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祖渊

相关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08 【介绍】: 唐僧。
吴郡昆山人,俗姓糜。
宣宗大中中出家于京兆西明寺,后避难止明州阿育王寺。
清苦执持,近古罕有。
撰有《塔记》、《出集要记》。
入室弟子希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麋氏。吴之昆山人。九岁。即知厌俗。大中七年。遽趋京师之西明寺薙落。九年。承诏于木寺获受戒。十四年。听法宝大师讲。而覆述出侪辈。是年。诏补备员大德。咸通三年。就崇圣寺。讲俱沙论。丧服仪。撰三界图一卷。七年。代畅师。于祖院宣导。十五年。诏署临坛正员。广明元年。巢𡨥犯阙。避乱于华州之卞邽。中和二年。淮南高公。骈迎以弘阐于法云寺。还乡里。四众苦留开导。刺史杨公尤勤至。皆固辞。遂东游。挂锡天台国清寺。乾宁元年。抵鄞之育王寺。撰塔记一卷。集要记十二卷。武肃钱王。请于越州临坛。开元二年八月八日。稍疾。坐而瞑。阅年七十四。座夏五十四。窆于鄮山之冈。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慧则。
姓糜氏。
吴郡昆山人也。
九岁博游才义总玩儒经。
善种发萌条然厌俗。
以大中七年就京西明寺出家。
勤知讽诵皆如曾习。
九年于本寺承恩得度。
十四年栖法宝大师法席覆讲。
当年敕补备员大德。
咸通三年就崇圣寺讲俱舍论并丧服仪出三界图一卷。
七年于祖院代畅师讲。
十五年敕署临坛正员。
广明元年巢寇犯阙。
关中俶扰。
出华州下邽避乱。
中和二年至淮南。
高公骈召于法云寺。
讲罢还吴。
刺史杨公苦留。
却游天台山国清寺挂锡。
乾宁元年至明州育王寺。
撰塔记一卷出集要记十二卷。
武肃王钱氏命于越州临坛。
以开平二年八月八日示疾坐亡。
受生七十四。
法腊五十四。
窆于鄮山之冈。
八戒弟子刺史黄晟营塔。
则生常不好许直。
以撝谦推人为上。
除讲贯外轮诵经咒。
自法华已降可三四十本。
以资口业。
览大藏教两遍。
讲钞七十遍。
俱舍丧仪论语各数遍。
清苦执持近苦罕有。
入室弟子希觉最露锋颖焉。
又元表者。
贞谅之士也。
言多峭直好品藻人事。
而高义解从习毗尼。
兼勤外学。
书史方术无不该览。
早预京师西明寺法宝大师讲肆。
迨广明中神都版荡。
遂出江表。
居越州大善寺。
讲南山律钞。
诸郡学人无不趋集。
表义理纵横善其谈说。
每挥麈柄听者忘疲。
号鉴水阇黎。
著义记五卷。
亦号鉴水。
出门人清福冠其首焉。
竺大年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奉化人,字耕道。
为沈焕入室弟子
长于说《》,乡人皆化之。
有《礼记订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萧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灵芝寺。嗣中峰。隐居伏龙。临终说偈,投笔而逝,谥佛慧园鉴禅师。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无明,号千岩,萧山董氏子。隐天龙山东庵,复渡江至义乌伏龙山,依大树结茅而止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越之萧山董氏子。七岁经书过目成诵。出入蹈炬循彟。有若成人。年既长。从授经师。学法华经。指义而问。师弗能答。受具戒于灵芝寺。会行丞相府。饭僧。师随众入。中峰本公在座。见师即呼。问曰。汝日用何如。对曰。唯念佛尔。公曰。佛今何在。师方儗议。公厉声喝之。师遂作礼求指示。公以无字授之。遂缚禅于灵隐山中。后又随顺世缘。将十载矣。一旦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即复入灵隐山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闻雀声有省。亟见本公。公复斥之。师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堕地有声。遂大悟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朗。被衣待旦。复往质于公。公问曰。赶州何故云无。对曰。鼠餐猫饭。公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公曰。破后云何。对曰。筑碎方甓。公乃微笑。祝令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师既受付嘱。乃隐天龙之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有二𧉮。日来环绕座下。师为说皈戒。𧉮矫首低昂。作拜势而去。自是声光日显。笑隐方主中竺。力荐起之。丞相脱欢。亦遣使迫师出世。皆不听。无何诸山。争相劝请师度。不为时所容。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师遂依大树以居。实泰定丁卯冬十月也。久之。乡民翕然宗之。邑大姓二楼君。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重楼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赴膜拜。咨决心学。至有求道之切。断臂师前。以见志者。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嘉之。江淮雄藩。若宣让王。则下令加护其教。若镇南王。则亲书寺额。赐僧伽黎衣。及师号。帝师亦再降旨。俾势家无有所侵陵。并锡大禅师之号。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命朝臣制师号。并金襕法衣。以赐焉。师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惜宝护惟谨。论者谓。师践履真实。谈辨迅利。或无愧于智觉云。至正丁酉。师年七十有四。示微疾。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遂投笔而逝。弟子辈。用陶器函盖。奉全身瘗于青松庵。宋文宪铭之。其序曰。濂。初往伏龙山见师。师吐言如奔雷。