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行等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法纯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9—603 【介绍】: 隋僧。扶风始平人,俗姓祝。北周时出家,历住长安陟岵、天宫二寺。废佛时,返俗。隋初仍为僧,住大兴善寺。文帝请为戒师,遂入禁中,为传戒法。辞归寺,遂行方等忏法,常诵经习禅,颇有异状。开皇十五年,复入为皇后受戒。有著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自周朝入道。
住京师陟岵天宫二寺。
备历废教之酷。
逮隋祖龙潜。
图启法运。
乃先复菩萨僧百二十人。
纯其一焉。
住大兴善寺。
鞭策三业。
上闻之。
请为戒师。
然固以德薄辞。
上因幸其所处行礼。
施子。
优渥。
纯叹曰。
身命无常。
何可保爱。
檀供难消。
吾其行方等忏法乎。
更四十五年。
除食便利。
不出净场。
遂感灯无膏油而光𦦨相续者七昼夜。
或闻场中。
有演说教授声。
就视之则寂然。
俄而易法服。
行市里中。
代佣保执役。
虽琐屑猥贱莫惮。
有䞋锡则惨然曰。
爱贼既来。
狱王潜至。
打缚不久矣。
且以经像。
悉乞于人。
衣则粪扫而已。
其宣导用十地经论。
金刚般若。
金光明。
诸法无行等
二十五卷。
开皇十五年入内宫。
授皇后戒法。
所获施利随尽。
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
无疾卒于净住寺。
春秋八十五。
先是闭室静坐。
弟子慧进。
见白衣童子。
手捧光明。
侍立纯右。
问曰。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
频来召我。
我以著乐妨于脩习。
终不许也。
若无佛法处。
我则愿生以化迷类。
久之双鸽集于衣桁。
注目视纯。
都无惧色。
纯徐谓其徒曰。
汝毋自纵。
毋自欺。
又谓我今忽觉身乘自象。
何也。
其妄业欤。
遗命以身施飞走。
弟子慧昂
率诸檀越。
凿龛于白鹿之原。
外开门穴以置之。
既而筋肉俱尽。
骸骨植立自如。
因复塑饰。
以贻永久焉。
沙门彦琮。
撰序赞之辞。
以美其德。
碑文则昂之辞也。
昂幼育于纯。
姿情闲雅清爽。
有集十卷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法纯。
俗姓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初出家日在于周世。
备闻正教亲奉明师。
意在定林情兼拯溺。
住帝京陟岵天宫二寺。
往来居止通虑为先。
逢于废教退僧潜匿城市。
内持道服外假俗衣。
皇隋之兴厥初度首。
即百二十人之一也。
住大兴善。
鞭勒形心有逾前稔。
文帝闻纯怀素请为戒师。
自辞德薄不敢闻命。
帝勤注不已。
遂处禁中为传戒法。
四事厚礼。
不胜其供辞还本寺。
叹曰。
危身脆命无常不久。
终日保养何见牢固。
上供难销。
遂行方等忏法。
四十五年常处净场宗经检失。
除食便利馀无阙废。
尝于道场然灯。
遂感灯明续焰经于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
私密异之。
为灭累之嘉相也。
又油瓮所止在佛堂内。
忽然不见。
乃经再宿还来本处。
而油满如故。
每于夜静闻有说法教授之声。
异香寻隙气冲于外。
就而视之一无所见。
识者以为幽祇所集故也。
而谦弱成治趣务造功。
不累形骸用清心海。
至于三秋霖滞民苦者多。
纯乃屏除法服微行市里。
或代人庸作。
事讫私去。
有与作价反乞贫人。
或见道俗衣服破坏尘垢。
皆密为洗补。
跪而复处。
及巾屦替藉秽污臭处。
皆缝洗鲜全。
其例甚众。
或于静时摙厕担粪。
有密见者告云。
若情事欣泰愿共同作。
或为僧苦役。
破薪运水。
或王路艰岨。
躬事填治。
因而励俗。
相助平坦。
有来䞋锡皆惨然不乐。
口云。
爱贼既来狱王潜至。
打缚不久矣。
故所获财物。
并施大众。
不造经像。
人问其意。
云行道者所乏耳。
因以趣入也。
故王公等施日盈门首。
皆回与僧。
而自著粪扫袈裟。
内以布裙又无腰襻。
以绳收束如中国法。
寺僧服其行也。
或有不敢受者。
以为胜人。
所奉稍异常徒。
自叙云。
余初出家依于山侣。
昼则给供清众。
暮则聚薪自照。
因而诵经得二十五卷。
谓十地经论金刚般若论金光明诸法无行等
并讲习通利。
故其所宣导皆引用斯文焉。
开皇十五年。
文帝又请入内。
为皇后受戒。
施物出宫。
随散并尽。
故贫窭之士。
闻纯之入内也要必有赐。
并聚集街首待施而还。
仁寿三年遂觉不悆闭室静坐。
而无痛所有。
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于右。
弟子慧进入问。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频来命我。
但以诸天著乐。
竟不许之。
由妨修道故也。
常愿生无佛法处教化众生。
慎勿彰言。
死后任说。
至五月内。
弟子为建大斋。
望崇玄福。
道俗凑集并在纯前。
有双鸽飞来入纯房内。
在衣桁上。
注目看纯。
虽人触捉都无有惧。
纯云。
任之勿捉。
至暮方逝。
及其疾甚。
人有问者。
必诫以法行。
不久得自纵自欺。
又云。
我不觉忽乘白象也。
此乃妄业耳。
何由可任。
因设斋食与诸旧别。
所有衣资杂物施同行者。
任取一事用结良缘。
而神志明悟不觉馀想。
卒于净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即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也。
