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明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入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父皓仕隋临淄令有治声。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未尝于谒。忽求见归美焉。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使品目之。义曰。府君六子。皆伟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絷。盖指净土寺旷法师。及岳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复究摄论于道尼师。惮烦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师。研精其指。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五载。无食息暇。自尔无小凝滞矣。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录。并留南中。仍为赂遗啇贾。使必致之。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三藏口传。俱沙论本。并十八部论记。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顿惬所怀。寻依安卒业于太白。安许之共给。绵历岁叙。无所匮乏。时虽凶歉。德绪益进。俄谢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载。隋大业八年。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皆以岳学无师授。未宜弘阐。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与引重。而请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或初犹未信。及举纲顿网。宏密叵测。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绝曰。吾无以感之耳。方默念诵。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以资饮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刊削成部。合二十二卷。减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观览。且著十八部论疏。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而岳亦有职。其间颇闻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国之极则者。今言其善。谬耳。间问以大义。则岳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立三宗义。而岳问以八正通局贤圣。宗无对。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岳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戏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众大笑。 六年八月。兄旷化。悲悼不自胜。或劝之裁抑。岳𢪛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八年秋。皇太子集诸硕德。于弘文馆论义。岳慷慨谈吐。特拔其类。太子顾曰。此法师为谁。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总持则隋之禅定。太子曰。于寺何职。答曰。未也。太子乃曰。皇帝为寡人造寺。正将以收召名德。张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无职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屡辞。不许。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来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东洛天宫寺。十年二月疾。太子医馈相望。卒于所住寺。寿六十九。丧事取给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归。疚痛缠结。十二年卒。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隋为临淄令。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谓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岳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有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岳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岳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岳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显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乃谢安曰。
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安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岳顾诸意。
正乃首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通。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念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通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有宗法师者。
神辩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会贞观中广延两教。
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通诸论道。
岳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岳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通乎。
坐众大笑而退。
故岳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岳兄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岳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岳为众举。
预其同例。
颇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颇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道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岳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辩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存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岳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住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惟岳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岳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自旷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春岳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以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僧玄览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4 【介绍】: 唐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褚。