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宽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2—640 【介绍】: 唐僧。安定人,又作樊川人。俗姓席,字怀默。勤苦钻研《涅槃》经,年少时即能讲解,其师法总极器重之。太宗贞观八年敕住弘福寺,专讲《涅槃》。有《涅槃义章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怀默。
姓席氏。
其先安定人。
祖官京兆。
因家于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绝伦。
仪矩秀挺。
汉王谅见而奇之。
特奏出家。
住海觉寺。
依总法师究涅槃推以覆述造涅槃义章四卷。
义源文本时文释钞四卷。
武德初。
沙门昙显道开国望。
造慈悲寺奏以为寺主。
于是引接后昆。
弘演此部。
殆四十遍。
性尤谦抑。
弗滞一隅。
但有座席。
皆加采涉。
纵复旧文。
倾泻如新。
斯诚象末罕俦也。
总法师曰。
吾何德而能致此入室之子乎。
相法师曰。
经谓后五百岁。
有福智者。
其此子乎。
不然。
曷足以振大教于今日哉。
岳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俱舍。
盖欲以同事摄耳。
妙庄严世善知识。
非此公而谁。
振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迦延。
盖欲以赞成我也。
夫以大道而下问于小术。
是非回象龙于免径邪。
贞观八年。
诏住弘福寺定业益进。
尝梦登无量寿佛手遂像弥陀一座常拟系念方欲遁之山林以终其身。
众挽留请。
开涅槃至诤论而魔事作。
因反慈悲寺卧疾。
见佛来迎而瞑。
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春秋五十有九。
葬高阳原后于城之西南隅。
起塼塔徙遗骸供养。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玄会。
字怀默。
俗姓席氏。
其先豳土安定人也。
远祖因官故。
又居京兆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绝伦。
欣志捐俗。
而仪相秀挺有异神童。
隋汉王谅。
见而奇之。
奏度出家。
仍住海觉寺。
为总法师弟子。
自落采之后即预讲席专志涅槃。
勤至之功伦等推尚。
总深会之解也。
举为覆述。
所以槃节拘致由来拥虑者皆剖决。
通释泠然可见。
时大赏之以为涅槃之后胤也。
因尔改前旧章更新户牖穿凿之功。
难与雠抗。
造涅槃义章四卷。
义源文本时文释抄部各四卷。
自延远辍斤之后。
作者祖述前言。
惟会一人独称孤拔。
武德之始。
学观大张。
沙门昙献道开国望。
造慈悲寺奏会以为寺主。
经始惟新法务连续。
引接后昆。
讲扬此部将四十遍。
于时同侣同业相推元席。
而让以成治。
雅为学宗性慕人法不滥尊严。
但有法座皆通咨听。
纵己旧闻倾如新渴。
斯敬重之极。
末象罕遇也。
总法师曰。
吾非圣人。
何得此子入吾室乎。
相法师曰。
经云。
后五百岁有福智者。
此子谓乎。
法之大将岂不然乎。
岳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俱舍者。
同事摄也。
愿以妙庄严世值善知识矣。
振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迦延者。
之赞成吾学耳。
以我小术不耻下问乃回龙象于兔径也。
吾何言哉。
贞观八年又敕住弘福寺。
讲事都废专修定业。
梦登佛手号无量寿。
遂造弥陀像一座。
常拟系心作身同观。
欲入山林寺众劝住请讲涅槃。
至藤蛇喻。
忽有异蛇。
从栿而下顾视四方。
寻即不见。
讲至诤论常有魔事。
因兹遘疾还返慈悲。
见佛来迎因而气尽。
春秋五十有九。
即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合邑闻知悲凉及。
葬于高阳原。
晚又收其遗骸于故城西南隅。
起塼塔供养。
自会之弘道也。
温柔在性弘赡为心。
远近流寓投造非一。
而能推心接诱。
惟法是务。
晚又常坐乃终身世。
僧惠宽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惠宽。
姓杨氏。
益州绵竹孝水人。
父名玮。
元是三洞先生五经博士。
崇信道法无敦释教。
所以绵梓益三州诸俗。
每岁率送租米投于玮。
令保一年安吉。
皆与章符而去。
而车马拥门如市。
初时玮妻怀孕。
心性改异辛鯹恶厌。
乃生一女名为信相
性好閒静无缘嗜欲。
后又怀妊。
身极安隐恒有异相。
