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僧从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或曰法猷。
燉煌人。
少苦节。
精禅观。
游剡居石城山之石室中。
尝乞食蛊家。
祝出其毒。
而哺啜之。
后移始丰赤城山。
有虎群至弭伏。
听猷诵经不已。
一虎独睡。
猷以如意击其首曰。
何昏如是耶。
虎遽皆去。
又有大蛇。
举首张口向猷。
欲吞噬状。
猷不为动。
蛇亦去。
山神乃见曰。
法师威德崇重。
来临此山。
弟子愿施其地为精舍。
请从此辞。
猷曰。
能共住可乎。
神曰。
政恐贱累。
侵触净社。
不可也。
猷曰。
去将安之。
神曰。
我夏帝子也。
家此山且二千年。
去则依吾舅氏于寒石山耳。
于是奉香三奁。
乃鸣鞞吹角。
凌空而去。
猷遂引道人十馀辈。
梯石升岩。
以宴坐。
架竹传水以供斋盥。
王羲之尝造之信宿而返。
岩连属天台四明。
相传有精舍其上。
得道者居焉。
悬水鸣壑。
石梁跨空。
然皆危峻不可游履。
猷始欲造诣精舍处。
闻空中语曰。
今未得度。
更十年乃可耳。
猷怅然。
夜宿岩中。
闻梵呗声。
黎明见父老曰。
君宁能以生死躯溷圣寺耶。
猷曰。
丈丈何以至此。
父老曰。
我山神也。
俄失所在。
云雾遂合。
众窍皆有声。
猷敛目自若。
顷之有褶衣者至曰。
此我室也。
适以他出。
不及迎候。
今我尽室已他徙。
幸留也。
既而岩谷洞开。
有异僧从精舍出迎。
焚香设馔。
馔毕。
猷愿依止。
僧曰。
却后十年当来。
乃牵其手出之。
太元中。
彗出诏猷祷七日而彗退。
有青衣小儿来悔过。
太元之末没。
尸银绿色。
不变坏至今。
神僧传·卷第二
竺昙猷。或云法猷。燉煌人。少苦行习禅定。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行到一蛊家乞食。猷祝愿毕。忽见蜈蚣从食中跳出。猷快食无他。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问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有顷壮蛇竞出。大十围。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日复去。后一日神现形诣猷曰。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寻山。愿得相接。何不共住。神曰。弟子无为不尔但部属未洽法化卒难制语。远人来往或相侵触。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此山二千馀年。寒石山是我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临别执手赠猷香三奁。于是鸣鞞吹角凌云而去。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已来无得至者。猷行至石桥。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猷心怅然乃退。道经一石室过中憩息。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鸣。猷神色无扰。明旦见人著单衣帻来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骚动。大深愧作。猷曰。若是君家请以相还神曰。仆家室己移。请留令住。晋太元中有妖星现。帝普下诸国有德沙门。精勤佛事令忏禳灾。猷乃祈诚冥感至六日旦见青衣小儿。来悔过云。横劳法师。是夕星退。以太和之末卒于山室。尸犹平生而举体绿色。其后人入山登岩。见猷尸不朽。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竺昙猷。或云法猷。燉煌人。少苦行习禅定。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行到一行蛊家乞食。猷咒愿竟。忽有蜈蚣从食中跳出。猷快食无他。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问。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有顷壮蛇竞出。大十馀围。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日复去。后一日神现形。诣猷曰。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寻山愿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无为不尔。但部属未洽法化。卒难制语。远人来往或相侵触。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馀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临别执手赠猷香三奁。于是鸣鞞吹角陵云而去赤城山。