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冲煦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人。福州永泰人。俗姓张。初依鼓山神晏出家,后谒大章山契如庵主,终嗣泉州睡龙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禅师。工诗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6 俗姓张,福州永泰(今属福建)人。初依鼓山神晏为僧,后谒大章山契如庵主,终嗣泉州睡龙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景德传灯录》及《五灯会元》卷八另存诗偈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清豁(?~九七六),福州(今属福建)人。居泉州开元上方院,留漳州保福寺。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辞归至贵湖。刺史陈洪进奏赐紫方袍,号性空禅师。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卒。事见《泉州府志》卷六五。今录诗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
福州永泰人。
素蕴孤操。
志探祖道。
预玄沙之室。
颖悟幽旨。
玄沙记曰。
子禅已逸格。
则他后要一人侍立也无。
师自此不务集徒。
不畜童侍。
隐于小界山。
刳大朽杉。
处其中。
容身而已。
凡游僧至。
皆随扣而应。
有问生死到来。
如何回避。
师曰。
符到奉行。
曰。
然则被生死拘将去也。
师曰。
阿㖿㖿。
清豁、冲煦闻师名。
造之值师采粟。
豁问曰。
道者如庵主在何所。
师曰。
从何处来。
曰。
山下来。
师曰。
因何得到这里。
曰。
这里是何处所。
师揖曰。
那下吃茶去。
二公方省是。
师遂至庵。
夜睹豺虎奔至庵前。
自然驯扰。
豁有诗曰。
行不等閒行。
谁知去住情。
一餐犹未饱。
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伏。
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处。
闲啸两三声。
二公。
寻于大章山创庵。
请师居之。
两处孤坐。
垂五十二载而化。
豁亦永泰人。
少聪敏。
鼓山国师。
与落发。
初谒大章。
后参睡龙。
龙一日问曰。
豁阇黎。
见何尊宿来。
还悟也未。
曰。
清豁常访大章。
得个信处。
睡龙于是上堂。
集大众召曰。
清豁阇黎。
出对众烧香说悟处。
老僧与汝證明。
师乃拈香曰。
香已拈了。
悟即不悟。
睡龙大悦而许之。
僧问。
家贫遭劫时如何。
师曰。
不能尽底去。
曰。
为甚么不尽底去。
曰。
贼是家亲。
是家亲。
为甚翻成家贼。
师曰。
内既无应外不能为。
忽然捉败功归何所。
师曰。
赏亦未曾闻。
曰。
恁么即劳而无功也。
曰功不无成但不处。
为何不处。
师曰。
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定。
未许将军见太平。
师后将顺世。
忽舍众入山。
乃遗偈曰。
世人休说路行难。
鸟道羊肠只尺间。
珍重苧溪溪畔水。
汝归沧海我归山。
即往贵湖卓庵。
未几。
谓门人曰。
吾灭后。
将遗骸施诸虫蚁。
勿置坟塔。
言讫入湖头山。
坐磐石。
俨然而化。
门人禀遗命。
延留七日。
竟无虫蚁侵食。
遂就阇维。
散于林野。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
福州永泰人。
素蕴孤操。
志探祖道。
预玄沙之室。
颖悟幽旨。
玄沙记曰。
子禅已逸格。
则他后要一人侍立也无。
师自此不务集徒。
不畜童侍。
隐于小界山。
刳大朽杉。
处其中。
容身而已。
凡游僧至。
皆随扣而应。
有问生死到来。
如何回避。
师曰。
符到奉行。
曰。
然则被生死拘将去也。
师曰。
阿㖿㖿。
清豁冲煦闻师名。
造之值师采粟。
豁问曰。
道者如庵主在何所。
师曰。
从何处来。
曰。
山下来。
师曰。
因何得到这里。
曰。
这里是何处所。
师揖曰。
那下吃茶去。
二公方省是。
师遂至庵。
夜睹豺虎奔至庵前。
自然驯扰。
豁有诗曰。
行不等閒行。
谁知去住情。
一餐犹未饱。
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伏。
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处。
闲啸两三声。
二公。
寻于大章山创庵。
请师居之。
两处孤坐。
垂五十二载而化。
豁亦永泰人。
少聪敏。
鼓山国师。
与落发。
初谒大章。
后参睡龙。
龙一日问曰。
豁阇黎。
见何尊宿来。
还悟也未。
曰。
清豁常访大章。
得个信处。
睡龙于是上堂。
集大众召曰。
清豁阇黎。
出对众烧香说悟处。
老僧与汝證明。
师乃拈香曰。
香已拈了。
悟即不悟。
睡龙大悦而许之。
僧问。
