文义。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春秋七十又八。始终出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则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是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贤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志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止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被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会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帝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有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以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帝乃别敕追延。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有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宝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为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经。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此经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远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经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隋滕王遵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文明义结具流于世。
见费长房三宝录。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
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见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名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智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守。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经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见隋代经录。
僧道庄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605 【介绍】: 隋僧。扬州建业人。习经史,能诗文。初从宝琼学《成实》,又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闻则明悟,因负令誉。先入居慧日道场,后住日严寺,讲《法华经》。著有《法华疏》及集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扬州建业人。
姿性雄爽。
仪轨端雅。
少为侪辈所尚。
始禀彭城寺琼法师成实论。
学者尤所推挹。
及琼疾。
而议所传。
众咸让。
不敢当。
而庄独无所歉。
琼曰。
庄首大足小。
终无所成。
且恐其徙辙馀宗耳。
后庄果从。
兴皇朗法师。
听四论。
入内道场弘演
炀帝在春坊。
宠眷日甚。
盖居蕃时。
已致书问。
詶和篇章云。
俄入住日严寺。
屡赐燕见。
仍就宫闱讲授。
晚又讲法华于日严。
著疏三卷。
帝初即位。
以旧恩。
赐帛五百匹毡三十领。
随驾雒阳。
终年八十一矣。
即大业初也。
有集数十卷。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道庄。杨州建业人。游践经史听习玄论。皆会其标诣。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故少为同伦所尚。初听彭城寺琼法师。禀受成实。宗匠师表门学所推。琼后年疾相侵。将欲传绪。通召学徒宗猷顾命。众咸揖谢于庄。允当遗寄。琼曰。庄公学业优奥。诚如弘选。理副诸望。用光于后。然其首大足小。终无后成。恐其徙辙馀宗耳。遂不行众议。庄后果鄙小乘归崇大法。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一闻神悟挺慧孤超。后入内道场时声法鼓。一寺荣望无不预筵。咨谒前疑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帝昔处蕃。致书礼问。诗论嘉篇每令扣击。词采丰逸屡动人心。末又追入京师。住日严寺。频蒙谒见酬抗新叙。引处宫围令其讲授。言悟清华玄儒总萃。皆叹其博要也。晚出曲池日严本室。又讲法华。直叙纲致不存文句。著疏三卷。皆风骨雅趣。师者众焉。炀帝初临以庄留连风雅道味所流。赐帛五百段毡四十领。随驾东指。因疾而卒于洛阳。时年八十一矣。即大业之初也。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少流北壤。
僧粲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孙氏。汴梁陈留人也。幼年游学河北河南。东西关陇。备历齐陈周境。工问难。善机谲。自号为三国论师。开皇十年。诏住京师兴善寺。十七年诏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著十种大乘论。谓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十中道也。仍于总化寺敷通。以摄学众。又著十地论两卷。仁寿二年。诏诸州置塔。内出所藏舍利。选天下有道僧行分往以葬。且约同日下坎。帝于内道场。盛作功德。以候四方瑞应之报。粲率洪遵律师等陛辞。帝曰。法师等可遂因化事。以荣还乡壤。粲获葬舍利于汴州广福寺。其光景香气之瑞。详于别录。仁寿之季。复以葬之滑州脩德寺。其光景香气。愈益奇炽。帝屡加叹赏。有道士褚揉者。善庄老。一日诏公卿毕集。讲老子。唯沙门不许预坐。粲闻之。率门人十馀。𢹂行床。排防卫。径至其地而坐。揉方序王。且未命文。而粲即抗言激刺。然词若俳谑。而义寔张诠。席因散。或以闻。帝曰。朕得与此人同时。顾非福邪。齐王暕钦渴谈论。时沙门吉藏得玄辩名。王每欲摧挫之。大业五年。大张法筵于其第。会者三十馀人。请藏升座。粲命章标问。听者谓藏无以酬。及藏牒难接解。又谓粲必无以嗣进。如是往还四十馀番。藏犹开析不滞。王止之。更令次座续答。粲续问又二三十番而退。王起执粲手而谢曰名不虚得。名不虚得。赠麈尾什物。以褒显之。 九年卒于兴善。春秋八十五。弟子僧鸾僧凤。鸾返俗出仕。凤别有传。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僧粲。
姓孙氏。
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
河北江南东西关陇。
触地皆履靡不通经。
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
诸有法肆无有虚践。
工难问善博寻。
调逸古今风徽遐迩。
自号为三国论师。
机谲动人是所长也。
开皇十年迎入帝里。
敕住兴善。
频经寺任。
缉谐法众治绩著声。
十七年下敕。
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
并据量经论。
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穷讨幽致散决积疑。
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齿。
粲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
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
参预使任。
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亲授灵骨。
慰问优渥。
粲曰。
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
粲等仰会慈明。
不胜欣幸。
岂以朽老用辞朝望。
帝大悦曰。
法师等岂又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