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千云猷抟石作梯升岩宴坐。接竹传水以供常用。禅学造者十有馀人。王羲之闻而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反。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得至者。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萨之声。旦复欲前。见一人须眉皓白。问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道经一石室。过中憩息。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鸣。猷神色无扰。明旦见人著单衣袷来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动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请以相还。神曰。仆家室已移。请留令住。猷停少时。猷每恨不得度石桥。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见横石洞开度桥少许。睹精舍神僧。果如前所说。因共烧香中食。食毕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顾看横石还合如初。晋太元中有妖星。帝普下诸国有德沙门令斋忏悔攘灾。猷乃祈诚冥感。至六日旦见青衣小儿来悔过云。横劳法师。是夕星退。别说云。攘星是帛僧光。未详。猷以太元之末卒于山室。尸犹平坐而举体绿色。晋义熙末隐士神世标入山登岩。故见猷尸不朽。其后欲往观者。辄云雾所惑无得窥也。时又有慧开慧真等。亦善禅业。入馀姚灵秘山。各造方丈禅龛。于今尚在。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三
沙门宝公者。
嵩山高栖士也。
旦从林虑向白鹿山。
因迷失道。
日将隅中。
忽闻钟声。
寻响而进。
岩岫重阻登陟而趋。
乃见一寺。
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
前至门所。
看额云灵隐之寺。
门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踊或卧。
回眸盻宝。
宝怖将返。
须臾见胡僧外来。
宝唤不应。
亦不回。
顾直入门内犬亦随。
入良久宝见。
人渐次入。
门屋宇四周房门并。
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
宝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闻东间有声。
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讫自相借问。
今日斋时何处食来。
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
无处不至。
动即千万馀里。
末后一僧从空而下。
诸人竞问。
来何太迟。
答曰。
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
各各竖义。
有一后生聪俊难问。
词音锋起殊为可观。
不觉遂晚。
宝本事鉴为和尚。
既闻此语望得参话。
因整衣而起白诸僧曰。
鉴是宝和尚。
诸僧直视宝。
顷之已失灵隐寺所在。
宝但独坐于柞木之下。
一无所见。
唯睹岩谷。
禽鸟翔集喧乱。
及出山以问尚统法师。
尚曰。
此寺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
年岁久远贤圣居之。
非凡所住。
或沈或隐迁徙无定。
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吴兴人。
史不书氏。
少与群党猎射。
孕鹿胎堕矣。
犹舐之而死。
有感焉。
于是折弓矢。
弃家为沙门。
诵经三十馀万言。
每独居山泽间。
以禅观自治。
闻邑有僧会。
即往以身然灯达旦供养。
累年以为常。
忽趣弟子。
辨香火浴罢。
诵数千偈。
泊然而化。
虚空中有鼓吹声。
导而行。
香散于下。
人皆见之 同时有释僧从者。
精五门观。
辟谷食枣栗。
居始丰瀑布山。
年百馀岁。
