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旻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慧光。北齐僧。长卢人,俗姓杨。少有神慧,年十三从佛陀禅师出家,人号圣沙弥。精律部、《地论》,通南北方言。参与译场,沟通译主菩提流支、勒那等三家分歧,完成译业。为《地论》师南道派开创者,又为四分律宗开山祖。东魏时任国僧都。北齐时,迁邺都,任国统。年七十卒于邺城大觉寺。有《十地经论疏》、《四分律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生定州长庐杨氏。年十三。随父入洛。以四月八日。从佛陀禅师。受三归戒。陀强其父留之曰。此儿目光外射。必可教。因令诵习。光执卷揽文。若宿授。是岁夏末即为薙落。遽复演说所习辞理华赡。时辈号之圣沙弥。所获利养。则尽以施人。陀壹听之而弗诘。已而还乡里。登具陀使先学律曰。律为慧基经论所由入也。苟以经论先之。必将慢律。是障道之源已。自是因循多学律部。先有道覆律师者。创开四分制疏。惟科提举宏纲。未之闻也光既登具之四夏。讲僧祇听者云合。然后究经论于辨公。攻字音于洛邑。著述以代忆持。而业弘矣。他日陀见其所作之文。召而告之曰。吾以果向期子今子区区。方事世谛语言。仅足为高明法师耳。对之流涕。会陀任少林寺主职勒那翻译事。光时获厕其席。久之诏充国僧都。属岁大旱。祷雨嵩岳。沾洽。被诏入邺都。以绥缉功。转国统。尔朱世隆举兵北讨乏军兴。税僧尼以充之。督责严酷。谏者斩。光直前诋世隆曰。若行此。恐非国家之福。遂寝一时名贤。如高傲曹高隆之令孤子儒等。皆礼敬焉。冯衮冀士也。淹贯经史。以州贡。观光京师。自以未知释宗。欲候光适值光讲。乃坐听大惬服。因求隶门下。不肯去。后于光门下。大著功行。号冯居士。光一日乘车。将坐曹。才出门。梁木忽裂。坐而署事。块坠于前。察之亦莫知所从来也。由是卧疾。迨四旬而化于邺之大觉寺。寿七十。光平生于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则疏其奥旨。于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则注释其义又重疏四分律百二十纸。删定羯磨戒本。撰玄宗论。大乘义。律义章。仁王七诫。僧制十八条。弟子道云道晖等。云撰律疏九卷。晖略为七卷。故谚以为云公头。晖公尾。洪理中间著所以。并存亡不可考。光之终也。见天宫来下。乃曰。吾愿生安养。生天岂吾愿哉。天宫遂隐。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慧光。
姓杨氏。
定州卢人也。
年十三随父入洛。
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
陀异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且令诵经。
光执卷览文曾若昔习。
旁通博义穷诸幽理。
兼以剧谈谲诡态新奇。
变动物情时谈逸口。
至夏末度而出家。
所习经诰便为人说。
辞既清靡理亦高华。
时人号之圣沙弥也。
因获利养受而还施。
师为掌之寻用复尽。
佛陀曰。
此诚大士之行也。
便纵而不禁。
咨请教诫敬而异之。
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节。
赞毁得失声色不渝。
众益器之。
而美其远度。
陀曰。
此沙弥非常人也。
若受大戒宜先听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
若初依经论必轻戒网。
邪见灭法障道之元。
由是因循多授律检。
先是四分未广宣通。
有道覆律师。
创开此部。
制疏六卷。
但是科文。
至于提举宏宗。
无闻于世。
故光之所学惟据口传。
及年登冠肇。
学行略周。
尝闻言不通华发戒便阻。
乃往本乡进受具足。
博听律部随文奉行。
四夏将登讲僧祇律。
初以唱高和寡。
词理精玄渐染津流。
未遂听徒云合。
光知学功之所致也。
义须广周群部。
乃从辩公参学经论。
听说之美声飏赵都。
后入洛京搜扬新异。
南北音字通贯幽微。
悉为心计之劳。
事须文记。
乃方事纸笔缀述所闻。
兼以意量。
参互销释。
陀以他日密睹文言。
乃呼而告曰。
吾之度子。
望传果向于心耳。
何乃区区方事世语乎。
今观神器已成。
可为高明法师矣。
道务非子分也。
如何自累。
因而流涕。
会佛陀任少林寺主。
勒那初译十地。
至后合翻。
事在别传。
光时预沾其席。
以素习方言通其两诤。
取舍由悟纲领存焉。
自此地论流传命章开释。
四分一部草创基兹。
其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
并疏其奥旨而弘演导。
然文存风骨颇略章句故千载仰其清规。
众师奉为宗辖矣。
司徒高傲曹仆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马令狐子儒等。
齐代名贤重之如圣。
尝遇亢旱。
众以闻光。
乃就嵩岳池边烧香请雨。
寻即流霔原隰。
民皆利之。
又尔朱氏举兵北伐。
徵税僧尼用充军实。
先立严刑。
敢谏者斩。
时光任僧官。
顾五众屯塞。
以命直往语世隆曰。
若当行此税。
国事不存。
言既克明事亦遂免。
其感致幽显为若此也。
初在京洛任国僧都。
后召入邺绥缉有功。
转为国统。
将终前日。
乘车向曹。
行出寺门。
屋脊自裂即坐判事。
块落笔前寻视无从。
知及终相。
因斯乖悆。
四旬有馀。
奄化于邺城大觉寺。
春秋七十矣。
光常愿生佛境。
而不定方隅。
及气将欲绝。
大见天宫来下。
遂乃投诚安养。
溘从斯卒。
自光立志贞静坚存戒业。
动止安详衣裳附帖。
昼夜存道。
财无盈尺之贮。
涤除便秽。
誓以报尽为期。
偏重行宗四仪无妄。
其法洁己独立。
七众深崇其操。
自正道东指。
弘匠于世。
则以道安为言初。
