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护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简介
东晋末刘宋时代僧。生卒年不详。关中(陕西)人。号白足和尚。出家后,常显神通。晋孝武帝太元末年,携带经、律数十部,至高句丽(辽东半岛)弘扬教法,此为高句丽闻道之始。义熙初年,还归关中。东晋末年,值匈奴肆虐,屠戮沙门,以刀斩师,然未能伤。继由长安移住于平城。后逢北魏太武帝废佛法难,帝亲斩之而不死,因惧师之神通,遂痛悔其废佛之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关中人。史亡其氏。为沙门大元末。游辽东。授三乘法。为高丽佛教流通之始也。义熙初。还长安又大弘佛教。名振三辅。始两足白行泥淖中不沾污。号白足和尚。有男子王胡者。其叔死数年。忽还家牵胡手。游地狱。且祝曰。当奉事白足阿练。既归。胡遍求得以事之。于是神异显著。晋末匈奴自朔方来。陷关中杀伐多。始遇之而刃不能伤。赫连勃勃嗟异。赦。馀沙门不杀。始因潜山林禅诵。俄拓拔焘王长安。而任崔浩以𡨥谦之之言劝。焘尽诛沙门。以绝其法。使无为民害。焘信之。太平七年。遣兵。烧佛舍。放僧尼。罢道。窜逸者捕斩之。一境为空。久之始知其可化。因焘元会曰。持锡至宫门伍伯白有道人至。焘曰。趣斩之刃下不伤。以白焘。焘大怒抽佩力自斩。不能伤。剑有微痕。如线。令置虎槛中。虎皆怖伏。不敢瞬。焘于是延上殿再拜悔谢。始为说法。焘愧恨感疾。而浩谦皆以恶疾。死。焘忿以事尽诛两族。下书兴复释教。焘死孙浚嗣佛法又盛始。不知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匈奴赫连勃勃。破获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刃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浩。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化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北燕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官。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过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始后不知其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大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天下咸称白足和上。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破擭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刀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𮘧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教。俄而焘卒。孙𤀹袭位。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始后不知所终。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昙始。
关中人也。
自出家多有异迹。
足白于面。
虽涉泥水。
未尝沾湿。
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以晋大元末年赍持经律数十部。
往化辽东。
乘机宣化。
显授三乘。
立以归戒。
梁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始。
时当开土王五年。
新罗奈勿王四十一年。
百济阿莘王五年。
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
是后四年。
法显西入天竺。
又二年罗什生来。
玄高法师生焉。
晋义熙初。
师复还关中。
唱道三辅。
长安人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数年矣。
一日梦中忽来现形。
接引王胡。
游遍地狱。
示诸果报。
胡辞还释。
谓胡曰。
既已知其因果。
要当奉事白足阿练用修白业。
胡敬诺寤已。
遍询众僧。
惟见始足白曰面。
因即事之。
晋末丐奴赫连勃勃袭取关中。
斩戮无数。
师亦遇害。
刀不能伤。
普赦沙门。
悉皆不杀。
而潜遁山中。
修头陀密行。
未几拓跋焘复剋长安。
擅威关洛。
时传陵崔浩少习左道。
猜疾释教。
位居伪辅。
为焘所深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谓佛教无益于世。
民利有伤。
劝令废之。
焘惑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士。
烧掠寺社。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
追捕枭斩之。
四境之内无复沙门。
时玄高等被害。
语在本传。
师闭绝于兵革所不至处。
依隐阅世及太平末。
师算知焘化之将至。
乃于元会日。
手策金锡。
即到宫门。
有司奏云。
有白足道人。
从官门径入。
仪形可怪焘闻已。
即令猛卒斩之。
不伤。
焘大怒自以所佩利剑斫焉。
惟剑所著处有痕如红绵。
体无馀异。
时有北园养虎子槛。
焘驱令贻之。
虎皆潜伏。
终不敢近。
焘试遣天师近槛。
猛虎辄鸣吼。
直欲搏噬。
于是焘乃知佛教威神非黄老所及。
即奉师上殿顶礼其足。
悔责愆咎。
师为说因果报应不差。
指掌开示。
略现神异。
焘生大惭惧。
改往修来。
然祸恶已稔。
遂感厉疾。
而崔寇亦发恶病。
将入死门。
焘以谓祸由彼作罪。
不可赦。
因族灭二家。
宣令国内。
光复竺教。
钟梵相闻。
既而孙𤀹袭位。
深惩殷鉴。
洪阐真风。
宝氎制度。
其兴也勃焉。
师不知所往。
赞曰。
火炎昆冈。
玉石俱焚。
霜严草野。
萧兰共悴。
师之艰难险阻。
诚曰殆哉。
虽伐树削迹不足比也。
然随时隐现。
若青山白云之开遮。
遇害亏盈。
如碧潭明月之橯樚。
捐躯济溺。
道之以兴。
菩萨法护
正当如此。
其适来桑域。
决膜生盲。
亦乘夙愿而至者耶。
僧念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5—504 【介绍】: 南朝梁女僧。
泰山南城人,俗姓羊。
十岁出家,为比丘尼法护弟子。
禅思精密,博涉诸经。
齐孝武永明中移住禅林寺,咨学者众,竟陵王萧子良四时供养。
比丘尼传·卷第四
僧念。
本姓羊。
泰山南城人也。
父弥州从事吏。
念即招提寺昙睿法师之姑也。
圭璋早秀才监明达。
立德幼年十岁出家。
法护尼弟子。
从师住太后寺。
贞节苦心禅思精密。
博涉多通文义兼美。
蔬食礼忏老而弥笃。
诵法华经日夜七遍。
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资给。
齐永明中移住禅林寺。
禅范大隆诸学者众。
司徒竟陵王四事供养。
年九十。
梁天监三年卒。
葬秣陵县中兴里内。
释宝渊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宝渊。
姓陈。
巴西阆中人也。
年二十三。
于成都出家。
居罗天宫寺。
欲学成实论为弘通之主。
州乡术浅不惬凭怀。
齐建武元年下都住龙光寺。
从僧旻法师禀受五聚。
经涉数载义颇染神。
旻曰。
此君任性俊警智虑过人。
但恨迥忽不伦动静险躁。
若值通人优接。
当成一世名士。
若不遇时不得其死。
必当损辱大法矣。
渊酷好蒲扑使酒挟气。
终日狼𤠤无所推下。
旻累谏晓喻返以为雠。
因尔改涂。
复从智藏采听先业。
自建讲筵货财周赡。
勇励辛勤有倍恒日。
每言。
大丈夫当使人侍我。
何能久侍人。
乃广写义疏。
贵市王征南尚书缄封一簏有意西归。
同寺慧济谑之曰。
昔谢氏青箱不至不得作文章。
今卿白麈未来判无讲理。
渊曰。
殊不然。
此乃打狗杖耳。
因带挟西返。
还住旧寺。
标定义府。
道俗怀钦。
于是论筵频建。
听众数百。
自重名行少宾知己。
沙门智训。
游学京华数论通敏。
同还本壤投分与交。
渊弗许也。
后寺库犯官。
渊自恃名高一州。
为物所让。
以身代当。
强悍不弭。
至于事成知当必败。
因尔出郭。
于路以刃自刎。
时年六十一矣。
即普通七年也。
彭门尔时复有法文法度法护道兴等。
并以广学达名。
文贞廉好尚雅有风采。
度通解大乘方严有则。
刚直履信不交世务。
兴秉素怀正好仁奉义。
并下都住寺不坠学宗。
为诸雄辩所见推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