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明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6—1298 【介绍】: 元僧。瑞州高安人,字天隐,号牧潜。俗姓姚。少习举子业,后出家为僧。至元以来,遍历荆襄吴越。好读书,工古文,诗尤清婉。有《牧潜集》等。
元诗选
圆至,字天隐,别号牧潜,高安姚氏子。少习举子业,去为浮屠,得法于仰山钦禅师,驻锡建昌之能仁。所著有《筠溪牧潜集》,方虚谷为之序,天目洪乔祖题其后曰:天隐远权要,避名誉,遍历荆、襄、吴、越,积览观之富,益静定之光,二三千言,经目辄记,故其为文赡以奥。其诗虽所存不多,而风骨自见。如《送才上人往湖南》云:「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富塘》云:「亦供贫者乐,独以富为名。」《寄志胜上人》云:「瘴月人南去,花时雁北飞。」《弘秀集》中,不多得也。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圆至。
字天隐。
高安姚氏子。
季父勉。
父文。
叔兄云。
皆中显科。
为宋名臣。
师按窥世相。
深有所感悟于中。
以咸淳甲戌出家。
依仰山慧朗禅师钦公脱发。
时年十九。
务静退寡交识。
怡然以道味自尚。
喜为文章志弘护。
非衒饰知见以自售也。
故其文日益进。
其曰吾圣人。
自称文佛。
盖以存其道于无穷。
非文莫能。
曰经曰论。
皆是物也。
惟震旦诸师。
欲抚中下之质。
乃皆以天纵上智。
示为椎朴少文。
与愚者同事。
乃圣人冥权。
非真然也。
愚者诱于其迹。
直谓圣人道妙。
可以鄙俚凡近躐。
至薄经论为浅教。
斥文字为异端。
岂不惑哉。
其论吾宗文。
独许嵩明教一人。
其融会超了知见。
扶宗匡道之心。
居然可思矣。
至元元贞间。
住建昌能仁寺。
说法一禀于钦。
不两年弃去。
师行止不恒。
所居斯其最久耳。
大德二年戊戌。
卒于庐山。
年四十三。
惜无修期以究其道之所归。
化之所及。
为可哀耳。
有文集一卷。
吴门碛砂魁上人所藏。
以示紫阳方虚谷。
读而醉心。
叙其首。
刻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 【介绍】: 元僧。湖州乌程人,字宝洲,俗姓吴。博通古今。住持松江佘山昭庆寺。尝考释氏事实,著《释氏稽古略》。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宝洲。
名觉岸。
吴兴吴氏子。
从独孤明禅师
落发受具。
与师同参晦机。
后开法于松江南禅。
讲楞严。
至七徵心。
忽净瓶水腾涌。
注于怀。
听众惊愕。
师笑曰。
此偶然耳。
释明德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明德。号孤峰。十五为僧。谒竺西坦公。公问何来。曰金鹅来。又问金鹅山高多少。师曰无见其顶。竺西斥之。一日举世尊拈花因缘。师闻之。忽有省。又谒净慈晦机熙公。公问什么人恁么来。师云胡张三黑李四。又谒双林明极俊公。竺田霖公。群疑冰释。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坐逝。世寿七十九。僧腊六十二。火之。顶骨不坏。舍利累累出灰烬中。有四会语录行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明德。号孤峰。明之昌国朱氏子。其父有成。母黄氏。父与普陀山僧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翅为鸡号。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觉而有娠。历十四月而生。不好戏弄。每跏趺端坐。十七为大僧。慨然有求道之志。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复见晦机熙公于净慈。二老首肯之。而师弗自是也。繇是。益自策厉。以必證为期。抵双林。见明极俊公。一见之顷。埙篪恊应。命司藏钥。会日本遣使。迎明极为国师。师送至海滨。而竺田霖公。亦自雪窦至。见师气貌不凡。延归山中。以第一座处之。自是群疑顿释。且邀仲芳伦公。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暇则翻阅华严经。足不踰户限者凡五载。名称日闻。竺田叹曰。人天眼目。俨然犹在。行宣政院。请住松江之东禅。然香以嗣竺田。不忘所證也。再迁集庆之保宁。一坐十五夏。煅炼来学。曲尽善巧。有馀力则为之兴废补坏。细大不遗。令誉益彰。一时名荐绅。莫不愿与师交。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行省丞相康里公固。迎师主之。当元季戎马纷纭。国事已不可为矣。逮入圣朝。师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一日示微疾。戒其徒。勿令四众衣麻哭泣。索觚书偈而逝。寿七十九也。茶毗。顶骨不坏。舍利累累。出灰烬中。塔于东冈。学士宋景濂。为之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明德,字孤峰,姓朱氏,昌国人。
父有成,与补陀怛洛迦山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两腋为鸡鸣。
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而生。
儿时,每跏趺端坐不动。
天童慧明者,明德族诸父也,见而诃之曰:童子不习诗书,痴坐将焉求!