及其生也母都不觉。
忽然自出都无恶露。
然有异香。
又不啼叫。
乃至有识未曾粪秽淋席。
父母抱持方乃便利。
即宽身也。
而臂垂过膝。
性恒香洁不近腥臊。
年五六岁与姊信相于静处坐禅。
二亲怪问。
答曰。
佛来为说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门。
共姊评论法相。
父是异道不解其言。
附口录得二百馀纸。
有龙怀寺会师。
闻有奇至其所父以示之。
会曰。
并合佛经无所参错。
有异禅师不知何来。
于净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彼女来。
及至不入。
云是火聚。
禅师曰。
何不以水灭之。
女即作水观。
灭火而入。
禅师验知深入诸定。
劝令出家。
父母受娉。
及婿家不许。
诸道俗官人为出财赎之。
因有度次姊与宽身俱时出家。
时随蜀王秀在益。
请入城内。
妃为造精舍。
镇恒供养。
尝出于路。
人有疑者。
尼召来曰。
莫于三宝所生异心。
自受罪苦。
彼人悔过。
有造功德须物者。
烧香祈请掘地获金无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饮欲食便食。
不食乃经岁序。
时人目之圣尼。
即今本寺犹号圣尼寺也。
宽年十三常乐独坐。
面无怒言常谦下。
依空慧寺胤禅师龙怀寺会阇梨所。
随闻经律。
一览无遗。
未闻之经曾不知义。
有难问者皆为通之。
初造龙怀寺。
会有徒属二百馀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宽。
有怨及者。
会曰。
斯人是吾本师。
何得使作。
昔周灭法。
相禅师隐于南山。
及隋兴教辞师还蜀。
尝受嘱云。
汝还蜀土大有徒众。
有名惠宽。
可将摄也。
我忆此事。
计师死日当宽受生。
无得致怪。
自尔在山依闲业定。
年三十还绵竹教化四远。
闻名见形并舍邪归正。
其俗信道。
父母皆道归佛。
舍宅为寺。
于今见在。
绵竹诸村皆为立寺。
堂殿院宇百有馀所。
修营至今。
年常大斋道俗咸会。
正月令节。
成都寺七十县。
竞迎供待。
有大功德须得经营。
但请宽至施物山积。
贞观中有僧名策。
持咒有验。
于洛县忽死见阎王。
曰比狱中罪人多。
应为诵咒。
并请宽师讲地狱经。
从此得稣。
经月不作。
复更闷绝。
阎王大怒。
命牛头使打钟子百下。
我令诵咒讲经。
为众生故何不作。
策稣已即从洛县往绵竹三十里。
未至疲卧。
忽有异旋风。
吹起须臾至宽所。
正集转经。
告策曰。
昨所住处大为劳苦。
为众生者不得辞苦。
即令策登坐诵咒。
大众闻皆流汗。
宽仍集众讲地狱经。
贞观二十年。
绵竹宋尉云。
我不信佛。
唯信周孔。
然我两度得佛力。
一为人在门侧小便。
置佛便止。
一为冬月落水。
烧木佛自炙。
宽闻之致书晓喻。
宋曰。
此道人徵异者。
当试有灵不。
取书名处用拭大便。
当即粪门裂脚起不得。
自唱我死。
即召宽来。
虽悔过造经像。
盈月便卒。
什邡县陈家舍邪信佛。
以竹园为寺。
宽指授分齐。
尔许可为僧院。
中间一分堪立佛堂。
即断一竹上竖标云。
此分齐处欲造佛寺。
当时生竹自乾。
佛堂断竹泉水上涌。
寻掘数尺获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
宽礼拜更请。
遂放光乃盛满合。
四远又集寺今见在。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净慧寺。
未终一月。
有五百神人长丈馀服天衣。
持华香及紫金华台。
从西方来迎。
宽辞不堪。
发遣令去。
又于终日。
放羊从市向房悲数十声。
至夜索水沐浴新衣跏坐执炉已。
命打无常钟。
声遍郭闻。
合郭咸集。
曰阇黎涅槃去。
空中哭声。
寺内光明莫测其来。
道士等谓言烧守。
惊走来寺。
乃知其非。
自此入定。
气尽乃知永逝。
寺内三桥。
一当宽房堂。
夜梁折声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来恸哭。
寺中莲池。
池水忽乾。
红莲变白。
寺中大豫樟树三四人围。
忽自流血。
血流入涧。
涧水皆赤。
月馀方息。
又十七级塼浮图高数十丈。
裂开数寸。
又有双鹅不知何来。
向灵鸣叫伏地不去。
葬时随送出郭失之。
往无为山。
去寺二十里。
黑云团空随行注雨。
草木随靡至山方散。
葬后县内道俗。
七岁已上著服泣临。
如是三年。
尔后至今凡设会家。
皆设两座。
一拟圣僧。
一拟宽也。
今犹获供送本寺。
灵相在山瑞坐如在。
自初至今竟无虫血污秽朽腐之
斯则岂非不退菩萨身无万户虫耶不然何以若此。