终于山中。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净度。吴兴馀杭人。少爱游猎。尝射孕鹿堕胎。鹿母衔痛犹就地舐子。度乃心悟。因摧弓折矢出家蔬食。诵经三十馀万言。常独处山泽坐禅习诵。若邑中有斋集。辄身然九灯。端然达曙。以为供养。如此者累年。后忽告弟子云。令办香汤洗浴。说法数千章。诫以生死因果。言讫奄然而化。箫鼓香烟自空而至。同时眷属数十人皆所闻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 【介绍】: 唐僧。蓟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问道三年。寻谒洞上禅师,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洞上法席。于是一钵南来。造新丰。谒悟本价禅师。价问。汝名什么。对曰。道膺。价曰。何不向上更道。对曰。向上即不名道膺。价喜以谓。类其初见云岩时祗对。容以为入室。膺深入。留云峰之后。结庵而居。月一来谒价。价呵其未忘情。于道为杂。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欧阜欧阜。庐山西北崦。冠世绝境也。就树缚屋而居。号云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处。山间树下。久成苫架。说法其下曰。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什么。若云如是事即难。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来无巧设。有人问。如何是道。或时答㼾砖木头。作么。皆重元来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握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相似。直道我放光动地。世间更无过也。尽说了合杀头。人总不信受。元来自家。脚下虚无力。汝等譬如猎狗。但寻得有踪迹底。若遇羚羊挂角时。非但不见踪迹。气息也不识。僧便问。羚羊挂角时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会么。僧曰。不会。曰。不见道无踪迹。又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膺呼问者名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乃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当等闲。这里是什么所在。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音旁)家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怕同学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他。前头八十老人。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须有来由。言语如钳如夹。如钩如锁。须教相续不断。始得。头头上具。物物上明。岂不是得妙底事。一种学。大须子细研穷。直须谛当。的的无差。到这里。有什么䠄跣处。有什么拟议处。向去底人。须常惨悚戢翼。始得。若是知有底人。自解护惜。终不取次。十度发言。九度休去。为什么如此。恐怕无利益。体得底人。心若猎月扇。口边直得醭出。不是强为。任运如此。欲得与么事。须是与么人。既是与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又曰。汝等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馀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圆孔中。多少聱讹。若无与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也无用处。未离情识在。若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有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便多。差之毫𨤲。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閤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去。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祇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时。光照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认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即富贵。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动则埋身千尺。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多则无用处。僧问。如何是从天降下。即贫穷。曰不贵得。又问。如何是从地涌出。即富贵。曰无中或有。又曰。了无所有。得无所图。言无所是。行无所依。心无所托。及尽始得无过。在众如无众。无众如在众。在身如无身。处世如无世。岂不是无娆其德。