德曰:欲学坐禅,求作佛耳。
慧明奇之,挟至鄞县金鹅院。
年十七,诣五台受具足戒。
杖锡而出,首谒竺西坦于天童。
一日举世尊拈花语,德于众中,闻之若有省,作偈以呈,西颔之,而德弗自是也。
复扣晦机熙于净慈,已而竺田霖延归灵隐,处以首座。
田上堂举隐山泥牛入海语,谆谆诱掖,音声如雷,德不觉庆快,群疑顿释,因以偈呈田,田叹曰:“天人眼目,俨然犹在。
”自是提唱宗风,称性而说。
且邀仲方伦,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
时则检阅《华严》,足不踰户限者,五历春秋,禅教双融,闻誉远鬯。
行宣政院请主松江之东禅,迁集庆之保宁。
元顺帝时,授以“圆明定慧”之号,并金襕法衣。
大司徒楚国文公欧阳玄圭赋诗远寄,且为作《内外录》序,一时公卿莫不愿与之交。
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先是,悦堂颜主净慈,树大法幢。
四主名山,东禅万寿,南屏双径,俱有建施,名闻京国,玺书再下,拜赐金襕。
说法四会,有录行世,宗景濂为之序。
主席之盛,颇难为继。
是时,浙江行省康里公谓净慈居五山之一,非明德不可,固请主之。
但元季戎马纷纭,林柯不静。
逮至明初,尊崇佛法,稍事安辑,而明德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夕示疾,索笔写颂,泊然入灭。
时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寿七十九,腊六十二,塔于东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2 【介绍】: 明广东茂名人。
洪武末以举人为漳州府教授。
燕王登帝位诏至,思贤坚卧不迎诏。
率其徒吴性原、陈应宗、林珏、邹君默、曾廷瑞、吕贤哭建文帝,被执送京师处死。
福王时追谥贞悯。
释庄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呆庵庄禅师。台州人也。住持径山。学者云合。说法酬机。迅若奔雷。有呆庵语录。湮没无传。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意深而远。语宏以肆。轰轰然。诚宗门之伟人也。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释所谓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稿。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则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二翁之说何如。师曰。不然。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于内。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是当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为矛盾欤。本既不是。何谓却胜儒者乎。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乱。而不能取决也。观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果能以道为本。得本何忧于末哉。继言枯稿恣肆。又悯吾道之隘。是未见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觉之理。为敬以直内。