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会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永宁,字西林,姓郭氏,六合人也。
幼出家礼报恩无瑕玉为师,生性耿介,独自持重,言动不妄,众所推服。
年二十,即持《金刚经》,至老不辍。
明武宗驾幸南都,驻跸斯寺,大宗伯虑寺僧无可承旨者,遴选皆不称。
先是,宁与东林惠远,素称莫逆,两人状貌魁伟。
乔白岩为大司马,久与宁善,宗伯大喜,即以远为僧录右觉义,以宁为报恩寺提点。
及驾临寺,登殿礼佛,百官朝罢,谕作诵经佛事,命呈疏草,宗伯议须翰林,宁曰:“佛疏别有体制,须僧当行可耳。
”因举远具疏草呈,武宗览之,喜曰:“朕家有此僧耶?
”宗伯即以僧录印付远,宁随侍游览,应对称皆。
自建道场至起跸,陪宴七日,竟无一失,宗伯由是益重之。
嘉靖十年,众举为住持,综理寺事二十年,迁僧录右觉义。
又五年,转左觉义。
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宁居僧秩,切以法门为忧,每谓“僧侣见轻于士林者,以其无学故,取辱名教,玷污法门耳。
”乃请云谷法师住三藏殿,教诸习禅者,始知有禅宗。
数年,云谷去隐栖霞,适守愚师南来,宁复延致,选僧众数十人,日开讲席,亲领听受,从此始知向佛法。
掌僧录印二十五年,诸山奉法惟谨。
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十六日示寂。
先数日持僧录印谒礼部大宗伯,请以老辞,大宗伯慰留不允。
宁归,即封其印,明日示疾,竟不药,但诵《金刚经》不绝,十五夜举众围绕号佛,遂悠然而化。
寿八十有三,腊七十有奇。
弟子奉葬于智安寺,憨山释德清再传徒子也。
尝抚清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听此儿主张。
“人服其知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济。字法舟。张氏子。生𭬥李思贤里。少爽拔。未尝入乡较。而义辩宿成。为里中所异。年十八忽猛省。白父母求出俗。勿许。遂日夜坐。不事生产。又三年。潜入天宁寺为行者。时默堂宣禅师。受月舟和尚法印。归自繁昌。法筵龙象。跄跄济济。师服勤之馀。多所咨访。久之。诣东禅。依昂公薙染。昂法叔吉庵祚禅师者。默堂子也。知见精确。而道行清苦。师折节事之。古德入道因缘。朝夕参叩。以为不至古人休歇田地不止。偶行廊庑间。闻佛殿磬声。豁然契悟。寻趋方丈。庵望见笑曰。子著贼也。师曰。贼已收下。曰。赃在甚处。师振坐具曰。狼籍狼籍。曰。这掠虚汉。狼籍个甚么。师一喝归众。庵喜印可之。继谒古印云峰诸师。日益深奥。自是应机演化。雷动电激。章缝缁素。诸乞言者。憧憧然水陆并凑。无虚日矣。嘉靖初。众请出世于金陵安隐寺。上堂举拂子。召大众云。见么。又击拂子云。闻么。既是举起便见。击着便闻。妙真如藏。非思非议。应用灵灵。奇哉奇哉。汝诸人。自不丈夫。顾乃傍人门户。求知求见。韬晦家珍。甘为寒乞。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也。广额屠儿。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数。岂有曲折。作知见耶。丈夫子。何不恁么便担荷去。其指法径要。大都类此。性恬静。未尝误干谒。随缘迁转。前后二十馀所。解包之后。不更出门户。处大众折大疑。无碍之辞。波腾云涌。夜以继日。曾不少倦。而燕间之日。泊然危坐。若不解语者。此其大凡也。师心精泯合时灵感通。以至咒移井石。锡出山泉。说法则蛙入晨窗。入定则神来夜室。自避倭之后。任真而放。雅同流俗。嬉笑怒骂。纵横自调。而人不能测矣。庚申秋。寝疾且革。或劝起坐说偈。师曰。此皆文饰。非吾事也。以手摇曳而逝。年七十四。腊五十二。茶毗后。塔其骨于别室中。所说法语偈颂等若干言。门人正雨辈。集而梓行。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
