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元晓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不详所出。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时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恺等诣广州制旨寺。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门真谛。流寓岭南。泰偕宗恺等事之。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传译于制旨寺。陈太建三年。讲所译新经于建邺。惊异时众。会彭城静嵩来扣。泰为随机按旨。披释无遗。事见嵩传。慧恺曹姓。义理淹博。词力尤殷赡。赞谛译事。每恨相见之晚。住广州显明寺。延谛房中。讲俱舍论。光大间。僧宗法准法忍等。就谛求学。为讲摄论。与获听受请恺于智慧寺。讲俱舍。至业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谛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恺之叔子也。少随恺入南中。既善摄论。兼承诸部。晚住江都。尝以章甫缝掖。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恺所赏识。故恺之亡。谛抚膺哀恸。率敷尼等十有二人。于法准房。传香火。誓弘摄舍。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从究涅槃论。仅得叙分。而哿以疾殂。乃专讲摄论。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住杨都大寺。
与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有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为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泰遂与宗恺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于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泰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谛又与泰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泰还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故泰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会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宗。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泰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泰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住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谛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恺后延谛。
还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请谛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谛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起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宗等又请恺。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谛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明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及恺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谛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谛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灭法。
避地归陈。
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鹤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谛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寻宗谛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僧保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22 【介绍】: 隋唐时僧。青州人,俗姓崔。年十一出家,精邃经旨。隋文帝仁寿中征为禅定道场主,清肃有闻。唐高祖武德中,举十大德统摄僧尼,高祖独以保恭任之,遂居诸大德之右。
全隋文·卷三十五