缁素革风广位声教。
则慧光抑其次矣。
凡所撰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
皆有注释。
又再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
后代引之为义节。
并羯磨戒本咸加删定。
被于法侣今咸诵之。
又著玄宗论大乘义律义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
并文旨清肃见重时世。
学士道云。
早依师禀。
奉光遗令专弘律部。
造疏九卷为众所先。
成匠极多流衍弥远。
加以威容严肃动止有仪。
谈吐慈和言行相检。
又光门人道晖者。
连衡云席。
情智傲岸不守方隅。
略云所制以为七卷。
间以意会。
揵度推焉。
故谚云。
云公头。
晖公尾。
洪理中间著。
所以是也。
并存亡有绪嘉绩莫寻。
可为悲哉。
时光诸学士翘颖如林。
众所推仰者十人。
拣选行解入室惟九。
有儒生凭衮。
光乃将入数中。
衮本冀人。
通解经史。
被贡入台用拟观国。
私自惟曰。
玄素两教颇曾怀抱。
至于释宗生未信重。
试往候光欲论名理。
正值上讲因而就听。
瞩其威容聆其清辩。
文句所指遣滞为先。
即坐尽虔伤闻其晚。
顿足稽颡毕命归依。
然攻击病源。
深明要害。
我为有本。
偏所长驱。
每有名胜道俗。
来资法药。
衮随病立治。
信者衔泣。
故其言曰。
诸行者不得信此。
无明昏心觅长觅短。
听经学问严饰我心。
须识诈贼觅他道恶。
不求其长则吾我渐歇。
特须分疏勿迷自他。
我过常起炽然法界。
他道少过便即瞋也。
常须看心自臣多过。
若思量者虽在世间。
无有滋味终无欢心。
以未丧我何由有乐。
此心将我上至非想。
还下地狱。
常诱诳我。
如怨家。
如爱奴。
岂可学问长养贼心。
巧作细作。
使觅名利造疽妒也。
故经云。
当为心师不师于心。
八岁能诵百岁不行。
不救急也。
时有私写其言者。
世号捧心论焉。
亦有怀本于胸逢境终忘者。
无勤励故耳。
衮在光门低头敛气。
常供厨隶日营饭粥。
奉僧既了。
荡涤凝淀温煮自资。
微有香美便留后供。
夜宿灶前取蒿一束。
半以藉背半以坐之。
明相才动粥便以熟。
无问阴晴此事常尔。
午后担食送彼狱囚。
往还所经识者开路。
或至绸人广众。
率先供给。
若水若火若扫若帚。
随其要务莫不预焉。
口随说法初不告倦。
遂卒光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7 【介绍】: 隋僧。寓居洛州,俗姓张。早岁出家,并通三藏,尤擅《大论》。数涉法会,时僧莫敢抗言。隋大臣高颎闻其名,迎至京。文帝开皇十六年,诏为《大论》众主,住真寂寺。奉诏送舍利于汝、沂二州,颇有异状。卒年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张氏。寓居洛州。蚤岁出家。志隆大法。而聪明冠拔伦类。虽三藏并通。偏以大论驰誉。神爽英特。见者畏伏。或得彦所造言句。宾主藏去以为荣。齐公高颖尤加礼重。因迎至京邑以事弘演。江表法侃法师。入关中。尝谓人曰。吾乡大德渊法师者。每以为天地虽广。识达者稀。晚学之秀。惟法彦一人而已。开皇十六年。诏彦为大论众主。住真寂寺。仁寿造塔。诏送舍利于汝州。四年又诏送沂州善应寺。其瑞徵则刺史郑善果以表闻。事具别传。大业三年卒。春秋六十。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法彦。
姓张。
寓居洺州。
早岁出家。
志隆大法。
而聪明振响冠远侪伦。
虽三藏并通。
偏以大论驰美。
游涉法会莫敢抗言。
故齐周及隋。
京国通惧。
皆畏其神爽英拔也。
故得彦所造言。
宾主兼善。
使夫妙义精致出言传旨。
齐公高颖访道遐方。
知彦声绩乃迎至京邑。
虽复智亮冒于当时。
而谦素形于声色。
所以新故挟情。
有增陵勃者。
彦奉而敬之。
不以年齿相顾。
由此识者弥爱而珍重焉。
有法侃法师。
本住江表。
被召入关。
彼方大德渊法师者。
正法高粲义学所推。
语侃曰。
天地虽广识达者希。
晚学之秀。
法彦一人。
可与论理。
馀则云云从他取悟耳。
及侃至京。
相见方知渊之远鉴也。
开皇十六年下敕以彦为大论众主。
住真寂寺。
镇长引化。
仁寿造塔。
复召送舍利于汝州。
四年。
又敕送于沂州善应寺。
掘基深丈乃得金沙。
涛汰成纯。
凡二升许。
光耀夺目。
又感黄牛自至塔前。
屈膝前足两拜而止回身。
又礼文帝。
比景象一拜。
及入石函。
三万许人并见天云五色长十馀丈阔三四丈四绕白云状如罗绮。
正当基上空中。
自午及未方乃歇灭。
灭后复降五色云。
从四方来。
状同前瑞。
又感玄鹤五头从西北来回旋塔上乃经四度去复还来。
复感白鹤于上徘徊久之乃逝。
又感五色蛇屈盘函外长可三尺头向舍利惊终不怖如此数度。
刺史郑善果。
表曰。
臣闻敬天育物。
则乾象著其能。
顺地养民。
则坤元表其德。
是以。
陶唐砥躬弗懈。
休气呈祥。
夏后水土成功。
玄圭告锡。
方知天时人事影响若神。
伏惟陛下。
秉图揖让。
受命君临。
区宇无尘。
声教尽一。
含弘光大慈悯无边。
天佛垂鉴降兹荣瑞。
塔基六处并得异砂。
炫耀相辉俱同金宝。
牛为礼拜太古未经。
云腾五色于今方见。
又感蛇形杂采盘旋塔基。
鹤飏玄素徘徊空际。
虽轩皇景瑞空传旧章。
汉帝庆徵徒书简册。
自非德隆三宝道冠百王。
岂能感斯美庆。
致招灵异。
帝悦之。
著于别记。
彦传业真寂。
道俗承音。
左仆射高颖。
奉以戒法合门取信。
于今不倾。
并彦之开济。
以大业三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馀矣。
刘冯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京兆泾阳人。
文帝开皇中为翻经学士。