葬于白鹿原南。
凿龛处之。
外开门穴以施飞走。
后更往观。
身肉皆尽。
而骸骨不乱。
弟子慧昂
率诸檀越追慕先范。
乃图其仪质。
饰以丹青。
见在净住。
沙门彦琮。
褒美厥德为叙赞云。
昂少所慈育。
亲供上行。
为之碑文。
广陈盛事。
兼以立性闲穆。
识悟清爽。
文藻横被闻于京室。
著集十卷颇共传之。
僧慧藏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2—605 【介绍】: 隋僧。赵郡平棘人,俗姓郝。年十一出家,登具前即通讲《涅槃经》。继习律学,终习诸经论,穷性体义,以华严为归。北齐后主武成间,诏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时以为荣。北周时返俗。隋时仍为僧。文帝开皇七年,诏征入京,谒帝于内殿,为时六大德之一。卒于长安空观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赵国平棘郝氏子也。年十一出家。讲涅槃即如法。既具戒品。而研究毗尼。久之受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等经论。年四十欲疏华严。然未易笔削。于是遁居鹊山。涧饮木食。谢绝尘累。以精思其义。而仰希圣證。为决所惑。忽夜闻空中有声云。是是。齐武成请于太极殿开阐。盛极一时。周废教。因亦屏迹。隋初仍事薙染。化行东川。开皇七年。诏六大德。俱赴京师谒见。于承明殿。敷扬微奥。允恊上心。礼待殊渥。诏住空观寺。沙门智稳僧朗法彦等。请弘金刚般若论。藏标异新理。统结辞义。言无浮汎。禀益之徒。皆崇敬焉。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疾卒。寿八十四。弟子奉遗命。陈尸林麓掩骼。修塔于终南山。沙门明则制文勒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藏。
姓郝氏。
赵国平棘人。
十一出家即流听视。
未登冠具屡讲涅槃。
剖折深奇符契文旨。
及律仪圆备更业毗尼。
行等明珠解逾前达。
未听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经论博见之举人谁肯推。
但深穷性体义难抑伏。
皆仰谢高断罕不师焉。
年登不惑乃潜于鹊山。
木食泉浆澄心玄奥。
研详虽广而以华严为本宗。
洞尽幽微未测邪正。
仰托圣助希示是非。
登即夜降灵感。
空中声言是是。
既闻斯告因撰义疏。
躬自传扬。
絓预学流普皆餐揖。
齐主武成降书邀请。
于太极殿开阐华严。
法侣云繁士族咸集。
时共荣之。
为大观之盛也。
自尔专弘此部。
传习弥布。
属周毁经道。
刬迹人间。
迁息烟霞保护承网。
隋初开法即预出家。
讲散幽旨归途开悟。
化自东川风行草偃。
行成达义德以诱仁。
冰玉方心松筠质。
故法雨常流仁风普扇。
致使道俗庆其来苏。
蒙心重其开奖。
开皇七年。
文帝承敬德音远遣徵请。
蒲轮既降无爽纶言。
藏乘机立教利见大人。
杖锡京辈仍即谒帝承明。
亟陈奥旨。
凡所陶诱允副天心。
即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加之殊礼。
故二纪之内四时不坠。
后以般若释论群唱者。
多至于契赏皆无与尚。
时有沙门智稳僧朗法彦
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
祖承旧习希奉新文乃请开讲金刚般若论。
藏气截云霞。
智隆时烈。
将欲救拯焚溺。
即而演之。
于时年属秋方。
思力虚廓。
但控举纲致。
标异新理。
统结词义。
言无浮汎。
故禀益之徒恐其声止。
皆崇而敬焉。
以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观寺。
春秋八十有四。
临终诚心旷济。
累属露骸。
弟子奉谨遗诀。
陈尸林麓。
掩骸修塔。
树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前峰焉。
立铭表德镌于塔。
后沙门明则为制碑文。
见之别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人,俗姓乐。
年十六出家,住相州慈润寺。
曾事灵裕、明彦、志念等法师,博采众长,精通禅理。
戒行清苦。
唐太宗贞观中累征不起。
卒年九十八。
撰有《杂心玄章钞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瀛州之乐氏。世业蚕渔。而休蚤知自拔。年十六。遇沙门巡里乞食。而感发焉。遂违亲。遁投勖律师出家。时灵裕法师。有重名。方居邺下。开导。勖命从之游。始研华严。至五十馀遍。卒无所入。住渤海。听明彦法师。成实论。无几何。而彦化去。乃受小论迦杂婆沙于志念法师。各数遍。念曰。予于小乘。岁月多矣。今而值子。可虚度乎。乃为休区别部类。著杂心玄章钞疏等。然冥府虽开空宗。尚梗惟识之旨。取悟无方。会裕师入关。与昙迁禅师。尼论师等往来。扬摧摄论。领略义趣。周涉三遍。即造章疏。自尔大小诸藏。统绪可寻矣。然独律部。未遑精阅。复习四分于洪律师。一坐席间。经三十馀遍。而冈测涯涘。顾谓其徒曰。予于经论如彼。于律如此。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砺律师。见其暮年尤勤至。尝曰。法师大德犹尔疲劳。休曰。吾忆吾始脱尘樊。遂获陶铸。敢斯须离邪。所居寺凡四翻秽。武德间。刘黑闼叛。休率弟子二十人。守相州及天策府。以曹公徐世绩。领兵讨诛。又能出私积。继餫饷。𡨥平。曹公为闻。上诏贼所发地。除相州依旧外。其馀州郡僧尼。止留三十人。