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道密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那连提黎耶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
北竺乌伤国人。
弱冠出家。
备闻正教。
既登具足。
遍访圣踪。
天梯石台之奇。
龙庙宝塔之胜。
并躬顶礼。
无所遗逸。
尝有异尊者。
见舍而谓之曰。
苟能静脩。
当證道果。
游涉徒劳。
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
乃届齐境。
则文宣皇帝。
天宝七年。
也。
时舍齿方强仕。
气貌雄雅。
物议惮之。
诏安置天平寺。
号翻经三藏。
礼遇隆至。
内出梵本千馀夹。
为建道场。
以示尊崇。
帝躬拜伏。
顾谓群臣曰。
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译众经五十馀卷。
诏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
沙门法智。
居士万天懿。
度语。
未几诏授舍昭玄统。
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
教亦随替。
避地东南。
不遑宁处。
绵历四载。
有隋御宇。
光复大法。
开皇二年。
七月。
奉玺书。
偕弟子道密等入京。
居大兴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译。
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
并沙门法纂僧琛明芬。
给事李道宝等笔受。
昭玄统沙门昙延。
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
监护。
舍年迈行厉。
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
梦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
为外国僧主。
抚存羁旅。
得其欢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适满百龄。
开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那连提黎耶舍。
隋言尊称。
北天竺乌场国人。
正音应云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与佛同氏。
亦姓释迦。
刹帝利种。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发意出家。
寻值名师备闻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闻诸宿老叹佛景迹。
或言。
某国有钵。
某国有衣。
顶骨牙齿神变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须知律相。
既满五夏发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龙庙宝塔之方。
广周诸国。
并亲顶礼仅无遗逸。
曾竹园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识人机。
见语舍云。
若能静修应获圣果。
恐汝游涉终无所成。
尔日虽闻情无领悟。
晚来却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
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
自所经见罕俦其类。
试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爱若亲。
后夜五更先礼三宝。
香花伎乐竭诚供养。
日出升殿方览万机。
次到辰时香水浴像。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日景将昳写十行经。
与诸德僧共谈法义。
复与群臣量议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
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远投告。
六人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顶。
见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险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寻鬼道。
渐入其境。
便遭杀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门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错入鬼道。
耶舍觉已。
口诵观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复前行。
又逢山贼。
专念前咒便蒙灵卫。
贼来相突对目不见。
循路东指到芮芮国。
值突厥乱西路不通。
反乡意绝。
乃随流转。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远投齐境。
天保七年届于京邺。
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
耶舍时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议惮之。
缘是文宣礼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
敕送于寺。
处以上房。
为建道场供穷珍妙。
别立厨库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
监掌翻译。
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
懿元鲜卑。
姓万俟氏。
少出家师婆罗门。
而聪慧有志力。
善梵书语工咒符术。
由是故名预参传焉。
初翻众经五十馀卷。
大兴正法。
弘畅众心。
宣帝重法殊异。
躬礼梵本顾群臣曰。
此乃三宝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
冥救显助立功多矣。
未几授昭玄都。
俄转为统。
所获供禄不专自资。
好起慈惠乐兴福业。
设供饭僧施诸贫乏。
狱囚系畜咸将济之。
市廛闹所多造义井。
亲自漉水津给众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极山美。
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务令周给。
又往突厥客馆。
劝持六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问起居。
耶舍叹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舆今降。
重法故尔。
内抚其心惭惧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齐。
佛教与国一时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袭三衣。
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五众彫窘投厝无所。
俭饿沟壑者。
减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缘济益。
虽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
说导无倦。
此负留难便历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宝。
开皇之始。
梵经遥应。
爰降玺书。
请来弘译。
二年七月。
弟子道密等。
侍送入京。
住大兴善寺。
其年季冬草创翻译。
敕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
主上礼问殷繁。
供奉隆渥。
年虽朽迈行转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罗尼。
具依修业。
梦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
为外国僧主。
存抚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诫尔门徒。
佛法难逢宜勤修学。
人身难获慎勿空过。
言讫就枕。
奄尔而化。
时满百岁。
即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寿果终。
其言验矣。
登仙冥理犹难测之。
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
顶起肉髻耸若云峰。
目正处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长轮埵成具。
见人荣相未比于斯。
固是传法之硕德也。
法主既倾哀惊道俗。
昭隆之事将渐坠焉。
凡前后所译经论。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
并沙门僧深明芬给事李道宝等度语笔受。
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
监护始末。
至五年冬。
勘练俱了。
并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
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国五十馀。
里十五万。
瑞景灵迹胜寺高僧。
驶水深林山神海狩。
无非奉敬。
并预惩降。
事既广周未遑陈叙。
沙门彦琮为之本传。
具流于世。
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
隋言灭喜。
不远五百由旬。
来观盛化。
开皇二年。
于大兴善。
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
给事李道宝传沙门法纂笔受。
沙门彦琮制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越之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详载。始居均之武当山。开元中。邓州刺史前中书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赵颐贞。见忠于白崖山党子谷。问答之顷。深有證入。于是归以闻于上。即遣中使孙朝进。奉诏迎至。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迁光宅寺。十有六年。随机说法。时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谓得它心通。上令忠与相见。三藏礼拜。立忠之右。忠问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藏云在西川看竞渡。忠再问。藏云。在天津桥看弄猢狲。三问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唤。皆诺。忠云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南泉到参。忠问什么处来。答云江西。忠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无语。忠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一乘佛语。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者。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所堪。肃宗问师。得何法。忠云。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见。忠云。钉钉著。悬挂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立云。会么。云不会。忠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又问。如何是无诤三昧。忠云。檀越蹋毗卢顶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鱼军容问师。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忠摩童子顶云。惺惺直须惺惺。历历直须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忠与子璘供奉论义。既升座。供奉云。请师立义。忠云立义竟。奉云。是什么义。忠云。果然难破。便下座。耽源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忠化缘将毕。辞代宗。代宗云。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云。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云就师借取塔样。忠良久云。会么。云不会。忠云。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胁卧而寂。塔灵龛于党子谷。谥大證。代宗后诏应真。举无缝塔话问之。真良久云会么。云不会。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或松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则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忠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竹。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敕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时忠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帝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忠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粤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主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肃宗问慧忠禅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否。后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将何所记。师曰。造取一无缝塔。帝曰。就师取塔样。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问应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