名道济。
字法舟。
嘉兴人也。
受业于东禅昂。
以向上宗乘。
走叩吉庵祚禅师。
遂得道焉。
是济为无际悟之五世也。
初悟以断桥正脉。
付广善潭。
潭付默庵宣。
宣付吉庵祚。
由潭至祚。
垂百年来。
其家声几不振矣。
济承之。
出世金陵安隐。
而俎豆先人于名贤之间。
恢述其志。
刻如履冰。
每以隔宿挂上堂牌。
衲子阴笑之。
尝举拂子召众曰。
见么。
又击曰。
闻么。
既是举起便见。
击著便闻。
妙真如藏。
应用全彰。
是汝诸人。
自不丈夫。
故乃傍人门户。
求知求见。
韬晦家珍。
甘为寒乞。
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事。
广额屠儿。
飏下屠刀。
便云。
我是千佛一数。
岂有曲折作知见耶。
丈夫子。
何不恁么担荷去。
于是。
学流爱慕而亲之。
吏部陆公光祖。
邀济还里。
以天宁居之。
祖既笃于真乘。
常游天宁。
恨见济之晚。
因问曰。
画前元有易否。
济曰。
若无庖牺氏将甚么画。
曰。
画后如何。
济曰。
元无一画。
曰。
现有六十四卦。
何得言无。
济曰。
莫著文字。
曰。
请师离文字发一爻看。
济召公。
公应诺。
济曰。
者一爻从何处。
起公大笑而谢。
自称五台居士。
遂多出入丛林。
而击节焉。
又别驾熊公南沙问曰。
设有将剑来取师头。
师还避否。
济曰。
若有杀人不眨眼地将军。
便有不怕死和尚。
沙作挥剑势。
济放身便倒。
沙曰。
好个师僧死在剑下。
济起。
呵呵大笑曰。
作么作么。
济。
任缘挥麈。
惟津津焉。
提唱纲宗而已。
稍不如意。
飘然去之。
或舟或廛。
或破寺村庵。
前后凡迁居二十馀所。
但其为人真率閒雅。
胸无隐事。
耳目交接。
使人忘其名势。
以故。
贤彦追崇之。
其于院务。
凡百阔略。
知友常以书勉济。
济笑曰。
牙筹算计。
俗尚为讥。
况道人乎。
古制不立烟㸑。
草衣树宿。
闻道益广。
行道益多。
今人。
动以规法相绳。
礼乐铿锵。
举一狗子无佛性话。
求其不惑者鲜矣。
尤云。
我能据守祖庭。
利其徒属。
能作能为。
破律丧行。
恣彼陷溺。
是何益也。
济。
晚年閒著异迹。
机不厌繁。
有道人拈拄杖问曰。
者是谁底。
济曰。
是山僧底。
曰。
既是师底。
因甚在我手里。
济呼曰。
度拄杖来。
道人度杖与济。
济曰。
汝底在甚么处。
道人整冠。
济曰。
似则也似。
是则未是。
道人大笑。
又指吉祥草。
问傍僧曰。
是甚么。
曰。
吉祥草。
曰。
更有吉祥者否。
僧以足按地。
道人曰。
狮子窟中。
果无异兽。
济摈僧出院。
又僧问。
得何三昧。
便乃随波逐浪。
济曰。
两岸春风香不断。
一溪流水落花新。
曰。
怎柰学人不会。
济曰。
蜻蜓飞尚缓。
蛱蝶舞偏忙。
曰。
和尚莫将境示人。
济喝。
僧便作礼。
济曰。
啼得血流无用处。
不如缄口过残春。
济二十二出家。
殁年七十有四矣。
众知济有厌世意。
请留偈。
济以手摇曳曰。
何多事也。
乃趋寂。
时嘉靖。
庚戌之秋也。
得法者二人。
一居胥山。
云谷会
一居精严寺。
曰冬溪泽。
俱以严标行话于世。
赞曰。
济公近继无际。
远续断桥。
历观其始末。
机智毫忽不爽。
然前后居无定相。
惟激励学者为要务。
诸庄旱损。
略不干怀。
可谓救时之明哲者也。
尚有以不事事短之。
所谓盲人问豹。
与语奇斑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真利,字和雅,姓石氏,昆明人。
幼弃锦襦,改从僧服。
始侍彻明,渐通经论。
及长,有志参方,遂底金陵得戒于古心,研穷仪范,便识津梁。
复受教于三槐、蕴璞诸师,神智焕发,辩如泉涌。
所至名山,屡主讲席,聿开法会,得律徒数千人。
楚岷王奉以为师。
及还滇,驻锡鸡足,更创律堂,滇之法戒,弘于真利。
寿八十馀,无疾坐化。
有《陶公寄怀诗》云:“吴楚烟波几万重,金鳞掉尾许谁同?