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
粲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
初达公馆。
异香满院充塞如烟。
及将下塔。
还动香气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宝帐。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与今送者光色相糺。
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
复现青赤杂光在寺门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没。
粲具表闻。
详于别传。
仁寿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馆宇。
夜放黄光遍满一室。
千人同见。
后放五色食顷方灭。
自尔求者辄现。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与昼无别。
有赵威德者。
患目积年。
蒙照平复。
当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云五色间错。
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树等象。
峙于云内。
数万士女嗟咏成音。
前后往使皆感灵瑞。
文帝叹重更加敬仰。
时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乡本江表。
陈破入京。
既处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辩妙拟阐三玄。
学鲜宗师情无推尚。
每讲庄老粲必听临。
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沈浮。
注辩若悬泉。
起啭如风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变。
常下敕令揉讲老经。
公卿毕至。
惟沙门不许预坐。
粲闻之不忍其术。
乃率其门人十馀。
携以行床径至馆所。
防卫严设都无畏惮。
直入讲会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无命及。
粲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词若俳谑义寔张诠。
既无以通。
讲席因散。
群僚以事闻上。
帝曰。
斯朕之福也。
得与之同时。
隋齐王[日*东]。
见礼下筵钦兹叹咽。
常欲见其谈说。
故致于法会。
有沙门吉藏者。
神辩飞玄望重当世。
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
以大业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馀人。
令藏登座咸承群难。
时众以为荣会也。
皆参预焉。
粲为论士。
英华命章标问义筵。
听者谓藏无以酬及。
牒难接解。
谓粲无以嗣。
往还抗叙四十馀翻。
藏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难。
义声才卷。
粲又续前难。
势更延累。
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
时人异藏通赡坐制勍敌重粲继接他词慧发锋挺。
从午至夕无何而退。
王起执粲手而谢曰。
名不虚称。
见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显其辩功焉。
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粲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辞不就。
以大业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凤。
并以继轨驰名。
鸾本姓王。
名为大业。
八岁通礼。
十岁讲传于江都。
夙有惊俗之誉。
及投簪佛种。
经论有闻。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给事中。
凤有别传。
自光徽绩。
释圆光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会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光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来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造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光平生尤详云。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圆光。俗姓朴。本住三韩。卞韩马韩辰韩。光即辰韩新罗人也。家世海东祖习绵远。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挍猎玄儒讨雠子史。文华腾翥于韩服。博赡犹愧于中原。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陈之世号称文国。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素沾世典谓理穷神。及闻释宗反同腐芥。虚寻名教实惧生涯。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有敕许焉。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游历讲肆具尽嘉谋。领牒微言不谢光景。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三藏数论偏所披寻。末又投吴之虎丘山。念定相沿无忘觉观。息心之众云结林泉。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摄想青霄缅谢终古。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固辞不许。苦事邀延。遂从其志。创通成论末讲般若。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听者欣欣会其心府。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每法轮一动。辄倾注江湖。虽是异域通传。而沐道顿除嫌郤。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历穷其数军入杨都。遂被乱兵将加刑戮。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走赴救之了无火状。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斯临危达感如此也。光学通吴越。便欲观化周秦。开皇九年来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文言振绩徽绪。又驰慧解宣誉京皋。绩业既成道东须继。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新罗王金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光性在虚闲。情多汎爱。言常含笑愠结不形。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并出自胸襟。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询之道化。事异锦衣请同观国。乘机敷训垂范于今。年齿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用希专福。其感敬为此类也。将终之前。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民斯为说。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少觉不悆。经于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贞观四年也。当终之时。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道俗悲庆知其灵感。遂葬于郊外。国给羽仪。葬具同于王礼。后有俗人儿胎死者。彼土谚云。当于有福人墓埋之。种胤不绝。乃私瘗于坟侧。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敬者率崇仰焉。有弟子圆安。神志机颖性希历览。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东观不耐又西燕魏。后展帝京备通方俗。