僧崇圭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6—841 【介绍】: 唐僧。汝州郏城人,俗姓姜。父为商佐于巩洛间。父亡,遂出家。年十八,得通经业。俄游南岳,栖息数年,后住润州茅山栖霞寺。李德裕镇浙西时,延住慈和寺,与谈甚契。次年,迁居嵩山岳寺。文宗开成元年,李德裕请住洛阳龙兴寺。两京僧俗,多从问道。卒后,白居易为撰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陕之姜氏子。其先以儒术致显贵。自天宝来。乱离相继。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圭嘅然行求出家。年十八。以试经得度。无何游南岳。栖息者数年。又依南徐茆山之栖霞寺。声誉益起。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延见于慈和寺。与语意相得。圭曰。吾有幽忧之疾。城隍聚落。可久处耶。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大和戊申。洛旱。惟岳中雨不愆候。或以为圭之德所感云。开成初。赞皇公入相。请阐化于洛之龙兴寺。其所提唱。本秀公而利益多矣。既而唱灭。寿八十六。会昌元年八月十日。迁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崇圭。
姓姜氏。
郏城人也。
门传儒素相缀簪裾。
自天宝已来。
安史之乱侵败王略。
家族迁荡父为商贾。
趋利遵涂。
于巩洛间父亡于逆旅。
圭慨责曰。
少遭不造。
孑遗哀茕遂议出家。
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
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
乃依栖霞寺。
圭已登径门道声洋溢。
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
延诸慈和寺。
一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忧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岁。
洛下亢阳。
唯岳中雨信相继。
或谓为圭之德动龙神之故也。
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
请圭于洛龙兴寺化徒。
两京缁白往来问道。
檀施交骈。
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
获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众决别。
入方丈而灭。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铭。
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次淮南都梁山释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禀异操。
自言学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荣光禅院大智下求度。
师颇严谨。
约其诵经受具后至洛阳参问禅法。
彻了无疑。
辞师观方。
至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卫文卿命于州治长寿寺化徒。
卫侯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
植曰。
真实之物无振。
自古于今往复轨躅。
有为之法四相迁流。
法当堙厄。
君侯翘足可见。
预言武宗毁教也。
植终年九十三。
门人建塔立碑。
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图焉。
韦昉 朝代:后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仕后蜀。
登第,出知简州。
后暴卒。
传说尝夜泊涪陵江,遇龙女以骑迎入宫,其卒系龙女遣信相召。