归来罢钧鸡山窟,高唱渔歌捲碧筒。”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觉淳,字古风,姓宋氏,新城人也。
父钦,母张氏。
生性恬澹,不茹荤酒,儿时好趺坐,颇厌嬉逐。
及长,不治生产,即善观空,修离欲行,天然颖悟,每集诸善男子作般若圆觉法会,淳为之长。
年二十七,弃家远游,如京师,登堂受白衣戒,宝藏成师开法于王城,淳往参谒,有所感契,即从披剃,执弟子业,居最下版,虽执爨负薪,未尝不以身先。
坚苦三载,始受具足,从守心无碍听《华严》、《圆觉》、《楞严》诸经,于“四大分离,妄身何处”之语,有所领契,自尔随处建立华严圆觉道场,岁无虚日。
王城感化,若迦维改观,洋洋中外,如此者十馀年。
明嘉靖辛酉,司礼监黄锦锦衣焦重修普安寺,迎淳居之,几二十载。
淳唯据丈室,不事干请,延一江、大千、止庵诸法师弘天台、贤首两宗。
隆庆壬申,宫中始崇佛道,就普安建吉祥道场,淳主坛筵,精诚感格,恩渥颁隆,斋馈尽从中出。
神宗初元,两宫圣母为社稷祈福,凡建斋堂,多就淳所,尝赐千佛锦袈裟。
万历丙子,建大慈寿寺成,即迁淳为住持,命度沙弥一人为弟子,及敕校续入大藏,淳首领之。
凡所弘阐,无不称旨。
居常接纳四众,但举《圆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之偈,及《楞严》如幻三昧,或拈提古人向上公案,以警发之。
暇则行住坐卧,每咄咄作私语,见闻即之,改容举,莫识其为密行者。
生平所行,不离当处,而大播宗风,竟莫究其涯涘。
一夕,召诸弟子,告以微疾,端坐三日,熙然集众,念佛随声,寂然而逝,时万历九年辛巳四月十有七日也。
寿七十有一,腊四十有奇,得度弟子十五人。
本在为钦依僧录善世领大慈寿住持,奉葬于寺后,圣母悼之,赐金建塔,而憨山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坤仪,号了凡。万历十四年进士。授宝坻知县,奏减邑之重赋,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曾佐经略宋应昌军援朝御日本。通天文、术数、医学、水利。著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群书备考》、《评注八代文宗》。
槜李诗系·卷十六
黄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仁之子。弱冠有文名。万历丙戌进士,授宝坻知县,升兵部主事。时东封事起,诏从石大司马赞画辽阳。平生著述甚多,凡经史外,历数、河渠、阴阳、姑布之术,莫不洞悉,勒有成书。至所作诗文,不自珍惜,散逸过半,仅得两行斋集数卷而已。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坤仪,嘉善人。万历丙戌进士,除宝坻知县迁兵部主事有两行堂集
维基
袁黄(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仪甫,又字坤仪,后改名黄,更字庆远,号学海,又号了凡,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人,改入籍浙江嘉兴府嘉善县。
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遗之官,赠尚宝司少卿。
崇信佛法,六十九岁时,将一生的体验写成著名的劝善文《了凡四训》。
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
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变夺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与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往来,被燕王抄家。
袁了凡的先祖(袁顺)倖免于难,四处逃亡,后定居于吴江。
袁黄于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县魏塘镇,袁父(袁仁)不欲其为官,而希冀其习医。
后遇云南孔先生传邵雍《皇极经世》,并为其卜算一生之荣枯寿夭。
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名次,童生考试第十四名、府学考试七十一名,提学考试第九名,取得生员资格。
明年赴考,三场都正确。
让袁黄吓得半死。
后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
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
隆庆三年(1569年)遇金陵栖霞山云谷禅师,讲行善积德,改造命运之理,还传授给他《准提神咒》。