保恭,开皇中住蒋州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晋永嘉南渡。
居建邺。
父超道。
本州刺史。
恭年十一。
炅法师使诵观音经。
初夜一时即能覆诵。
遂许出家。
会炅逝去。
顷之梦。
两蛇从炅足出。
入恭足。
而觉。
自尔神志异常日。
即依开善彻法师。
听成实论。
而彻以义疏。
使习复之。
其文如蝇头。
一领八纸。
曾无遗忘。
同学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禀定业于慧晓禅师
又问成实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从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义洞明。
而前疑冰释。
乃约地持以制行。
而专讲法华。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归自北邺。
相邀造栖霞寺。
以弘禅宗。
布亡诱掖加谨。
隋仁寿末。
献后崩。
诏入京。
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
齐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领。
皆分散无所畜。
国初避地蓝田之悟真寺。
武德二年。
诏仍旧僧任。
改禅定。
为大庄严寺。
且举十大德统摄。
当时犹顾望。
未遽应。
诏高祖使趣起恭而诸公稍进。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书监萧德言铭。
其碑。
初恭尝山行。
直过虎所踞地。
无少惧色。
杨玄感之乱。
或诬恭预其谋。
方升座竖义。
而兵刃突入捕逮。
众惊骇欲散。
恭徐曰。
自省无他。
俟讲罢。
当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师。
将欲试其神采。
乃以观音诵之。
初夜一时须臾便度。
自谓闻之如经月顷。
即度出家。
会炅亡没。
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恭脚中。
忽尔惊觉。
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
义疏极细状如蝇头。
一领八纸不遗一字。
众齐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
深明观行频蒙印可。
又听成实谓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
逢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
因从受学。
不逾年稔大义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
控引宗归。
得其奥旨。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
北邺初还欲开禅府。
苦相邀请建立清徒。
恭揖布慧声便之此任。
树立纲位引接禅宗。
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
恭又从布听采三论善会玄言。
于前诸疑都并消释。
及布之亡委以徒众。
既承付属率诱如初。
而德素尊严见者皆惮。
整理僧务功在护持。
仁寿末年献后崩背。
帝造佛寺综御须人。
佥委声实以状闻奏。
下敕徵入为禅定道场主。
纲正僧网清肃有闻。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
隋齐王暕。
奉其道德礼以为师。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
一无所受乃从馀散。
唐运初兴归心泉石。
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
栖息林岫将事终焉。
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
武德二年。
下敕召还依旧检校。
仍改禅定为大庄严。
及举十德统摄僧尼。
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
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
朕独举之。
既位斯任诸无与对。
遂居大德之右。
专当剖断。
平恕衷诣众无怨焉。
以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
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倾不以威动。
敦肃严毅深有大猷。
曾经山行虎伏前道。
从边直过情无顾及。
大业中年枭感起逆。
僧有竞者言与同谋。
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
兵卫奄至围绕阶庭。
合众惊惶将散其席。
恭曰。
自省无事。
待论议讫当自辩之。
从容谈叙都无异色。
斯例甚众。
略陈一二。
由兹风问陈隋唐代。
三国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新罗僧。新罗国罗林府人。俗姓朴。出家后,闻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总章二年抵登州。寻入长安终南山,从智俨习《华严经》,与法藏为同学。居数年,学满归国,于驹丽、百济间建寺授徒,从者甚众。卒。后新罗国尊为华严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鸡林府人也。
年弱冠。
稔闻中国教法之盛。
乃与同志元晓法师
负笈而西。
既遵海岸。
曰唐州者。