复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岂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说。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体。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谓有气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气。推性为气中之理。以性循理为道。故随事随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气。皆生于觉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虑未发之时。若有得于此。即时中之义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内。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谓之义以方外。岂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则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学解所能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则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践履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盖因疑佛氏之迹。为无父无君。遂不究尽其说。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过也。惜哉。师将化忽云。难难。二八娇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讫而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普庄者。
字敬中。
台之仙居袁氏子也。
家人见梵僧入舍而生。
三岁。
解跏趺。
喜学梵音。
九岁而梵呗皆有律度。
其族爱而呼之。
曰佛童。
年十三。
从季父子鄞。
依天童左庵良禅师。
为沙弥。
左庵亦爱之。
仍呼曰佛童。
久之秉戒。
参禅不悟。
适了堂一禅师。
自紫箨山来天宁。
庄童时。
素闻其名。
私喜曰。
此吾故山善知识也。
趋谒之。
而得道焉。
归省左庵。
左庵卒。
了堂来居天童。
会恕中愠禅师。
应诏退休于翠山。
了堂命庄。
为翠山使。
庄与愠语。
愠大奇之曰。
天童法兄。
得人如此。
不负紫箨先和尚矣。
庄向以呆庵自称。
汇杂稿为呆庵集。
呈愠。
愠读之。
大喜曰。
吾侄。
当有大名于当世。
惜吾老耳。
然兰以幽而香。
松以曲而寿。
惟吾侄勉之。
乃引长偈为赠。
偈曰。
烛龙吐火烧虚空。
处处江河尽枯竭。
方士神僧世已无。
谁倒天瓢洗炎热。
柴门日高关未抽。
岂为一口生閒愁。
南村北村青稻死。
上田下田黄埃流。
竹外忽然闻剥啄。
侄也何为到林壑。
油黄卷子手持来。
玉润珠辉见新作。
载舒载读心眼开。
便如饮我甘露杯。
老怀从此顿苏豁。
末运不畏宗纲颓。
我有一句须听取。
无智人前莫轻举。
山前石虎咬烟菟。
吒沙猎颔九条尾。
洪武十年。
有敕天下僧伦。
演心经楞伽金刚三经。
庄与性原禅师
提纲于金山大会。
次年至金陵。
馆天界。
位望最尊者满庵辈。
庄与辨论。
机穷底蕴。
学士周公维修。
时亦在坐。
乃问三禅师曰。
儒有儒师。
禅有禅师。
经有经师。
一切百工伎艺。
俱有所师。
何是无师智。
庄答曰。
七情五欲。
修骇曰。
如是则无师之智。
非极则也(一本云。