学通玄素,偏工术数,撰《内法旁通比校数法》一卷,自为序以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罗氏,出家落发后改名法密。受戒后喜游方,遍历诸国,至隋。文帝开皇十年奉帝旨延入京师,住兴善寺翻译佛经。炀帝即位,于洛阳上林园内置译经馆,征达摩笈多及诸学士任之。所译经论七部三十二卷,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法密。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罗。华言虎氏。刹帝利种。年二十三。出家于中贤豆。师事沙门觉密落发。二十五年。从沙门德施。沙门普照。受具。通大小乘经论。又从照师行乞食。禅观法三年。略窥户牖。俄而事照师赴吒伽国王之请。留一年。迨师云返。独留四年。居天游寺。天游盖其王之所造寺也。自兹行役。倍多见闻。商旅盛传。以支那大国。三宝郁兴。然犹未之信。及踰雪岭所传益真。于是始系心焉。间关跋涉。屡移岁叙。开皇十年。冬抵京师。旋处大兴善寺。笈多经洞字源。论穷声意。推居译首。允惬舆情。炀帝定鼎洛都。弥加崇向。诏开翻经馆于上林中。招徕俊彦。讫大业之季。凡二十八年。合出经论七部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也。唐武德二年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达摩笈多。
隋言法密。
本南贤豆罗啰(力加反)国人也。
刹帝利种。
姓弊耶伽啰。
此云虎氏。
有弟四人。
身居长子。
父母留恋不听出家。
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
年二十三。
往中贤豆界鞬拿究拨阇城。
此云耳出。
于究牟地。
谓黄色花因园以得名也。
僧伽啰磨。
此云众园。
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
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
改名法密。
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其郁波弟耶佛驮笈多。
此云学密。
阿遮利夜。
名旧拿达多。
此云德施。
又一阿遮利夜。
名为普照。
通大小乘经论。
咸能诵说行宾茶夜法。
谓行乞食者。
旧名为分卫。
入第耶那。
此云念修。
旧为禅那取持诃那。
并讹僻也。
恒入此观以为常业。
笈多受具之后仍住三年。
就师学问。
师之所得略窥户牖。
后以普照师为吒迦国王所请。
从师至彼经停一载。
师还本国。
笈多更留四年。
住于提婆鼻何啰。
此云天游也。
天谓国王。
游谓僧处。
其所王立故名天游。
旧以寺代之。
寺乃此土公院之名。
所谓司也廷也。
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
世依字解。
招谓招引。
提谓提携。
并浪语也。
此乃西言耳。
正音云招斗提奢。
此云四方。
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
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
闻见倍多。
北路商人颇至于彼。
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
旧名真丹振旦者。
并非正音。
无义可译。
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
初虽传述不甚明信。
未作来心。
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
遂往迦臂施国。
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
笈多遂将四伴。
于国城中二年停止。
遍历诸寺备观所学。
远游之心尚未宁处。
其国乃是。
北路之会。
雪山北阴商侣咸凑其境。
于商客所。
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
同侣一心属意来此。
非惟观其风化。
愿在利物弘经。
便踰雪山西足。
薄祛罗国波多叉拿国达摩悉鬓多国。
此诸国中并不久住。
足知风土诸寺仪式。
又至渴罗槃陀国。
留停一年。
未多开导。
又至沙勒国。
同伴一人复还本邑。
馀有三人停在王寺。
谓沙勒王之所造也。
经住两载。
仍为彼僧讲说破论。
有二千偈。
旨明二部。
多破外道。
又为讲如实论。
亦二千偈。
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
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
又住二年。
仍为彼僧讲释前论。
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
留引之心旦夕相造。
笈多系心东夏。
无志潜停。
密将一僧间行至乌耆国。
在阿烂拿寺。
讲通前论。
又经二年渐至高昌。
客游诸寺。
其国僧侣多学汉言。
虽停二年无所宣述。
又至伊吾。
便停一载。
值难避地西南。
路纯砂碛水草俱乏。
同侣相顾性命莫投。
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
越山求水冀以存济。
求既不遂劳弊转增。
专诵观世音咒。
夜雨忽降身心充悦。
寻还本途。
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
乃任前行。
遂达于瓜州。
方知委曲取北路之道也。
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
初契同徒或留或殁。
独顾单影届斯胜地。
静言思之悲喜交集。
寻蒙帝旨。
延入京城。
处之名寺供给丰渥。