闻于朝,敕命昉为北海水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俗姓王,潼川人,号正觉。少为进士有声,后出家昭觉寺。晚年从五祖演和尚学道,颇有声誉。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宗显号正觉。潼川王氏子也。少选为进士有声。尝昼掬溪水为戏。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欲汲之不可得。忽尔尘境自空叹曰。吾世网裂矣。往依昭觉白公得度。萧然一衲随众咨参。一日白公问。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忽于言下顿悟曰。钉杀脚跟也。白拈起拂子曰。这个又作么生。显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晚登五祖见演和尚问。未知关棙子。难过赵州桥。如何是关棙子。祖曰。汝且在门外立。显进步一踏而退。祖曰。许多时茶饭元来也有人知滋味。明日入室。祖见显便问。是昨日问话僧否。我固知尔见处。秖未过得白云关在。显珍重便出。时圆悟为侍者。乃以白云关意扣悟。悟曰。直下会取。显笑曰。我不是不会。祇是未谙。待见这老汉共伊理会一上耳。次日祖往舒城。显与悟继往。适会于兴化。祖问记得曾在那里相见来。显曰。全火秖候。祖顾悟曰。这汉饶舌。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白五祖。祖曰。吾尝以此事诘先师。先师曰。我曾问远和尚。远曰。猫有软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索达本源不能到也。显侍之久。祖钟爱之。辞返蜀祖为小参。复送之以颂曰。离乡四十馀年。一时忘却蜀语。禅人回到成都。切须记取鲁语。显归昭觉。白公尚无恙。再侍之声誉蔼然。初出住长松。次主保福。大张炉鞴。煅炼四方学者。故龙象多出其轮下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显。
潼川王氏子。
少举进士。
有声。
尝掬溪水为戏。
至夜思之。
见水。
泠然盈室。
欲汲不可。
而尘境自空。
悟曰。
吾世网裂矣。
往依白得度。
随众咨参。
一日白问。
高高峰顶立。
深深海底行。
子如何会。
显于言下顿悟。
曰。
钉杀脚跟也。
白举起拂子。
显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南游见五祖演和尚。
久处侍寮。
澈法底蕴。
四十馀年始还。
时白尚无恙。
举应长松。
迁保福信相
太常卿苏元老。
序其语录云。
顷者吾蜀。
但以讲席律坛。
为无等等法。
未知祖道之高。
晚得真觉胜禅师。
自黄檗。
阐化成都昭觉寺。
初会易之广大。
变动周流六虚者。
又原道之微妙。
混成先天地生者。
遂言曰。
吾法函盖乾坤不为大。
销殒虚空不为难。
当体现成。
随用立具。
西南缁素。
骤闻者多。
瞪瞢不入。
久各怃然。
莫不失喜落涕。
恨遭遇之晚。
胜禅师既殁。
绍禅师继之。
其法犹胜禅师也(绍即白)。
而化度加众。
绍禅师既殁。
显禅师继之。
其法犹绍禅师也。
而缘合加盛。
前住长松。
今居保福。
皈依之侣未可计。
济拔之功未有艾也。
呜呼。
释迦别传。
迦叶亲授。
西天祖师所护念。
中华耆宿所承袭。
遐哉邈矣。
不图今日及吾身亲见之。
然师奥句微言。
某未敢窥测。
聊举大略。
晓吾党新发意者。
蕲与交臂作舞。
同趍师门云。
盖其为时贤致叹。
如此。
明河曰。
显出蜀得东山。
磨淬最久。
始臻源奥。
及出世。
独为绍觉烧香。
议者谓。
其以小技溷掩道望。
以故情谬紊师承。
丛林目为显牛子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显,字正觉,潼川王氏子也。少选为进士,有声于时。尝昼掬溪水为戏,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欲没之不可得,忽尔尘境自空,叹曰:“吾世网裂矣。”往依昭觉白公得度,萧然一衲,随众咨参。一日,白公问:“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忽于言下顿悟,曰:“钉杀脚跟也。”白拈起佛子曰:“这个又作么生?”显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晚登五祖见演,问:“未知关捩子难过赵州桥,如何是关捩子?”演曰:“汝且在门外立。”显进步一踏而退。演曰:“许多时茶饭,原来也有人知味。”明日,入室,演问:是昨日问话僧否?我固知尔见处,秪未过得白云关。显珍重便出。时圆悟为侍者,乃以白云关意扣悟,悟曰:“直下会取。”显笑曰:“我不是不会,秪是未谙得耳。”次日,演往舒城,显与悟继住,适会于兴化,演问:“记得曾在何处相见?”显曰:“全火秪候。”演顾悟曰:“殊饶舌。”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尝以此事诘先师,先师曰:‘我曾问远和尚,远曰猫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达本源,不能到也。’”显侍之久,演钟爱之。辞返蜀,演为小参,复送之以颂曰:“离乡四十馀年,一时忘郤蜀语。禅人回到成都,切须记取鲁语。”显归昭觉,白公尚无恙,再侍之,声誉蔼然。初出住长松,次主保福,大张炉鞴,煆炼学者,故龙象多出其门。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琏(一○九七~一一六○),号穷谷,俗姓董,合州云门(今重庆合川东北)人。