褚无量弟。出家为僧,师承慧昶。后住杭州华严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1—734 俗姓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右散骑常侍褚无量之弟。出家为僧,师承慧昶。后住杭州华严寺。《宋高僧传》卷二六有传。《舆地纪胜》卷二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其先河南人。后徙钱唐因家焉幼依慧昶师出家。昶年高行尊。诚学者之模范也。居临平邑里之华严寺。隋季天下丧乱。寺因颓弛。唐初诏许脩饰。览乃华侈其制度。恢辟其基址。负山临水。形胜殆可尚。且以寺前之湖。为放生池。而太守袁从礼。司马杨敏言。为禁渔捕。以赞成之。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写经二千馀轴。画殿前四天王像。则其相力亦勤矣。父宗赠和州刺史。右散骑常侍舒国公。兄无量。以材学称。太夫人期颐自养。览又以天竺其受戒地。及为僧录时。所营别墅。并华严三所。皆致缮治。优游来往。化导以老。开元二十二年。示疾终于寺。寿八十四。弟子明了大觉等。葬之细砺洞。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文。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玄览。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也。
食菜于钱塘。
因是家焉。
览诞膺明德。
生而悬解。
深达实相。
以崇善本。
自初念至于舍家师承慧昶。
昶师德无不满众用皆足。
年高行尊久为师范。
及见览无一息之间违仁。
告门人曰。
无上之道清净为本。
有能一念用其心。
吾未见学不足者。
江表无真僧久矣。
或以此子为法鼓耶。
俾遐迩闻之。
其预为达匠之所甄异也如此。
其本邑有故华严寺。
览以包桑之地近于玄礼师之先茔。
属隋室不竞法宇弛颓。
名将壑迁迹亦时废。
属于唐初募信人重建。
文明岁有敕许还旧额。
广轮制度兼移基址背山临水往返形胜览初以具戒依天竺。
次以僧录住一闲居。
后以耆德统华严三寺。
次第同致于道。
道无不在。
因教有迁也。
览尝以悯物慈济为己任。
遂议寺前平湖之通川为放生池。
时太守袁从礼因兹劝勉。
深入慈门以禁六里。
司马杨敏言感梦。
又广至十里。
是以揵鬐掉尾。
噞喁浮沈不虞其害。
得遂生性焉。
览又以经像为最则殿前画四像。
慈氏为首。
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
弥陀为首。
写经二千馀轴。
金字涅槃经为首。
如是功德以顺现报。
故王考宗追赠。
和州刺史右散骑常侍封舒国公无量则览之元昆也。
量修学之日临平湖龙见。
无不往观。
舒公晏然不离书案。
气度如此。
明皇初年舒公侍讲。
帝嘉尚之。
归觐太夫人。
年已期赜。
昆季皆以华皓晨昏之地说法而已。
览以开元二十二年示疾。
终于临平所造寺。
春秋八十四。
僧明了大觉普贤神满怀逊皆参预法流。
奉法器藏于细砺洞之下基。
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颂德焉。
又闽中爱同寺释守如。
多事劝诱。
越上之民归若廛聚焉。
崇树精庐以为济众。
急在利他。
开元十年于寺营浴室。
患地势陡高清泉在下桔槔无用汲引步遥终以为劳。
思虑不迨无由改作。
忽一宵下流顿涸距造浴室所二十馀步清泉迸出。
时谓神功冥作移此泉耳。
七闽之民罔不归信。
终于温室之偏房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永嘉人。初住长安云华寺,从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代宗大历二年入五台山求圣迹,遂暂住于华严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少禀志操。自出家受具。即习大乘无少怠。游方抵京师云华寺。依澄观法师。研究华严。通畅法界之指。凡诸经论。莫不弘阐。大历二年。讨胜五台。驻锡华严寺。时五月。方坐夏堂中。啜茶次。见老僧貌陋甚。袒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所持数珠。借一观。著遽授之。转盻间失老僧所在。著心以为异。念曰。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而终获入圣寺者。我其庶几哉。间登般若经楼眺望。适吉祥鸟。翔舞虚空中。羽毛茜绚。鼓翼趋东北去。明日白光两道穿户入。朗照寺内。久之而灭。同房法等。祝曰。若果菩萨垂意者。当再发。果发如初。因独往金刚窟致礼。倦而假寐。石上三闻叱牛饮水声。寤睹一翁。形服殊古朴。著起执其手。问何从来。曰山外求粮来。曰居何地。曰台山。翁问著。师何为在此。曰久闻金刚窟。故随喜来耳。曰师欲困睡耶。请就所止啜茶。遂相持东北行。距精舍。翁扣门。呼均提者三。一童子应声出。年可十四五。发齐眉。短褐才及胫。翁授之纼使先牵牛以入。因直升堂坐揖。著坐其傍。童子进茶毕。又进酥酪。味隽永。咽之神府澄爽。而栋宇床座器用。皆金玉迟象玳瑁物。其华靡瑰玮。槩非人间世也。翁问著所营治。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然则初出家心将何求。曰务求大乘。曰但从初心所求即得。且问齿腊。曰三十一矣。曰师纯淑如此。自今至三十八。则福根德芽。茂殖于兹地矣。遽起谢著曰。吾老倦欲偃息。师可去。著请留一宿。曰师有二伴待归。可留邪。且师执情未尽。故欲留耳。著答以为执情在学佛者所当尽。而伴亦安敢顾恋乎。曰持三衣否。曰受戒来持之。曰又道执情当尽。竟起挥手别。著方趋出。翁曰。听吾一偈。即唱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呼均提送著。且拊著背再。著偕童子。至金刚窟前。问童子曰。此寺何名。童子曰。师以为此窟何名。著曰名金刚。曰金刚下有二字。师能忆否。曰无乃为般若字乎。童子莞然曰。此正般若寺也。复唱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真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忽然俱灭。回望向遇翁处。则白云荏苒。而涌出地寻丈许。成五彩霓。有菩萨乘狮子其上。而诸菩萨围绕四散。顷之白云起东方渐蔽没。无复见时。则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亦诣窟礼敬。而适与著会。著问其所得。云但闻山石振吼如霹雳声而已。著因为陈述上事。六僧怅惋。尤知罪障所累云。著隐居山中终其身。元和中。门人文一追状其事。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无著。
永嘉人也。
识度宽明秉操贞礭。
留神大道约志游方。
抵于京师云华寺。
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
凡诸经论志极旁通。
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
以大历二年入五台山。
肆欲观圣人之境界。
五月到华严寺挂锡。
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
问曰。
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
请看。
著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
少顷而灭。
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期再现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
方坐假寐。
闻叱牛三声云饮水。
一翁古貌坏形服粗短褐曳麻屦。
巾裹甚异。
著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用来居在何地。
云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著云。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沈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
翁指东北。
见精舍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著蹑躅而随。
至寺门。
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牙床。
指锦墩揖著坐。
童子捧二瓯茶。