贞观九年。诏入京师。固辞。寿九十有八矣。住乡里之慈润寺。门人昙元灵范克诏其业。 元高洁慕禅悦。隐林虑山。 范居弘福寺。振名京邑。 休康健至今。上伐辽。亲幸其室云。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慧休。姓乐氏。瀛州人也。世居海滨。以蚕渔为业。而生知离恶深惟罪报。常思出济无缘拔足。或累叹通宵晨或忘餐。近逾信宿。虽愤气填胸。无免斯厄。十六遇相州沙门巡里行化谈三世之循扰述八苦之交侵。雅会夙怀。背世情决乃违亲背俗。投勖律师而出家焉。勖导以义方礼逾天属。又闻灵裕法师震名西壤。行解所归。现居邺下。命休从学。休天机秀举惟道居心。乃背负华严远游京邺。一闻裕讲蓥动身心不略昏明幽求体性。而章句无昧至理未融。展转陶埏五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试以所解遍问诸师。皆虑涉重关返启其致。乃悟曰。斯固上圣之至理也。岂下凡而抑度哉。且搏听众师。沐心法海耳。乃往渤海从明彦法师听成实论。先出章抄品藻异同。慧满冲情解律法友。以彦公化世受染馀流。从志念法师受学小论。加杂婆沙各闻数遍。穷其本支晓其固执。解既清迥行寔贞严。念曰。余讲小乘岁序多矣。今乃值子谅不虚延。休即著杂心玄章抄疏。各区别部类条贯攸归。文教才出初寻重敬。频当元宰讲授相续。幽致既举慧烛天悬。故使驰名冀都击响河渭。抱帙横经肩排日谒。结疑怀签踵接登堂。皆总为书绅永开冥府。故于立破诸教。探隐洞明。虽学冠空宗。而梗情尘境。欲通惟识之旨。取悟无方。会裕师入关因便预从。遇昙迁禅师及尼论师等讲扬摄论。每举一会馀驾停轮。词吐既新。领拔弥悉周涉三遍即造疏章。神会幽陈广疏听视。自大小诸藏并统关键。惟有律部未遑精阅。昔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案读即了未劳师授。曾披一卷持犯茫然。方悔先议更弘神府。乃负律提瓶。从洪律师听采四分。一经讲肆三十馀遍。日渐其致终未极言。顾诸学徒曰。余听涉多矣。至于经论一遍入神。今游律部逾增逾闇。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而敬慎三业懔课六时。纤尘或阻即申忏洗。目见大小讲匠知名者多。奉法自修实罕联类。尝听砺公讲律。砺曰。法师大德。暮年如何犹勤律部。休曰。余忆出家之始。从虎口中来。即奉投戒法。岂以老朽而可斯须离耶。恨吾不得常闻耳。其清慎之高。率此例也。又屡经寇荡荒荐相仍。寺众僧厨亟经宿触。故从隋末终至唐初。四度翻秽获资净供。致使四方嘉会。休有功焉。暨武德年内。刘闼贼兴。魏相诸州并遭残戮。忽一日警急。官民小大弃城逃隐。休在云门闻有斯事。乃率学士二十馀人。东赴相州了无人物。便牢城自固。四远道俗承休城内方来归附。当斯时也人各藏身。而休挺节存国守城引众。可谓乱世知人者矣。其年不久。天策陈兵。远临贼境。军实无委。并出当机。休既处僧端预明利害集众告曰。官军静乱须有逢迎。僧食众物义当先送。再和大众并无从者。休惧被后罚必可乘权。独诣军门具陈来意。于时曹公徐世绩。引劳赏悦。仍令部从随休至寺。任付粮粒。及平殄后。曹公为奏具述休功。登即下敕入贼。诸州见有僧尼。止留三十。相州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验人。休量难准。又荒乱之后律法不行。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休恐法灭于事。躬自经营立样造坏。依法施熏遂成好𭽽。遍送受持。今大行用并是休功缉遗绪也。又僧库火起。时当中夜。忽有人告。走往观之。赖始发焰。救而获免。退问告由了无知者。良以道通幽显。屡动祯祥。贞观九年。频敕徵召令入京师。并固辞以疾无预荣问。至今十九年中。春秋九十有八。见住慈润爽健如前。四众怀蒲柳之慕犹执卷咨谋。乃力倦而告曰。吾学功多矣。每有经律。虽听二三十遍文旨乃镜。犹恨少功。欲兼异部。未遑多涉耳。今之后学则不同之。薄知文句宗致眇然。即预师范更无通观。所以终夜长慨有耿于怀。致有穷括教源莫知由序。此法灭在人矣。今暮年开道意在成器。斯犹砥砺合其刃耳。安能炉锤其朴耶。所以引化席端直陈纲要。而奉禁守道抑在天然。挫拉形心逾衰逾笃。衣服率然趣便盖体。襆悬壁上尺绢不居。所得外利即回讲众。补绽衣服不劳人助。见着麻鞋经今三十馀年。虽有断坏缀而蹈涉。暂有泥雨徒跣而行。有问其故。答云。泥软易履。不损信施耳。又寒不加火热不依凉。瓶水若冻裹之草束。受具已来𭽽无他洗。入夏已去不啖菜蔬。旋绕往还执帚先扫。存护物命宁有过之。凡斯众行前后一揆。余以亲展徽音。奉兹景行。犹恨标其大抵。事略文繁以为轻约耳。弟子昙元。高洁僧也。经论及律并曾披导。偏重清行不妄衣食。寺虽结净犹怀尘点。常乞食自资。今托静林虑宝山。志道辞世。门人灵范。学通休涉慧悟少之。敕召弘福。时扬摄论。今居宗树业。振名京邑。又休以年学高远。今上重之。因事辽左亲幸其室。叙故陈道弥会帝心。故又续其绩。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李氏。临原人。专志定学。旁听大乘经论。宇文废法。南游梁。与仙城山沙门慧令同师。俄徒京邑聪师之旧堂。昼夜常坐。光景灿然。人见之惊。以为镫烛也。其乡里有柳静者。尝为德广郡守。素不信。乃别请意于家。供养百日。且使其子四人抑禀等。夜往窥之。果见其室大明静。由是始归向。开皇初卒。是日谓弟子慧兴曰。客至可多辨斋馔。及中而慰吊者填门矣。 永禅师南乡人。梁有国日。明帝尝供养之。开皇初。坐逝。众闻音乐香气者七日夜。方露尸伞盖山上。未即葬。同寺全律师。辄临其尸曰。幸留七日以待。至七日全亡。舁尸永侧。而永之尸始摧变。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慧意。
姓李。
临原人。