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
至止未淹。
华言略悉。
又奉别敕令就翻经。
移住兴善执本对译。
允正寔繁。
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
至于宣解大弘微旨。
此方旧学频遣积疑。
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
心非道外行在言前。
戒地夷而静。
智水幽而洁。
经洞字源论穷声意。
加以威容详正勤节高猛。
诵响继晨宵。
法言通内外。
又性好端居简绝情务。
寡薄嗜欲息杜希求。
无倦诲人有踰利己。
曾不忤颜于贱品。
轻心于微类。
遂使未睹者倾风。
暂谒者钦敬。
自居译人之首。
惟存传授。
所有覆疏务存纲领。
炀帝定鼎东都。
敬重隆厚。
至于佛法弥增崇树。
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
置翻经馆。
搜举翘秀。
永镇传法。
登即下徵笈多并诸学士。
并预集焉。
四事供承复恒常度。
致使译人不坠其绪。
成简无替于时。
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
梵本新经一时斯断。
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
始于开皇中岁。
终于大业末年二十八载。
所翻经论七部。
合三十二卷。
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是也。
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具唐贞观内典录。
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
初笈多翻普乐经一十五卷。
未及练覆。
值伪郑沦废不暇重修。
今卷部在京。
多明八相等事。
有沙门彦琮。
内外通照华梵并闻。
预参传译偏承提诱。
以笈多游履具历名邦。
见闻陈述事逾前传。
因著大隋西国传一部。
凡十篇。
本传。
一方物。
二时候。
三居处。
四国政。
五学教。
六礼仪。
七饮食。
八服章。
九宝货。
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
斯即五天之良史。
亦乃三圣之宏图。
故后汉西域传云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挺生者是也。
词极纶综。
广如所述。
初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忏法。
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
令人掷之。
得善者吉。
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
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
青州居士接响同行。
官司检察谓是妖异。
其云。
此塔忏法。
依占察经。
自扑忏法。
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
时以奏闻。
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操就大兴善问诸大德。
有沙门法经彦琮等。
对云。
占察经见有两卷。
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
众藏亦有写而传者。
检勘群录。
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
塔忏与众经复异。
不可依行。
敕因断之。
时有秀才儒林郎侯白。
奉敕撰旌异传一部二十卷。
多叙感应。
即事亟涉。
弘演释门者。
白字君素。
本相邺人也。
识敏机对损崇台省。
帝以多闻前古爰引。
宾王观国程器终于此职。
又有晋府祭酒徐同卿。
撰通命论两卷。
卿以文学之富。
镜达玄儒等教。
亦明三世因果。
但文言隐密。
先贤之所未辩。
故引经史正文。
会通运命归于因果。
意在显发儒宗助佛宣教导达群品咸奔一趣。
盖卿博识有据。
故能洞此幽求。
又有翻经学士泾阳刘冯。
撰内外旁通比校数法一卷。
冯学通玄素偏工数术。
每以前代翻度至于数法比例颇涉不同。
故演斯致。
其序略云。
世之道艺有浅有深。
人之禀学有疏有密。
故寻算之用也。
则兼该大衍。
其不思也。
则致惑三隅。
然东夏数法。
自有三等之差。
西天所陈。
何无两端之例。
然则先译诸经。
并以大千称为百亿。
言一由旬为四十里。
依诸算计悉不相符。
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意。
指撝之际于斯取失。
故众经算数之法。
与东夏相参。
十十变之旁通对衍。
庶拟翻译之次。
执而辩惑。
既参隶经诰。
故即而叙之。
至开皇十五年。
文皇下敕。
令翻经诸僧撰众经法式。
时有沙门彦琮等。
准的前录结而成之。
一部十卷。
奏呈入内。
并见隋代费氏诸录。
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
本预细衣。
周朝从废因俗。
传通妙精玄理。
开皇之译。
即预搜扬。
敕召入京。
从例修缉。
以列代经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
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
始于周庄之初。
上编甲子。
下舒年号。
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