超于万类。脱一切羁锁。千人万人得。尚道不当自己。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体得那边事。却来这边行李。那边有什么事。这边又作么生行李。所以道。有也莫将来。无也莫将去。现在底。是谁家事。又曰。欲体此事。直似一息不来底人。方与那个人相应。若体得这个人意。方有少许说话分。方有少许行李分。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岂况如今。论年论月。不在。如人长在。愁什么家事不办。欲知久远事。祗在如今。如今若得。久远亦得。如人千乡万里归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总是。不是即一切总不是。直得顶上光𦦨生。亦不是。能为一切。一切不为道。终日贪前头事。失却背后事。若见背后事。失却前头事。如人不前。后有什么事。僧问。有人衣锦绣入来。见和尚后。为甚寸丝不挂。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扑倒。也须粉碎。乃曰。若有一毫许。去及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不见寻常道。升天底事。须对众掉却。十成底事。须对众去却。掷地作金声。不须回头顾著。自馀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岂向说中求。不是异于常徒。息一切万累道。暂时不在涂路。便有来由。非但恶眷属。善眷属。也觅不得。甚处去。通身去。归家去。省觐去。始脱得诸有门去。去得牢笼。脱险难。异常徒。又曰。如掌中观物决定。决定方可随缘。若一如此。千万亦然。千万之中。难为一二。一二不可得。不见道。显照底人即易得。显己底人即难得。不道全无。即是希有。若未得如此。不受强为。强为即生恼。生恼即退道。退道则罪来加身。即见不得。说什么大话。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也莫相抛出。生入死。莫违佛法。斩钉截铁。莫负如来。事宜无多。各自了取。有事近前。无事莫立。膺住持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以为世世师。唐天复元年秋示微疾。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大众开最后方便。叙出世始卒之意。众皆怆然。越明年正月三日。问侍者。今日是几。对云。初三。师云。三十年后。但云祇这是。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
年二十五。
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
始习毗尼藏。
叹曰。
大丈夫宜求解脱。
岂复为义所桎梏耶。
由是诣翠微山问道。
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
俄而睹有人衣冠。
若使者状。
谓膺曰。
盍游南方。
以参知识乎。
忽不见。
且有僧从豫章至。
为称洞上法席之盛。
膺竟造洞山。
山一日问膺云。
阇梨名什么。
膺云道膺。
山云向上更道。
膺云。
向上则不名道膺。
后山问膺云。
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
膺云。
若是思大。
佛亦不作。
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
什么处来。
膺云踏山来。
山云阿那个山堪住。
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
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
膺云无路。
山云。
若无路。
争得与老僧相见。
膺云。
若有路。
即与和尚不相见也。
山云。
此子向后千人万人。
把不住在。
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
后徙云居提唱。
颇类洞山。
时钟传以南平王。
据有江西。
尤信向。
表奏赐紫衣师号。
每延请入府。
则预令扫除甘子堂。
以馆之。
千众围绕。
供施丰缛。
虽荆南成汭。
亦慕德遣馈。
动盈钜万。
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