听大乘经论专习定行。
宇文废法南投于梁。
与仙城山慧命。
同师寻讨心要。
后住景空于聪师旧堂综业常住。
不事灯烛昼夜常明。
有乡人德广郡守柳静。
殊不信法。
乃请意于宅。
别立禅室百日行道。
静息抑禀等四人每夜潜往。
举家同见禅室大明意坐卓然。
方生信向。
乡邑道俗率受归戒。
开皇初卒。
将逝谓弟子慧兴曰。
今日有多客来。
可多办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时襄阳开皇有法永禅师者。
南乡人。
梁明帝常供养。
预知运绝。
苦辞还襄欲终。
七日七夜闻音乐异香满寺。
因而坐终。
送伞盖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师。
临永尸曰。
愿留神相待至七日。
满至期全亡。
送尸永侧。
永尸飒然摧变。
时岑阇梨者。
姓杨。
临原人。
于寺西伞盖山南泉立诵经堂。
常诵金光明。
感四天王来听。
后读藏经皆不忘。
计诵三千馀卷。
服布乞食。
钵中之馀饲房内鼠。
百馀头皆驯扰争来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检。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戏呵叱僧侣。
或诵经书歌咏逆述来事。
昼则散乱夜则礼诵禅思。
与同众沙门智晓交顾招集禅徒。
自行化裕。
供给定学。
自知终日急唤拔禅师付嘱。
上佛殿礼辞遍寺众僧。
咸乞欢喜。
于禅居寺大斋将散。
谓岑曰。
往兜率天听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来。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识神往遍学寺。
寺相去十里。
至汰法师床前。
明如昼。
云晓欲远逝故来相别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门外。
别讫来入房中踞床忽然还暗。
呼弟子问云。
闻师与人语声。
取火通照三门并闭。
方悟晓之神力出入无间。
即遣往问。
果云已逝。
岑后七日无何坐终。
其二体骨全成无缝。
又有昊纯等禅师
多有灵异。
相从坐化。
略不叙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并州太原人,俗姓段。少以诵《涅槃经》为业,通解全部,领悟非一。文帝开皇中,敕为《涅槃》众主,住长安海觉寺。仁寿初,送舍利于隋州,颇有异状。复往辽州,亦有感应。炀帝大业中卒,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并州太原段氏子也。
诵涅槃十馀年。
后听玄义乃领悟。
开皇中。
诏为涅槃众主。
居海觉寺。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四年春。
又诏送于辽州下生寺。
见瑞之祥。
如别记。
总亦由是精进加倍。
大业间卒。
寿七十。
门人行等玄会。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法总。
姓段氏。
并州太原人也。
少以诵涅槃为业。
既通全部。
志在文言。
未遑听涉。
十馀年中初不替废。
后听玄义便即传讲。
前后二纪领悟非一。
而宽厚逊仰为物归投。
开皇中年。
敕召为涅槃众主。
居于海觉。
聚结四方常敷至理。
无舍炎燠。
仁寿岁初。
敕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门寺。
掘基三尺。
获神龟一枚。
色黄且绿状如彩绣。
头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万七千年。
腹下有王兴二字。
驰步往来都无所食。
及舍利所。
由令人治道。
于隋侯。
桥侧柳树又雨甘露。
状如雨下。
香甜浓润众共饮之。
总乃表闻。
帝敬谒灵祥。
恒以此龟置于御座。
与臣下观之。
有经年月。
帝游北苑放之清池。
虽汎泳少时。
还出绕池。
随逐帝躬前后非一。
陪卫咸睹共欣徵感。
及四年春。
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
放光分粒其相极多。
石函变为锦文及童子之象。
函之北面现于双树。
下有卧佛。
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
又于函东现二佛俱立。
并一骐驎。
又于函西现一菩萨并一神尼。
曲身合掌向于菩萨。
更有诸相。
略不述之。
又放大光聊乱而起。
动眩人目从冥达晓。
诸灯虽灭而光续照不异日月之明。
尔夕阴雨。
佛堂鸱吻放于黄光。
飞移东南。
三百馀步。
外人谓火。
走赴知非。
寻光所发。
乃从堂中舍利处。
出众皆通见大发道心。
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于塔上。
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衔片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
斯瑞之感。
五万馀人一时同见。
及坟下讫云鸟皆灭。
四月九日基上放光。
分为五道直西而去。
色如采画。
数百里引之。
见者非一。
总躬临此瑞。
喜发内心。
具图上闻。
敕封秘阁。
后因故业讲诵不疲。
大业年中卒于海觉。
春秋七十矣。
门人行等
玄会嗣续擅名。