轴别陈叙。
函多条例。
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
得在通行阙于甄异。
录成陈奏。
下敕行之所在流传。
最为该富矣。
释智琚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李氏。
新安寿昌人。
父袆梁散骑员外郎。
琚始听坦师释论。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年二十七。
即就敷杨辨才无碍。
众所知识。
及坦将迎以五部大经嘱累。
声誉载隆。
玄素攸仰。
尝谓入室弟子明衍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四部义疏。
付嘱于汝。
再三握手忽然而终。
于常州之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兆。
衍姓丘氏晋陵名族。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智琚。
新安寿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阳未胄。
任为理官。
仍以为姓。
时代音变。
遂以理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赵郡典午。
东迁徙居江左。
父袆仕梁员外散骑侍郎。
琚年十九。
便自出尘听坦师释论。
未淹灰管频闻精义。
坦即隋齐王暕之门师也。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此三法匠名价尤重。
琚欲洁操秉心。
偏穷法性。
诸高座主多无兼术。
古人有言。
学无常师。
斯言有旨。
广寻远讨曲尽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讲。
无碍辩才众所知识。
说经待问亟动恒伦。
及坦将逝。
以五部大经一时付属。
既蒙遗累即而演之。
声价载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无受色。
牢醍弗尝荤辛无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业由来便事之为和上。
亡前谓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
此之文言吾常吐纳。
今以四部义疏付属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终。
𣨛于常州之建安寺。
即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之南寺之旧垗。
衍姓丘氏。
晋陵名族。
容止可观精采卓异。
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
陈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
僧道宗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23 【介绍】: 隋至唐初僧。莱州即墨人,俗姓孙。少于青州道藏寺出家,学通经论,赅博大小诸典。晚住州中游德寺。伪郑王世充颇钦礼之。唐高祖武德四年,入长安,住胜光寺,复延入宏义宫,百官皆从听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莱州即墨之孙氏子。少从青州道藏寺道奘法师。受智度十地地持成实毗昙等论。晚住游德寺。寺宗所自造也。尝讲大论。而天华旋绕堂户。久而飞去。曾不委地。众叹希有。而宗未尝以为异。徙住慧日寺。英彦同聚。常阐成实。入关住胜光寺。复延于弘义宫法集。群后百辟。咸从听列。自尔周轮无替。武德六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一。太宗在秦邸。下教赙物二百段。葬终南山至相之南岩。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道宗。
俗姓孙氏。
莱州即墨人。
少从青州道藏寺道奘法师。
学通经论。
奘明达识慧。
标举河海名播南北。
立四种黎耶闻熏解性佛果等义。
广如别传。
宗受业智论十地地持成实毗昙。
大小该博。
晚住州中游德寺。
寺即宗之所造。
房堂园圃悉是经论。
声名雄远玄素攸仰。
及讲大论天雨众花。
旋绕讲堂飞流户内。
既不委地。
久之还去。
合众惊嗟希有瑞也。
宗虽目对初不怪之。
行讲如初。
后不重述。
时共伏其远度。
晚住慧日。
英彦同聚该富是推。
常讲成实弘匠后学。
伪郑钦敬礼问优繁。
上清东夏又钦德素。
召入西京住胜光寺。
复延入弘义宫。
通霄法集。
群后百辟咸从伏听。
披阐新异振发时心。
自尔周轮随讲无替。
虽无成济而学者推焉。
以武德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一。
秦府下教赠物二百段。
收葬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南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河东人,住大兴善寺。明《四分律》及《大涅槃》。文帝仁寿末敕令送舍利于绛州觉成寺,屡显异迹。炀帝大业末任大禅定道场主,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河东人。体貌瑰杰。见者属目。素隶兴善寺。习四分律。及大涅槃经。仁寿四年。诏送舍利于绛州成觉寺。所现瑞相。具别录。大业末。诏为大禅定道场主。豪横妥靡 时有沙门海藏。娄阐四分。固律宗之翘楚者。唐初置十大德。藏其一也 又有法锵者。自静法徙大和。偃蹇岩壑。养志自得。殁后露骸山侧。夜则远见炬火烂然。迫之则失。如是阅两月乃已。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觉朗。