家贫遭劫时如何。
师曰。
不能尽底去。
曰。
为甚么不尽底去。
曰。
贼是家亲。
是家亲。
为甚翻成家贼。
师曰。
内既无应外不能为。
忽然捉败功归何所。
师曰。
赏亦未曾闻。
曰。
恁么即劳而无功也。
曰功不无成但不处。
为何不处。
师曰。
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定。
未许将军见太平。
师后将顺世。
忽舍众入山。
乃遗偈曰。
世人休说路行难。
鸟道羊肠只尺间。
珍重苧溪溪畔水。
汝归沧海我归山。
即往贵湖卓庵。
未几。
谓门人曰。
吾灭后。
将遗骸施诸虫蚁。
勿置坟塔。
言讫入湖头山。
坐磐石。
俨然而化。
门人禀遗命。
延留七日。
竟无虫蚁侵食。
遂就阇维。
散于林野。
僧印简 朝代:金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2—1257 【介绍】: 金元间僧,号海云。
岚谷宁远人。
俗姓宋。
世业儒,祝发居广惠寺,金宣宗赐号通玄广惠大师。
蒙古赐号寂照英悟大师,称小长老
累号佑圣安国大禅师,历主永庆、庆寿等寺。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印简。山西之岚谷宁远人。姓宋氏。微子之后。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人品恢伟。童幼神悟。七岁父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乃曰。开者何宗。明者何义。父惊异。知非尘劳中人。携见傅戒颜公。颜。欲观其根器。授以草庵歌。至坏与不坏主元在。师问曰。主在何处。颜曰。何主。师曰。离坏不坏者。曰此客也。师曰。主聻。颜沉吟而已。寻礼中观沼公为师。十一预恩纳具。有洪彦上座问曰。于今受大戒了。缘何作小僧。师曰。缘僧小故。戒说大也。试问。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则老。语未终。师大声曰。休生分别。一日。上座教僧去。师背上拍一下。待回首。乃竖指示之。僧如教拍师背。师便竖一指。座太奇之。师年十二。中观听师参问。诲之曰。汝所欲文字语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槁木死灰。今时及尽功用纯熟。悟解真实。大死一场休有馀气。到那时节。瞥然自肯。方与吾相见。师谨受教。一日。扶中观行。观曰。法灯禅师道。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汝作么生会。师将中观手一掣。观曰。这野狐精。师曰。喏喏。师年十三时。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师在宁远。于城陷之际。稠人中俾师敛髻。师告曰。若从国仪。则失僧相也。遂获如故。师年十八。元兵复取岚城。四众逃难解散。师独侍中观。曰。吾年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奚益。子可以去矣。师泣曰。因果无差。死生有命。安可离师求脱免乎。纵或得脱。亦非人子之心也。观察师诚确。嘱师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缘。吾与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元帅史天泽。见师气宇。问曰。尔何人。曰我沙门也。史曰。食肉否。曰何肉。史曰人肉。师曰。人非兽也。虎豹尚不相食。况人乎。曰今日兵刃之下。能无伤乎。师曰。必仗其外护者。史喜甚。又元帅李七哥。问曰。尔既为僧。禅耶教耶。师曰。禅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国之用人。必须文武兼济。李曰。然则必也从何而住师曰。二俱不住。李曰。尔何人也。师曰。佛师。复曰。吾师亦在于此。二公见师年幼。无所畏惧。应对不凡。即与往见中观。闻观教诲切至。乃大喜曰。有是父。必有是子也。相与礼观为师。与师结金石之契。于是。国王大加恩赐。延居兴安香泉院。署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师寂照英悟大师。所需皆官给。及中观示寂。师为乞食看塔。一夜。闻空中有声召师名。师瞥然有省。乃迁居三峰道院。复问人告曰。大事将成。行矣。无滞于此。黎明。杖策之燕。过松铺。值雨宿岩下。因击火大悟。自扪面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语。先是。中观垂寂。师问曰。某甲当依何人。了此大事。观曰。庆八十去。师既入燕。至大庆寿寺。乃省观语。径谒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梦一异僧策杖。径趍方丈。踞师子座。次日师至。中和笑曰。此子。乃夜来所梦者。师问曰。某甲不来而来。作么生相见。中和曰。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莫打野𢲪。师曰。某甲因击火迸散。乃知眉横鼻直。