见于别传。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段。并州太原人。少以诵涅槃为业。既通全部。志在文言。后听玄义。便即传讲。开皇年中。敕召为涅槃众主。居于海觉。聚结四方。常敷至理。仁寿岁初。敕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掘基三尺。获神龟一枚。色黄且绿。状如彩绣。头有八字云。上大王八万七千年。腹下有王兴二字。于隋侯桥侧柳树。又雨甘露。状如雨下。香甜浓润。众共饮之。总乃表闻。帝敬谒灵祥。恒以此龟置于御座。与臣下观之。有经年月。帝游北苑。放之清池。虽沉泳少时。还出绕池。循逐帝躬。前后非一。陪卫咸睹。共欣徵感。及四年春。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极多。石函变为锦文。及童子之像函之北面。现于双树。下有卧佛。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又于函东。现二佛俱立。并一麒麟。又于函西。现一菩萨。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萨。又放大光。撩乱而起。动眩人目。从瞑达晓。诸灯虽灭。而光续照。不异日月之明。尔夕阴雨。佛堂鸱吻。放于黄光。飞移东南三百馀步。寻光所发。乃从堂中舍利处出。众皆通见。大发道心。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于塔上。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御片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四月九日。基上放光。分为五道。直西而去。色如彩画。数百里引之。见者非一。总躬临此瑞。喜发内心。具图上闻。敕封秘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9—741 【介绍】: 唐僧。
南天竺摩赖耶国人。
属婆罗门种姓。
相传本中天竺国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为南天竺国王所遣,入唐传法。
玄宗开元时入长安,译密教经典数种,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师事之。
后至洛阳,示寂于广福寺。
卒谥国师。
译有《瑜珈念诵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金刚智。南印土摩剌耶国人也。摩剌耶。华言光明。其国近观音所居补陀洛伽山。故云尔。父婆罗门善五明论。建支王师事之。智甫数岁。即能日诵万言。不废忘。年十六出家。随师学于中印土那烂陀寺。修多罗阿毗昙。莫不练习。洎登戒法。遍听律部。既而诣西印土究讨小乘诸部。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馀年。于是博通三藏。次东游楞伽山。历佛逝裸人等。二十馀国。开元七年。至广州。诏迎居京师之慈恩寺。徙荐福寺。至必建大曼拿罗灌顶法。度四众。大智大慧不空三师。皆行弟子礼。十九年。从驾幸洛阳。会久不雨。诏结坛祷之。于是依菩萨法在所住处。用不空钩穴地深四肘。起坛其上。绘七俱胝菩萨像。对之祀呗。期以像目开。即雨七日。炎气益炽。天无云翳。午后目开。西北风起雨大霔。飞瓦拔树。远近惊骇。而坛屋穿漏。莫知其故。或传以为龙飞去云。士庶来观。日千万辈。时上以得姓之始。崇老氏。有司希意请。凡蕃客一切并逐。报可。侍者以告。智曰。吾梵僧也。非蕃客。诏旨宁为我哉。卒不去。未几陛辞游雁门。上大惊。下握手上殿。慰问移时。有皇女。疾久不愈。迁卧咸宜外馆。闭目经旬。浃无所语。诏智授诫。因择宫中七岁女子二人。以绯缯蔽面卧地。上使牛仙童。书若敕者。焚之它处。智嘿有所诵。二女子忽能诵所焚敕语。不遗一字。顷之皇女亦起。坐上闻之。不俟仗卫驰而至。而皇女因谓上曰。冥数难移。琰摩王以陛下之德。见二女子持敕至。遂令先保母镏氏护送。随二女子归。犹获半日之活。以慰陛下。自是上加钦仰。武贵妃造金刚寿命菩萨像。河东郡王。绘毗卢遮那塔中像。皆智所戒饬也。曰庶几其延寿。二贵。人果皆不久而终。大慧禅师一行。请译灌顶诸部流通。十一年。诏于资圣寺置馆。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土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出㬅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又补足旧译随求章句。二十年。于洛阳广福寺。语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逝矣。八月既望。礼毗卢遮那佛像。绕旋七匝。还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拜所译。从容付嘱。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塔于龙门伊川之右。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华言光明。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父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智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无忘。