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著咽之如有所證。
神府豁悟宿事焉翁曰。
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
著云。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腊几何。
三十一矣。
翁云。
师之纯淑年三十八则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欤。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
欲偃息也。
著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有执情在。
著曰。
瞿昙弟子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著俯听凝神。
谢曰。
蒙宣密偈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敢忘指决。
丈人可谓知言铭刻心府。
翁唤均提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前问童子。
此何伽蓝不悬题额。
童子指金刚窟。
反问著云。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著惟忖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著携童子手揖顾而别。
童子瞠目视著如欲吐辞。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遂宣偈㖟云。
面上无瞋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悢悢盈怀歔欷不已。
叹曰。
绪言馀论若笙镛之末响。
犹在乎耳。
谛观山翁立处。
有白云冉冉涌起。
去地寻常许。
变成五色云霓。
上有大圣乘师子。
而诸菩萨围绕。
食顷东方白云一段渐遮菩萨面。
群像与云偕灭。
著倏见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
相将还至窟前作礼。
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
诸僧奔走。
良久寂无所睹。
著遂陈遭遇。
六人悔责不见圣容。
咫尺绵邈知罪障之屏翳欤。
著遂隐此山而终。
元和中门人文一追述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永嘉人。
识度宽明。
秉操贞确。
留神大道。
约志游方。
抵京师云华寺。
就澄观法师。
研习华严之教。
大历二年。
入五台山。
欲观圣人境界。
五月到华严寺挂锡。
于堂中啜茶。
见老僧𥨊陋据北床。
问曰子从南方来。
还赍数珠请看。
著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
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
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
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
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
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
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
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两穗入户。
悠飏少顷。
同房僧法等。
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再现。
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
望中致礼。
方坐假𥧌。
闻叱牛三声云饮水。
一翁古貌瑰形。
服粗短褐。
曳麻履。
巾裹甚异。
著乃迎执其手。
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问在何地。
云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著云。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
何辄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沉。
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沉。
可去啜煮[荈-夕+歹]。
翁指东北见精舍。
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著蹑躅而随。
至寺门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
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
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
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
牙床。
指锦墩。
揖著坐。
童子捧二瓯茶。
对饮毕。
擎玳瑁器。
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著咽之。
如有所證。
豁然悟宿事焉。
翁曰。
师出家来。
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
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
求何心。
著云。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﨟几何。
云三十一。
翁云。
师年三十八。
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
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
从山外来。
困极欲偃息也。
著曰。
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
有执情在。
著曰。
瞿昙弟子。
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
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
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
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
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著俯听凝神。
谓曰。
蒙宣密偈。
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
敢忘指决。
翁唤均提。
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
至金刚窟。
反问著云。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
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著惟忖。
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著携童子手。
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著。
如欲吐辞。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送宣偈授云。
面上无瞋。
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
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
恍惚之间。
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怅怅盈怀。
歔欷不已。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东,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日僧明知客归国,有诗送行(参见《邻交徵书》初篇卷二释智愚《送日本南浦知客》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