幼师广化了达,剃度后,往参信相昌禅师。
又扣月庵于道吾,随居福岩。
晦迹南岳二十年,居思大三生藏,因号琏三生。
晚住荆门军玉泉寺。
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月庵善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三十年卒,年六十四。
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九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琏。合州石照人。董氏子。幼时有僧过其家。目师爽异。指灯试问之曰。灯照汝。汝照灯耶。师曰。灯亦不照我。我亦不炤灯。中间无一物。两处见功能。僧讶之。勉令参访。历丛席。后于月庵果公言下知归。开法于玉泉。扁其室曰穷谷。刘𨪆镇荆南。造访问其命名之义。师曰。心尽曰穷。性凝曰谷。随响应声。不疾而速。其应对机辩。类如此。不减皓公也。尝云。此事不在有言。不在无言。不碍有言。不碍无言。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横说竖说。秖要控人入处。其实不在章句上。今时不能一径彻證根源。秖以语言文字。而为至道。一句来。一句去。唤作禅道。正似郑州出曹门。从上宗师会中。往往真个以行脚为事者。才有疑处。便对众决择。祇一句下。见地明白。造佛祖直指不传之宗。与诸有情。尽未来际。同得同證。犹未是泊头处。岂是空开唇皮胡言汉语来(云云)。如此开示。亦剀切条明。能作人之气。未详师所终。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福聚,字文海,号二愚。
姓骆氏,义乌人也。
父林,母载氏。
夙契净根,并修善果。
尝梦月华流辉,著身皆白,感而有孕。
诞育之夕,神光下烛。
暗室生明,闾里惊异。
方及髫龄,独自度桥。
骇坠水中,不能游泳。
顷之,似闻人语曰:绍隆之业,其在斯乎。
少焉浮出,因得拯救。
由是永念慈航,归心普济。
年近志学,依溧水上方寺静生剃染。
初习讲诵,渐通义趣。
日礼佛号,自课清修。
苦行十年,志虑湛定。
乃诣宝华得戒于闵缘,外检律表,内澈圆光。
寻事游参,经历八载。
尝叩天童天目,默印深契。
咸以肩承正法,远相期许。
然机锋捷悟,终属言筌。
波提木叉,乃照宝相。
复上华山,闵已迁化,珍辉主席。
方以真如正觉,丕倡宗风。
既承洽契,遂令入室。
未几,珍辉示疾,亲付祖衣。
弥扇戒芬,龙象景从。
鸣鹤九皋,声闻于天。
时世宗耄勤,深求梵典。
延揽高僧,研味弘旨。
虽秦徵童寿,汉请摩腾,道契冥符,蔑以加兹。
雍正十二年春,福聚奉诏入都,卓锡悯忠寺。
屡承圣眷,宠幸时临。
讨穷藏法,实悦帝心。
悯忠主席法藏律师,同出南山,方敷讲座。
仰福宿德,瞻此帝徽,如爝火见日,光耀自息。
私维远引,以避贤智,未几迁化。
而世宗倾慕益切,恩渥载隆。
复新厥庙,更称法源。
御制碑文,立石庑下。
垂兹宸翰,播扬弘奖。
特开戒坛,命和硕庄亲王及内府官从,董理坛事,普给衣钵,传授法戒。
期中弟子千八百九人,吁亦盛矣。
在昔世尊常随听法,才千二百五十人,兹乃过之。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上下孚应,有感斯通。
是以宏戒之日,天朗气清,庆云微荫,倏焉龙见,围绕中庭。
四众嗟异,传为奇瑞。
乃临坛讲毕,逡巡静退,坚请还山。
盖澹定之怀,本无留恋。
欲得三昧,永离十缠。
于是悯忠继席慧宽,,别创寺宇,名曰“定慧”。
而法源嗣位,更传弟子性实。
由兹得徒,遂辞帝里,言旋华山。
复蒙赐紫,赠施有加。
重发内帑,修饰宝华。
殿宇寮舍,百美具臻。
荣光绚赫,一时无比。
四方缁白,皈向弥殷。
敷筵举拂,日不暇给。
尝以世宗所示心要,诱掖初机,参考推寻,老而弥笃。
课馀所辑,有《瑜伽补注》、《施食仪观》、《南山宗统》、《宝华志馀》诸编。
寂于乾隆乙酉八月二日,寿八十,腊七十,坐夏五十有四。
依法阇维,金光烛天。
烬馀,获舍利数十,粒莹如珠。
弟子八十二人,建窣都于龙山之巅。
性实于乾隆癸亥,为建寿塔于京都彰仪门外柳巷村,和硕显亲王为之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