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揵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植之力也。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洎登戒法遍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馀年全通三藏。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东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国。闻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来。以多难故累岁方至。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拿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城士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斯乃坛法之神验也。于时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门。所司希旨奏。外国蕃僧遣令归国。行有日矣。侍者闻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终不去。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帝大惊。下手诏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咒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间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凡先觉多此类也。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经论戒律秘咒馀书。随问剖陈如钟虡受。有登其门者。智一觌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顺无有异容。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开元七年始届番禺。渐来神甸。广敷密藏。建曼拿罗依法制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尚斯教。数就咨询。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一行自立坛灌顶。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请译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禀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奏举。敕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素所归奉。述碑纪德焉。 系曰。五部曼拿罗法。摄取鬼物必附丽童男处女。去疾除祅也绝易。近世之人用是图身口之利。乃寡徵验。率为时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神僧传·卷第七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不忘。年十六开悟佛理。乃削染出家。从师历游诸国。至开元中达于广府。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徒冬切)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师一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咒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间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命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师。
或谓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则趋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师也。
其必往天台乎。
至剡之石城寺。
见一翁。
貌奇古。
神气秀爽。
问朗曰。
子何之。
曰天台求佛大法尔。
因同行数十里。
憩林树间。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远适哉。
汝于乡里有缘。
宜归以阐化。
毋后也。
言毕而隐。
朗亦豁然心悟。
乃复峰啄涧饮数载。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头陀法。
未几秦望山无故振动。
大龟出焉。
见者咸以为异。
寻有僧𧦬自云门来。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维摩等经。
兼融贯诸论。
众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为师。