安称极则)。
庄舒右脚曰。
山僧自到京。
跛却一只脚。
满庵笑曰。
须是者呆汉始得。
又明年。
领江西抚州之北禅寺。
历元以来。
禅道多兴吴越。
而西江马祖百丈之威仪。
大都弛废。
庄至北禅。
勃然中兴。
如多宝塔幢从空涌出。
复怜云居荒久。
携数十禅徒。
结茅于旧址。
叠柴为床。
庄登座。
示众曰。
昨日开荒地。
请诸人。
刬去荆棘。
除去瓦砾。
本来基址。
已见分明。
只有中间树子。
无人拔得。
山僧今日未免别行方便。
利刀剪去繁枝叶。
钝钁深锄邪倒根。
实地工夫成一片。
住山鈯斧了无痕。
于是。
云居殿阁堂庑。
而幻出焉。
衲子闻风。
如归。
时称天下云居。
洪武十四年秋。
高帝制碑于庐山。
有手诏。
命庄主其事。
灵瑞多种。
荡眩山川。
草疏复命。
帝甚悦之。
庄暮年奉诏主持径山。
竺元之风。
复振东南。
尝问僧曰。
近奉公文。
务要打点。
僧曰。
学人不是奸细。
曰。
也须勘过。
僧曰。
和尚莫得倚势欺人。
庄展手曰。
把将公验来。
僧拟议。
庄便掌之。
又尝厉声曰。
尽十方世界。
是毗卢心印。
且道。
印纽落在甚么人手里。
有僧拟进对。
庄曰。
且去别时来。
庄有敏裁。
无宿事。
所遇不忘。
虽万众蹁跹。
一目了然。
且好提奖。
人有小善。
庄每誉之竟日。
丛林因称曰。
呆庵舌风掩叶。
永乐改元。
庄年五十八。
命挝鼓告寂。
适江右二道者至。
庄挽其归方丈。
相叙甚驩。
坐谈夜半。
庄精神倍胜。
二道者。
相视叹曰。
此事甚难。
不可得而拟议。
庄曰。
难难。
万种千般。
不拟议亦瞒顸。
青天霹雳。
平地波澜。
无说是真说。
它观非正观。
沉沦枉经巨劫。
契悟秖在毫端。
莫教坐却含元殿。
逢人只管觅长安。
一曰。
此事甚易。
但自不能承当耳。
庄又曰。
易易。
多方一致。
绝承当。
忘此喻。
耀古腾今。
经天纬地。
知有亦无知。
利它还自利。
明明般若真乘。
念念尘劳杂事。
拔却多年若瓠根。
释迦不受然灯记。
适晨钟动。
庄怡然化去。
阇维。
烟𦦨所至。
悉得舍利。
更有素珠不坏。
塔于凌霄峰之阳。
赞曰。
余观历祖代兴法道者。
其风骨必凛然特异。
呆庵。
既出了堂之门。
遂将折拄杖。
拨动湖海英灵。
向乌有之云居幻出。
莫大梵场。
名歆天子。
德被含灵。
僧中之龙。
不谬矣。
然及时说法。
乃上池之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惠源。
精于医术,著有《医学原始》、《四诊脉鉴》、《性原广嗣》、《古今医史》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性洁,字润庵,别号乐愚,博野人,失其姓氏。
童年依城西寺瑜伽师剃落,习读经论。
年二十,随香者步至五台山,见师子窟法席之胜,乃求依止。
时空印喜其年少气劲,许之入堂。
三年之中,《华严大钞》与诸经论,听习已周,究竟佛法大旨,不在文字知见,因弃前日所蕴,敝衲一肩,孤身万里,𠪾抵诸祖道场,禅讲尊旨,一视无馀,拂衣竟去,仍归五台。
空印视之曰:“南方行脚,一遭一领,破衲也,不曾换郤。
”性洁曰:“师不与换,谁能换得?
”空印颔之。
万历庚子,随侍空印至燕京,止明因寺,启《楞严》法席。
踰年南行,止双径凌霄峰下,而同侣观衡禅师方出天台,直造径山相访,见之大喜。
是时茶熟,要衡入山摘茶。
衡曰:“住山人贪心亦不除,多茶何为?
”洁曰:“你也得饮。
”衡曰:“我祗待人以茶饮我。
”洁一喝,衡曰:“幸汝不似我般人。
”已而衡去,洁亦结社匡山栖贤寺。
未几,复持钵白门,缚茅于谢公墩右。
虽在城市,萧然独处,瓦罐茶铛,更清于岩穴深处,真火宅中一团冰雪。
有为烦热所逼,一与相接,顿入清凉,从此高人名士多就之消其俗燄,即廛肆若山林未舍人间,已超然世外矣。
而大司马李公殿元刘公密契尤深,而印入心源者,则宗伯凌公、侍御陈公已形影无间。
于是易茆茨以甍栋,俨然一功德林。
因自栖贤来,亦额曰:“栖贤。
”志不忘也。