而雨甚涂潦。
芦苇弥望。
行无所归。
夜得小夷燥地宿焉。
且视古墓也。
骸骨髐然。
顾之不能无惧意。
遂徙陶穴中。
鬼物啸撼终夕。
晓公叹曰。
畴昔之安为吾无所见也。
见则惧而致不若焉。
岂非经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欤。
且三界惟心。
万法惟识。
心外无法。
胡用别求。
即谢湘而归。
总章三年湘独抵登州。
分卫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
以湘年壮色丽。
欲谐匹偶。
湘坚拒弗答。
善妙因复矢言曰。
生生世世获为檀越。
供给和尚。
又为弟子。
习学大乘。
成就大事。
湘。
依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
研究华严。
未几遂返本。
国扬化。
道经善妙家。
将附商舶。
即解缆。
而善妙悉出诸衣服什器。
素所备物。
追饯之。
而身造海岸。
则船已远矣。
于是善妙复矢曰。
如我实有供养心者。
则此箧笥。
当跃入船中。
有顷风飘浪击。
尽输载无少遗馀。
善妙乃复矢之曰。
我愿此身化为大龙。
挟持和尚。
传度彼国。
因自投身涛波中。
俄头角峥嵘。
鳞甲晃耀。
云雾冥晦。
而柂牙帆腹。
尤觉便利于他日。
若其蜿蜒夭矫。
时或见之。
既济仍遍相攸处。
然脱有可者。
久为异宗所据。
湘独念以为大华严教。
诚宜于有福地兴之。
舍尔其奚之耶。
时善妙龙知其念。
遽以神力。
于虚空中现巨石。
纵广一里。
正覆于异宗所居之上。
势且陨者。
群僧惧其压。
奔骇不敢留。
湘即居之。
郁为大丛社。
并辞国王所施庄田奴仆等。
湘弘导勤恳。
脩练精苦。
弟子智通表训道身梵体等。
嗣著述章疏。
皆明性海义例。
海东号湘华严初祖。
竟终于本国。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湘。
俗姓朴。
鸡林府人也。
生且英奇。
长而出离。
逍遥入道性分天然。
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
元晓法师同志西游。
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
计求巨舰。
将越沧波。
倏于中涂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
所以避飘湿焉。
迨乎明旦相视。
乃古坟骸骨旁也。
天犹霢霂地且泥涂。
尺寸难前逗留不进。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
晓公叹曰。
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
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
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龛坟不二。
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心外无法胡用别求。
我不入唐。
却携囊返国。
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
以总章二年附商船达登州岸。
分卫到一信士家。
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
有少女丽服靓妆。
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
湘之心石不可转也。
女调不见答。
顿发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归命和尚。
习学大乘成就大事。
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
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
综习华严经。
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
所谓知微知章有伦有要。
德瓶云满。
藏海嬉游。
乃议回程传法开诱。
复至文登旧檀越家。
谢其数稔供施。
便慕商船逡巡解缆。
其女善妙。
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
运临海岸湘船已远。
其女咒之曰。
我本实心供养法师。
愿是衣箧跳入前船。
言讫投箧于骇浪。
有顷疾风吹之若鸿毛耳。
遥望径跳入船矣。
其女复誓之。
我愿是身化为大龙。
扶翼舳舻到国传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将知愿力难屈至诚感神。
果然伸形。
夭矫或跃。
蜿蜒其舟底。
宁达于彼岸。
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
于驹尘百济风马牛不相及地。
曰此中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
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
湘默作是念。
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
时善妙龙恒随作护。
潜知此念。
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
化成巨石。
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
作将堕不堕之状。
群僧惊骇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
冬阳夏阴。
不召自至者多矣。
国王钦重以田庄奴仆施之。