俗姓未详。
河东人。
住大兴善寺。
明四分律及大涅槃而气骨陵人形声动物。
游诸街巷罕不顾之。
仁寿四年。
下敕令送舍利于绛州觉成寺。
初达治所出示道俗。
涌出金瓶分为七分。
光照彻外。
穿基二丈得粟半升。
又感黄雀一头。
飞迫于人全无怖惧。
驯扰佛堂久便自失。
又石函盖上。
见二菩萨踞坐宝座前有一尼敛手曲敬。
或见飞仙及三黄雀并及双树驎凤等象。
将下三日常放光明。
乃迷昼夜朗过灯耀。
有掩堂灭炬者。
而光色逾盛溢于幽障。
玄素通感荣庆相諠。
朗具表闻。
广如别传。
大业之末。
有敕令知大禅定道场主。
镇压豪横怗然向风。
渐润道化。
颇怀钦重。
不久卒于所住。
时又有沙门海藏。
识信坚正宗仰律司。
屡讲四分少有传嗣。
唐运置十大德。
藏其一焉。
又有法锵律师。
本住静法。
末厌烦梗南栖太和。
幽居养志不尘僧众。
孤行岩岫偃息松林。
服饵守中赏心唯识。
亦搔索之开士也。
及终没后露骸山侧。
至夜有灯照之。
道俗往观。
失灯所在。
远望还见动经两月光照逾明。
释道积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出河东安邑相里氏。其居家名子材。年二十。遇洪湛律师。乃为剃落。而遁迹双岩。以求其志。复研心学于法朗禅师。影不出山者。三阅寒暑。既而叹曰。幽證固难。圣教须究。开皇十三年。就远行寺普兴法师。禀涅槃。十八年。造京师宝昌寺明及法师。咨十地论。又依辨才智凝法师。习摄大乘论。仁寿三年。听采地持于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四年七月。杨谅反。遂与同侣素杰诸师。南旋乡里。弘阐涅槃摄论诸部。齿邻知命。则偏事地持。曰是戒勖之极。心法之要也。故德资皂白。道洽朱蓝。然于尼众。独不引顾。每谓其徒曰。女诚戒垢。圣典所诃。佛度出家。减损正法。闻名尚尔污心。面对岂云无染。且教贵清显。不参非滥。俗重远嫌。君子攸奉。余虽不逮。请遵其度。则其洁己高蹈之风。可想见矣。 先是沙门宝澄。当隋之初。于普救寺。创营百尺弥勒大像。始举事。澄遽告逝。耆艾请积继之。仅十稔而雕籹之工毕。道俗相与庆贺。初积既受请。夜梦。崖旁二师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不绝。寤而念曰。师子以表法流无畏。明珠以表财施无穷。吾事其成乎。即命图其梦。张之像前。寺处蒲坂之阳。尤为一方形胜。像又殊特。诚古今天下之伟观。而积弊衣蔬食。剿志劬形。以成就之。可谓勤矣。故仆射裴玄真。刺史杜楚容。皆馈香致敬。赠衣求法。 隋之季。河东通守尧君素。议沙门守城。以禦外敌。令曰。敢谏者斩。积奋曰。吾辈抗迹尘外。而世欲以卒伍辱之。可哉。于是偕道逊神素进曰。公亦闻人有不畏死者乎。夫死而有益。虽死无畏。弟恐无益而徒死尔。且昔者汉高尊四皓。而天下安。文侯重干木。而魏国治。今道人务德义。疏利名。其于四皓干木。亦庶几矣。而尊重之礼。不见得于公。顾将拘系。以从军役。则公之去汉高文侯远甚。而识者有以窥公也。公其图之。君素以积心气之壮。释不问。后君素竟为郡人薛宗所害。 积以贞观十年九月十日。终于所住。初积将终。曾无所苦。告门人曰。吾今年七十五。其死必矣。门人曰。师才六十九耳。诚能七十五。则犹有六年在。何遽辞耶。积曰。死生数也。数岂实法哉。亦假乎语言名字而已。吾昔日隶籍之时。刺史增吾六年。自今计之。则吾寿当尽。不三日果卒。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道积。
河东安邑人也。
俗姓相里。
名子材。
既莅玄门更名道积。
其先盖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矣。
昔子产生而执拳。
启手观之。
文成相里。
其后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学该富。
宗尚严君。
积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
未知所适。
乃遇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不出山门。
然为幽證自难圣教须涉。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周行采义。
路经沧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庆所未闻。
乃经四载情通三事。
为门学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
又依辩才智凝法师摄大乘论。
于十义熏习六分转依无尘惟识。
一期明悟。
仁寿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毕源斯尽。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坂。
既达乡壤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后敷摄论。
并诸异部往往宣传。
及知命将邻。
偏弘地持。
以为诫勖之极。
特是开心之要论也。
故成匠道俗并润朱蓝。
结宗慈训远近通洽。
而深护烦恼重慎讥疑。
尼众归依初不引顾。
每谓徒属曰。
女为戒垢。
圣典常言。
佛度出家损减正法。
尚以闻名污心。
况复面对无染。
且道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请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没齿未登。