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膺。姓王氏。蓟门玉田人也。生而特异神彩朗然。处于重丱崆峒禀气。宿心拔俗。争离火宅之门。拭目寻师。遂摄锻金之子。师授经法诵彻复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乃令习声闻律仪。膺叹曰。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由是拥线衲振锡环。萃翠微山问道。三载宴居。忽睹二使者。冠服颇异。勉膺曰。胡弗南方参知识邪。未几有僧自豫章至。盛称洞上禅师言要。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如是洞上垂接复能领会。曾问曰。我闻思大禅师向倭国为王。虚耶实耶。对曰。若是思师佛亦不作。况国王乎。自尔洞上印许。初住三峰。后就云居提唱。时唐之季钟氏。据有洪井倾委信诚。每一延请入州。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乃表于昭宗。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馀众。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金翅鸟王轩翔者不齐尺鴳。四方馈供千里风从。如荆南帅成汭。遣赍檀施。动盈钜万。以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时诸道禅子各。依乡土所尚者。随灵龛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面之馔。谓之卓祭。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欤。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遗爱可知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天福中。
僧有坐夏襄阳禅刹者。
而本亦在焉。
既解制。
其僧谓本曰。
吾出家居邺都西山竹林寺。
寺前以石柱标准。
他日有暇。
无惜见访。
当一击石柱。
则某必奉迎。
久之本果如约。
往至邺都。
遍求所谓竹林寺者无有也。
或谩指一处曰。
古老相传。
以为此有贤圣所栖止。
然亦空名。
无实迹。
复何必以自苦也。
本见石柱峻拔。
独念曰。
昔其僧固有以教我矣。
试一击之。
则风云四合。
只尺无所睹。
少焉开霁。
则楼台突兀。
已在山门下。
顷之。
僧从内出。
相与道故旧。
喜甚。
遂握手历阶登秘殿。
方尊宿据坐大榻。
顾问再三。
本备述交契始末。
尊宿曰。
可留一饭即去。
食毕。
本乞住。
其僧以尊宿命不可。
遽别。
罔知所之。
神僧传·卷第九
释法本。不知何许人也。循良守法行止庠序。言多诡激。天福中至襄州禅院。与一僧同过夏。朝昏共处。心地相于法本尝言曰。贫道于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一石柱。他日有暇必请相访。其僧追念此言。因往彼寻访洎至山下村中投一兰若寄宿。问其村僧曰。此去竹林寺近远。僧乃遥指孤峰之侧曰。彼处是也。古老相传昔圣贤所居之地。今则但有名存耳。故无院舍。僧疑之。诘朝而往。既至竹丛。丛中果有石柱。罔然不知其涯涘。当法本临别云。但扣其柱即见其人。其僧乃以小枝击柱数声。乃风云四起咫尺莫窥。俄然耳目豁开楼台对耸。身在三门之下逡巡。法本自内而出。见之甚喜问南中旧事。乃引其僧度重门升秘殿参其尊宿。尊宿问其故。法本云。早年襄州同过夏期此相访。故及山门也。尊宿曰。可饭后请出。在此无座位。食毕法本送至三门相别。既而天地昏暗不知所进。顷之宛在竹林中石柱之侧。馀并莫睹。即知圣贤之在世隐显难既。金粟如来独能化现者乎。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珍,俗姓林,兴化(今福建仙游东北)人。尝诣鼓山谒鉴淳禅师,寻参佛心才禅师于东山。佛心移鼓峤,请作首座。佛心去,遂嗣位。住福州鼓山别峰寺,又千泉州法石寺。退隐于夹岭之白水岩而终。为南岳下十五世,上封才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珍。
兴化林氏子。
母陈氏。
梦胡僧遗以明珠。
因问僧从何来。
应曰。
余姓黄。
名涅槃。
觉而有娠。
生具奇相。
通身毛长二寸诈。
尝诣鼓山。
谒鉴淳禅师。
一见而奇之曰。
此金毛狮子。
真法器也。
偶出化僧供。
至黄石。
有朱姓者。
夜梦黄涅槃登门。
迟明乃师至。
朱大喜。
施钱五百缗。
礼而还之。
寻参佛心禅师于东山。
佛心移鼓峤。
请师作首座。
众皆惊愕。
相顾曰。
珍狮子。
平日不会开口。
纵胸中有佛法。
如何举扬。
是夜首座秉拂。
随机应答。
叩击不穷。
自是禅誉大播。
佛心去。
遂嗣位焉。
又迁泉之法石。
示众曰。
寻牛须访迹。
学道贵无心。
迹在牛还在。
无心道易寻。
竖起拂子曰。
这个是迹。
牛在甚么处。
又云。
若论此事。
如人吃饭。
饱则便休。
若也不饱。
必有思食之心。
若也过饱。
又有伤心之患。
到此如何得恰好去。
良久云。
且归岩下宿。
同看月明时。
师开示语。
切实警醒。
浅机劣解。
鲜能遘副。
师平生廉省。
竭尽囊底。
造七佛石塔。
于法石三门之外。
毕工之日。
即升堂别众而去。
隐于夹岭之白水岩。
岩傍居者皆曰。
昔有道者。
尝言四十年后。
当有肉身菩萨。
来兴此山。
师来适四十年。
相与出力。
一新岩居。
漕使传自得。
游于禅。
独加敬于师。
尝曰。
法石和尚。
今之古佛。
不可不皈依也。
将化说偈曰。
生本无生。
死本无死。
生死二途。
了无彼此。
茶毗。
舍利不可胜数。
人争取之。
其馀瘗于法石。