湘言于王曰。
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贵贱同揆。
涅槃经八不净财。
何庄田之有。
何奴仆之为。
贫道以法界为家。
以盂耕待稔。
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
湘讲树开花谈丛结果。
登堂睹奥者。
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
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
湘贵如说行。
讲宣之外精勤修练。
庄严刹海靡惮暄凉。
又常行义净洗秽法。
不用巾帨。
立期乾燥而止。
持三法衣瓶钵之馀。
曾无他物。
凡弟子请益不敢造次。
伺其怡寂而后启发。
湘乃随疑解滞必无滓核。
自是已来云游不定称可我心卓锡而居。
学侣蜂屯。
或执笔书绅怀铅札叶。
抄如结集录似载言。
如是义门随弟子为目。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
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
湘终于本国。
塔亦存焉。
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朴。
鸡林府人。
生且英奇。
长而出离。
逍遥入道。
年临弱冠。
闻唐土教宗鼎盛。
元晓法师
同志西游。
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
计求巨舰。
将越沧波。
倏于中途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
以避飘湿。
迨乎明旦。
相视乃古坟骸骨旁也。
天犹霢霖。
地且泥涂。
尺寸难前。
逗留不进。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
俄有鬼物为怪。
晓公叹曰。
前之寓宿。
谓土龛而且安。
此夜留宵。
托鬼乡而多崇。
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龛坟不二。
又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心外无法。
胡用别求。
我不入唐。
却𢹂囊返国。
湘乃只影孤征。
誓死无退。
以总章二年。
附商𦨣达登州分卫。
到一信士家。
见湘容色挺拔。
留连门下。
既久。
有少女丽服艳妆。
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
湘之心石。
不可转也。
女调不见答。
顿发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
归命和尚。
习学大乘。
成就大事。
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
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
智俨三藏所。
综习华严经。
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
乃议回程。
传法开诱。
复至文登旧檀越家。
谢其数稔供施。
便募商𦨣。
逡巡解缆。
其女善妙。
预为湘办集法服。
并诸什器。
可盈箧笥。
运临海岸。
湘𦨣已远。
其女咒之曰。
我本实心供养法师。
愿是衣箧。
跳入前𦨣。
言讫。
投箧于骇浪。
有顷疾风吹之。
遥望径跳入𦨣矣。
其女复誓之。
我愿自身化为大龙。
扶翼舳舻。
到国传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果然身形夭矫。
或跃蜿蜒。
其舟底宁。
达于彼岸。
湘入国之后。
遍历山川。
于驹丽百济。
地灵山秀。
真转法轮之所。
无何权宗异部。
聚徒可半千众矣。
湘默作是念。
大华严教。
非福善之地。
不可兴焉。
时善妙龙。
恒随作护。
潜知此念。
乃现大神变。
于虚空中。
化成巨石。
纵广一里。
盖于伽蓝之顶。
作将堕不堕之状。
群僧惊骇。
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
敷阐斯经。
冬阳夏阴。
不召自至者多。
国王钦重。
讲树开花。
谈丛结果。
登堂睹奥者。
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
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
凡弟子请益。
随疑解滞。
必无滓核。
自是已来。
云游不定。
卓锡而居。
学似蜂屯。
执笔怀铅。
抄如结集录。
载言如是义门。
随弟子为口。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处为名。
如云锥穴问答等数章疏。
皆明华严性海。
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
湘终于本国。
塔亦存焉。
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李彻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六
彻。
密贞王元晓再从孙。
初封东莞郡王。
徙封濮阳郡。