参谒咨请不听入室。
斯则骨梗洁己。
清贞高蹈。
河东英俊莫与同风。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请积继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贵而崇树之。
修建十年彫庄都了。
道俗庆赖欣喜相并。
初积受请之夕。
寝梦崖傍见二师子。
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狩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
今犹存焉。
其寺蒲坂之阳。
高爽华博。
东临州里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周环俯就。
小而成大。
咸积之功。
撝空树有。
皆积之力。
而弊衣菲食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追静归闲。
为而不恃即处幽隐。
天怀抗志顿绝人世。
不令而众自严。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宠居上宰。
钦其令问频赠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动柔靡。
皆此类也。
往经隋季拥闭河东通守尧君素。
镇守荒城偏师肆暴。
时人莫敢窃视也。
欲议诸沙门登城守固。
敢谏者斩。
玄素同忧无能忤者。
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法无隆替。
天之未丧斯文在斯。
且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逊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祇。
恐纳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愿深图之。
无宜空肆一朝自倾。
于后为天下笑也公若索头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积陈此语傍为寒心。
素初闻谏重积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积陈忏。
尧素以杀戮无度骋其毒心。
加又举意轻陵。
虽当时获寝。
而祸作其兆。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自积立性刚果志决不回。
遇逢瞋忿动为鱼肉。
既出家后。
诃责本缘。
挫拉无情。
转增和忍。
岁登耳顺。
此行弥隆。
习与性成。
斯言不爽。
以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初积云疾的无所苦。
自知即世告门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师六十九矣。
何遽辞耶。
告曰。
死生法尔。
吾不惧也。
且老僧将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为六岁。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剋励视吾所行。
又曰。
经不云乎。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去终三日钟不发声。
逝后如旧。
众咸哀叹。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河东安邑人。姓相。其先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积早习丘坟。神气爽烈。至年二十。遇律师洪湛。见而异之。即为剃落。晦迹双岩。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绝影三载。开皇十三年。辞师擐钵。周行采义。路经沧海。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寻学涅槃。乃经四载。清通三事。至十八年。入于京室。依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又依智凝法师。摄大乘论。于十义。熏习六分。仁寿三年。又往并州武德寺法棱所。听采地持。故得十法三持。四年七月。杨谅作乱。遂与同侣素杰诸师。南旋蒲坂。既达乡壤。法化大行。先讲涅槃。后敷摄论。先是沙门宝澄。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尺。万工才登其一。不卒此愿。而澄早逝。乡邑耆艾。请积继之。受请之夕。𥨊梦崖傍。见二师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既觉惟曰。兽王自在。则表法流无滞。宝珠自涌。又喻财施不穷。冥运潜开。功成斯在。其寺蒲坂之阳。嵩高华博。东临州里。南望河山。像设三层。岩廊四合。上坊下院。赫奕相临。园硙田蔬。周环俯就。而弊衣蔬食。轻财重命。普救殷赡。追静归闲。经隋季拥闭。海东通守尧君素。镇守荒城。偏师肆暴。欲议诸沙门登城守固。敢谏者斩。缁素同忧。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谓诸属曰。时乃盛衰。法无隆替。沙门尘外之宾。迹类高世。何得执戈擐甲。为禦侮之卒乎。遂引沙门道逊神素。历阶厉色而谏曰。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今视死若生。