时濂方尚气颇欲屈之。相与诘难数千言。不契而退。越二年。又往见焉。师问曰。闻君阅尽一大藏教。有诸。濂曰。然。曰耳阅乎。抑目观也。曰。亦目观尔。曰。使目之能观者。君谓谁耶。濂扬眉向之。于是相视一笑。自是厥后。知师之道。超出有无。实非凡情之可窥测。因缔为方外交。垂三十年。其激扬义谛。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墨尚湿也。虽缠于世相。不能有所證入。而相知最深。铭。非濂为而孰宜。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千岩禅师。讳元长。越之萧山董氏子也。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其接物利人。灼类于本。当元季时。其著我田衣者。无不藉赖。朝廷褒重。而高其声价。公居伏龙。惟力田博饭而已。君王三锡徽号。公终身不署焉。于是。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公性英敏。初弃家。问戒于灵芝律主。时中峰本和尚。寓杭城云居兰若。会赴丞相府斋。公得拜见于斋筵。本曰。上人是何法讳。对曰。元长。曰。日逐何所用心。公乃再拜请益。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公即庐北高峰顶。琢磨己躬。屡走见本。本惟叱之无他语。灵隐雪庭傅禅师。虚记室。以款公。公来往云居灵隐。荏苒法缘。十载不发。乃私叹曰。饥虎望几上之肉。宁自甘耶。遂禁足峰顶。闻雀声有省。急走质本。公呈所以。又被叱。愤归据关枯坐。简点所省处。竟不可得。徘徊中夜。或行或立。忽鼠翻猫器。堕地有声。乃彻见本公相为处。即弃庐归本。本云。赵州何故言无。对曰。鼠食猫饭。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曰。破后如何。对曰。筑碎方甓。曰。善哉。此事非细。承当者须是其人。于是。公服勤一十三载。别隐天龙东庵。垢衣粝食无剩语。人或鄙之。石溪空禅师。大建松云阁。绘三教圣贤影相。并藏其书。以资三教学者流览。徵文于当世铭之。无敢命笔者。空素知公。乃邀游松云。叙其所以。公弗少辞逊。文成四百五十言。自书其壁。是时松云阁閒士多属名家子弟。读之大惊服。于是。冠盖博学者。争游东庵。有传其文至中天竺。笑隐禅师曰。中峰有子如此。临济宗风何虑哉。即言于行省丞相。以名刹起之。而公已去东庵矣。其松云文曰。见到说到行到。犹是到到。未是不到到。虽是不到到。未是不到不到。何也。世尊四十九年。噇了现成閒饭。簸者两片皮。说是说非。说长说短。说出许多閒言长语满世间。狼狼藉藉。末后知非。无著惭惶处。乃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我于二中间。未曾说一字。败也败也。老子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亦言也。既非常名。言之何用。死也死也。孔子亦云。乱之所由生。言语以为阶。乃欲无言。谓天何言。露也露也。你看他者三个汉。如向一片净洁地上。攃屎攃尿了。有底将灰土盖却。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有底将水洗却。任你如何。只是臭气还在。引得许多蝇蚋蚤䖟蝼蚁蚤虱之类。竞来咂啖。各成窠窟。头出头没。脱离无由。秦坑之。永平火之。三武灭之。愈炽愈盛。云门杀之。德山骂之。临济喝之。弥高弥大。树绕藤缠。至今无个合杀。石溪本空禅师。奋巨灵劈太华之手。用芥子纳须弥之机。建一阁。扁曰松云。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及取三教之书。悉藏松云之中。无彼此之分。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或谓辨魔拣异。宗门眼目。秤斤定两。向上钳锤。岂可雷同。事须甄别。曰会么。瓶盘钗钏一金。毒药醍醐一味。其人不觉手舞足蹈。而歌曰。松云万朵兮。溪山盘盘。松风一曲兮。溪月团团。冰崖笋出。炎天雪寒。眼睛只在眉毛上。分付渠侬仔细看。乌伤伏龙山。古有圣寿寺。废久。公乃登伏龙。喜其涌泉如乳。奇峰争秀。就故址棘丛中。而卓锡焉。次日。乡民集者数百人。俱言。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及见公。与所梦无异。遂共开荒。为搆草庐。久之崇成大厦。禅者接踵而问道。三十载如一日。尝示禅者曰。当台明镜。鉴在何人。露刃吹毛。逢他敌者。从上的的相承以来。无有不因者。心肝五脏也同。眉毛鼻孔也同。眼睛舌头也同。三百六十骨节也同。八万四千毫窍也同。一处同处处同。只有些子不同。诸人还简点得出么。阿呵呵。纵饶沧海变。终不与君通。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镇南王亦慕之。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普济禅师。东朝又赐金襕。并加师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其隆典虽经叠下。于题咏扁额中。并无其制号也。晚年钵鐼自涤。衣衾自补。侍僧屡窃为之。公屡不悦。至正丁酉六月。示微疾。更衣集众。书偈曰。平生饶舌。今日败缺。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掷笔而逝。世年七十四。坐五十六夏。宋公濂。久参伏龙。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却名易忘名难。贞节易忘节难。盖名节亦虚器也。长公入山。惟恐不深。重开伏龙。一住三十载。王公褒赠叠至。公恬若不知。至其生平说法。劳劳玉齿。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莫之能禦。呜呼。克嗣天目。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微公其谁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
姓董氏,萧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岁生子,鞠育为艰。
姒妇谢氏,养为己子。
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