传铭其塔石。
且序其语录行之。
明河曰。
唐末有沙门文矩。
一名涅槃。
姓黄。
隐囊山高岩下。
趺坐不食。
行则二虎随之。
或骑之出入。
出言成谶。
后无不验。
或云辟支佛应身也。
故其所居曰辟支岩。
岩有小窍。
时透异香。
其异迹甚多。
不可枚举。
闽人皆能言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属福建人)。俗姓林。师事北禅贤禅师,后住持分宁法昌寺(《五灯会元》卷一六)。神宗元丰二年卒,年七十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倚遇。
漳州林氏子也。
为人奇逸。
有大志。
自剃发受具。
即杖策游方。
名著丛林。
浮山远禅师。
尝指以谓人曰。
后学行脚样子也。
辞远谒南岳芭蕉庵主谷泉。
三至三遭逐。
犹谒之。
泉揕之曰。
我此间。
虎狼纵横。
尿床鬼子。
三回五度。
来觅底物。
遇曰。
人言庵主见汾州。
泉乃解衣抖擞曰。
汝谓我见汾州。
有多少奇特。
遇即礼拜。
问曰。
审如庵主语。
客来将何祗待。
泉曰。
云门胡饼。
赵州茶。
遇曰。
谢供养。
泉曰。
我火种也未有。
早言谢。
谢什么。
遇乃去。
至北禅贤禅师。
问曰。
近离什么处。
遇曰。
福严。
曰。
思大鼻孔长多少。
遇曰。
与和尚当时见底一般。
曰。
且道老僧见时长多少。
遇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严。
贤笑曰。
学语之流。
又问。
来时马大师健否。
遇曰。
健。
曰。
向汝道什么。
遇曰。
令北禅莫乱统。
贤曰。
念汝新到。
不欲打汝。
遇曰。
倚遇亦放过和尚。
乃罢。
遇因倒心师事之。
时慈明禅师。
住兴化。
过贤公室。
遇侍立。
看其谈笑。
贤曰。
汾阳师子。
可杀威狞。
慈明曰。
不见道。
来者咬杀。
贤曰。
审如此。
汾阳门下。
道绝人荒耶。
慈明举拂子曰。
这个因甚到今日。
贤未及对。
遇从旁曰。
养子不及父。
家门一世衰。
贤呵曰。
汝具什么眼目。
乃敢尔。
遇曰。
若是咬人师子。
终不与么。
慈明将去。
至龙牙像前。
指以问遇曰。
谁像。
遇曰龙牙。
慈明曰。
既是龙牙像。
何乃在北禅。
遇曰。
一彩两赛。
慈明曰。
像在此。
龙牙在什么处。
遇拟对。
慈明掌之曰。
莫道不能咬人。
遇曰。
乞儿见小利。
慈明呵逐之。
贤公除夕。
谓门弟子曰。
今夕无可分岁。
共烹露地白牛。
大家围炉。
向榾柮火。
唱村田乐。
何也。
免更倚他门户。
旁它墙。
乃下座。
僧从后大呼曰。
县有吏至。
贤反顾问所以。
对曰。
和尚杀牛。
未纳皮角耳。
贤笑掷暖帽与之。
僧就拾得。
跪进曰。
天寒还和尚帽子。
贤问遇曰。
如何。
遇曰。
近日城中纸贵。
一状领过。
后还江南。
再游庐山。
寓止圆通。
时大觉琏公。
方赴 诏。
辞众曰。
此事分明。
须荐取。
莫教累劫受轮回。
遇问曰。
如何是此事。
曰荐取。
遇曰。
头上是天。
脚下是地。
荐个什么。
曰。
不是知音者。
徒劳话岁寒。
遇曰。
岂无方便。
曰。
胡人饮乳。
反怪良医。
遇曰。
暴虎凭河。
徒誇好手。
拍一拍皈众。
后游西山。
眷双岭深邃。
栖息三年。
与英邵武。
胜上座游。
应法昌请。
决别曰。
三年聚首。
无事不知。
检点将来。
不无渗漏。
以拄杖划一划曰。
这个且止。
宗门事作么生。
英曰。
须弥安鼻孔。
遇曰。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英曰。
深沙努眼睛。
遇曰。
争奈圣凡无异路。
方便有多门。
英曰。
铁蛇钻不入。
遇曰。
有甚共语处。
英曰。
自缘根力浅。
莫怨太阳春。
却划一划。
宗门且止。
这个事作么生。
遇欲掌之。
英约住曰。
这漳州子。
莫无去就。
然也是我致得。
法昌在分宁之北。
千峰万壑。
古屋数间。
遇至止安乐之。
火种刀耕。
衲子时有至者。
皆不堪其枯淡。
坐此成单丁。
开炉日。
辄以一力挝鼓。
升座曰。
法昌今日开炉。
行脚僧无一个。
惟有十八高人。
缄口围炉打坐。
不是规矩严难。
免见诸人话堕。
直饶口似秤磓。
未免灯笼勘破。
不知道绝功勋。
安用修因證果。
喝一喝云。
但能一念回心。
即脱二乘羁锁。
大宁宽禅师至。
遇画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
便曳钁出。
翌日未升座。
谓宽曰。
昨日公按如何。
宽画此[○@牛]相。
即抹撒之。
遇曰。
宽禅头。
名下无虚人。
乃升座曰。
忽地晴天霹雳声。
禹门三级浪峥嵘。
几多头角为龙去。
虾蟹依前努眼睛。
南禅师至。
遇方植松。
南公曰。
小院子。
㘽许多松作么。
遇曰。
临济道底。
曰。
㘽得多少。
遇曰。
但见猿啼鹤宿。
耸汉侵云。
南公指石曰。
这里何不㘽。
遇曰。
功不浪施。
曰。
也知无下手处。
遇却指石上松曰。
什么处得此来。
南公大笑曰。
苍天苍天。
乃作偈曰。
头戴华巾离少室。
所携席帽出长安。
鹫峰峰下重相见。
鼻孔元来总一般。
又画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
遇和曰。
葫芦棚上挂冬瓜。
麦浪堆中钓得虾。
谁在画楼沽酒处。
相邀来吃赵州茶。