但惧不得其死。死而有益。是所甘心。计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运也。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昔者汉钦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木。举国大治。今欲拘系以从军役。反天常以会灵祗。恐纳不祥之兆耳。公若索头。与头。仍为本愿。必纵以残生。逼充步甲者。则不知生为何生。死为何死。积陈此语。傍为寒心。素初闻谏。重积词气。但张目直视曰。异哉斯人也。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因舍而不问。果诣积陈忏。尧素以杀戮无度。骋其毒心。兼又举意轻陵。卒为城人薛宗所害。积以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终于本寺。春秋六十有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周。汝南人也。隋开皇初父守豫章。而生。机警颖寤。少游历。以达其志。至丹阳以息慈。事开善满法师。诵大品日五纸。甫弱冠。身长八尺。貌雄伟。威仪整雅。目不回视。故时称为象王。持既而听东安庄法师高丽实法师三论。兼善庄老易史。隋初越公杨素。治兵淮海。闻其风而造谒焉。季年天下扰攘。因避难禹穴。住弘道寺。盛阐三论大品涅槃华严。颇复发明庄老。如是阅三十载。常坐不卧勤苦无怠。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且谓弟子曰。急作食。吾欲往他方教化。时至食已。还房跏趺绳床而逝。始见者。以其入定。三日不敢动。会稽丞杜伏护。蔬素士也。每参礼不间内外。至是忽闻异香。就视之。化矣。葬大禹山。寿六十八。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慧持。
姓周。
汝南人也。
开皇初年。
父任豫章太守。
因而生焉。
少机警美姿制。
栖游之方欣其言晤。
履历名邦将挹道化。
初达丹阳开善寺。
投满法师而为息慈。
令诵大品。
日通五纸。
斯经易诵难持。
而能文句无爽。
时共美之。
年登冠具。
身长七尺色相光伟。
执持威容不妄回视。
故俗又目曰象王持也。
乃听东安庄法师。
又听高丽实法师三论。
钩探幽极门学所高。
兼善老庄易史。
谈玄之次寄言洗理。
越公杨素治兵淮海。
闻风造展。
叹其清悟曰。
斯寔绝伦之僧也。
隋末避难往越州住弘道寺。
常讲三论大品涅槃华严庄老。
累年不绝。
立志坚白。
书翰有闻。
不出寺门将三十载。
加坐不卧勤苦至终。
以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旦。
告弟子曰。
吾欲往他方教化。
急作食。
及时至三下。
前食还房。
加坐绳床敛容而逝。
弟子谓言入定。
三日任之。
会稽丞杜伏护者蔬素长斋。
依常参拜闻有异香方知久化。
跏结铿然伸而不得。
乃坐送大禹山。
都督已下玄素万馀人。
悲叹相嗟至于殓所。
春秋六十八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张。
襄阳人。
六岁出家。
为润师弟子。
润命受教于哲法师。
哲于襄阳。
固僧望。
自有传。
初诵法华。
日五纸。
亦粗通大义。
既而依吉藏法师于京邑。
听才两遍。
命之覆述。
拔问曰。
一乘为云。
遂分为三。
亦可一乘为雨。
分为三否。
众莫敢对。
藏曰此问良善。
竟以大法嘱累。
于是还乡里。
会群盗扰攘。
昼伏夜逃。
靡遑宁处。
贼平。
住耆阇寺。
讲不辍。
岁必五遍。
门人法长。
见住梵云寺。
领徒承业。
贞观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信士张英邀于其家宿集。
竖义开题。
或问今昔三一之指。
拔未及对。
即告棱法师曰。
智拔兹与乡里大德檀越等相别矣。
遂迁化。
而颜貌如生。
趺坐坚正。
玄素合境叹惋。
州牧蒋邸躬临烧香。
赠帛百疋。
墓所设斋。
寿六十六。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智拔。
姓张。
襄阳人。
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岁出家。
初为闰师弟子。
闰顾有济器。
乃携付哲法师。
哲亦襄川僧望。
具之别传。
初诵法华。
日通五纸。
经中理路略有规度。
惟曰。
斯经诸佛出世之大意也。
一人一道非弘不通。
誓毕依持开悟蒙俗。
周听乃洽。
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师四海标领三乘明匠。
寻诣奉旨欣击素心。
首尾两遍命令覆述。
英俊鼓言无非乱辙。
藏亲临坐。
拔问众曰。
一乘为两。
遂分为三。
亦可一乘为两。
分为三两。
众无敢答。
藏曰。
拔公此问深得旨矣乃嘱累。
大法必在机缘。
于是还襄。
会贼徒扰攘无由讲悟。
昼藏夜伏私蕴文义。
后值清平住耆阇寺。
恒在常济。
讲法华经年别五遍。
门人法长后生颖萃。
见住梵云领徒承业。
贞观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于清信士张英家。
宿集竖义开法华题。
或问今昔开覆三一之旨者。
答对如风响。
解悟启时心。
便告棱法师曰。
智拔答毕须弥来难。
尽皆神俊。
诣八方乡里大德檀越等相别。
时不测其言也。
遂即潜然。
迫而察之。
已迁化矣。
合境玄素嗟惋惊恸。
颜状如生。
加坐坚正蒋王躬临烧香供养。
赠物百馀段。
墓所设五千僧斋。
春秋六十八矣。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