历宗正卿。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太原人。其先有避地于九江者。子孙因家焉。云以幼岁。依庐山大林寺沙门智锴。出家锴亦有声当世。而云尤慷慨精厉。独异恒伦。法门之务未尝不以大者远者介意。而所居寺。曾莫脩治。时达禅师方以道行。为檀信所归向。云年二十有五矣。誓往邀之。以来赀币。达弗许。云以死请。委身叩头。颧颊破肿。涕泗漫地五尺。计且欲自溺。以著见其志。达感动为起。云遽奔走险隘。前告道俗。使之迎候。路逢群虎。目不暇驻。既抵山中。有所施设。云必奉行。无小忤。尝驭舟溪谷间。严冬冻冱。砂石崩颓。云则脱衣挽缆腰胯而下。凌凘砭骨。流血凝结。行三百馀里。罔所辞惮。隋季天下大乱。士弘林氏。起兵豫章。号楚。以秀才胡氏。为尚书。今寇鄱阳九江据之。因发心模写庐山东林文殊瑞像。以云有干材。委监护。顷之像脱炉韛。而颈胁穿漏。议将复铸。会胡以谮见逮。不果。而有像色黄金馀百二十两在焉。云患𣀮劫。因以竹筒贮金。并金诵铜珠一环为信。寄胡所。胡至宫亭覆舟。失二物。后复浮而至。得于三十里外之远云。胡且死。又托金于其叔父晓禅师使遁。俄唐兵破豫章。晓用币缊裹金负之。以避难。遇盗焉。然盗亦不知其为金也。委之而去。于是云得以成就其业。当镕冶日。五戒李氏先发愿然一臂。以致祈铸。及事之辨。乃前于所卜之期。李氏不知也。像见梦曰。汝愿然臂。可诬邪。李氏寤遽如所愿。寺备经论。而律部独未全。时首律师。方阐化京师。云重趼造诣。诏住弘福寺。悉获采掇以归。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慧云。
姓王。
太原人也。
远祖避地止于九江。
弱年乐道。
投匡山大林寺沙门智锴而出家焉。
锴亦标领当时。
有声出世。
而云慷慨时俗。
精厉归从。
故得独异恒伦不拘物累。
致有大节大务偏所留心。
时年二十有五。
达禅师者。
江淮内外所在兴造。
事力不遂咸来祈请。
云为寺庙毁坏故致邀延。
达不许之。
云以来告不申便陈死请。
委身在地涕泗滂沱。
流迸涂漫满五尺许。
又以头叩地。
青肿覆眼。
加诸誓愿曰。
若不蒙赴。
云亦投江。
达见其意盛。
歘然回意。
云即前告道俗。
所在迎候。
披草望山。
行不由径。
路值群虎。
不暇驻目。
延达至山。
须有经始。
溯流诸处检校功德。
时属严冬冰拥船路。
崩砂颓结屡阻舟人。
云乃急系衣裳。
破冰挽缆腰胯以下凌澌截肉。
流血凝住不觉疲苦。
自此船行二百馀里。
方登所在。
其恳诚难继。
并例此也。
隋季末龄。
中表贼乱。
有林士弘者。
结众豫章伪称楚帝。
伪尚书令鄱阳胡秀才。
亲领士众临据九江。
因感发心。
欣写庐山东林文殊瑞像。
尽所镇境访监护者。
道俗佥议。
以云有出众之奇。
雅当此选。
炉锤既办便就镕范。
光仪乃具。
惟颈及胁两处有孔。
时众未之悟也。
其年秀才伪敕。
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两盛以竹筒。
云以贼徒蜂起无方守护。
并用付才。
又以念诵铜珠一环。
遗才为信。
行至宫亭。
军士乞福。
才得便风举帆前引。
于江中路遭浪船没。
财物荡尽惟人达岸。
才诸无所恨。
但失像色金。
烦冤江畔呼嗟不绝。
誓愿不成深为业也。
须臾金筒随浪逆流。
并遗铜珠。
前后相继。
汎隐向岸就才。
既获色金。
举众同叫欢欣无量。
计被没处至所出岸三十馀里。
重而能浮。
逆波相授。
军民通怪惊异灵感。
及才之遇害也刃开颈胁。
恰符像焉。
初才之欲击贼。
以金用委叔父晓禅师
及楚都既覆群寇交侵。
晓用弊布裹金。
担以避难。
不免为贼所夺。
既失像金取求无计。
寻有贼中来者。
盗金投晓。
俱不知是金担也。
晓得本金。
委云成就。
光相超挺今在山阁。
初铸像时。
有李五戒者。
私发愿曰。
若镕金日誓然一臂。
云为模样早成遂前期日。
李氏不知已铸。
乃梦像曰。
汝先愿然臂。
如何违信耶。
李氏梦寤。
因始知之。
即于像前以刀解臂。
蜡布缠骨而烧焉。
又感徵应。
略其事也。
云以江介威纡。
累逢草窃。
经论乃积。
而戒律未弘。
远趣帝京躬参学府。
值首律师当阳开化。
大适本志悲喜交并。
采掇行务有闻朝省。
下敕令住弘福。
而形貌长伟。
骨面多髯。
言晤成章。
众所知识。
偏能读诵。
颇盛威容。
故斋福大集。
恒居坐首。
群公卿士侧席虚心。
一举五卷须臾寻了。
未闻𠲿噎莫不嘉尚。
然其程器。
即目故略叙之。

人物简介

简介
本名王煦,字义天,后为避宋哲宗讳,以字行。高丽文宗之子,少时出家为僧。曾入宋求法。回国后奏请置教藏都监于兴王寺。殁后,肃宗王颙赐谥大觉国师,又设《仁王经》道场,与群臣皆玄冠素服,辍朝三日而追悼之。
东国僧尼录·诗僧
尝读文烈公集。
见大觉国师碑。
师以王子求出家。
如宋闻道。
得贤首达摩天台慈恩南山等五宗法门。
至泗上礼僧伽塔。
天竺寺礼观音像。
皆放光明。
北辽天祚帝闻其名。
送大藏经诸宗疏钞六千九百馀卷。
燕京法师云谞。
高昌国阇梨尸罗缚底。
亦皆以策书法服为问。
辽人来聘者皆请见。
吾使入辽。
则必问师安否。
日本人求师碑志。
其为异国所尊如此。
师馀力外学经史百子。
皆寻其根抵。
率尔落笔。
文辞平淡而有味。
令得数诗尝味之。
文烈公平淡之言。
信哉。
到飞来方丈。
礼普德圣师云。
涅盘方等教。
传授自吾师。
两圣横经日。
(元晓义相。
受涅槃维摩经于师)高僧独步时。
随缘任南北。
在道勿迎随。
可借飞房后。
东明古国危。
(师本高句丽盘龙寺沙门飞房至百济孤大山。
后神人见于高句丽马岭。
告人曰。
汝国败无日)题锦石庵云。
老苔班似锦。
瑞石列如屏。
时有高僧倚。
长眠养性灵。
题龙岩院云。
踏尽残花上翠微。
徘徊瞻景欲忘归。
他年若也酬前志。
高卧烟霞与世违(补闲集)。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义天者。高丽国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上表。乞传贤首教。归朝弘扬。敕有司。举可授法者。以诚法师对。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诗僧
白云峰诗。
矗矗奇形几万重。
云中秀出碧芙蓉。
神光永照黄金界。
淑气长留白玉峰。
突兀冈峦含月色。
幽深洞壑秘仙踪。
清游更欲登高顶。
俯瞰苍溟一快胸(北汉志)。
元晓台诗。
玉树琼林密不开。
琉璃净界绝尘埃。
峨峨雪色峰千叠。
激激雷声水万回。
观静高僧枯更寂。
学飞雏鹤去还来。
超然是处寻真客。
薄暮登临元晓台(北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