”长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长聪颖,欲乞为徒。
”谢氏弗许。
未几,长遘疾甚革。
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
”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
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
”授经师异之。
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
”长曰:“胡不闻第九法乎?
”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
”会行丞相府饭僧,长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长,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
”长曰:“惟念佛尔。
”本曰:“佛今何在?
”长方拟议,本厉声叱之。
长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
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
长下笔成章,见者叹服。
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
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
”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本,具陈悟因。
本复斥之,长愤然而归。
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本。
本问曰:“赵州何故云无?
”曰:“鼠餐猫饭。
”本曰:“未也。
”曰:“饭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长曰:“筑碎方甓。
”本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
唯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
长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
时见二蛇,环绕座下。
长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
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
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
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初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长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
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
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
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齐、鲁、燕、赵、秦、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
长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
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
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王,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
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
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
长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
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
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智源,字古渊。
姓袁氏,仁和人也。
七岁即欲出家,宣德己酉七月,舍入千佛寺,礼性空善受具。
正统丁巳,趋京师,试经得度,领牃礼部。
寻参雨庵于功德寺有契,侍香室中,转司藏钥。
甲子还杭,部劄令主真珠。
景泰甲戌,还住万寿。
天顺戊寅,住持千佛,建宝阁饰佛相,设立石桥,浮屠僧庐楼阁,殚竭心力。
时有安福八咏,名士文学,多以诗纪之。
成化戊子,移住中天竺,振举倾颓,云水毕聚。
甲午移住净慈,修葺大雄、应真诸殿,柱蠹者易之,像有尘晦者,金碧辉诸,且建东西坊门,以揭南山翠屏之胜。
自是宗风益畅,更集名衲百馀人,愤激力参,学者多有悟入。
净慈自五代潜寿而下,百代相继,事久年湮,惧无所考,乃徵名流,为文刻诸石,建亭殿左,以示来者。
复创塔院于西隐,额曰“万峰深处”。
癸卯春,屏烦远嚣,静阅大藏,逾年而周。
盖源自甲戌以来,二十年间,四住名山,所至鼎兴,焕然改观。
及领净慈,十有二载,年已七十四,腊五十四矣,乃谓弟子曰:“古德言:‘功成者退,天之道也。
’吾其隐乎,来自何所,去自何所,西方极乐是吾净土。
”因作寿藏,朱镛为之铭焉,具见寺志。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道超,字云外,姓李氏,安平人也。
生有夙根,幼怀高志。
当辞亲入山日,家人为具牲醴饯别,超蹙然曰:“既欲出尘,当除腥秽,如此俗习,尚不能远,何论他耶?
