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昙度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渊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赵氏。
颖川人。
魏司空俨之后也。
少为书生。
忽弃去。
为沙门。
游彭城。
从白塔法师僧嵩。
受成实论及阿毗昙学。
以慧辩。
致声称。
姿彩丰硕。
腰带十围。
吐词如钟。
颀然行万僧中。
如鸡群中鸾凤。
隐君子刘因之。
舍所住为精舍。
以延之。
魏太和五年丧。
寿六十八。
建元二年也。
弟子昙度慧记道登。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渊。
本姓赵。
颖川人。
魏司空俨之后也。
少好读书。
进戒之后专攻佛义。
初游徐邦止白塔寺。
从僧嵩受成实论毗昙。
学未三年功踰十载。
慧解之声驰于遐迩。
渊风姿宏伟腰带十围。
神气清远含吐洒落。
隐士刘因之舍所住山给为精舍。
昙度慧记道登并从渊受业。
慧记兼通数论。
道登善涅槃法华。
并为魏主元宏所重。
驰名魏国。
渊以伪太和五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
即齐建元三年也。
僧印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朱氏。
寿春人。
少沈厚。
耐劳苦。
弃家得度。
从彭城昙度
受三论。
又从庐山慧龙。
受法华义。
还京师止中兴寺。
大明中。
徵君何默。
请印为法匠。
以大阐讲席。
听者七百馀人。
印学虽博涉。
而偏嗜法华。
故捉麈尾者。
凡二百五十二遍。
永明元年没。
寿六十五。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印。
姓朱。
寿春人。
少而神思沈审安苦务学。
初游彭城从昙度受三论。
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
印禀味钻研穷其幽奥。
后进往庐山。
从慧龙咨受法华。
龙亦当世著名。
播于法华宗旨。
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
于是东适京师止中兴寺。
复陶思涅槃及馀经典。
宋大明中徵君何点招僧大集。
请印为法匠。
听者七百馀人。
司徒文宣王东海徐孝嗣。
并挹敬风猷屡请讲说。
印戒行清严禀性和穆。
含恕安忍憙愠不彰。
时仗气之徒。
问论中间。
或厝以嘲谑。
印神彩夷然曾无外意。
虽学涉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
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
以齐永元元年卒。
春秋六十有五矣。
僧瑾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沛国隐士朱建子也。少博览。尤善庄老。至广陵。诣沙门昙因落发。为弟子游建邺。湘东王从受五戒。及王践祚。诏以瑾为天下僧主。好营福业。所俸给赐予。起灵基灵招两寺。上晚多讳。犯者辄死。瑾以匡谏。免者众。然恩礼亦自此衰矣。元徽中没。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瑾。
姓朱。
沛国人。
隐士建之第四子。
少善庄老及诗礼。
后行至广陵见昙因法师。
遂稽首一面伏膺为道。
游学内典博涉三藏。
后至京师值龙光道生。
复依凭受业。
初憩治城寺。
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
苦辞以疾。
遂不获免。
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
先是智斌沙门。
初代昙岳为僧正。
斌亦德为物宗善三论及维摩思益毛诗庄老等。
后义嘉构衅。
时人谗斌云。
为义嘉行道。
遂被摈交州。
时湘东践祚。
是为明帝。
仍敕瑾使为天下僧主。
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
冬夏四时赐并车舆吏力。
凡诸外镇皆敕与。
瑾辞。
四方献奉。
并问僧正得未。
其见重如此。
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
起灵根灵基二寺。
以为禅慧栖止。
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讳。
故涅槃灭度之翻。
于此暂息。
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
皆不得以对。
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
瑾每以匡谏恩礼遂薄。
时汝南周颙入侍帷幄瑾尝谓颙曰。
陛下比日所行殊非人君举动。
俗事讽谏无所复益。
妙理深谈弥为奢缓。
唯三世苦报最切近情。
檀越傥因机候正当陈此而已。
帝后风疾。
数加针灸痛恼无聊。
辄召颙及殷洪等。
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
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
每见谈说辄为言先。
帝往往惊曰。
报应真当如此。
亦宁可不畏。
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
盖瑾之所因为得人也。
瑾以宋元徽中卒。
春秋七十有九。
复有沙门昙度
续为僧主。
本琅琊人。
善三藏及春秋庄老易。
宋世祖太宗并加钦赏。
及少帝乖礼。
亦行藏得所。
举动无忤。
止于新安寺。
同寺又有释玄运者。
亦精通大小乘。
张永张融并升堂问道。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沛国人。隐士逮之第四子也。少善庄老。及诗礼。后行至广陵。见昙因法师。遂稽首伏膺。游学内典。博涉三藏。后至京师。值龙光道生。复依受业。初憩冶城寺。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时湘东践祚。是为明帝。仍敕瑾为天下僧主。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冬夏四赐。并车舆吏力。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起灵根灵基二寺。以为禅慧栖止。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诵。故涅槃灭度之幡。于此暂息。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皆不得以对。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时汝南周颙。入侍帷握。瑾谓颙曰。陛下比日所行。讽谏无益。唯三世苦报。最切近情。檀越倘因机候。正当陈此。帝后风疾数加。痛恼无聊。辄召颙及殷洪等。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每见谈说。辄为言先。帝往往惊曰。报应真当如此。亦宁可不畏。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瑾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九。
释道盛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全齐文·卷二十六
道盛俗姓朱,沛国人,宋明帝时入京,住天保寺,为僧纲领,终于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朱氏。
沛国人。
少有才名。
善易。
为沙门。
讲涅槃维摩。
止湘州。
宋明帝诏居建邺彭城寺。
著述交论生死本无源论。
谢超宗尤所敬礼。
后止天保寺。
高帝诏代昙度为僧主。
时丹阳尹沈李文。
素尚黄老。
欲沙汰僧尼。
因设会。
令陆脩静与盛论义。
辞气俊发。
陆遂屈。
沙汰事亦由以寝。
永明中卒。
寿六十。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道盛。
姓朱。
沛国人。
幼而出家务学。
善涅槃维摩兼通周易。
始住湘州。
宋明承风。
敕令下京。
止彭城寺。
谢超宗一遇遂敬以师礼。
乃著述交论及生死本无源论等。
后憩天保寺。
齐高帝敕代昙度为僧主。
丹阳尹沈文季素奉黄老排嫉能仁。
乃建义符僧局责僧属籍。
欲沙简僧尼。
由盛纲领有功事得宁寝。
后文季故于天保设会。
令陆修静与盛论议。
盛既理有所长。
又词气俊发。
嘲谑往还言无暂扰。
静意不获申。
恧焉而退。
盛以齐永明中卒。
春秋六十馀矣。
释昙斐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居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初斐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与斐同时致誉。
庆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则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安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安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融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