袁黄如大梦初醒,自号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说,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
袁了凡曾做记功、过的表格,称之为「功过格」,功过格在晚明甚为盛行,刘宗周弟子张履祥更称“竟为近世时人之圣书。
”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宝坻县令。
后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时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万历朝鲜之役,随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鲜。
李如松与日倭谈判,佯称将赐厚禄,日倭信以为真,没有设防。
如松遂袭破日倭于平壤。
袁了凡认为李如松此举有损国威,并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冒领军功。
倭兵袭击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击退之,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
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职返乡。
居乡期间又参与编修《嘉善县志》等。
卒年七十四岁。
天启三年(1623年),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军功,赠尚宝司少卿(从五品)。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
年少家居,笃信释氏,及近不惑,乃厌尘俗,初投摄山栖霞寺,礼素庵法师从事薙染,遂受沙弥戒。
复欲近圆,本师示以须得清净十僧方能得戒,由是叩诸宗匠,辄究戒缘。
因读《华严》识菩萨住处,忻然有得。
谓“文殊所在常住清凉,抗心希踪,步礼五台,当见文殊为我授戒。
”因辞法侣,躬亲跋沙,三遭寒暑,方眺宝峰,渐至灵境,夙夜虔勤,恳求切至。
一日景值馀晖,客途阒寂,恍怫之间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捧敝伽黎出自林中,适前问曰:“汝来何求?
”曰:“求见文殊。
”媪曰:“此衣亡儿所遗,尔来求戒,便应尔赠。
”言讫竟去,衣遂著身。
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
”馨方惊愕,已失所在,如㝱初觉。
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欢辛之忱无可为喻。
尔后南旋,中兴法戒,专持梵律,皎若冰霜。
明万历间,金陵幽栖寺洪恩雪琅敕修长干塔,诸务严备,唯顶屡举,举不能正,深用为忧。
蜀僧巨川求匠架木,倍工益力,终未能成。
唯日夜翘企,冀佛慈应。
一夕㝱感神谕云:“优波离尊者至,始克如愿。
”翼日,馨露顶跣足,杖锡持钵,偏袒而入。
洪恩一见,乃悟夙因,召众抠迎,倾诚请助。
馨才举喝,翔然升去,塔顶便合。
乃以㝱警向众宣明,群情忻跃,大加敬礼,咸指馨为优波离再世。
由是法会云兴,遂开戒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刹。
自元季以来,律学荒芜。
馨尝嘅然,谓“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访求梵纲,遍参律法,至是坐道场三十馀所,徒众累万,声闻于天。
明神宗嘉兹誉问,延至五台,赐紫衣、锡杖,为开皇坛说戒。
敷座之日,五色瑞云结盖盘空,亭午方散。
帝心悦豫,题额“万寿戒坛”,赐号“慧云律师”,缁素归依禀戒跻坛者,不可胜计。
三坛既毕,复锡千佛珠衣,拜表辞谢,而圣眷隆渥,宏奖未已。
以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十四日示寂,寿七十有五,腊二十又七,染道三十有四,瘗于天隆玉环山。
帝闻迁化,思慕清辉,乃诏燕都悯忠寺图其遗像,供于大内,濡染宸翰,为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绝六尘。
昔波离,今古心。
”其见钦崇如此。
馨风规简夷,神观凝肃,坐室中如在定者,虽左右近侍不敢妄启,至训诲提奖,机用妙密,迥超情臆。
故白四授具,三聚妙圆,皆弘于斯,世称“中兴律祖”云。
释能弘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能弘。
号了然关主。
以生平多病。
所至辄掩关。
故得是称。
实密藏开公之落发师也。
师雅与紫柏尊者善。
开公以师。
故得事紫柏尊者。
万历癸未。
师掩关东塔。
紫柏时栖止焉。
相与体究向上事。
开发良久。
无何紫柏北行。
师命开公追随焉。
嘱曰。
善事此翁。
倘得㘞地一声幸相闻。