和曰。我此处别。师曰。如何。和曰。牙是一口骨。耳是两片皮。师曰。将谓别有。和曰。错。师喝曰。草贼大败。和休去。次日。和复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因缘。师竖拳一拍。当时丈堂震动。遂受中和印记。出世屡坐大道场。皆太师国王。及诸重臣之命。师室中。尝以四无依语勘学者。无一当对扬者。一日。廊中逢数僧。连问不契。皆被打。问最后一僧。汝那里去。僧云。觅和上去。师云。觅他作么。僧云。待痛与一顿。师云。将甚么来打。僧四顾云。不将棒来。师连打四下云。这掠虚汉。众皆走。师召云。诸上座。众回首。师云。是甚么。丁酉正月。加师先天镇国大士之号。己亥冬。命主大庆寿寺。壬寅。护必烈大王。请师赴帐下。问佛法大意。王大悦。从师受菩提心戒。因奏曰。我释迦氏之法。于庙堂之论。在王法正论品。理固昭然。非难非易。恐王者不能尽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当有所闻也。王大悦。锡以珠袄金锦无缝大衣。奉以师礼。将别王。王问。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师曰。信心难生。善根难发。今已发生。务须护持专一不忘。不见三宝有过。恒念百姓不安。善抚绥。明赏罚。执政无私。任贤纳谏。一切时中。尝行方便。皆佛法也。师既行。有一恶少。肆言谤法。王按之将加法焉。专使白师。师回启云。明镜当台。妍媸自现。神锋在掌。赏罚无私。若以正念现前。邪见外魔。杀之可矣。然王者。当以仁恕为心乃可。王益敬焉。寻奉命统僧。赐白金万两。即昊天寺建大会。为国祈福。蒙哥皇帝即位。顾遇隆渥。丙夏辰。旭威烈王。奉以金柱杖。金缕袈裟。求法语开示。七月。师会诸耆旧。录所长物见数。令主后事。丁巳夏。说偈毕。师云。汝等少喧。吾欲偃息。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师吉祥。泊然而逝矣。世寿五十六。茶毗。获舍利无算。护必烈王。为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大师。望临济为十六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名印简。字海云。山西宁远人也。得道于庆寿璋禅师。璋字仲和。乃天目齐之裔也。斋参五祖演和尚。得演记莂。遂隐天目。当其时。出五祖之门者。化遍南州。而三佛之裔称盛。独齐公居天目。甚枯淡。法席寥然。暮年始有懒牛和上座。绍齐之法。而和之。枯淡尤甚。仅得竹林宝。宝得竹林安。安传容庵海。海之名颇著。乃有中和璋。璋之下有印简出焉。简出则齐之道大于北平矣。简本出儒家。有生知之质。其父宋氏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简掩卷进曰。开者何宗。明者何义。其父愕然。提其耳曰。孺子可教也。时方七岁。于是古今经纬之学。一目辄知要领。然疑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之理。不遑寝食。乃尽捐宿学。走事中观沼禅师。每发问端。沼每止之。沼老常命简扶行。偶下阶。简掣沼公之手。沼咄曰。者野狐精。简恍然而诺。沼乃遣简行脚。简既饫游。孤策过燕京。雨阻松铺。中途夜宿岩下。因击石火。划然大悟。乃扪面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天下老和尚信不寐语矣。遂达庆寿。通谒于中和璋公。公先夕梦。异僧策杖竟来。方丈据狮子座。晨起而心待之。简果应期而至。璋大喜受展。问曰。你曾到此么。简对曰。印简不来而来。作么生相见。曰。切莫打野榸。简曰。石火迸裂。眉横鼻直。曰。吾此处别。简曰。如何表信。曰。牙是一具骨。耳是两片皮。简曰。将谓别有。曰错。简喝曰。草贼大败。璋笑而休。次日璋公以临济两堂首座下喝机缘。令简下语。对曰。打破秦时镜。磨尖上古锥。龙飞霄汉外。何劳更下椎。曰。你只得其机。不得其用。简掀倒禅床。璋曰。路途之乐。终未到家。简与一掌。璋曰只得其用。不得其体。简曰。青山耸寒色。月炤一溪云。曰。只得其体。不得其智。简曰。流水自西东。落花无向背。曰。要且没交涉。简震拍其两掌。是时左右皆为变色。璋公乃曰。如是如是。遂命掌记室。而师资如水乳也。元世祖辛卯年。简主庆寿。衲子不惧苦寒。趋归法会。而禅床几至折脚。其都中贵人多杂遝。门下简一以璋公真率之风应之。无不悦服。盖璋居庆寿。受公卿之刺。从未以名姓干复之。然以祖意徵扣。则忉怛往返。不留馀地也一。日简于廊下逢数僧。乃问曰。那里去。一僧对曰。赏花去。第二对曰。礼佛去。第三对曰。那里去。第四僧无语。简俱以棒打之。复问第五僧。对曰。觅和尚去。简曰。觅他作甚么。曰。待他打。时还他一顿。简曰。将甚么来打。曰。不将棒来打。简连打曰。者掠虚汉。众皆走散。简召曰。诸上座。众同首。简曰。是甚么。乃趋寂。谥曰佛日圆明大师。 赞曰。简公据无师之智。出家行脚。遍阅尊宿。而后扣中和室投机之语。盘旋密运。称可观矣。公不假能事而起天目。齐几湮之宗。则老东山之面目俨然。岂非巨冶无分金之体。而千江有得月之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