寻诸经论跨轹大纲。洞清纤旨晚归心学。高轨光尘。初住京寺。以道素有闻。特进萧瑀。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安尝叙光云。本国王染患。医治不损。请光入宫。别省安置。夜别二时为说深法。受戒忏悔。王大信奉。一时初夜王见光首。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王后宫女同共睹之。由是重发胜心。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于卞韩马韩之间。盛通正法。每岁再讲匠成后学。䞋施之资并充营寺。馀惟衣𭽽而已。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圆光。俗姓薜氏。或云朴。新罗王京人。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惠解超伦。校涉玄儒。爱染篇章。逸想高迈。厌居情闹。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有一比丘。来止近地。作兰若修道。师夜坐诵念。有神呼曰。善哉凡修行者虽众。无出法师右者。今彼比丘径修咒术。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而无所得。每当经历。几发恶心。请师诱令移去。若不□住从。当有患矣。明旦师往告彼僧曰。可移居逃害。不然将有不利。对曰。至行魔之所妨。何忧妖鬼言乎。是夕其神来讯。彼答。师恐其怒也。谬曰未委耳。何敢不听。神曰吾己俱知其情。且可默住而见之。至夜声动如雷。黎明往视之。有山颓于兰若压焉。神来證曰。吾生几千年。威变最壮。此何足怪。因谕曰。今师虽有自利。而阙利他。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师曰。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海陆迥阻。不能自达。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遂入陈游历讲肆。领牒微言。传禀成实。涅槃。三藏数论。便投吴之虎丘。摄想青霄。因信士请。遂讲成实。企仰请益。相接如鳞。会隋兵入杨都。主将望见塔火。将救之。秖见师被缚在塔前。若无告状。异而释之。开皇间摄论肇兴。奉佩文言。宣誉京皋。绩业既精。道东须继。本朝上启。有敕放还。真平二十二年庚申。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令弟子得胜报也。师颔之。师往来累稔。老幼相忻。王亦面申虔敬。仰若能仁。遂到三岐山旧居。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谢曰。赖尔恩护凡百适愿。神曰。吾固不离扶拥。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其龙今亦偕来。师问之曰。何处为可。神曰。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即其处也。诘朝师与神龙偕归。果见其地。即崛地有石塔存焉。便创伽蓝。额曰云门而住之。神又不舍冥卫。一日神报曰。吾大期不久。愿受菩萨戒。为长往之资。师乃授讫。因结世世相度之誓。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曰。师可迟明望东方。有大臂贯云接天。神曰。师见予臂乎。虽有此神。未免无常。当于某日死于某地。请来诀别。师趁期往见。一秃黑狸吱吱而毙。即其神也。西海龙女常随听讲。适有大旱。师曰汝幸雨境内。对曰。上帝不许。我若谩雨。必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师曰。吾力能免矣。俄而南山朝隮。崇朝而雨。时天雷震即欲罚之。龙告急。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天使来告曰。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主萃不得成命奈何。师指庭中梨木曰。彼变为此树。汝当击之。遂震梨而去。龙乃出谢礼。以其木代已受罚。引手抚之。其树即苏。真平王三十年。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欲请隋兵以征敌国。命师修乞师表。师曰。求自存而灭他。非沙门之行也。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费大王之衣食。敢不唯命是从。乃述以闻。师性虚闲。情多汎爱。言常含笑。愠结不形。为笺表启书。并出自胸襟。举国倾奉。委以治方。乘机敷化。垂范后代。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邀集福田讲经。师为上首。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沙梁部。贵山。帚顶。诣门抠衣告曰。俗士颛蒙无所知识。愿赐一言。为终身之诫。师曰有菩萨戒。其别有十。若等为人臣子。恐不能行。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奉亲以孝。三曰交友以信。四曰临战不退。五曰杀生有择。若等行之无忽。贵山曰。他则既受命矣。但不晓杀生有择。师曰。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牛马鸡犬。不杀细物。谓肉不足一脔。是择物也。过此虽□所□。但不求多杀。此可谓世俗之善戒。贵山等守而勿堕。后国王染患。医治不□。请师说法。入宫安置。或讲或说。王诚心信奉。初夜见师首领。金色如日轮。宫人共睹。王疾立效。法腊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石。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衬施之资舍充营寺。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诱掖道俗。将终之际。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斯民。为说徵详。建福五十八年。不豫经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异香充院。合国悲庆。葬具羽仪同于王礼。春秋九十九。即贞观四年也。后有儿胎死者。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子孙不绝。乃私瘗之。即日震。胎尸掷于茔外。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朴。本住三韩。秦韩辰韩马韩。光即辰韩新罗人也。家世海东。而神器恢廓。校猎玄儒。讨雠子史。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及闻释宗。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有敕许焉。既爰落䰂。即禀具戒。游历讲肆。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三藏数论。遍所披寻。末又投吴之虎丘山。息心之众。云结林泉。并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于即顿绝人事。槃游圣踪。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创通成论。未讲般若。皆思解俊彻。听者欣欣会其心府。名望横流。播于岭表。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会隋后御宸。威加南国。遂被乱兵。将加刑戮。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走赴救之。了无火状。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光学通吴越。使欲观化周秦。开皇九年。来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大言。振续徽绪。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新罗王金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光年齿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食。并王后自营。不许佐助。用希专福。将终之前。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民斯。为说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少觉不愈。经于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
共 4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