𧦬徵维摩义。
朗答殊超迈。
景龙中。
乡里吴川县尉余少兴。
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为檀越。
轮请降临。
一夕忽睹神光从其顶出。
旁烛山川盈数十里。
由是𧦬公反以师礼视朗。
而朗升座为说法。
变化莫测。
道俗欣庆。
叹曰。
昔者山动龟出。
其祥非为𧦬公明矣。
自是四方学者云萃。
开元四年。
州牧李思绚。
卜于龙山之阳。
建伽蓝以延之。
大设戒坛。
广邀律德。
若光州岸公会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韦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随众聚敬。
伏于前若听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会门人告逝。
且曰。
吾当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尔。
言讫。
如入禅定。
寿六十四。
禀遗命苶维建塔。
大历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开元寺道钦慧祐道禅。
龙兴寺𧦬海。
宁国寺进玉。
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萧定撰文。
司马刘长卿书。
刺史李揆篆额。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朗。
新定遂安人也。
年二十有二。
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顿教之首将请为师。
乃逆相谓曰。
汝久积净业吾非汝师。
可往天台当逢哲匠。
至剡溪石城寺见一禅翁。
莫知其来。
鹤发冰肤目如流电。
声含钟律神合太虚。
乃问朗曰。
子将何之。
答曰。
欲往天台求佛大法。
因同行十数里憩林树下。
而指训之曰。
法常寂然彼亦如也。
何必随远。
当化有缘宜归本生度无量众。
言毕求之无方。
豁然本心悟佛知见。
林栖谷饮凡经数载。
乃却归故邑慧安寺。
净名白衣服非法服纯陀工巧心如佛心。
骊珠尚潜师子未吼。
弱丧之终涉川迷津。
一日秦望山林岭振动俄有大龟呈质。
咸相谓言。
此何祥也。
寻有禅僧曰𧦬。
自会稽云门而来。
身长八尺四寸。
高鼻大目睛光射人。
明大品思益维摩等经。
兼博通诸论。
众曰。
神僧也。
大龟应乎此也。
朗秘菩萨行请之为师。
𧦬徵维摩经义。
答曰。
如日照萤火海沃牛迹耳。
𧦬公深器之。
曰真净名也。
景龙中乡人吴川县尉余少兴宗党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
咸共宗事递请降临。
一夕忽睹神光从项而出。
旁烛山川盈十数里。
含情之类罔不归依。
𧦬公加师资之礼。
由兹反拜请朗登座。
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
次明遍化一切皆如。
道俗欣然而各叹曰。
昔山之震动龟之敩祥。
非𧦬公之应明矣。
至是四方学禅观者臻萃开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绚。
于龙山之阳建伽蓝。
延以居之。
方大设戒坛广邀律德。
有光州岸公会稽超公而为上首。
既而发希有心受具足戒。
珠圆月满内外俱明。
遍临坛为戒师。
旋请益。
为学士。
众情加重。
道在益尊。
七年刺史韦利器深心归向。
八年歙州长史许思。
恭请往治所。
朗升法座。
无何熊伏于前。
闻钟而来。
众散而去。
时皆惊惧虞其搏攫。
原其有听法之心耳。
其驯猛兽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门人曰。
吾将去矣。
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
言讫俨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
禀遗命茶毗建塔。
学者既多。
颖脱则开元寺道饮慧祐道禅。
龙兴寺𧦬海。
宁国寺进玉。
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并传朗之法。
相继若瓜瓞然。
至大历十二年。
新定太守萧定述碑。
司马刘长卿书。
刺史李揆篆额。
所谓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字子夏。代宗大历进士,德宗贞元中官虞部员外郎,后迁礼部郎中,出为汴州观察使,辞疾归旧业,隐居义兴。好道术,工画山水树石,亦工乐府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久居长安(今陕西西安)。登进士第,代宗大历初任合肥令。德宗贞元中历汴州观察推官、检校虞部郎中。去官为道士,隐常州义兴山中,一云隐湖州武康山中,炼药求仙。贞元十年(794)尚在,卒于宪宗元和九年(814)前。事迹散见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元和姓纂》卷五、《新唐书·艺文志四》、《历代名画记》卷一〇、《唐诗纪事》卷三二。商工诗,长于歌行,其《胡笳十八拍》最著名。武元衡称其诗“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浚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集序》)《全唐诗》存诗2卷又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句。