又画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
南公曰。
铁牛对对黄金角。
木马双双白玉蹄。
为爱雪山香草细。
夜深乘月过前溪。
又画此㊀相示之。
遇曰。
玉麟带月离霄汉。
金凤衔花下䌽楼。
野老不嫌公子醉。
相将携手御街游。
又画此○答之。
时南公道被天下。
丛林宗之。
而遇与之酬唱。
如交友。
一时豪俊多归之。
宝觉心禅师问曰。
不是风兮。
不是幡。
黑花猫子面门斑。
夜行人只贪明月。
不觉和衣渡水寒。
岂不是和尚偈耶。
遇曰然。
有是语。
宝觉曰。
也太奇特。
遇曰。
汝道。
祖师前段为人。
后段为人。
对曰。
祖师终不妄语。
遇曰。
意作么生。
对曰。
岂不见道。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遇曰。
如狐渡水。
有甚快活。
曰。
师意如何。
遇以拂子摇之。
对曰。
也是为蛇画足。
遇曰。
乱统作么。
对曰。
须是和尚始得。
徐德占布衣时。
未为人知。
遇特先识之。
山中往来。
为法喜之游。
及其将化。
前一日。
作偈别德占。
德占时方丁太夫人忧。
居家。
偈曰。
今年七十七。
出行须择日。
昨夜问龟哥。
报道明朝吉。
德占大惊。
呼灵源叟。
俱驰往。
遇方坐寝室。
以院务什物付监寺曰。
吾自住此山。
今三十年。
以护惜常住故。
每自莅之。
今行矣。
汝辈著精彩。
言毕举手中杖子曰。
且道这个付与阿谁。
德占灵源。
屏息无答者。
掷于地投床。
枕臂而化。
赞曰。
予观法昌契悟。
稳实宗趣淹博。
荷担云门气无丛林。
其应机施设。
锋不可犯。
殆亦明招独眼龙之流亚欤。
然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挝鼓。
为十八泥像说禅。
虽不及真单徒之有众。
亦差胜生法师之聚石。
味其平生。
未尝不失将顿足。
想见标致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顺(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绵州魏城(今四川绵阳)人。住抚州白杨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九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七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法顺。
绵州魏城文氏子。
七八岁时。
于夜暗中。
视物如昼。
父母知其异。
因令出家。
依香林院奉和得度。
游成都。
从大慈寺冲悟法师。
受圆觉起信。
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研覃久之。
持以问悟。
悟虑胡不能决。
即勉之游方。
参谷隐静觉禅师。
大观中。
佛眼居龙门。
道风籍甚。
往依之。
竭诚累年。
备历遮务。
未尝有怠色。
一夕闻举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忽有省。
于是离念得入之旨。
吻然玄契。
明日入室。
龙门问真。
佛在什么处。
师曰。
在不定处。
曰。
既是真佛。
为甚不定。
师云。
若定即非真佛。
龙门异之。
因问何以及此。
师告以实。
门诘之曰。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直下作么会。
师曰。
不用更会。
龙门可之。
自是酬酢雷动雨泣。
众目骇观。
龙门去世。
奉舍利入塔已。
即首众僧于云居。
分座接衲。
拂未授手。
而户外之屦满矣。
建炎初。
有旨应寺院之为神霄者。
悉还旧贯。
于是漕使张公琮首辟临川之广寿。
迎师开法。
绍兴改元。
太守蒋公宣卿徙住白杨。
唯老屋敷楹。
不芘风雨。
前此住僧侈瘟。
祠以仰给。
师至。
首击去之。
乃大自激昂。
多所树立。
未期年。
而四方浩然归重。
衲子竭蹶而趋之。
来者云涌。
师不起于座。
化卑陋而为宝坊。
平居汲汲于接人。
垂示勘辨。
虽造次不间也。
性鲠介。
不苟循时俗。
谈道之际。
讥诃无所避。
或问。
东山门下。
佛果孤峭。
佛眼慈软。
二人所得。
粗细何如。
师正色曰。
法顺于闹市中。
亲见爷来。
汝以软峭粗细为问。
无乃谬乎。
其析疑破妄。
类如此。
尝示众曰。
山僧从旦至暮。
手脚不曾停住东廊走过西廊佛殿。
又穿厨库三个。
和尚般柴两个匠人。
牵锯佛也。
理会不得。
教我如何来注。
露出达磨眼睛打开白杨门户。
大众不须更著赵州衫。
其下脱却娘生裤。
江西帅李伯纪慕其道。
欲一奉见。
以黄龙致请。
将命者再至。
师坚卧不赴。
九年五月一日。
集众告别。
侍者持纸求颂。
师曰。
吾平日语固多矣。
兹尚何言。
因诫左右。
今夕鸡鸣即报我。
已而忽自闻开静钟。
遂大喝一声。
左右惊视之。
则已跏趺而逝。
阅世六十四。
坐四十六夏。
火馀目睛齿舌顶骨及所持数珠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西隅。
师退然才中人。
而神观爽迈。
操守坚正。
善为偈句。
肆笔立成。
既卓有声誉。
道方盛行。
而未艾遽尔去世。