以为吾门庆。
会楞严新复迎。
师关于东静室。
紫柏故居也。
师体貌清羸。
神气和粹。
最喜诱接人。
少年研精教义。
久之弃去。
云谷和尚
看无字话。
间有发明。
而不自肯。
然从此教义益彻。
每拈经论旨趣示人。
直截明快。
闻者无不击节。
其后理会德山托钵因缘。
紫柏示以偈曰。
托钵因缘不甚难。
耳边密启即幽关。
师疑益甚。
至是开公禁足台山龙翻石。
一夕梦五齿落掌上。
血迹宛然。
阅数日得师书。
备相诲切中。
及前话通所得。
且请紫柏印诀。
开公以师所见头过尾不过。
不相肯也。
报书既达。
师遂迁化。
开公闻讣于东昌。
时紫柏结夏灵岩。
梦双幢一倒于南。
一倒于北。
次日开公至。
以师讣及台山无边老宿之讣告。
师之化也。
合掌呼达观师垂光摄我。
至于二四。
无边亦然。
一念感通。
万里不隔。
水月交光。
针石相引。
宁为异哉。
师。
姓某氏。
嘉兴王店人。
生嘉靖癸卯。
化万历戊子。
世寿四十六。
僧腊三十。
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赐。
开公奉灵骨。
塔楞严方丈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镇澄,字空印,姓李氏,苑平人也。
父仲武,母李氏,梦一僧持锡入室,觉而遂生。
幼性聪慧,不类凡儿嬉戏,喜作膜拜。
年十五投西山广应寺礼引公得度为沙弥,服勤三年,登堂受具。
一江沣、西峰深、守庵中诸师弘教于大都,澄寻依讲肄,参穷性相宗旨,融贯《华严》,靡不该练,如是者十馀年。
复从小山、芺岩究西来密意,妙契心印,一时义学推为上首。
明万历壬午,憨山妙峰结隐五台,将集海内耆硕建无遮法会,招澄至,欣然相许。
以所居紫霞兰若居之,壁观三年,大有开悟。
塔院主人大方广公请脩《清凉传》,随留讲诸经,声光赫奕,四方学者日益集。
未几,与云峰创狮子窟,建万佛琉璃塔,遂成丛林,讲演《华严》,学者数千指,坐寒岩冰雪俨金刚窟中也。
慈圣太后为国祈福,注念台山,闻澄风雅重之,特赐《大藏经》。
寻复命澄于都城千佛寺讲所著《楞严正观》,复于慈因寺讲演诸经,时妙峰造千佛铜殿于大显通寺,神宗嘉其功行,命重脩,更赐额曰“永明”。
建七处九会道场,延诸法师讲演《华严》,以澄主第一座。
罢,以古竹林寺文殊现身处也,废久,复缉所用,多出内帑,不日而成。
更集学子重讲《华严疏》,复脩南台为文殊化境。
自是疲于津梁,遂谢诸弟子,默然兀坐。
顷之,示微疾,犹危坐三日夜,中宵寂然而逝,万历丁巳六月十四日也。
世寿七十有一,僧腊五十有奇,塔于竹林之左。
澄生而安重,寡言笑,律身甚严,而处众以和,说法三十馀年,三演《华严》,虽登高座,万指围绕,意若无人。
天厨日至,而疏粝自如。
居尝专注理观,胁不至席,渊沈静默,老无惰容。
受法弟子以千百计,出其门者率皆质朴无浮习。
其于讲演,提纲挈要,时出新意,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辈无出其右者。
所著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行于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静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傥,夐然自远,隐有出尘之志。
曲城之阳有朗目山,智父白斋出家居此。
智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发为驱乌。
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相得,为更其号曰“朗目”。
白斋以《华严》为业,智多所熏发,即从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斋将寂,智请益,乃瞿然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
”因发愤,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𠪾名山,足迹半天下。
南北法门,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之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
故若宗若教,得其指归,但于参究己躬,恐未悟彻,乃立禅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
发迹北游,过六安,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
白下给谏宇淳钟公颇研内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门,无撄其锋者。
一日至天界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否?