唐诗汇评
刘商,生年年不详,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登进士第。大历元年,官合肥令。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辞官返扬州。晚夕好神仙,隐于义兴张公洞,约贞元末、元和初卒。商性好山水,妙极丹青,初师吴郡张璪,后自成一家。工诗,尤擅乐府,早年所著《胡笳十八拍》,传诵甚广。有《刘商诗集》十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
著歌行等篇,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镶之朗润,浚发绮绣之浓华。
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
唐才子传
卷四:乐府歌诗,高雅殊绝。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
三唐诗品
七言源出李巨山,虽泛散音多,而宫商中铎,固当出短李一头。《胡笳拍》意往托古,词来切今,幽魄之音,端然易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1211 【介绍】: 宋僧。广安人,俗姓王,字破庵。嗣华藏,历住卧龙、荐福、灵岩、穹窿、资福等寺,后为广寿慧云寺开山住持。六坐道场,皆王公巨卿所请,时甚荣之。
全宋诗
释祖先(一一三六~一二一一),号破庵,广安新明(今四川广安)人。
俗姓王。
幼丧父母,从罗汉院僧德祥出家。
出峡依澧州德山涓禅师落发。
遍参诸方,历谒沩山行、虎丘瞎堂远、净慈月堂昌、双林水庵、乌巨密庵等禅师
后归蜀,历住果之清居、梓之望川、夔门卧龙山咸平等寺。
又出峡,历住常州荐福、真州灵岩、平江秀峰、临安广寿慧云、平江穹窿山福臻、湖州凤山资福等寺。
宁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六。
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
有《破庵祖先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所附宗性撰《行状》。
 祖先诗,以辑自《语录》及他著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偈赞合为一卷。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祖先字破庵。广安王氏子也。幼岁出家力参祖道。夜不安寝。一衲随身。闻密庵大弘临济之宗。遂腰包参谒。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锥拶。一日密庵上堂示众。忽有省。后密庵住灵隐。命师分座。偶有道者问曰。猢狲捉不住时奈何。师曰。用捉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有讲楞严座主。求示。师说偈曰。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时有石田法薰参师。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诘之。薰对曰。焦砖打破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师颔之。后出世为嗣法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祖先,字破庵,广安王氏子也。幼岁出家,力参祖道,夜不安寝,一衲随身。闻密庵大宏临济之宗,遂往参谒,密庵深加勘发。一日,密庵上堂示众,忽有省。后密庵住灵隐,命之分座,偶有道者问曰:“猢狲捉不住奈何?”先曰:“用捉作甚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有讲《楞严》座主求示,先说偈曰:“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时有石田法薰往参,先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诘之,薰对曰:焦砖打破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先颔之,后付以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浙江永嘉人,字唐卿。
早年以文学著,客居会稽,镇将多次荐举,无意仕进。
迁居吴中,与高启、张羽、王行等称“十才子”,因家近北郭,又号“北郭十友”。
为张士诚延为幕客。
士诚败,与杨基、徐贲同徙濠梁。
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县丞。
明诗纪事·甲签·卷八
尧臣字唐卿,永嘉人。为张士诚客。明初谪徙濠梁,旋放还,授新郑丞。有《菜薖集》。 田按:唐卿与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高季迪「北郭十友」。季迪《答馀新郑诗云》:「日高破灶烟未起,闭户不绝哦诗声。」又云:「须臾出君寄我劄,上有秀句如瑰琼。」亦豪于吟事者,惜集不传。仅见题秀野轩一诗而已。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