四方衲子识与不识。
靡不伤感至泣下。
其得人心如此。
赞曰。
枢密徐公师川曰。
善哉道师明眼。
而安步方号。
足目俱到。
则高庵之所以为兄。
白杨之所以为弟也。
诚哉斯言。
详观高庵俨临巨刹。
卑躬力道。
唯众是亲。
白杨荒村废寺。
激昂崛起。
而名跨一时。
然二公弘法。
俱不满十载。
而风教言言。
虽百世尚可想见其眉宇。
鸣呼盖循道而亡。
私之效也。
比夫异时怙势肆奸刻众奉己者。
何殊粪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法顺禅师者。绵州文氏子也。弃蒙行脚。观宝轮藏迅转。顿彻教外别传之旨。得受记于龙门佛眼。同出佛眼门者。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顺住白杨时。其同门俱播令名矣。独白杨败屋数楹。东倾西压。以木丫支拄焉。顺日携钵袋。走抚之乡城。至晚或负斗粟而还。及门数十人乐与之。俱每夜参。必端据木床。徒属或栗足侧耳而听曲折。顺曰。好事堆堆叠叠来。不须造作与安排。落林黄叶水推去。横谷白云风捲回。寒雁一声情念断。霜钟才动我山摧。白杨更有过人处。尽夜寒炉拨死灰。忽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少卖。弄得恁么穷乞相。山僧祇向它道。却被你道著。又曰。鸡啼晓月。狗吠枯桩。只可默会。难入思量。看不见处。动地放光。说不到处。天地玄黄。抚州尺六。状纸原来。出在清江。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昨夜三更月到窗。又曰。风吹茅茨屋脊漏。雨打阇黎眼睛湿。恁么分明却不知。却来者里低头立。顺住白杨既久。激励学者。妙有方略。虽枯淡不堪。有青原绍灯辈。始终侍从。后俱出世。大显其声。顺老疾。一日诸山趋询。顺起示众曰。久病未尝离木枕。人来多是问如何。山僧据问随缘对。窗外黄鹂口更多。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众中具眼者。试为山僧指出病原。看众争下语。顺乃拊掌一下。作呕吐声曰。好个木枕子。便趋寂。依法阇维。收五色舍利。并诸不坏者。曰目睛齿舌数珠。瘗于寺西。初顺在龙门时。云居虚席。闻高庵悟表里端劲。趋龙门聘之。悟固辞。佛眼勉其出住。悟仍不就。顺告悟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盖素分也。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安众甚便。沾沾小节。奚足喜焉。君应之。顺虽不敏。愿请为辅。悟乃欣起。于是顺自为藏主。邀贤真牧任维那。通乌头典知客。应庵华莅副寺。德用为监寺。自圆为首座。故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余初阅师行实。疑其为踽凉之士。逮味师语句。乃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高庵最劲挺。不近人情。师降尊招贤。阐扬一代时教。其迹岂可测哉。然其示枯淡于一时。流膏腴于百代。于戏尚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又不语僧者,不知何许人,亦无由得其名字姓系。
常居盘山峰顶石岩中,灰头土面,厄坐如枯人。
有谒者,略不一顾,或叩之再三,终不语,因以不语名之。
憨山德清游盘山时,入岩礼请,屹不为动,问之不语,清知非常人,相与对坐,直视默然,寂寂无声。
久之,僧从定起,煮茶唯取一瓯自饮,清亦取一瓯自酌而饮,饮后,歛茶具枯坐如故,清亦端坐。
又久之,起炊饭,饭 ,取一碗一匙自食,清亦取具同食,食后复坐如故,清亦如之。
夜中僧出岩外经行,清亦随之,足音或东西相应。
明日,清知饮时饮、食时食,僧同饮啜如故,入夜经行亦复如是,忽焉七日,终未一语,然已契其恳至,相喻言外。
居久之,僧起问清曰:“仁者何来?
”清曰:“南方来。
”曰:“来此何为?
”曰:“访隐者。
”僧曰:“隐者面目不过尔尔。
”清曰:“入门早已勘破,欲得一语以窥其究竟。
”僧乃笑曰:“余住此三十年,今日始遇一道侣,愿小留。
”清亦安之,不复言去。
清一夜经行,忽然顶门一声,轰如乍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其境非寻常目前可喻,约五寸香许,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实地,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还复如故,身心轻快不可言喻,举足如风,迅归严中。
僧乃问曰:“今夜经行何其久耶?
”清举所得境相相告,僧曰:“此色阴境耳,非是本有。
我住此三十馀年,非阴雨风雪,夜夜经行,此境但不著,则不被他昧郤本有。
”清深肯其说,即礼谢就坐,同居月馀。
妙峰登遣使寻至岩中,始兴辞而去。
归以语其所知,犹自叹曰:“此路边境界。
”盖不语僧,犹不语也。
今无可传已。
新续高僧传四集 岩修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