洁居此二十馀年,烟霞城市,变幻无时,心目间唯匡庐在望而已。
以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卜塔于牛首山中,启穴则有山之耆宿号慧明者。
先在其中,乃二函同葬,共作一塔,亦如多宝、释迦,分坐一塔,以示“十世古今,终始不离于当念,十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者也。
癸未,释观衡为之铭,具《颛愚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果法,字名则。
姓徐氏,赣人也。
幼罹寇乱,转徙衡中,依太和慧明出家,精持律仪,谨言慎行,目不邪视,务力勤啬,刻意苦行,辛劬三十年,重葺殿堂,式廓旧模。
视法初来时,院宇颓敝,香厨无一日之积,不啻倍蓰。
后因碧岩开西禅丛席,且欲捐其田租百石以助胜缘。
再传弟子清和澄,禀承懿范,赞襄尤多,时出馀赀修道设亭,以利行者。
西禅之捐,卒成其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斋子,姓王氏,江西人。
削发祝圣寺,执行苦役,日持布囊乞一盏饭,终日沿门,不语不笑,但叩铃音,表其悲愿。
一日,往铁佛寺门拾柴,为蓬刺牵住,因举火烧蓬火然,端坐蓬中,手敲木鱼,佛声不绝,火近腹,鱼响甚厉。
慧明结茨南坪,日啖苦菜,曾参晓堂,话无生理。
忽一日移龛攒柴,浴身入龛火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福住,字灵峰。
姓卢氏,世居峄阳。
其父始徙于宿迁,遂为宿人。
生有灵兆,幼而颖异。
静幽成性,寡于言笑。
然体嬴质弱,病缠弥载。
其父祷于佛,而疾少瘳。
七岁,遂依护国庵瑞贞受染。
稍长,诵经习礼,殷勤不懈。
炬步度式,过于老宿。
年近不惑,欲得名师指其觉路。
环视区宇,殊难其选。
深居独处,几四十年。
雍正甲寅春,宪庙诏文海入都,改建法源寺。
敕开戒坛,受法者千九百人,住始与焉。
既卒事,访万寿寺调梅、西方寺不二,俱相深契,期以远大。
因留京邑,荏苒四载。
尝值秋初,登玉泉山。
俯临湖水,溁洄曲抱,几十数里。
其中蒲荷菱芰舆沙禽水鸟,隐映于烟霭楼阁间。
觉胸襟壅积,豁然开朗。
因念江浙名胜,尽为禅薮,当更有异。
乾隆戊午暮春南还。
自淮之广陵,谒福缘寺济生。
连床话旧,夜镫忘疲。
复渡江,抵金山,大晓老人为江天寺主,一见如故,相留弥月。
偶于山楼静坐,更深月落,天气昏黑。
忽见江心火光,星散照曜,林木楼鸟皆惊。
晓曰:此木华《海赋》所谓“阴火潜然”者。
住闻之,爽然自失,别有所悟。
又数日辞去,由昆陵泛舟平渚,访生公说法台于虎邱下。
然后次馀杭,过六桥,出西湖,寻济颠旧迹。
凡石甑、虎林、栖霞、飞来峰诸胜,靡不穷探幽索,證所闻知。
独至鸟窠立法之处,惟存古木扶疏,颓垣破院,怅望久之。
乃历东阳而南越蒿坝,渡关岭,涉楢溪,步石梁,得寒山拾得隐居岩穴,与智者大师拜经台故阯。
遂悠然神往,折方竹为杖,陟天台最高顶,以望赤城、苍洞、天姥诸峰。
盖徘徊不能去,云侍者曰:“自此入天童、阿育王寺,有古舍利在焉。
”乃复攀崖扪萝,趋拜其下。
见白光昱然,显于塔中。
厥后礼普陀,见海雾明灭,列嶂耸秀。
高出云表,阴睛变幻,其状不一。
山下波涛汹涌,雷砰电激,海岸孤绝。
信非慈航,不能飞渡。
庚申秋返宿,居极乐庵。
检阅龙藏,两易寒暑。
慧朗尊宿,方修寿圣古刹,延住主席。
更扩二楼,翚其式廓。
至戊寅,年七十有一,传席其徒云浦,退处东林。
石门深处,板桥隐隐。
禅房花木,时有清香。
户外松阴,池边竹韵,雨霁烟消,苍翠欲滴。
怡然自适,忽焉一纪。
惟扫地焚香,终日兀坐。
神光圆湛,回出尘世。
庚寅春示疾,二月六日淹然而化。
寿八十有三,腊三十有七,塔于五华山顶。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