”主者推智出见,便尔请问:“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
”智曰:“寺且置,借问尔以何者当作心?
”给谏默然。
智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
”钟良久作礼,退然心服,始知法门有人。
陶公允宜官比部时,即与莫逆,及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师与欧阳公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
吴太史观我,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
智自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吴太史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演化地。
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
今为有力者负之以趋,其如兹山何!
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其后身适来,胡不理前愿耶?
”智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许之。
于是祷于护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也。
智至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其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
暇与语,间 (问,閒)及浮度因缘,刘公忻然曰:“此弹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侵地。
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之,岂非愿力耶。
寺既复,乃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敕颁印施大藏尊经,智乃奉玺书,持大藏归浮山。
始戊戌,讫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出,宝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丛林就绪,即付其徒。
闻刘公薨,感其谊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为佛法金汤,闻智入国,欲致一见。
乃语使者曰:“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
”诘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长揖问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
”王曰:“从三宝修来。
”智曰:“若然,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爇香成礼,请问法要。
因言《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
”智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
”王闻之喜,遂执弟子礼。
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
王亦竟为华严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懿旨请讲《楞严》,未及二轴,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
”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
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讣闻,圣母悼恤,赐金造塔,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其志也。
吴太史观我为之铭,有云:“古座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
”皆实录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崇祯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密云。姓蒋。宜兴人。生即端严。总角时。念世无常。勤持佛号。偶见坛经。宗门向上一路。觉有入处。凡山行及穿城历市。咸事参究。一日负薪过山。触积薪而省。闻禹门传。演法龙池。往侍薙染。阅三年。每自勘心境对立。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请益。往往被诃。抱愤成疾。因闭关。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师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池未许可。又三年。命监院务。奋发精进。忽于铜官山顶。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遂往觐龙池于都门。池心折之。因以无住法。嘱师南游。自双径。两目。天台。为诸名宿。开发积疑。莫不惊叹。得未曾有。迨池归。叩师以扶持佛法。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几。池迁化。师感法乳恩深。心丧三年。茕茕在疚。触目注存。大明万历丁巳。远涉匡衡。还息于天台通玄寺。宗风大播。次年应金粟请。依荆榛。餐葵藿。龙象竞归之。不踰时。轮奂𨔛起。悉具丛林规制。食以万指。凡师。所过。缁素瞻礼者。喧填杂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从数千里外。勤尺寸以请者。师为之发蒙导滞。一如亲承热棒。而声教四讫。崇祯庚午冬。自黄檗归金粟。四方归依者益众。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黄元公。请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没。丹崖翠璧之间。遗构萧萧。遂任缔造之役。积十年。台阁崇隆。堂室复叠。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济济。三倍金粟。师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开示。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悉落麈尾。而斩葛藤。拨开云雾。其接引者。自王公长者。以至厮隶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阐提辈。统以慈光摄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惟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著只粗拳。其著述者。为法證辨。如钟声镜影。不堕语言文字之障。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而一杖一拂。飘然物外。绝不作一住相。崇祯辛巳。田太傅。承皇贵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师演法。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师以衰迈力却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
讳圆悟。
字觉初。
自号密云。
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传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心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己。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时传公已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探禹穴。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还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师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馀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彩。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休心息念。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證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师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闽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则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驾焉。
黄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已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徵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通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时传已入都北来,觐之。二祀而归,礼天台,探禹穴。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悟深相契结。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悟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传归龙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之传称中兴焉。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盖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天童古刹,岁久荒芜,悟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悟。又以南都大报恩寺属悟住持,以老病辞。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