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云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年十一。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诵法华经。年十四。以恩泽。获隶此寺落发。即走四方。访求师友。乾元中。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及乡里昙一。究律部。诣金陵玄壁法师。禀关河三论。大历中。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然后温习华严大经。于天竺法诜门下。往剡溪扣成都惠量。覆探三论十年。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兼法华维摩等经疏。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北宗于惠云师。于是旁览泛问。天竺悉昙。四囲。五明。秘咒。仪轨。东土经史。子传。三雅。训诂。世间技艺。莫不该综。每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犹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况于方居学地。能忌是乎。大历十一年。巡礼五台峨嵋。备瞻圣像。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既因寺主贤林所请。为讲经论。乃惙然长想。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普贤之理。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而旧疏文繁义约。不足发明。于寤寐间。见金色人立日中。捉观纳口。咀嚼都尽。骇汗而觉。喜曰。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可不疏华严。以报三圣之德哉。乃始兴元元年正月。终贞元三年十二月。成二十卷。饭千僧以落之。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夜而梦。已化为大龙。鳞鬣耀日。拿攫碧落。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北台。顷之身出小龙千数。蜿蜒腾跃。分散青冥。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开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复请开于崇福寺。德宗朝。遣中使李辅光宣诏。即日入都。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乌茶国王所进后分。辞以明年。诏许焉。又明年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寺有异僧。所为莫测。而语多应验。初观未至前。忽驱僧众洒扫曰。不久菩萨至此。先是寺多妖祟。及戾止俱息。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至则上加礼敬。即延入馆。刊正所译。为四十卷。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成十卷。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方其撰疏之际。堂前池中莲华五朵。有双蒂三节之瑞。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职缀文。当顺宗之在春宫也。时观居五台。承教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食肉得罪因缘等。至是入朝。意尤钦属。观夙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一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去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报受。长诵法花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代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故观能循持。而行之终身焉。卒于元和之初。寿七十馀。弟子嗣法者百馀人。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服戒训。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华严纲要一卷。法界玄览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斋十二会。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严世界图相。其诸塑缋尊像。缮写经典。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往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
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与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观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内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观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观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观尝于新创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
观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观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
越州山阴人。
观俊朗高逸。
不拘细务。
遍寻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
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
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
传关河三论。
大历中。
就瓦棺寺。
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
住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
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
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
又谒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
了北宗玄理。
大历十一年。
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
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
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
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
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
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
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
有辜二圣矣。
观撰疏。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僧贞峻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7—924 【介绍】: 五代时僧。郑州新郑人,俗姓张。年十四,投汴州相国寺出家。年十八升论座。于嵩山受戒后,住封禅寺,学新章律疏。年二十三,策名讲授,时人称奇。唐昭宗大顺二年,相国寺遭火焚,寺众坚请贞峻归为本寺上座。数年后,重建寺宇,被请为新章宗主,复开律讲。后梁时,临坛秉法,度僧尼三千余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郑州新郑张氏子。
年十四。
依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
诵习净名仁王等经。
不久即能暗忆不忘。
后既缁薙。
听俱舍论。
年十八。
升座弘演。
冠岁纳戒于。
嵩山会善寺。
因挂锡封禅寺。
盖今之开宝院也。
新章律疏。
探索玄微。
而讲授之。
勤未尝小怠。
时年甫二十三尔。
大顺二年。
相国寺灾。
涤地皆尽。
耆宿以为非大福德力。
莫可以再成就。
或曰峻其庶几。
于是相率以请峻。
则无所辞让。
归以上座职自任。
未一纪而檀越旁午。
寺之堂气廊庑一新。
众推为新章宗王。
僧尼弟子。
百五十馀人。
操行高洁。
诚有足以动物者。
故能坐致功业如此。
同光二年。
夏四月十二日。
微疾而终。
春秋七十八。
法腊五十八。
葬祔慧云禅师之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贞峻。
姓张氏。
郑州新郑人也。
唐张果先生之裔孙。
今荣阳有张果里。
其坟楸槚存焉。
峻风度宽裕髫龄不弄。
年十四忽超然离俗。
人莫我知。
虽二亲褰衣昆弟截路。
终弗能沮之。
乃投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
神机骏发乍观可惊。
虽背碑覆棋彼不足多也。
未几讽彻净名仁王诸经。
计数万言。
时同侪戏之曰。
汝是有脚经笥也。
峻辞让斯题恭逊而已。
及削染为僧形。
即听俱舍论。
随讲诵颂八品计六百行。
至十八升论座。
年满于嵩山会善寺戒坛院纳法。
因栖封禅寺。
今号开宝律院。
学新章律疏。
二十三策名讲授。
长宿积奇。
当大顺二年灾相国寺。
重楼三门七宝佛殿。
排云宝阁文殊殿里廊。
计四百馀间都为煨烬。
时寺众惶惶莫知投迹。
或曰。
如请得峻归寺寺可成矣。
乃相率往今开宝。
坚请峻归充本寺上座。
前后数年重新廊庑。
殿宇增华。
又请为新章宗主。
复开律讲僧尼弟子日有五十馀人。
执疏听采。
峻之律行冰雪相高。
署无裸意寒止袷衣。
食惟知量清约太过。
乾化元年临坛秉法。
及梁朝革命。
所度僧尼计三千馀人。
以同光二年夏四月十二日微疾而终。
春秋七十八。
法腊五十八。
葬于寺庄。
慧云禅师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