”或为譬解强之,竟不食。
礼开元秋鉴为师,年二十入京师,依大功德寺祖渊,职藏三载,心迹皎然。
后游东浦,参无际、月溪二老,授以无字公案。
染疾还山,状甚沈瘵,祷于观世音,夜梦白衣授赤丸使呑之,惊寤而嘻。
是日,果有老人负囊至,疗之而愈。
一日,看《黄檗语录》殊有会心,憾无明眼提撕,莫由省觉。
复又自念,如来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乃思辟榖,唯钦水乐饥,一意参穷。
历十八日,而身心轻莹,如有悟入。
时太守熊公以开元日壤,命超掌院事,窜匿山谷,求之再四,始为一出。
及熊卒,乃复辞去。
参绝尘于秀林,尘问佛祖关要,超即事酬答,辩若泻流,尘印可之,犹自以为未也。
乃谒泽忠于栖真,机缘符契,方得无疑。
自尔归来,息影山阿,独处兀坐,千日为期。
明天顺壬午,开元缺席,推选未当,久悬不决,闻于郡丞孔公,孔命使持简请超莅止,超益深遁。
至成化甲午,翻然归院,为众说戒。
已而度夏天,立岩中,忽焉示疾。
临终书偈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邈焉中立,超佛越祖。
本无生灭,何用指注。
击碎虚空,何处不遇。
要行便行,著甚分付。
”掷笔坐化,时成化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也。
茶毗窆灵骨旧塔,有《云外语录》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山阴人,字希渊,号我斋。王守仁弟子。正德十二年进士,以教授奉母,孤介不为当道所喜,辄思弃去。因守仁劝阻而止。官至四川提学佥事。有《蔡氏律同》、《寓莆集》。
维基
蔡宗兖(1474年—?
),字希渊,又说字希颜,号我斋,浙江山阴人。
明朝官员、学者。
是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和徐爱、蔡宗衮被王守仁称作三子。
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浙江乡试第十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会试二百十二名,廷试三甲十三名进士,工部观政,授兴化府学教授,孤介不为当道所喜,辄弃去。
已而教授莆田,移教南康,升国子监丞,改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官至四川提学佥事,养病回籍。
林见素谓希渊中有馀养,故能壁立千刃。
蔡宗兖曾任白鹿洞书院山长,他与王守仁为同乡,一日王守仁在庐山游玩,宗兖邀请王守仁到白鹿洞书院讲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山阴人,字守中,号白浦。正德九年进士,历官御史、巡按山东。从王守仁游,治良知之学,守仁称其明敏。
维基
朱节(1476年10月5日—1523年9月21日),字守忠,号白浦,行庆九,浙江山阴县人。
是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和徐爱、蔡宗衮被王守仁称作三子。
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浙江乡试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进士。
由湖广黄州府推官,擢山东巡按道监察御史。
当时有大盗兵起于颜神镇,侵扰十几个州县。
朱节驱驰戎马,因过劳而死。
赠光禄寺少卿、奉政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7—1517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字曰仁,号横山。王守仁妹夫。正德三年进士。授祁州知州,官至南京工部郎中。为守仁疏通辨析良知之说,畅其指要。有《传习录》、《横山遗传》。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曰仁,馀姚人。正德戊辰进士,除知祁州历官兵部郎中有横山集
维基
徐爱(1487年—1517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马堰人。
明朝哲学家、官员,为王守仁妹夫。
徐爱是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和朱节、蔡宗衮被王守仁称作三子。
阳明学的重要著作《传习录》不少为其所录,且其中陆澄所录部分更收入徐爱本人的一条语录,为王门弟子中之唯一一例。
徐爱治《礼记》,由县学附学生中式丁卯科浙江乡试第二十九名举人,年二十二岁联捷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八十六名,第二甲第一百十三名进士。
出仕后,徐爱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
正德十一年(1517年),回乡省亲,不料于次年5月17日在家乡去世,终年三十一岁,王守仁为之恸哭。
一日,王守仁授业后,感叹到“安得起曰仁九泉闻斯言乎”,于是率门人弟子到其墓所,酹酒以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子朗,号清溪。
师文徵明,称入室弟子
模仿文氏笔意维妙维肖,凡有所作,多托徵明名,故世人知之者甚少。
王纶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理之,以字行。
伟貌修髯,喜吟善画,为沈周入室弟子
长于写貌,尤工篆隶楷法。
阙里重建圣庙,东抚以礼聘往,穹碑大额皆出其手。
居室名“君子林”,翛然自得,不慕荣利。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